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38897.html
金融危機爆發後的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令全球最大的干散貨航運商中遠集團,也因為不願履行此前簽訂的高價合同而一度遭遇船舶被扣的尷尬。
近日有國際船東稱,由於中遠集團要求停止履行2008年航運繁榮時期簽訂的租船合同,調整當時簽訂的租船費率,部分船東已經扣押了中遠的部分船舶作為未付款的抵押品。
昨天,中國遠洋(601919.SH,01919.HK)投資者關係部一位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公司下屬航運企業的確與部分國際船東就租船合同的談判出現商務糾紛,導致幾艘船舶被扣,不過目前被扣船舶已經陸續解除扣押。
一位航運公司內部高層對記者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航運市場持續低迷,不少中小船企出現延遲交付租金或者推遲造船訂單的行為,此次航運巨頭中遠也出現類似狀況,足以可見目前航運企業所面臨的困境不小。
運價租金成倍下滑
與中遠發生商業糾紛的,也包括希臘最知名的一家船東,該公司有17或18艘船舶租給了中遠,並一度扣押了中遠的一艘貨輪,阻止其離開美國路易斯安那港口。
對於與國際船東的合同糾紛,中國遠洋方面昨天給記者的聲明中指出,這次中國遠洋所屬公司的市場行為,屬於具體的業務操作範疇。「控制成本、調整租金是公司廣大股東的強烈要求。」
據瞭解,中遠之所以希望通過「調整租金」等方式來「控制成本」,與國際航運市場運價與船價的大幅下滑有很大關係。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當時航 運企業與船東簽訂的好望角型(Capesize)貨輪5年期合同的典型租船費率約是每日8萬美元,而在目前的短期現貨市場,好望角型貨輪的租船費率只有每 日1.8萬美元。而造船價格更是跌到了近三年以來的低點。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海運業處於最繁榮的頂峰期,當時很多航運企業都錯判全球經濟的走勢,下了不少訂租船合同,而且有些是中長期鎖定量價的,現在運價已下降到歷史較低位置,問題就出來了。」航運專家陳弋指出。
另一家航運巨頭的管理層則透露,事實上,在近兩年的航運低迷期,拖欠船費、延付租金的中小航運企業時有出現,由於此前簽訂的租金太高,目前的運價太 低,到付的船一下水就會虧損,很多合同根本執行不下去。不過,一般大型航運企業不到萬不得已,都還是會「硬著頭皮」繼續履行合同,畢竟為終止或修改合同付 出的信用成本和違約資金將是不小的代價。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遠洋就曾遭遇巨虧尷尬。2009年,公司一度巨虧75.41億元,儘管2010年一度扭虧,但最近公司發佈的業績預告又顯示,今年上半年歸屬權益持有人的淨利潤又將出現虧損。
資金鏈趨緊
更讓航運企業鬱悶的是,持續低迷的航運市場,並沒有馬上回暖的跡象。
中國遠洋董事長魏家福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坦陳,受全球經濟低迷、新船交付快速投放及運價持續低迷三個因素影響,預計下半年的海運市場形勢將比上半年更嚴峻。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1日,全球干散貨船隊(大於萬噸以上的船舶)規模已達到5.7億載重噸,較2009年底增長了23%,還有2.5億噸的訂單將要在明後年逐漸完成。
陳弋還指出,預計遠洋市場可能要到2013年才會有起色,因運力過剩實在太嚴重,現在的新船訂單是目前整個船隊規模的44%。
「2009年國家的四萬億投資救了航運市場,航運界錯以為中國和全球經濟還會延續當時的增長速度,開始大量訂船,現在運力逐漸交付,而經濟卻進入平 滑期,產能就出現了過剩。」上述航運巨頭的管理層對記者表示,如果下半年需求持續不振,交付的運力沒有貨量支撐,將要極大地考驗航運企業的資金鏈和承受 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航運企業的資金狀況已經不太樂觀。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近期發佈的《中國航運景氣報告》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船舶運輸行業流 動資金景氣指數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滑,20%的船舶運輸企業出現了流動資金緊張的狀況;船舶運輸行業融資景氣指數也連續下降了三個月,跌入不景氣區間,企 業融資難度明顯加大。
