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政部管制地方債:各省市只可在批準限額內舉借

近期,財政部印發了《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預算管理辦法》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預算管理辦法》。其中提到,國務院確定各省級政府債務限額,省級政府確定省本級、各市縣政府債務限,本地區地方政府債務余額不得超過國務院批準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就兩部《辦法》的主要內容、出臺背景等,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回答了相關問題。

一、問:出臺《辦法》的背景是什麽?

答:地方政府債務是地方財政收支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應當納入各級預算管理。將地方政府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改變了以往一些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公司舉債後債務資金遊離於監管之外的局面,有利於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行為,實現對地方政府債務“借、用、還”的全過程監控,增強地方政府債務透明度,強化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依照國務院下達的限額舉借的債務,列入本級預算調整方案,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要求,“嚴格限定地方政府舉債程序和資金用途”、“把地方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自2009年國務院批準中央財政代發地方政府債券起,財政部持續推進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管理,印發《財政部關於印發〈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預算管理辦法〉的通知》(財預〔2009〕21號),指導地方做好預算管理工作。2009年-2014年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全部按規定納入預算管理。

自2015年1月1日起實行的新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只能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方式舉債。國發〔2014〕43號文件明確,將一般債務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專項債務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按照法律和國務院文件要求,財政部印發《2015年地方政府一般債券預算管理辦法》(財預〔2015〕47號)和《2015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預算管理辦法》(財預〔2015〕83號),指導地方做好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管理工作。2016年,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分別在2016年全國預算草案、地方預算草案和預算調整方案中完整反映地方政府債務情況,主動接受人大監督。

近期,財政部在系統總結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管理制度辦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2015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新情況,制定印發了《辦法》。

二、問:《辦法》主要內容是什麽?

答:《辦法》依據法律法規和現行財政管理有關規定,從債務限額確定、預算編制和批複、預算執行和決算、非債券形式債務納入預算、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規範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管理的工作要求。

一是確定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依據經國務院批準的《財政部關於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管理的實施意見》(財預〔2015〕225號)有關規定,明確地方各級政府債務限額的確定依據和程序,要求地方做好限額管理與預算管理的銜接,保障地方政府債務余額不超過法定的“天花板”上限要求。

二是規範預算編制和批複的流程。按照預算法和國發〔2014〕43號文件“將一般債務收支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將專項債務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的要求,《辦法》細化了債務收支列入預算草案或者預算調整方案的編制內容、審批程序、科目使用等,推動政府舉借債務和使用債券資金的規範化、制度化。

三是嚴格預算執行。按照預算法和國發〔2014〕43號文件“地方政府舉債應當有償還計劃和償還資金來源,市縣級政府確需舉借債務的由省級政府代為舉借”的規定,《辦法》細化了債券發行、轉貸、使用,還本付息和發行費用支付的處理方法,保障償債資金來源,維護政府信用。

四是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按照國發〔2014〕43號文件“經清理甄別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要求,明確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的程序、總預算會計賬務處理、轉化為政府債券的程序、或有債務轉化為政府債務的程序等,提高存量債務管理透明度和規範性。

五是強化監督管理。按照國發〔2014〕43號文件“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公開制度,…各地區要定期向社會公開政府性債務及其項目建設情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的規定,《辦法》強調債務公開有關要求,強化人大和社會監督,發揮地方財政部門和專員辦的監督作用,形成依法監管合力。

三、問:如何確定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答:《辦法》依據預算法第三十五條、經國務院批準的《財政部關於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管理的實施意見》(財預〔2015〕225號)等有關規定,明確了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確定程序和依據。

一是國務院確定各省級政府債務限額。《辦法》明確,財政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批準的債務限額內,根據債務風險、財力狀況等因素並統籌考慮國家調控政策、各地區公益性項目建設需求等,提出分地區債務限額及當年新增債務限額方案,報國務院批準後下達省級財政部門。

二是省級政府確定省本級及各市縣政府債務限額。《辦法》明確,省級財政部門在財政部下達的本地區債務限額內,根據債務風險、財力狀況等因素並統籌考慮本地區公益性項目建設需求等,提出省本級及所轄各市縣當年債務限額方案,報省級政府批準後下達市縣級財政部門。

《辦法》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在批準的限額內舉借政府債務,本地區地方政府債務余額不得超過國務院批準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四、問:地方政府債務如何編制預算?

