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文章】索羅斯的睿智 名人堂
來源: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19.html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剎那光輝的基金經理多如牛毛;長炒長贏數十載的,卻如鳳毛麟角。
無時間看新書,一味靠食知識老本,面對演化不斷的金融市場,戰技心法,十年如一日,結局跟足電影《最後武士》:湯告魯斯和渡邊謙,騎駿馬、揮寶刀,若舞梨花、如飄瑞雪,氣勢如虹衝陣,但碰到現代每秒射擊千發的加特林機炮時,便極速地被擡出場。
如何長期保持狀態巔峰?皓首白髮,投機觸角依然超敏銳的索羅斯,最宜借鑑。話說索氏1969年自立門戶,到1981年時,基金規模,由1200萬美元,升至1億,但生活卻出現重大危機。時跟拍檔羅傑斯鬧翻拆夥、婚姻破裂,日炒夜炒,一刻不能休息,內心痛苦萬分,要看心理醫生。
某次,基金急需現金,逼得像瘋狗般,於倫敦眾銀行間疾走,差點心臟病發。靈光一閃,體悟到人若炒爆了地球,但失去了生命,其實都是搵自己笨。
撫心反省,危機根源在於操控成狂,Soros on Soros一書如此剖白:「我的性格,過分自我批評和壓抑。投資前,收集的情報遠多於所需;也往往沽得太早,原因在於我對世事過分挑剔,事情只有一丁點不符預期便離場。」
為了突破危機,索羅斯放下凡事控制的心魔,信任直覺;買股票前,不用再驗屍咁驗;減少微調倉位,戒了日夜尋找新投資故事的心癮。放下控制,信賴直覺的後果,基金戰績飛躍,連續兩年翻倍,規模1億變4億!
不少基金經理也有類似心魔,每日二十四小時都要去重新部署,分析最新「資訊」,「股上身」,連睡眠都仿似不需要,更遑論放假、看書等「浪費時間」的「罪行」。結果長年累月太過繃緊,人變得神神化化,恒指跌過兩百點,情緒反應都大得嚇人,怎能脫離如此精神困境?
當代禪修大師Ajahn Brahm上月訪問Google總部時開藥方如此:「一杯水有幾重呢?但如果連續舉杯半個小時,手臂也會痠痛至極。但只要放下一分鐘,再提起,便回復舉杯若輕的狀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XPDCGlP630)
過勞,壓力便累積,決策質素便急降。出錯了,便需額外心神去補救,壓力更上一層樓,惡性循環不絕。但如懂得每天讓腦袋放鬆一時三刻,關掉手機、電腦,鬆弛一下,精神重新集中,決策自會得心應手。所以,適時放下,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極佳的自我投資,回報是腦袋持續不斷的高效率。
杯非重物,久持亦累。何況錢財沈甸,不懂放下,其能久乎?
(原載於信報 2015年3月18日)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教學篇】IB基本功#2 - 「市價成交」指令:http://on.fb.me/1I38nkn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usstockcap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名人堂 blog:http://investhof.blogspot.hk/
=====================================================
【信報文章】股場贏家 耐心最重要 名人堂
來源: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6.html
股市漸旺,書局閒逛,見年輕人尋找投資心法秘笈。個人推介的經典,是「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寫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科氏1920年代出道,經歷大蕭條、二戰、冷戰、石油危機、八十年代大牛市、蘇聯崩潰等大事,其經驗之豐富、見識之深邃,實無出其右。
有言「性格決定命運」,據股神征戰七十年的觀察,成為股場贏家,必須擁有「固執投資者」的四大要素:金錢、想法、耐心和運氣,耐心至為重要:「誰缺乏耐心,就不要靠近證券市場。」
何解?市場鐵律,每隔一陣子,就有一波鬼哭神嚎的大趨勢,例如歐羅1.4直插1.04,石油過百插到42.5美元。
正如投機之王利佛摩所講,能夠坐到一段,不難;但能近乎由頭坐到尾,才是王者之風:「既眼光獨到,又坐功一流的人,實如鳳毛麟角。」耐心不足,又怎可能食盡大浪、贏大錢?那該如何克服?
