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地產與電力公司的借貸建設考慮 [工作坊Q&A]

這兩天收到大家的鼓勵與支持,替我注入不少正能量,能平衡一下近期的負能量吧。每星期也把工作坊的問答發文分享,這是一種堅持,直至完成為止。




Rex問題:

題目:現金流

地產公司與電力公司須借錢建設,現金流多了,借款利息多了,應否值得考慮?


止凡回應:

在香港,地產與電力公司是兩個不同的生意模式,投資前必先要好好了解。

地產公司主要發展地皮賣地,成功投地,有發展權,很多地產公司都選擇向銀行借錢發展,其實要得到資金還有很多方法,好像融資發債券、發新股、拿公司現金儲備作發展等,獲取資金的方法都必須考慮過利弊,包括穩定性、利率、對股東的影響等。對於發展地皮,賣樓後套現,很多大地產商都會把一個地產項目獨立出來開一家子公司,拿發展權向銀行借錢發展,這個模式就最穩當,出事起來也只是這項目、這子公司的事情而已。

電力公司則不同,借錢也好,拿公司現金也好,投資額都能有准許利潤,就算被銀行收取利息也不太擔心,這都是投資成本的一部份,投資者要留意的是准許利潤的比率,反而其運作效率及細節都不太需要上心。

因此,借錢作建設,與多了現金、利息等因素其實未必有直線的考慮點,了解股票,分析公司盈利能力,其賺錢模式不可不知。


後記:

其實對一盤生意,單是一個借貸考慮也能窺探管理層的思維。喜歡分析一些有長時間上市記錄的公司,如果看其借貸一項,可以拉長時間看看其變化,看看其財務紀律。

假設有家公司,一向借貸水平每年都差不多,年報中也會在財務狀況段落裡討論一下,我們可以大概掌握其管理理念,是保守還是進取,與同業比較又如何。然而,如果你發現某一年的借貸水平大舉抽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了解管理層了。

記得以前曾經投資過瑞安房地產,在金融海嘯時這家公司差點沒頂,主席表示他經一事長一智,對舉債都十分小心。誰知它到2010年左右突然發了一批債券,之後年復年地債冚債,曾經寫過文章《瑞房年報中的負債》記錄了當時如何看待這些債。近期它更要「賣仔」還債,感覺這算是早有伏線。

債務不可怕,最重要是如何運用與控制,投資者亦能透過公司的債務安排去了解管理層。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有資格當上公司的CFO,但培養出對年報數字的基本閱讀能力,從債務政策看管理層的好壞,這也並非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80

執行退休計劃與內銀問題 [工作坊Q&A]

想想一個投資計劃,由出來工作執行到退休,當中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中途可以什麼也不做嗎?一個不需要變化的長期計劃,真的能從blog、雜誌或工作坊處看回來嗎?




Owen:

1. want to learn how to implement the retirement planning (target 7% reward per year not including inflation).

2. 現價內銀是否值得買入?


止凡回應:

1. 退休計劃,不是不變的,而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可以不停修改變動,執行計劃所需要的是財務知識,請不要以為某君告訴你把錢放在哪裡,怎樣分配怎樣放好,自然就會有你想要的回報,這都是金融機構希望你有的概念,但這概念幫不到你。

相反,若你真的有足夠的財務知識,你不需要再問這個問題,而你所需要做的事情亦不多,而你頗肯定你會有這個回報的。

2. 這可能又是上網或打電話問股票的習慣動作,多來看看blog,感受一下,你會慢慢學習,不用把我當成「專家」來發問,我從來都不是「專家」噢。


後記:

還記得曾於iM中談過投資計劃的概念,簡單地計計數,每月儲一些錢,定額回報率,如何計算出1000萬,之後又談談恒指過去數十年的回報,兩者作些比較,讓大家對這些數字有點感覺。後來文章所得到的回應是,「這樣的投資計劃要「博」足二三十年」、「又無計算通脹」,總之是萬般不可行的評語。

