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兩電是否要賺盡9.9%?
1 :
GS(14)@2012-10-10 00:50:24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09/18036265
去年,中電(002)要大幅加電費,引起社會巨大的反彈,結果只是暫時把「真正」加費的時間表押後到現在。另外,不少投資者也關注對盈利前景的影響。
中電加費,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政府已經就2015年的減排目標立法,於是中電要大幅提高使用較環保的天然氣,代替煤作為發電燃料;(二)中電過去天然氣的來源是崖城,由於合約是20年前訂立,相對較便宜,但崖城存量快盡,要用「西氣東輸」從中亞來的氣,現在的「市場價」,比之前的貴2至3倍。
政府應反省領導減排責任
成本是提高了,但問題是,誰應該去付?股東還是市民?
從股東的角度,香港是法治社會,政府已經在2008年再次和兩電重新簽訂利潤管制協議,允許香港的電力公司通過定期費率調整,每年可賺取9.9%的資產回報(ROA),並實報實銷燃料成本。成本提升,要加電費,才能賺盡9.9%的ROA作為盈利。而且,根據該協議,如果政府要改變協議,便要付一筆天文數字的「分手費」(stranded cost)作補償;加上當時政府也批准了兩電作相當的資產投資,由於盈利上限跟資產掛鈎,所以,股東的回報前景,也變相提高而且穩定。
釐定盈利上限,並不容易,但參照其他國家,比如美國受管制的電力公用事業通常獲准賺取11%的ROE(股本回報),兩電9.9%的ROA,便顯得較高(ROE和ROA的關係,這裡不贅)。
但問題是,「可賺取」的9.9%是一個上限,不是一個最低盈利。如果政府和兩電訂立的上限過高,作為持分者的市民,在電力維持穩定供應這前提下,是否能要求兩電不賺盡9.9%的上限呢?
市民不單是消費者,也是集體把這個「壟斷權」給了兩電的最終「話事人」。本來政府是代表市民,去跟兩電談判,但現在看來,市民對2008年的談判結果不表接受。
這也反映了政府一直以來,對環保減排的一些盲點。香港政府過去並沒有就增加能源效益,制定足夠的經濟誘因(所謂的demand side management);相反,只是把減排的重任,加在電力公司身上,如不達標,便將之妖魔化,卻不反省自己在領導減排的責任。
全球天然氣價格有望拉近
環保固然有成本,但是否能由市民和股東共同分擔呢?另外,筆者認同要增加使用天然氣,不過,天然氣是否就非常貴呢?
天然氣分常規及非常規,在非常規當中,近幾年,頁岩氣比較出名,也使美國天然氣市場的價格大跌,只需要2至3美元每mm Btu(中電之前的崖城氣也要6至7美元每mm Btu),使美國由能源進口國,可能轉為出口國。不過,由於運輸基建不足(主要是靠管道和液化的LNG),所以,全球天然氣價格差別十分大,亞洲是美國的8至9倍(圖)。隨着運輸基建上馬,特別是進出口的LNG站建好(最近,幾個油企聯手在阿拉斯加投資650億美元建LNG出口站),全球價格有機會拉近。或許,這會有助緩和電費增幅。
黃元山
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二刊出
黃元山
華潤高層 倡中資接管兩電 獲環境局接見 公司稱個人行為
1 :
GS(14)@2014-03-17 22:34:1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317/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政府快將展開發電燃料組合的公眾諮詢,亦正準備與兩電談判《管制計劃協議》2018年期滿後的安排。當此敏感時刻,本報得悉,國企
華潤電力(0836)新能源事業部副總經理李金英去年率團來港,向特首辦建議,在管制協議期滿後收回兩電資產,交由中資
機構接管,更提出在本港範圍內興建核電廠的可行性。港府頗為重視華潤一行人,環境局當時派出副秘書長劉利群等官員與華潤的團隊會面,不過至今未有實質回覆華潤的提議。
