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格品牌 光明女樂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1.html
教通識的拍檔鄧Sir和我,常有這討論。

大家都是自由人,傾工作接工作,已是生活一部分。我習慣思考好多問題:工作性質、目標理念、合作伙伴、時間地點、自己的能力、報酬的高低……

理念相近,報酬不是問題。報酬高,時間地點盡量遷就。時間許可但信心不大,無妨一試。有信心的,即管反建議修正目標……萬千思考點,萬千可能性,我一相情願以為,審慎衡量、認真決定,是對人對己負責任的表現。

鄧Sir見我苦腦,總是頭擰擰,還我一個「nocomment」的眼神,另加未說出口那句:「唉……你,累不累?!」

他,剛相反。取捨於他,好簡單。做人做事,只重視只考慮一點:跟對手的關係。

不是官商勾結私相授受的關係,也不是有錢駛得鬼推磨那種關係。而是,可以讓自己很安心很信任的關係。信任可能來自出生入死肝膽相照,也可能基於認同對方的處事作風。

有信任,關係就好;關係好,合作就差不到哪裡──他總是如此掛在口邊。這個信念帶着他,走過了好多個自由生涯的年頭,於鑽牛角尖的我看來,倒是要再轉好多個彎才明白的。

例如,他只看關係,不看報酬。自由人,總還是要生活吧。後來,我懂了。他信得過的對手,通常做事君真,錢銀也不會搵他的笨。

不在乎錢,總得在乎工作性質吧,說到底,也是為理想才當自由人啊。放心,你信任的人,價值觀與工作選擇,跟自己通常相去不遠。

「關係」,是條「一站通」的門匙。選對對手,就是做好把關。信任推薦人所推薦的,就像跟着品味相近的人入場看戲,或者購買相熟品牌,質料設計手工都在預期之內。自由工,你選人人選你,首選品格。人格,就是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30

聽不到的說話(上) 光明女樂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30.html
上周,跟學生閒聊之際,有個很感慨的發現。

如果學習不外乎「聽讀寫講」四大範疇,最重要的是甚麼?孩子們最弱的,又是甚麼?

是「講」吧。填鴨式教育,沒有甚麼發表機會。公開演說,手軟腳震期期艾艾的,多的是。

非也。如果深入認識每位孩子,會發現大部份私底下都是口不停的,要他們安靜遠比說話難。

是「寫」吧。在表情符號取代文字表達的年代,要孩子拿起一枝筆,難比登天。

非也。寫字,其實不是問題。死到臨頭,拉牛上樹,總有幾百字,內容如何另作別論。

最弱的,其實是「聽」。弱成甚麼樣子?一條新聞,三十秒,沒有多少人,能覆述當中的三、四句。

同學用一分鐘講近況,時間到了,聽眾除了主題(例如看了哪套戲),當事人所有演繹,都沒仔細聽。

玩「以訛傳訛」遊戲,幾句說話,經歷了二十個人覆述,沒有一隻字,是一樣的!

很奇怪吧。填鴨教育下,莘莘學子不是一直被批評,是背書機器麼?怎可能幾句說話都記不住?不擅長背書,卻被迫背了這許多年書,可以想像孩子有多痛苦!

更諷刺的是,我們最弱的是聽。但從來九成的上課時間,都是單向的聽講。即是十多年來,幾乎沒有接收過甚麼。漫長的求學生涯,豈不是都浪費掉了?

早前日本有個調查發現,八成中學生,坦言完全不記得老師課堂所講的。一成,接收少於一半。餘下一成,接收一半左右,通常是班中名列前茅的幾位。

香港的情況,恐怕不遑多讓。更大的問題是,這裡指的「聽」,還只限於接收,未包括理解、消化以及批判思考。接收,作為求學的第一步,竟被廢了武功,餘下的路,如何走才好?(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08

聽不到的說話(下) 光明女樂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4.html
上回談及,九成學生九成的上課時間,都在聽講。然而,同學的聆聽能力,卻比我們想像的,都要弱。


或許,不只孩子,成年人也好不了多少。試過無數次,接一個電話,才談了幾分鐘,掛了線,咦,剛才對方劈頭一句,說了甚麼?