一旦航企的資金緊張進一步加劇,勢必進一步影響造船企業的訂單和經營。中銀國際最近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訂單月均接單量為 635萬噸,同比下降42%,已經顯示出全球船市未能延續持續復甦的態勢。比如中國船舶(600150.SH)上半年的新船訂單就出現回落,目前在手訂單 可以基本滿足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的生產任務,但如果新增訂單不能有效增加,2013年訂單可能不足。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901/2413858.shtml
中國遠洋(601919,SH)租船合同糾紛仍在發酵。
昨日(8月31日),有外媒報導稱,香港金輝航運有限公司警告中遠,如果其背棄租船合同,將面臨嚴重後果。這是中遠系列租船合同糾紛中首家公開表態的亞洲船東。兩個月來,中國遠洋因涉嫌拖欠租船費用,已被船東扣留了三艘船舶。
此前,中國遠洋堅稱,控制成本、調整租金是公司應廣大股東的強烈要求,中國遠洋所屬干散貨航運公司的行為符合廣大股東的根本利益,並認為所有的扣船事件 只是一個正常的合同業務糾紛。當天,記者就此事分別採訪了中國遠洋投資者關係部和金輝航運副總裁RaymondChing,但截至發稿時,雙方均未作出正 式回應。
據報導,目前,中國遠洋正在支付承租金輝航運船舶的所有款項,並未出現拖欠費用行為。但兩家公司已經在租船費率問題上發生了分歧。
RaymondChing表示,兩家集團之間在租船費率問題上有很多信件往來,且雙方已經在這一問題上發生了一些爭議。「不管交易對方是誰,拒絕支付租費都是不對的。我們不認為這是正常的商業做法。」他還宣稱,金輝不會容忍租費或其他任何款項長時間內被拖欠。
金輝航運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1.7億美元,增長3%,但其淨利潤卻降至5500萬美元,同比下降28%。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航運業陷入低迷前,中國遠洋一直十分看好行業形勢,對航運市場執意「看多」,或許是導致中國遠洋在租船費用高峰期簽訂大量長期合同的重要原因。
有分析人士認為,中遠與船東因租費費率調整而屢次產生合同糾紛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說明中遠對未來市場行情的風險把握不足,尤其是在航運市場行 情很好的情況下,對未來形勢估計過於樂觀;另一方面,行業中因租費費率變化導致雙方調整協商的情況並不少,這造成中遠對風險的判斷產生麻痺思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uep.html
49.5MW風電場投資財務模型
|
||||||||||
單位:百萬人民幣
|
||||||||||
項目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電價淨收入
|
49.08
|
49.08
|
49.08
|
49.08
|
49.08
|
49.08
|
49.08
|
49.08
|
49.08
|
49.08
|
增值稅減半
|
可抵進項稅大於銷項稅
|
1.53
|
4.17
|
4.17
|
4.17
|
4.17
|
||||
總收入
|
49.08
|
49.08
|
49.08
|
49.08
|
49.08
|
50.61
|
53.25
|
53.25
|
53.25
|
53.25
|
折舊/23年
|
15.35
|
15.35
|
15.35
|
15.35
|
15.35
|
15.35
|
15.35
|
15.35
|
15.35
|
15.35
|
運行維護
|
4.46
|
4.46
|
4.46
|
4.46
|
4.46
|
4.46
|
4.46
|
4.46
|
4.46
|
4.46
|
運營基金
|
1.47
|
1.47
|
2.45
|
2.45
|
2.45
|
2.45
|
2.45
|
2.45
|
2.45
|
2.45
|
合計
|
21.28
|
21.28
|
22.26
|
22.26
|
22.26
|
22.26
|
22.26
|
22.26
|
22.26
|
22.26
|
毛利潤
|
27.79
|
27.79
|
26.81
|
26.81
|
26.81
|
28.34
|
30.98
|
30.98
|
30.98
|
30.98
|
管理費用
|
1.54
|
1.59
|
1.63
|
1.68
|
1.73
|
1.79
|
1.84
|
1.89
|
1.95
|
2.00
|
利息支出
|
21.62
|
19.74
|
17.86
|
15.98
|