坐唔定,如果是因為怕悶,倒容易解決,可用其他嗜好,如賭波、賭馬、打機,來提供刺激和滿足感。萬一是「股上身」的「股宅男」,無股不歡,可把股票戶口一分為二,九成錢長坐,一成錢任性短炒,既不危害財務自由,又不用強行壓抑賭性。
無耐性的另一主因,多出於內心恐懼。很多人不自覺,是未實現的盈利比虧損會帶來更多壓力。「搶慣雞胡」,除非長期失運,戶口淨值暴跌,不然倉位止蝕,壓力自除。但如有天量浮動盈利在手,一日未平,仍有可能大贏變輸;浮盈愈多,壓力愈大。長時間、高強度的壓力煎熬下,大市高波幅上上落落兩周左右,已被失眠、壓力瘡和便秘圍攻,以食胡求解除失去盈利的恐懼,之後抽到爆機,也與之無緣。
如何克服恐懼?炒神索羅斯有兩個建議:第一,當恐懼來臨,千萬不要用意誌力去控制:「自我毀滅之最,是無視自己的情緒。」借用禪修大師Ajahn Brahm的說法,任何負面情緒,你愈用力排除,心魔的力量反會變得愈大。換句話說,壓制心魔的意誌力,反會成為心魔膨脹的動力。
第二,感到恐懼時,學懂「抽離放下」(detachment)。落酒吧看英超直播,你看那些球迷,不住大叫:「射啦!」、「Mark佢啦,死蠢!」,情緒高昂,腎上腺素飆升,過分投入,要他們冷靜看破對手部署罩門和找出己隊破綻,難矣。
索氏心法,是心態上盡量變成抽離的旁觀者(detached observer)。著名基金經理林奇有一習慣,類近矣:買入股票後,萬一股價大瀉,他會從「我中了棍,怎脫身?」的投入心態,自動跳到「如果某人這刻問我,現價應不應撈,我會點答?」的旁觀者心態。後者判斷,既容易又客觀,無悔、無恨、無榮、無辱、無執著,出現偏見機會自低。
吳瑞麟
(原載於信報2015年5月6日)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如何設定止蝕位三部曲 -上集】:http://on.fb.me/1GgbKlE
【教學篇】IB基本功#1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usstockcap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名人堂 blog:http://investhof.blogspot.hk/
====================================================
信報財經月刊談財務自由(一)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7/blog-post_15.html
買了今期的信報財經月刊(7月份),原因是看到標題寫著《40歲退休投資方程式》,止凡看到這些有關財務自由的標題,當然不會放過,花$45買一本回家看看,雖沒有太大驚喜,但也有不少好東西、好故事可以學習。書展開鑼,這也是其中一本值得買來看看的書。
想不到這本雜誌就一個題目訪問了好幾位人物,有本地也有外地的,每一個故事都頗多細節,除了受訪者說出心路歷程之外,還會講述一下他們對投資的見解,以及退休生活如何安排,如此豐富的內容,的確不錯。讓我分享一下這些人物退休的情況,對投資的理念,與及退休後的生活。
第一位是香港人李先生,32歲已經退休,主要是九十年代做廠,到97年感覺營商環境有變,對後市沒多大信心,又有人出好價錢收購生意,所以賣盤分得500萬,加上儲蓄及物業,總資產達1000萬,決定退休。李先生對投資都有點心得,認為物業投資要量力而為,他本人就在98年金融風暴後、01年911事件後、04年沙士後、08年金融海嘯後買入單位,全在港島區,單看這些下註的時機,已經知道結果如何,跟今天嚷著要買樓的年輕人簡直相反。
今時今日,李先生覺得「水是向下流的」,當樓價升到很高,資金自然會到另一個市場。而股票投資方面,他鐘情於美股,很早時已經買入Google、Apple、ebay、騰訊及阿里巴巴,原因多是喜歡它們的品牌,了解過後才下註。而他卻沒有買入facebook,因為始終不了解它怎樣能賺錢。這投資態度很值得學習,投資之前至少要了解過。
至於退休後的生活,李先生可謂很精彩,在退休後,李先生發展了很多興趣。種花方面,他在美國非洲紫羅蘭協會登記自己培植的20個新品種。又喜歡收藏Swatch手錶,更成為港澳臺唯一的Gold會員,Swatch的Gold會員全球也只有200名,要通過嚴格考核才行。把興趣發展也如此認真對待,成為該興趣的專家級人馬,就算李先生是退休人仕,我也絕對感覺到他生活的充實。
第二位是霍先生,會計師出身,工作多年後搞軟件生意,在00年隻身上內地發展,有感內地保護主義強,生意難做,到04年有英國商家收購公司,於是賣盤,在44歲決定退休。
在投資方面,霍先生坦言沒有大幅獲利,亦曾在金融海嘯時虧蝕過千萬。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替日常生活開支記帳,好好計算自己所需要的支出,他的portfolio大概有2000萬,按每年有5%的利息而言,每年大約有100萬,足夠他的退休生活。這樣的安排就是最簡單的財務自由理念,即被動收入太於日常支出。
霍先生在退休後又是發展很多興趣,看書、電影、學古琴,每年去六、七次旅行,曾在巴黎和東京各住上一年,他自言退休絕不是對著四面牆,人生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很有趣,霍先生不認為自己能於44歲退休是什麼大贏家,他認為要有一億才算成功,他只是一個普通人。
有一點我特別欣賞霍先生,就是他走了一條不是一般人走的路,認為要成功就一定要有獨立思維,世界上總有99%的人是抱著羊群心理,喜歡跟大隊做事,但這樣的心態只可以在65歲退休。敢與別人不同,的確需要勇氣的。