往後我又在iM分享另一篇文章,帶出一個概念,讀者買了一本價值20元的雜誌,甚至一些只是免費like了iM的facebook page看看文章的節錄的網友,真的能在那地方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無風險而又能達至1000萬的投資計劃嗎?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吧。

偏偏不少讀者正是帶有這種心態,又或者只是該page的部份留言者吧。很有趣,今天在財叔與我的文章,這類留言都少了很多,相信我們的文章已經被他們定性了為「無用」、「無料到」吧,哈哈。

我於往後的文章指出,一個投資計劃最重要的是主角本身,同一個計劃由不同人去執行,結果也會不一樣,因為起初計劃只是一個藍本,細節是可以不時作出修定的。當時我舉了王維基的例子,指他的電訊與寛頻王國,以至今天的電視到網購業務的發展,這不可能都是他當初預計的計劃之內,而是透過不同時候的修正。詳細內容,有興趣者不妨回看那幾篇iM文章,給點意見。

那看財經雜誌有何用呢?於我而言,看任何讀物都是為了興趣與增進知識,是豐富自己智慧為本,而並非去尋求別人告訴自己如何去做。當然,每當看到別人一些成功方法與故事時,都會很興奮,看看有何點子可以應用並優化自己的計劃。

另外,有關內銀股,其實這些年的討論足夠多了,主要爭論點是壞帳、假帳、中國經濟、股價、股息、安全邊際等問題,慢慢討論的人都歸邊了。其實,這些論點算是歷史悠久,內銀股上市之後就從未停止過,這也給予內銀股的投資者一個好處,你不用花太多精神去研究,因為社會的焦點都在那處,其他行業都需要花很多時間作研究的東西,你只要翻翻報章就能了解內銀的相關資料了。

今天交行公布業績,感覺又不是想像中的差。往後內銀業績會陸續出籠,投資者不妨先看看情況如何,再衡量自己如何理解內銀,才想想是否作出投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81

選股與投資組合 [工作坊Q&A]

工作坊參與者的提問,有時會十分直接簡單,一矢中的地問投資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選股。若於工作坊中抽中這問題的字條,定能又可以引入我希望帶出的理念。




A Chan:

1. 如何選股?
2. 如何考慮自己porfolio?


止凡回應:

第一個問題,其實跟如何估值有關。blog內的一些文章曾經舉例說去日本旅行,香港有不少人都心中有數,對費用是抵與不抵也有個譜。另外我們一般對一個人的高矮肥瘦也同樣有個譜,不太需要計量也能說出一二。背後正是估值所需要的知識。

一支股票代表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營運如何,是否一家好公司,這絕非三言兩語能分享的。加上,一家好公司,又不代表便宜,所以不代表好股票,要先對這類概念有所認識,才再學習選股。

選股我總喜歡在自己熟識的範圍內,不懂的公司,不懂的行業,就算別人話前景如何,自己也不會沾手,懂的公司,自然對其賺錢模式及能力有個譜,亦能幫助選股的考慮。

不妨找找坊間的工具書,會計學書,學習一下。blog內也有文章講解過對公司營運的理解概念,有空不妨看看: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6/c.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search/label/金利來

至於第二個問題,有關porfolio,坊間不少理財專家喜歡用風險值,什麼比例這些,什麼比例那些,又對沖之類,我則沒有太多這類概念,可能受股神理念影響太深吧,每支股票若值得買的話,問我買多少?比例多少?我都會話盡量多。

不過組合內的確有不同種類的股票,有偏向收息的,又有沒有派息的,每一支都很喜歡,各有所長,應該不喜歡又不想擁有的都會被我沽售掉了。


後記:

除了以上的討論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資產配置的問題。我發現資產越來越多時,這個資產配越來越重要。

不同投資項目有不同特性,各有好壞,有穩定現金流的、有保值的、有爆炸力十足的、有混合性質的,可能大家都會立即聯想到一些熟識的投資產品。而這些產品相互之間的關係亦是十分值得分析研究的。