我想過很多次,是自己的耳朵有問題,抑或腦袋有問題。最後發現,真正的原因,或許是城市人已許久沒試過,專心去做一件事。


聆聽,其實是個意志力高度集中的練習。一不留神,就甩了頻道。偏偏,耳朵關不掉,我們一廂情願以為,分分秒秒都在聆聽甚麼。


記得一位曾任職電台30年的主持說過,當他放了工,在家收聽節目,同一時間,甚麼都做不了,頂多拖地!一旦分心,隻字聽不進耳。開咪搵食的資深傳媒人尚且如此,何況你我。


反觀今天的人,隨街所見的,耳朵聽歌,腿在走路,手撥電話,口裡還嚼着糖。課堂上,聽書之餘,擔天望地,任何風吹草動都可打斷思路。


曾幾何時,做過一個淘氣實驗,着學生全程閉上眼上課。吸收的效果,竟是平日的幾倍!難怪失明人士,總是比開眼的人,心水更清。


從前在大學參加辯論隊,教練一天到晚強調,學辯論,其實是學聆聽。擅寫講稿,口齒伶俐,都不是最重要。三分鐘之內,留心聽好對手說的每一個字,找出破綻,一矢中的反駁,才是致勝之道。


全神貫注聽別人說話時,甚至會缺氧,因為,氣也不敢抖,生怕走漏耳。所以,聆聽有配額。經驗告訴我,如果學生很集中很用心聽,20分鐘已是極限。老師,長話短說,永不重覆,走寶自理。


女生說,男生專注幹一件事時的神情,最美。在老師眼中,飢渴地專注地等待知識的孩子,最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09

鴨仔回憶集體追憶 光明女樂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9.html
香港人,許久沒有這麼興奮。

鴨仔──不──仔,合該是小的,巨鴨才對。巨鴨一隻,漂入維港。耀眼的鮮黃,為灰濛濛的維港、陰沈沈的香港,打一打氣。男女老幼,就爭相去現場,打一打卡--一隻鴨,在面書的爆光率,撼贏了梁振英湯顯明李嘉誠,終於有幾天,可以暫停收看吾不欲觀之爭議,謝天謝地。

鮮黃巨物,若非鴨仔,比如說,是比卡超,感染力一定差很遠。因為,鴨仔是你我兒時洗澡的共同回憶。不,其實是你的回憶而已,我只有羨慕的份兒,所以對鴨仔總有無限想像。

玩鴨仔,要有浴缸,浴室不會太少。玩鴨仔,要有伴,爸爸媽媽跟你邊玩邊擦背。有伴,就有話題,所以洗澡時間也是故事時間。故事,天天講,會乾塘。大人即席創作,就地取材,鴨仔在周圍浮下浮下,故事就離不開動物與大自然。聞說,有些朋友小時候,爸爸媽媽還會跟他們和鴨仔一起赤裸浸浴,媲美日本人一家大細浸溫泉。

浴室的鴨仔有壽命,某一天突然功成身退,你知道,你終於長大。再看一眼,它不過是一舊膠。這個過程,很奇妙,就像一個你曾經愛得要死的人,某天再看,也就不過人一個而已。然而又過了許久,某天在很突然的情況下重遇,失驚無神漂進維港,你又再度為之瘋狂。你想念的,不是鴨仔,而是那些有鴨仔相伴沐浴的歲月。

荷蘭藝術家說,大鴨宣揚快樂。然後你一再問自己,甚麼才是快樂。浴缸變企缸,洗澡速戰速決,伴着孩子入浴的是工人姐姐,正一雞同鴨講,回頭投訴鴨子的曲線積藏污垢,水洗不清。那一刻你知道,真正的快樂,原來是當天的純情與從容,然而這份情懷,早已變成一舊硬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76

存保包 光明女樂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12.html
看肥媽瑪利亞拍短片教人整包,以為是宣傳烹飪節目,卻原來,是存款保障委員會宣傳存款保障。

