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辦:完善支持政策,推動高質量仿制藥盡快進入臨床使用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

《意見》指出,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事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事關醫藥行業健康發展。要圍繞仿制藥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促進仿制藥研發,提升質量療效,完善支持政策,推動醫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降低全社會藥品費用負擔,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用藥需求,加快我國由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跨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意見》提出,要促進仿制藥研發,重點解決高質量仿制藥緊缺問題。一是定期制定並公布鼓勵仿制的藥品目錄,引導企業研發、註冊和生產。二是加強仿制藥技術攻關,將鼓勵仿制藥品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列入國家相關科技計劃。三是研究完善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藥品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充分平衡藥品專利權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

《意見》提出,要突出問題導向,提升仿制藥質量療效。一是加快推進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細化落實鼓勵企業開展一致性評價的政策措施。二是提高藥用原輔料和包裝材料質量,開展相關標準制修訂,加強研發,突破提純、質量控制等關鍵技術。三是提高工藝制造水平,推動解決制約產品質量的瓶頸問題。四是深化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審評審批流程。完善註冊申請標準,提高仿制藥質量安全水平和上市審評審批效率。五是加強藥品質量監管,加快建立覆蓋仿制藥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和質量追溯制度,嚴肅查處數據造假、偷工減料、摻雜使假等違法違規行為。

《意見》提出,要完善支持政策,推動高質量仿制藥盡快進入臨床使用。一是及時將仿制藥納入采購目錄,啟動采購程序,促進質量和療效一致的仿制藥與原研藥平等競爭。二是將質量和療效一致的仿制藥納入與原研藥可相互替代藥品目錄,在說明書、標簽中予以標註,強化藥師在藥品調配中的作用。三是加快制定醫保藥品支付標準,與原研藥質量和療效一致的仿制藥和原研藥按相同標準支付,促進仿制藥替代使用。四是明確藥品專利實施強制許可路徑,依法分類實施藥品專利強制許可,鼓勵專利權人自願許可,必要時國家實施強制許可。五是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和價格政策,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出臺支持仿制藥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六是加快藥品研發、註冊、上市銷售的國際化步伐,支持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建立跨境研發合作平臺,推動仿制藥產業國際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869

仿制藥進口替代加速,優質藥品納入醫保

在中美貿易戰打得火熱時,中國仿制藥替代進口原研的行動也開始提速。

4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下發《關於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下稱《意見》,對於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品種,明確了後續的落地優惠政策,在采購、醫保、稅收、宣傳等多方面給予高質量仿制藥以支持。

“這是個很好的政策。不管是仿制藥還是創新藥,能夠進入醫保報銷目錄、最終進入醫院才是核心。要真正做到進口替代,就是在醫保報銷上只報銷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這就和美國商業保險的政策相同了(即不報銷原研藥)。”南京應諾醫藥董事長鄭維義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既然你的仿制藥已經和原研藥一致了,只有從醫保報銷制度上規定了,中國的仿制藥才能真正做好,進口替代才能成為現實。無疑,這個政策給仿制藥企業吃了一個定心丸。”

不過,鄭維義也表示,這對於一些中小企業來講,生存壓力更大,將會進行一輪的大淘汰和整合,未來中國藥企的集中度更高。

事實上,仿制藥在中國的戰略地位做實的過程,也將是中國仿制藥企業淘汰、整合、集中的過程,是中國由仿制藥大國轉向仿制藥強國的必經之路。

仿制藥將是主流產品

發展仿制藥,是我國建立醫藥工業體系的基礎。仿制藥價格較低,有利於控制治療成本、提高患者用藥保障水平,在各國均受到高度重視。在發達國家,仿制藥是控制藥費的重要方法,是在鼓勵創新的同時維持醫藥衛生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考量。

就美國而言,它作為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2016年處方藥市場有89%為仿制藥,在過去10年里,仿制藥為美國節約了約1.68萬億美元的醫療費用。

“因此,中國更需要仿制藥,必須加快制定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加快推進仿制藥大國向仿制藥強國的轉變,樹立公眾對仿制藥的信心,才能有效提高我國用藥可及性,有效減緩醫藥費用快速增長的速度,實現全民健康。”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史錄文表示。

由於歷史因素,中國仿制藥在藥效上一直和原研藥有差距,使得中國醫藥市場存在著大量安全無效、低價的劣質藥,與此同時,還有專利過期的進口藥霸占著市場,消耗了大量的中國醫保費用,而這些都需要中國推進提高仿制藥質量、用以全面替代進口藥的工作。

“過去在招標采購中,因為一品雙規(醫院在中標的藥品目錄中采購同一通用名稱藥品的品種,註射劑型和口服劑型各不得超過 2 種),導致國外的產品價格比中國產品高;其次,最低價招標,導致國內產品只能打價格戰,這日趨加重了劣藥驅逐良藥現象,導致中國仿制藥在質量上因為成本的問題,一直提高不上去。”一位藥品專家表示,“另外,原研藥招標分組不同,在一品雙規體系下同時保持較高價格和較高份額,給醫保體系帶來較大支付壓力。事實上,仿制藥仍將是未來我國醫藥市場的主流產品。”