14.1
|
12.22
|
10.34
|
8.46
|
6.58
|
4.70
|
稅前利潤
|
4.63
|
6.46
|
7.32
|
9.15
|
10.98
|
14.33
|
18.80
|
20.63
|
22.45
|
24.28
|
所得稅
|
三免三減半
|
1.14
|
1.37
|
1.79
|
4.70
|
5.16
|
5.61
|
6.07
|
||
淨利潤
|
4.63
|
6.46
|
7.32
|
8.01
|
9.61
|
12.54
|
14.10
|
15.47
|
16.84
|
18.21
|
增值稅抵扣
|
8.34
|
8.34
|
8.34
|
8.34
|
8.34
|
5.28
|
4700萬全部抵扣完
|
|||
償還貸款
|
26.67
|
26.67
|
26.67
|
26.67
|
26.67
|
26.67
|
26.67
|
26.67
|
26.67
|
26.67
|
貸款餘額
|
293
|
266
|
240
|
213
|
186
|
160
|
133
|
106
|
80
|
53
|
淨現金流
|
1.65
|
3.48
|
4.34
|
5.03
|
6.63
|
6.51
|
2.78
|
4.15
|
5.52
|
6.89
|
ROE
|
5.8%
|
8.1%
|
9.2%
|
10.0%
|
12.0%
|
15.7%
|
17.6%
|
19.3%
|
21.0%
|
22.8%
|
項目IRR13%
|
||||||||||
備註:
|
1、裝機容量=49.5MW
|
7、資本金=RMB8000萬(20%)
|
||||||||
2、發電小時數=2000小時(22.8%)
|
8、銀行貸款=3.2億(80%)
|
|||||||||
3、電價=RMB0.58/度(含17%的增值稅)
|
9、利率=7.05%
|
|||||||||
4、總投資=RMB4億元
|
10、建設週期=1年
|
|||||||||
5、固定資產=RMB3.53億
|
11、增值稅減半徵收,所得稅3免3減半
|
|||||||||
6、固定資產增值稅=RMB4700萬
|
12、CDM淨收入暫不考慮(758萬每年)
|
影響因素
|
增減
|
利潤
萬元 |
IRR
|
電價降低
|
1分
|
-85
|
-0.69%
|
發電小時減少
|
100H
|
-259
|
-1.88%
|
央行利率提高
|
0.50%
|
-153
|
-0.69%
|
主機設備降價
|
10%
|
+167
|
1.96%
|
CDM在2012年後繼續有效
|
+758
|
6.19%
|
代碼
|
HK0916
|
HK0958
|
HK1798
|
HK0956
|
HK0182
|
名稱
|
龍源電力
|
華能新能源
|
大唐新能源
|
新天綠色
|
中國風電
|
股價
|
5.92
|
1.97
|
1.37
|
1.54
|
0.335
|
市值HKD億
|
440
|
166
|
99
|
50
|
25
|
行業排名
|
1
|
2
|
3
|
10
|
12
|
PE靜態
|
18.6
|
18.2
|
12.8
|
10.54
|
5.7
|
PE動態
|
12.8
|
10
|
9.8
|
6
|
5.2
|
PB
|
1.49
|
1.24
|
0.9
|
0.81
|
0.59
|
|
|||||
ROE
|
12%
|
12%
|
9%
|
13%
|
11%
|
負債率
|
69%
|
75%
|
80%
|
58%
|
33%
|
淨利率
|
19%
|
42%
|
22%
|
21%
|
35%
|
週息率
|
1.04%
|
|
|
0.35%
|
|
10年增長
|
126%
|
100%
|
84%
|
68%
|
136%
|
11年增長
|
65%
|
|
|
131%
|
78%
|
http://news.imeigu.com/a/1327728360817.html
導語:國外媒體今天撰文稱,雖然風險投資行業近些年來的整體收益越來越好,融資也日漸增多,但主要源於少數表現最佳的基金,這也使得該行業的分化日益嚴重。
以下為文章全文:
Facebook能否幫助風險投資行業迎來一些久違的好友?
部分得益於一批高調的IPO(首次公開招股)交易,風險投資基金過去兩年間已經獲得不俗的業績。根據英國投資研究公司Preqin的數據,2011 年資本承擔達到329億美元,高於2009年的215億美元。與十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彼時的風險投資基金因為受到互聯網泡沫破裂的影響而處境慘 淡。
風險投資行業已經具備了迎來新一輪繁榮的部分條件。首先,云計算和社交媒體等重要技術變革都對基金融資起到了促進作用。Preqin的數據顯示,2011年的風險投資基金融資中,有35%都來自專注於科技行業的基金。
