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更新軟件後 變每半小時「過料」紅米傳資訊到星洲 專家指極不尋常

1 : GS(14)@2014-09-08 23:21:52

【本報訊】國產手機小米上月被揭發擅自上傳用戶資料到北京伺服器,小米為此道歉及推出供用戶下載的「更新包」補鑊,聲稱已堵塞漏洞。不過,《蘋果》委託資訊保安專家楊和生及資訊安全公司Nexusguard進行測試,發現更新後的紅米1S,即使在靜止狀態,每隔半小時便會自動上傳手機資料到新加坡一個租用的伺服器。小米回應稱,與伺服器連線只為客戶更新日曆、天氣等系統,不涉私隱。業界與專家直指情況不尋常,有洩漏客戶私隱之嫌。記者:梁御和上月有電腦保安公司發現,小米3及紅米1S兩款手機會將用家的手機序號及電話號碼,傳送到小米位於北京的伺服器;而以手機發送短訊時,更會連接收短訊者的電話也傳到同一伺服器。事後小米發聲明道歉,並向用戶提供OTA更新包,指已解決有關問題,聲稱安裝後便可「安心使用」。該更新包適用於所有小米手機。本報委託互聯網協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人楊和生,為香港版紅米1S手機進行為期13天的監察測試;供測試的紅米是全新機,開封後立即連接由楊設立的WiFi網絡,以便監察手機有否向互聯網發放資料。



■保安專家楊和生發現,紅米手機每半小時會自動上傳手機資料到伺服器。方智傑攝

檔案大或含文字資料

監察期間,手機一直維持閒置狀態,只會偶爾進行拍照或新增通訊錄等不涉及上網等動作,也沒有登記及開啟任何雲端或互聯網服務。結果發現,紅米手機在未安裝更新包前,每日早上會自動將手機資料上傳到北京伺服器。根據IP,伺服器登記者為「北京藍訊通信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中國互聯網傳輸工作,為不少政府部門及國企提供服務;今年5月更與官媒人民網在北京合作設立數據中心。



至於被紅米上傳的手機資料,全數被加密,楊和生暫未能破解。但由於上傳的檔案大小由893B至30KB不等,楊認為不尋常,「普通嘅系統資料唔會咁大」,以此估計,被傳送的有可能包括通訊錄在內等文字資料。其後楊再為紅米安裝聲稱已堵塞漏洞的OTA更新包,發現手機已沒有再將資料傳到北京,但就改為每隔半小時自動將手機資料上傳到位於新加坡的Amazon伺服器。同樣,上傳的資料也被加密,檔案大小由143B至4KB不等,較更新前細,「似係拆細咗續次send,不過上傳嘅時間好密,一樣好唔尋常」。


至於該Amazon伺服器,屬公開的雲端伺服器,可供任何人士租用,除了可作一般資料貯存外,租戶也可以加裝運算程式。業內人士指出,該伺服器方便隱藏身份,近年吸引不少網絡黑客租用。最後記者委託資訊安全公司Nexusguard Consulting,將紅米手機的原廠作業系統(Rom)全數刪除,重新安裝由中國第三方人士設計的作業系統,再以同一方法監察手機活動,結果發現紅米手機已沒有上傳資料到北京藍訊或Amazon,改為每日一次將資料上傳到設計者的伺服器。換言之,之前傳送用戶資料到小米的伺服器,是小米在手機所安裝的系統造成。



稱更新日曆天氣非私隱

小米科技回應稱,安裝更新包後,已經不會再傳輸用戶的個人資料到小米伺服器;至於手機與小米伺服器的連線,內容包括日曆、天氣、軟件更新及系統提醒等互聯網服務,並不涉及用戶私隱。不過,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認為,紅米手機的上傳動作「不正常」。他指一般手機有可能會上傳系統資料到伺服器,「但係頻率唔會咁密,而且好耐先會做一次」。方保僑又稱,一般新機如未有申請或開啟服務,卻出現大量自動上傳動作,「令人懷疑係access緊某啲私隱」,促小米應盡快澄清事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908/18859460
2 : GS(14)@2014-09-09 12:02: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908/18859470


