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五個認識偏見將影響你的長期投資回報 solon8

http://xueqiu.com/6788319922/29810566
認識偏見是投資經理們的夢靨。這些偏見造成的不理智會讓我們離財富越來越遠。貪婪之心會讓你逢高買入,恐懼之心則會讓你逢低拋售。別過於在意一時的成敗。如果你希望你的投資長盛不衰,你就要認識到一下五個會對你的交易構成威脅的認識偏見。

1. 證實偏見

作為一個個體,我們往往更傾向於尋找符合我們信仰的信息。比如,如果我相信股票會漲,那麼我就會去搜素那些支持股票上漲的消息。證實偏見是個體心理投資週期的主要驅動因素。

證實偏見同樣給媒體造成了一些困難。媒體需要通過「付費廣告」來創收,而訪問者,讀者就是媒體的上帝。故而,如果媒體去呈現一些與投資者觀點向左的內容,可能會降低讀者和訪客的數量。每個個體都喜歡聽到那些能證明我們正確的內容,而不希望聽到「你錯了」。

2. 賭徒謬誤

賭徒謬誤是個人投資者最大的缺點。作為感情所驅使的動物,我們往往會過於看中過去所發生的事,並相信未來的結局會和過去一樣。

這種偏見似乎在每篇金融文獻中都會被或多或少地提到。

「過去的表現並不能保證未來的結果」

儘管如此,大家仍然會一而再地忽視這種警告,並寄望未來發生的事會有與過去一樣的結果。

3. 忽視概率

每當我們「承擔風險」時,將有兩種方法評估可能出現的結果。第一是「可能性」,第二個是「概率」。但是人們往往只認識到可能性,比如彩票。中彩從概率的角度可算是一個天文數字——比起中彩票,你更有可能在買彩票的路上就見上帝了。然而,一夜之間巨富的「可能性」卻讓彩票幾乎成為了「窮人的賦稅」。

然而,在投資者進行投資時,投資結果的概率,也就是「風險」在統計學中的度量,卻往往被忽略。我們往往更傾向於追漲,因為他存在繼續走高的「可能性」。然而那時「概率」可能會告訴我們,也許多數預期漲幅已經被計入股價,調整也將不期而至。

前美國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表示:

「回憶往昔,一直以來我都以四條準則做決策。首先,唯一缺點的事就是不確定性。第二,每個決策從結果的角度都是對概率的衡量。第三,儘管存在不確定性,我們仍然要做出行動。第四,我們必須基於得出結論的過程進行決策——而非僅僅依據結果。」

4. 從眾心理

雖然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人類都會傾向於「從眾」。多數這種行為與之前提到的刻意尋找共鳴或者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作證相關。從思維過程的角度,這相當於「如果所有人」都在做某一件事,而你希望得到這些人的共鳴,你也應該這麼做。

在我們的一生中,按照常規行事或許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認可。但是,在金融市場的起起伏伏中,從眾卻讓事情變得更為極端。

橡樹資本創始人Howard Marks曾這麼描述自己如何抵禦從眾的誘惑:

「堅持,並獲得成功——這並不容易。人與生俱來的從中傾向,還有不合群給自己造成的痛苦都讓堅持變得非常艱難。

不確定性是未來的特質,堅持自己觀點的正確性,特別是在價格走向與自己的推斷相反的時候,是非常艱難的。做一個孤獨的逆向投資者充滿挑戰。」

5.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又被稱為「關聯陷阱」,描述我們更傾向於將當前的形勢與自己有限的經驗做比。比如,我敢打賭,你還記得你第一次買房花了多少錢,而賣掉房子又拿回來多少。但是我也敢說你不記得自己買的第一個雙鞋,第一碗麵條的價格是多少。

毫無疑問,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買房對你來說是一個大事件。這件事對你來說意義重大,你甚至可以繪聲繪色地給我描述買房的前因後果。如果你從買賣房屋中獲利,那麼這就會讓你堅信,你的下一次買賣房屋仍會取得成功。在心理上,我們通過極有限的數據「錨定」了事件,並將未來的決策依附於這一種心理。

在投資時,我們往往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如果你買了一支股票然後獲利,然後你記下了這件事。這個時候我們就「錨定」了這支股票,認為自己有能力掌握它。反之,如果你在一筆股票投資中輸了,縱使問題可能僅僅出在交易時機,你仍會有意無意的去迴避這支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71

傲慢與偏見 馬沙筆記 Char Blogger

來源: http://charblogger.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7.html


唔知點解,香港人回歸以來,學問本來應該顯著提高咗,但係思想就好似退化咗好多咁,有些人直情智力低於猿猴。點解咁講?例如當一件錯綜復雜嘅事發生,為何往往只係一方錯哂,責任點解得一方要負責?雙方都有錯、雙方都要負啲責唔得咩?

點解永遠唔係「黑」、就係「白」?呢類人係咪讀書時參加辯論比賽太多,攪到個腦只能單向活動。在議論社會每件事時,一開始就要選定企埋一邊,㨂咗「正方」之後就點都要同「反方」的人對著幹?

其實呢個世界好Q複雜,好多事點會只得「對」同「錯」咁簡單?「對」與「錯」之間可以係「對中有錯」、「錯中有對」同「唔Q知」。係呀,當一個人肯認自己無知時,批判一件事嘅時候就會唔怕人笑咁話比人知你「唔Q知」誰對誰錯!

就好似呢個星期佔中單嘢,傳媒、facebook 主流意見緊係狂鬧警察係暴力對待人民!你問我點睇?我其實支持警察執法,因為佔中確實犯法,警察執法有乜錯?再加上我又唔buy佔中三子所講乜鬼「和平與愛」嘅理念!佔中點可能和平?