想來,又有道理。甚麼人最需要存款保障?餐搵餐食餐餐清的打工仔,連存款都無,遑論保障。賺大錢的,大部分財產用來投資,錢搵得多,但存款其實不多。剩下中間那批,辛勞一輩子,儲了一點錢,捨不得花,留作不時之需,例如子女讀書,或者老來醫病。

要數存款的信徒,又少不了家庭主婦。上一代男主外女主內,老公每月給的家用,精打細算剩下一點點,儲儲埋埋,積少成多。風險冒不起,唯有做定期。認識很多自稱「師奶仔」的長輩們,興趣之一就是轉銀行,哪一家高息就把錢搬去那家。

民間智慧,少數怕長計,密食當三番。平日煮飯,也是平食當三餐。煮婦看慣肥媽教煮飯,順便跟她學做包,一邊聽她唱:「包包包……港紙都包加紙都包紐紙都包……」存保的概念,不知不覺入了腦。

宣傳存保,其實很難。一般宣傳都是鼓勵行動的,要你消費、要你減廢、要你捐錢、要你捐血……試過一次,就有下次,慢慢養成習慣。但存保卻鼓勵你毋須行動。有甚麼風吹草動,毋須擔心、毋須去銀行、毋須排隊……然而,在緊急關頭,人一恐慌,就甚麼都記不起。今時今日幼稚園報名表都會擠提,何銀行。

聞說,存保會有時巡迴做宣傳,市民走夾唔,還以為是保險公司兜客賣保險。可能,除了肥媽,應該找鬍鬚曾來拍片。有個高官出來,人人都知是政府包底的保障,而不是銀行叫人借錢。

談起包底,師奶Auntie教路,存保只包五十萬。有積蓄,記緊拆開多個五十萬,分散存放不同銀行。血汗錢,一毛都不能少,這才是真正的「全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99

臺灣體驗 光明女樂

來源: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7.html


Sir和我,相約聚舊,天氣冷,急步找吃。他忽然說:「你可否行慢點?」然後,一切由生活步伐講起。

讀者大概記得,鄧Sir是我教通識的拍檔,數月前心口掛個勇字出走臺灣。我問,臺北跟香港,最大分別是甚麼?他說,是正常生活和非人生活。

臺灣人說,今日OT好辛苦。幾點放工?七點。香港人,九點放工。你同情地說,辛苦了。對方白你一眼:「唔係點呀?唔駛做?駛唔駛食飯?」香港人好捱得。鬼叫你窮咩頂硬上。

租屋,同樣有文化差異。在香港,想業主減價,絕招是掩尖聲悶挑剔這批評那。在臺灣,你說一句,業主把你掃出門口。反之,想還價,要讚賞單位。業主大樂,便宜點給你,千金不換知音。有錢,不是大曬。

臺灣人以自己的家、自己的文化自豪。在臺灣睇樓,指定動作是在示範單位內,飲杯茶,食個飽,互相認識。業主與租客,就算是過客,都要建立一點感情。

結果,鄧Sir在距離捷運站廿分鐘腳程的地方落腳,租金平均呎價港幣$10。出街可以選擇散步或踏單車。早睡早起、買餸煮飯、做運動,成世人未試過如此健康生活。

工作呢?「教育劇場」,在臺灣簡直是無人識的「偏門」。但朋友托朋友,又總算走回自己的專業。義教賺點車馬費,打開人脈。才不過四個月,這「階段性成果」,都算對自己有交待了。最壞打算,間中飛回香港接工作,賺了錢在臺灣生活。相比香港賺錢香港生活,又差不太遠。


路,如何走,走多久,不知道。忐忑、徬徨,不是沒有,但這是一生難得的試煉。人到中年,是時候有點距離地反思自己,隔岸觀照土生土長的城市。錢,賺不完。經歷,卻是無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95

新手機 光明女樂

1 : GS(14)@2012-01-29 22:51:38

http://wongminglok.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4.html
過新年,從前咱們會買一襲新衣。今天,我認識不少人,會給自己買部新手機。