中國是仿制藥大國,近17萬個藥品批文中95%以上都是仿制藥,4376家企業中有近60%為仿制藥企業。仿制藥的發展為中國缺醫少藥的歷史劃上了句號,也正因此,仿制藥的未來必須展開,才能完成“健康中國”之夢。

“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已經展開,但是必須給它一個身份,需要文件上給予支持和落實,否則仿制藥企業的信心不足,在醫保、使用環節都需要保障。” 鄭維義表示。

仿制藥替代原研加速

中國仿制藥存在低水平重複建設、高端供給不足的問題,臨床需求高的藥品在專利過期後仍無仿制的現象屢有發生。如何有效引導高質量有序仿制、優化醫藥產業結構,成為了此次《意見》重要著力點。

在臨床研究機構緊缺的當前,《意見》要求進一步釋放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資源,制定鼓勵仿制的藥品目錄,以需求為導向,鼓勵仿制臨床必需、療效確切、供應短缺的藥品,鼓勵仿制重大傳染病防治和罕見病治療所需藥品、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需藥品、兒童使用藥品以及專利到期前一年尚沒有提出註冊申請的藥品。

在使用環節,更是立足替代原研。《意見》要求藥品采購按藥品通用名,仿制藥與原研平等競爭,在臨床上加強監督療效與原研一致的仿制藥使用情況,對於不合理用藥的處方醫生將進行約談。在醫保上,發揮基本醫療保險的激勵作用。加快制定醫保藥品支付標準,與原研藥質量和療效一致的仿制藥、原研藥按相同標準支付。

“構建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仿制藥研發機制,充分利用市場調節作用,發揮企業、醫療機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相關方自主參與研究的積極性,是快速提升我國仿制藥質量水平的重要保障,調動市場積極性。制定完善的支持政策,保障仿制藥合理使用,是仿制藥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重要體現,也是根本目標。”史錄文表示。

民生證券醫藥領域研究員肖漢山對第一財經表示:“衛健部門制定鼓勵使用仿制藥的政策和激勵措施,除特殊情形外,處方上不得出現商品名,在按規定向艾滋病、結核病患者提供藥物時,優先采購使用仿制藥;與原研藥質量和療效一致的仿制藥、原研藥按相同標準支付,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藥品納入基本醫保目錄,不得按商品名或生產廠家進行限定。由此看來,進口藥品的仿制藥替代將持續加速。”

醫藥領域並購整合

這一劑定心丸,對於3000多家仿制藥企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機遇是,在《意見》中規定了仿制藥研發的保障機制和使用環節的保障機制,使得仿制藥的生存環境更優。挑戰便是,將有更多的小企業將無法生存,醫藥產業的淘汰還將持續一陣。

“這個政策出臺後,大大鼓勵了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讓仿制藥企業的利益有了保障,企業有了回報,才能更進一步解決創新問題,科研也會加強。”鄭維義表示,一致性評價的投入很高,一個品種需要500萬元~1000萬元的資金成本,而且環保成本的增加,使得一些小企業的壓力更大。因此,醫藥產業的下一輪並購將繼續,醫藥領域將出現更集中、大而強、研發能力更強的趨勢。

事實上,這場醫藥產業大魚吃小魚的遊戲早已開始。國務院2015年8月發布《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之後,中國藥企的數量已經消失了689家。從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2017年度食品藥品監管統計年報》中可以發現,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國共有原料藥和制劑生產企業4376家。而這個數字在2015年尚為5065家。

“其實這兩年,醫藥領域的並購一直在持續,標的已經被篩過很多遍了,優質標的越來越少。” 北京鼎臣醫藥咨詢負責人史立臣對第一財經表示。

早在2015年藥審改革的啟動,多種措施都在收緊中小仿制藥企業的生存空間。2016年連續出臺了《藥品、醫療器械產品註冊收費標準》調整了藥品註冊收費標準,從過去的20萬元批號換證提高到62.4萬元。從批號終身制到五年一換證。這一道行政命令,讓那些手中握著上百張藥品批號的企業,極為慎重地開始了篩選。

隨後,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又緊接著發布了《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號)》,以及《關於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使得過去存在臨床數據造假的藥品自行選擇了退出,而想繼續生產的藥企必須進行藥品一致性評價,直到仿制藥與原研等效。

根據投中(CVSource)數據庫統計,2014年,國內醫藥行業宣布並購案例343起,已公布金額累計130.29億美元。其中已完成的並購案例為119起,已公布並購規模累計達到72.14億美元。2016年並購宣布交易案例647起,交易規模223.99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數量下降了11.73%,交易額下降了12.99%。