有人就會即刻閙,咁你即係支持出動防暴隊啦!老實講,要有效驅散幾萬人,唔用防暴隊其實可以點攪? 不過話時話,其實我又未做過警察,是否應該出動防暴隊,我識條鐡咩!所以出防暴隊係咪錯呢?我嘅答案係「唔Q知」!

好多人話啲示威者手無寸鐵,駛唔駛放成87個催淚彈咁暴力呀?但客觀事實又話我知,當日放咗87個催淚彈都無辨法軀散嗰幾萬個示威人士。又見唔到有示威人士有較嚴重受傷,咁其實放催淚彈有幾暴力呢?

今時今日,係任何地方大叫689下臺,或大讚佔中人士辛苦啦,都唔錯得去邊!正所為要成為人民英雄,識講緊係講呢啲!如果你唔怕死,可以試下出文讚 下香港警察盡忠職守、well done 之類。如果連落地獄都不怕,不妨試試話689政府處理適當或指責佔中人士不對,睇下有乜收場!

689有無錯?唔駛講當然有錯啦!佢根本背負著原罪,無論佢做乜,必定係錯。喺所謂追求真普選嘅人士眼中,佢生存係呢個世界上就係錯!咁事實呢?當然唔係一個人錯哂咁簡單啦!

成件事由黃之鋒係臺上叫原本諗住參與罷課嘅學生狗衝入廣場而起。當日黃之鋒明明集會前話無任何衝擊佈處,但係佔領咗廣場之後,先對外公布行動係事前 同學聯一早佈處好。如此,黃之鋒有無呃咗班本來淨係諗住參與和平罷課嘅學生,同埋放心比自己小朋友去參與和平罷課嘅家長?唔好又長篇大論,有就有、無就 無!

佔中三子呢?明明實牙實齒話用「和平與愛」佔中,一有唔對路就可以叫大家解散,點知依家叫解散無人理。夠膽死話啲人自己集結,以後佔中人士發展成點唔關佢地事,咁都得?平時把口叫官員問責,依家一出事,作為佔中發起人,求 L 其一句話控制唔到就唔洗負責?

最後又講下班普通市民,受佔旺、佔銅所害,返工要轉幾百次車。有小朋友嘅更加慘,返唔到學之餘,家長要放成個星期大假看管小朋友,唔鬧到拆天就奇。

另外,好鬼多人話係呢個星期見盡身邊係人係鬼,又unfriend又鬧交。呢啲低能舉動發生在熱血小朋友身上唔奇,但發生在一班6、70後身上,就 顯得相當幼稚!大佬,做咗4、50年人,竟然話接受唔到其他唔同聲音?乜唔係話自由民主社會,應該接受100種唔同聲音,求同存異咩?做乜又同三幾個同聲 同氣嘅人,喺到不停小狗一啲持相反意見嘅人,數算人地冷血、無恥之類? 其實一件自己以為好啱嘅事,即使主流意見企係你嗰面,都唔代表你真係啱哂。其實做人做到咁,點同人好好相處?

其實政治嘅嘢,一向各有睇法。評論一件政治事件,必須針對件事,唔係乜鬼個人品格、修養,除非閣下全職投身政治職位,咁就預咗時時刻刻要比人攻擊人格。各位香港人,為咗追求所謂真普選,一日到黑喺到鬼打鬼,攪到四分五裂,好友變仇人,何苦呢?

 (2014年10月7日刊於 全民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43

女性CEO 分享:人家對咱有偏見 咱們怎麽破除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4/147728.html

i黑馬:近兩年,科技界出現了很多女性CEO,比如雅虎CEO梅耶爾、惠普CEO惠特曼、IBM羅曼提。然後恰巧的一點是,這些公司的命運都不怎麽好。於是有人評價:女性不適合做公司最高領導人。是這樣嗎?國內有位創業者發表了一篇文章,談得恰好是這個,我們一起來看看。

以下為果合移動廣告CEO韓沂紋所寫,首發CSDN:


\

分享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35

银行股——因市场偏见而造就的黄金机会 mosesxie

http://xueqiu.com/1831827479/43365196
今年到5月8号为止,上证指数涨了30%,中小板涨了64%,创业板涨了102%,好热闹的一个牛市。回头一看银行板块,整体5%的涨幅都没捞到。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今年甚至还是下跌的。

         再一看估值呢,截止到5月5日,A股整体市盈率28.45倍,市净率3.39倍,其中银行板块市盈率7.38倍,市净率1.20倍,银行以外市盈率57.75倍,市净率5.00倍。此外,中小板市盈率68.22倍,市净率6.02倍,创业板市盈率110.41倍,市净率9.65倍。

       银粉就纳闷了,利润这么好,估值又这么低,怎么就是不能涨呢?市场怎么就对银行这么不待见呢?究其原因还是市场对银行有太多的偏见,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当前的银行股在市场的错误偏见下,留给大家的是一个黄金的投资机会。本人抛砖引玉提出几个来,稍做解答。

        偏见一:银行利差太高,未来利率市场化利差会下降

        回答: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的利差因为政府强力管制,从来就没有高过,即使和已经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相比也是如此。
        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研究数据为准,“2000年至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年均净息差为2.51%,低于除澳大利亚和韩国外的其他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也低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且总体保持平稳,变化幅度较小。2009年至2013年,工商银行的年均净息差亦为2.51%,低于其他金砖国家银行(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分别为5.47%、6.52%、3.22%和3.03%),与摩根大通银行(2.7%)、汇丰银行(2.78%)等发达经济体银行较为接近。”
         可以预见,即使未来利率市场化,监管层真正放手,利差不但不见得降低,大概率还会上升。