答:《辦法》依據法律法規和現行財政管理有關規定,明確了地方各級政府債務預算編制的程序,指導地方各級財政部門開展工作,規範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編制。

一是省級政府。應當將當年債務還本支出等列入年度預算草案,報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應當將在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內籌措的債務收入、安排的支出等列入預算調整方案,報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

二是市、縣級政府。應當將當年債務還本支出等列入年度預算草案,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應當將從上級政府轉貸的債務收入、安排的支出等列入預算調整方案,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

此外,《辦法》規定中,進一步強調了地方政府債務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不得舉債付息等重要規則。

五、問:地方政府債務預算執行包括哪些內容?

答:《辦法》依據法律法規和現行財政管理有關規定,對地方各級政府執行本級人大批準的預算,舉借、撥付、使用、償還債務的全過程做出了明確規定。

一是債務舉借。《辦法》要求,省級財政部門根據預算調整方案、償債需求和債券市場狀況等因素,制定全省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計劃,有序做好債券發行工作,及時籌措債務資金。為進一步提高債券發行市場化水平,省級財政部門做好債券發行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評級等相關工作。

二是資金撥付。《辦法》明確,省級財政部門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募集的資金,應當繳入省級國庫,根據預算安排和還本計劃及時撥付。省級政府代市縣級政府發債募集的資金,由省級財政部門按照轉貸協議及時撥付市縣。

三是債券使用。《辦法》強調,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當依據預算調整方案及債券發行規定的預算科目和用途,使用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資金。確需調整支出用途的,應當按照規定程序辦理。

四是債務償還。《辦法》要求,省級財政部門應當及時償還全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債券到期本金、利息等,市縣級財政部門應當及時向省級財政部門繳納本地區或本級應當承擔的還本付息資金。市縣級財政部門未按時足額繳納債券本息等資金的,省級財政部門可以采取適當方式扣回,並將違約情況向市場披露。

另外,《辦法》要求,預算年度終了,地方各級財政部門編制一般公共預算決算草案時,應當全面、準確反映一般債務收入、安排的支出、還本付息和發行費用等情況。

六、問:非政府債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債務如何納入預算管理?

答:新修訂的預算法實施以前,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公司等企事業單位不規範地舉借了大量存量政府債務,經清理甄別後已經納入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這部分債務的還本、付息、余額變動依法應當納入預算管理。

一是按期置換存量債務。《辦法》要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將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納入本地區政府債務限額,實行預算管理。其中,債務人為地方政府及其部門的,應當在國務院規定的期限內置換成政府債券。債務人為企事業單位或個人,且債權人同意在國務院規定的期限內置換成政府債券的,地方政府應當予以置換;債權人不同意在國務院規定的期限內置換成政府債券的,不再計入地方政府債務,由債務人自行償還,對應的政府債務限額由財政部按照程序予以調減。

二是準確登記會計賬務。地方政府、債權人、債務人應當通過合同方式,約定在國務院規定的期限內置換成政府債券的時限,轉移償還義務。償還義務轉移給地方政府後,地方財政部門應當根據相關材料登記總預算會計賬。

七、問:為什麽將一般債務和專項債務分類實行預算管理?

答:在充分借鑒國際上市政債券發行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和預算管理實際,預算法和國發〔2014〕43號文件明確地方政府舉債采取發行政府債券方式,規範地方政府融資行為,改進財政管理,優化我國融資結構。其中,沒有收益的公益性事業發展確需政府舉借債務的,由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融資,主要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償還。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發展確需政府舉借債務的,由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專項債券融資,以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或專項收入償還。

按照預算法和國發〔2014〕43號文件規定,《辦法》明確將一般債務收支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主要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償還;專項債務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主要通過政府性基金收入、項目收益形成的專項收入償還。專項債務以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專項收入實現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619

中國全面推行河長制:各省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總河長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下稱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指出,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河長職責,強化工作措施,協調各方力量,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意見要求,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總河長,由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誌擔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主要河湖設立河長,由省級負責同誌擔任;各河湖所在市、縣、鄉均分級分段設立河長,由同級負責同誌擔任。縣級及以上河長設置相應的河長制辦公室,具體組成由各地根據實際確定。

根據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問題,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將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全文如下:

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下遊、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近年來,一些地區積極探索河長制,由黨政領導擔任河長,依法依規落實地方主體責任,協調整合各方力量,有力促進了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我國複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為進一步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工作,落實屬地責任,健全長效機制,現就全面推行河長制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改善水環境、修複水生態為主要任務,在全國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處理好河湖管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強化規劃約束,促進河湖休養生息、維護河湖生態功能。