截至2017年10月25日,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發生並購事件223起,總涉及金額約490億元。並購市場雖然較2015年有所回落,但是大體上在各個指標上都超越了之前的幾年,因此並購市場處於穩步平衡發展的過程中。

“做一個品種的一致性評價,所需費用至少500萬~1000萬元,這對75%的銷售額在5000萬元以下的企業來講,是無法承擔的。因此,在啟動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之前,一個藥品批號交易上千萬元,啟動之後,十幾萬元就可以買到一個批號。”史立臣表示。

當批號變得不值錢時,那些不足5000萬元銷售額的企業,要麽把自己賣出去,要麽轉型。

“近年來,產業資本在醫藥領域的活躍度持續提升,包括恒瑞醫藥、泰格醫藥在內的多家公司相繼參與產業投資基金的募集合作。產業資本參與並購也愈發普遍,複星醫藥、藥明康德等公司最具代表性。我們認為,未來產業資本整合在醫藥行業將越來越常見。”肖漢山對第一財經表示。

一致性評價優勢

肖漢山認為,在一致性評價進度領先的企業將具有卡位優勢,有機會利用自身產品率先上市後的機會獨享政策紅利;另一方面,一致性評價成本較高,單個品種的BE(生物等效性)支出在500萬元以上,小型仿制藥企業面臨巨大資金壓力。隨著一致性評價的進行,仿制藥質量的提高,落後藥企將被淘汰,行業集中度提升,強者恒強格局盡顯。

“在政策的推動下,醫療行業的並購整合是大趨勢,藥企設立基金參與並購實際上是在搶奪市場份額。2016年GMP改造大限一到,釋放出很多優質的標的。但前兩年大量的並購案例出現,使得優質的醫藥標的越來越少。”史立臣表示。

“隨著優質標的逐步完成並購,並購的熱度有所降低。具體到並購標的的類型上,目前公司更看重標的的研發能力、渠道等,交易目的以行業整合和多元化戰略發展為主。”肖漢山表示,舉例來說,2017年的幾例並購案,包括複星醫藥並購印度Gland Pharma、上海醫藥收購康德樂中國、輔仁藥業收購開藥集團、東城藥業並購南京安迪科等,均以彌補自身產業空白、擴展渠道為主要目標。對於大型仿制藥企業來說,其研發實力、資金實力相比小企業具有顯著優勢,且後者的業務與大企業呈現同質化特點,因此仿制藥領域的並購在數量上來說是大概率下行。

此外,肖漢山認為,醫藥並購基金活躍度持續提升,上市公司更是參與的重點。上市公司憑借資金優勢,自行或聯合其他機構設立產業基金,成為產業資本並購整合的主體。

據統計,截至2017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參與設立的醫療產業基金近100家,資金規模上千億元。參與的上市公司包括恒瑞醫藥、複星醫藥、麗珠集團、片仔癀、雲南白藥、樂普醫療等知名企業。並購基金的投資通常以上下遊的補全、自身業務的拓展、創新品種的並購、渠道的擴容為主,如藥明康德通過產業基金先後投資了天演藥業、百濟神州、基石藥業、巨諾(Juno)等公司。

“具有高需求、稀缺性的治療性藥品將受到重視,也將成為以後仿制藥企業的主攻方向。”肖漢山表示,“衛健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2016年全球共有631個專利到期原研藥,由於供求信息不對稱,其中的大多數在我國並無企業提出仿制註冊申請。當然,目前我國仿制藥企業正在迎頭趕上,多個優質企業已展開高品質仿制藥的申請。以目前納入優先審評程序的藥品為例,截至2017年底,CDE共將25批423件申請納入優先審評程序,其中非創新藥達到232件,占比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35

一財研選|後發優勢顯著,國內生物仿制藥望迎來爆發式發展!


 

券商研報浩如煙海,投資線索眼花繚亂,第一財經推出《一財研選》產品,挖掘研報精華,每期梳理5條投資線索,便於您短時間內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專業團隊每周日至每周四晚8點準時“上新”,助您投資順利!


2018年6月10日目錄

►後發優勢顯著,國內生物仿制藥望迎來爆發式發展(國金證券)
►三維度看醫藥行情並未結束,逢低加配白馬龍頭(興業證券)
►庫存持續保持低位運行,鋼鐵板塊反攻行情或已啟動(方正證券)
►我國正步入“光”加工時代,激光產業投資機會顯現(新時代證券)
►高鎳電池放量趨勢形成,“三劍客”業績增速望加大(國泰君安)

 


1.後發優勢顯著,國內生物仿制藥望迎來爆發式發展(國金證券)

目前全球生物藥市場超過2000億美金並且仍舊保持高速增長。國金證券認為從臨床角度,生物藥均為治療的一線用藥,主要集中於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謝相關疾病,重磅炸彈集中;抗體類藥物作為生物藥的一個分支,全球銷售額從2011年的不到500億美金增加到2017年的1060億美金,7年的複合增長率為11.50%。

