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在烏蘇里的莽林中》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br07.html

Wjmonk推薦《在烏蘇里的莽林中》,幸甚高鐵路途之中讀完,窗外時而層巒疊嶂起伏滿目皆綠,時而田地點綴瓦房人形三五點點,相比城市書房更能應景入境。此外,本人素好BBC的自然紀錄片,因此文字躍然紙上,莽林想像腦海之中,高鐵行程恰似探險之旅。

 

《在烏蘇里的莽林中》是俄國地理考察隊隊長亞森尼耶夫的工作報告,加以文學潤色改編而成,工作性質注定亞森尼耶夫行程所至,都是人跡罕至的原始自然,路途之中,既有溫情大自然的綺麗風光,也有無情大自然的風雨雪暴。如果哥倫布一路是跨國海洋發現新大陸的先遣軍,那麼亞森尼耶夫一輩則是人類邁向舊大陸深處的別動隊,使人類的生存空間不斷向縱深擴張。

 

除了完成地圖的繪製,亞森尼耶夫的另一個收穫該是偶遇叢林獵人德爾蘇·烏扎拉,並在其幫助下完成了探險之旅。德爾蘇·烏扎拉獨自在大森林打獵為生,沒有房子,失去親人,所有資產都在背在身上的獵槍和生活雜物。就是這麼一個莽林中的蠻人,不論是樸實價值的修養,還是通天象觀自然察動物的本事,讓人頗受觸動。

 

隊長亞森尼耶夫在行進途中,每當日出啟程過夜休息之處,都不會對簡陋的帳篷設施稍加打理,乃至如毀屍滅跡一般清理現場,比如把剩餘的木頭全部燒掉,原因很簡單,探路者的行程都是單行線,沒有回頭的機會,也就沒有必要留下什麼。而德爾蘇·烏扎拉每每都會獨自把所有這些事情打理好,把帳篷棚頂加固一下,把剩下的木頭留下,并包住一些米鹽留下,因為如果有人來了,不至於會餓死凍死

 

德爾蘇·烏扎拉在叢林生存,除了百步穿楊一般的神射技術,也還有(也是更有趣的)對自然了然於胸的本領,一塊樹皮、一個腳印、一片鳥叫、一縷夕陽、一絲肉香……這些城裡人熟視無睹的視網膜視覺影像,在德爾蘇·烏扎拉眼裡,卻是和沉默大自然對話的暗號。德爾蘇·烏扎拉經常對探險隊員說的是,你們長的眼睛,卻看不見自然。有賴德爾蘇·烏扎拉對自然的敏感,亞森尼耶夫才能在孤立無助下,躲過強暴風雪的滅頂之災,探險隊也能在躲過自然的迷惑走在正確的路上。

 

在德爾蘇·烏扎拉身上,我也看到了經驗成長的價值曲線。德爾蘇·烏扎拉和現代人類完全不同,對於未知的自然,沒有望遠鏡看天文,沒有互聯網去百度,認識自然的唯一途徑是獨自、不懈的觀察、歸納、總結。而一旦對自然系統的認識建立,哪怕文明人背負先進的裝備,也仰賴莽林人原始知識的指引。

 

此外,小說改編電影一起看完,建議捨棄電影回歸原著。一來電影攝於70年代,攝影質量與BBC紀錄片相差甚遠,而且聚焦靜態自然與人,少了動物這個元素,因此很多德爾蘇·烏扎拉和自然動物對話的經典內容都無從表現。二來原著翻譯信雅達相當到位,字裡行間有自然清新之風、文字玩味之樂,查來譯者黃樹南背景,原來是大師手筆所為。

 

附譯者:

黃樹南(1932-2009年)外文系俄語語言文學教授。江蘇宜興人。1954年畢業於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俄語專業研究生班。曾任黑龍江大學俄語系兼職教授、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俄語教研室主任、南京師範大學外文系主任、江蘇省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外語教學》雜誌副主編。1988年至1989年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蘇聯莫斯普希金俄語學院進修半年。曾開設俄語詞彙學俄語句法學翻譯理論與實踐俄語語言國情學等課程。

文革以後,黃樹南教授主持翻譯了一批文學作品。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暴風雨中誕生的》、《歲月-布哈林獄中絕筆》、《烏蘇里山區歷險記》等。他還曾譯校馬列經典著作、文學史、語言學、史學著作和俄蘇文學作品多部,其中有學術意義巨大、難度也大的《列寧文稿》、《蘇聯歷史百科全書》、《俄國文學史》、《永恆的召喚》等

黃樹南夫婦都從事外語教學和文學翻譯,為人都很低調。黃樹南的女婿彭京介紹,他與黃樹南的女兒黃可梅談戀愛時,去他們家感受最深的是,晚上,他們一家四口每人佔一個書桌,非常安靜地在看書。岳父話不多,但句句是真言,我喜歡和他聊天,很舒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