今年,我也不例外,卻又很例外。因為身處人均三個月換一部手機的城市,我向來三年也不換手機一次。不,嚴格來說,我有史以來擁有過的手機,不超過三部。

說是新手機,其實又不然,準確點,應該是新的舊手機。簇新買回來,很舊的型號。

別人買手機都是愈買愈新,只有我愈換愈舊。事緣我拿着壞了的手機,堅持要一部一模一樣的,售貨員差點沒掃我出門口。最後,只找到更舊款、碩果僅存的,我照買可也。

買舊款,不為省錢,只是,說來肉麻,有些東西,用開有感情。記得某年身上的Nokia被路人撞散了,屍橫遍野。我蹲在街上,像個拾荒婦,一塊一塊零件全數找回來,再花了好幾晚化零為整,它命不該絕,奇蹟地復活了。

這一趟,手機死不去,卻患了思覺失調。來電不會響,明明關了閙鐘又會自動響。短訊無緣無故失踪,突然傳來一個,傳訊者的名字,竟然叫作:黃明樂!害得我以為是閙鬼。

售貨員勸我換部智能手機,我卻只怕多隻香爐多隻鬼。今時今日連阿婆都懂得「捽」iPhone,但我想來想去想不通,每天十小時對牢電腦已經很辛苦,誰想在街上仍然一分鐘上facebook四次?有智能手機,沒有上網的plan,無意思。有了plan,不上網,徒然浪費金錢,更沒意思。左想右度,手機,還是舊的好。

舊手機的好處,是跟你如影隨形。冒失的我,甚麼都丟失過,就是沒失過手機,因為我的手機連賊仔都嫌棄。

舊手機也令人變得專一。上網時上網,上街時上街。四出拜年也不好意思掏出史前怪物來獻世。縱未見怪,也怕見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81

上路 光明女樂

1 : GS(14)@2013-06-08 15:55:28

http://wongminglok.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8.html
我常出門,友儕見怪不怪。唯獨今次,反應極大。

「你去哪兒不好?竟然去Iowa?」

「你想清楚了?那兒甚麼都沒有,還要待上兩星期?」

「你要探望朋友?噢,你跟這朋友,感情一定好得不得了。」

而事實是,朋友的舊同學,曾經探望她,此後發誓,絕不再去,一次已太多。

就連朋友的媽媽,待過一星期後,也忍不住說:「阿女,阿媽不再來了,你以後多些回香港就是。」

其實,Iowa這地方,並非完全沒聽過的。反之,好幾個朋友都曾在當地定居。逢人問起,你從哪兒來,異口同聲,都是這句開場白:「噢,那地方,你不會認識的了……

從此,每每有人告訴我,來自一個「你不會知道的地方」,我就知道,他來自Iowa

香港人不懂,沒甚麼好出奇。據聞連美國人,都經常把Iowa誤作Ohio。而我們在香港看新聞,又搞不清楚愛荷華州跟俄亥俄州,哪兒是哪兒。

外國人有句說話,叫作「Inthe middle of nowhere」,聽說,最貼切就是用來形容Iowa

我翻過著名旅遊書「LonelyPlanet」,一整本數百頁談美國的,Iowa共佔兩頁,未至於沒了影。它的最大賣點,是「plain」。我心忖,「plain」可以解作平原,也可解作──甚麼都沒有。

千里迢迢走到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大家祝我玩得開心點,那祝福,說得很悲壯。

而我卻不知怎地,被這些負面宣傳,搞得心癢癢。總覺得無論哪一個地方,不可能「甚麼都沒有」。又或者,親身目睹世上竟有一個甚麼都沒有的地方,正是最值回票價之處。

包拗頸,就如此拿着一隻手提行李篋上路。千山萬水,義無反顧,祝我好運。(愛荷華州行/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18