根據IMS統計,銷售額約合800億美金的生物藥將在2020年前陸陸續續到期。生物原研藥的專利到期為生物類似藥上市奠定了市場空間。

據了解,較先行的歐盟已於2004年出臺類似藥的註冊路徑,美國於2010年出臺生物制品價格競爭與創新法案(BPCIA),中國在2015年出臺生物類似藥的註冊征求意見稿,國金證券預計未來將很快出臺生物類似藥註冊的正式稿。全球生物類似藥註冊路徑的明確降低了生物類似藥研發註冊過程中面臨的不確定性,縮短研發時間。未來,隨著生物原研藥專利到期和國際各國生物類似藥臨床註冊路徑的清晰,生物類似藥出現蓬勃發展,預計到2020年全球銷售額有望超過90億美金。

中國市場由於審批和醫保準入等歷史問題,生物藥的臨床需求遠未滿足。另一方面,國內後發優勢依然明顯:生物類似藥研發可以省去臨床II期,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依賴後發優勢大大提高臨床成功率;可以采用更高表達量的細胞株和生產工藝降低成本。隨著近期醫保談判目錄的落地,解決了生物藥上市之後的市場準入和醫保支付問題,國內生物藥奇點臨近,行業有望迎來爆發式發展。

國金證券認為,國內生物類似藥即將迎來蓬勃發展,參照品種布局和臨床進展,重點推薦複星醫藥(600196.SH)、中國生物制藥(1177.HK)、麗珠集團(000513.SZ)、三生制藥(1530.HK)、沃森生物(300142.SZ)


2.三維度看醫藥行情並未結束,逢低加配白馬龍頭(興業證券)

剛剛過去的5月,醫藥板塊表現跌宕起伏,很多龍頭股、基金重倉股、前期強勢品種在月末都出現了迅速的下跌,引發投資者關註。

興業證券認為,5月最後一周的行情只能稱之為“小春寒”,並不影響整個二、三季度醫藥的表現,2018年仍是醫藥大年。從三個維度看,醫藥行情都不會就此結束。

首先,從投資者追求確定性的角度而言,醫藥行情並沒有結束。2018年,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在這種背景下,消費類板塊成為為數不多的資金“避風港”,在沒有出現重大邏輯變化的情況下,始終會是機構投資者“抱團取暖”的理想板塊。這其中,醫藥作為一個以內需為主,終端需求平穩增長,增量供給釋放周期長的行業,其成長的穩定性又是最強的。可以說,在宏觀經濟政策沒有重大變化、其他大體量消費類板塊2017年累計漲幅較大的背景下,很難找出性價比明顯高於醫藥的板塊。

其次,從估值業績匹配性角度而言,醫藥行情並沒有結束。從2016年開始,醫藥板塊上市公司的利潤表現就開始拐頭向上,溫和複蘇。到2018年一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35.16%,是近年來的最高峰。從估值來看,從2017年初至今,醫藥板塊漲幅約為18%,而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增速在過去五個季度中卻提升了超過30%。因此,雖然部分公司的估值處在歷史較高水平,但板塊整體的估值中樞卻是不升反降,從醫藥板塊整體來看,板塊還遠遠稱不上估值“泡沫化”。

最後,從機構持倉的角度來看,醫藥行情也沒有結束。雖然2018年一季度投資者已經“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加倉醫藥,但與歷史高峰相比依然差距甚遠,考慮到近期醫藥基金的申購和發行,配置比例仍有提升空間。

興業證券認為,在這波2014年以來最大幅度的醫藥牛市行情中,白馬龍頭是大家不可不配的底倉品種。包括創新產業鏈的恒瑞醫藥(600276.SH)、樂普醫療(300003.SZ)、泰格醫藥(300347.SZ);消費升級相關的美年健康(002044.SZ)、愛爾眼科(300015.SZ)、片仔癀(600436.SH)、益豐藥房(603939.SH);轉型升級的華海藥業(600521.SZ)等。


3.庫存持續保持低位運行,鋼鐵板塊反攻行情或已啟動(方正證券)

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鋼材平均每周去化速度在70萬噸左右,在傳統需求淡季,再結合略有上升的鋼材產量數據來看,這樣的表現充分說明鋼鐵需求淡季不淡。最新的鋼材總庫存為1543.84萬噸,已低於去年同期的水平。並且庫存結構持續優化,鋼廠庫存繼續保持在低位,偏高的螺紋和線材社會庫存在快速去化。

方正證券指出,鋼鐵庫存持續快速下降疊加環保限產,基本面向好支撐鋼價走強。6月初環保督查組已赴多個省市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環保督查,很多地方已經采取了部分限產措施;地條鋼清查小組目前已經分赴各地進行中(工)頻爐清除;環保限產疊加中(工)頻爐將對鋼鐵供給造成一定擾動,6月份行業供給增加將受到限制。需求韌性較強疊加供給受限,月份庫存仍有望同比較快下滑,有望出現較明顯的低庫存狀況,基本面向好對鋼價形成較強支撐。

