創業有「坑」,「坑」多小心,過來人會這樣說。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 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張震。
1 高榕資本的機緣
我在2013年離開IDG資本,創辦高榕資本。現在看,當時出來是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
第一個「天時」是什麽呢?那時互聯網創業和投資的上半場已經結束了,解決的主要是基礎設施和純粹互聯網應用的問題。互聯網下半場要解決什麽問題?我覺得有兩大關鍵詞。一是產業互聯網。二是新興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器人應用、AR/VR等概念。我們當時創辦基金時,瞄準的正是產業互聯網和新興技術。
還有第二個「天時」互聯網+。90後、95後成為主流消費人群,相應要求創業者年輕化,投資人也要有變化,更靠近創業者,這是對VC新生代的需求。
「地利」指的是,中國的創業新富階層逐漸產生了財富管理的需求。在中國主流的VC,如紅杉資本、IDG資本,它們本身是海外品牌,管的是來自美國或者歐洲的錢。高榕資本作為獨立品牌,錢來自中國互聯網大佬們,通過互聯網起來的一批中國企業家成為我們的出資人,VC領域我們是第一家這麽做的。「人和」很容易理解,就是我們擁有廣泛的人脈。
「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具備,你再不做就會錯失良機。當這樣一個時機到來時,敏感的創業者都會做出判斷。我們出來做基金也是一種創業。
2 VC的門檻
創業做基金和做企業是有很大區別的。做企業,你想成為第一,一統江湖,這是王道。但永遠不可能有哪家VC可以一統江湖,每家基金就這麽幾個合夥人,每個人每天只有24個小時,你的資金永遠處於有限狀態。所以,對VC來說,要有自己的風格,不是跟別人去比,是跟自己比。很多時候項目不是被別人搶走,是放在你面前你沒能夠做出判斷,錯過了。
按照我的理解,一個合格的風險投資人應該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你必須在行業幹滿十年,有足夠多的項目積累。
第二,經你手投夠一億美元。
3 入坑
投資是一門學科,你要積累學習的時間,要交學費。我剛入行的時候,有前輩跟我講:「這里是一個坑,你要當心」。我當時覺得這都是經驗主義、教條主義,怎麽可能嘛,我運氣也不差,我可以大步邁過去。
在 IDG 資本的時候,投資過一個項目,當時投了大幾百萬美金,還做了對賭。那個創業者之前的經歷很成功,綜合看我們認為這個項目的表現很值得期待。
結果後來這個公司完全不在狀態,公司經營失敗,投資的錢很快花光了。我當時真的每晚都做噩夢,夜里醒來,遲遲無法入睡。
但我後來還是從各種角度分析、嘗試,找到了解決方案。最終這個公司並給了IDG資本投資的另一家企業,後來那家企業上市,投資也給IDG資本帶來了可觀的回報。
我覺得年輕創業者應該去經歷這樣的折磨。很多坑,如果你沒有掉下去過,沒有真正體會過那種徹骨之痛,你就不可能從里面提煉出經驗與教訓。只有你經歷過才能變得淡然,再遇到各種困難,會覺得沒什麽大不了的。
4 練習「挫商」
年輕的團隊成員必須鍛煉出一個非常強的能力,叫「挫商」,大家都說情商、智商重要,我覺得「挫商」也很重要。
VC是一件苦逼的事情,可能有四種情況會讓你痛苦。第一個是你都沒機會去接觸那個項目,就被別人投了;第二個是你看到一個項目,把它 pass 了,結果這個項目成長為獨角獸了,你開始懷疑自己;第三個是你看到一個好項目,也做出了正確判斷,但你發現如狼似虎的前輩同行們都在,沒拼過他們,最後你沒能拿下它;第四種是你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項目,結果發現它完全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麽美好,實際情況可能與你想象的相去甚遠。即使做了很多盡調,依然會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很多問題,你只有真正進到項目里面才會發現。所以,對於年輕的投資人而言,每一步都是巨大的挑戰。失敗並不可怕,你要去擁抱失敗,不要懼怕挫折。
5 懂得剎車
高榕決策很快。有的我們看好的項目,上午見了,下午就簽TS,晚上直接打款。你都看好了,幹嘛還要折騰創業者?