【本報訊】有「山寨蘋果」之稱的小米手機,無論產品設計、廣告及行銷方式也被指抄襲蘋果產品;不過由於定價十分低廉,價錢較蘋果iPhone便宜逾一半,在中國內地大受歡迎,最新公佈2014年上半年共售出2,611萬部,成為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機供應商。
創辦人扮喬布斯

小米自2011年推出第一部手機以來,便被指其產品設計是抄襲自蘋果,惟小米對此並不避嫌。至今無論是宣傳硬照、甚至是新機發佈會的場內佈置及設計,也跟蘋果十足十。
至於小米創辦人雷軍在新產品發佈會上也模仿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身穿黑色上衣,更加插「One more thing」等經典環節,令一眾「果迷」十分憤怒,在網上齊聲大力抨擊。
然而,小米手機以平價為賣點,價錢由1,000餘元至2,000元不等,大概是iPhone的一半,在中國內地廣受大眾歡迎,首年便成功售出719萬部手機。
近年更進軍香港、台灣、新加坡及印度等地,今年上半年已售出2,611萬部,銷售額更達到330億元人民幣(約416億港元),更成功超越LG,成為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機供應商。
3 : GS(14)@2014-09-09 12:02:2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908/18859468


【本報訊】小米手機再爆洩密疑雲,經常被監聽的泛民及社運界人士,對國產手機更加避之則吉。活躍社運的民主黨區議員區諾軒指出,自小米上月被揭發會上傳資料到北京後,早有黨友在WhatsApp群組內提醒他們「小心小米」。
區坦言,自己向來不使用國產手機及WeChat等國產Apps,「已經有好幾個IT朋友同我講,呢啲國產嘅(程式)會有監控」。社民連副主席吳文遠表示,認識的黨內或社運界朋友均沒有人使用小米手機,「大家對呢方面都好警覺」。
[■吳文遠稱黨內朋友均沒人用小米手機。] ■吳文遠稱黨內朋友均沒人用小米手機。
最驚被偷WhatsApp內容

人民力量副主席甄燊港是小米手機用戶,他說「正考慮停用」。他稱自己的小米手機是由女兒贈送,「千幾蚊,真係好平」,但近月不斷有朋友勸告他停用,「偷聽講電話就唔怕,我有重要事都會見面先講,反而最驚俾人偷到WhatsApp內容」。
4 : GS(14)@2014-09-09 12:02:4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908/18859464


【本報訊】手機廠商透過收集及銷售包含用戶資料等「大數據」(Big Data),原來這方面的盈利,隨時較單純銷售手機硬件更高。政府部門也能利用這些數據對市民進行全面監控。
Nexusguard Consulting行政總裁龐博文解釋,廠商要收集智能手機用戶的資料,可從四方面着手。先從插入手機內的電話卡,得知用戶的電話號碼及日常撥出的電話號碼。
其次手機硬件內也可以預設資料的傳送路徑,以便中途截取經手機傳出的資料;透過手機作業系統的電話簿等功能,從中得知用戶的社交圈子及個人檔案。
最後監控手機內的Apps,例如facebook及WhatsApp等,用戶的日常生活習慣及行為言論,也可知得一清二楚。
中國「私隱法」阻嚇力不足

龐博文指出,綜合以上資料,「用家成個full picture都睇晒」,政府部門也可藉此對個別人士進行全面監控。而廠商掌握一定數量的用戶資料後,便可集結成大數據,從中分析出市民特定行為、喜好及商業趨勢等,「呢啲資料先最值錢,賺錢過賣手機硬件」。
他稱要使用智能手機,無可避免會被收集資料,故各地訂立的私隱條例才是重點。以美國為例,條例有要求企業收集資料前,須知會用戶及披露收集內容;歐洲各國更加嚴謹,「(用戶資料)儲存地點、時間、用途,都明文規定要公開,甚至連最後銷毀資料嘅方法都要披露埋」。
台灣也有清楚說明個人資料的定義,市民的性傾向、性生活以及社會活動等資料,也包括在保護範圍內,違規者須向受影響人士賠償最高2億元新台幣。
至於中國「私隱法」,即《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自去年9月才實施,但罰則只由1萬至3萬元不等,阻嚇性成疑。
5 : GS(14)@2014-09-09 12:03:0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908/18859462


