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類繪制細胞圖譜 應用前景遭質疑

近日,來自全世界的一群頂級科學家齊聚倫敦,討論一項雄心勃勃的全球合作計劃——創建一個人類細胞圖譜(HumanCellAtlas)。這一計劃的目的是希望破譯出人體中每個細胞的類型和特性,構建健康人體的參考圖,從而加速生物醫學進展,比如了解人類為什麽會生病。

意義堪比人類基因組計劃

這次會議由MIT和哈佛醫學院BroadInstitute以及WellcomeTrustSangerInstitute召集,由國際專家共同決定人類細胞圖譜計劃第一階段的要素。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一計劃的重要性堪比當年首個人類DNA序列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GenomeProject)編制的意義。

GSK高級副總裁、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利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是一項偉大的學術項目!而且即便使用今天的技術,它的意義仍然是深遠的。”

項目的倡導者之一、MIT計算生物學家AvivRegev博士表示:“啟動這樣一個項目主要希望對人類有清晰的自我認識。我們希望了解人類是如何構成的。最終,這個人類細胞圖譜將有助於徹底改變醫生和研究人員如何理解、診斷和治療疾病。”

通過把細胞圖譜免費開放給全世界,科學家希望將研究結果轉化為我們對身體發育和疾病進展的理解,如哮喘、阿爾茨海默病和癌癥等。將來,這個參考圖也可以指明新的診斷工具和治療方法。

Regev博士指出,對健康人體中所有細胞的準確理解將在未來幾十年影響生物學和醫學的幾乎每一個方面。我們現在有工具來了解我們人體的組成,了解我們的身體如何工作,並揭示所有這些元素在疾病中的作用。他說:“通過開放的國際合作創建這個圖譜,我們正在為整個社區建立一個新的研究工具。”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它們在胚胎中分裂、生長並獲得不同的功能,最終形成不同細胞類型(例如皮膚細胞、神經元或脂肪細胞),從而形成身體的各種組織。這些組織匯聚在一起形成器官,例如心、肺、腦、腎臟和肝臟。按照醫學教科書的說法:“人體由數萬億細胞構成,已經發現的細胞種類有200多種。”不過真實的數據毫無疑問會比這個數字要高很多。

目前人類基因圖譜的第一個試點性的研究已經開啟。單細胞基因組學領域的技術進步,讓科學家們可以從不同的組織和器官中分離單個細胞,並測量每個細胞的轉錄組或其他重要分子,在過去,測量這種複雜和廣泛的信息幾乎是不可能的。

以前科學家們通過顯微鏡下觀察和了解細胞,近些年可以通過分析數百到數千個細胞的團塊並找到它們的平均性質。然而,盡管大多數細胞所攜帶的基因密碼是相同的,但是它們的命運是被內部激活它們的基因排序所左右的。如果調整基因組中的一組基因,那麽細胞就會變成神經細胞;激活另外一組基因,細胞就變成了跳動的心臟細胞。為了認清每種細胞類型的真實面目,有必要首先分離細胞,然後找出在每個細胞中產生什麽分子。這些分子包含了轉錄組,一種將細胞與體內其他細胞類型區分開的物質。

應用前景何在

利民負責了整個GSK的全球腦神經藥物的研發。他對記者表示:“人類細胞圖譜未來的應用前景廣闊,有三點可以考慮:首先繪制這份重要組織圖無論是對於學術認知還是人體健康都具有積極意義;其次它對了解疾病細胞與健康細胞同樣重要;最後是必須盡快找到一種方法能夠把工業和社會聯系起來,讓科研領域的進步和社會進步擁有同一個目標,從而幫助改善人類的健康狀況。”

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細胞圖譜或許對於用細胞療法來重新產生缺失或受損組織的作用是無價的,它能夠為目前一些不治之癥提供治療方案。比如帕金森,這種疾病是由於大腦持續缺失能夠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的神經元而導致的。未來的一種治療可能性是在實驗室生產新鮮的能夠產生多巴胺的細胞,然後再把它們註入人腦。

“人類細胞圖譜的意義在於能夠讓科學家做出判斷,把正確的細胞植入人腦。”斯德哥爾摩KarolinskaInstitute的神經學家StenLinnarsson表示,“人類細胞圖譜是生命科學領域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最為振奮人心的提案,對於健康和疾病而言,細胞是生命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只有對細胞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夠了解病理機制,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

Regev博士和Teichmann博士所倡導的這樣一份人類細胞圖譜已經獲得了來自紮克伯格和妻子PriscillaChan的支持。而要真正建立起這樣一幅圖譜,全球的實驗室必須聯合起來。而一旦這幅圖譜被繪制出來,研究人員將不僅僅能夠發現人體細胞的全部種類,而且能確切地找到它們在哪些器官起作用。

