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援引交易員透露,國慶假期後第一個工作日,10月8日中國央行公開市場暫無操作,僅就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購操作需求詢量。本周央行公開市場將有5650億逆回購及55億央票到期。
未來七個工作日(10月8日-14日),公開市場共計有4400億元人民幣14天期逆回購和1250億元28天期逆回購、及55億元三年期央票到期,無正回購到期。
其中,14天逆回購下周一到周五到期規模分別為1200億、700億、1400億、800億、300億;下周二、周三分別有600億和650億28天期逆回購到期;下周五有55億三年期央票到期。
節前最後一周,央行公開市場凈回籠4201億元,創近3個月單周新高。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16年第三季度例會,會議指出,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業內人士認為,國慶節後28天逆回購詢量操作仍然在列,表明央行維持短期資金緊平衡,溫和去杠桿意圖依然延續,料短期貨幣政策穩健基調難改;雖然節後逆回購及MLF到期仍令資金面存一定壓力,但考慮到短期宏觀經濟穩中向好跡象,房地產市場高燒不退,多期限逆回購對沖及定向工具還將擔調控主力。
央行10月9日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逆回購操作,包括400億元7天期逆回購和2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分別為2.25%和2.40%,持平於前期水平。
同時,據交易員透露,中國央行還就7、14、28天期逆回購操作需求詢量。
10月9日無逆回購到期,10月10日至14日共5650億元逆回購,及55億元三年期央票到期,無正回購到期。
央行行長周小川昨日在IMF部長級會議上表示,隨著全球經濟複蘇逐步正常化,中國會對信貸增長有所控制。盡管銀行體系不良貸款有所上升,但資本充足,整體風險可控。中國將利用各種政策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在適當的水平,引導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穩步、適度增長。
上周四,央行全線上調公開市場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MLF)及常備借貸便利(SLF)等中標利率;上周五,光大銀行轉債申購開啟,總額為300億元,可轉債供應再度開閘。疊加季末央行MPA(宏觀審慎評估)大考在即,眼下資金面和債市可謂“腹背受敵”。
3月20日,交易所債券回購利率早盤繼續大漲。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證所”)上市的3天期國債回購(GC003)利率一度報價為5.465%,大漲760.63%;在深交所上市的2天債券質押式回購利率(R-002)也一度大漲197.46%。
盡管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相對平穩,且20日央行公開市場重啟凈投放,但根據交通銀行銀行間流動性指標(IBLI,“艾布力”指數),16、17日兩日流動性風險均呈“較高”,預計季末流動性狀況可能持續趨緊。
“光大銀行可轉債繳款是沖擊周一交易所流動性的主要原因,可轉債年化收益率可能在8%。”中航信托交易員朱偉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就規模更大的銀行間市場而言,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上調,疊加MPA考核的季末因素,短期市場流動性堪憂。“長期來看,由於基礎利率上調,債券交易方都很謹慎,且企業發債成本也必然走升,長端適合控制規模。”
轉債申購影響流動性
3月10日晚間,光大銀行發布公告稱,收到證監會對其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批複,核準發行總額300億元的可轉債。這是自2016年7月以來可轉債市場再添新成員,且市場規模接近翻番擴容。據民生證券統計,當前可轉債市場存量規模341.54億元。
17日,光大銀行可轉債申購開啟。本次發行可轉債總額為300億元,期限六年,評級為AAA,第一年到第六年票面利率分別為0.2%、0.5%、1.0%、1.5%、1.8%和2.0%,到期按105元一張兌付。值得註意的是,可轉債發行結束之日期滿六個月後進入轉股期,初始轉股價為4.36元/股,與2015年每股凈資產相同,高於當前股價。
有某券商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由於證監會對於再融資監管的收緊,市場對於可轉債的追捧熱度升溫。”今年2月,證監會修訂了再融資規則,對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要求當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但發行可轉債、優先股和創業板小額快速融資,不受此期限限制。