倘若IPO熱潮持續下去,風險投資基金的融資活動也將繼續受益。數據顯示,風險投資支持的企業2011年通過IPO融資99億美元,創下2007年 (103億美元)以來的最高記錄。諮詢公司Triago分析師維克多·奎羅噶(Victor Quiroga)表示,如果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中有最近上市的企業,其現有投資者都願意接受繼續融資。
但風險投資行業要迎來全面復興還需時日。儘管風險投資基金過去幾年的融資額有所增加,但真正實現融資的基金數量卻從2009年的203只下滑到2011年的139只。這或許反映出,該行業的基金融資活動正在向回報率較高的精英產品集中。
事實上,風險投資行業近期的業績提升主要來自於表現最佳的少數基金。根據投資顧問公司Cambridge Associates的數據,在2000年實現融資的風險投資基金中,表現居中者的年化收益率為-3.28%,排名前四分之一的為3.3%。2007年, 表現居中者的年化收益率為5.13%,而排名前四分之一的高達19.57%。
這種超額回報主要來自對Facebook這類企業的投資。在2005年向Facebook投資1270萬美元後,美國風險投資公司Accel Partners成為該公司的最大外部股東。Accel已經以350億美元的估值出售了少數股權,鎖定了250倍的收益率。據媒體報導,Facebook 將以750億至1000億美元的估值上市,屆時將給該公司帶來更高的回報率。
這就造成了少數聲譽卓著的風險投資公司可以融得更多的資金,甚至獲得更高的投資靈活度。拿全球最老牌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LinkedIn投資者紅 杉資本來說,該公司2010年為旗下的3只基金融資13.6億美元,包括兩隻中國基金。去年,該公司又為一隻專注於晚期投資的基金融資9.51億美元。
但由於接觸頂級基金的難度較大,很多投資者根本沒有機會參與投資。但那些難以躋身其中的投資者或許也不願委身於二流基金。
既然如此,投資者又會去往何處?收購基金等其他投資渠道同樣遭遇了融資困境。根據Preqin的數據,自互聯網泡沫破裂以來,收購基金就一直在遭遇 融資難,去年融資總額僅為708億美元,創2004年以來的最低值。但與風險投資最大的不同在於,收購基金的融資分配較為均衡,而且從長期來看更具連貫 性。
目前,收購基金都在努力撤出現有投資,並且急需更為有利的信貸環境。如果這種情況最終改變,他們就將最先迎來曙光。(思遠)
http://news.imeigu.com/a/1329735660825.html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2月20日晚間消息,標普在上週五公佈的研究報告《俄羅斯30家大銀行須進一步增加資本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缺乏相應手段》中表示,由於風險偏好高且業務不夠多樣化,俄羅斯大多數商業銀行資本不足。
標普表示:「從我們的評價標準來看,在30家最大銀行中,只有極少數銀行的資本能達到充分或更高的水平。多數銀行不能創造足夠的內部資本支撐2012年的資本增長目標,即便削減增長目標也是如此,原因是市場競爭加劇和最近金融市場動盪。」
標普分析師Sergey Voronenko稱,由於近來利差受到壓制、業務量重返更加可持續水平的前景不確定,俄羅斯銀行創造資本的能力仍然受限。目前的資本水平只能為資產負債表蘊含的風險提供稍許的緩衝。
「我們認為,俄羅斯銀行在地理、業務、營收等方面的多樣性不夠,對公司債務的敞口高,這是它們實現充足資本的主要障礙,」Voronenko補充到。
不過儘管俄羅斯多數銀行資本水平不足,但相對於成熟市場的國際同行,其資本水平卻不錯,這主要得益於它們的投資組合中沒有混合證券,預計兩三年內可維持可接受的資本質量。
自我持續的資本生成能力不夠在眾多小銀行中甚至更為緊迫。由於融資成本高、批發貸款渠道極其有限,它們的淨資產收益率只有個位數水平。沒有股東經常性的資本注入,俄羅斯銀行的資本可能將日益受侵蝕。(楚墨/編譯)
| ||||||
我們擁有最便利的生活,最溫暖的人情味,但是人才卻一波一波往外走。 二○○八年後,出走不再是為了淘金,而是為了求生存。 人才的國安危機顯示,台灣十多年的經濟撞牆期終於要付出具體代價了。 撰文‧方德琳 過去,沒有天然資源的台灣,憑藉著人才在世界經濟舞台擁有一席之地。但是,這項優勢正在迅速消失。 台灣人才出走已非一朝一夕的事,但今年以來,情況更為惡化。因為從具體來看經濟指標,台灣經濟弱化已經到了「死亡交叉點」,其中以各國平均薪資來看最明顯。台灣平均薪資水準早就跟不上大陸,今年甚至被馬來西亞與印尼追過去。 根據美商韜睿惠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一份︽二○一二年亞太地區薪資福利︾報告,若以公司策略發展方面資深經理一職來看,最高是日本,新加坡薪資幾乎是台灣的兩倍,而北京為二七○萬新台幣年薪,上海二四五萬元,而台灣只有一八五萬元左右。