還有不少值得分享的故事,不想一次過太長篇大論,好讓blog友慢慢品嚐,其他的人物就留待之後再談。今期7月份的這本月刊,的確值得買來看看,可能你們看到的跟我看到的不一樣,分享一下意見吧。
今天書展開鑼,朋友與blog友到書展現場影了照片傳過來,看過後嚇了一跳。
車頭相海報一大張,再有巨型著作展板。今個星期六到現場時,這些展出足已讓我感到尷尬,低調一點其實更適合我,哈哈。
信報財經月刊談財務自由(二)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7/blog-post_16.html
繼之前的文章《信報財經月刊談財務自由(一)》,今天繼續討論其他財務自由人。在討論之前,在書展激烈拼搏的出版社傳來照片,希望止凡也幫手宣傳一下。出版社上下都在努力中,我總要寫兩句幫幫手的,大家去書展記得到亮光1B-A32攤位支持一下。話說回頭,看到照片時有點被嚇到,我旁邊是林本利、曾淵滄、湯文亮,三位都是博士,我個位是否放錯了呢?低調一點更好吧,哈哈。
繼昨天討論了兩位財務自由人,第三位財務自由退休人士是今年64歲的辛先生,本身是中學教師(今次是一名打工仔了),於25年前已經退休。70年代,辛先生在25歲時,身邊的大學同學都為博房屋津貼而忍手買樓,而他就已經買入20多萬的廣播道物業收租。買入單位後,辛先生放租賺取租金,又陸續買入更多物業,樓價上升又再加按套現買入更多物業收租,高峰期手持20多個物業。
辛先生不是盲目地只買不賣,到97年之前,他感覺樓價相對市民的收入已經很高,於是在94年開始陸續放售物業,避開了97年樓市大跌及98年金融風暴。他坦言,當年靠炒樓致富提早退休的一套已不可行,因為置業負擔比率高得離譜。
辛先生舉了個例,他的年代收入比現時人均收入2萬要少10倍,只有2000元,樓價1200萬除10也要120萬,當年120萬已經是百萬富翁了,怎麼可以以2000元收入去買層120萬的樓呢?所以他很直接表示在現市況他一定不會入市。
退休後辛先生舉家搬到英國,悉心培育三名子女,今天一子一女是牛津尖子,將來也應該不會在港居住。我感覺辛先生是坊間偶爾會出現的投資高手,他們只是普通打工仔,但好好投資理財,在適當的時候做合理的事,40歲左右就能退休。雖然訪問內容沒有提及他的身家,但我估計數千萬以上一定少不得。喜歡這些平淡的故事,悶聲發大財的一員。
第四位是Joyce,她從1997年至2004年,僅用了約7年時間已經實現財務自由。她累積資產的操作很簡單,只是持之以恆,有計劃地儲蓄本金,再投資物業。在97年覺得樓價高,沒有出手,直至樓市泡沫爆破,在2000年才出手買入第一個物業。之後就到樓市低迷時繼續買樓,至2003年,她一共買下8個單位,開始收租生活。2004年後樓市慢慢回升,她就加按套現買入更多細單位,每一個都利用租金去供樓。
有關Joyce的訪問部份並沒有太多實質數字,可能是受訪者沒有透露吧。所以,只能看她的理念,她曾經從樓市炒家得知一些投資道理,就是投資物業要找一些「值租」的單位,例如同一幢樓,其頂層賣300萬,而一樓只賣220萬,但頂層的租金只有10000,而一樓是靚裝修能租9500,一樓的單位自然更值得投資。這大概是我們常談的回報率,租金回報率不是越優質的物業越高的,這道理不難明白。
退休後,40出頭的Joyce很註重孩子教育及家人醫療的安排,預了一層樓作教育基金,而醫療則是「可大可少」的支出,所以她也買了醫療保險。早已經衣食無憂的Joyce會繼續向難度挑戰,比如月入10萬後,會追求月入30萬之類。
這兩位財務自由人,很大程度上都靠物業投資致富,而退休後頗專註下一代的成長及生活,你又有何看法呢?這些故事又為你帶來什麼啟示?
信報:六月期權Long美匯
https://www.facebook.com/hunghukforum/
各位Facebook Page 之友,《鴻鵠財誌》主頁仍在維修,但專欄最近衝出虛擬世界,將於每周四在信報刊登全新內容,第一期是講美匯指數,請大家多多支持!萬分感謝 : )
信報:六月期權Long美匯
近年美股牛市,信報編輯決定增加美股內容,故小弟有幸在此分享,取欄名為鴻鵠財誌,是因為秦朝有個農民陳勝,被嚴重剝削,有一天很不忿地對同伴說;「如果
有日發達了,不要忘記兄弟呀!」誰知同伴笑他:「你是農民,點會發達呀?」陳勝於是嘆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即是說你們這些燕雀,那知道白色鳳凰鴻鵠
的宏大志向。
後來陳勝起義反秦,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即是權勢與地位並非天生,普通人同樣可以通過打拚爭取,用作招攬軍隊,雖然最後兵敗身死,但成就中國歷史
第一次農民起義,為滅秦打下基礎,確實是完成了宏大的志向,鴻鵠財誌希望可從港股以外的角度,提供投資訊息,衝出港股限制,放眼世界。
近年港股日漸變為死城,原因是講盈利前景,不可能及得出美國的科技股,可稱霸全世界;炒流動性、玩接火捧遊戲,又不可能夠A股瘋狂,導致買基本因素會走去美股,愛炒大波幅就到A股,港股兩頭不到岸。
自己公司從事資產管理,需要代客尋找投資點子,如果眷戀港股昔日的輝煌,長遠死路一條,而且香港的投資風格,過份偏向純股票,一旦遇上貨幣和利率風險,基本上只能挨打,無還手之力。
以人民幣入SDR為例,一般來說認為SDR可幫助人仔國際化,從而推動「一帶一路」,方便將鋼鐵、水泥等過剩的產能,通過基建輸出全世界,概可賺取外匯,又可提升國家地位,還可以吸引外資入中國投資,何樂而不為?