不過,花如此大的力氣打造這樣一個世界級的項目,到底為了什麽?有科學家對此提出質疑。美國冷泉港腦神經學家AnthonyZador對記者表示:“擁有足夠的資源(主要是資金),要繪制出人體所有的細胞類型並不困難。所以我擔心的並不是這能不能實現的問題,而是在全球科研經費如此有限的背景下,這是不是最好的投資。因為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編制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不同,人類細胞圖譜的用途並不明確。還有很多同樣重量級的科研項目等待資金註入,那些項目或許更有實際意義。”

在Zador看來,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GenomeProject)的編制對於現代生物學的意義是革命性的,不僅僅是因為它所產生的數據,更是因為它撬開了現代基因組排序技術的奧秘。相比而言,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的項目讓人失望,這個項目主要是在人類全基因組範圍內找出存在的序列變異,從而為研究複雜疾病提供數據分析支撐。“GWAS項目花了巨大的資金,但是結果並沒有獲得同等的產出,還不如多投一些小的項目。”Zador對記者表示,“人類細胞圖譜最後會具體落到哪個領域,現在也還不清楚。”

巧合的是,Zador正在做的一項研究也是繪制一幅“雲圖”,不過是人腦圖譜。他的團隊通過一項名為MAP-seq的新技術,利用RNA“條形碼”能夠繪制出人腦約850億個神經元細胞之間多達15萬億種連接,有望實現深度神經網絡的重大突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01

全國手機產地圖譜:21省在生產 廣東產量近半 重慶河南也不弱

手機是現代社會最普及的電子產品。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手機生產國,擁有最多的手機品牌,擁有最大的手機市場。

工信部3月份公布的《2016年電子信息制造業運行情況》顯示,2016年我國通信設備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全年生產手機21億部,同比增長13.6%,其中智能手機15億部,增長9.9%,占全部手機產量比重為74.7%。

那麽分地區看,哪些地方的手機生產最多呢?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梳理發現,2016年,共有21個省份生產手機,有4個省份的手機產量超過了1億臺,其中,廣東達到了9.6億臺,占比接近“半壁江山”,重慶和河南緊隨其後,也突破了2億臺。

珠三角:手機天堂

作為全國乃至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堪稱“手機天堂”。特別是在珠江東岸的深莞惠,手機品牌林立,華為、聯想、OPPO和vivo、中興、酷派、TCL、金立、三星、黑莓……或為土生土長品牌,或為國際品牌本土制造。這些手機廠商們或冠名、或贊助國內各大綜藝節目。

根據南方日報報道,出貨量排名全球前五的智能手機都與深莞惠都市圈有關。作為國產手機代表的華為、OPPO和vivo目前均為“東莞制造”,其不少屏幕、電池則由惠州的“隱形冠軍”供應。全球出貨量占據頭把交椅的三星,雖為國際品牌,但它在中國最大的手機生產研發基地就是惠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

公開數據表明,約六成的蘋果手機屏幕、約七成的三星手機屏幕,是產自伯恩光學。這家位於惠州的全球最大手機玻璃面板生產商,主要客戶還包括華為、vivo、小米等,占據全球超過50%的市場份額。全球市場每10塊手機玻璃屏幕中有一半來自惠州。

此外,隨著產業轉移和轉型升級的提速,珠三角不少手機廠家將產能轉移到中西部的江西、貴州等地。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告訴記者,珠三角聚集了世界出貨量的幾大手機廠商華為、OPPO和vivo,還包括富士康、比亞迪等大型手機代工廠商,以深圳為中心覆蓋整個珠江東岸的區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手機生產制造基地,是手機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區域。

孫燕飈分析,目前珠三角在中低端這一塊的零部件已經十分齊全,唯一稍有欠缺的是在中高端的部分,“比如芯片這一塊主要是在上海、攝像頭這一塊在寧波,觸控模組方面有廈門的宸鴻科技。”

另外,很多手機巨頭將研發中心設在了上海,“因為上海高校比較多,有人才優勢,是手機研發高地。” 孫燕飈說,上海還有很多手機方案公司,“現在1500元以下的機型占市場份額一半以上,很多機型都是在上海的方案公司拿方案做的。”

中西部:重慶河南貴州大飛躍

在廣東之後,重慶和河南緊隨其後,手機產量也突破了2.5億臺。重慶市經信委官網此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重慶市手機產量達2.87億臺,同比增長58.7%,占全球手機總產量的13.9%,僅次於廣東省,居全球第二。