根據Mysteel全國鋼廠成本調研報告,5月全國主要高爐企業噸鋼利潤環比4月繼續改善,仍維持在高位。根據模型測算,5月主要鋼材品種噸鋼毛利均維持在1000元/噸左右;預計6月鋼價有望繼續走強,鋼廠高利潤有望繼續維持。在鋼價走強和高利潤維持的背景下,預計上市公司二季度業績環比一季度提高10%~20%。

方正證券指出,前期在政府去杠桿、信用債危機發酵和貿易摩擦的影響下,市場宏觀預期和風險偏好帶來周期板塊估值大幅壓縮。近期宏觀經濟預期有所修複,結合目前高發電量和鋼材庫存持續快速去化,表明經濟韌性仍很強;央行擴大MLF擔保品範圍開始扭轉前期因信用債負面帶來的市場對應流動性過度悲觀的預期。宏觀經濟預期的好轉有望助力板塊估值的修複,鋼鐵股有望迎來一波超跌反彈行情。

2月底高位至今,鋼鐵板塊已累計下跌超過15%,目前鋼鐵板塊平均動態市盈率只有9.1倍,板塊配置性價比較高。方正證券強烈推薦低估值高彈性的優質鋼企華菱鋼鐵(000932.SZ)、南鋼股份(600282.SH)、新鋼股份(600782.SH),建議關註安陽鋼鐵(600569.SH)、韶鋼松山(000717.SZ)


4.我國正步入“光”加工時代,激光產業投資機會顯現(新時代證券)

新時代證券指出,激光被譽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媲美核能、計算機和半導體。激光加工以效率高、精密度高、不易受材料限制、具備柔性等優勢,逐步替代傳統加工制造、如焊接、切割、鉆孔等,深化新領域應用、如3D打印、脆性材料異形加工、汽車輕量化、激光熔覆、表面處理等。近年來中國激光加工技術快速發展,帶動新興領域和傳統制造工藝革新,中國繼歐美日韓之後正闊步進入“光”加工時代。

根據LMR統計,2017年全球激光器銷售增長18.2%,其中工業用激光器增長26.1%;工業用光纖激光器因其結構緊湊、穩定可靠、光電轉換效率高等銷售增長33.7%,占比提升至47%、較2013年提升13個百分點。Technavio預計,2021年亞太地區光纖激光器需求占全球比重提升至46%,主要因亞太地區汽車、消費電子、半導體、以及機械加工制造業需求旺盛。

新時代證券指出,2016年初以來,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創新專項、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動計劃等均提出對激光及其加工設備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根據中國激光產業發展報告,得益於下遊新興需求多點開花、傳統領域需求不斷增長,2017年中國激光設備市場規模達到495億元、同比增長28%,2010~2017年複合增速26%。根據2018年中國激光產業發展報告,預計2018年中國激光設備市場規模將超過6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

根據中國激光產業發展報告,2016年國產中功光纖率激光器市占率58.5%、較2013年提升超過40個百分點,中功率光纖激光切割設備銷售量增長166%。國產化率提升促進激光器價格下降,終端用戶和激光設備企業實現雙贏,加速激光設備應用。新時代證券認為,未來隨著中高功率激光器國產化提升,激光器價格將持續下降,國內企業有望憑借性價比優勢開闊國內市場、競逐海外市場。參考國際巨頭德國通快集團和美國IPG成長路徑,新時代證券建議兩條路徑尋找激光產業投資機會:基於機床集成優勢的激光設備系統集成商,掌握核心工藝的光纖或半導體激光器龍頭。

新時代證券推薦關註亞威股份(002559.SZ),建議關註華工科技(000988.SZ)、大族激光(002008.SZ)、銳科激光(300747.SZ)


5.高鎳電池放量趨勢形成,“三劍客”業績增速望加大(國泰君安)

2018年是高鎳電池放量元年,電池廠大規模的向高鎳的切換,高鎳正極材料和高鎳電解液的需求爆量期來臨,高鎳正極和電解液享受更高議價。

國泰君安指出,采用811高鎳正極,電池廠成本下降6~8%,正極材料毛利率翻倍,且可以提高汽車續航里程,是一種多贏局面。2018年將是811高鎳電池量產元年,將率先在技術成熟度更高的圓柱電池上量產,國內比克、億緯、遠東福斯特、力神、澳洋順昌等均已量產。未來幾年811高鎳正極材料需求大爆發,供給端技術成熟企業較少,因此長期將保持供不應求的局面,同時高鎳電池的應用也將帶動高鎳配套電解液的需求。

高鎳電池已開始應用於整車中。韓國電池廠商LG與SK在2017年宣布將於今年量產NCM811動力電池,今年3月國外第一輛搭載NCM811電池的電動汽車現代Kona EV已經面市,年內投入市場。國內車企江淮、大眾江淮、通用五菱、雲度均使用811動力電池,進度大超市場預期。