吊詭之處在於,中國在南海造島,美國會派出巡航;為減少依賴中國的勞動力,不惜推動TPP來扶持有一億人口的越南,以上政策都在抗衡中國的擴張,為何在
SDR一事上,可以差不多完全順中國的意見來做?甚至IMF及西方盟友都暗開綠燈?到底是美國轉性?還是局中有局,背後另有圖謀?
先假設SDR是一個局,最符合美國利益,應該是通過SDR,逼中國開放資本帳,讓其他國家自由買賣,才能名正言順地變成儲備貨幣,但入SDR同時,人仔將不可避免增加與其他貨幣的相關性,不能再像以往般獨善其身。
當歐羅盛傳在十二月會由-0.2%至降至-0.3%至-0.4%,美國又很大機會在十二月加息,美元在下月可能再現漲勢,我們有幾年時間,習慣了用貨幣戰
爭,大家爭相貶值的角度看世界,差異只是誰貶得快,如果美元突然開始玩升值,資金流向的速度可以很快,假如美匯指數由100爆升至120,人民幣兌美元釘
死在6.30-6.45,在開放資本帳後,是否能用外匯儲備,再頂美元升幅後帶來的資金流出?港股是否會重現八月的跌勢?
老實說這個黑天鵝情景,發生的機會很難說,港股沒有工具對沖外匯風險,但只需小注買入美匯指數基金PowerShares DB US Dollar
Index Bullish
Fund(UUP)的六月27元認購期權,大約0.36的期權金,假如美匯指數上120,這隻ETF應該升穿$30,買入這隻「太祖長權」後,可有效對沖
貨幣風險。
信報 - 留在舒適圈 遲早被追過 阿梅
https://www.facebook.com/hunghukforum/'
信報 - 留在舒適圈 遲早被追過
上星期天朋友在上海舉行婚禮,由於與幾個朋友跟新娘相熟,故雖然上去做「男姊妹」,即是做兵仔供女家各位娘娘差遣,但迎年鮮有跟朋友純旅遊,多半是出差工作時才在外地踫面,整個旅程短而快樂,與各位多年為朋,是在下的幸運。
由於兩位新人都是海歸派,認識的新朋友也曾在海外留學,有位女生在名牌大學連讀幾年學士至碩士,估計學費連生活費要幾百萬,畢業後立即被McKinsey派回中國做研究、搞項目,自己斷估其家世應在中產以上,父母有良好關係網,加上樣子甜美,可算模範「白富美」。
這樣的生活條件,如果以香港的價值觀,應該疊埋心水下份高薪風流工,趁出差香港、上海、北京時體驗生活,順便賺錢買花戴,然後老爸閒時過幾百萬做零用,有
兵仔追就應酬,用上述方法打發時間。但這位北京女生沒有選擇留在舒適圈(Comfort
zone),反而在McKinsey辭職,打算在上海搞「健身房」,自力更生。
或許今天香港仍可憑法制、環保、完善的基建,在十年之內找到生存的空間,但在同樣生活、家庭條件下,內地中產遠比香港中產有鬥心,願意拿金錢和青春去搏,
可以遇見出去搞生意,九成會在五年內賠光,但餘下一成會有機會變強,促進個人財富,並為社會帶來建設,如果長期保守地留在舒適圈,雖然很安全,但最終會被
追過,差在時間問題。
明白到香港人普遍的保守心態,第一個原因是見慣股災,如果勇猛地去衝,而不懂得收油,一定在97、03或08被清袋出場,留得下來必定是懂收手的人;第二
是對收入預期增不高,普遍來說加薪幅度平均在5%以下,內地最低工資過往增速以10%以上計,有能力和年資的加幅更高,由於形成了預期,消費和投資就更勇
猛,正如97前的香港;第三是樓市神話太強,高地價令上車難,創業更難,起碼自己聽過不少「如果幾年前用一百萬去買樓,而不是讀MBA,已經發達啦!」,
大部份人將注意力,放在搵好工-> 借錢 -> 買樓 -> 供樓,為蝸居已耗盡精力,沒有餘暇想發展。
千萬不要誤會,保守沒有錯,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適合的生活方式,理性的決定會帶來理性的後果,不搏就無回報,此乃因果,有一個例子是電子支付,今次回上
海跟商店和的士取機,問得最多是:「可以微信支付嗎?」,當香港搞TNG
Wallet惹起大企業發聲明指並無授權,立即出現信任危機,一個預計幾千萬的推廣計劃就此失敗。
有時不禁反思,過份追求一蚊都不能失,最終變成不做不錯,白白浪費市場機會,微信支付在上海,已為不少小商戶接納,美國蘋果公司(AAPL)的Apple
Pay也和銀聯有協議,準備進軍中國,幾年之後騰訊(700)、蘋果(AAPL)、Visa(V)、Master Card
(MA)可能就盡佔市場,贏家全取,香港跟隨「現金之死」的大潮流是勢之所趨,到了被十面埋伏才慌忙投降轉用,必定會蝕章地讓出市場,須知道十年前八達通
還是領先全球的支付平台呢。
本人客戶持有Visa
零售股真正死因
香港零售股已步入熊市多時,有些老闆歸咎於佔中和反水貨,令生意變差、盈利大跌,看前景這些零售股目前還沒有投資價值,雖然有劈租情況出現,但遠未足以扭轉劣勢,看來舖租還需要跌深、長時間一點才可以轉勢。
由於生意太差,最近公佈業績的金舖、化妝品公司,都會派高息利誘投資者,同時老闆持股量多數很高,派高息老闆可收回大部份,然後做私人投資,所以這些公司
業績後多數會升一段,然後在高位維持至派息,除息後股價應該會跌回原位,甚至有機會破位再跌,因為大家覺得,連老闆也不看好收息走人,外人還怎麼相信?
