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銀香港2010年全年業績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3/2010_26.html

中銀出了全年業績,總的來說比預期中好,先總結幾項重要的營運數據:

1. 淨利息收入比去年同期升4.5%,其他營運收入升6.5%,全年股東應佔溢利錄得16.5%增長。
2. 貸款升22%,客戶存款(撇除同業存放於結算行的人民幣)升21%,存貸比率維持59.5%的低水平,值得留意的是客戶存款是在2010年下半年才錄得急升,即中央宣布進一步放寬人民幣貿易結算之後,半年間中銀的存款升了1,300億,約10%。
3. 提取減值準備前之淨經營收入在利差水平受壓的情況下仍然錄得5%升幅。
4. ROE是14.1%,成本對收入比率是34.8%的超低水平。
5. 人民幣存款佔市場總額的38%,但暫時人民幣業績對整體的業績貢獻有限。

中銀於10月27日作出了第三季度財務及業務回顧,當時是如是說的:

本 港經濟在2010年第三季度繼續增長,反映在商業投資、零售業銷售及物業投資的增長,以及失業率下跌等方面。然而,面對市場競爭激烈,利率低徊,銀行業的 經營環境仍具挑戰。截至2010年9月30日的9個月期間,集團(1)提取減值準備前的淨經營收入為港幣196.48億元,經營支出為港幣68.84億 元,而上年同期則分別為港幣198.34億元及港幣92.50億元(2010年第三季分別為港幣71.07億元及港幣23.50億元)。提取減值準備前的 經營溢利為港幣127.64億元,而上年同期為港幣105.84億元(2010年第三季為港幣47.57億元)。

直到第三季, 中銀的提取減值準備前之淨經營收入還錄得輕微跌幅,但第四季一季便把這個情況完全改變,點解第四季有這樣大幅度的改進呢?一來因為有關外匯掉期及部分利率 工具合約錄得收益,二來下半年(特別是第四季)的利息收入大幅上升所至。其餘服務收入年年穩定上升,保費收入於2010年錄得倒退,原因係2009年的保 單特別好賣 (因利率及投資者風險胃納特低)。

大口仔相信整份業績應是優於市場預期的,特別是中銀第四季的業務增長勢頭強勁,以及人民幣 業務的發展。事實係中銀已手握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半壁江山,這點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在港元及美元的市場中,匯控、渣打及恆生是主要的市場持份者,但人 民幣市場方面,中資背景的銀行往往做了主導角色。

舉一例,香港大部分的人民幣點心債券都由中資銀行主導,國內公司到本港發美元債或做銀團貸款呢?上市呢?在保薦人名單上中資銀行多數榜上有名。在眾多中資銀行的本地分行或子公司中,唯中銀有這樣的規模去確立這種主導地位,我相信這點亦是中央所樂見其成的。

無 錯現在人民幣業務對本地銀行的收入影響仍然有限,但一旦中央放寬回流機制,或本地的人民幣資金有更多出路,人民幣業務對本地銀行的收入增長絕對有舉足輕重 的作用。假設現在100元人民幣只能為銀行帶來0.1元的收入,因為銀行的人民幣存款無處可投,但將來中央放寬回流渠道,銀行可以用存款的20-30%投 資於國內債市,又或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降溫,本地或國內公司有意到香港借人民幣投資項目,銀行的人民幣存款便多了大量出路,100元的存款可能有機會帶來 1-2元盈利,那是現在的10-20倍分別。這點難達到嗎?我的看法一致,中央樂見其成,是時間問題。

說回中銀2010年的全年業績,事 實係這份業績已經創出中銀上市以來的新高,如果以中銀下半年的業務表現去推算2011年的全年業績,中銀於2011年是有機會達到全年賺200億的水平。 雖說人民幣業務對銀行的貢獻暫時有限,但一些業績如內保外貸、內地企業到港發債等等仍然大有可為,中銀2011年的全年表現的能見度仍然相當高。

估 值方面,現價($24.4)計歷史PE15.93x、PB2.24x,息率3.98%。以現在的勢頭推算中銀2011年全年業績增長15%,設派息率 65%,現價計預期PE13.85x、PB2.12x,息率4.69%。個人認為中銀的合理估值應可與恆生接近 (PB3.3倍),保守估計為PB2.5-2.8x,即歷史價$27.2-$30.5,預期價為$28.8-$32.5。

