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執政聯盟控制的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19日淩晨不顧在野黨強烈反對,強行表決通過了安保法案,法案宣告正式成立。日本戰後“專守防衛”安保政策發生重大轉變。
9月19日,在日本東京國會參議院,在野的生活黨議員山本太郎投票時痛斥安保法案。當地時間19日淩晨,日本執政聯盟憑借多數議席在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上強行表決通過了安保相關法案。 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為阻止法案通過,日本在野黨陸續向參眾兩院提出了包括首相問責決議案、內閣不信任案等7個決議案,但都因執政聯盟占據多數議席遭到否決。
最終投票表決前,主要在野黨代表分別陳述了對安保法案的反對意見。民主黨參議員福山哲郎說,安保法案違反和平憲法,其作為戰爭法案的性質毋庸置疑。維新黨參議員小野次郎說,政府答辯內容缺陷很多、前後矛盾,若法案通過,預計在全國範圍內將提出諸多對該法案違憲的訴訟。日本共產黨參議員小池晃批評說,安保法案明顯違反憲法,強行表決通過法案罪惡深重,為日後埋下巨大禍根。他提醒國會議員回想84年前的“九一八事變”,強調要銘記當年日本侵略給亞洲人民帶來巨大苦難的沈痛教訓。
表決在反對派議員“法案違憲”的抗議聲中結束。最終,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憑借參議院多數議席,表決通過了安保法案。
數萬名日本民眾在國會外徹夜舉行反對安保法案抗議集會。參加者表示,即便法案獲得通過,他們也將繼續進行抗議活動。
安保法案包括1個新立法和10個修正法。新立法是《國際和平支援法案》,其實質即“海外派兵永久法”。根據這一法律,日本可隨時根據需要向海外派兵並向其他國家軍隊提供支援。10個修正法則統一打包為《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這些法律的修正要旨大多涉及行使集體自衛權、擴大自衛隊海外軍事行動任務和範圍等內容。(完)
不管怎麽說,安倍再次成了日本政治的大贏家——3年一度的參議院大選,他領導的聯合執政黨不僅保持了過半數議席的戰績,同時支持他的在野黨的大阪維新會,也有不俗的表現,三黨共奪得75議席,加上原有的議席,使得“安倍部隊”在參議院中的勢力,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二。
“三分之二”是這一次參議院大選的一個極為敏感的數字。由於日本憲法規定:修改憲法需要獲得三分之二以上國會議員的贊同,因此,“安倍部隊”能否跨過這一條勝負紅線,成為今次大選的一大焦點。由於安倍領導的聯合執政黨已經在眾議院獲得了超過三分之二的議席,此次參議院大選,“安倍部隊”再度獲得超過三分之二的議席,這樣一來的話,從法理上來說,安倍要實現修改憲法的目標,已經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說,安倍如果在近期要強行修改憲法的話,他的野望會順利實現。
但是,在輿論普遍關心安倍是否會在參議院大選勝利後進行修憲時,安倍卻給執政黨下達了“禁口令”,禁止議論修憲,絕不讓修憲這一敏感的話題,成為此次參議院大選的爭論焦點。因為安倍心里很明白,支持修憲的畢竟才只有半數的國民,還有近一半的國民是反對修憲的。一旦將“修憲”這一層紙捅破,會拉低執政黨的支持率,影響“安倍部隊”的議席。
安倍的這一隱秘作戰手法,令人想起了2013年的參議院大選。那一次的大選中,安倍的心中燃燒著“安保法案”的野望,但是他把這一野望藏了起來,只是拿安倍經濟學作為競選的核心綱要,最後在蒙得國民支持,獲得執政黨過半數議席後,安倍臉色一變,開始露出自己的真相,憑借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均過半數的優勢,強行在國會通過的安保法案。