一直覺得香港零售股的弱點,仍過份看重分銷、渠道的利潤,以化妝品為例,基本上是代理和水貨海外品牌,大手拿巨量平貨後,在香港設店或網上分銷,從中賺取毛利;金舖則利用「香港不賣假金」的金漆招牌,吸引全中國的客戶,只要不停地買金加工便搞掂。
這種經營模式,可地道稱為「駁腳」,如果官腔點就叫「超級聯繫人」,工作只把買家和賣家接駁起來,其中的增值主要在人脈和分銷,並不會經營自己的品牌,或經營不到盈利,索性只當作點綴。
一個成功的品牌,可以為產品「作個故仔」,令消費者為同一堆原材料,付出倍數以上的價錢,例如同是銀鏈,你在街邊買的幾百元款,在同等重量下,在Tiffany 和Pandora會變成賣幾千元,買完後還要不覺得傻仔,女孩子戴出去又威又有面,這才算品牌。
沒有品牌,只有駁腳的公司,注定受宏觀因素影響,好景時遊客激增,不用長線投資在品牌,業績自然爆得快,大家感覺良好;到了逆境,自然要把好景賺的錢嘔出來,這是常理。
如果管理層只懂怪罪外在因素,不去思考怎樣脫離駁腳模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那麼這間公司只是「巨型水貨佬」,隨著水貨市場的周期波動,沒法長期提升價值。
大家看看LVMH、KERING、Hermes的圖表,就知道即使市道差,運用品牌在世界其他地方接回生意,是可以把傷害大幅減輕,有些更在52周高位附近,香港方面,如果I.T不是有難以估算的外匯風險,其實它在中國和日本是有錢賺,以香港零售股來說是非常厲害。
Yahoo - 趁加息買公用股
電能(0006)與長建(1038)的交易告吹,令兩者的股價都下跌,及後股價跌幅收窄,相信令不少人意外,相信最主要原因是市場對公用股太有興趣,加上
即使交易失敗,亦不過遵循以往的發展路徑繼續走,除非管理層將新項目全都只給長建做,令電能平白坐擁巨額現金,而毫無用武之地,否則股價一段時間後,應有
望再創新高。
自己的看法是聯儲局12月,加息機會率有七八成,這己經是一般市場看法,相關公用股也因而跌至支持位,由於美國現時是短息升,長息升一陣後就開始跌,似乎
大家也認為即使逼耶倫加息,也是一次性,下次加息時間,仍然遙遙無期,所以倒不如用相反理論,買入與長息較相關的公用股,搏加息後股價不跌反升。
⋯⋯ 更多
【信報文章】股場贏家 耐心最重要
股市漸旺,書局閒逛,見年輕人尋找投資心法秘笈。個人推介的經典,是「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寫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科氏1920年代出道,經歷大蕭條、二戰、冷戰、石油危機、八十年代大牛市、蘇聯崩潰等大事,其經驗之豐富、見識之深邃,實無出其右。
有言「性格決定命運」,據股神征戰七十年的觀察,成為股場贏家,必須擁有「固執投資者」的四大要素:金錢、想法、耐心和運氣,耐心至為重要:「誰缺乏耐心,就不要靠近證券市場。」
何解?市場鐵律,每隔一陣子,就有一波鬼哭神嚎的大趨勢,例如歐羅1.4直插1.04,石油過百插到42.5美元。
正如投機之王利佛摩所講,能夠坐到一段,不難;但能近乎由頭坐到尾,才是王者之風:「既眼光獨到,又坐功一流的人,實如鳳毛麟角。」耐心不足,又怎可能食盡大浪、贏大錢?那該如何克服?