中銀仍然是大口仔投資組合金融版塊中的不二之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9

九興2010年全年業績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3/2010.html

為大家跟進一下九興2010年全年業績:

1. 全年銷售12.9億美元 (下同),下半年收入7.49億,比上半年增長37%。全年毛利率21.88%,下半年22.17%,比上半年21.47%有所改善。
2. 全年股東應佔利潤1.21億,下半年0.753億,比上半年增長63%。全年純利率9.39%,下半年10.06%,比上半年8.46%顯著改善。
3. 零售業務全年收入0.66億,下半年收入0.382億,比上半年增長35%。全年零售業務綠得盈利約1百萬。下半年來自零售業務的盈利約2萬百,比下半年虧損1百萬大幅改善。

九興2010年的業績一如預期,下半年的業績比上半年顯著改善,除了收入及盈利都錄得增長外,毛利率及純利率都從上半年的低位回升。

事實上2010年下半年的營運數字從絕對值來說已經破了上市以來的紀錄,毛利率及純利率在2011年應該還有小量改善空間,因為集團提過2010上半年的毛利還受金融海嘯影響,加價是在下半年開始發生的事情。

零售業務的發展勢頭持續,雖然零售業務的收入佔整體收入佔整體收入的比例還少(約5.1%),但不要忘記這比例是在整體營業額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做出來的。即是說,不是零售業務增長得不夠快,而是ODM業績的反彈做成零售業務的比重相對降低了的情況。

事實係下半年的零售業務為集團帶來了2百萬美元的盈利,這在過去三年都未有發生過,我認為2010年是九興零售業務的轉捩點,之後零售業務隨著規模達至一定的水平後會開始續得穩定盈利。零售業務的含金量比ODM的高得多,要密切留意事後發展。

佔值方面,現價計歷史PE為14.46x、息率4.66%、派息比率為66.7%。

大口仔預計九興2011年的營業額增長5%、毛利率為23%、純利率為10%、派息比率進一步下降至65%以反映集團保留盈利發展零售業務。現價計預期PE為12.92x,息率5.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0

高派息增長股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3.html

說來好像太過理想,因高派息的股票多數不是增長股,增長股亦多數不會高派息,因為要保留資金繼續增長,不過,當百中無一地發現這種股票,投資人則千萬不可放過機會。

對 於派發股息,大口仔的看法跟很多投資者並不相同,有好一部分投資者完全不看股票息率,認為股息收入微不足道,派發的股息亦會從股價中反映扣減。不過,大口 仔則認為能否穩定地派股息,代表了所投資的公司現金流情況是否良好,以資本開支支撐盈利的力度究研要多大,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中申報的現金是否可靠。

我特別討厭經常問股東申手的公司,除非有特定優質項目要投資,否則在正常的情況下公司靠自然增長增加盈利是不需要經常向股東集資的,投資者可從眾多有派息紀錄的公司中發掘何者為股東搵錢,何者派息後轉頭又要供股集資,這種妖股實在不難找。

大口仔心目中的高派息增長股,首要在公司現有的運作模式中已經可以產生足夠的現金流去擴張業務,而保留資金投入擴展業務後又可為公司帶來持續性的現金流收入。我不會刻意去找那些10%股息的股票,因為這些股票的出現多數在股災過後,機會並不常見。

最理想的情況是,買入時股息率可能只有4-5%,待公司慢慢成長後以自然增長的方式增加派息,如果投資者對公司的運作熟識,管理層亦是可信賴的話,就算投資這支股票遇上股災(或個別事件令股價大跌),那只會是增持的機會。

高派息增長股是否難找?我認為難,因為可以信賴的管理層已經難找,市場定位加上營運模式能使公司在穩定派息的前提下自然增長,則這種股票在市場上應是百中無一,領匯是其中一例。

讀者們又有否心水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1

Double Effect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3/double-effect.html

先旨聲明,大口仔現時一股富士康都無,之前有關富士康的文章純屬立此為照性質,小弟亦未有時間深入研究富士康的投資價值,至於大口仔筆記是否已變質成莊家股打手如骨頭會之流,讀者自行判斷。

扯遠了,談回正題。

2011年發掘了一隻潛力尚可的股票,此股2007年中上市、零借貸(可以想像吧!2007年上市)、上市前主力為歐美大品牌做貼牌生產,這部分業務每年為股東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或派息,上市的目標清晰,就是要籌集資金發展國內外的零售市場。