很顯然,這一次的參議院大選,安倍采用了他慣用的伎倆,把修憲的真意隱藏起來,只拿經濟問題做幌子,向國民兜售他的經濟學的所謂成果,並誇下海口,將會采取更為強勁的經濟政策,加速安倍經濟學的後勁,把日本的經濟引向燦爛的明天。
安倍的這一伎倆果然奏效,“安倍部隊”輕易地獲得了參議院三分之二以上的議席。而且顯得勢不可擋。
日本國民也並不都是政治傻瓜,安倍執政3年多年,雖然安倍經濟學還不能說成功,但是依然讓國民感受到了一些經濟景氣的回複。同時,他在安保與外交上的強硬立場,也讓日本國民莫名其妙地產生了一份信賴感。這一次的參議院大選,也可以說,是日本國民對於安倍執政3年多的一次政績考核。
安倍在開票會場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修憲問題時,沒有隱瞞自己的計劃,他說會與在野黨進行協商,盡最大努力尋求與在野黨達成修憲的共識,也會尋求與國民的理解。安倍隱晦地說:“修憲不是我個人的願望,是自民黨的夙願。”
這一次的參議院大選的結果,阻止安倍暴走的野黨勢力明顯減弱,“安倍部隊”成了可以橫沖直撞的“中央軍”。這一狀況,不僅保證了安倍當首相安穩當到2018年,同時也為他繼續連任,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因為接下來的大選,只有在2019年。
安倍的心中,已經確定了今後執政的兩大目標:一是實現自民黨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設定的修憲的目標,二是恢複和建立強大的日本經濟。但是,要實現上述兩大目標,並非容易之事,一個安保法案的通過,已經激起了全國極大的抗議浪潮,安倍如果強硬修憲,必然會激起一些反對者更多的激憤,動搖安倍的執政基礎。雖然他在記者會上表示,一定要讓安倍經濟學的成果,成為全國民眾實實在在的利益。但是,經濟環境也並非安倍自己所能完全掌控,尤其是日元匯率,很大程度上是“聽天由命”。能否成為日本歷史上的“著名首相”,一切都要看安倍自己的造化。
日本第24屆參議院大選結果於當地時間7月11日淩晨揭曉,由自民黨總裁兼首相的安倍晉三領導的執政聯盟最終獲得69個席位,修憲勢力占據參議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席,這也意味著,安倍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修憲大計”又向前邁進了實質性的一步。
聲東擊西:大談經濟實為修憲
此次日本參院選舉於今年6月22日發布公告,改選議席為121個。小選區和比例代表各有225名和164名候選人,共計389人。正式投票於10日上午在日本全國各地啟動。截至當地時間下午2點,日本全國平均投票率為22.54%,比上屆(2013年)參院選舉同時段低0.12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也是日本《公職選舉法》修改後、70年來首次將選民的年齡從20歲調低到18歲,同時也采用了合並相鄰選區的“合區”舉措。鑒於以往選舉年輕一代投票率都很低,此次為了讓政治能反映出年輕人的看法,日本各政黨在爭取年輕人的選票上也是不遺余力。
投票於當地時間10日晚8點結束並進入計票階段,並在當地時間11日淩晨最終揭曉。結果顯示,自民黨獲得了55個議席,公明黨則獲得14個,執政兩黨的改選議席數超過半數,在選舉中獲勝。民進黨有43個議席改選,此次所獲議席數跌至32個。雖然在野的民進黨、共產黨、社民黨和生活黨在32個改選1人區推出統一候選人攜手合作,但未能擊敗執政黨。
此前,安倍就把執政的自民、公明兩黨能否獲得過半數的61個改選議席視為此次選舉成敗的分水嶺。為了贏得更多議席,他更是賣力造勢拉票,如一方面主打“經濟牌”,面對外界質疑繼續推進“安倍經濟學”,另外不忘推出“民生牌”,擺出一副重視災後重建的親民姿態。
安倍雖未明說“修憲”,但鑒於其一直堅持要讓日本重新成為“正常國家”,故外界都很關註其選戰後的修憲可能性。因此,此次選舉結果,贊成修憲的 “修憲派”拿下由國會提議修憲所需的三分之二議席,也成為外界最為關註的焦點。
修憲夢近:戰後和平或受阻?