        偏见二:管理层为了慢牛,不让银行涨

        回答:我个人不认为会有慢牛,而且这几个月的事实也证明了就算银行股不涨也拖不住指数,先且假设这个看法成立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管理层压住银行是为了慢牛,那么回过头来说,能有慢牛也不错嘛,银行多少跟着涨一些,无非是涨不过神创而已。如果慢牛不保了,指数掉头向下了,管理层就不会是压住银行了,还是要死命拉高银行股来保指数保牛市了。所以这个角度来看,不管市场是涨是跌,拿着银行都有赚。

        偏见三:银行利润市场占比太高,未来会下降
       
        回答:我就偷个懒,直接借用邓晓峰的原话来回答了:“在这里我们还想讨论一下市场讨论很多的,说中国金融业、银行业占上市公司市值的比例已经太高了,占沪深300比例已经太高了,所以这些行业是没有机会的,它未来是缩小的。我觉得可能坐标系稍微有一点偏差,美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整个国家、整个金融版图中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而我们国家最主要的金融企业都已经上市了,所以金融行业占上市公司的比例是一个错误的指标。我们应该看金融行业的利润占全社会的利润比例,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大概是18-20%。我觉得中国的金融行业不是像社会上有很多偏差和误会的,说这个行业一夜繁荣百夜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知道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级的利润在2013年的时候利润总额超过6万亿,整个金融行业的利润大概是2万亿左右,再加上其它的第三产业,房地产整个加起来,其实也就占全社会利润的20%,应该说金融行业的利润结构如果跟美国这样一个大国相比,我们可能是略高的,但这个百分点可能只有2%至3%,远远不是像我们目前想象的这样一个严重偏离的情况。只不过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金融行业的绝大部分,而上市公司没有代表中国其它产业的绝大部分,这里面是有偏差的。”

        偏见四:银行不良严重,风险巨大

        回答:银行最近几年不良上升较快是事实,但是究其原因,一个是经济下滑,一个是还09年在政府强制下大量放贷的旧账。银行的信贷业务有一个“357”的规律,信贷大投放后,3年风险暴露,5年风险爆发,7年形成损失。09年信贷大投放,12年开始进入风险暴露期,14年进入爆发期,15,16年已经是开始核销处理收拾干净的时点了。
        事实上,农业银行风险总监宋先平认为,农行不良在2016年上半年见顶。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认为银行资产质量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2014年的年底就是一个分水岭,同时预估2015年第三季度或将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向兴业银行调研的时候,兴业银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资产质量压力最大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今年有望见到不良增速拐点。


         偏见五:银行未来利润增速慢

         回答:其实评估银行未来利润的逻辑不复杂,回看银行历史ROE和利润增速大家心里就会有个数,那么政府未来会不会真的不让银行赚钱了呢?答案是不但不会,而且连少赚都不行。
         原因如下:未来十年中国的货币增速应该在10%以上,银行的资产增速也会在10%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线卡着,银行业如果内生资本要满足资产增速,ROE一定要在15%以上,扣掉30%的分红刚好满足资本增长的要求。要不然就只能不断融资,而破净的情况下增发是增发不了的,只能配股。政府也得年年掏钱出来参与配股,相当于个无底洞,建国60多年来政府啥时候干过这种赔本买卖?所以政府一定会让银行维持在15%左右的ROE。
        银行整体ROE能在15%左右的话,优秀的股份行,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保持一个18%到20%的ROE不会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
        今年需要还之前的不良旧账,业绩增速不会太快,但是待到不良拐点出现之后,优秀的股份行又开始30%以上的利润增速,大家可不用惊讶。

         偏见六:银行没有什么利好,也没故事,涨不起来

         回答:银行没利好?大幅降低准备金率,取消存贷比,允许混业经营,收购券商,鼓励资产证券化,一个个事都箭在弦上了。另外银行真的没故事?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钱大掌柜,假设分拆上创业板,估值得多少?反正再造一个兴业银行现有的这个市值是打不住的。哪家银行手里没点宝贝啊,招商银行的小田也在盘算着拆点猪肉出来卖个高价呢。

         偏见七:银行盘子太大,涨不动

         回答:这事具体我就懒得回答了,大家可以去看看@ruibeier的《中国A股白皮书》,里面有详细分析,反正我拿银行股这些年吧,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关灯吃面,长期要忍受跑不赢大盘。但是每次到年尾一算,年年跑赢了大盘。今年大概也不会例外,银行都是脉冲走势,从大幅跑输到跑赢也就是一个把月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987

90後天才設計師龔華超:用“拉酷”改變對中國的山寨偏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7/151165.shtml

2條1

我對90後沒有偏見,哪一代年輕人不叛逆、不個性?十年前炒80後、現在炒90後、再過幾年炒00後----這是媒體和VC消費標簽的老把戲,認真你就輸了。

但我對“創業”這兩個字一直抱有深刻的敬畏,這活兒真TMD不是人幹的!利用標簽炒作固然可以短期獲得勢能,但拼到最後,還是要靠紮紮實實的產品,其它都敵不過時間的無情考驗。