3 年下來的苦功,2011年應初有所成,從各方面打聽回來的消息,這公司品牌經營到位,在國內外分別以兩個不同品牌走中高檔路線,現時零售收入佔總收入由3 年前的2%增長到2010年全年估計的5%以上,能否由OEM造鞋公司走向自家經營品牌生產商,未來2-3年非常重要。

大口仔說的是九興控股,小弟2010年尾開始留意的股票,價錢平宜的話會再略作增持。

買 九興有兩個主要因素,其一,我認為2010及2011年將會是九興OEM造鞋業務反彈的一年,據管理層報告,九興於2009年客戶下訂單時,主動提出降低 單價與客戶共渡時艱,這部分的影響在2009年下半年及2010年上半年已經差不多反映完畢,進入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九興這部分的單價 將會回升,加上需求量的上升及國內製造業更為歸邊的情況下,九興的"主業"於未來1年應可審慎看好。

其二,九興2007年上市的目標是集資發展零售業務,上市的時機準確無誤,經三年考驗證明當日上市的化妝工程不算嚴重,"主業"每年能為股東帶來約8千萬至1億美元的經營現金流,這部分的資源再加上當年集資所得的幾億美元,發展零售業務的資金應該不算短缺。

有 資金加上幾年下來的艱苦品牌經營,九興的零售品牌Stella Luna及What For總算在市場打響名堂,由於九興之前已經幫歐美一線鞋類品牌進行生產,質量方面亦不應是要擔心太多的因素。相反,九興對於國外品牌的優勢在於成本,為 人家加工可能只有15-20%毛利,自己品牌的零售銷售呢?50%走不掉吧?當然,現階段九興的兩個品牌還在燒錢階段,盈利貢獻微不足道,但我更著重九興 零售業務的營業額,特別是同店銷售的增長,2009年及2010年的公司公布話我知,這方面的勢頭是良好的。

如果將兩者合二為一,九興在 我眼中是一間有穩定業務的公司,在這基礎上正急速發展自家品牌,一旦市場接受了這看法,九興可能會是另一隻擁有Double Effect的股票,即PE估值及盈利有機會同時上升。假設市場為九興的OEM業定價為PE 12倍,之前九興一年約有1.25億美元盈利,那九興之前的市值合理值為15億美元。

九興的財務資料透明度非常高,將製造業務及零售業務的數據作季度公布,雖然2010年的全年業務未公布,但第四季的營運數字已經出爐,全年營業額為12.9億美元,零售業務的營業額為6,240萬美元,同店銷售增長加速。

估 值方面,因人民幣上升及國內工資上升等因素,大口仔不會對九興2010年全年業績有過高期望,以營業額12.9億計,設毛利率為23%、純利率為 9.5%,派息比率為80%,以現價$17.2計,PE是14.2倍,息率為5.63%,估值相當合理,兼有機會為投資帶來Double Effect,一如上年的波司登。

再申報,大口仔持有九興控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2

富士康大爆發?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7.html

XX連跳的內地代工皇者富士康一度成為過街老鼠,但風暴後又歸於平淡....

今日同一個於內地開廠做電線的客戶食飯,席間提到富士康,老行尊對富士康這隻2010年恆指之狗大膽預言,話富士康因為某些因素於3-5年一定股價大爆發。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業內精英的高見則不可不聽,之後定必細心研究,現寫此文立此存照!

2014年3月7日重溫,看看2038的股價能否衝上$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3

銀行的結構性估值下降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6.html

匯控出了業績,市場趁好消息出貨,實屬平常,新管理層趁前朝最後一次年報盡洗太平地亦是人之常情。

市場認為匯控業績屬預計下限、 Topline沒有寸進、Cost to Income Ratio升至新CEO不能接受的55%、股東回報目標亦下降至12-15%,結果匯控股價從高位$90直插$84。相反,渣打的業績較受市場接 受,Topline上升了、股東資本豐厚了、盈利亦連續8年創了新高。

不過,在大口仔眼中,匯控的業績其實同渣打沒有兩樣,都是平平隱隱未見驚喜。渣打的連續8年盈利新高是連續供股及印度上市的結果,細看渣打的Cost to Income Ratio其實仲樣衰過匯控,只是市場一向對匯控零容忍,或期望過高所至。