早在今年初,當被問及日本參院選舉時,安倍就已多次露出在選舉後再度推動修憲的意向。在國會中被問及“有七成的憲法學家認為自衛隊違反憲法”時,安倍稱:“現在的憲法是在戰後不久設定的,已不符合時代了。”
但由於擔心民意反彈,自民黨決定舍難取易,先爭取為憲法加入“緊急狀態”條款,讓安倍政府集大權於一身,為將來推動修憲鋪路。日本自民黨副總裁高村正彥早前也強調,即使修憲陣營取得足夠議席,也不會實時修改憲法第九條,而是首要爭取引入“緊急狀態”條款。
日本民進黨黨首岡田克早前表示,“若修憲勢力獲得三分之二議席,首相將一往直前地去修改(規定“放棄戰爭”的)《憲法》第九條”;日本共產黨亦呼籲廢除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安保相關法等,日本社民黨和生活黨更是直言要阻止安倍政府“失控”。
此前,日本資深評論員田原總一郎就曾在此次選戰期間推出節目《日本政治大街——永田町之眼》,旨在揭開安倍的“真面目”。他指出:“這是一個隱藏論點的選舉戰,安倍以不漲消費稅拉開序幕,選後就是要引導修憲。過去兩次國政選舉,他也都以安倍經濟牌為主打,而選後讓人看到,他最起勁的其實是在國會內通過保密法案和安保相關法。”
安倍經濟學:振興日本經濟成泡影?
在參院選舉拉票階段的經濟辯論中,朝野政黨曾圍繞安倍政府“安倍經濟學”的是非功過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安倍晉三認為,“安倍經濟學”政策的確取得了成果,在贏得參議院選舉的勝利後,將繼續進行以經濟為首的政權運營。
然而,眼下疲軟的日本經濟顯然與其打出的“經濟牌”背道而馳。多項民調均顯示,“安倍經濟學”沒有實現既定目標,在振興日本經濟方面軟弱無力,普通民眾的生活並未得到改善,反而還加劇了中產階級淪陷、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問題。
分析指出,有關日本國民強烈關心的社會保障制度未來形態以及財源問題的討論則悄無聲息。一名專家嚴厲地指出,經濟辯論“始終停留在批評論戰層面,是沒有成果的爭論”。
有觀點稱,日本有識之士已越發看清,“安倍經濟學”只是安倍為了實現其政治目的而制造的美麗幻影,用不現實的承諾和市場泡沫套取選票和支持率,為擴軍、修憲等政治圖謀開路。實質上就是一件“包藏野心、掩蓋私心的政治道具”。
更有分析指出,此次選舉很可能會影響到日本是否繼續走在戰後的和平主義道路上,同時也會影響日本與周邊國家關系。日本共同社就曾引述韓國駐日大使館的人士表示,若日本政府推動修憲,韓國輿論肯定會作出批判及重提歷史問題,韓日關系也可能“再次走下坡路”。
據央視新聞報道,8月4日,巴西參議院彈劾特別委員會就羅塞夫彈劾案舉行投票。最終以14票贊成、5票反對的結果,決定將羅塞夫彈劾報告遞交至參議院全會討論。
迪爾瑪•羅塞夫
根據此前公布的計劃,彈劾報告將在5號,即奧運會開幕式當天,在參議院全會上進行宣讀。參議院全會預計將於9號就羅塞夫彈劾案舉行第二輪公開投票。如果屆時的投票以簡單多數通過,則彈劾議案進入第三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如果9號的第二輪投票沒有通過,則彈劾案相應終止。
目前預計,如果第二輪投票通過,第三輪投票有可能在8月底舉行。如果在最終一輪的投票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參議員支持彈劾,羅塞夫將正式被罷黜。
【相關報道】
反對黨彈劾羅塞夫申請獲眾院批準
2015年以來,巴西國內經濟形勢不斷惡化及巴西石油公司腐敗案持續發酵,使羅塞夫的支持率跌至個位數。反對黨派趁機於2015年10月起草了彈劾羅塞夫的申請,並獲得巴西國會眾議院議長的批準。當時彈劾羅塞夫的理由有兩點,一是政府2014年的財政存在違法行為;二是政府在巴西石油公司腐敗案的調查上不作為,並試圖掩蓋內部存在的腐敗問題。
參院全會通過彈劾案 預審階段啟動