【本報訊】原廠小米手機內置「小米應用商店」,功能與Android手機的「Google Play Store」一樣,設有各種熱門Apps(應用程式)供用戶下載,但這些Apps疑已被做手腳改裝。用戶使用這些應用程式時,資料會傳送到內地伺服器。
小米手機分中國版本及香港/國際版本。由於資訊審查,中國版沒有Google Play服務,小米於是自行開發小米應用商店取代,內裏收集有facebook、WhatsApp等熱門Android Apps,還包括一些Google Play上的收費Apps,全供免費下載,吸引不少香港版用家使用。
傳至9個伺服器

資訊安全公司Nexusguard Consulting測試過小米應用商店內的Apps,發現這些Apps會連接中國內地伺服器。例如在Google Play下載的官方WhatsApp,用戶發短訊時,資料內容只會經過Google及WhatsApp的美國伺服器,再傳到目標用戶的手機。但在小米應用商店下載的小米版WhatsApp,則疑被人預先修改,發短訊時資料會傳到九個中國伺服器。
根據IP資料,九個伺服器分別屬於中國聯通、北京森華易騰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及北京藍訊通信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分別位處北京及廣州。中國聯通是國企,主打電訊服務;北京森華易騰主要經營互聯網數據中心及網絡安全服務,也會向其他公司提供收集大數據(Big Data)等服務。小米應用商店上的Apps,外觀與Google Play的官方Apps無分別。惟記者發現小米版Apps的檔案普遍較大。以WhatsApp及facebook為例,小米版與官方的程式版本相同,但小米版的檔案大小為15.3MB及13.67MB,官方則只有14.59MB及13.66MB。另現時Google play上的官方facebook App,版本為15.0;小米版卻已去到17.0,比官方還要「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433

地段超低價出售不尋常

1 : GS(14)@2016-06-20 05:37:42

【本報訊】西貢大灘附近的屋頭數年前有逾30宗丁屋申請,創建香港調查發現,仁東有限公司將每個可建丁屋的地段僅以25萬或30萬元低價售予申請人。創建香港行政總裁司馬文指,該公司董事姚源安是前政府總建築師,過往曾參與申請在大嶼山建骨灰龕場。他質疑土地以低價售出極不尋常,根據2011年傳媒報道,一塊足夠建丁屋的農地價格達140萬元。



張學明子疑有份


記者走訪屋頭,發現申請建屋土地的植被早被移除,四周以鐵絲網圍起並掛上「水木橋園藝(苗圃)」橫額,有居住當地的外籍人士透露,其實全村僅得兩戶原居民居住。司馬文指,信毅(香港)有限公司亦有份在屋頭低價轉售土地予人申建丁屋。該公司董事張以嵐與行會成員張學明的兒子同名。記者查冊發現,張以嵐報住的地址就在張學明大埔坪朗村被揭發天台僭建的丁屋旁邊,記者以電郵向張學明查詢,截稿前未獲回覆。屋頭鄰近的高塘近年有逾30宗丁屋申請,同期鄉郊環境轉差,記者現場見到樹林被移除,有政府土地被非法佔用作停車場。規劃署在2014年發出警告信,但土地至今仍被非法霸佔。城規會指,自公佈大灘、屋頭、高塘及高塘下洋發展審批地區圖,共接獲94宗建丁屋申請,當中53宗自行撤回、13宗獲批、7宗被拒絕、尚餘21宗正在處理。■記者潘柏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620/196618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77

胡國興:極不尋常

1 : GS(14)@2017-02-05 10:36:36

【本報訊】港大校長馬斐森上任兩年多後突然辭職跳槽,惹來政界質疑他是受政治壓力而離任,4名主要特首參選人中以退休法官胡國興最為關注事件,主動發聲明形容事件極不尋常,認為港大及馬斐森應公開交代。馬斐森辭職消息傳出不久,英國伯明罕大學法律系畢業的胡國興已透過發言人率先發表聲明回應。胡指出,香港社會十分重視大學的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大學校長於任期屆滿前辭職,極不尋常」,認為港大校方及馬斐森本人,也應向公眾清楚交代,以釋除公眾疑慮。