據重慶日報報道,該市手機產量大幅度攀升,主要得益於近年來陸續引進、培育了一批手機生產企業。目前,全市的手機生產企業已達近百家,分布在南岸、潼南、渝北、九龍坡、巴南、長壽、綦江和大足等多個區縣。其中,僅在作為重慶市特色產業(手機)基地的南岸區,就有20多家手機生產企業。

這些手機生產企業中,既有知名手機品牌vivo,也有近兩年在國內手機市場快速崛起的“黑馬”——重慶百立豐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其手機銷量達到2000萬臺左右。

河南的手機產業則依托鄭州空港經濟區而發展起來。2011年10月,當時全國第13個、內陸首個綜合保稅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富士康代工生產的美國品牌蘋果智能手機開始源源不斷的從中原腹地的農業大省飛向全球,帶動河南外向型經濟連年高速發展。

在富士康的帶動下,很多著名智能手機品牌往鄭州航空區集聚,推動了鄭州航空港智能手機產業園於2014年1月提前投入使用。至2015年,鄭州航空港區生產的智能手機就突破了2億部,占全球智能手機供貨量的七分之一。

排名第四的貴州,近幾年手機產業發展亦十分迅速,產量達到1.3億臺。近幾年貴州順應大數據產業革命大潮,重點打造以大數據、高端電子信息制造和高端特色裝備制造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集群和中國內陸重要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最終搭建上下遊一體化的完整智能終端生態體系。

2014年下半年,貴州以晴光電集團有限公司第一部手機走下生產線,從此,貴州省擁有了移動通信手機產量的正式統計數據,當年只有6.54萬臺。

短短幾年過去,以晴集團已經實現了產值、銷售收入雙雙突破100億元,成為貴州首家電子行業百億級企業,帶動7000人就業。與此同時,以富士康、以晴集團、財富之舟、百納威等大型智能終端生產集團為代表的企業落戶貴州,除了智能手機外,還生產功能手機出口亞非等地,共帶動5萬多人就業。

在這四個省份之後,其他的省份手機產量都低於1億臺,其中江西、北京、湖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份的手機產量超過了5000萬臺。

表:2016年各省份手機產量

省份

2016年產量(萬臺)

廣東

96430.42

重慶

28708.36

河南

25919.46

貴州

13031.26

江西

7413.95

北京

6923.91

湖北

6220.68

山東

6082.54

江蘇

5352.44

浙江

5099.6

天津

4973.46

上海

4801.43

四川

4486.66

山西

2693.44

福建

2568.63

陜西

2320

安徽

1836.53

遼寧

640.51

廣西

545.68

雲南

37.02

湖南

22.74

河北

0

內蒙古

0

吉林

0

黑龍江

0

海南

0

西藏

0

甘肅

0

青海

0

寧夏

0

新疆

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04

中國高凈值客戶的海外配置圖譜

5月份的北京已經進入夏天的節奏,同一緯度的紐約卻在大西洋海風中依然料峭。許多中國遊客利用五一小長假到紐約遊玩,從中央公園到布魯克林大橋,從帝國大廈到大都會博物館,興致勃勃的遊人隨處可見。

財富不是衡量人生貧富的標準,但不可否認,財富代表了資源占用的數量和能力。近年來中國人不只走出國門成為海外市場的消費者的中流砥柱,他們當中還有一部分被稱為“中國高客”的富人,在歐洲、美洲甚至非洲“買買買”,投資礦產、房產、企業,以及股票、債券、基金,以及近幾年越來越風靡的藝術收藏品。

高凈值客戶一般指個人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產等可投資資產總值較高的社會人群,國內部分財富管理機構將個人資產在200萬元以上的客戶歸入高凈值客戶。與普通投資者相比,富人基於信息優勢、資源優勢,往往站在投資潮流的最前沿。

當前中國的高凈值人群都如何安排資產配置?海外市場的資產品種哪些更受“中國高客”的青睞?在當前中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美國特朗普政府新政頻出的背景下,進行海外資產配置有哪些新趨勢?第一財經記者近日跟隨盛德金融控股集團(下稱“盛德金控”)組織的“金融藝術周”訪問代表團赴紐約參加行業交流,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直觀了解,並與有強烈海外資產配置意願的多位高凈值人士近距離交流,試圖從微觀層面對當前高凈值人群海外資產配置圖譜做一個素描。

海外資產配置“免費的午餐”

在2015年上映的人工智能(AI)主題科幻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當中,億萬富翁設計師Nathan在臥室里掛了一幅二戰後“行動繪畫”先驅者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lollock)的著名作品,真跡拍賣價格超過一億美元。