估計有許多人會大喝一聲:哼,龔華超算老幾,你敢妄稱他是天才設計師?來看一組硬邦邦的榮譽。

2011年12月,龔華超在南京理工大學念大二,他設計的“觸板數字貼膜”榮獲國際紅點獎(Reddot Design Award)的 “best of the best(最佳中最佳)” 概念設計獎。紅點設計獎由產品設計獎(product design)、傳播設計獎(communication design)及概念設計獎(design concept)三大獎組成。其中概念設計獎著重點在於產品在成型前的的設計創意概念,將目標瞄準未來,致力於成為未來設計方向和潮流的晴雨表。

2015年5月,龔華超在清華大學讀碩士,他聯合設計的“防塵鵜鶘杯(Dustproof Pelican Cup)(已受專利保護)”獲得第62屆德國iF國際設計獎(iF Design Award 2015)的概念設計獎。

2條3

紅點設計獎、德國“iF獎”與美國“IDEA獎”是國際公認的全球工業設計頂級獎項,並稱為“世界三大設計獎”,號稱國際工業設計“奧斯卡”稱號。連續兩次獲獎,足以證明年輕的龔華超的工業設計能力,在國內已經躋身頂級水準。

但這個年輕人的雄心不止於此,他的夢想是要改變外國對“中國人只懂山寨、不懂設計”的偏見!夢想說說很容易,嘴皮子一碰就行了。做起來卻很難,他沒去打工,拒絕了許多大公司的高薪聘請,而是將自己課余做設計賺來的全部血汗錢投入,果斷投入了創業大潮,創辦了拉酷公司( www.ilaku.cn )。目前公司發展順利,已經拿到天使投資。

拉酷目前的核心產品就是鍵盤智能膜,主要用於頁遊、端遊。產品形態:硬件(貼膜)+軟件(應用),使普通的筆記本觸摸板擁有更豐富和便捷的功能。

2條4

“我一直相信它是一個好的東西,不僅是因為紅點獎那麽認可它,更因為可以讓很多人的生活方便一點點。也可以帶來三贏局面,讓合作方在現金、黏度、傳播和運營等方面獲益。當它可以與全球24億臺觸摸板大規模融合的時候,它將縮短複雜交互的路徑,讓操作一步到位,微微地改變世界。”龔華超平靜地說。

初見龔華超,第一感覺是他本人比網上交流中更顯沈穩,成熟平和,邏輯縝密,表達能力非凡,不像是一個還沒畢業的研究生,有超出同齡人的沈穩和理性。這位CEO,是一流的設計師,更是持續創新者。矽谷已進入了設計師引領創業的時代,比如百億級創業公司Airbnb的創始人都是設計師,而龔華超也完成了從設計師到創新創業者的轉身。

從學霸到公司創始人

91年出生的龔華超,擁有這些閃光的頭銜:七項設計創新世界冠軍(包括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紅點設計至尊獎獲得者”、“德國iF設計大獎”)“挑戰杯金獎獲得者”“環球旅行者”“多項發明專利擁有者”“清華大學工業設計碩士”“拉酷創始人”。

從這些標簽初識華超,他是國際水準的持續創新設計師,是保送清華的碩士,是每個月都能“下好幾個蛋”的年輕發明家,持有數項發明專利並將它們實踐。也是一個90後創業者。

龔同學是一個實打實的學霸,在軍工背景的南京理工大學的機械學院讀本科,從大一開始就是年級第一,拿滿了三年國家獎學金。直到開始自己創業,到清華讀研時,也一直是專業第一名的學霸,就連選修的平面設計,也超過平面設計專業的同學拿到第一名。設計才能也在本科期間開始變現,他做設計賺了一百萬,這些錢自己沒有花掉,而是幾乎都用在了創業上。“因為我想做更大的事情,我要改變外國人對中國設計的山寨看法。”

大二就拿到國際設計界奧斯卡,獲獎不斷,設計費賺到手軟。這位設計天才出身藝術世家,爺爺是畫家,父親是玉雕界的工藝美術大師,從小習畫,藝術基因與後天努力齊備。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創二代”,從小見證父親從一個純手藝人到擁有自己的玉雕工作室的創業過程,耳濡目染埋下了創業的種子。“父親是一個非常勤勞的人,幾乎無休,他熱愛自己的工作,每個細節都要雕刻到完美。我敬佩父親那種巨匠才有的認真。”

在學設計之前,龔華超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編程,後來又參加計算機的奧賽,本科學了兩門編程語言,統統考到將近滿分。藝術基因和工科興趣,在他身上產生了微妙的化學反應。讓他走上了與一張膜死磕到底的創業之路。

很少有設計師能為自己的一個想法、一件作品堅持這麽久,甚至以它為基礎來開一家公司,龔華超這種死磕到底的執著勁兒讓我非常好奇,設計是愛好和專業,那堅持一款產品做到底是為什麽呢?他是這樣回答的:“有一次遇到一個朋友,他說你怎麽還在折騰那張貼紙啊?我想想對啊,我就是在做一張貼紙,聽到他這麽說我的確受到了一點打擊。但是我又想,它不只是一張貼紙,它是一個軟硬件的巧妙解決方案,更能和電腦融合。況且,如果我能把一張貼紙賣給全世界的話,又有什麽是我賣不出去的呢?”這時龔華超的臉上是創業者的堅定和自信。

一張膜的無限可能

2011年,龔華超發現蘋果電腦沒有數字小鍵盤,這對於他這樣在設計時需要經常輸入數字的人來說很不方便,而蘋果筆記本電腦的觸摸板非常大,這讓他萌生了把觸摸板變成小鍵盤的想法。他去找學校權威的老師問有沒有實現的可能,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他沒灰心,繼續研究自己的想法,完成了智能鍵盤程序編寫。“當用它上打出第一個字的時候,我並沒有狂喜,而是很平靜。我早就知道,老師是錯的。”