——堅持黨政領導、部門聯動。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河長職責,強化工作措施,協調各方力量,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區不同河湖實際,統籌上下遊、左右岸,實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決好河湖管理保護的突出問題。

——堅持強化監督、嚴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護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拓展公眾參與渠道,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保護河湖的良好氛圍。

(三)組織形式。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總河長,由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誌擔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主要河湖設立河長,由省級負責同誌擔任;各河湖所在市、縣、鄉均分級分段設立河長,由同級負責同誌擔任。縣級及以上河長設置相應的河長制辦公室,具體組成由各地根據實際確定。

(四)工作職責。各級河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包括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牽頭組織對侵占河道、圍墾湖泊、超標排汙、非法采砂、破壞航道、電毒炸魚等突出問題依法進行清理整治,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對跨行政區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責任,協調上下遊、左右岸實行聯防聯控;對相關部門和下一級河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導,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強化激勵問責。河長制辦公室承擔河長制組織實施具體工作,落實河長確定的事項。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推進各項工作。

二、主要任務

(五)加強水資源保護。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三條紅線,強化地方各級政府責任,嚴格考核評估和監督。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實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堅持節水優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水資源短缺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要嚴格限制發展高耗水項目,加快實施農業、工業和城鄉節水技術改造,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嚴格水功能區管理監督,根據水功能區劃確定的河流水域納汙容量和限制排汙總量,落實汙染物達標排放要求,切實監管入河湖排汙口,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汙總量。

(六)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依法劃定河湖管理範圍。落實規劃岸線分區管理要求,強化岸線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嚴禁以各種名義侵占河道、圍墾湖泊、非法采砂,對岸線亂占濫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問題開展清理整治,恢複河湖水域岸線生態功能。

(七)加強水汙染防治。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河湖水汙染防治目標和任務,統籌水上、岸上汙染治理,完善入河湖排汙管控機制和考核體系。排查入河湖汙染源,加強綜合防治,嚴格治理工礦企業汙染、城鎮生活汙染、畜禽養殖汙染、水產養殖汙染、農業面源汙染、船舶港口汙染,改善水環境質量。優化入河湖排汙口布局,實施入河湖排汙口整治。

(八)加強水環境治理。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按照水功能區確定各類水體的水質保護目標。切實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開展飲用水水源規範化建設,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築和排汙口。加強河湖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水環境治理網格化和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水環境風險評估排查、預警預報與響應機制。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因地制宜建設親水生態岸線,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實現河湖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以生活汙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為重點,綜合整治農村水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九)加強水生態修複。推進河湖生態修複和保護,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在規劃的基礎上穩步實施退田還湖還濕、退漁還湖,恢複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強化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加大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生態敏感區保護力度,對三江源區、南水北調水源區等重要生態保護區實行更嚴格的保護。積極推進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綜合整治,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維護河湖生態環境。

(十)加強執法監管。建立健全法規制度,加大河湖管理保護監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河湖日常監管巡查制度,實行河湖動態監管。落實河湖管理保護執法監管責任主體、人員、設備和經費。嚴厲打擊涉河湖違法行為,堅決清理整治非法排汙、設障、捕撈、養殖、采砂、采礦、圍墾、侵占水域岸線等活動。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長制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抓緊制定出臺工作方案,明確工作進度安排,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

(十二)健全工作機制。建立河長會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協調解決河湖管理保護的重點難點問題,定期通報河湖管理保護情況,對河長制實施情況和河長履職情況進行督察。各級河長制辦公室要加強組織協調,督促相關部門單位按照職責分工,落實責任,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共同推進河湖管理保護工作。

(十三)強化考核問責。根據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問題,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將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縣級及以上河長負責組織對相應河湖下一級河長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十四)加強社會監督。建立河湖管理保護信息發布平臺,通過主要媒體向社會公告河長名單,在河湖岸邊顯著位置豎立河長公示牌,標明河長職責、河湖概況、管護目標、監督電話等內容,接受社會監督。聘請社會監督員對河湖管理保護效果進行監督和評價。進一步做好宣傳輿論引導,提高全社會對河湖保護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要在每年1月底前將上年度貫徹落實情況報黨中央、國務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67