近日,華潤電力的核電部門經理譚新建再接再厲,向國資委旗下刊物《能源雜誌》投稿,建議收回兩電資產,更提出長遠應統一由內地向港供電。
環境局:會與不同持份者討論
環境局回覆本報查詢時,沒有正面回應是否接見過華潤電力的團隊;但表示,在檢討未來的發電燃料組合期間,政府會與不同的持份者,包括專家、學者及非政府組織進行討論。
關於譚新建等人的建議,環境局回應稱,關於探討電力市場可否引入更多競爭、為電力用戶帶來好處,政府會在今年稍後時間展開檢討。局方又表示,政府若在2018年對供電規管框架實施任何更改,會在2016年前,與電力
公司商討市場是否準備妥當、電力供應規管框架日後或有的改變和過渡等問題。
致函要求會見特首環境局長
據悉,華潤電力新能源事業部去年由李金英率團訪港,日前撰文的譚新建亦是團員。譚新建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去年中,他們要求與本港環境局官員會面,以提出香港電力市場改革的建議,環境局因此派出兩名助理秘書長與他們會面。其後他們致函特首辦,希望直接與行政長官梁振英及環境局長黃錦星會面。譚新建稱,梁振英表示事忙,最終在去年9月,派出環境局副秘書長劉利群與他們會面,局方至今未有對他們的提議作出正式回應。
華潤電力發言人指出,上述建議是李金英及譚新建等人的個人意見,公司不持任何觀點。發言人亦指,上述人士跟港府官員會面,並不代表公司。
譚新建透露,去年他們向港府提出的意見,大致與他日前投稿《能源雜誌》的文章的建議相同。文章指出,為免「加價風波」影響香港社會穩定,建議政府在2018年收回兩電在港電力資產,再交由中資機構接管。同時,
研究在香港南部島嶼興建核電廠及海上風電場。
關焯照:中央在試水溫
長遠方面,他建議港府把本港的發電廠改建為商住區,並實現中港電網融合,屆時香港電力將全部由內地供應。不過,本港多名學者均認為,譚新建的建議不切實際(見另稿),經濟學者關焯照更指出,過往鮮有內地學者對香港電力市場提出意見,譚新建等人此舉,反映中央正部署接管香港電力市場,可能已有全盤
策略,現在先由國企的研究員作先頭部隊「試水溫」。
譚新建透露,華潤電力早在數年前已對香港市場有興趣,期望日後政府結束兩電的壟斷後,華潤能夠進軍香港。
對於譚新建等人建議港府應收回兩電資產,
中電(0002)發言人表示不便評論。港燈
(2638)發言人則表示,港燈與政府簽訂的管制計劃協議一直行之有效,亦達到政府
政策目標。
明報記者 廖毅然
2 :
GS(14)@2014-03-17 22:34:3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317/news/ea_eaa2.htm
【明報專訊】華潤電力(0836)高層提出針對本港電力市場的建議,至今未獲港府肯定。有本港和內地學者,亦對有關提議頗有保留,尤其認為建議中提出的「國有化」概念,在本港難以實行。至於在本地建核電廠等建議,可行性亦不高。
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透露,華潤電力相關人士去年約見他,主要想瞭解香港市場,未有提出具體建議。盧偉國指出,港府並沒有充分理由收回兩電資產,因為兩電都有良好紀錄,供電一向可靠及安全。城市大學商學院管理科學系副教授鍾兆偉更認為,「國有化」提議是譁眾取寵,把內地的一套放在香港並不合適。
收購兩電 政府支出或逾2000億
亦有內地學者不認同建議,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內地正推進國企改革,把國有資本項目讓民營資本參股,身為國際化都市的香港,如果搞「國有化」,是走回頭路。
如果政府要收回兩電資產,將要付出龐大的資金。兩電的《管制計劃協議》列明,「全年准許溢利為管制計劃公司的固定資產的平均淨值的9.99%」,中電2013年的准許溢利為96.38億元,港燈的2012年准許溢利為48.96億元,按此推算,兩電合共的管制計劃固定資產平均淨值為1455億元。經濟學者關焯照認為,若計及溢價,收購價可能達2000億元,這違背了財政司長曾俊華審慎理財的方針,如果進行,最終亦將由市民「埋單」。