實際上這項設計沒有任何電路,是通過智能算法程序實現鍵盤的功能。而算法是多變的,這也就決定了它的功能是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它重新定義了觸摸板,觸到了很多蘋果電腦用戶的痛點。還沒有量產時候,龔華超就把它的產品介紹放在一個簡單的網頁上,並且完全沒有宣傳這個網站。意想不到的是,留言接連不斷,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人聯系尋求購買、批發、甚至是投資。“網站後臺留言幾乎集齊了世界九大語系。”龔華超驕傲地說到。

為了實現它的量產,龔華超帶著希望到深圳尋找合適的代工工廠。在深圳停留的兩個月,每一次失敗、修改、尋找新工廠都是對耐心的消磨。“那是中國最好的工廠,但坐守兩周之後我很失望。表面塗層竟然用力摩磨就摩掉了。一路上說出來都是淚。”但他沒有放棄,一直到找到深圳的遠郊,這家工廠做出了極為耐用的產品。“孩子終於生下來了。”並且聽說龔華超這麽堅持,這家工廠的經理在結賬的時候,賬單上竟然是免費,“他對我說,他年輕創業的時候也是一路執著。”

“它就像是我的孩子。產品在不斷地擴展功能、更新叠代,整個過程像是看著自己的孩子一點點長大、成熟又學習了新本領,不斷變得更好。拉酷用智能軟件和一張工藝極為苛刻的膜,給人機交互帶來了無限的實現可能。”

中國創造世界未來

“中國創造,世界未來。”是龔華超印在名片上的一句話。這句話好霸氣,是這個年輕的中國90後創業者的大擔當。龔華超認為:“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山寨民族,甚至很多中國人都覺得中國產品山寨檔次低,不敢買中國的東西。清華的一位老教授,用十年時間做了一把舒適漂亮的辦公椅,在米蘭家具展上展出。老先生差點被帶槍的保安趕走,因為老外覺得這麽好的椅子怎麽可能是中國人設計的,一定是抄的,備受侮辱。Copy to China複制到中國看似省力,但我認為中國現在開始一定要做原創的產品,因為這是一種責任。”

“這件產品就是中國原創的,能讓很多人的生活更方便。而且不只是中國人能用,黑人白人都會用。未來,筆記本會融合它的智能軟件,並重新定義觸摸板,以後人們會說,這是中國人做的!拉酷未來會做更多中國原創,影響世界的產品。”

成為90後創業先鋒需要哪些特質?

王冠雄:怎樣能發現生活中需要設計的創新點?

拉酷龔華超:熱愛生活,保持積極。我喜歡旅行,去過五大洲,並且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不是抱怨,而是想去努力巧妙解決。我從小充滿好奇心,小學就讀完了四本百科全書。父親常帶我看discovery頻道,發現生活中有什麽不方便的問題就和我討論,問我能不能發明點什麽去解決它。

王冠雄:學校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麽?

拉酷龔華超:首先,學校是創業者很好的學習場所,創業能夠幫你發現你的不足,你在這個人生階段有機會高效地在這個系統里吸收營養彌補不足。在學校還能認識了很多人,特別是到清華後,到處是智商高又努力背景又好的人,都非常有能力,是學習的對象。老師們也支持創業,氛圍非常好。此外,學校是年輕人的庇護所,就算創業遇到問題,學校的生活成本很低。學生創業,有學校這個庇護所,比拖家帶口的創業者更敢向前開拓。

王冠雄:一天睡幾個小時?多少時間在公司多,少時間在學校?忙到什麽程度?

拉酷龔華超:差不多每天睡六七個小時吧,有90%的時間在公司,晚上會在清華經管旁聽會計、管理、營銷和戰略類的課程。深夜回到家,都是用盡最後的力氣爬到床上,時常都不知自己是如何睡著的。那時,做設計項目賺到了第一桶金,常常是熬到兩三點。那段日子鍛煉了和客戶溝通的能力,也發現很多創業項目很有意思。堅韌,甚至是反脆弱在創業中很重要,雖然有的時候很辛苦,但都是自我成長很有價值的過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冠雄,微信公眾號-王冠雄。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870

【有話則短】傲慢·偏見·物種缺陷 《瘋狂動物城》告訴我們的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816

樹懶是《瘋狂動物城》最有喜感的角色,片中對他緩慢的辦事效率進行了無情的嘲笑;同時預告片也給予了他應有的理解,買跑車、超速,是別的動物沒有照顧到他的物種缺陷,地鐵到站關門時間太快,以至於他永遠來不及爬出地鐵。(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我的膚色是個錯誤。”一個荷蘭血統的白人這樣告訴媒體,沒錯,一個白人在抱怨自己的膚色。

《瘋狂動物城》在中國上映前幾天,有條新聞傳遍全球:“白人在南非受盡歧視。”這其實不算是新聞了。1970年代,南非還是白人的天下,黑人受盡歧視和壓迫。1994年,曼德拉當選南非新總統之後,種族隔離制度在南非宣告結束——這句話其實並不準確,準確的應該是“黑人種族隔離制度”宣告結束。

就業、醫療……一切制度向黑人傾斜,同等條件,甚至高於同等條件時,白人得到工作的機會開始少過黑人。沒有工作、沒有收入,越來越多的白人只能搬去貧民窟,那里缺少水電、安全保障、食物……也因為膚色,有些醫院拒絕為他們醫治。在那些醫院,處境稍微好點的白人,從晚上開始等待,到第二天早上來位醫生幫你看看,已經要感天謝地了。