林鄭沒回應 葉劉不評論


大學時代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修讀建築的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天晚上會見工聯會代表後,亦被在場記者問及馬斐森突然辭職一事,但他稱時間趕急,結果回答了一條標準工時問題便離場,沒有回應事件。曾其後透過發言人指,對馬斐森辭職消息感意外,但尊重其個人決定,感謝其對港大的貢獻。至於兩位同樣畢業於香港大學的參選人,包括社會科學學士畢業的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英國文學系畢業的新民黨葉劉淑儀,前者截稿前未有回覆傳媒查詢;後者則表示不評論。■記者呂浩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03/199166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217

指提名何周禮受勳不尋常

1 : GS(14)@2017-02-08 22:08:54

【本報訊】控方在拆解曾蔭權與其私人建築設計師何周禮的關係上花費不少唇舌,批評曾作為特首濫用職權,以授勳制度犒賞何,要求陪審員考慮「若非曾蔭權向發展局建議提名,何會獲授勳嗎?」控方批評曾損害授勳制度。


涉案人均與雄濤有關


何作供透露其建築設計事務所生意不俗,控方質疑何貴為國際級的設計師,「生意忙卻應鄭經翰邀請在咖啡店見面」,而他得知曾將入住涉案東海花園後,即使未傾妥合約亦親自前往深圳視察單位。主控官指鄭游說何承接工程、黃楚標支付何35萬元設計費、李國寶給曾太35萬元現金,所有人均與雄濤廣播有限公司有關,事情耐人尋味。控方指雖然證人供稱特首提名授勳及延期遞交表格並非不尋常,但何的例子並不尋常,指曾於當年2至3月期間提名,而何正是於當年2月簽定工程合約、3月收上期17.5萬元工程費用。控方指曾開啟授勳程序,及後則由下屬接手處理,假裝兩人毫無轇轕。■記者楊思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08/199215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25

戲劇性的尋常事 潘燦良 龍文康 2017-02-17

1 : GS(14)@2017-02-19 14:51:13

https://www.am730.com.hk/news/%E ... 6%87%e5%ba%b7-66125
今年,香港回歸20年,也是第四屆特首選舉年。若家是社會的寫照,一個有老、中、青三代的家庭,長子曾經移民、回流、再成為特首選委之一,假如這家人在回歸前1996年、沙士(SARS)後2004年、最新特首選舉年,每年一次聚首同枱食飯,會是怎樣的境況?《第45屆香港藝術節》戲劇節目、舞台劇《香港家族》(下稱《家族》)三部曲,透過一家人聚散離合間的三餐飯,側寫港人面對幾個重大變遷的生活矛盾與思想衝擊。
文:許惠敏
圖:莊振邦、林俊源


《家族》將於下周五開始,分三部曲公演,潘燦良飾演的長子黃秋榮,是主線人物,首部曲是他在1996年移民加拿大前,跟家人吃餞別飯;二部曲是他在沙士後經濟低潮期的2004年,回流後與家人吃冬至飯;三部曲是他成為有投票權的特首選委,跟家人共享大閘蟹的一餐。演繹一個橫跨香港風雲色變20年的角色,讓潘燦良有機會重新咀嚼這些年的感受,「當要將我們生活的尋常事搬上舞台,便發現原來香港人在這廿年經歷了很戲劇性的事情。」此劇的編劇是龍文康,去年憑聯合編劇的電影《樹大招風》獲金馬獎,擅於從家庭折射香港的時代變遷,他表示,作為創作人,對近年發生的事必有反思,創作就是反覆自問的過程,「生活在這地,有所感觸,便透過創作表達。」談到三部曲的年代設定,他透露是兩年前的構想,由前年雨傘運動到去年立法會選舉,香港正值多事之秋,2017年更是充滿變數,將於3月公演的第三部曲,貼近特首選舉,自是話題所在,不過,他強調不是寫選戰,而是以家為題材,「想借助香港一個家庭的日常,如生老病死、衝突、誤會、婚外情、沒人承擔等,去思考如何看『家庭』。」他預想大概20年後,隨著一孩或無孩家庭的比例增加,家的觀念會逐漸改變,未必再有大時節回家吃飯這回事,「這三部曲故事,可以是一個紀錄。」目的是為了存留承傳下來的家庭觀念。
news-images
news-images