2016年各省投資比拼:5省超3萬億,山東奪冠

在外貿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內需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已成為經濟穩增長的重要砝碼。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了2016年各個省份固定資產投資及增速情況,數據顯示2016年山東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萬億大關,高居全國首位,江蘇緊隨其後,廣東位居第四;在增速方面,西南省份增長最快。從投資與GDP的比值來看,不少中西部省份的投資額超過或接近GDP總量。

山東首超5萬億

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三的山東,2016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52364.49億元,增長10.5%,首次突破5萬億元大關,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個投資額超過5萬億元的省份。

這其中,工業投資占據了一半。山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省工業投資26355.4億元,同比增長13.6%。工業三大門類投資“一降兩升”,采掘業投資下降23.1%,制造業投資增長12.1%,電力熱力行業投資增長44.6%。

經濟第二大省江蘇的投資額位居第二,達到49370.85億元,接近5萬億元大關,其中工業投資也占據了一半左右,為24544.4億元。

魯蘇之後,是中部的河南省,近幾年河南正處於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投資增速較快。2016年該省投資額達到了39753.93億元,逼近4萬億大關。

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投資總量為32947.3億元,位居全國第四,比領頭羊山東少了將近2萬億元,也比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少了16423億元。從產業結構來看,廣東與魯蘇最大差別就在於工業投資。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工業投資總量突破1萬億元大關,共完成11051.68億元,僅相當於山東的42%,江蘇的45%。

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自2008年之後就開始大力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控制低端制造業發展,不少勞動密集型產業也轉移到內陸或東南亞。尤其是近幾年外貿出口受阻後,很多產業轉移到土地成本更低、勞動力更為充沛的內陸省份。

再加上近幾年珠三角的各種生產要素成本高,許多工業項目難以立足,導致整個珠三角的產業輕型化,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工業投資的的總體盤子下來了。” 彭澎說。

廣東之後,處於投資3萬億梯隊的還有河北,2016年該省的投資額達31340.07億元,也就是說,目前投資額超過3萬億元的成員共有5個。

處於2萬億梯隊的成員規模則頗為龐大,共有7個省份,其中浙江和湖北超過了2.9萬億元,2017年進入3萬億梯隊問題不大。四川和湖南以目前增速,也將在2017年突破3萬億大關。

在榜尾,共有9個省份的2016年固投總額在1萬億元以下,其中位列倒數五位的分別是西藏、青海、寧夏、海南和遼寧。西藏、青海、寧夏和海南由於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較小,投資總量也都低於4000億。

投資增速“西高東低”

從投資增速來看,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9650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1%。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投資249665億元,比上年增長9.1%;中部地區投資156762億元,增長12%;西部地區投資154054億元,增長12.2%;東北地區投資30642億元,下降23.5%。由此可見,投資增速在總體上呈現“西高東低”的特點。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16年共有19個省份的投資增速達到了10%以上(含10%),增速位居前列的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區。其中,西南和長江中遊的省份增長最快,西藏、貴州、雲南位居前三,西藏和貴州的投資增速都超過了兩成。

位於西南三省之後,是江西、湖南、河南和湖北。這4個中部省份的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城鎮化率較低,正處於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加上近幾年承接了大量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轉移落戶,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經濟也迎來快速增長。

因投資增速較低而排在末尾的省份,有遼寧、新疆、山西和黑龍江。其中新疆出現投資負增長,山西僅有0.8%。這幾個省份的投資格局基本與當前的經濟發展格局相一致,即近年來能源經濟下行,作為以能源和重化產業為主,其投資下行壓力也比較大。

值得註意的是,2016年吉林投資額達到了13773.17億元,增長10.1%。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認為,在東三省里,目前吉林的整體發展勢頭最好,產業結構也比較合理。一方面,相比遼寧和黑龍江,吉林的能源產業占比要小很多,受能源下行沖擊較小。另一方面,吉林的汽車、軌道客車等裝備制造業,以及光電子、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都相當不錯。如裝備制造產業正在打造產業集群,這帶來了大量的投資機會。

11個省份投資超GDP

從投入產出比來看,由於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中西部省份的投資與GDP比值這一數字普遍比東部沿海城市要高出不少。

統計數據顯示,有11個省份的投資總量超過了GDP總量,且全部位於中西部地區,其中西藏、青海和甘肅3省份的這一比值超過了130%,寧夏、貴州和安徽也超過了110%。相比之下,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的這一比值大多處於榜尾,在該比值最低的6個省份中,除了遼寧,其他幾省均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經濟發展程度和市場化程度最高。

為何中西部的省份投資率較高,而東部卻較低?