在亞太地區只比得過菲律賓及越南。 台灣相對高薪的科技業,韜睿惠悅也發現,一二年台灣科技業的平均薪資也正式被大陸追過。之前,有人警告說,台灣即將菲律賓化,若以薪水指標來看,所言不差。 薪資只比菲律賓、越南高 早跟不上大陸但是,不要以為人才出走都是為了錢,其實除薪資之外,沒有舞台、看不到未來才是更嚴重的問題。台大商研所兼任教授魏啟林就直言,台灣經濟出大問題,「台灣的現狀是一流人才,二流經濟,沒有舞台給他們。」一位海外外商金融機構的高階經理人不諱言說,他起用一名大陸畢業生的年薪就是四萬人民幣,而這家仍在台灣有業務的外商,卻已經不再聘雇台灣畢業生。 這名高階經理人是台灣人,年約五十多歲,在台灣工作二十多年,最後當上跨國公司亞洲地區最高負責人,但「台灣下一代的金融人才,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他斷言。 他認為,主要原因是台灣金融已經被管死,很多業務不能操作。「你想想看,我在香港的同事,一天要解決客戶四十個問題,他要想各種解決方案。台灣業務量本來就少,一天兩個問題,而且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人家的腦子在那裡是不斷被訓練、被刺激……,台灣沒有,幾年下來,你想他們會差距多大?」他替下一代金融人才惋惜,唯一的辦法也只能叫年輕人趕緊出去。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杜本麟,是五年級末段班的台灣人。他經常往返台灣,也有很多學術界朋友,以他的觀察,台灣研究人員素質一點都不差,但是制度與系統無法培育人。 十多年撞牆期終要付出代價以他自己來說,他主持的聯合研究中心擁有四十多位全職研究人員,來自全球十三個國家,他們研究多媒體與虛擬實境。杜本麟說:「我最近就接待了日本NEC、Toshiba、荷蘭科技官員、星際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等,這個平台國際交流的程度很高。」他們用豐富的研究資源與一流科技、娛樂公司跨界合作,魚幫水水幫魚,同時也催生出最先進的研究成果。 「但是台灣的國際交流活動比較低。這是平台系統的問題。」同樣研究素質的人,因平台資源不同,六年後研究成果就會有差距。 在移民人口較多的美加、新加坡等國的移民政策裡,有三種人才是各國極力爭取的精英:帶有各領域最先進技術的創新研發人才、企業的國際化管理人才以及專業的高端技術人才。不幸的是,台灣流失的正是這些攸關國家競爭力的人才。 十一月五日,在國立大學理工學院任教的陳教授,剛送兩位來訪的大陸友人上飛機。他們原本都在美國教書,其中一位已經被大陸挖角回去。臨行前,他們聊了許多美、中、台的學術近況,越聊陳教授語氣越沉重:「我實在感觸很多。」靜默一會後,他說:「如果不是因為家人,我也想去中國。」陳教授感慨,自己研究能力不差,但朋友在其他國家得到的研究資源,是他遠遠比不上的;看自己好友越走越前面,內心的焦慮讓他興起離開念頭。而他認識同領域的台灣教授,已有三位到香港,一位到新加坡。 去年,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發表「人才宣言」提到,這幾年台灣每年平均輸出二萬至三萬名白領人才到國外工作。翁啟惠之所以疾呼人才危機,就是因為中研院深切感受人才流失的威脅。過去五年,單單在人文科學領域,就有十七人被挖角到鄰近國家,其中以大陸為大宗。 至於技術人才,以大陸華星光電挖走台灣二百位面板人才最典型。魏啟林說:「華星光電就是台灣人培養起來的,很可惜。」尖端技術隨著人才被帶出去,又沒有新技術跟上,產業沒有競爭力,薪水就漲不上來。 更令人擔憂的是,再崩壞下去,將來台灣可能看病也成問題。這一波人才流失最指標性的危機,就是醫師居然也在出走中。 按理,醫師是最難跨國流動的職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證照與訓練制度,彼此間很少接軌,但台灣已經有人不在乎了。 台大雲林分院的急診主治醫師李皎豪,犧牲台灣主治醫師資歷,跑到新加坡從最基層醫師做起。這一換,他起碼要重新當四年住院醫師,跟著年輕人一起輪班過夜。 以前出去是二軍 現在一軍也得出走求存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志華說,想出走的醫師很多,但大家都還想帶著台灣資歷走。現在醫師都在觀察馬來西亞,因為他們已經開始承認馬來西亞籍的台灣醫師資歷。「我認識在台灣當醫師的馬來西亞僑生,就有超過十位已經回去。如果他們進一步承認台籍醫師資歷,到時候就完全擋不住!」張志華說。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一份世界各國移動人口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外流人口的高教育者比率最高,在調查的二百多個國家中,遙遙領先第二名的印度。