金融海融過後,隨著監管從緊、資本要求上升、金融機構在經營上步步為營,較高的資本要求造成銀行的槓桿下降,直接降低了銀行的股東資金回報率。上述情況肯定匯控不會是個別例子,而是全行業的問題。

銀行業再走下去的路只有兩條─專注創造費用收入和更有效地利用資本。前者較易明白,各位去銀行買賣外幣、做匯款、買基金、買保險、買股票等等都不會動用到銀行有限的資本,這些費用收入對銀行能否在高資本要求的環境下達至高股東回報至關重要。

後者則行內人士會較易明,簡單講銀行會慢慢地將息差要求提高,在香港來說HIBOR+0.65%的按幾可肯定絕跡 (中小型銀行說不定有但不會是主流),取而代之是低資本要求高息差的貸款,包括優質客戶的企業貸款、較高息差的按揭貸款,還有近大半年大熱的內保外貸等。

在 投資的角度來說,第一樣要避開的是資本運用效率較低的銀行(當然要配合估值計算),例子有用了極多資本向地方平台做了大量貸款的內銀,內銀的估值低廉了好 一陣子,市場百思不得其解,我"估"主因是資本運用的問題,費用收入亦不見得能很快改善(除了招行較好),在存款準備金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要求內銀有 2007年的估值 (PB2.5-3倍)是有點不切實際。

外資行方面,匯控及渣打仍然四平八穩,主要利多是拆息回升是有大量低資本要求的 利息收入,匯控是現金山,渣打在多資集資後亦儲備豐厚,絕對會是利息回升的受惠者。此外,大行在各樣費用及交易收入的開拓上已經歷多年,近年已經成為收入 主力,這點可以審慎看好。不過,受行業因素影響,估值亦絕對不應不可與昔日比較,匯控的估值為PB1.3-1.8,渣打則1.5-2.2左右。

最 後是本地銀行,受惠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三類銀行中大口仔仍然較看好本地銀行。原因是人民幣的發展造就了大量低資本要求的利息收入,費用收入亦會水漲船 高。此外,如果以往本地銀行的行業規模是100,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會使這總量由100提升至最少200或更多,這點一直被市場忽略的利多因素投資者應 該記存。估值方面,近年愛股中銀的PB範圍是2-2.8,業績公布後有時間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4

贏?敢贏!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8425.html

昨天的財經Blogger聚會,三個小時的暢談 ,談到很多不同的題目,當中又討論了"長持"及"動力"的問題。

您覺得哪個方法可以較好地幫你賺錢?

會 上各有各的看法,大口仔的看法是,贏及敢贏是有分別的。舉例你對一隻股票並無認識,看到別人推介下膽粗粗買入搏贏動力升幅,你敢買多大?5%?10%?我 想一般人應該不會買超過5%吧?就假設是5%,升100%倍可以為組合帶來5%回報,仲要當中有無數次震倉你要坐得穩才有這5%。

但有另一隻股票你對其信心十足,令你放心投下組合的20%進去,一條簡單的算式話俾我地知,那隻股票升25%已經可以為組合帶來5%回報。同樣的賺幅,常理話我知升25%的股票俾升100%的股票多,問題是,你敢"大注"及"坐得穩"嗎?

投資股票的人,多多少少一定買入過倍升、甚或10倍股,但即使是最尊業的投資者,如林少陽先生都承認,要在10倍股中由頭賺到尾是很困難的。如果對股票只是持有"搏"的心態,無問題,但最重要是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

會上的另一得得著,是更確定買股票應是買盈利的"增長"動力,不要單純買平貴,而增長動力來自三方面,包括"銷量 (Q)"、"售價 (P)"及"成本 (C)"這三隻腳,化繁為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48

賓架手記 (11)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11/11.html

璀璨過後,是否要回到黑暗?

早前股市回升,一眾散戶及財演由恐慌到興奮,只不過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我看到老師在沾沾自喜,我看到散戶認為高處未算高,但候高放貨的聲音則越見微弱,人們都忘記了,只不過兩星期前,誓神劈願話"如果升返一定走"的說話....

炒衍生工具無罪,當報章及不少道德份子大呼香港成為大賭場,投資者都以炒衍生工具為生,我反而覺得大市風高浪急,香港散戶以衍生工具作投資工具並無不妥,是否個個都要訓身買入正股才算投資?