隨後,巴西國會眾議院特別委員會、眾議院全體會議、參議院特別委員會先後通過了羅塞夫彈劾案。2016年5月12號,參議院全體會議第一次投票又以簡單多數的表決結果通過彈劾案。羅塞夫按規定暫時停職最長180天,副總統特梅爾就任代總統。表決結果也意味著,針對羅塞夫的彈劾程序,在參議院進入實質性階段。下一步,該案進入預審階段。
參院特委會擬定最終彈劾報告
在預審階段,參議院特委會主要是著手收集相關證據,羅塞夫和彈劾她的黨派會按照程序提交辯護和指控報告。根據控辯雙方的報告內容,參議院特委會會修改原來的彈劾報告,擬定一個最終版本,並在8月4號對其進行表決。
參院全體將表決彈劾報告
此後,彈劾報告將遞交給參議院進行第二次全體投票表決,表決日期暫定於8月9號。如果這次投票未以簡單多數獲通過,羅塞夫將立即複職。如果這次投票通過,參議院全體會議將在聯邦最高法院主持下,舉行最後一次表決。如三分之二議員支持彈劾,則羅塞夫將被罷黜,而且八年內不得擔任公職,並由特梅爾正式出任總統直至2018年。如彈劾未獲三分之二支持,則羅塞夫立即複職。
分析:羅塞夫或有機會“翻盤”
有分析指出,巴西特梅爾臨時政府上臺後采取的經濟新舉措成效尚未顯現,同時又遭遇一些部長涉嫌腐敗等嚴峻挑戰,執政前景不容樂觀。6月有民調顯示,只有11.3%的巴西民眾支持臨時政府。
同時,參議院方面關於彈劾羅塞夫的投票情況也在發生變化。從5月12號的首次投票情況看,支持彈劾的參議員人數剛剛超過三分之二。巴西媒體報道說,越來越多的參議員表示尚未拿定主意如何在第二次投票中行事,這種不確定性似乎正在讓彈劾局勢朝有利於羅塞夫的方向發展,羅塞夫或有機會“翻盤”。
據外媒報道,巴西參議院當地時間本月9日進行投票,確定繼續對該國總統羅塞進行彈劾。
此前有消息稱,如果巴西參議院簡單多數(81名議員中的41位)投票支持繼續彈劾,參議院8月底將再次開會作出最終決定。
羅塞夫此前因涉嫌巴西石油公司腐敗案遭到彈劾。
4月17日,巴西眾議院投票表決,通過了對羅塞夫的彈劾案。5月12日,巴西參議院投票通過了針對羅塞夫的彈劾案,羅塞夫被強制離職最長達180天,副總統特梅爾擔任代總統。
據了解,若最終羅塞夫被認定有罪,她將隨即被罷黜,特梅爾將接任總統,完成羅塞夫的剩余任期,即2018年12月31日。如果參院表決認定羅塞夫無罪,她將立即複職。
一旦被認定有罪,羅塞夫還將被剝奪政治權利,8年內不得競選公職。
美國國會參議院1日通過決議,將即將到期的《對伊朗制裁法案》有效期延長10年,至2026年年底。
據新華社報道,這份延長《對伊朗制裁法案》的決議在國會參議院中以99票贊同,0票反對獲得通過。該延長方案已於上月在眾議院通過,下一步將需要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生效。
此前,美國總統奧巴馬依照其權限將對伊朗制裁延長了一年。中新社報道稱,據白宮公布的奧巴馬信件:“與伊朗的關系還沒有恢複正常……為此,1979年11月14日宣布的制裁措施應在2016年11月14日後繼續”。
奧巴馬曾依照其權限將對伊朗制裁延長了一年
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1日說,奧巴馬將會研究國會通過的法案,再做決定。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說:“鑒於伊朗堅持在中東擴展其勢力範圍,並展示出令人擔憂的侵略模式,保留這些制裁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這項法案,在美國設有機構的外國公司如在伊朗進行投資,尤其是投資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將受到美國制裁。同時,該法案禁止美國與支持伊朗核計劃的國家進行民用核合作,並呼籲外國政府及銀行從伊朗轉移資產。
在未來一周內,特朗普所提名的關鍵內閣成員將會在參議院各個委員會舉行任職認可聽證,這將是被提名官員正式進入新政府的最後一道門檻,但是臨門一腳之時仍然有不少反對聲音,究竟哪些因素將把他們攔在白宮門外?