貴州省社科院研究員胡曉登曾對第一財經分析,這是由於兩者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從城市化率上來看,中西部的城市要落後東部約7~8年的時間。

從投資組成部分來看,近年來中西部承接了東部沿海地區大量的產業轉移落戶,工業投資增長較快;在基建投資方面,由於中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後,所以仍有較大的改善投資空間;加上中西部的城鎮化率較低,目前仍處於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由此也帶來了大量的房地產開發投資需求。

相比之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則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進入到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階段,不少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另外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較完善,城鎮化率也比較高,投資空間也日趨飽和。

以深圳為例,彭澎說,目前深圳的產業發展已經走上高端路線,主要精力放在研發、創新和提高人力資源效率上。“深圳已經走過了靠投資驅動的階段,如今主要是依靠創新驅動,盡管固定資產投資少了,但經濟增長卻在加快。”

表1:2016年各省份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省份

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

投資位次

山東

52364.49

1

江蘇

49370.85

2

河南

39753.93

3

廣東

32947.3

4

河北

31340.07

5

浙江

29571

6

湖北

29503.88

7

四川

28229.79

8

湖南

27688.45

9

安徽

26577.37

10

福建

22927.99

11

陜西

20474.85

12

江西

19378.69

13

廣西

17652.95

14

重慶

15931.78

15

雲南

15662.49

16

內蒙古

14893.96

17

山西

13859.35

18

吉林

13773.17

19

貴州

12929.17

20

天津

12756.36

21

黑龍江

10432.55

22

新疆

9983.86

23

甘肅

9534.1

24

北京

7888.69

25

上海

6751.68

26

遼寧

6436.33

27

海南

3747

28

寧夏

3709.04

29

青海

3455.51

30

西藏

1596.05

31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表2:各省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省份

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

同比增幅

西藏

1596.05

23.20%

貴州

12929.17

21.10%

雲南

15662.49

19.80%

江西

19378.69

14%

湖南

27688.45

13.80%

河南

39753.93

13.70%

湖北

29503.88

13.10%

四川

28229.79

13.10%

廣西

17652.95

12.80%

陜西

20474.85

12.30%

重慶

15931.78

12.10%

安徽

26577.37

11.70%

海南

3747

11.70%

浙江

29571

10.90%

山東

52364.49

10.50%

甘肅

9534.1

10.50%

內蒙古

14893.96

10.10%

吉林

13773.17

10.10%

廣東

32947.3

10%

青海

3455.51

9.90%

福建

22927.99

9.30%

河北

31340.07

8.40%

寧夏

3709.04

8.20%

天津

12756.36

8%

江蘇

49370.85

7.50%

上海

6751.68

6.30%

北京

7888.69

5.90%

黑龍江

10432.55

5.50%

山西

13859.35

0.80%

新疆

9983.86

-5.10%

遼寧

6436.33

-63.50%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表3:各省份2016年投資/GDP

省份

2016年GDP(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

投資/GDP(%)

西藏

1150.07

1596.05

138.7

青海

2572.49

3455.51

134.3

甘肅

7152.04

9534.1

133.3

寧夏

3150.06

3709.04

117.7

貴州

11734.43

12929.17

110.2

安徽

24117.9

26577.37

110.2

山西

12928.3

13859.35

107.2

陜西

19165.39

20474.85

106.8

江西

18364.4

19378.69

105.5

雲南

14869.95

15662.49

105.3

新疆

9550

9983.86

104.5

河南

40160.01

39753.93

99

河北

31827.9

31340.07

98.4

廣西

18245.07

17652.95

96.8

海南

4044.51

3747

92.6

吉林

14886.23

13773.17

92.5

湖北

32297.9

29503.88

91.3

重慶

17558.8

15931.78

90.7

湖南

31244.7

27688.45

88.6

四川

32680.5

28229.79

86.4

福建

28519.2

22927.99

80.4

內蒙古

18632.6

14893.96

79.9

山東

67008.2

52364.49

78.1

天津

17885.4

12756.36

71.4

黑龍江

15386.09

10432.55

67.8

江蘇

76086.2

49370.85

64.9

浙江

46485

29571

63.6

廣東

79512.05

32947.3

41.4

北京

24899.3

7888.69

31.7

遼寧

22037.88

6436.33

29.2

上海

27466.2

6751.68

2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58

各省高考報名人數變化:西南地區增速最猛 城鎮化潛力大

又是一年高考季。

數據顯示,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峰1050萬人,之後的幾年出現持續下降,直至2014年起開始才變得平穩。2018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人數達到975萬人,比去年增加35萬人,創下了近八年來的新高。