只要懂得平衡風險,控制注碼,其實買賣正股同個別衍生工具並無分別,當然衍生工具不是人人都明,有好多未買先輸及廿土莊家控制的品種投資者是絕不應該碰的,如果投資者唔明都要買確實抵打,但我們不能一句就否定了衍生工具的存在價值。

上篇賓架手記提到中環人都像在等放假,兩個星期過去,有一部分中環人終於等到了,卻原來放的是長假。匯豐裁員計劃啟動,一葉知秋,其他金融機構陸續行動,可幸2009及2010金融機構都收復了不少失地,今次裁員應還有能力派肥雞餐,被裁的人正好當放一個悠長假期....

都係果句,今日市差客戶輸清光,聽日又係輸完又黎賭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97

周老師的大口病(完成,再補充)

呢排成日篤大頭蔡出來搞,今次輪到他的校友、筆者的炒股啟蒙老師周顯老師,呢兩個禮拜,我看過他數篇文章,發現有兩篇,他寫得誇大左,今日就把文字顯示出兩句給大家,看看這兩句有甚麼問題,筆者會在星期底把資料再解釋一下。

1. 2013年9月18日: 東周刊東欄《投資就是生活》
「例如說,香港在一九七三年的大跌,便足足跌去了九成以上,這比起Black說的75%的下跌幅度,當然是超越了很多。」

提示: 1973 年是否真是跌超過九成以上?

解讀: 1973 年的股市走勢方面,其實是頭3個月大幅向上,在3月初爆破,之後慢慢拉落至低點。根據報紙當日報導,1972年最後一個交易日,1972年12月29日恆生指數是上午報833.32點,下午報843.40點,創歷史新高。至於1973年底的最後一個交易日1973年12月28日,恆生指數報438.37點,所以1973年只是跌了48.02%。







2.  2013年9月25日: 明報專欄《財經二三事》
「馬雲本人會否獲利呢?有的人認為,阿里巴巴這家公司不缺現金,所以不急上市,急的反而是它的股東。不過,這種說法卻忽略了另一個要點,就是馬雲本來就是一個超級的財技高手,上市又給了他在市場上搶錢的大好機會。所以呢,計算下來,上市還是對馬雲大大有利的。」

提示: 上次私有化其實他有沒有搶錢呢? 之前往績如何?

解讀: 之前已經說過,阿里巴巴B2B當年上市價是13.5元,但是他派發了42仙股息,最後也以這價錢回購,實際上他真是無搶到大家的錢,只是把中間取得盈利拿走了,總算叫有一點點的回報,所以周老師說他搶,我倒不認同,因為實際上他是讓各位股東有一點錢賺離開股市的。

至於那兩位大股東,雅虎和軟庫,前者的情況之前也有提及,當年雅虎折股的是雅虎中國、淘寶及2.5億現金,合計折成10億元入股雅虎,估值是25億,現在退出19.5%,估值是71億元,估值是364億美元,現在手上的股權仍有22%,以阿里巴巴現時估值1,200億計,手上股權價值264億美元。至於軟庫,他只是分2次投入了1.02億美元的資金,現時持有36.7%股權,以現時估值他手上的股權已達440.4億美元,這是搶人錢還是別人搶他的錢?

根據網友馬謖的補充了筆者忘記了的事實,在2012年8月10日,周顯在蘋果日報《投資一週》的一篇「六合彩肯定有做假」文章 ,文中提及「六合彩肯定是做假的,這已是業界公開事實」、「六合彩的結果是人為的」及「又聽到六合彩做假的消息」,但其後馬會來函指正,指「上述指控完全失實,誤導公眾。馬會指六合彩自1975年開始舉辦,三十多年來均遵循嚴謹的機制及程序,在公開及公正的情況下進行攪珠,一直深得市民的支持及信任。」,所以他大口的病,似乎不輕。就算他寫的新的著作《財技密碼》,雖然內容有可取之處,但價格似乎太高,內容更有部分呃頁數之嫌,有一些頁數,可能只有四分一有字,不太值得購買。至於內容,其實仍然大口處處,但因手上苦無證據證實,所以無法指正。