司法部長提名人傑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
傑夫·塞申斯
1月10日和11日,相關聽證會將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舉行。
塞申斯一直是特朗普的顧問和擁躉,被特朗普盛贊為擁有“世界級的法律頭腦”。1994年,塞申斯當選阿拉巴馬州司法部長,兩年後進入美國參議院,此後多次連任,被認為是參議院中最保守的議員。在美國債務和軍事方面,塞申斯都表現出鷹派的強硬,但對於氣候變化,塞申斯則持懷疑觀點。
不過,因為種族主義觀點而受到指責成為塞申斯職業生涯最大汙點。1986年,一份前同事的證詞指出塞申斯曾使用侮辱黑人的詞語,還說塞申斯認為,在發現三K黨抽大麻之前覺得他們的存在並沒問題。而塞申斯自辯這些都是玩笑話,稱種族主義在美國是不可接受的。
國務卿提名人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
雷克斯·蒂勒森
1月11日、12日,相關聽證會將在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舉行。
蒂勒森從1975年就在埃克森美孚工作直至位及CEO,特朗普稱其為“美國夢的化身”,大贊他“堅韌不拔,閱歷豐富並且對地緣政治有深刻理解”。作為石油業內航母級企業的領導人,蒂勒森也和世界多國首腦打過交道,其中自然包括俄羅斯、沙特和也門等產油國。
有質疑聲認為,蒂勒森在公共領域缺乏經驗,也有人在觀望蒂勒森對俄羅斯的態度,尤其是在是否延長對俄制裁上的立場。因為在2014年,他曾公開表態反對對俄制裁,認為此舉令埃克森美孚損失了10億美元。他還曾表示,美國需要和俄羅斯保持友好關系,因為俄羅斯在全球能源供給市場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是,為了表現出更強硬的姿態以獲得支持,近日他又在一個閉門會上稱在俄羅斯面前必須要顯示出力量,否則會有麻煩。在最受爭議的個人利益方面,為了避嫌,身價4億美元蒂勒森已經表態將切斷他和埃克森美孚之間的所有關系,把手中所持股票都交付給信托基金。
中情局局長提名人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
邁克·蓬佩奧
1月11日,相關聽證會將在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舉行。
蓬佩奧曾是一名西點軍校畢業的軍官,後來又曾創辦過一家航天業私人公司,在2010年進入眾議院常設情報特別委員會。特朗普正是看上了蓬佩奧豐富的經歷。
但對於情報工作,蓬佩奧並沒有多少經驗,最遭爭議的是他的一些“反穆斯林”言論。此外,蓬佩奧還支持大規模監控計劃,要求把斯諾登帶回美國判死刑。他反對關閉關塔那摩監獄的主張也遭致不少批評。
教育部長提名人貝特西·德沃斯(Betsy DeVos)
貝特西·德沃斯
1月11日,相關聽證會將在參議院衛生、教育、勞工和養老金委員會舉行。
除了政治家的身份外,德沃斯還是安利集團聯合創始人理查德·德沃斯(Richard DeVos)的兒媳,她曾投入數百萬美元在全美推廣慈善教育計劃,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推動補助中低收入家庭兒童就讀私立學校的計劃。特朗普稱她為“傑出而富有激情的教育家”。然而,反對者認為德沃斯在傳統的學校和教育政策上並沒有專業經驗。
國土安全部長提名人約翰.凱利(John Kelly)
約翰.凱利
1月10日,相關聽證會將在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舉行。
凱利曾任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將,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特朗普主要看中的是凱利在美國西南部邊境的工作經驗,稱他是“開展打擊非法入境工作的不二人選”,並對其在打擊恐怖主義和毒品上同樣寄予厚望。不過,凱利是特朗普提名人中的第三個退役的美軍高級將領,這加劇了外界對特朗普打造“軍官政府”的批評。