例如,一旦加息,債息上升,債價下跌,這是即時的。有什麼投資項目會與其相反呢?這能對投資組合作點對沖。還有很多因素,經濟環境變化、某地區貨幣匯率強弱、樓市升跌、出入口數據等因素,一些環境會使一些投資產品有利,另一些投資產品不利。投資者如能好好選擇不同產品的組合,作出一個理想效果,這就不需要太依賴如何估市的操作了。

今天不少blog友都分享這方面的智慧,例如Starman兄的進攻與防守組合,以債券與房托股票的平衡組合產生現金流,作工廈、農地等進攻投資的後緩。鐘兄分享過一些收息股與創新及科網股的考慮,使組合有攻有守。Rexh兄又分享過拿股息收入支持他本地或外地的物業投資,使其物業投資就算在價跌之下亦沒有資金壓力。還有R兄分享於早前感到環境不妥時密密買入超過100萬的飾金粒,以平衡組合的保值能力與防守力。

很多人心中的投資,就是買買物業與股票,買入賣出,把握一下時機,估估大市走勢,有時就運用一下槓桿加快速度,博贏了,就分享自己的「好運」。看見以上不同人物的分享,越去看,越去學,越能發現投資理財實在有太多智慧了,我寫blog多年,這幾年學到的比起以前都要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82

對公司債收息的看法 [工作坊Q&A]

除了股票,還有很多投資工具,相信投資者總能找到一種符合自己性格與興趣的投資方法。投資也不一定是單一的,可以是一個有意思的組合,投資產品之間相輔相成,發揮更大作用。




Vincent:

想問一下對公司債收息有什麼睇法?


止凡回應:

我並沒有太多買債的經驗,對每個投資都應該有其理念,我估計你不是在說可換股債,而是公司定息債。買入公司這類債的想法是什麼呢?必先透徹理解債與股的意義。

不少人會考慮公司清盤時的安排,又或者單純看收取回報的穩定性而作考慮,而我則未必會這樣想。若公司將會清盤,合理地就應該兩者都不買。而回報穩定性,不少公司派股息多穩定,亦比債息多,為何選擇買其債券?

股是公司的股東,可以分享公司盈利,債是公司的債主,不可以分享公司盈利,但公司會定其還錢。按這定義在不同時候作不同決定,會有不同操作。

例如,在高息環境下,營商環境困難,做生意比做債主困難,這時候,你會買公司債還是買公司股票呢?情況相反又如果?按這方向較容易理解吧。


後記:

最新一期iM提及一位投資公司直債的高手Starman兄,相信這問題由他來回應絕對更合適。

從債券的基礎看,在高息與低息環境有很大分別。低息環境時,息率不吸引,加息機會大,加息時會令債價大跌,似乎百般壞處於一身。等待高息時代才投資債券,看似更合理。

但有投資者還是可以在近年的低息環境以債券投資致富,所考慮的包括穩定債息回報、槓桿、保本、資產配置平衡、股票組合作緩衝配合,Starman兄正是其中一位高手。

投資前需要掌握不同投資產品的特性,尤其作複雜的資產配置前。例如,如果不完全了解Starman兄的做法,單單向他拿個號碼買個直債再槓桿,加息後債價大跌,被call孖展,出事又有多奇呢?