身份反思
《家族》的題材貼地,涉及回歸前後的20年,到底,潘燦良與龍文康如何度過回歸這歷史性時刻?兩人竟不約而同表示,迷迷糊糊便過了。回歸當天,潘燦良趁放假約朋友一起看儀式,感覺跟除夕倒數差不多,「除非被涉及或參與其中,否則很多香港人如我,只覺件事像大風一樣吹過,你會稍微被吹動一下,然後就過了!」龍文康甚表認同,撰寫這劇本,反讓他認真細想當時怎樣過,「為免落入寫歷史或說得太『白』(明白)的狀況,我會思考生活如何被一種氛圍影響。」縱然,對獨立事件的感受未必很深刻,累積起來,還是有一定影響力,潘燦良分析道:「我覺得香港人愈來愈認識自己,包括被改變身份、被重新教導如何做一個國民、再思考只是搵錢食飯過活,其實做過些甚麼?當開始發問,便是慢慢認識自己的過程。」相比以前對港英政府不聞不問,不穩定的環境,讓港人開始醒覺。龍文康承認,近年不時反思自己與香港的關係,「若談到在香港的身份,這真是自己成長的地方,會自問可有為這地方做些事嗎?不過,對我這類人,會參加遊行,卻不會也不夠膽走到最前線,或者會多點關心發生甚麼事,在網上找資料查探點解,多點認識事情的原委。」


從身份想到「家」
在90年代初的移民潮,「歌神」許冠傑以一曲《同舟共濟》高唱「香港是我家」,勉勵港人不要「移民外國做二等公民」,然而,當家愈變陌生,家事愈趨荒謬時,移民再次成為熱話,「你話香港是否family?當然係!」龍文康肯定自己的香港人身份,卻更喜歡做個地球人,「除了關心自己、家庭和這地,真的還有整個地球,如果可以拉闊點,每個人能朝這個方向,Family,其實可以很大。」他不諱言,「我雖沒有一種有事便移民的心態,但老實講,我又不至於要在facebook寫要守護香港,或者我已不是最年輕的一代,他們對社會發生的事情,是有很大衝擊。」潘燦良認為,即使他與年輕人也是土生土長香港人,對「香港是我家」的理解,存有世代差距,他的父母於戰亂時期來港定居,兒時會跟雙親回鄉,「我們這年代或早些年代的人,要返內地尋找最原本的根,不太認為這是寧死也要留低的地方,香港是我家,其實是很模稜兩可的事,最深層不是一種『家』的感覺,只是我們期望這裡成為我們的家。相對而言,父母在港出世的年輕人,對香港是我家會有較鞏固的感受。」


荒謬的一票
潘燦良形容角色黃秋榮集合香港人的典型心態,96年,他曾經往加拿大探望一個家庭,舉家移民的20人,其中有成員放棄在港穩定的文職工作,在彼邦轉做三行工人,「我當時很震撼,但這反映很多人對香港的懷疑,寧願尋求未知的出路,對一個男人、家庭裡的丈夫、爸爸,是很大的承擔和挑戰。」當年正處於男人黃金歲月的黃秋榮,正是其中的寫照,經過7年平淡的移民生活,回流帶來衝擊,「有句對白是『那邊係好悶,悶到無嘢變過,那邊才是50年不變!』寫得很好,從中可看到香港人面對種種轉變的錯落感,其實,97後有一定的變化,尤其02至04年,更發現一個從來未見過的香港,這很諷刺!」要探索角色移民和回流的心理,總有朋友的經驗可參考,至於做選委的投票心理,便要先分析一個人為甚麼要成為選委,潘燦良認為,無論是覺得能提高社會地位、懵懂不知緣由、或「黃絲」等,「這絕對不是自由的一票,可能要聽命北方,或是為反對某些人而投票,或希望在困局裡做能影響世界的事。」既然,投票者處於被動位置,全社會卻關注那1,200票,是極荒謬又有趣,「一些相對地自由投票的國家,真的是喜歡誰就投誰,算是自由的一票,但這1,200票,怎可說是自由?是在困局裡被操控的遊戲,最荒謬是很多人爭取成為其中一分子。」他形容,選委本身已充滿戲劇性,「他將會面對的心路歷程會是怎樣?如何面家人、良心、自己的利益來投這票,單是爭取位置去擁有這一票,已經是可以有無限想像,太有趣!」