台灣向鄰近國家大量輸出高端人才,速度沒有停歇,而且人力越趨向金字塔頂端。 台灣怎麼了?為什麼一個自由多元、人情濃厚的溫暖島嶼,留不住一波波出走的優秀人才。從○八年開始,台灣人才外移就發生本質的改變,近兩年又更加嚴重。一○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觀察,民間企業很早就有人到大陸工作,但是,早期去大陸多數是「二軍」。那時候,台灣生活環境好,經濟也不差,在公司擁有資源的「一軍」,誰會想去大陸? 「但是這五年,出去的都是一軍。」一軍本來就是國際化人才,台灣企業要靠他們走上國際,「現在這群人都走了!」企業已經沒有下一波競爭力的人才。像奇美電子液晶電視處前總處長陳立宜,被挖角到大陸華星光電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以前台商到海外打天下多半是要淘金,現在出走則是為了求生存。然而,十多年來,台灣經濟就已逐漸弱化,但為何是近五年,特別是這兩年情況急遽增強?晉麗明認為,有三項因素讓上班族突然變得很有危機感。 第一,裁員。 ○八年全球危機、一一年歐債危機,都衝擊台灣。「不賺錢就裁員,賺錢的照樣趁機偷偷裁。」台灣上班族已無安全感。 第二,台灣經驗貶值。 當企業沒有競爭優勢時,台灣人才相對鄰國也就貶值。過去,台灣人才是靠三十年摸索一步一腳印培養出來的,但是大陸花十年就學走。現在,大陸要脫離製造代工朝國際化品牌企業走,「台灣有這方面附加價值的人才嗎?越來越少。」所謂的台灣經驗失去光彩,有危機感者只能自顧自趕快找生路。 晉麗明說:「很現實的是,現在去大陸,即使你的經驗在一級城市待不下去了,你還可以去二級城市,再沒辦法就去三級。大陸有一級到六級夠你換,讓你撐到退休。」但在台灣,工作能不能做到退休?是上班族內心很大的隱憂。 第三,企業不培育人才,看不到未來。 這十多年,台灣經濟沒有進入全球贏者圈。二十年前靠代工壓低成本的競爭模式,二十年後依然是如此。產業know-how被學走,但企業仍然不打算培養人才去研發創新。 台籍企業老闆只想找人力 不是找人才晉麗明身為獵人頭公司主管,感受很深。他說,幫企業找人才時,一開始老闆都很有氣魄地說,薪資福利無上限,找到對的人最重要。等到找到人選時,老闆就拜託他:「跟他說,請他共體時艱,薪水能不能降一點?」「人家都還不認識你,也不是你栽培多年的老員工,怎麼叫人家共體時艱?」晉麗明苦笑不已,而且這還是絕大多數台籍企業老闆的共同思惟。「他們只是想找人力,不是找人才。」去年底,馬英九把這「人才赤字」視為國安問題,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與政務委員管中閔也警告,照這樣下去,台灣將淪為三流國家,死狀甚慘。人才流失到底會對台灣產生什麼影響?美國人力資源公司萬寶華,針對企業徵才困難度進行調查,目前亞洲地區台灣企業徵才困難度僅次於日本。但未來幾年,台灣的情況還會不斷惡化;預估十年後,台灣人才斷層將是全球最嚴重的國家。 沒有人才,企業無法提升競爭力,更無力吸引人才,形成惡性循環。而台灣是依恃人才創造經濟奇蹟,一旦喪失人才,台灣也將難以翻身。人才出走是過去十年台灣經濟走下坡,溫水煮青蛙後最後呈現的總樣貌。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恐怕台灣整體經濟思惟要再重新大翻轉。「從工研院、中研院研究人員出走,醫師外移,到民間企業的金融人才逃跑,這些領域的共通點都是被過度管制。」台大經濟系教授、曾在國安會議發表人才流失報告的陳添枝說。 政府不鬆綁法令 台灣永遠是一攤死水以大學教授薪資來看,齊頭式的平等,造成研究做得好與做不好的人都領一樣錢,優秀人才沒有做好的誘因。「管制下去,這個領域少了競爭,就失去成長的動能。」很不幸的,台灣這幾年經濟表現不好,經濟不好時就越退縮,管制保護就更多,「管來管去,現在已經是一攤死水。」陳添枝說。 台灣經濟體質需要中長期的調整,要重新找回人才還需要一點時間。「現階段可做的就是鬆綁限制,把台灣環境弄得更開放多元,才能重新攪動這攤死水。」陳添枝說。 黃韻如是台灣第一位在新加坡執業的醫師,她曾是台大婦產科主治醫師。她的例子正說明,優秀人才多需要彈性多元的空間。 ○七年,黃韻如因緣際會到新加坡念博士後研究,兩年後面臨是否要回台灣的選擇。當時,她仔細比較兩邊的差異,最後選擇定居新加坡。 黃韻如分析,以新加坡十年以上資歷的主治醫師,在公家醫院的年薪約三十萬星元,折合約七百萬新台幣。台灣相同資歷醫師月薪約二十萬元,如果看病數增加可以再高一點,換算成年薪恐怕也只約三百萬元;且同樣工作十二小時,新加坡主治醫師的看診數約為台灣的二分之一。 青壯年被迫遠走他鄉 危機已然浮現新加坡醫療的勞動環境明顯優於台灣,但最終讓黃韻如選擇留在新加坡的關鍵因素,則是制度的彈性。