我們也是創業者,我們也融資,同樣的哪個人要折騰我們,我們就不要他的錢。誰爽快、條款友好,我們就拿這個錢,一樣的道理,將心比心。
想要獲得高質量投資項目,必須把握投資節奏。對於一個經驗豐富的一級市場投資人來說,他會清楚看到,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存在一個」反周期性」,具體表現在:當二級市場特別火爆的時候,會帶動一級市場投資價格上漲,使得一級市場創業項目估值偏高。作為一名有經驗的投資人此時應該降低投資節奏;當二級市場表現疲軟的時候,此時創業項目估值也會大幅降低,這恰是一級市場的投資機遇。
當投資人心態形成的時候,會有一種慣性。巴菲特講,在所有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恐懼,在所有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貪婪。逆向思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你是不是有經驗、有紀律的投資人,就看你能不能在關鍵時刻剎住車。2015年我們團隊比2014年增長了一倍,管理的基金規模比2014年增加了不止一倍,但投的數量卻比2014年減少了一半。
投資的本質是賺錢,當它已經不能賺錢的時候,你為什麽要投它?比如上門美甲、阿姨上門、我們都沒投,我們覺得這個經濟賬算不過來。不管你叫什麽概念,商業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我就看你的收益和成本是不是相匹配,用戶的留存周期里產生的價值是不是可以覆蓋掉你的獲客和運營成本,如果這些達不到,我們就為了概念,等著別人來接盤麽?
VC創業有非常大的挑戰:
首先,你得募資。別人為什麽把錢給你,你是要有能力實現投資回報的,而不是光有一腔熱情。
第二,一定要機構化。你面對的都是最優秀的創業者,作為投資機構,你能給他們什麽支持?在這方面,我們的CFO、法務總監、HR總監等,教育背景和工作履歷都很牛,這樣才能給被投企業提供更好的投後服務。
第三,建立生態體系。今天公司與公司的競爭,是綜合能力的比拼。我們也會布局媒體、天使投資基金、融資顧問公司、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等,投他們不是為了掙錢,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被投企業,幫我們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第四,基金的個人屬性不能太強。當一個基金與某個人的個人品牌連接過於緊密的時候,風險是很大的。我們是想把高榕打造成一個可傳承的事業平臺,讓年輕的投資團隊成員在這個平臺上也可以獲得沒有玻璃屋頂的發展空間。
6 「盯人」和「盯事」
對於所有VC機構而言,最大的挑戰都是未來你如何複制你過去的成功經驗,我們通過在行業里十幾年的磨礪,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高榕資本的「雙引擎策略」,它包含兩個維度——「盯人」和「盯事」。
「盯人」就是尋找最優秀的精英創業者。目前的市場環境與10年前大不相同,10年前正值互聯網發展的第一波浪潮,很多草根創業者參與其中,並獲得巨大成功;而眼下市場對創業者的要求更高,我們更需要「精英創業者」,他們的特點是:管理過大的團隊,操盤過大的戰略,有融資能力又有行業資源。相比草根創業者,他們成功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我們最關心創業者兩個方面的特質:有沒有大格局,創業者的格局決定他的作為;有沒有執行力,很多人都看好互聯網的某個發展方向,但是你能不能擁有足夠的資源並快速建立起競爭壁壘,是決定你能否成功的關鍵。
我們會在各個細分領域中選擇最優秀的創業者。例如「拼好貨」的創始人黃崢就是我們喜歡的創業者類型,我們在對拼好貨進行投資以後,公司發展速度很快。短短一年內,日訂單峰值超過100萬單。
當然,要做好「盯人」,還少不了系統性工作的支持。我們與中國約30家最牛的互聯網企業中高層保持密切聯系,當他們有離職創業的計劃或投身到創業型企業的打算時,我們會第一時間知道。通過以上幾層渠道,能夠保證我們與最優秀的創業者保持零距離。
「盯事」就是指自上而下地研究、梳理行業資源,找到最優秀的公司。目前高榕資本組建了5、6個人的專職分析師團隊,每周都在進行行業動態研究。我們希望通過比對發現一些顯示「哪些行業/方向可能成為重點」的最新線索,從重點當中找到最優秀的被投企業標的,進而與它們接觸,達成投資。