大家不妨花時間了解別人的整套投資理念,取長補短,慢慢演化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漸漸地,「問別人拿投資貼士」都不再是考慮範圍之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84

想法與執行力 [工作坊Q&A]

今次這位工作坊參與者並沒有在字條上寫下任何評論與問題,但後來止凡發電郵致謝時得到回覆,並寫下了他的心聲。




Leo:

你好止凡兄,首先小弟要先說對不起,這麼久才覆你的電郵,其實有好幾次已經想好如何去回覆,但又不敢,怕自己的想法很膚淺、幼稚。

小弟的投資經驗很淺,只有兩、三年。在學時已經知道只用打工族薪水去儲錢是不能夠去滿足很多事。一係創業,一係投資才能累積財富。過幾年後,漸漸發覺創業是一種力不從心的任務,從一些創業書中發現一句說得很中要點:「沒有卓越的想法,只有卓越的執行力。」更好、更大的想法都好,不能實現的想法都是空談,即吹水不能發達。

其實,小弟的投資方法也是簡簡單單,只是buy low, sell high. 但「揀股入貨」會做足功課。不單是看看公司報表,並將其服務或產品都搜索一番。還好,現在的information cost便宜得很,只要肯去上網研究,肯去下功夫及時間就至少成功一半,至少不會選到「妖股」。

但是,在香港(甚至各地),很多股民的投資方法都是人云亦云,不去思考。他們往往認為買股票就正如賭大小一樣。贏了就以為有本事,輸了就說股票不是好東西,並且告誡其他人不要接觸股票。這些情況很多時都在我的親戚中發生。

最後,小弟想分享一段文章取自Steve Jobs在2005年於史丹福大學的演講。句子中顯示出Steve Jobs的哲學思想 -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在此再次抱歉這麼遲才回信。


後記:

很感謝Leo寫下這些文字,讓我了解他的心路歷程。其中一個吸引我的論點,是想法與執行力。

在Leo的文字中,好像感覺到對他而言,要累積財富,就需要創業或投資,而他對創業感力不從心,因為需要有很強的執行力,於是他選擇了投資。

其實,創業與投資計劃同樣需要執行力,看見Leo表示在投資路上,他都相當認真地做功課,這都是體現執行力的舉動。為何對於創業則好像失去信心呢?這可能是因為安全感吧,始終創業者多是「手停口停」的狀態,不是人人適合這種生活模式的。

我頗贊成年青人創業,尤其年青人還未有太多生活負擔,拿創業來作為一種鍛鍊,這很不錯。曾經看過黎智英的文章,指做生意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這不就是打工仔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嗎?只不過打工仔在解決別人公司的問題,幫助別人公司的成功,而換來有保證地收取固定薪金而已。

如果有好的想法,有好的執行力,趁後生,不妨去追夢吧。然而,請別以為創業做生意的成功率很高,基本上幾年後,十之八九都不能生存,不過,即使失敗了,我相信年青人透過創業的過程所得到的還是很多。

Leo有好想法與執行力在投資路上,這又是令他感覺良好的方法,即管去做吧。很喜歡Leo分享Steve Jobs的演講,未來如何發展無人知,某程度上的確需要信念、堅持與執行力,工作、創業、投資、理財,差不多人生所有範疇亦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228

擔心中國數據 [工作坊Q&A]

上年八月搞完工作坊,分享到今天還有很多討論未清,這令很多有時間性的題材看起來有點過時,今天的分享談及中國數據下跌,近期已經發生了,讓我試試把有時間性的題材寫成沒時間性的文章。



Jimmy:

中國QE及出口下跌是否令全世界經濟都出問題?


止凡回應:

相信中國這些年來一直都有在QE,只不過沒有公佈,幾年前寫過這篇文章講述人民幣其實沒有升值,只是相對美元貶值沒有那麼快而已,這文章也有被編入著作內的: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1/08/blog-post_19.html

中國出口下跌,絕對會影響全球經濟,就算數據差一點,今天的世界各地股市也受到震盪。不過,作為投資者,未必需要追蹤這些消息,市好市差,牛市熊市,自己有一個好的投資計劃,不用理會太多宏觀的東西,每天每時每分都在變,專注自己更好吧。


後記:

今天我們看到中國的出口下跌了,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尤其對香港經濟又有何影響?我想大家都大概知道了,因為這正在發生著。