交通部長提名人趙小蘭(Elaine Chao)
趙小蘭
1月11日,相關聽證會將在參議院貿易、科學和交通委員會舉行。
此前,趙小蘭擔任過交通部副部長以及勞工部部長。特朗普對其“專業”和“強大的領導才能”以及早年的移民背景贊賞有加。但不難發現,提名趙小蘭有悖於特朗普此前“選擇政府局外人”的承諾。
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
威爾伯·羅斯
1月12日,相關聽證會將在參議院貿易、科學和交通委員會舉行。
在特朗普的競選期間,羅斯便在其競選團隊中擔任核心經濟顧問。羅斯還因為善於收購重組陷入困境的企業而被稱為“破產重組之王”,特朗普稱他為“美國制造的擁護者”和自己“見過的最偉大的談判者之一”。如此一來,羅斯被寄望於為制造業扭轉乾坤並增加就業。不過,羅斯挽救瀕臨破產企業的做法往往是裁員和削減預算,對於美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協定,羅斯支持重新談判或者直接退出。
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長本·卡森(Ben Carson)
本·卡森
1月12日,相關聽證會將在參議院銀行、住房和城市事務委員會舉行。
在從政以前,本·卡森是一名很有成就的外科醫生,從貧困中走出來的勵誌故事成為政界很多人支持他的原因。但和很多其他內閣提名人選一樣,本·卡森並沒有在公共政策上的經驗,更談不上在住房這樣具體事務上的管理經歷。他的一些言論也讓很多人不置可否,比如2015年,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很多人被關進監獄時還是直男,但放出來時已經被掰彎了”以及稱金字塔最初是建來存糧食的。
勞工部長安迪·普斯德(Andy Puzder)
安迪·普斯德
1月12日,相關聽證會將在參議院衛生、教育、勞工和養老金委員會舉行。
特朗普稱餐飲業大亨、CKE餐飲集團老板普斯德“創造並推動了成千上萬人的職業生涯”。但是普斯德的政治傾向是既反對奧巴馬的平價醫療法案,也反對提高最低時薪,支持通過稅制改革來增加就業。1986年,在和前妻的離婚訴訟中,普斯德前妻指控他實施家暴。此外,他還因為旗下品牌Carl’s Jr廣告中使用了性暗示的廣告而飽受批評。
聽證是最後一關
按照美國憲法的規定,總統有權提名內閣成員,但需要聽取參議院意見並獲得參議院認可。這便是國會的人事監督權力,包括人事任命認可和彈劾程序,這項權力用於制衡總統和最高法院的手段。
參議院相關事務的委員會負責對被提名人進行審查,為此會舉行聽證會,對被提名人的背景經歷,財務狀況,政治傾向等多方面進行了解,以對勝任資格進行篩選、防止個人利益和公職發生沖突,被提名人也要與委員會溝通政策主張,接受質詢。
在委員會的審核之後,參議院可以認可或否決總統的提名。即便是已經通過參議院認可的任命,如果未來出現任何問題,國會都有可能向總統施壓解除其職務。比如,在奧巴馬就任總統時,他所提名的衛生部長和白宮首席績效官都在參議院審查期間爆出了稅務醜聞,最終迫於壓力放棄提名。
當地時間12日淩晨,美國參議院通過預算決議(budget resolution),距離廢除奧巴馬醫保法案更進一步。
上周,美國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恩茲公布2017年預算決議,也被稱為“廢除奧巴馬醫保決議”。參議院就預算進行討論,全院投票於11日晚進行。
參議院完成投票後,接下來眾議院領導人將接手。
共和黨將把該預算決議案當做加速廢除平價醫療法(即通常所說奧巴馬醫改法案)的工具。
此前報道,共和黨聲稱2010年醫改法已經破產,必須廢除並以某種較好的東西替代,盡管國會領導人還沒有提出替代計劃。批評者說,由於部分保險公司的退出,保費猛漲,自費大增,病人可選擇的醫療項目減少。
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說,“奧巴馬的支持者強迫我們國家接受他們黨派性的法律時,他們承諾一個容易使用的體系,一個能降低保費、減少醫療自費部分的體系,一個更多選擇和允許家庭保留自己所喜歡計劃和醫生的體系。”但美國人很快發現奧巴馬醫改法真相。太多人受到該法的傷害。太多人感到他們比醫改法出臺前更糟。