演與編的堅持
畢業於演藝學院的潘燦良和龍文康,前者演,後者編,同樣是兼舞台、電影、電視三界發展,兩人都有份堅持與執著。潘燦良表示:「鏡頭前演出所帶來的新鮮感,仍很刺激,讓我很享受,舞台雖已很熟悉和習慣,但也不會覺悶。」領教過入屋的影響力,感受過電影的超越性,他更要認真對待每一角色,「絕不想去撈,我希望放進一定的藝術性,我的要求是適應不同的環境,同時有自己的input放入角色,是使命感或責任也好,做起來會更有樂趣。對舞台工作更有要求,也以同一態度參與其他媒介的演出,要對得住自己的事業和參演的作品。」龍文康17歲加入無綫做了3年編劇,才入讀演藝,至今一直從事劇本創作,「這是兒時夢想,很喜歡創作故事,香港很少人能將寫字變成職業,我有幸仍能繼續,只望能發揮上帝給我的,跟大家分享。」他笑言,願望很卑微,只要仍有故事想說,而創作仍能維生,都會繼續。不過,大前提是享受過程,寫自覺有意思的故事,「創作過程痛苦又寂寞,至少要取悅自己,反正也無法控制觀眾是否喜歡。」他形容舞台劇創作猶如回到學校,台前幕後有商有量,「電影劇本只是藍本,猶如地圖,除非你跟導演關係緊密,否則,很多事情不在控制之內。」至於電視劇本,由於具有一定影響力,他會考慮創作責任,「例如一場吵架戲,突然鬧句『臭八婆』,我會自問是否適合,這不是自我審查,因為接觸面太大!」說到底,最緊要是合作夥伴,能產生不同的創作火花。
news-images
生老病死,也是家庭的必經階段。
news-images
潘燦良演的角色,經歷移民、回流兼做埋選委,橫跨20年,甚考演技。
news-images
《香港家族》故事圍繞一家人三餐飯,同枱食飯,是各自修行或吵吵鬧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051

周顯:國泰對冲勁蝕不尋常

1 : GS(14)@2017-03-22 00:17:47

【明報專訊】看國泰航空(0293)的帳目,第一個疑問是﹕這公司、這股票,究竟是不是老千股?第二個疑問是為什麼這麼明顯的帳目問題,居然沒有人看得出來?

話說國泰航空剛發表了2016年的業績報告,全年虧損5.75億港元,主要的原因是燃油衍生工具投資虧損84.56億港元,和2015年相若。

根據其財務董事馬天偉(Martin Murray)的說法,燃油仍佔集團經營成本的最大部分,比例達29.6%,導致虧損的對冲合同都是在2014年簽訂的,當時倫敦布蘭特原油價格是每桶115美元,國泰表示:「我們沒有預期過燃油價格會跌到每桶60美元以下。」

完全對冲 應不會影響利潤

根據其年報,燃油支出(包括對冲虧損)在2016年是 279.53億元,在2015年則是329.68億元。這即是說,如果它並沒有作出任何的燃油對冲,它的燃油支出應該是194.97億元。

在這裏,我講一講對冲的基本原理,就是鎖死支出:當一家航空公司作出了燃油對冲後,如果是完全對冲,應該是不管油價升跌,也不會影響到它的利潤。如果是這個情况,這即是說,國泰航空經營不善,因為它把油價鎖定在115美元,它根本無法在這情况下賺錢。