坐唔定,如果是因為怕悶,倒容易解決,可用其他嗜好,如賭波、賭馬、打機,來提供刺激和滿足感。萬一是「股上身」的「股宅男」,無股不歡,可把股票戶口一分為二,九成錢長坐,一成錢任性短炒,既不危害財務自由,又不用強行壓抑賭性。
無耐性的另一主因,多出於內心恐懼。很多人不自覺,是未實現的盈利比虧損會帶來更多壓力。「搶慣雞胡」,除非長期失運,戶口淨值暴跌,不然倉位止蝕,壓力自除。但如有天量浮動盈利在手,一日未平,仍有可能大贏變輸;浮盈愈多,壓力愈大。長時間、高強度的壓力煎熬下,大市高波幅上上落落兩周左右,已被失眠、壓力瘡和便秘圍攻,以食胡求解除失去盈利的恐懼,之後抽到爆機,也與之無緣。
如何克服恐懼?炒神索羅斯有兩個建議:第一,當恐懼來臨,千萬不要用意志力去控制:「自我毀滅之最,是無視自己的情緒。」借用禪修大師Ajahn Brahm的說法,任何負面情緒,你愈用力排除,心魔的力量反會變得愈大。換句話說,壓制心魔的意志力,反會成為心魔膨脹的動力。
第二,感到恐懼時,學懂「抽離放下」(detachment)。落酒吧看英超直播,你看那些球迷,不住大叫:「射啦!」、「Mark佢啦,死蠢!」,情緒高昂,腎上腺素飆升,過分投入,要他們冷靜看破對手部署罩門和找出己隊破綻,難矣。
索氏心法,是心態上盡量變成抽離的旁觀者(detached observer)。著名基金經理林奇有一習慣,類近矣:買入股票後,萬一股價大瀉,他會從「我中了棍,怎脫身?」的投入心態,自動跳到「如果某人這刻問我,現價應不應撈,我會點答?」的旁觀者心態。後者判斷,既容易又客觀,無悔、無恨、無榮、無辱、無執着,出現偏見機會自低。
吳瑞麟
(原載於信報2015年5月6日)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如何設定止蝕位三部曲 -上集】:http://on.fb.me/1GgbKlE
【教學篇】IB基本功#1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usstockcap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名人堂 blog:http://investhof.blogspot.hk/
====================================================
【信報文章】索羅斯的睿智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剎那光輝的基金經理多如牛毛;長炒長贏數十載的,卻如鳳毛麟角。
無時間看新書,一味靠食知識老本,面對演化不斷的金融市場,戰技心法,十年如一日,結局跟足電影《最後武士》:湯告魯斯和渡邊謙,騎駿馬、揮寶刀,若舞梨花、如飄瑞雪,氣勢如虹衝陣,但碰到現代每秒射擊千發的加特林機炮時,便極速地被抬出場。
如何長期保持狀態巔峰?皓首白髮,投機觸角依然超敏銳的索羅斯,最宜借鑑。話說索氏1969年自立門戶,到1981年時,基金規模,由1200萬美元,升至1億,但生活卻出現重大危機。時跟拍檔羅傑斯鬧翻拆夥、婚姻破裂,日炒夜炒,一刻不能休息,內心痛苦萬分,要看心理醫生。
某次,基金急需現金,逼得像瘋狗般,於倫敦眾銀行間疾走,差點心臟病發。靈光一閃,體悟到人若炒爆了地球,但失去了生命,其實都是搵自己笨。
撫心反省,危機根源在於操控成狂,Soros on Soros一書如此剖白:「我的性格,過分自我批評和壓抑。投資前,收集的情報遠多於所需;也往往沽得太早,原因在於我對世事過分挑剔,事情只有一丁點不符預期便離場。」
為了突破危機,索羅斯放下凡事控制的心魔,信任直覺;買股票前,不用再驗屍咁驗;減少微調倉位,戒了日夜尋找新投資故事的心癮。放下控制,信賴直覺的後果,基金戰績飛躍,連續兩年翻倍,規模1億變4億!
不少基金經理也有類似心魔,每日二十四小時都要去重新部署,分析最新「資訊」,「股上身」,連睡眠都彷似不需要,更遑論放假、看書等「浪費時間」的「罪行」。結果長年累月太過繃緊,人變得神神化化,恒指跌過兩百點,情緒反應都大得嚇人,怎能脫離如此精神困境?
當代禪修大師Ajahn Brahm上月訪問Google總部時開藥方如此:「一杯水有幾重呢?但如果連續舉杯半個小時,手臂也會痠痛至極。但只要放下一分鐘,再提起,便回復舉杯若輕的狀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XPDCGlP630)
過勞,壓力便累積,決策質素便急降。出錯了,便需額外心神去補救,壓力更上一層樓,惡性循環不絕。但如懂得每天讓腦袋放鬆一時三刻,關掉手機、電腦,鬆弛一下,精神重新集中,決策自會得心應手。所以,適時放下,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極佳的自我投資,回報是腦袋持續不斷的高效率。
杯非重物,久持亦累。何況錢財沉甸,不懂放下,其能久乎?