原來,黃韻如想做卵巢癌研究,新加坡為了她特別提供「研究型醫師」的條件,讓她可以在相同薪資下將看診數降到二成,把時間挪出來做研究。 在台灣,醫師收入主要來自看診,看診量低薪水就少。新加坡則可以根據黃韻如的需求提供符合她的條件,這種待遇在台灣就很困難。「台灣應該想想,凡事都要齊頭式平等到底會得到什麼結果?」陳添枝問。如果台灣經濟走不出現在的困境,十年後還有誰留在台灣? 從生活條件看,台灣很適合居住過生活,我們有密度最高的超商,最便捷的生活機能,還有濃濃的人情味;但現在,很多青壯年都被迫遠走他鄉享受不到,他們多數人心裡都渴望再回到台灣。讓他們再回到這裡工作,讓他們有一條回家的路,這是這一代人應該認真面對的責任。 人才出走大陸 不再只考量薪水Q:請問您前往大陸工作的原因?(複選) 52.3% 市場潛力大 49.6% 增加工作歷練 42.7% 公司安排 26.3% 兩岸競爭先卡位 37.4% 薪資較優渥 26% 台灣工作機會少 19% 較國際化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2012年西進大陸求職意向調查」台灣人才短缺 全球最嚴重2012年亞洲國家企業徵才困難度,台灣僅次於日本 81%日本 47%台灣 37%新加坡 34%全球平均 23%中國 資料來源:美國人力資源公司萬寶華《2012年人才短缺調查全球結果》2021年 台灣人才斷層將超越日本 -1.5台灣 -1.4日本 -0.6新加坡 0.0中國 2.1印度 資料來源:美商韜睿惠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全球人才2021調查研究》註:1. 此研究為韜睿惠悅與牛津經濟研究機構合作,考量各國人口趨勢、教育體系等多面向指標綜合預測結果。 2. 負值為人力短缺,數字越大,短缺情況越嚴重;正值為人力剩餘。 |
週五,日本金融服務局(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在最新一次抨擊美國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的報告中指責後者在對一些複雜金融衍生品設定信用評級時犯下嚴重錯誤,並要求標普對其內部評級體系進行整改。
日本金融服務局要求標普在每個季度結束前的15天提交一份報告。日本政府結合了昨天的報告指責標普沒能充分預見到可能對被評級的衍生品資產造成重大影響的各類基本面事件。
日本金融服務局表示:「從公眾利益和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出發,標普這家公司的商業運營模式存在相當嚴重的問題。」
標普表示對這件事十分看重,並真誠地向客戶和投資者們道歉。而在去年標普下調美國AAA評級後,美國政府對標普進行了口誅筆伐,但後者選擇了捍衛自己的降級決定。
本週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在英國被標普將其前景展望下調至負面後,表示AAA評級對英國已經不再像之前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英國政府做了多少努力來減赤字。
近年來,信用評級機構備受指責:「它們在危機前無所作為,危機出來後又馬後砲般地狠狠降級。」這些評級機構甚至被嚴厲指責為導致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的元兇,2008年,隨著美國房價的崩盤,那些被三大評級機構給出最高信用評級的按揭貸款支持證券(MBS)價值也開始大幅度下跌。上個月在澳大利亞,法官們裁決標普在澳大利亞政府收購金融危機殘留的債務時給出了具有誤導性的信用評級。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尤其在歐元區,評級機構政府間的關係常常被搞得非常僵,歐元區國家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和爭辯來捍衛他們的主權信用評級。
當地時間週五,美聯儲公佈了2007年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閉門會議的完整文本記錄。
金融危機從2007年開始爆發,隨後美國陷入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也是從2007年開始,美聯儲政策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貨幣政策新時代。
2007年,FOMC一共召開了8次常規會議和3次緊急視頻電話會議。
8月16日,美聯儲在一次緊急視頻會議中決定下調「貼現利率」。9月,10月和12月,美聯儲三度下調利率。在12月,美聯儲還宣佈啟動第一個非常規項目支持全球銀行系統,允許外國央行使用美聯儲的美元。