在南非,有40萬類似的白人住在貧民窟里,大部分是荷蘭血統。

就像黑人還是白人一樣,《瘋狂動物城》也是簡單劃分了的兩個種族:食肉動物、食草動物。

食肉動物獅子,是這個城市的市長,延續了迪士尼的傳統。為了打破“歧視”,他有一個副市長——小綿羊,一看就是一個溫順、馴良的女性,雖然貴為副市長,實際上相當於獅子的女秘書,經常被呼來喝去。

沒錯,食肉動物掌管著這個城市。顯而易見的是傲慢與偏見:獅子市長認為綿羊只能整理下文件;大象冰激淩店不賣冰激淩給狐貍;全世界都認為狐貍就是狡猾。

故事的主角,一只年輕貌美的兔女郎——典型的小型食草動物,要去動物城警局上班了。警局,想想都知道,應該是由犀牛、大象、獅子、老虎這樣大型動物組成的地方。

這是警局第一次招收小型食草動物,原因也僅僅是物種平等。作為警察擺設,兔女郎被分配去當交警——開罰單,因為兔子的聽力實在太好,一個早上就開出了200張罰單,超過原來預期的一倍。

但兔女郎不想做交警,她想當一個真正探案的警察——暫請忽略此處涉嫌對於交警的歧視。而她的確在小嚙齒動物城里,憑借自己適當龐大而又不會過分龐大的身軀,在甜甜圈砸向小鼩鼱的時候,及時抱住了這個對小鼩鼱而言的龐然大物,還成功抓捕了和她體型差不多的小偷黃鼠狼。

在這個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還算和平相處的世界,埋藏著重大危機:食肉動物頻頻異化,從文明狀態回歸到野蠻狀態。劇情反轉,處在被領導地位的食草動物,同時也是這個城市的大多數,開始了對食肉動物的隔離、鄙夷,甚至是歧視——食肉動物成為了這個城市的異類。然而劇情再次反轉,食肉動物並非真的異化,而是一直被瑣事欺壓的一小部分食草動物,利用和放大了兩個種族之間潛藏的互不信任。

不看完片子,你確實很難想到誰是主犯。想象力爆棚的動物城,除了可以給你眼花繚亂的視覺奇跡,完美的劇情,還有你可能需要想很久的物種/人種問題。

傲慢與偏見的極端結局,就是南非那個真實的、被認為“荒誕”的新聞,也就是中國武俠中那句老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瘋狂動物城》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在反轉、再反轉中,控訴“歧視”的無處不在——那就跟所有極端的反歧視組織沒區別了;它在指出惡性歧視的同時,還在讓你思考,你為什麽會被歧視,換句話說,“認清自己的物種缺陷”。

機智的兔女郎和狐貍先生要是去生擒發瘋的美洲豹,那相當於送到嘴邊的肥肉,這是物種帶來的缺陷;公務員樹懶查個車牌能耗一天,這也是物種的缺陷;愛吃胖豹子只能在警局門口坐著,這不是物種缺陷,這是性格缺陷。

片中關於“缺陷”的梗,比比皆是,兔女郎永遠不太會開車、泊車,這基本上也是全世界大部分女性心頭的痛。還有一個來自預告片中的梗,樹懶為什麽要開跑車,因為他太慢了,永遠還沒爬下地鐵,車門就已經關了。

承認物種缺陷,真沒什麽好臉紅的。嚙齒類動物就是要在嚙齒城買衣服,你非得要面子,去長頸鹿的店里買衣服,買回去,也要用一天才能走完這件衣服。

“認清物種缺陷”的下一步,是理解每個物種都是有缺陷的。更重要的是,彌補自己的物種缺陷。

“教父”鼩鼱的出場顯然是個包袱,包袱的笑料來自,一只這麽小的鼩鼱居然才是意大利黑幫式的人物,他當然知道自己的物種缺陷,否則不會把身軀比他大幾百倍的兇殘北極熊培養成言聽計從的隨從。樹懶之所以成為最佳男配角,是他知道自己真的很慢,慢到趕不及地鐵停站,好吧,那我就買輛跑車,讓你看我怎麽快起來。在大城市立足的鄉下兔女郎,已經替每個人完成了“改善物種缺陷”的夢想,在大型動物聚居的警局,成為不可或缺的探員。這個夢想完成的過程,不是抱怨,不是特權,是她把握了動物城“物物平等”的機會,調整了物種缺陷,利用自己的物種優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探案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69

《經濟學人》封面:滴滴收購Uber之後 美國應打破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偏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6/157960.shtml

《經濟學人》封面:滴滴收購Uber之後 美國應打破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偏見
《經濟學人》 《經濟學人》

《經濟學人》封面:滴滴收購Uber之後 美國應打破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偏見

如果希望在移動商務的未來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那麽相關公司不僅應當關註矽谷,也應當關註太平洋的彼岸。

導語:《經濟學人》雜誌本周發表封面文章稱,以往,中國互聯網公司被認為只會模仿美國同行,而滴滴和微信過去幾年的發展表明,中國互聯網公司已經有能力展開自主創新。尤其是在滴滴收購Uber中國之後,這些中國本土的自主創新正成為美國同行的效仿對象。

以下為文章全文:

谷歌選擇了離開,Facebook尚未進入中國,而亞馬遜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如果還想進一步證明,中國科技行業是個完全不同的市場,本周或許已經可以做出最終結論。全球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Uber決定將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出行,即中國市場的競爭對手。與許多其他科技巨頭類似,該公司的中國市場計劃宣告了結束。