我們通過「盯人」「盯事」的雙引擎策略使我們找到最優秀的項目,複制過往成功經歷,這是為什麽我們截至2016年1季度,投資約80個項目,其中約30家都成為細分行業翹楚的原因。
7 合夥人精神
許多基金管理團隊對合夥人精神強調得不夠,喜歡搞個人英雄主義。在高榕資本,我們堅決不會說這是某一個人的項目,而強調這是所有人的項目。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企業文化的討論和制度建設上。在進行個人業績評估、考察能否晉升的時候,我們會把「合夥人精神」作為一個最重要的衡量指標。
首先,尋找價值觀相同技能互補的人共事。
公司的決策往往要一言九鼎,CEO說了就算,而基金不是。基金管理者是一個知識聚集體,一起討論來避免風險,不可能一個人說了算。
在我們公司,我和高翔、嶽斌就比較互補。我是個典型的雷厲風行的人,高翔是一個比較文藝、逗比的人,很柔和。嶽斌是技術宅男,對技術的敏感性極高,求知欲和學習能力非常強。
其次,建立傳承機制。
我們希望將高榕資本做成一個可傳承的平臺,讓年輕人的發展沒有屋頂,從而留住最優秀的人才。消費者在更叠、進化,現在的主流消費者已經是90、95後,創業者大多是85、90後,年輕的投資人會更了解消費者需求和痛點。
最後,我們還希望在團隊內建立起互相信賴的感情紐帶,讓大家找到「家」的感覺。
“關於私募行業未來的趨勢,我認為有兩個表面上看相互矛盾、但實際上相輔相成的趨勢:一是強者恒強,二是創新不敗。”朝陽永續首席經濟學家、向日葵投資總經理劉海影在2018年度(第十三屆)中國私募基金風雲榜一季度策略會後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一個行業要健康發展,最大的推動力是競爭。
在他看來,凡是有利於強化競爭力度的一些變化,長期來看最終來看會有利於行業的發展。
私募行業兩大趨勢
證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3400家,已備案私募基金70802只,管理基金規模12.04萬億元。
劉海影認為,私募行業將往兩大方向發展,一是強者恒強。“對於投資者而言,從2萬多家私募里面選擇一家好的基金很困難,自然名氣大的基金在銷售方面會有很大的優勢,這是所謂頭部基金的‘明星效應’。”他觀察到現在有些私募基金已經有奔千億規模的可能性, 對比國外上千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未來還有很大的上行空間。
第二個趨勢是創新,“私募基金行業是創新速度最快的一個行業,這個行業有無數年輕人在非常努力地在追求自己技術方面優勢的累積和創新,而由於目前2萬多家私募中絕大部分是中小型,從概率上來說突破性創新更有可能出現在這些中小型的私募。”劉海影說。
針對近期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多個違法違規私募管理人的註銷公告,作為私募從業者的劉海影表示這無疑是好事。“一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歸根到底取決於這個行業對它的終端用戶提供了多少價值,把傷害終端用戶的害群之馬踢出行業,對於整個私募行業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金融市場的開放與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日前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宣布多項金融開放舉措,劉海影認為如果真正能夠讓更多的國外擁有先進投資技術的資管公司進入,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利好。他說,“一個行業要健康發展,我覺得最大的推動力是競爭。凡是有利於強化競爭力度的一些變化,長期來看會有利於行業的發展。”
他補充說,隨著國外頂級資管公司或者對沖基金管理公司進入中國,他們帶來更先進更成熟的一些理念技術和模型,本土的私募管理公司也會有更好的機會直接學習,最終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的動態變化之下,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和向行業終端用戶提供的價值都會有所上升。
有開放就有風險,劉海影認為當前我國金融系統性風險點有兩方面最需要防範。一是企業債務,二是房地產。“很多中國企業的債務杠桿率是世界主要經濟體里面最高的,與此同時我國投資回報率過低,二者構成的不可持續的狀態就是經濟學里面的旁氏融資。” 他擔心當這批企業最終清算倒閉的時候,對於金融市場會帶來相當大的風險沖擊。