今次特意澄清,幫他補習一下,雖然他的量量比大頭蔡多出不少,但每篇仍有可讀性,不過資料真是時有粗疏,不像大頭蔡這堆人寫東西完全不符邏輯,所以希望他好好寫下去。

但如果有讀者比他知更多的話,煩請直接指正他文章的問題吧。不然我怕有人利用筆者這種心態,使筆者的文章或著作對他攻擊,然後有人又指控筆者常常騷擾他,使他不勝其擾,他又被迫作出回應,作出一些使大家都覺得煩的事,自此沒完沒了,煩著筆者和他本人的正常生活作息,希望大家諒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58

SENSE隨筆160729歷史大口吃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7/29/sense%e9%9a%a8%e7%ad%86160729%e6%ad%b7%e5%8f%b2%e5%a4%a7%e5%8f%a3%e5%90%83/

SENSE隨筆160729
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改變世界
礎 執筆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是我們改變了食物,還是食物改變了我和你。」(改編自經典歌曲《一樣的月光》。) 我們每天都進食,不過就未必有留意食物到底如何影響歷史進程。

根據當代的考古學,原始人類最先是進行漁獵採集、遊居式的生活,在約1萬1千年前才開始刻意栽培或養殖食物。可能在偶然的機會下,人類馴化了小麥、水稻和玉蜀黍等作物,結果為文明奠立了基礎。

事實上,被馴化了的農作物、牲畜,已成為在大自然環境下生存能力低下的物種,必需人類栽培才能存活。不過正因變成了食物,被人類更大量地繁殖,反而取代了原生種。換個角度看,基因突變的動植物,放棄了自我生存的技能,變成了食物,依賴人類將基因傳播下去,形成一種另類的共生關係。***

〈從漁獵採集到農耕〉
原本人類從事漁獵採集只需每周工作兩天,便有足夠的食物,生活輕鬆。不過後來卻自作孽,變成了每天都要辛勤工作的農人。
漁獵採集每小時勞力所生產的食物比農牧更高,不過農牧每單位土地生產的食物則比漁獵採集高上千倍。另一方面,農牧所生產的食物種類相對單調,會導致不平衡的飲食,使人類的健康和體質比漁獵採集差得多。定居的農人也更易因傳染病而令平均壽命下降。相對於漁獵採集,農牧換來的是更辛苦的工作、更差的健康和更短的壽命。

既然農耕除了每單位土地生產的食物比較高外,似乎沒什麼好處,那為何人們這麼傻改行從事農業呢?以下幾個說法是目前的主流理論:
A氣候轉變為適合農耕。
B人的定棲性提高,不願意遷移。
C人口成長,讓人必需依賴農業。
D大型獵物數量漸減,唯有改行農業。
E社會競爭促使人從事農業。
F宗教信仰使然。
G為了製造啤酒。

當中最合理的解釋,當然是 “農耕為突發現象,成因不明。” 農業發展是一個漸變的改程,當時的人類並不知道後果,直到為時已晚,不能回頭。農業在世界的擴展則是一個混雜的過程,既透過人口擴張,又通過文化擴張。****

在馴化過程中,植物在基因層面被人類改造了; 而隨著農業被採行,人類也在基因層面上被植物改造了(變成了農奴)。***

〈平等社會變階級社會〉
在漁獵採集社會,成員必須帶著所有的財產四處遷移,於是限制了個人累積有形財物的能力。分享生產工具和食物是漁獵採集社會的特性,因為實行分享制度的社群比不實行的更有機會生存。在種種條件限制下,漁獵採集社會難以形成階級,故而 “人人生而平等”。

農業密集化的過程中,部分人口所生產的食物超過個人所需,多餘部分可供養他人。結果不再需要全民皆農,過剩的食物由社會的精英統治階層徵收,並重新分配。 社會產有餘糧,人便可從事各種生產食物以外的工作,通過交換,各取所需,從而形成分工。

在原始社會,食物就是財富,而對食物的掌控就是權力。各人積聚餘糧的能力不一,於是漸有貧富貴賤之分。因為農業,人類安頓下來; 因為農業密集化,社會區分成富人和窮人、統治者和農夫。簡言之,有農業之後,人不再平等,各人分屬不同的社會階級。***