對許多人來說,這起事件帶來的經驗顯而易見。中國是“科技行業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即一個獨立而特別的環境。在這里,本土公司獲得了繁榮發展。由於國家網絡管理,中國公司較少面對外部競爭。這也意味著,他們不需要自主創新,只要學習和複制歐美公司的商業模式也能成功。簡而言之,中國是個獨立運作的市場,其中的公司受到保護,而這里的人才更擅長借鑒西方經驗。

第一眼看來,Uber退出中國市場與這樣的市場環境有關。Uber將中國市場拱手讓給了滴滴,並專註於本土和其他市場。Uber的這一選擇部分是由於監管。今年7月底,中國政府發布了專車市場的監管規定,從實際上確認了補貼並不合乎規定。Uber每年花10億美元用於補貼中國的司機和乘客。而目前,滴滴將可以從中獲利。不過,如果更深入地去了解,那麽我們可以看到更積極的未來。這不僅僅是對滴滴,也是對中國科技公司整體。

關於中國市場,一般說法是,外國公司要麽被徹底屏蔽,要麽將受到監管的阻礙。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部分中國公司要弱於美國的同行,例如搜索領域的百度,以及模仿Facebook的人人網。不過,中國市場並不像批評人士所說的一樣難於突破。

全球最熱門的消息應用、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在中國可以自由使用。不過,這款應用目前的發展不及中國市場的領先者微信(微信也擊敗了本土競爭對手阿里巴巴)。

中國是蘋果iPhone最大的市場。

Uber也采取了大膽的舉措,在中國建立起了業務,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打車市場。此外,獲得17.7%的滴滴股份對Uber來說並不是很壞的結局。

中國科技巨頭並沒有與世界隔絕。他們投資了多家美國創業公司,例如Snapchat和Lyft,並收購了多家手遊公司,例如芬蘭的Supercell和以色列的Playtika。

參與中國市場是件好事,但如果你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受到挑戰,那麽情況又不一樣。與許多互聯網行業類似,打車也是個競爭激烈、贏家通吃的市場。滴滴本身由兩家本土公司在2015年合並而來,目前領先於Uber。在全球範圍內,Uber到2015年底才完成了10億次打車訂單,距離公司成立已有5年。滴滴僅2015年就在中國完成了14億次出行訂單。Uber很難將中國市場的份額提升至10%。滴滴了解本土文化,更好地與社交媒體平臺整合,從一開始就將出租車司機引入至服務之中。盡管宣布補貼不合法,但監管部門實際上終結的只是一場Uber已經失敗的競爭。

類似地,中國國外並沒有任何一款應用能涵蓋微信提供的所有功能。微信擁有超過7億的月活躍用戶,集成了消息、語音通話、瀏覽、遊戲和支付功能。微信可以被用於所有一切,無論是支付停車費,還是預約醫生、訂餐,以及購買咖啡。微信就像是一整個移動操作系統,占中國移動用戶在線花費時間的超過1/3。匯豐銀行對微信的估值超過800億美元。對中國用戶來說,美國的應用看起來非常落後。

微信是回擊美國優越感的最佳案例。這種優越感認為,中國互聯網公司只是美國同行的模仿者,沒有能力自主創新。不過微信並不是唯一的案例。

阿里巴巴在發展電商平臺時采取了聰明的做法。阿里巴巴提供了第三方支付功能,幫助買家和賣家建立起信任。目前,阿里巴巴利用海量數據提供了更多種服務,例如信用評分、數字營銷,以及審查簽證申請和交友網站的用戶。

滴滴的打車應用也提供了創新功能,例如按需的巴士服務,以及向用戶提供新車試駕服務。

新浪微博,即Twitter的中國版,內建了支付系統,並支持付費內容。而這些都是Twitter所欠缺的功能。利用來自支付、虛擬禮品和遊戲的收入,與美國公司相比,中國互聯網公司對網絡廣告的依賴更少。

因此,中國和美國互聯網行業思想的交流目前是雙向的。

Facebook正在向Messenger應用中集成支付和商務功能,而這一思路來自於微信。

Snapchat則試圖將消息應用拓展為媒體門戶。

突然之間,谷歌、Facebook和微軟就對聊天機器人非常感興趣。美國用戶獲得的移動互聯網體驗來自中國的成功故事。

如果希望在移動商務的未來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那麽相關公司不僅應當關註矽谷,也應當關註太平洋的彼岸。

一條經驗已經非常明確:與人人網和百度相比,滴滴和微信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變得更強。如果中國科技公司希望成為真正的全球領先者,那麽競爭是他們的朋友。請註意了,全世界!

滴滴 互聯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36

不要心存偏見

世界在不停進步, 如果你心存偏見, 那將會阻礙你前進.

我的組合很少工業股, 龍記(255.HK)是少數之一, 喜歡龍記, 因為它是淨淨現金公司, 而且派息非常慷慨. 龍記公佈2016年全年業績, 派未期息每股12仙, 特別未期息每股12仙, 加上中期已經派發的每股12仙, 全年派每股36仙, 以我的平均成本2.02元計算, 股息率高達17.8%.  手上最早期買的龍記已經收了兩次股息共每股25仙. 又是財息兼收的另一個例子.

https://xueqiu.com/6611504859/48288287
https://xueqiu.com/6611504859/70423936
https://xueqiu.com/6611504859/71563118

此外, 今年股價表現不錯的股票還包括:

1. 聯合集團(373.HK), 我的重倉股之一, 已經收了3次股息, 今年升幅31.65%

2. 英皇國際 (163.HK), 我的重倉股之一, 已經收了3次股息, 英皇系我只持有163和296, 去年296表現很好, 今年163表現比較好, 今年升幅39.77%. 兩支英皇系都為我帶來豐厚回報.