劉海影認為,房地產的風險點在於它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它所牽連的行業、設計的金融資產過分的巨大,一旦出問題也會造成非常強烈的金融沖擊。
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將過渡期從2019年6月30日延長至2020年底。
記者也了解到,各大機構早就已經進入備戰狀態,該清理、轉型的業務已經著手推動,等待的就是新規的正式落地,以便對未來的業務發展做出規劃。第一財經記者對各相關行業為未來業務所做的準備進行了調研。
銀行:縮表、去通道、凈值化
如果要用幾個詞來形容銀行的備戰情況——主動縮表、去通道、凈值化轉型無疑是最為貼切的。
“我們都在收縮了,債券都沒有杠桿,雖然今年債市好,但我們幾乎不配新債,而且非標業務幾乎大幅收縮,現在大家都開始發行長期理財產品。”某城商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理財產品的收縮顯而易見。2017年全年,盡管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總體仍在增長,但同國有大行相比,股份制銀行的理財規模下降明顯。截至去年年底,民生、光大、平安三家銀行,理財余額同比均下降8%以上。
除了規模,變化還發生在銀行理財的期限和計價方面。按照投資目的,是持有到期還是可交易,可以分別使用成本攤余和市價法。對於銀行而言,目前最擔憂的問題在於,產品凈值化後,凈值波動很大。
此次《意見》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明確剛性兌付的認定及處罰標準,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金融資產,同時考慮到部分資產尚不具備以市值計量的條件,兼顧市場訴求,允許對符合一定條件的金融資產以攤余成本計量。
新規下,開放式產品可能會進一步縮短開放期,比如做成T+0形式,與貨幣基金相似。記者也了解到,有幾家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也持續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資產包含信用債、利率債以及FOF,有交易能力、投研能力有口皆碑的銀行,其凈值化理財產品的銷售情況也超出預期,但對於那些以前靠著資金池滾動來做高收益、吸引存款的小銀行而言,新規下可謂“壓力山大”。
也有銀行資管部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也可能出現另一個變化,就是拉長產品期限。例如某股份制銀行的一款期限為1092天的封閉式產品(近3年),預期最高年化收益5.2%,超出部分全部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托管費和銷售費率總計0.32%,本金及收益到期一次性支付。
當然,一些客戶基礎好、能力強的銀行,的確有底氣和資本來拉長產品期限,但對於部分能力較差的銀行而言,拉長期限無疑將面臨存款客戶的流失。
值得註意的是,投資“非標”的要求也愈發嚴格。在此背景下,銀行的期限匹配嘗試已經展開。
同時,就存量“非標”而言,一方面銀行期待資管新規能允許其到期後再做安排,另一方面銀行也可以嘗試通過證券化的方式進行“轉標”。業內人士也預計,新監管形勢下ABS將走熱,但預計主要依托主體信用,而非真實項目現金流的思路。
私行:收縮配資和非標業務
“私人銀行做代銷居多,如今很多產品都無法銷售了,包括地產類非標等,存在期限錯配、資金池的問題。此外,股票配資類的產品基本已經停。之前大家也都在等待正式的資管新規下發,才能按照規定開展業務。”某股份制銀行私人銀行經理對記者表示。
其實,私行向來對接眾多信托、券商產品,其中又以非標居多,而非標又以地產融資居多。
“某些地產貸款並不符合表內貸款的高要求,而原先部分表外的資管計劃仍然可行,包括通過明股實債、產品嵌套等向不滿足‘四、三、二’要求的房地產項目發放信托貸款(四三二分別指四證齊全、30%自有資金和開發企業具有2級以上資質),現在這部分私行的產品都已經叫停。”上述人士私行經理告訴記者。
此外,私行此前也會發行產品,並以募集到的資金為私募證券等機構提供配資服務。“配資的杠桿是有限制的,1:3杠桿為上限,平均收益率為6%左右。”上述人士告訴記者,該服務涉及層層嵌套問題,因此近期也徹底叫停。
眼下,部分私行人士表示,仍在進行的一些業務包括家族信托。目前,有的私行人士表示,如今資管新規正式出臺,下一步業務如何規劃就更加清晰。