對於建議中提出,長遠中港兩地應實現電網融合,統一由內地向港供電,香港的發電廠則改建為商住區。同時,在大嶼山南面的分流灣及大鴉洲,以及屬於珠海市管轄的蜘洲島、隘洲島及擔桿島興建核電廠。盧偉國指出,若核電廠太接近香港,估計社會有不少反對聲音。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亦表示,經歷福島核事故後,市民對核電安全有疑慮,難以在港建核電廠。
中國電力06年欲進軍香港
中資企業仍意進軍本港公用事業並非罕見,早在2006年,前國務院總理李鵬之女、中國電力(2380)主席李小琳已提出參與香港電力市場,但最後港府選擇與兩電簽訂新的《管制計劃協議》。
不過,近年中資機構積極拓展香港的公用業務(見表),中石油(0857)西氣東輸二線增設香港支線,南方電網去年底亦入股青山發電30%。
3 :
GS(14)@2014-03-17 22:44:3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317/news/ea_eaa3.htm
潤電央企背景 恆指藍籌
2014年3月17日
【明報專訊】華潤電力(0836)是華潤集團的下屬企業,內地五大發電企業之一,華潤則為直屬國資委的中央級國企。向港府提建議的李金英及譚新建等人,具深厚核電背景。
李金英曾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任職,曾任中核集團湖南核電、河南核電董事長,近年轉職華潤電力任新能源事業部副總經理。
譚新建則在華潤電力的核電部門任職經理,他表示,近日被調派到國家能源局,共同合作研究核電發展,他也同時向能源局官員提出,重新規劃廣東核電電網輸港,以及把在香港南部建核電廠的工作納入國家核電「十三五」發展規劃。
《能源雜誌》屬國資委主管
至於刊登譚新建文章的《能源雜誌》,在國內舉足輕重。該雜誌由國務院國資委主管,屬官方刊物,目標讀者是發改委、能源局等部門官員,及各大研究機構與能源企業。
4 :
GS(14)@2014-03-18 09:39:2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318/news/ea_eab1.htm
【明報專訊】本報昨日披露,華潤電力(0836)新能源事業部高層向港府建議,收回兩電資產、交由中資機構接管,長遠讓內地負責香港的電力供應。華潤電力副主席張沈文昨日強調,這全是個人建議,與集團無關,並強調華潤現時沒有參與、亦沒有計劃參與本港的電力市場。
潤電:無計劃參與港電力市場
不過,本港環境局快將就發電燃料組合展開公眾諮詢,據悉政府拋出的方案,包括增加輸入內地水力發電及中港聯網。華潤電力核電部門經理譚新建的部分建議,亦包括粵港電網融合,以及研究雲南水電供港的可能,這都可能與政府的方案一致。
譚新建指出,由內地統一向港供電,可解決電價高的問題。城市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質疑,內地供電很可能像東江水一樣,不一定便宜。
現時華潤電力在雲南有一座裝機容量210兆瓦的水力發電廠,集團在廣東更有7個風電項目,合共裝機容量達382.5兆瓦。不過,華潤電力未來兩年在廣東新建的,主要是火電廠,位於海豐市的兩個1000兆瓦火電機組將於2015年投產,屆時集團在廣東及廣西兩省的火電裝機容量,合共達6850兆瓦。中電(0002)青山發電旗下電廠合共裝機容量為6908兆瓦。
潤電在廣東建新火電廠
鍾兆偉認為,增購內地新能源並非不可行,但存在很大憂慮。首先,內地也有電荒的時候,2012年雲南旱災時,水電供應大減,若再發生同樣事情,內地可能改輸火電來港,屆時又違背了增加新能源比例的初衷。其次,電廠把電輸向電網後,不能再分出哪些屬火電,哪些屬新能源,除非像大亞灣核電廠一樣有專屬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