(原載於信報 2015年3月18日)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教學篇】IB基本功#2 - 「市價成交」指令:http://on.fb.me/1I38nkn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usstockcap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名人堂 blog:http://investhof.blogspot.hk/
=====================================================
【信報文章】廠佬呻到樹葉都落
強國股市high high high,香港廠佬唉唉唉。發達看似容易,搵食實在艱難。與幾個廠佬朋友飯聚,數說大陸營商之難,叫我這大陸實體經濟「大熊人」也驚訝。
廠佬 A六.四前已進駐廣東,全盛時工人5000個,金融海嘯後美國市場萎縮,生產自動化,工人砍半,但求捱到復蘇。近期油價大跌,美國消費者獲益,理應苦盡甘來,誰知忽然呻曰:「過年後再裁員三分之二……」
元兇是工人的社會保障供款。原來以前的「行規」,呈報工人薪水時,只計算底薪。大陸的藍領,底薪約2000蚊人仔,連加班補水及津貼,總報酬近4000蚊人仔。以往走法律罅,可省掉過半社保供款支出。誰知現在執正來做,工資支出跳升,算盤一打,本來吊鹽水的生意,突然蝕到入骨,只有靠炒人止血。政策棍子一揮,臥薪7年的反攻美國夢,立即雲散煙消。
廠佬B出口轉內銷10年,起初順風順水,華南百貨公司自營櫃位過百,華中、華北靠分銷商攻堅,品牌知名度身處全國10大之列。後期網購興起,消費習慣大改,分銷商先行跳船,百貨公司櫃位大縮,遂變招上淘寶、天貓直銷。兩年前吹水,小弟還很天真地說:「咪仲好,不用給百貨公司、分銷商食水深,利潤率跳升,又可以做埋三、四線城市,咁好快上市啦,記得叫埋我去港交所(00388)影相呀!」
Likey扮Nike冒牌貨充斥
誰知兩年後再聚,廠佬B的「內需黃金10年夢」,已經橫死,事態突然,立刻追問因由。兩杯威士忌落肚,怒罵:「山寨廠賣冒牌貨,Likey扮Nike,過百間網店,消費者怎分辨哪家是正版、哪家是冒牌?最大鑊是冒牌貨售價,平過我成本。古有劣幣驅逐良幣,今有冒牌趕絕正牌!」問:「點解唔搵律師告佢?」「試過一次啦,對家是農民開網店,你告到佢破產,都無幾毫子可以賠俾你。何況冒牌網店,成百上千,遍布各省,你包間律師樓去打官司都唔掂!」
廠佬C面色,黑過鑊燶,遭遇更慘。心明做廠叻絕,淨利潤都是單位數字,立心改行,將香港物業加按,換成人仔,在強國放數,一年收息15厘,賺埋人仔升值,「三年身家翻一番,好過賭馬過三關」。官員引路,投入地方有規模的內房。第一年如期獲取厚利,翌年賭大一倍。誰知中間人忽然被黨紀委拘捕,發展商深陷破產邊緣。嘆曰:「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
到小弟這山野閒人發言:「聖誕上山打坐,鬼佬師傅問曰:How much is enough?諸位身家本可食過世,反正錢更多,都是帶不走。」「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今名為盛世,實開元暗變天寶,《易經》曰:「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及早離去,四字而矣!」
吳瑞麟
(原載於信報2015年1月28日)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
堅守同股同權 有利小投資者, 信報 14年3月26日
2014年3月26日
堅守同股同權 有利小投資者
本港證監不肯放棄同股同權制度,為阿里巴巴上市開綠燈,擁抱所謂合夥人制度的馬雲,决定遠走紐約上市。同股同權跟一人一票理念相同,是普世價值吧!但對公司管治、監察大股東和管理人,又可真有效呢?合夥人制度跟篩選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比一股一票更管用嗎?
無可否認,同股同權人人平等是學院理論。很簡單,大股東只要利用幾家上市公司組成多層控股架構,就能以小控大。這個全球皆然,真是普世價值,小股東莫奈何也!
既然如此,為何不特事特批,讓新經濟下的新公司來上市?新經濟需要創新,生意眼光和領導才能,資本不是萬能的。一股一票只讓資本家繼續剝削創意人,不利發展也。而合夥人制度,讓有才但莫財的創業者來領導公司,控制董事局,才是新世代造福人群之道。這個筆者不能苟同。
既無扎實理論,在實際和經驗上,反面例子也真俯拾皆是,大家不會那麼快就忘掉千禧年前後的科網熱吧。股浪真是淘盡多少科網英雄!
當然也有成功的例子,且看馬雲的對頭,按一股一票制上市的騰訊(700)股價, 5年前是55.2元,上周五是573元。反觀2012年阿里巴巴在港私有化退市,馬雲提出13.5元的收購價,也就是2007年的上市價,真正保本不變也!
雙股制縱容特權管理
其實要成功,一路都是人才加財力,有時前者更重要,有時是後者。那有什麼新舊經濟之分?人力和資本回報和權利分配,市場自會定價,形式五花八門。向管理層按業績發認股權,上市時新舊股的發售比例和定價等,都是作價工具,怎能說不接受合夥人制就一定不成呢?
同股不同權,最大壞處就是削弱了小投資者對大股東或管理層的監察能力。先不要說大股東們的蠱惑財技,就是人的創意能力,也會有枯乾或不為市場接受的一天。領導之位就是有能者居之,怎可有人被賦予永不下台的特權?
有人或說投資於合夥人公司,只要說清楚,是你情我願,贏輸與人無尤。股票市場最有效之處,就是讓股權自由買賣。大股東或管理做得不好,競爭者就來,收購公司控制權來重整,甚或拆骨把資產變賣,這才是對經營者最大的監察和懲罰。但若不是同股同權,外人收了股票也不能入主,那還有誰來懲罰管理不善者呢?