國泰君安認為,正極銷售處於高位,高鎳正極將提供業績彈性。鈷價處於高位,正極售價也處於高位,以杉杉為例,2017年公司正極平均售價僅為20萬元,2018年受鋰鈷價格均在高位影響,公司產品單價將會得到明顯提升,毛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公司盈利將同比明顯增加。當前高鎳811的產品價格為27萬元/噸,622產品價格為25萬元/噸,523價位為23萬元/噸,市場上短期能實現有效供應的高鎳企業較少,全年需求預計1.5萬噸~2萬噸,供給偏緊的態勢下,高鎳享有較強的議價和盈利能力。杉杉股份具備7200萬噸高鎳正極產能,當升科技具備4000噸高鎳正極產能。

國泰君安同時認為,高鎳電解液也享有更高的議價。新宙邦是高鎳電解液龍頭,公司在高鎳電解液上技術積累雄厚,擁有多項國際專利技術,且公司通過收購巴斯夫電解液工廠及專利技術,進一步增厚自己高鎳技術積累,目前811電解液還出口到海外。另外,2017~2018年公司資本開支快速增長,新建5座工廠均在未來3年內投產,極大的增加了公司業績彈性,預計未來三年業績將大幅增長。

重點公司方面,國泰君安推薦杉杉股份(600884.SH)、當升科技(300073.SZ)新宙邦(300037.SZ)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672

一財研選|產業核心由仿制向創新過渡,創新藥將成皇冠上明珠!


 

券商研報浩如煙海,投資線索眼花繚亂,第一財經推出《一財研選》產品,挖掘研報精華,每期梳理5條投資線索,便於您短時間內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專業團隊每周日至每周四晚8點準時“上新”,助您投資順利!


2018年8月21日目錄

►產業核心由仿制向創新過渡,創新藥將成皇冠上明珠(海通證券)
►建築鋼材庫存大幅回落,需求韌性維系行業高景氣(興業證券)
►融資環境或將邊際改善,長期看環保優質運營龍頭(國信證券)
►三大運營商新興業務發展迅猛,5G大幕逐漸拉開(國金證券)
►受益鋼鐵信息化需求回暖,寶信軟件業績拐點來臨(西南證券)

 

 

1.產業核心由仿制向創新過渡,創新藥將成皇冠上明珠(海通證券)

海通證券指出,年初至5月全指醫藥指數收益最高達16.4%,6~8月份因行業和個股部分利空因素影響出現明顯回調,但在所有一級行業中仍然排第4,醫藥指數大幅跑贏大盤。

海通證券判斷下半年板塊加速分化,看好創新藥、高壁壘仿制藥、非藥龍頭。隨著下半年起港股生物企業上市、優先審評政策持續推進,A股創新藥行情有望持續維持;三保合一,定價/支付政策紅利,有望催生一致性評價及基層放量邏輯;醫藥醫療消費升級,未受醫保控費影響的非藥龍頭隨業績披露成為熱點。最看好的領域:創新藥、高壁壘的仿制藥、非藥龍頭。

海通證券指出,從2017年起,各地新農合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陸續合並,成為城鄉居民醫保。受此影響,2017年國家基本醫保支出從2016年的1.08萬億元激增至2017年的1.43萬億元,同比增大幅增加33%。商業健康險賠付0.13萬億元,同比增29%,跟國家基本醫保兩者合計支出1.56萬億元,同比增33%。海通證券預計2018~2020年醫保支出增速維持在10%~15%左右,增速維持穩定。

海通證券預計醫藥投資最重要、彈性最大的主線將於2018年正式啟動。展望未來十年,海通證券提出四個判斷:①創新藥數量爆發:預計將有15~20個自主新藥將在2018~2020年期間以最低每年4~5個的速度持續密集獲批,產業的高潮將不斷刺激和強化資本市場對創新藥的認知;②創新質量提升:2020年左右,將有1~3個自主創新藥在美國獲批上市,國內創新藥產業進入新階段;③創新是長期趨勢:2013年以來不斷增長新藥臨床申請將保障創新藥產業的長期趨勢;④國內制藥產業核心將從仿制向創新逐漸過渡。

海通證券認為,仿制藥賺EPS的錢,創新藥賺估值的錢。對於國內藥企來說,即使是創新藥企代表恒瑞醫藥,目前其主要營收及利潤仍然來源於仿制藥。除了對產品管道進行估值之外,平臺、團隊以及支付能力同樣重要。中國絕大部分的創新企業都在初創期,市場規則的非透明化使其影響因素更多。在給企業估值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團隊和平臺(研發思路)的重要性。同時,海通證券認為研發效率以及銷售能力對於創新性藥企的估值影響很大。另外,較弱的支付能力以及不成熟的藥品市場同樣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海通證券建議重點關註創新藥產業鏈,包括恒瑞醫藥(600276.SH)、泰格醫藥(300347.SZ)、貝達藥業(300558.SZ)、凱萊英(002821.SZ)、麗珠集團(000513.SZ)、康弘藥業(002773.SZ)、我武生物(300357.SZ)等。