基子:面臨“生存危機”
“我都在懷疑基金子公司(下稱“基子”)存在的意義了,新規下基本什麽業務都沒法做了,幾千億規模到現在不到1000億,資金池、期限錯配全停,跟母公司存在競業的項目也都被禁止了,人也走得差不多了。”國內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子公司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上述人士也對記者稱,此前有專攻股票的基子專戶,十倍杠桿也並不少見,不過這也被列為“竟業”無法持續了。
眼下,基子的項目負責人自稱還在做的工作就是“收拾殘局”,包括清理此前投資地產的非標項目的期限錯配、資金池問題,甚至還有部分地產項目因無法按時銷售而導致基子產品違約的情況,因此如何處理高凈值客戶的善後問題也成了眼下的當務之急。
基子在眾人看來的確是個奇怪的產物,它們幹的是基金公司不敢做、不能做的業務(風險太高、杠桿太高),甚至有時業務跟母公司重合(競業)。在過去幾年的利益趨使下,基子的確跑得太快了。
2012年,證監會發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基子誕生,公募基金投資範圍拓寬至非標,信托的通道優勢被基子分了一杯羹。尤其是銀行系基子,銀行通道業務規模占比高峰時超過90%。
如今風水輪流轉,信托規模猛增29.81%,超26萬億元,逼近銀行理財的規模。而基子和基金專戶同比降幅為18.65%,券商資管規模降幅3.99%。這與證監會過去兩年各項“去通道”政策落地有關,包括對基子的資本約束以及相關受托和投向規範。
要知道基子如何實現3年10倍的規模增長奇跡,就要先看看它們的資產端和負債端。資產端以通道和非標業務為主,負債端則以銀行資金為主。
通道的主要功能有兩類:一是將資金投向限制性行業以逃避監管,二是將資產由表內轉向表外。商業銀行通過該方式將資產轉移至表外,降低資本約束要求,優化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早前基金子公司從事通道業務的優勢在於效率高、費率低,而且比主動管理類項目時間短, 2016年基金子公司通道產品管理的資產規模高達7.47萬億,在總規模中占比71.1%。從投資標的來看,主要投向非標市場,規模為8.87萬億元,占比82.8%,最終投向了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等。
“之所以基子總被用作通道,就是因為我們的通達費率比信托和券商資管都要便宜,新規後,如果還要做通道業務,基本沒有盈利了。”上述基子項目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未來怎麽辦?不乏仍駐基子的人員對記者表示,似乎未來要轉向股權投資。
公募:仍面臨委外贖回壓力
公募基金的日子同樣不好受,先不說股票連創新低,即使債市回暖,但銀行委外資金的大幅撤離也同樣讓公募遭遇了“縮表”。此外,理財債基的新規也使得公募的運行模式遭遇挑戰。
“銀行資金壓力大,導致銀行委外資金要走,基金面臨的贖回壓力較大,盡管近期債市狂歡,但估計收益率還有一波上行。”某中資公募基金債券研究員告訴記者。
也有多位城商行和股份制行資管部高管對記者分析稱,由於銀行理財原先不是資金與資產對應運作模式,使用委外時,對管理人投資業績還有一定容忍性,資管新規改革後,這種容忍性會降低,特別是一年期以下產品,很難把握委外後的業績波動風險,由此判斷,銀行可以委外的規模可能會有所下降。不過,FOF和MOM依然是國有大行和排名靠前的股份行的重要選擇。
其實,對比2017年基金三季報和四季報的規模數據可發現,去年四季度存在較大金額的委外資金在退出公募基金的趨勢。據數據統計,有超過60只債基四季度規模出現了10億元以上的縮水,其中有11只債基四季度規模減少了50億元以上。
此外, 上述研究員還對記者表示,短期理財債基也會“貨基化”。所謂“貨基化”,即指其業務模式要向貨幣基金靠近,“例如配置的久期和比例,完全按照貨基來監管,嚴格限制397天最長久期,120天平均久期,存單比例不能超過20%,流動性指標中,現金比例從5%上升到10%。”
上述研究員還提及,“理財債基本來信用債等級如果要‘貨基化’,也就必須AA+以上的標準來配置,新成立的債基中,存單比率不超過20%,存款或一起納入存單的控制範圍。”
貨基:可能會邁向凈值化
目前尚且較為模糊的是,新規落實後,貨幣基金可能也會變成凈值型產品,即采用市值計價法。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貨基就是一個7天年化收益保證都能達到4%左右或以上的現金管理產品,但如今這種思路可能也會生變。