借這題材又想談談投資心態與模式問題,投資者很多時都會嘗試估計未來宏觀經濟走勢,從而估計投資方向。好像早前不少投資者分析過數據之後,又看見大市沒多少向上動力,於是大手沽貨,手持現金,等待股災來臨。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投資理念與操作方法,真金白銀賺蝕輸贏,只需要對自己交代,這樣預測未來的操作方法並無不妥。只不過我自問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自己只是打工仔一名,對任何數據都不能先知先覺。

李嘉誠先生全球有不少碼頭港口生意,世界各地在做出入口生意的數據資料,他可以比各地政府都更快地掌握,這樣的能力去預測經濟走向總會比我們準一點點吧。另外,施永青先生曾經指他的地產生意有一個很強的資料庫,他所有的樓宇買賣數據都很快很齊全,更表示有信心比李嘉誠所掌握有關樓市的數據更多。

早前,曾有做生意的朋友也不停提醒,近期他所看見的香港及全球數字都十分不利,所以投資者要小心。早前更聞說索羅斯及一眾大鱷對準中國來搞,將所有壞消息「炒作一碟」來想想,感覺的確頗可怕的。

作為一個散戶投資者,手中沒有資料庫,所有資料都只能閱讀報章,任你一天讀十份報紙,仍是難以掌握第一手資料,未來走勢,怎能預測?

其實,未來經濟的確難以預測,每次股災差不多都無人知,又或者說大部份人都不知道,因為他們都在高位參與其中,而股市越高,股災機會越大。個人感覺今天的股市算是相當低迷,如果跟美股相比,港股這幾年都算「無運行」,從歷史上看,在低迷的市況發生股災的機會相對低,但當然在金錢世界,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

然而,投資者宜把投資看待成一個計劃,永遠做好兩手準備,股災來也好,股災不來也好,不要猜未來,賭單邊,按計劃一步步行事更可取,否則一次半次估錯市,隨時有沒頂之災,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571

人民幣貶值如何影響內房股 [工作坊Q&A]

如果早幾年,可能未必有太多人意識到人民幣會有貶值的可能,更不會問及人民幣貶值會對投資有何影響。不過近年,大家都看到人民幣的確在貶值,更曾經試過被暴力貶值,一下子貶掉2%,都別說不可怕。



王先生:

人民幣貶值對內房企業之影響。

止凡兄你好,小弟研究604深控有一段日子,覺得是一間不錯的公司,但最近人民幣貶值,對它有重大盈利影響,想了解止凡兄如何看?


回應:

我對內房股沒有研究,印象中內房股還在戰國時代似的,香港的地產版圖,大地產商分明得很,但內房就好像還是各據山頭,互相爭取版圖,打得火熱。一個行業在這個情況之下,很多時都會靠融資進攻,增加發股及借貸,這也是內房股借貨水平普遍偏高的其中因素。

人民幣貶值,以人民幣計價的企業,是否就一定盈利大減呢?這點值得商榷。試想想,一家企業,如果沒有太多進口的東西,所有本地制造與生產,人民幣貶值更會刺激生意,為何會影響盈利能力呢?

所以我很認同巴黎兄於工作坊上的分享,好的公司團隊會對不同的市場環境作最好的應變,股東最重要是把資金投到這些公司之上。


後記:

以前都分享過,人民幣貶值,不代表生意難做,反而升值後企業的競爭力隨時減弱,見《人民幣升值世界會怎樣》。

對於貨幣,感覺上其勢頭對投資項目的影響未必嚴重,如果經過多年時間緩緩向上或向下,做生意的多能適應,尤其有好的團隊,對匯率變化更能好好處理。

然而,一個貨幣的穩定性反而影響更大。還記得當日人民幣被暴力貶值之時,有香港時裝生意短時間內損失數千萬,更要發出盈警,主因是在貶值前買入人民幣對沖升值風險。

其實,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對沖動作,看見人民幣上升勢頭,買入人民幣,如果勢頭回落就慢慢減輕人民幣比重,對生意本業的穩定性可謂相當有幫助。這有如航空公司買入原油期貨作對沖的做法,是有效減輕風險的。