對各省份來說,盡管大多數省份今年報考人數明顯回升,但是仍然低於2008年的最高峰期。不過也有部分省份近年來快速增長,超過了2008年。

表1  2000年以來全國高考報考人數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顯示,已有25個省份公布了今年的高考報考人數。其中,河南最多,逼近了百萬大關。有10個省份的人數超過了2008年的巔峰期,增長最快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這一區域也是中國城鎮化率較低、教育發展相對落後的區域,未來隨著教育的提升,這一區域也將成為城鎮化潛力較大的區域。

河南逼近百萬

作為戶籍人口第一大省,今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報名總人數98.38萬人,較去年增加11.8萬人,創歷史新高。

按照我國的招生體制,當前的高招是以省份為單位進行,因此對廣大學子來說,上大學的幾率取決於本省考生的數量以及錄取的名額。由於各大高校有相當一部分招生名額面向所在省份,因此,如果一個省的好大學多,考生又少,那麽錄取率自然就高。

河南考生最多,但河南的211大學僅有鄭州大學一所,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缺乏。河南考生要想考上好大學,難度可想而知。

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對第一財經分析,河南是科教創新基礎相對薄弱的省份,不僅跟北京上海不能比,在中西部地區,比湖南、湖北、安徽、四川、重慶、陜西等都有較大的差距。

在這種情況下,河南需要通過加快打造一些科創平臺,推動科教資源在河南布局集聚。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招生計劃更多地向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傾斜。

在河南之後,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高考報考人數達到了75.8萬。與河南相似,廣東高考人數多,但高考錄取率尤其是一本的錄取率一直不高,高等教育發展相對滯後。

表2  25個省份今年高考報考人數(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根據公開資料統計)

教育專家、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此前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原有的高教基礎就比較薄弱。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廣東經濟崛起之後,並沒有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發展好高校和學科,原有的學校沒有做強,新的學校也沒有建設發展起來。

現在廣東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不過,要完全改變高教落後的面貌,至少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西南地區迅猛增長

在10個報考人數超越10年前高峰期的省份中,除了河南和廣東外,其他省份中,西南地區最為集中,包括貴州、雲南、廣西、四川、重慶在內的西南省份,均在其中。

從增速上看,西南的增勢更為明顯。這其中,貴州從2008年的24.24萬增長到2018年的44.1萬,十年間增加了近20萬,增長了81.9%,雲南增長了36.1%,重慶和廣西增速也都超過了30%,四川增長了近兩成。

表3  部分省份10年高考人數增減(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根據公開材料整理制作)

為何西南地區的高考人數逆勢大幅增長?貴州省社科院研究員茍以勇對第一財經分析,經濟發達的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都比較早,獨生子女的比例更高,人口出生率的拐點來得更早,加上教育水平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高考人數的掛點也到來得比較早。

相比之下,西南地區尤其是雲貴等地工業化、城鎮化比較落後,人口出生率比較高,人口拐點來得晚。再加上教育發展比較滯後,大學也比較少,因此高考人數的拐點也會來得比較晚。

尤其是,從教育發展的進度來看,西南地區相比華東、華北存在著一定的滯後效應。京滬、江浙、湖北等地早已實現“普九”,多年前這些地方高中學生就已達到峰值,這些年由於學齡生源減少,高考人數隨之下降。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尤其是大西南地區的山區比較多,教育發展最為滯後,“普九”工作完成得比較晚,隨著高中升學率的提高,參加高考的人數逐漸增加。

表4  25個省份10年來高考人數增長率(歷年高考人數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不過,這種滯後性也意味著未來這些地方的城鎮化仍具有較大的潛力。西南地區山多地少,人口較多,城鎮化率較低,未來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畢業後留在城市的比例將占據絕大部分,因此,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步伐將明顯加快。“未來,西南地區的城鎮化潛力非常大。”茍以勇說。

在西南快速增長的同時,高考人數相比十年前下降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東北、華中以及陜西等地。福建、北京、江蘇、湖北、吉林、陜西等地相比十年前高考人數下降了20%以上。而他一些尚未公布2018年高考人數的省份,參照2017年的高考人數,除了青海之外,大多數比10年前也明顯減少。減少較多的省份,主要與當地教育發展水平較高,高中普及更早,適齡考生人數的峰值也出現得比較早,因此這幾年下降也比較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