在紐約中央公園旁邊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內,也收藏著一幅波洛克的作品。這幅畫作與畢加索、莫奈、梵高等著名作品一起,吸引著全世界藝術愛好者及收藏家,其中也包括來自中國的投資者。

李明(化名)今年34歲,作為一名年輕有為、身家10億元的民營企業家,隨著資產配置需求的提升,他對藝術品收藏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此次紐約之行,正是為了加深對藝術品領域的認知,豐富自己的配置結構。

“之前已經投資了一些實體企業的項目、海外保險、海外房產,以及部分海外的債券及基金類產品,目前主要是通過私人銀行完成的配置,同時也收藏了一些藝術品。”李明告訴記者,他不喜歡股票類的投資,仍偏好安全性較高且相對收益有保障的金融產品。不過,他對於資產配置的態度開放、多元,對海外資產配置也是抱著再學習和了解的認真態度。

他說,過去對境外的對沖基金有一些誤解,認為風險非常高。但是通過對多家對沖基金的走訪及參加管理層會談,了解到海外對沖基金其實風險中低且收益偏高,未來也會將對沖基金納入配置考慮。

與李明類似,多數主動走出國門學習交流的高凈值人士,理財觀念都比較開放,十分願意接觸和了解新的投資標的。一對與記者同行的民營企業夫婦表示,走出國門實地考察,接觸到許多優質投資產品,基於自己的投資經驗和敏感性,他們接下來將對資產配置計劃作出調整。

“在投資理念方面他們也非常具有包容性,很樂意接觸並學習新的事物。”盛德金控執行董事陳霄(Fiona Chen)談及該夫婦時說,盡管他們早已是成功人士,自己對投資方面也有著深厚的經驗,但在此次活動中的資產配置相關講座及會議中,他們十分認真地做筆記、學習,對資產配置新趨勢也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意願。

陳霄告訴記者,根據統計,截至2016年,中國高凈值家庭(可投資金融資產超過600萬元人民幣)數量已超過210萬戶,可投資金融資產規模達到54萬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幾年,這個數字會至少以每年15%的增速增長。

從高凈值人士的特點來看,除財富增長外,有年齡下沈的趨勢,40歲以下高凈值人士逐漸增多。他們對資產配置需求的新特點也十分清晰,包括苛求優質資產和優質投資機會;風險意識加深、投資趨於多元化;主動尋求專業機構意見,且對機構的專業能力要求上升。

“對高凈值客戶而言,分散風險是迫切的需求。正因如此,海外資產配置才顯得格外重要。” 盛德金融控股集團董事總經理、資產管理部主管梁家怡(Andrew Leung)告訴第一財經記者,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里馬科維茨 (Harry Markowitz) 曾提出分散投資的理論——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能夠使回報最大化,加入一個風險系數相同、但低相關性的資產,能夠使投資組合整體風險下降。

簡言之,資產組合里面各個資產的相關性越低,對整體回報將越有利。海外資產配置可以將跨區域、跨系統的資產組合到一起,比如A股與美股的相關性較低,放在一個組合里可以整體降低資產組合的風險。在他看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把所有不同類型的資產放在一個組合里面,整體得到的收益和風險,是一個“免費的午餐”——縮小風險而放大收益。

海外資產池擴容

海外資產配置,主要是針對中國居民的離岸資產,投資形式包括不動產、股票、債券、外匯、保險、另類投資、基金等。據盛德金控統計,2015 中國居民離岸資產占總境外資產約 89%,跨境資產占約 11%,主要通過私人銀行、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投資。

就股票市場而言,美國股票市場的總額為全球股票市值的63%, 日本為10%, 英國為9%, 中國內地和香港股票市場的總額僅為全球股票市值的3% 。

根據2015年Bain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和盛德資產研究部的統計,全球“富豪”資產配置最青睞股票、基金和債券,32%私人財富投資股票,30%投資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17%投向債券,現金7%、房地產6%,大宗商品5%,其他3%。

與全球“富豪”相比,中國高凈值人群的配置順序有較大差異。首選投資產品依然是股票,投資比例約為26%,其次是現金(14%)、銀行理財(11%)、公募基金(11%)、房地產(10%)、海外資產10%、信托(10%)、債券(5%)、保險(3%)。

中國人素有買房投資的習慣,這一特征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依然明顯。根據胡潤百富與萬國置地聯合發布《2017中國高凈值客戶海外置業展望》,2016年是中國高凈值人群在海外置業的高峰年,且高凈值人群當中投資海外房產的人數較2015年相比有了明顯的上升,他們購買海外物業的主要用途有三,分別是養老、資產配置和子女留學。