可惜,人民幣受中央操制,隨時人為升跌,做出這麼大的短期變動,這風險比長時間緩緩升值或貶值大得多,這反而是投資者需要考慮的風險所在。

對投資者來說,一個地方的貨幣穩定性是十分重要的,這令投資行為少了一個匯率風險的擔心。還記得當年不少人要求港元應該跟美元脫鈎而掛上人民幣,如果考慮點只限於人民幣會升,美元會跌,那麼這幾年應該有不同的睇法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462

節流怎考慮 [工作坊Q&A]

在工作坊上所收集到的問題,也有一些頗為生活化的,可見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未必是有關投資操作的。越細微的生活細節,有時越影響大,不知大家有否看過一些數字,每天進步1%跟每天退步1%,於一年後的分別如何呢?



Roden:

想問下「開源節流」,我明白到想財務自由「開源」同「節流」都同樣重要。但在節流方面自己比較弱,止凡兄對節流的心態是怎樣?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呢?


止凡回應:

其實今天我都沒有刻意節流,因為花錢的效率最大化早已經植根心中,所以在花錢時都按這模式,達至很好的節流效果。

如果剛開始的話,我建議可以考慮先養成記帳的習慣,blog內也有文章談論過的(見《運用記帳app》),一方面可以記錄開支,知道財務自由的達標情況,另一方面,有了記錄,就可以定時檢討自己在哪方面的支出需要改善,成效如何,不妨一試。


後記:

這星期的iM專欄剛好登了一篇有關花錢的「目標為本」與「成本效益」的文章,當中有一個買手機考慮的例子,配合這個工作坊Q&A,不如節錄出來讓大家看看。

舉例如選擇一部手機,如果用家是一位一把年紀的老人家,有很深的老花眼,今天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他們看不清楚亦聽不清楚,他們根本不懂用,亦用不著。老人家所需要的主要功能只是打出打入,對於他們來說,買一部便宜十倍而適合老人家使用的簡單手機可能更適合。

就算不是老人家,也要看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所有功能是否能「用盡」。例如,不常利用手機來打機、看片的中年上班一族,手機除打出打入之外,還要上網、收發訊息、收發電郵、記錄日記、拍照、錄音、處理簡單文書之類,其實以上功能,市面上各大品牌三幾年前的手機型號也能處理。Steve Jobs去世後,感覺上智能手機只是在追逐一些記憶容量、拍照及顯示像素、處理速度,而實際功能上的突破欠奉,所以在選購手機之時,會否選回早幾代的型號呢?這些舊型號手機每每比最新型號便宜一半有多。

在選擇手機時,我們多沒有把「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想法,總喜歡最新型號,這到底是需要?想要?還是炫耀?當然,相差三幾千元,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未必值得廢神,這例子只想說明一種心態,單從選購一部手機,也可以窺視自己有否考慮花費的效率。除了手機,生活上還有很多細節,每每考慮一下「成本效益」、「目標為本」。

類似以上選擇手機的例子,算是帶出一個節流的態度,每個人生活習慣都不同,開源節流沒有好定義,但可以從這類「見微知著」的事情去反映,是生活與消費的一種態度。

還記得巴菲特說過,如果某公司的CEO有一天起床後表示開始要替公司開源節流,他便不會投資這家公司,因為開源節流應該是公司每一天都會做的事情,特意去想開源節流的話,這反映那位CEO並沒有把開源節流化成他的管理與生活態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27

澳門賭博業前景 [工作坊Q&A]

上一篇文章《澳門遊與分享會》在談澳門之旅,今天再分享工作坊問題中有關澳門的討論。還記得這字條是在現場抽出來了,而且算是我不太熟識的題目,即場已經談了一些回應,今天分享一下。




Jacky:

想講一下澳門賭股前景,買入蝕左50%點處置?