《意見》顯示,只有下述資產可以采用攤余成本計量:一是產品封閉式運作,且所投金融資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並持有到期;二是產品封閉式運作,且所投金融資產暫不具備活躍交易市場,或者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也不能采用估值技術可靠計量公允價值。
多位從業者也對記者表示,這就存在一個問題,比如像貨基這種國際上都用攤余成本法來計量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做成開放式的,不可能做成封閉式的貨基,然而其沒有明確的時間期限,又有市場估值,這就意味著貨基未來或許不能用攤余成本法了。不過,多家機構認為,攤余成本法的認定條件較為模糊,都需要後續細則加以確認。
一直以來,貨基采用攤余成本法,這一估值方法是指基金價值以資產組合買入成本列示,按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每日計提利息,並考慮其買入時的溢價與折價在其剩余期限內平均攤銷。這一估值方式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使得貨幣基金收益率在未發生極端情況時都呈現正收益,並且凈值長期保持在1元,凈值變動不體在價格中,而是份額會隨之增加。
如果未來真的用凈值體現收益(如公募基金的市值法),由於市場經常發生上下波動,將每一日的收益率年化後,投資人往往無法理解。比如在市場行情非常好的時候,T日資產發生0.3%甚至更高的收益,年化後收益率為109.5%,普通投資人容易產生誤解。
也有基金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散戶可能無法接受貨基采取凈值化管理,甚至出現負收益,但這也存在一種好處——如果全行業都要按凈值化管理的標準,那麽以後散戶就能一目了然看排名了。
其實,早前證監會也對貨基采取了一些方式控制風險。為了防止攤余成本法估值和市場價格產生太大的偏離,證監會要求貨幣基金每日同時計算按市場價格的影子定價,並且計算兩者的偏離度。當負偏離度(即基金資產組合的實際價值低於賬面價值)達到0.5%時,基金管理人需要使用風險準備金或者固有資金彌補潛在資產損失,將負偏離度絕對值控制在0.5%以內。
“說白了,一旦贖回壓力加劇、負偏離度大,基金公司就會墊錢進去,而這些錢打進去就出不來了,就是為了降低負偏離,這其實也不利於顯示基金經理真實的賬戶管理能力。”境內某貨基投資經理告訴記者。
不過,究竟貨基命運如何,還要等監管細則的進一步明確。美國也曾在2008年發生過貨基的踩踏事件,並且於2016年10月剛剛實行了一項新的規定,要求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優先貨幣市場基金(Prime Funds)采用浮動資產凈值。
7月31日,華為2018年上半年業績出爐。根據官網披露,期內華為銷售收入為32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營業利潤率為14%。
華為消費者業務BG CEO余承東此前在NOVA發布會上說:“截至7月18日,華為手機今年全球發貨量已經突破了1億部,比去年提前了近兩個月。”而2017年華為手機全年的發貨量為1.53億,今年出貨量有望突破2億部。據華為內部人士透露,今年華為終端業務部門的銷售收入增速將接近40%,海外市場的增長成為主要助推力。
實際上,不止華為一家在海外市場的表現搶眼。根據集邦咨詢最新研究結果,中國智能手機品牌通過對海外市場的擴張,穩占全球過半市場,預估今年全球市占率將擴大至54%。
“包含IDH(Independent Design House)在內的中國品牌廠商過去幾年高速成長,去年開始更突破過去以韓系、美系等國際品牌為首的智能手機市場格局,囊括逾半的全球市占率。”集邦咨詢分析師姚嘉洋指出。
拿下全球過半市場
以東南亞市場為例,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Rajeev Nair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供應商在東南亞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現在已經增長到三分之一以上,銷量的前三名均來自於國產手機廠商。而從單個品牌來說,不少手機廠商的銷售量已在部分區域市場超過了蘋果和三星。