至於可轉債發行對於市場流動性的具體影響,國信證券預計,參考2016年的轉債打新情況,平均申購戶數1500戶,規模較大的轉債(如航信、白雲、藍標、電力)的申購戶數均達到2000戶以上。“如果按照大盤轉債單戶10億元、總共2500戶的歷史經驗計算,有效申購資金達到2.5萬億元,實際凍結5000億元。這應該是相對保守的估計,因為2016年35億元的白雲轉債凍結資金就達到5275億元。”
央行公開市場重啟凈投放
相比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則更為主流,其交易量更大,參與者也有所不同。上證所此前發文表示,交易所回購利率波動更大,不宜簡單與銀行間市場比較,從市場資金供求來看,目前商業銀行尚不能參與交易所回購市場,參與主體限於非銀行機構和公眾投資者。
不過,交通銀行“艾布力”指數顯示,3月16、17日分別為52.19、65.03,風險狀況評估均為“較高”,並預計該狀況可能將在季末持續。該指數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交易數據為基礎,通過對不同期限分市場進行流動性指數模型測算,並進一步構建反映當前銀行間市場整體流動性狀的綜合性指數。"艾布力"指數高於200,表明當前市場流動性趨緊、風險高;位於 40~200 之間,表明市場流動性已有趨緊態勢,風險較高。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3月以來央行已連續第三周凈回籠,並且在上周四進一步上調了逆回購和MLF利率10個基點,在國內經濟平穩、美聯儲加息的背景下,金融去杠桿和地產防風險仍是當前政策重心,央行維持流動性緊平衡態度不變。季末時點因素疊加MPA考核,預計月底前資金面仍將面臨較大壓力。
而由於資金面壓力加大,3月20日,央行公開市場進行了6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2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2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當日有600億元逆回購到期,由此央行公開市場單日凈投放資金400億元,為3月以來首次單日凈投放。
隨著央行在公開市場重啟凈投放,銀行間短期流動性有所改善,短期貨幣市場利率小幅回調,但仍保持階段最高位,且季末擾動因素較大。
各界預計,央行維持流動性“緊平衡”的意圖仍不會改變。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也在《金融研究》雜誌撰文稱,中國貨幣政策既要以控制通脹為主,也要兼顧轉型發展和金融改革。
MPA大考或沖擊債市
對於銀行以及各大委外金融機構而言,央行的季末MPA大考則是沖擊流動性和擾動債市的中長期因素。
上周,某委外機構債券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近期部分委外機構都處於‘韜光養晦’的休眠期,資產好找、負債難尋。遇上MPA季末大考,銀行委外資金增量大減,各界對於債市相對謹慎。”
“盡管央行還是在維持流動性相對穩定,但是,銀行越往後能給到非銀機構的錢會越少,因為考核比較嚴厲,”中航信托投資債券經理吳承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MPA考核對於大銀行而言可能無憂,但委外機構的客戶同質化比較嚴重,多依賴於股份制銀行或城商行,而這兩年委外資金大幅擴張,同時還通過同業理財和同業負債的形式大量擴張,這將會是監管的重點。”
在此次MPA的廣義信貸統計範疇中,特別增加了表外理財資金運用一項,這對一些表外擴張迅猛的中小銀行而言是當頭一棒。業內認為,央行的意圖在於全面掌握金融部門投放的資金規模,以防範系統性風險。
其實,MPA考核的嚴格程度已經顯現。第一財經記者發現,此前,央行公布的2017年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資格名單中,寧波銀行和貴陽銀行被取消該資格。有媒體還報道,南京銀行被暫停MLF操作對象資格三個月,或與MPA考核結果不達標有關。
針對這一懲戒力度,有研究分析稱,目前6月期MLF申請利率是3.05%,同期限6月期AA+的同業存單收益率是4.6%,取消或暫停MLF資格意味著155基點套利空間的損失;一級交易商資格與市場一級國債承銷關聯,對於發行頻繁、動輒幾十億元發行量的國債而言,中間的業務利潤可想而知。
央行的MPA考核是每個季度一次。根據MPA考核結果,銀行被分為ABC三檔,分別為優秀、正常、不達標,並采取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A檔機構的七大方面指標均為優秀(優秀線90分),執行最優檔激勵。B檔機構,執行正常檔激勵。C檔機構是指資本和杠桿情況、定價行為中任意一項不達標,或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中任意兩項及以上不達標(達標線60分),央行對C檔機構給予適當約束。
各界對於上半年債市情況持觀望態度。吳承根稱:“現在信用債的收益率曲線較為平坦,因此入場等待成本很低。此外,由於當前利率水漲船高,機構可能只需要投資同業存單,便可在不用冒信用風險的前提下鎖定收益。因此大家都對債市持觀望態度。”主流觀點認為,當前債市投資策略普遍采取“短久期”的方式來避免利率上行風險。
4月1日(周六),Shibor利率多數下跌。隔夜Shibor跌4.14bp報2.4970%;7天期Shibor跌7.2bp報2.7780%;1個月期跌3.31bp報4.3170%;3個月期跌2.88bp報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