2.建築鋼材庫存大幅回落,需求韌性維系行業高景氣(興業證券)

近期鋼材價格均出現上漲。上周螺紋鋼HRB40020mm價格收4410元/噸,周同比繼續上漲2.6%;板材方面,熱軋板卷、冷軋、中板的價格周同比分別上漲0.9%、0.0%、0.9%。不過,上周申萬黑色金屬指數下跌3.85%,同期滬深300下跌5.15%。

興業證券指出,上周建築鋼材鋼廠庫存大幅回落,成交量繼續維持高位,反映需求端仍較為有力。近幾周鋼材庫存有所波動,但均處於歷史同期較低水平,且上周建築鋼材鋼廠庫存大幅回落,也反映了當前基建地產領域需求較為旺盛。鋼材成交量方面,Mysteel統計全國237家流通商成交量均值19.31萬噸/日,環比前周大幅上漲5.23%,近期鋼材成交量維持在18萬噸/日以上的高位,鋼材需求韌性仍強。

Mysteel的調研顯示,163家鋼廠高爐開工率66.16%,環比上期持平,產能利用率82.81%,環比上漲9.5%。近期,唐山因空氣質量排名較差而導致環保力度持續加碼,據報道唐山或於9月1日提前執行采暖季錯峰限產,目前環保已成為調節鋼材供給的平滑劑,後續鋼材供給釋放有限,或將對鋼材價格繼續形成支撐。

鋼材盈利持續向好,預計三季度鋼企業績維持高位。目前鋼價維持高位,一定程度對沖了成本端的小幅擡升,鋼材盈利仍處於高位。根據興業證券行業利潤測算模型,上周螺紋鋼噸毛利1246元/噸,熱軋噸毛利1151元/噸,分別上漲44元/噸、下降24元/噸。考慮到供給端環保限產力度加大抑制產能釋放,需求端鋼材需求淡季不淡,且下半年基建補短板有望促進需求進一步提升,興業證券預計三季度鋼材價格有望維持高位,對應鋼材與鋼廠的高盈利也將具備持續性。

興業證券認為,下半年基建補短板或將促進鋼材需求,鋼鐵行情可持續性強。上周發布的7月宏觀經濟數據,工業增加值增速持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下滑,基建投資繼續下滑,經濟數據整體偏弱,但地產需求韌性仍強,7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12.16%,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增長29.44%。而此前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基建補短板,或將進一步提升下半年基建對鋼材需求的拉動。當前地產需求淡季不淡,預計隨著“金九銀十”的到來,鋼材需求將進一步提升疊加供給端環保限產,鋼鐵行情可持續性強。

興業證券建議關註高彈性標的華菱鋼鐵(000932.SZ)、柳鋼股份(601003.SH)、三鋼閩光(002110.SZ)、韶鋼松山(000717.SZ)、馬鋼股份(600808.SH)、南鋼股份(600282.SH)、新鋼股份(600782.SH)


3.融資環境或將邊際改善,長期看環保優質運營龍頭(國信證券)

環保工程類企業屬於高杠桿、資金驅動型企業,在信用收縮、PPP收緊、債務違約、大股東爆倉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環保板塊上半年估值業績雙殺,機構持倉和估值均處於歷史以來最低水平。

國信證券指出,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場基金環保股持倉市值為49.3億元,占機構全部持倉比例為0.56%,已經創出自2012年以來的歷史低位。從基金持倉的前十大環保股來看,二季度機構對環保運營類公司的增持明顯;而對工程類公司均有減持行為。

國信證券認為,PPP帶動環保工程業務大增,由於PPP項目前期需要大量投資,隨之而來的是投資大幅增加,環保類公司現金流日趨緊張。在金融去杠桿背景下,環保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仍是常態。整個市場債券的信用利差從2018年4月份開始快速爬升,評級不高的民企融資艱難。但近期貨幣政策有所放松,環保企業融資存在邊際改善的可能。

根據央行近期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流動性投放、貸款額度等方面都已經有較大程度的放松和轉變。環保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作為基建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策刺激下,流域治理、農村汙水處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領域的投資力度有望加大,環保公司的資金情況有望實現邊際改善。

最近央行窗口指導銀行購買低評級信用債,資管新規落地放松對於非標資產的投資限制等都顯示去杠桿的政策力度有所緩和。在政府由去杠桿到穩杠桿,甚至可能局部加杠桿的背景下,國信證券認為,①環保屬於中央鼓勵和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方向,是鼓勵資金投入的方向,可以想象未來或有支持環保企業融資的政策出臺;②環保類企業訂單飽滿,下半年在經濟增速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或成為政府加大投入的重要方面,項目進度有望加速;③中報業績風險已經釋放,機構持倉和市場預期處於低位。