一位在美國從事商業地產評估十年的資深人士表示,美國的商業地產包括辦公樓、零售業地產、工業廠房或物流倉儲、酒店等,雖然房地產開發回報率高達30%以上,但是美國已經過了開發期,目前的投資主要是長期持有物業、獲取現金流的形式。

除了房地產之外,中國高凈值客戶對海外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投資對沖基金,不是投資一個基金經理或者一只明星基金,而是投資一個集體的智慧。”梁家怡認為, 量化對沖基金基於其技術優勢、時間優勢、策略優勢,能夠比一個普通基金經理或交易方法更能夠達到持續回報、分散風險的目標。

事實上,作為全球領先的對沖基金,位於紐約的Renaissance Technologies、DE Shaw、Och Ziff、Two Sigma、以及位於紐約附近的 Graham Capital等都在研究與實踐中不斷進化。

成立於1982年的文藝複興科技基金(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在量化對沖基金界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管理資產450億美元,收益率保持高位,且頗具神秘感。文藝複興科技主要通過數學模型對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來找出各種金融產品價格、宏觀經濟和市場指標的長期走勢。

又比如獨具特色的“科技型”對沖基金Two Sigma Investments, LP.,公司管理規模470億美元,自稱是科技驅動業務,利用機器學習、計算,在全球海量數據中間尋找聯系,真正的“大數據”驅動。辦公室設計往往是企業經營理念的物理形式。在公司位於紐約的總部辦公室中,專門設有一間“腦開發”辦公室,這里有機器人、3D打印機,還有各種迷宮遊戲等裝置。與金融機構相比,Two Sigma更願意將自己劃歸為Google、Facebook等科技企業之列。

與Two Sigma 的現代科技感不同,位於康涅狄格州的Graham Capital Management基金成立於1994年,資產管理規模100億美元,管理全球範圍內的退休金、主權財富基金、捐贈基金等。該基金總部主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堡,讓前來洽談的投資者體會到“長期投資”理念的直接觀感。

“一般量化對沖基金利用電腦程序來編寫投資策略,之後用電腦嚴格執行,且不會在交易時間隨意更改,而是在收市之後,再對交易進行複盤反省,優化策略。”梁家怡告訴記者,量化對沖基金非常看重數據,並把所有公司的基本面元素數據化。同樣,他們對經濟基本面也作出詳細的分析,把經濟指標按照不同的權重計入模型,收集所有數據,輸入投資模型,然後使用電腦執行交易。

他建議,選擇對沖基金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包括要有經歷數個金融危機的悠久歷史,不依賴個別明星級基金經理,擁有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持及嚴格的風控制度,掌握多元的投資策略,另外還要面試對沖基金經理,並不斷審查和監控業績。

“很多國內的投資者都希望投資國際頂尖的對沖基金,但是頂級對沖基金門檻非常高,最低進入門檻也要500萬美元。另外,頂級對沖基金通常不接受新投資者,需要深厚的人脈關系才可以接觸得到。同時,他們對新進入投資者會進行深入、嚴格的盡職調查,並要求非常大額的投資規模。”梁家怡認為,對中國的高凈值人群而言,可以通過投資母基金(FOF)間接實現以較低金額投資頂級對沖基金的目標。

除對沖基金外,到境外購買保險也是境內高凈值客戶的資產組合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據盛德金控保險業務負責人楊燕(Ada Yang)介紹,近年來內地訪客紛紛赴港購買香港保險產品,配置香港保險的熱潮呈現不斷攀升的態勢。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數據, 2015年內地人士在港新增投保額累計達到 316億港元,占香港新增保單的25%。而2016年, 內地人士在香港投保額是2015年的一倍多,將近700億港元。

內地投資者主要是看中了香港保險的4大優勢。首先,香港保險以美元或港元的形式進行投保,為高凈值客戶提供了另一種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其次,可利用壽險獨有的保險賠償金功能,為高凈值客戶規避了一部分的遺產稅。第三,由於境內一些高凈值客戶的產權不分離問題,導致企業風險發生時可能帶來的自我資產損失,而提前配置香港保險則可規避掉一些由企業經營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第四,香港保險在醫療類保險範圍內的保障更多一些。

“目前在諸類香港保險產品中,最受內地客戶青睞的主要有四類,儲蓄分紅類、人壽保險、重疾保險和高端醫療保險。”Ada介紹稱,每個家庭都會考慮配置以上四個種險,但根據自身、配偶、子女的國籍不同,根據不同國家的稅收、保險政策,需要進行量身制定投保策略。

儲蓄分紅險的特點是以教育金、置業、養老金為主,一般資金存續期都在10年以上 ;人壽保險主要是通過壽險撬動“身故”杠桿,為下一代在上一代發生意外情況時提供生活保障。