“以榮耀為例,上半年海外銷量同比增長150%,第二季度在俄羅斯市場超越蘋果、躍居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榮耀總裁趙明對記者表示,海外市場是強者之爭,目前仍然處於打基礎階段,未來大發展應該是在2019年甚至是2020年。
而據印度當地媒體報道,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數據,第二季度一加手機在印度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上的份額超過了40%,三星以35%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而蘋果則首次以不到1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
“世界上每賣出3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是中國品牌。”這是國外一家市場調查機構日前得出的結論,其依據是2015年至2017年間世界主要智能手機生產商的供應量。根據該數據,2017年,世界智能手機生產商排名前12位中,有9家是中國公司。
在各大調研數據公司的調研表單中,2017年中國公司在世界市場的總份額普遍在42%~45%左右。但隨著出海潮加速,這一份額逐漸在今年上半年突破50%,特別是在印度、俄羅斯以及歐洲等增速較快的地區。
“2018年Q1前六名手機廠商中並沒有印度本土供應商。4G功能機市場規模在2018年將增長4倍,並可能在2020年占印度全部功能機市場的一半以上。”Rajeev Nair表示,印度高端智能手機細分市場(超過3.5萬盧比,約3500元人民幣)仍為小眾,僅有6%的潛在買家,而超過半數的智能手機買家可能會花費1萬~2萬盧比(約1000~2000元人民幣)購買新機。後者的價格區間是中國廠商的優勢所在。
“其實印度市場,我們在2018年之前一直在探索和搖擺,公司在2017年時也已經明確,整個管理團隊對印度市場一定要有長期的戰略。所以,印度市場對於榮耀品牌,用戶群體和商業模式是比較契合的,電商高度發達。所以,2017年我們就定下來,印度是用三年規劃來看,包括和工廠合作,本地生產,長期的團隊,能力的構建,整個思路轉變過來之後,把中國區的電商、操盤手調到印度做主管,按照榮耀的方式運作印度的業務,戰略清晰之後業務就理順了。”趙明對記者表示,榮耀今年上半年在印度市場銷量同比增長了300%。
但中國廠商對海外的“征戰”僅僅是剛剛開始。Rajeev Nair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僅僅是印度市場,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供應商在東南亞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現在已經增長到三分之一以上。一年前的Q1,中國智能手機的銷量已經占據SEA區域智能手機銷量的近四分之一。由於整體SEA市場規模下降6%,中國智能手機供應商在2018年第一季度合並出貨量年增長18%。
強者之戰
姚嘉洋認為中國品牌能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並持續擴大市占,主要歸功於成功的定價策略,強調高性價比以及各價格區間帶產品布署齊全,使其能在新開發區域中贏得市場。
但真正敲開海外市場大門遠比想象中複雜。手機廠商依靠發布會以及營銷驅動的無序競爭也許不再奏效,技術的門檻以及產品的門檻也不容易輕易邁過。
“到下一階段都是強手的競爭,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都有這個趨勢,前五的品牌或前六的品牌。在中國市場、全球市場上的態勢都很類似。在全球市場上,比如歐洲,像華為、三星、蘋果是三強,後面很多傳統品牌在歐洲都衰退了,也造成其他品牌在歐洲開始搶奪新的市場份額。這趨勢在從局部戰爭變成全球戰爭時,其實考驗的是全球化的能力。”趙明對記者表示,未來全球貿易體系當中,整個要求是越來越嚴格了,國際貿易體系當中,中國廠商要遵循商業原則,貿易合規,包括專利的問題。
“走出去的時候,並不是你價格低就能如何,價格低還涉及傾銷的問題。最終在國際貿易當中,還是要靠價值獲勝。蘋果價格賣得最高還能賣得好?這就是品牌的價值。未來全球化競爭當中,誰能夠根據全球商業規則,再把自己的技術、產品打磨得好,誰才能走得更遠,最後誰勝出就看誰走得更快,誰更有耐心。國際貿易和隱私安全對於商業上提出了新的挑戰。”趙明認為。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