我從未收過任何人的金錢推薦股票 (見到有人造謠, 說我收錢推薦股票, 的確令我不快), 價值組合100支股票都是我自己研究的成果, 成敗勝負都是我自己承擔. 其實, 如果要收錢推薦股票, 最近是好的時機, 因為現在市況很好, 不過大家會發現, 其實最近我越來越少講個別股票. 

自從鎮倉之寶股價急升, 令我買不到目標的倉位, 我發現, 如果我還要投資這種冷門股的話, 我說得越多, 其實越損害自己的利益, 我會越來越沒東西可買了. 

因此, 可能有一天我不再發表文章了, 起碼不再發表個股分析的文章, 因為我要更專注做施洛斯式的價值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50

贏錢理性謹慎 輸錢出現偏見

ViuTV這個新鮮的電視台不時也有令人驚喜的好節目,不過近期已經很少再看了,因為習慣性地沒有按進去看,或許是大台的慣性收視威力太強,始終仍是留在大台的時間較多。




還記得數個月前的一個週日在家看ViuTV,看到一個外國的科學節目,談及人類思考的偏見。我很喜歡看這類節目,邊看電視邊增長知識,既可消閒,又可學習,比起看無聊劇更好。

該科學節目是源於一個科學實驗,實驗請來一班在美國政府工作的專家,每位都受過數據分析的訓練,當中有一位是入職不久的新鮮人,其他大多是數據分析專業中的「老屎忽」。

實驗內容是先把大量數據給予他們作分析,而這些數據應該引領到一個恐佈襲擊的結果,接受實驗的人需要破解這一個恐襲的事件。其實這應該是這班參與實驗人員每天都在做的工作,收集大量數據作出分析,希望從中得到一些事情的線索。

在這班人之中,最後成功答對的就只有那位入職不久的新鮮人,其他數據分析專業人員都答錯了,在節目中看到他們表情相當失望,始終自己日日夜夜都在這個範疇工作,怎可能失手呢?

設計實驗者解釋,原來大部份專家都不知不覺地存在著偏見,透過訓練,我們可以加強記億、分析、思考等能力,但卻不能解除偏見的盲點。反而,入職不久的新鮮人卻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對這些數據分析毫無偏見,單純沿著所學的數據分析方法作出分析,最後成功得出答案。

看到這裡,本以為節目中所提及的這個「偏見」大概是談及一些個人判斷受個人經驗所影響,例如當看到數據反映出一些與自身記憶中某次經驗有相關的影子時,思考的方向就被影響了,不能得出完全理性的思考結果。

然而,節目再多舉一個實驗,指這些偏見其實可以來自心理,而不只是經驗。另一個實驗是這樣的,負責人在街頭設計了一個實驗,找途人作一些賭博遊戲,贏了就可以選擇繼續下注或拿錢走,很多人在贏錢後都會選擇拿錢走。但當實驗設計令途人先輸掉一些錢時,很多途人都會選擇繼續玩下去。

這是人性及心理,在贏錢的時候,思考較為理性及謹慎,但輸錢的時候就有思考上的偏見了。常聽到一些賭仔教條指「贏要谷、輸要縮」,即贏錢時要加大注碼,輸錢時卻要減少下注,原來這是提醒賭徒要違反天生的偏見。

到節目最後就最精彩,因為談到行為心理學。曾經有學者成功把行為心理學放到華爾街上去,最後獲得諾貝爾獎,但所得的諾貝爾獎是經濟學而非心理學,因為它否定了一個傳統假設,即「華爾街中人的行為是理性的」這句話並不正確。

尤其在金融海嘯之後,這更是多位學者研究人類行為心理的課題。還記得贏錢時理性,輸錢時卻出現偏見的街頭小實驗嗎?金融海嘯就是一個很大的驗證地方,證明出事時,人類的行為是多麼的不理性。

最諷刺的是有研究員希望從猴子身上找出這樣的行為,她先教懂猴子一個買賣認知,讓猴子拿一個銅板交換果子。之後,就是要讓猴子有選擇及抵買的概念,在猴子面前出現兩位研究員,一位拿著一個果子,一位拿著三個果子,讓拿著一個銅板的猴子去選擇,發現猴子會選擇三個果子的那位作交換,真聰明。

之後實驗再複雜一點,希望找出猴子與人類有相同的偏見。一位研究員先拿著一個果子,收取猴子的銅板後,在它面前加多一個果子,另一位研究員拿著三個果子,收取猴子的銅板後,在它面前拿走一個果子。即猴子其實與哪位研究員作交易也好,最後都會得到兩個果子,只是一位就一加一,另一位就會三減一,結果並沒有分別。

兩位研究員同時在猴子面前出現,一位拿著一個果子,一位拿著三個果子,看看猴子會向誰作交易。記得之前猴子面對這個情況時,很直接地一定選擇拿著三個果子的研究員,但結果是猴子走向只拿著一個果子的研究員作出交易,證明猴子因為之前有被拿走果子的經驗,就好像輸錢的感覺,所以影響了它的行為,寧選一個果子,也不選三個果子。

原來這個思考上的偏見是與生俱來的,常言道「普通常識不普通」,皆因要擺脫這些思考上的偏見,所需要的只是普通常識,但這個已經不簡單了,巴菲特的拍檔芒格對這些常識的應用特別厲害。每天在股市樓市上看到不少現象,能應用多少這些心理學的常識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