油價鎖在115美元仍對冲 令人費解

然而,在大多數的情况下,航空公司很少會完全對冲油價,只會局部對冲,因為對冲也要付出成本,如果局部對冲,也輸掉這筆大數目,就很不尋常了。

所以,這盤帳的最大懸疑之處,一是它的對冲比例,即是一年用了幾多桶油,作出了多少張期油的對冲,因而付出的成本有多少?二是為什麼把油價鎖定在115美元,但還是蝕本,那為什麼要作出這個鎖定對冲呢?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862&issue=201703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003

證監會在私人基金及委託帳戶中發現到不尋常情況

1 : GS(14)@2017-08-02 04:43:46

http://www.sfc.hk/edistributionW ... s/doc?refNo=17PR105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今天發出通函,對一些私人基金(註1)及委託帳戶的管理情況表示關注。證監會在監察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持牌法團時,發現其中一些私人基金和委託帳戶的投資高度集中、流動性低且互有關連,並發現當中存在不尋常之處。

該通函列出多項不尋常情況,包括委託帳戶持有人的帳戶內有龐大而高度集中的股票持倉,但資產管理公司只是按客戶的指示行事,而沒有行使投資酌情權。此外,證監會發現一些個案涉及相關人士透過買入及賣出單據,購入或出售上市公司股份。

證監會亦發現到在某些情況下,基金投資者或委託帳戶持有人是那些基金或委託帳戶所投資的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董事或聯繫人士。有一宗個案,某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亦是該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所投資的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或行政總裁。

該通函內所闡述的作業方式的性質和實際的商業成分令人質疑,並可能隱瞞了在上市公司的持股量。此外,證監會警告,過度集中持有流動性低或互有關連的股票,可能會對滿足投資者贖回要求的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梁鳳儀女士表示:“假如私人基金或委託帳戶被發現用作為不當活動提供資金或藉以隱瞞這類活動並令投資者利益受損,證監會將會毫不猶疑地對未能遵循監管規定的資產管理公司及其高級管理層採取行動。特別是,資產管理公司不應對其客戶建議的可疑安排及交易視若無睹,並應避免捲入任何市場失當行為或其他不法活動。”

資產管理公司亦應在合理地懷疑其客戶可能已嚴重地違反、觸犯或不遵守《證券及期貨條例》所訂的市場失當行為條文時,向證監會作出匯報(註2)。

證監會提醒投資者,在投資私人基金前務請採取防範措施(註3),包括:

  細閱基金的銷售文件,尤其注意基金的投資目標和策略,以及向資產管理公司作出適當查詢;
  除了考慮基金的表現及回報外,亦應全面了解基金的性質及風險,例如基金是否高度集中於流動性低或互有關連的股票;及
  將基金的風險概況與自身的個人狀況進行配對,以決定投資是否適合自己。



備註:

  私人基金主要是指開放式私人基金,其投資者可按照銷售文件所載的基金交易頻密程度,隨時將基金贖回。
  參閱《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或註冊人操守準則》第12.5段。
  有關更多投資者教育資料,請參閱證監會的全資附屬機構投資者教育中心的網站。
2 : GS(14)@2017-08-02 04:44:15

http://www.sfc.hk/edistributionW ... ar/doc?refNo=17EC48
  
致從事資產管理業務的持牌法團的通函
在管理私人基金及委託帳戶方面的不尋常情況及缺失

2017年7月31日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在監察從事管理私人基金1及委託帳戶的持牌法團(“資產管理公司”)的過程中,發現到一些可能會引起監管關注的情況。在一些個案中,那些持有集中、流動性低及互有關連的投資的私人基金及委託帳戶,被發現存在多項不尋常之處。

證監會要求所有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會及其他高級管理層(包括核心職能主管)對其商號的商業活動作出充分監督。尤其是他們在確保商號維持適當的操守標準(包括但不限於以公平的態度行事並維護客戶的最佳利益及確保市場廉潔穩健),以及確保遵守適當的程序及維持適當的風險管理措施方面,應承擔主要責任。