“儲蓄保險更多的是理解為是一種境外資產配置,可以提前為下一代配置教育基金、提前規劃養老儲蓄池等,且利益較高。”Ada分析,與此不同,人壽保險的特點是高杠桿率。

據她介紹,重疾保險一般理賠的金額是客戶實際交款費用的2.5倍左右,具體看購買保險客戶的實際年齡、身體狀況以及重疾發生時間而定。 香港重疾保險保障輕重病癥總計約100多種,保障範圍廣泛,理賠條件相對寬松且方便,“客人若購買了幾份危疾保,不幸證實發病,只要屬保障範圍內的,所有保單都會照條款賠償,保險公司不理會客人如何運用賠款。”

另一個吸引高凈值客戶的投資渠道是一級市場股權投資,即通過PE、VC形式入股創業公司。一位來自矽谷的天使投資人表示,二三十年之前企業經營還是“百年老店”的概念,當時的企業發展是“線性”的,但是現在已經進入“量子”時代,一個企業從零到百億可能只需要幾年時間。火箭發射的“炸藥”,就是VC、PE。從投資熱點看,近五年以來矽谷投資最熱門的領域是大健康,其次是AI(人工智能)、能源、教育。

在高凈值人群的資產組合中,藝術品投資也越來越不可或缺。2016年,保利文化全年實現藝術品拍賣成交金額約96億元。據佳士得拍賣行一位藝術顧問介紹,亞洲收藏家的需求增長非常快,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長來自內地。從佳士得拍賣行的統計數據來看,無論是購買活躍度還是金額,中國收藏家都是非常高的。

“拍賣行的交易信息很容易被公開,實際上還有很大一部分成交是在畫廊完成的,這一部分是’隱性’的,沒有被納入公開統計。”該人士介紹稱,亞洲收藏家出現了新的特點,收藏外延在不斷擴大,不只是局限於中國藝術和亞洲藝術,對當代藝術整體上越來越持開放態度。比如收藏瓷器的藏家,作為一個非常“不差錢”的群體,他們在瓷器市場表現較為平淡的時候,也在向古典大師的藝術平移。她建議,投資者在購買藝術品時,不要局限於某一個平臺,而是要將拍賣行、畫廊等各種平臺充分利用,以獲得“性價比”更高的藏品。

“新政之憂”:稅收籌劃及CRS

美國特朗普政府4月下旬宣布了稅改計劃,其中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從現行39.6%降至35%,同時將個人所得稅的稅率檔次從現行七檔——10%、15%、25%、28%、33%、35%、39.6%,合並簡化為四檔——0、10%、25%、35%。

麥楷博平會計師事務所紐約辦公室董事梁恩澤(Stanley Liang )認為,新稅收法案對美國聯邦收入當中的個人所得收入影響非常大,對於在美國投資置業的高凈值人群需要做充分了解。“美國稅法紛繁複雜,稅法有10萬多頁。”他介紹稱,美國征稅主要分三類,基於收入征稅、基於財富征稅、基於消費征稅。其中基於收入征稅,占聯邦財政收入的80%,財富稅占10%,消費稅占5%。

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美國聯邦財政收入3.25萬億美元,80%都是由個人承擔的。其中個人所得稅占42%,工資稅占29%,關稅、贈予稅等占8%。雖然美國有很多世界500強公司,但公司所得稅只占聯邦財政收入的9%。這是因為很多企業在公司層面不繳稅,最後傳遞到個人,由個人層面來繳稅。

在業內人士看來,稅改計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個人所得稅稅率和公司所得稅稅率的降低,公司所得稅最高一檔通常是35%,現在計劃降低到15%,由於目前還只是草案,業內預計最終可能是20%左右。二是完全取消遺產稅,2017年聯邦遺產稅門檻是549萬美元,超過者需要支付遺產稅,美國只有少於0.2%的人需要繳納遺產稅,大多數人跟遺產稅沒有什麽關系,減稅政策對富人更有利。第三,降低海外利潤收回的稅收比率至10%,這將吸引跨國企業將海外的大量資金匯回美國,刺激美國經濟發展。

一直以來,作為美國的納稅公民,需要承擔三個義務。一是全球收入都要申報;二是在美國境外金融機構流動資金超過1萬美元的金融資產需要申報;三是擁有海外公司股權10%以上的需要申報。