國信證券看好三季度環保板塊工程類企業的階段性表現,建議關註估值具有安全邊際的環保龍頭碧水源(300070.SZ),長期仍看好高景氣的細分運營龍頭的東江環保(002672.SZ)、偉明環保(603568.SH)、聚光科技(300203.SZ)、龍馬環衛(603686.SH)


4.三大運營商新興業務發展迅猛,5G大幕逐漸拉開(國金證券)

近日,三大運營商中報陸續發布,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均實現增長,2018年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7340億元,同比增長3.2%;歸屬於普通股東的凈利潤總計851億元,同比增長9.7%。

國金證券認為,三家運營商同比均實現增長,但行業面臨多重壓力。在通信行業趨於飽和的情況下,三家運營商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均實現同比正增長,殊為不易。

在人與人連接數飽和的當下,未來空間遠遠超過的物聯網成為運營商兵家必爭之地,物聯網連接數幾乎均呈現接近翻倍的增長。國金證券指出,IDC業務作為數字社會基石,行業需求持續景氣,同時與運營商資源稟賦高度契合,得到運營商高度重視,上半年三家運營商IDC業務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中國移動IDC業務增速達56.8%。中國電信天翼雲在運營商中投入最堅決,根據IDC最新公布數據,2017年天翼雲已進入國內公有雲前三,僅次於阿里雲和騰訊雲,上半年中國電信雲和大數據收入合計增幅達120%。

運營商資本開支暫時仍處於谷底,上半年三家運營商資本開支為1240億,同比下降8.5%,高於全年資本開支計劃下降5.6%的幅度。國金證券認為,2018年是4G和5G建設周期的轉折點,運營商資本開支有望於2019年觸底回升,上半年的下降本身屬於市場意料之中,但下降程度預計也受到了中興事件導致運營商部分招標延遲的影響。

國金證券指出,國內5G部署未受中美貿易沖突和中興事件影響,5G建設大幕已徐徐拉開。此前市場受貿易戰和中興事件影響,較為擔心中國5G部署進程可能放緩,但根據近期的觀察,從國家層面到運營商層面對於5G的態度均是在穩步甚至加速推進,頻譜分配方案近期有望出爐,運營商建網策略和技術方案也逐漸清晰,2020年實現規模商用的時間表保持不變。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承擔著中國5G引領世界的重任,積極進行5G試驗測試及預商用部署,著力推動5G商業模式盡快成熟;電信聯通明確5G建網策略,上半年積極開展5G前瞻布局儲備,在多城市開展規模組網試驗。

國金證券認為,三大運營商中報業績同比均實現增長,物聯網、IDC、雲計算等新興業務成為亮點,資本支出下半年有望邊際改善,5G建設進入啟動期,建議關註5G和雲計算相關的中興通訊(000063.SZ)、光迅科技(002281.SZ)、中際旭創(300308.SZ)、光環新網(300383.SZ)等行業龍頭。


5.受益鋼鐵信息化需求回暖,寶信軟件業績拐點來臨(西南證券)

寶信軟件(600845.SH)日前公告,公司擬對募投項目“寶之雲IDC四期”項目6.4億投資,預計達產年度: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9.5億和3.7億,分別提高30%和27%。

中國IDC需求和建設進入放量期,公司依托寶鋼羅涇廠區資源,低成本開發運營IDC業務。寶之雲IDC三期10000個機櫃將在2018年底完成建設。四期9000個機櫃將於2019、2020年陸續建成。公司根據客戶需求追加6.4億元自有資金投資於四期的工程建設和設備采購。四期預計達產年度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9.5億和3.7億,分別提高30%和27%。一到四期共有27500個機櫃,滿產對應業績10.4億。隨著IDC業務訂單逐步放量,公司業績拐點來臨,預計2018年IDC收入增速超過50%。

西南證券認為,受益於鋼鐵信息化需求回暖,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新政策催化等因素影響,公司作為鋼鐵信息一體化行業龍頭,軟件開發業務進入增長期。①鋼鐵信息化業務來看,內部寶武合並帶來可觀的升級需求+外延訂單的持續獲得,預計2018年鋼鐵信息化收入增速超過30%;②智慧制造業務來看,公司有望打開成長空間。2018年公司有望形成冶金工廠全流程智能化整體方案,同時向其他行業和領域輻射。

民生證券指出,公司機櫃上架數量進入快速提升期,二、三期簽約率 100%,四期簽約率約 33%,簽約總數超過20000個。相比2017年下半年公布的實際上架數量約 9800個,後續大概率貢獻較大幅度增長。作為鋼鐵信息化領域領軍企業,公司工業互聯網業務受政策鼓勵且具先發優勢,IDC受益於雲計算行業景氣度提升,首次覆蓋給予公司“推薦”評級。  

 

責編:周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