止凡回應:

澳門賭業股我沒多研究,亦沒多大興趣,現場就只能分享一些見解。

還記得以前有看過某澳門賭業股的年報,商業模式並不複雜,主要收入來自賭博娛樂,這部份的收入有很大比重拿來付稅,應該達35%之多。可見澳門政府收取的博彩稅是多麼暴利,澳門人少,基建支出相對不多,更能年年派錢,如果澳門政府化成一支股票,應該比香港政府的股票更有價值。

至於商業模式,賭場最賺錢的始終是賭博娛樂,而賭博娛樂最主要看有多少張賭枱,這是澳門政府仍能控制的一個數字。要看其增長,最主要看兩點,第一是訪澳旅客及人均消費的數字,找出這個趨勢,看看內地放寬自由行及打貪的影響,大概能預計賭場之間的盈利數字。第二是賭枱的增長能力,如果有心研究澳門賭博業的朋友,一定要有這些數據在手,今天每一家的賭枱數量如何?每一家未來的賭枱數目增長如何?從而推斷出誰是大贏家。這些數字,花點時間google一下,應該不難找到。

當然,正在氹仔發展的賭場都不只集中於賭場發展,更花很多資金在發展酒店及商場,成為一個渡假區。澳門過去只有35000間酒店房間,未來數年會多發展出35000間,每一家都是世界級的。而商場又是世界級的,大得可以讓你逛一整天都逛不完,所以未來澳門賭業的公司盈利未必只集中在賭博娛樂,又或者說,誰能把賭博娛樂跟酒店及商場配套得最好的才算最成功。

常說內地打貪,令澳門賭博業的收入下跌超過一半,在工作坊現場分享了一位朋友的體會,朋友在打貪前後都曾在澳門工作,以他的角度看問題,能看得出實況的對比。當年還未有打貪,賭業好景時,無論閒日還是周末,每一張賭枱都是人頭湧湧的,內地客賭的注碼大得嚇壞人,數萬、數十萬一注,完全是平常事。

朋友還記得當時每一家金舖、名錶店開幕之前,賭場集團高層都會親自到來檢查一番。當時我們好奇問過究竟,朋友指高層特別要好好監控「銀聯機」的操作,不能讓賭客可以透過銀聯買黃金、名錶,轉頭到當鋪舉押,變相拿銀聯卡套現。我們都奇怪,多點這些行為,多些資金到來,這不是更有利賭場嗎?為何賭場集團高層要嚴控呢?朋友就話,賭場根本不愁無生意,反而不想增長過籠,加上如果做得太過份,反而得罪「阿爺」,所以取態是嚴守自律。

當打貪開始了之後,朋友話看到賭場的確沒有從前般旺場,我們問他如何形容「差的景象」,是下跌了三成?五成?朋友都說不清,只能說平日真的少了很多人,大概沒有一半以上吧。與這位朋友的對話已經是兩年多前的了,如果有這樣的親身體驗,散戶所擁有的資料未必比大行遲的。

由於上星期親身到過澳門,我非常建議有興趣投資澳門賭業股的朋友親身到澳門走走,尤其要逛逛氹仔的新賭場與澳門本區的舊賭場,走入去看看環境,看看賭客的面容,感受一下不同酒店與商場的氣氛。心中算是有個譜了,之後再回看一下各公司的年報,分析其未來發展,自然對不同公司有個估值。

不同氣氛的賭場,每張賭枱賺多少呢?不同氣氛的商場,又賺多少呢?不同級數的酒店,又賺多少呢?未來氹仔的發展版圖又如何分佈呢?不同觀感下的建築,成本比率的數字又是多少呢?其實,要研究一間公司,一個行業,可以有很多範疇,做足功課,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在買什麼,又何需再問人如何看澳門賭業股前景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71

英國脫歐被一面倒唱衰 [工作坊Q&A]

英國脫歐絕對是世界大事,公投結果一出,英磅即跌超過一成,多國股市應聲下跌,市場對脫歐公投的反應很鮮明,一致地負面,要是這麼大問題,為何英國又會出現這個公投結果呢?