上述申報義務受到相對完善的規則體系約束。2010年,美國頒布《海外賬戶稅收遵從法案》( “FATCA” ),要求外國金融機構向美國稅務部門報告美國人賬戶的信息,否則外國金融機構在接收來源於美國的付款時將被扣繳30%的懲罰性預提稅;FATCA主要采用雙邊信息交換機制,美國與其他國家(地區)根據雙邊政府間協定開展信息交換 。

在此基礎上,2014年7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金融賬戶信息自動交換標準》( AEOI標準 ),共同申報準則 (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 CRS)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用於指導司法管轄區定期對賬戶信息進行交換的準則,旨在通過加強全球合作提高稅收透明度,打擊利用跨境金融賬戶逃避納稅的行為。

在剛剛過去的5月19日,中國國家稅務總局連同五部委發布《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7月1日起,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將對存款賬戶、托管賬戶、投資機構的股權權益或債權權益以及具有現金價值的保險合同或年金合同開展盡職調查。這是世界經合組織(OECD)於2014年7月發布的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統一報告標準的中國版。中國在2014年9月承諾實施該標準,首次對外交換信息的時間為2018年9月。

對於“心存僥幸”的避稅行為,專業人士建議不要以身試法。“美國對於納稅公民的海外資產狀況,有多種渠道可以掌握,”梁恩澤表示,擁有美國公民或綠卡並以此在海外金融機構開戶、出生地為美國、郵政信息等在美國境內、持續將資金轉入美國賬戶等等,都會被當地監管部門監控到。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471

金融業中報趨勢圖譜:國家隊“買買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8530

 

證金、匯金公司二季度持有的金融股加起來共81只,對其中42只增持,5只減持,34只不增不減。

剛剛收官的半年報顯示,金融股仍是A股的大金主,凈利潤的前10名都被銀行奪得。

金融股二季報耀眼表現的背後,以證金、匯金公司為代表的“國家隊”在二季度大量增持金融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半年報數據發現,國家隊作為投資風向標,二季度對金融股基本是“買買買”模式,似乎呼應了一些主流金融機構的業績表現。

證金、匯金公司二季度持有的金融股加起來共81只,對其中42只增持,5只減持,34只不增不減。

一個特殊的現象是,券商股盡管表現似乎相對“弱勢”,但對於資金的吸引不改。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中有22家券商凈利潤同比下滑,占比達到64.7%。尤其是不少券商股在中報發布之後不久,即獲得一些資金的追捧。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舉與背後有“國家隊”二季度增持相關上市公司的推動有關。不過對此,亦有機構人士持不同的看法。

中報披露業績版圖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在3346家上市公司中,金融公司在上半年凈利潤排名中遙遙領先。其中排名前10位的全部為銀行股,與2016年年報相比,四大國有銀行仍然排在前4名,它們的利潤達到千億元級別。

唯一的變化是招商銀行(600036.SH)坐上了第5把交椅,把交通銀行(601328.SH)擠下了第6位。25家上市銀行中,除四大行凈利潤超千億之外,另有9家上市銀行凈利潤超100億。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上半年25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746億元,同比增4.92%。銀行盈利能力多數回升。除江陰銀行(002807.SZ)外,其余24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潤都比去年同期增長。其中表現最突出的貴陽銀行(601997.SH)、南京銀行(601009.SH)、寧波銀行(002142.SZ)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23%、17%、15%。

四大行業績整體回暖,不良貸款率集體下降,農行更是實現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雙降”。

銀行向好的業績帶來行情。今年以來,招行銀行(600036.SH)漲幅已經超過50%,工行、建行、中行、寧波銀行、農行、平安銀行的漲幅分別達到25%—40%。如果從二季度的4月1日算起,截至9月1日,招行、工行、平安銀行、建行、中行的漲幅達到了45%、26%、25%、21%、20%。

9月1日,一位華南某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向記者表示:“銀行的業績確實不錯,超出預期,加上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國企偏好,將資源集中到以往可能違約的企業上,使得壞賬撥備反而成了利潤了,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海外資金,特別是香港資金對銀行股的青睞。”

實際上保險股呈現與銀行類似的邏輯,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上市保險公司中,僅新華保險(601336.SH)在上半年營收及凈利潤同比下滑。營業收入排名前三的是中國平安(601318.SH)、中國人壽(601628.SH)和中國太保(601601.SH),分別實現營收4637.65億元、4014.24億元、1775.56億元。

也有機構對於券商情有獨鐘,根據記者統計,9月1日,自半年報披露以來漲幅最大的是西部證券(8月16日披露)、招商證券(8月25日披露)、廣發證券(8月26日披露)分別上漲了11.91%、11.81%、10.36%。但相比而言券商股的業績數據則稍顯羸弱,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上市券商共計實現營收1228.2億元,同比微降;但整體凈利潤407.3億元同比減少7.8%。