按照慣例,這些會議的完整紀要都是在五年之後發布。從這些紀要中,我們可以一窺當時政策制定者對金融危機的看法以及部分貨幣政策內幕。回頭來看,包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人在內的判斷都出現嚴重失誤。
在2007年3月的FOMC會議中,伯南克相信,美國房市將保持強勁。
即便在市場已陷入恐慌的12月,伯南克還說,「我預計任何主要金融機構都不會破產或接近破產。」
但在隨後的一年裡,多家金融機構瀕臨破產,美國政府不得不出面救助。未得到救助的雷曼兄弟走向了破產之路。
蓋特納也低估了這次危機。2007年8月,蓋特納說,「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大型的多元化機構會遇到任何融資壓力。」
2007年10月,舊金山聯儲主席Janet Yellen說,「我認為經濟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邁向軟著陸。」
不過Yellen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兩個月後的12月,Yellen說,「出現信貸緊縮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看起來已經非常真實。」
還有更有意思的細節,在8月16日的FOMC會議上,裡奇蒙聯儲主席Lacker質疑當時的紐約聯儲主席蓋特納,認為他把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動向洩露給了美國銀行CEO,而這是不允許的。
兩人當時在會議上還發生了爭執。
他們的對話:
Lacker先生:蓋特納副主席,你剛才的意思是說不是這樣,我們對貼現利率的考慮,或者說我們可能怎麼做,銀行並不知道?
副主席蓋特納:是的。
Lacker先生:蓋特納副主席,我今天下午和美國銀行總裁和CEO Ken Lewis進行過對話,他說,對於蓋特納改變貼現工具的安排,他表示感謝。我的信息和你的不一樣。
伯南克主席:好的,謝謝你。請繼續,蓋特納副主席。
蓋特納:我不能代表Ken Lewis說話。銀行的權利範圍有哪些,我們目前在窗口方面有哪些政策,我想他們是尋求對此有更清晰的理解。我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理解這些範圍,我想整個系統的情況都是這樣的。因為人們通常都不會使用窗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工具是什麼。
在2007年10月的會議上,伯南克還溫和批評了美聯儲成員對《華爾街日報》記者Greg IP透露信息。
伯南克的原話:
我認為實際上沒有任何人洩密。因為Greg Ip工作的方式是這樣的,他跑去和每一個人談話,從每個人那裡獲得一些信息,然後把它拼湊起來。不管怎樣,我認為當我們內部的商討變成公開信息時,很明顯對我們機構是不利的。所以我要求每一個人在保密方面要特別小心。
如今,Greg Ip已經離開華爾街日報,加入了《經濟學人》。他很快就被市場認為是歐洲央行貨幣政策的傳聲筒。
華爾街日報接班Greg Ip的是Jon Hilsenrath。
他曾一次又一次準確預測美聯儲政策,以至於FT的記者嘲諷說,看了他的前瞻文章後,已無必要再去閱讀第二天將發表的FOMC聲明了。
整個華爾街都把他視為伯南克的傳聲筒,大摩的羅奇甚至稱Hilsenrath才是真正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要求其他人保密,但如今,人們一看到Hilsenrath的文章,就會將之視為伯南克在洩密。
美聯儲每一年的FOMC會議都會在5年後公佈完整的會議記錄(僅作少數修改)(一年前,當公佈2006年的FOMC會議完整記錄時,我們看到了格林斯潘時代最後的落幕),下面是蓋特納對格林斯潘的評價:
美聯儲的這一政策源於1994年,當時在國會的巨大壓力下,美聯儲開始增加透明度,決定在每次會議的五年後發布輕度刪改但保持完整的發言紀錄。然而,這一政策也導致意想不到的結果:從那一年開始,每位在FOMC會議上的發言者都會在每次會議後的幾週拿到一份他們發言的草稿。令他們驚奇的是,這份稿子比他們想像中的要粗製濫造得多。他們對之前發言者的即興回應在紙面看上去顯得相當輕率。於是,有些人開始帶著準備好的講稿去參加會議。FOMC會議開始時看似是一場準備就緒的激烈辯論賽,實際上卻以每個人拿出準備好的講稿唸完而告終。
摩根士丹利認為這也產生了一個新的現象:影響市場觀點的時間窗口被提前了,以前是在與會者在會議中發言的時候,現在變成了在與會者寫完講稿的時候。因此,美聯儲官員搶在會議前發表更多講話來相互示意他們將在正式會議上讀什麼內容。如果一項政策引起爭議,交易量就會放大,現實中市場就是這麼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