其實類似同股不同權的投資安排,在私募資金市場一路都有,不一定是互聯網或高科技項目。只要你的大計被看中,基金經理跟你的股權和權力分配皆可談,日常管理權多會是留在你手上。基金只派人入董事局,管大方向和抓緊財務安排,「芬佬」只懂財技銅臭而不懂做生意也!
這就是私募資本市場的效率,但成功與否視乎專業判斷,要冒上高風險,更要有強大的談判實力,度身出來的複雜合約,才不讓創業者亂來甚或拿走利益!就是如此,失敗的個案還是多數。
阿里Yahoo爭拗活教材
基金賺錢之道就是要在一眾項目中找出幾個真能上市賺上數倍甚至數百倍的金蛋。在公開的股票市場,小投資者有這能耐嗎?能否看中千里馬是遊戲規則,不用多說。但公眾股票市場產品和條例都是單一標準,不可能照顧特殊個案。再者,小投資者更何來能力財力如專業基金一樣來監察管理層呢?又且看阿里巴巴這幾年跟Yahoo和軟庫的爭拗,真是小投資者活教材。
2007年阿里巴巴把B2B業務在港上市,最有潛力和賺大錢的淘寶網、支付寶等則留在集團公司手上。集團公司最大股東不是馬雲,而是Yahoo和日本的軟庫集團,分別佔39%和29.3%股權。餘下的才是馬雲(估計是10%)和他的合夥人持有的公司。集團公司的四名董事,就由馬雲和他的合夥人、Yahoo 和軟庫各佔其一。馬雲股權雖少,Yahoo也讓其控制集團,倚重他的能力和國內人脈也!
另外,國內對互聯網業務和線上線下第三方支付業務都嚴格控制,不容外資染指。為引入Yahoo和軟庫,阿里巴巴為旗下的業務子公司搞出一大堆合約,讓Yahoo和軟庫在沒有股權下仍能擁有實質的控制權,即所為Variable Interest Contract(VIE架構),這是什麼呢?阿里巴巴既是中外合資公司,就不能擁有國內作互聯網業務公司的股權。那互聯網業務公司就由馬雲和他的合夥人持有。阿里巴巴就另作一筆小額貸款給互聯網公司,以馬雲等在互聯網公司的全部股權作抵押。在必要時,可把股權充公放回阿里巴巴手上,這是第一。第二是,阿里巴巴有權隨時以成本價買入互聯網股權。
最後是互聯網公司以技術服務費形式向阿里巴巴上繳所有盈利。這真讓管理權和擁有權搞得複雜。說白了,是在鑽法律的空子。但如政策不改,股權其實是永不能轉讓,股權抵押也不會被承認。而當政府嚴格執法時,問題就來了。
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阿里巴巴把支付寶的股權以總代價3.3億元轉到馬雲和合夥人的私人公司。即把支付寶變為全內資企業,為的是要向人民銀行申請第一批的第三方支付者牌照。支付寶則再與阿里巴巴簽下VIE合約,以體現Yahoo和軟庫原來的股權。
2011年5月,Yahoo在呈交美國證監的文件中首次披露上述交易,引來美國股民的集體訴訟,說雅虎失職兼賤賣資產。Yahoo此時也發難說從無在阿里巴巴董事會上批准過此交易。市場也有指馬雲私下拿走資產。馬雲卻說此交易已完成兩年,雅虎怎會不知。後來終有報道說支付寶跟阿里巴巴的VIE合約在2011年初被人單方面終止。2011年5月底支付寶就獲人行發牌了。到此,原因可想而知,人行是不會發牌給一家披上內企外衣、內裏卻是中外合資的公司,VIE合約非停不可。那麼,那3.3億元作價又怎能反映支付寶的真實價值呢?Yahoo真的吃大虧了。
誰是誰非,外人沒說得清楚。最後結果是大家在7月和解。支付寶將向阿里巴巴繼續付服務年費,金額為稅前利潤的49.9%。什麼股權抵押貸款,股權收購權就不再存在了。但如支付寶能上市,阿里巴巴可獲最少20億美元,最高不超過60億美元的一次過回報!另馬雲等亦開出一張5億美元的7年期票及押上5000萬股阿里巴巴普通股及其他資產作擔保。這就是對Yahoo的補償。馬雲是否默認當天做錯呢?
制度未完善宜安守本分
這樣複雜的股權安排,有理說不清的管理,權力和資產轉讓爭奪戰,能在兩個月內解决,實是異數。背後是兩個實力相若集團的角力,人行法規和美國集體訴訟的無形壓力。試想若不是雅虎而是香港一眾小投資者,他們有能力和錢財跟馬雲等據理力爭嗎?
複雜的股權結構,合夥人制度,真對小投資者有利嗎?私募市場跟股票市場定位和能力都不同,在保障小投資者如集體訴訟權未完善或設立時,港交所(388)還是安守本分吧!最後,支付寶是阿里巴巴最大亮點,但現在人行是不會向外資開放支付系統的;再者,支付寶已招來內銀的妒火,阿里巴巴上市要另找賣點和故事,路還長,跟咱們的普選一樣。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