民主黨說,廢除該法將剝奪數百萬美國人的健康保險,讓已經有病的人找不到保險,今後10年增加國家預算赤字3530億美元。
盡管共和黨急於廢除醫改法,他們承認,如果沒有現成的替代計劃,廢除該法可能給美國人造成嚴重問題。
眾議院議長瑞安(Paul Ryan)日前說,他們的目標是廢除和替代同時進行。他聲稱,要通過可以使用所有工具--包括立法和監管,在廢除的同時提出替代,以便讓人們免遭混亂。但他並沒有提出替代計劃的內容。
美俄“黑客門”事件持續發酵。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在美國情報部門發布相關報告後,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13號發表聲明說,將對俄羅斯黑客通過網絡襲擊等方式幹擾美國總統選舉展開調查。調查重點還將包括競選團隊人員與俄羅斯政府接觸的情況。
13號,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理查德·伯爾和委員會副主席馬克·沃納聯合發表聲明稱,該委員會將對美國大選期間俄羅斯的網絡襲擊行為進行調查。聲明說,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將舉行相關聽證會,並要求奧巴馬政府和特朗普競選團隊高層人士到庭接受問詢。如有必要,還將發出傳票,強制相關人員到庭接受問詢。聲明稱,全面調查俄羅斯情報人員對美國施加的影響至關重要。
英國《衛報》報道中提到,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理查德·伯爾在聲明中的表態與此前不同。就在前一天,理查德·伯爾還對媒體表示,相關調查將不會針對競選團隊人員與俄政府接觸一事,因為該調查與政治競選活動無關。
11號,特朗普在紐約舉行的記者會上,再次抨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近的一篇有關“黑客門”的報道是“假新聞”。報道聲稱,特朗普競選團隊人員與俄羅斯政府的中間人有過持續交流,並稱俄有意隱瞞特朗普負面消息,幫助其贏得大選。俄羅斯方面也表示,相關報道完全是杜撰的,不符合事實,目的就是進一步破壞俄美兩國關系。
俄羅斯著名政治學者、俄羅斯國家戰略研究院院長列米佐夫認為,“黑客門”事件其實是美方對俄輿論戰的又一手段。列米佐夫認為,美國各黨派和媒體炒作他國網絡黑客的傳統由來已久,但此次“黑客門”事件掀起的風波卻反映出美國政壇目前存在的更深層次矛盾。
列米佐夫強調,盡管在特朗普的對外政策設想中,美俄關系是比較重要的一環,他在選舉前後也多次對俄總統普京表示贊賞,但目前美國的輿論氛圍,無疑從側面顯示出美國依然將俄羅斯明確定位為主要競爭對手,特朗普上任後不會在美俄關系上走得太遠,現在討論兩國關系的改善還為時尚早。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宮的第一天,內閣名單上的老兵馬蒂斯(James Mattis)和凱利(John Kelly) 也在參議院順利通關,其國防部部長和國土安全部部長的任命分別得到確認,在副總統彭斯的見證下宣誓就職。
作為特朗普國防和安全團隊的核心閣員,盡管目前尚未正式宣布各自的新政,但根據兩人此前的表態,不少分析認為,這兩位經驗豐富的強硬派老兵將扮演為特朗普“糾偏”的角色,同時也將為特朗普政府的國防和安全政策徹底打上“鷹派”烙印。
特朗普在其聲明中對馬蒂斯和凱利的提名確認結果“感到高興”,稱這“兩位美國英雄”將立即開始重建美國軍隊,保衛國家和邊界的工作。
五角大樓閉門會
當地時間21日中午,穿著灰色西裝和深色外套的馬蒂斯低調出現在五角大樓,第一件事就是召開國防部高層會議,除了馬蒂斯外,參會的還有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Joseph F. Dunford)、國防部副部長沃爾克(Robert O. Work),以及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塞爾瓦(Paul Selva)。
雖然官方並未發布關於該部門最高級別會議的細節內容,但國防部透露馬蒂斯不會馬上發表關於任何政策變化的聲明。