猴女樂基兒 樂觀化太歲

1 : GS(14)@2016-02-02 15:58:05

■肖猴的Gaile來年犯太歲,但她平常心面對,祝願新年大吉大利。


近年以香港、峇里兩地為工作基地的樂基兒(Gaile),今個農曆新年她就會返美國與家人過猴年,日前她在港接受本報專訪時,提早食賀年甜品金箔燕窩椰汁桂花糕等應節。Gaile透露已有接近一年未有返美國見家人,問到她一家新年有甚麼傳統習俗過年,Gaile笑言:「我屋企有個好得意嘅傳統,爹哋媽咪會安排一棵桔樹、掛滿100、50、20、1蚊美金利是畀我哋3姊妹抽,我哋每個人有兩次機會,又可以將抽到第一封掛番上樹再抽過,不過分分鐘抽到1蚊美金,佢哋好sweet,見邊個抽得小,就可以攞埋其餘利是。」



新年添食

肖猴的Gaile來年犯太歲,問到她會有甚麼方法趨吉避凶,她表示:「人生係常常需要有防犯,不過唔應該太迷信,因為每個人經歷好唔同,唔好將唔好嘢發生當做一件壞事,可以從中學習,下一次可以醒目同小心啲。」Gaile自言上個猴年運程也不差,對於新年期望,她表示:「身邊人健康、開心,自己新年會食多啲嘢,又會同朋友滑雪,希望之後可以減5磅。」今年年初,Gaile在Ig公告與男友Ian的關係,會不會期待結婚?她即笑笑口:「絕對唔會,而家言之太早,唔好諗太多,將來嘅嘢未知,亦唔會計劃太多。」採訪:梁錦雯攝影:葉君海服裝:Maje場地:國金軒(中環ifc)



■Gaile花心思,動筆為揮春加添馬騮及炮仗等圖案。

■Gaile在港預祝新年,大嘆金箔燕窩椰汁桂花糕及椰絲香芒糯米糍等甜品應節。

■Gaile新年將返美國同家人過節,趁機會與朋友滑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202/194753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71

其士太子女樂做建築醫生

1 : GS(14)@2017-01-17 01:53:45

【本報訊】有人說香港是福地,由百年漁港演變成今日的金融中心,但現代社會奉行「舊就拆,壞就扔」節奏,舊建築隨城市更新一一倒下,一味追求發展是否真正符合社會需要?作為老牌地產商其士集團後人、建築公司WDA Group創辦人周蕙禮樂於做「建築醫生」,希望為舊建築把脈,推廣「加建及改建(Alteration and Addition Work,A&A)」。



推廣舊樓加建及改建

本港地產商最叻是拆樓起樓,利益最大化才是正事,談舊樓加建、改建,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士第二代」對於周蕙禮而言,只是一個介紹自己的引子,她受訪當日首飾都無戴多件,坦言自己私下只是個「出入地盤、掹咗頂帽、頭髮又亂」、執業至今逾30年的建築師。周蕙禮明言,受訪是想推廣A&A。很多人以為「A&A」只是大維修,又認為舊樓拆掉重建更直接簡單。但其實A&A項目似整容手術,有時可把舊建築加玻璃幕牆、甚至延伸整層,需要的資金、時間亦較拆樓重建短。周蕙禮粗略計算,A&A項目不用徹底拆卸現有建築物,較進行重建可節省約50%成本;比起重建項目施工最少需時3年,A&A則視乎複雜性,大多只需30%至50%時間,已可達相近的增值效果。A&A另一好處是,只需安排工程分階段進行,對現有用戶影響較細,甚至可繼續辦工。不過A&A項目對建築師水準有一定要求,資深建築師才夠歷練參與,如五、六十年代舊樓多是咸水樓或潛建,有些檔案、圖紙連政府都沒保存,故建築師常要做臨場檢測,工程複雜,涉及很多變數。


指香港錯過保育的執着

周蕙禮明白市場未必對A&A理解及感興趣,但她指城市的級數,關鍵並不在於「由幾多彩色繽紛的世界級建築建成」,而是之後如何維修:「就好似一個人幾後生都好,但成日唔瞓覺、唔保養,健康好快就走。」現代人奉行「東西壞咗就扔」,認為修補更花金錢時間,周指香港是「錯過了保育的執着」,造成大量浪費,冀推廣A&A,在保留舊事物及經濟效益中取得平衡。記者:方楚茵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6/198984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7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