他們應就下文所討論的關注範疇進行檢討,並以加強其監察和合規計劃作為首要工作,確保所有適用監管規定均獲得遵循。

證監會將會繼續密切監察資產管理公司,並將會毫不猶疑地對任何未能遵循監管規定的持牌法團及其管理層(包括相關的核心職能主管)採取行動。

以市場廉潔穩健的最佳利益行事

證監會在一些持有集中、流動性低且互有關連的投資的私人基金及委託帳戶內,注意到多項不尋常之處:

(i) 委託帳戶持有人的帳戶內有龐大而集中的股票持倉,但資產管理公司只是按客戶的指示行事,而沒有行使投資酌情權;

(ii) 透過買入及賣出單據向相關人士購入或出售上市公司股份;舉例說,某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透過買入及賣出單據,向某個由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出售該公司的股份,而該名主要股東則反過來透過委託帳戶投資於該基金;

(iii) 基金投資者或委託帳戶持有人與該等基金或委託帳戶所投資的上市公司有關(例如是主要股東、董事或聯繫人士);及

(iv) 某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亦是該資產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所投資的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或行政總裁。

上述作業方式的性質和實際的商業成分令人質疑,並可能隱瞞基金投資者或委託帳戶持有人於上市公司的持股量。證監會警告,資產管理公司不應對其客戶建議的可疑安排及交易視若無睹。它們應嚴格地審閱安排及交易(例如進行適當的客戶盡職審查),並採取適當步驟,避免捲入任何市場失當行為或其他不法活動。

向證監會作出匯報

資產管理公司亦應在合理地懷疑其客戶可能已嚴重地違反、觸犯或不遵守《證券及期貨條例》所訂的市場失當行為條文時,向證監會作出匯報2。

利益衝突

上市公司的董事或聯繫人士可能知悉重大的非公開及價格敏感資料,而這些資料可能導致潛在利益衝突。因此,資產管理公司在投資與其基金投資者、委託帳戶持有人、董事或其本身的主要人員有關的股票時,應小心審慎行事,因他們可能被視為在利用該等資料。                                            

風險管理

本會在監察過程中發現多個持倉集中,並重點投資於流動性低的股票及/或由較小型但互有關連的上市公司組成的網絡所發行的股票(“互有關連的股票")的基金及委託帳戶。

尤其是,該等資產管理公司的部分基金和委託帳戶的持股量佔若干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接近5%或以上。在該等集中的投資組合中,當相關投資出現價格下跌時,損失便會擴大。此外,那些資產管理公司並沒設有合適及有效的風險管理政策,以處理該等集中及流動性風險。流動性低的股票在價格下跌時帶來的不利影響會因使用槓桿而加劇。

證監會提醒資產管理公司,應設立和維持有效的風險管理政策及程序,以識別和管理各基金或委託帳戶承受或可能承受的風險。尤其是,資產管理公司應管理其基金的流動性風險,並確保基金能夠按照基金要約文件所載的條款應付投資者的贖回要求。資產管理公司亦應考慮其基金或委託帳戶是否應過度集中持有流動性低或互有關連的股票。

公平地行事和避免利益衝突

在一個個案中,當某基金在未能應付就槓桿式股票交易產生的追繳保證金通知時,便由資產管理公司的其他基金安排作出貸款。這可能損害借出基金的投資者的利益,尤其是當借出基金亦需要現金以履行尚未履行的贖回要求,而借入基金償還無抵押貸款的能力亦成疑時。在同一個案中,與資產管理公司有關的人員以極高的一次性融資收費向借入基金提供貸款。

在另一個個案中,與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有關的一名基金投資者獲提供優惠待遇,獲允許在基金價格下跌前贖回所持有的股份,從而減少他本人的投資損失。

提醒

本會提醒資產管理公司,凡未能以維護客戶和市場廉潔穩健的最佳利益的態度行事,均屬非常嚴重的事項,並直接令其適當人選資格受到質疑。

如對本通函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致電2231 1696與陸燕梅女士聯絡。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中介機構部
中介機構監察科



SFO/IS/026/2017

1 於本通函內,私人基金主要是指開放式私人基金,其投資者可按照要約文件所載的基金交易頻密程度,隨時將基金贖回。
2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或註冊人操守準則》第12.5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1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