美國新任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
作為軍界“老兵”,馬蒂斯對一些關鍵問題的態度更加符合主流觀點,而不像特朗普那麽“隨意”。有政治觀察家稱,這讓參議院頗為放心,也是他能在參議院迅速通關的原因之一。
在提名獲得確認後,馬蒂斯向國防部表示,國防部和美國情報機構人員都是“國家的哨兵和守衛者”。他也安撫了美國的盟友,稱任何國家都需要朋友才會安全,將會和國務院配合加強和盟友的關系。
這些表態和他此前的態度一致,卻和特朗普近日發表的言論形成鮮明對比。比如,特朗普上周在接受歐洲媒體采訪時還認為北約“過時”,令其歐洲盟友一片嘩然。
另外,長期以來,馬蒂斯在伊朗問題、美俄關系和所有與被美國視為“對手”的國家相關的問題上,都持有鷹派立場。尤其是,他對俄羅斯和俄總統普京的態度同特朗普幾乎截然相反。馬蒂斯曾說過莫斯科的目標是“分化北約”。
在擔任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期間(2010至2013年),馬蒂斯就曾因伊朗問題和奧巴馬政府發生沖突。眾所周知,促成伊核協議一致是奧巴馬政府的要務之一,而馬蒂斯卻認為應該對伊朗推行更強硬的戰略。中央司令部司令是美國在中東、北非和中亞地區軍事行動的最高統帥,在中東事務上,伊朗是馬蒂斯的唯一優先事務,他指責伊朗是“威脅中東穩定和平的唯一最持久的威脅”。
在亞太問題上,馬蒂斯在上周的聽證會上表示,將繼續以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安全承諾作為國防工作重點,包括加強和美國傳統亞太盟友的合作,以及尋求新的同盟。
無論五角大樓未來政策如何,這位被特朗普稱為“將軍中的將軍”的就任,已經打破了五角大樓由文官掌舵的傳統,加之特朗普篤信以“力量換和平”為核心的里根時期外交戰略,未來美國在國防策略上走強硬路線是大概率事件。
加大邊境管控
馬蒂斯坐鎮五角大樓,國內安全則由曾任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將、美軍南方司令部司令的凱利負責,主要任務就是邊境控制和處理移民問題。
國土安全部部長凱利(John Kelly)(左一)
特朗普競選時就承諾將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築墻,擋住非法移民、犯罪和毒品流動,並以經濟手段迫使墨西哥承擔築墻費用。而且特朗普團隊也曾表示這將成為特朗普上任後的要務之一。
作為國土安全部部長,凱利本應幫助特朗普落實這些政策。
但是關於築墻,凱利去年曾表示:“我們有權保衛邊界,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我們有權這麽做,每個國家都有權這麽做……無論是墻還是柵欄。”但是在最近的聽證會上,凱利態度稍有松動,輕描淡寫地貶低了所謂“墻”的重要性,稱“物理屏障無法完成這項工作”,保護邊境也需要無人機和感應器等技術。
和馬蒂斯一樣,凱利也是久經沙場、切實經歷過戰爭的老兵,他在海軍陸戰隊幹了46年,兒子還犧牲在阿富汗戰場上。在特朗普競選時,凱利並沒表示支持特朗普,稱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他都願為政府效勞。在特朗普看來,凱利是“開展打擊非法入境者的不二人選”。
原本,參議院多數黨(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極力想在馬蒂斯和凱利之後緊接著確認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中情局局長一職的任命,但是因遭到民主黨人反對而不得不推遲到當地時間23日,同天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是否能順利成為國務卿也將進行投票。
在2009年奧巴馬開始8年任期之時,宣誓就職的第一天參議院就通過了6名內閣部提名。由此可見,對於特朗普內閣的提名,參議院內離達成共識還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