文明古國皆有巨型建築,它們碩大而繁複的程度遠超必需。統治者要表達的,不外是他們擁有高效的管理系統、良好的餘糧貯存制度,藉此向人民宣示權力,以加強意識形態統治。

〈香料改變世界〉
人類對於香料的追求,不僅照亮了世界的完整規模與地理,也讓歐洲探險者在互相競爭的貿易過程中,尋找直接通往印度地區的管道。

香料並沒有營養價值,其來源被阿拉伯人以神話遮蓋,在中世紀歐洲被視為奢侈品而額外課稅。 購買香料是一種炫耀性消費,用作展示個人財富、權力和慷慨。希臘人率先將香料用於烹調,可能因為更能炫富。除了炫富外,香料還有宗教意味,被視為消除塵世汙穢的解藥。
對香料的熱愛,有一說法是為了用以掩蓋腐肉的味道。但由於香料價格昴貴,有能力買香料的人自然有能力買新鮮的肉,所以此說並不成立。***
綜合而言,香料深受歡迎是因為它們的原產地遙遠而神秘、足夠昴貴可作身份象徵、有神話和宗教的涵蘊、 以及它的香氣和滋味。

為了追求香料,歐洲人積極參與紅海和印度之間的貿易,令公元一世紀的印度洋成為全球商業中心。除了物質商品外,新發明、語言、藝術、社會習俗和宗教也因而交流傳播。不過貿易帶來的不只好處,在十四世紀,黑死病隨著香料帶到歐洲,讓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歐洲人口死亡。

在十五世紀,因為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的興起,歐洲與印度的貿易被逼中斷。當時的科學知識已有地球是圓的概念,只是計算上並未有正確的數字。結果讓哥倫布以為從西面進發,可以比東面更快到達印度。今天我們當然知道哥倫布所發現的是美洲,不過他卻至死仍深信自己已經到達了印度。
哥倫布的失敗並無打退歐洲人追求印度香料的熱情。葡萄牙先有 達伽瑪繞過非洲到印度,後有 麥哲倫完成橫越大西洋、太平洋的全球航行。尋覓香料的「大航海時代」揭開了地球的地理真貌,並為歐洲殖民帝國埋下種子。

伴隨發現美洲而來的是物種的「哥倫布交流」:小麥、蔗糖、稻米和香蕉等向西移; 玉蜀黍、馬鈴薯、蕃薯、蕃茄和巧克力等則向東移。其中馬鈴薯成為歐洲窮人的麵包,大大增加了人口; 而甘蔗則成為大西洋兩大三角貿易的主要商品,提高了歐洲的經濟實力。***
除此之外,因為製造蔗糖牽涉到一系列的工序:砍伐、壓榨、煮汁、冷卻,製成 蘭姆酒更要蒸餾,需要大規模、有效率地完成,引致各種複雜的機械被研發,並促使勞工被分成各專精小組,結果令工業組織的新模型更具體化,為日後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

〈戰場上的食物〉
食物另一個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範疇便是戰爭。所謂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能掌握食物資源的一方,往往能成為戰爭的勝方。戰爭除了戰術外、更重要的是後勤學。正如西漢征匈奴難以成功的原因並非匈奴善戰,而是糧草補給的後勤工作無法滿足遠征所需。
為解決糧草問題,亞歷山大大帝設立了一套軍需補給機制:去到那,搶到那— 即一邊行軍,一邊搜括四周的物資作為糧秣。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是減輕軍隊隨行物資,提高行軍機動性。如果不採取這種流氓式行軍,則在發動戰爭前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謀劃,積聚足夠的物資。
應對流氓行軍的防守方,其中一個最佳的策略便是「焦土政策」,讓攻擊方無糧可搶。拿破崙攻俄大敗而回,只因俄方用了焦土計策,讓45萬攻俄法軍撤回時只剩約2萬5千人,大部分士兵的死因均是直接或間接餓死。

各國都深明食物對打仗行軍的重要性。1795年,法國出重賞給任何研發出保存食物的新方法的人,要求成本低廉、容易運送,而且要美味有營養。結果一位名廚Nicolas Appert發明的玻璃瓶裝食物贏得了獎賞。Nicolas Appert得獎還不到三個月後,英國便出現了改良版—現今我們稱作「罐頭」的發明。傳說罐頭的發明者商人Peter Durand其實是Nicolas Appert的合作夥伴,原來Nicolas Appert想在法國以外再賺一筆,但Peter Durand卻選擇獨吞,可笑Nicolas Appert因為出賣國家機密,受了委屈也不敢張揚。

參考書目:《歷史大口吃 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 (2009) Tom Standa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