“我們金融股主要集中在券商,還是中小券商。” 深圳上德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立松表示,“我們二季度跟進了券商股。判斷指數會到3500點,既然指數有一定的表現,那麽券商股肯定會先啟動。”

國家隊投資地圖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17年半年報顯示,以證金、匯金公司為代表的“國家隊”繼續持有和增持銀行股、券商股等金融股。

數據顯示,二季度,證金公司持有436只上市公司股票,較一季度增加了49只股票,持股市值增加1889億元。其中,持有43只金融股,並增持了其中的38只金融股的股票,其中包括5大國有銀行和大量股份制銀行、券商、保險公司,增持股數較多的有國泰君安3.34億股、浦發銀行3.09億股。

證金公司二季度僅減持5只金融股,減持的公司股票分別為:長江證券、中國平安、江蘇銀行、中國人壽、貴陽銀行。

匯金公司二季度持有1001只證券,持股市值較一季度增加82億。其中持有38只金融股,在二季度匯金公司沒有減持任何一只金融股,其中的34只金融股按兵不動,而增持了西部證券、國元證券、華夏銀行、浦發銀行等4只股票。

事實上,此前銀行股、保險股走勢一直非常好。趙立松認為,當經濟在下滑中,其他板塊估值都相對比較高,而銀行股估值低,這是國家隊大量持有銀行股的主要因素。此外,銀行股的業績相對穩定,波動性不大,所以對於防禦性資金,特別是國家隊,大量增持銀行股。保險股也受到國家隊青睞,是因為保費增長,估值的安全邊際不錯,這使得保險股有一定的漲幅。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深圳一家機構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般金融股,特別是劵商股,在來大行情前都要先行啟動,這輪行情突破3300點新高之前,金融股,特別是劵商股起到核心推動作用,起到決定性作用。”

以券商股為例,從整體數據來看,截至6月末,證金公司對興業證券、東方證券、西南證券等多只券商股持股比例均達4.99%。此外,證金公司對中信證券、華泰證券招商證券的持股比例也都比較接近舉牌線。

一直以來,“國家隊”在A股的投資備受投資者關註,“國家隊”是當前場內資金投資跟蹤的重要目標。事實上,獲得匯金、證金公司增持的相關個股,立即身價飆漲。

記者采訪了解,不少市場資金對金融股的喜愛更多轉向券商。國家隊在二季度增持的部分券商股在披露半年報後股價大幅飆升,此前,證金公司二季度增持國泰君安和太平洋的消息出來後,券商股一度遭到市場遊資集體圍獵。

趙立松表示,“不論是券商股,還有銀行股,其實在本輪行情當中表現最好的都是次新劵商股和次新銀行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市場對於金融股的鐘愛和炒作主要還是對次新股的偏愛。”

對於後市,趙立松認為,“金融股在對市場起到了推動作用之後呢,基本上上升空間不是特別大了,所以其他板塊兒相對金融股來說更具有吸引力。但也有基金經理表示,“金融股前期已漲了很多,接下來未必會有很好的表現。”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46

美歐分析基因圖譜排序解性別障礙之謎

1 : GS(14)@2017-08-04 06:36:20

來自美國和歐洲的五大實驗室正展開一項迄今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學研究,冀通過分析人類基因圖譜排序,解開性別障礙是否與生俱來之謎。科學家已向1萬位參與實驗的人抽取血液樣本,包括3,000名跨性別人士和7,000名順性別人士,待經費落實後,會進入第二階段研究,比對所有樣本的300萬組基因遺傳標誌和異變,希望從中找出跨性別人普遍會出現的遺傳基因異變,讓科研人員可以更了解基因組在決定人類性別身份時扮演的角色。領導研究的美國范德比爾特遺傳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戴維斯說:「若是有強烈的遺傳性,跨性別人士基因組之間會有許多相同之處,但這些特徵跟他們的核心家庭無關,主要是來自遠古時代。」


跨性別人士態度兩極

目前,唯一能確認跨性別人士身份的途徑就只有自我認同,科學家希望可以從生物學上尋找答案,但多年來研究焦點都是集中在跨性別人士的腦部結構,包括1995年荷蘭神經學家斯瓦柏發現男同性戀者的腦細胞核,跟女性的腦細胞核極之相似,但始終未能印證同性戀是與生俱來。事實上,跨性別人士對於用科學來解釋他們的性別身份態度兩極,支持者認為成事會有助他們爭取平權,但反對者擔心,若找出性別障礙的「成因」,會促使科學家發展出「治療」方法。戴維斯強調,他們的研究不能炮製出辨別跨性別人士的基因測試。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3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