Lanz:

能否分享大環境經濟之看法?如美加息/中國貶值降準/希臘國債。當國家為一門生意,又如何看其balance sheet?

001的價值有何看法?



止凡回應:

一來就問及世界觀,真是高估我的智慧,哈哈。對於國家的經濟看法,之前有文章提及過其循環性,這文章也被篇了進著作內,有空不妨參考一下: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8.html

我們看這些國家事件與政策的問題,今時今日都失去了其「正路」的影響,好像加息一向都是壞消息,生意融資成本增,股市會跌,但原來又會被說成是經濟好才加息,加不了息的話,股市也會跌。其他事件都一樣,市場是很複雜的地方,沒有一個很簡單的因果關係。我很認同巴黎兄在工作坊上所說,一間公司若有好的團隊,對不同的問題都會作出好的應對,長遠來說,這些世界性事件都變得未必重要。

001長和是由一個好的團隊去運作,不過業務不簡單,其年報不容易讀得懂,但感覺上,這企業的管理層都不是報喜不報憂的一類。


後記:

上星期英國脫歐公投有了結果,相信這樣的世界大事,大家都不會不知道的。如果當時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相信這定必是參與者想了解的話題。

從工作坊當日看,即2015年8月中,我們能看見多少世界事件呢?包括美國加息/中國貶值降準/希臘國債等,當時無人可以預測到這近一年所發生的事情,例如內地的股市大跌,中央暴力救市,更不要說能預知英國有脫歐的可能了。就算是站在今天再看未來,英國是否真的會行使脫歐呢?其他歐盟成員國又會否相斷脫歐呢?仍是無人能預測,如果投資者太著意未來事件,可能辛苦一輪,結果仍是未必理想。

有關英國脫歐,市場都一面倒唱衰,而個人對這事件的看法,又沒有如市場般看得那麼負面,主要有幾個層面。

首先,脫歐對英國是福是禍都是未知素,今早跟朋友討論這事件,有時脫歐也未必是壞事,可能對英國來說只是「止蝕」,有機會遠離那些「窮親戚」。因今天歐盟可謂只得德國還有點實力,其他不少國家都成為福利主義國家,失業率高、福利好,可算經濟增長動力欠奉,「轉身」非常慢。其實,英國就算脫歐不脫歐,本身的經濟都不見得強,拿這作為一個轉捩點,未必是壞事。

另一方面,脫歐的影響,是好是壞,都是英國及相關企業,為何談到世界經濟上來呢?英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不算太大吧,今天世界經濟增長動力的火車頭都不是英國,就算只計算在歐盟內,英國也不是最強的一國,英國的好壞,是否足以影響全球市場呢?

還有,到今天為止,脫歐還未正式成事,英國國內已經在蘊釀另一次公投,想推翻脫歐的公投結果。假設,如果三兩個月後英國又話脫歐不成的話,今天跌了的價格又會否回升呢?就算真的脫歐成真,也不是明天就能脫,計劃要下任首相處理,傳聞話要處理兩年之久,合理地想,脫歐對英國經濟的影響可能是慢慢地消化及反映出來,今天的即時反應是否有點過份呢?

再者,可能好像巴黎兄於最近的直播(見《股票市場是個英雄塚》)中所言,如果脫歐了,真的使全球經濟受影響,有機會令各國再加印銀紙,介時資金可能會更氾濫,市場價格更水漲船高。其實,這也是近年的「反智」情況,每次公布的經濟數據越好,市場就越跌,因為怕經濟好了,各國會減印銀紙。所以,脫歐,經濟差,對市場格價是好是壞呢?未必是直接的,隨時是相反的。

所以,脫歐是好是壞?影響範圍如何?市場都是猜猜估估,但近日市場的反應非常大,把資金抽走到避險的地方,好像在低迷的市場下再「窄汁」。往後市場價格將會大幅波動,是危是機?投資者不妨研究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