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內部人士:超20億港元股份獲贈對象主要為員工 人均40萬港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4498.html

騰訊內部人士:超20億港元股份獲贈對象主要為員工 人均40萬港元

一財網 劉佳 2015-07-13 12:05:00

7月13日,騰訊公司決定向5839名非關聯人士贈送15,858,040股公司新股。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次股份激勵主要是授予員工, 獲獎勵員工平均每人可獲得價值40萬元港幣左右的新股。

7月13日,騰訊公司決定向5839名非關聯人士贈送15,858,040股公司新股。

騰訊控股於7月10日晚間公告透露,董事會已於2015年7月10日根據2013年的計劃合計授出15,858,040股獎勵股份,給予5839獎勵人士。

以騰訊上周五收盤價148.9港幣計算,上述授出的新股總價值23.6億港幣。

對於5839名獲新股獎勵人士的身份,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次股份激勵主要是授予員工,從而提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據此估算, 獲獎勵員工平均每人可獲得價值40萬元港幣左右的新股。

騰訊也在公告中稱,“合資格人士”是指已經或將會對本集團或任何投資實體的增長及發展有 貢獻的本集團任何成員公司或任何投資實體的任何雇員(不論是全職或兼職)、行政人員或高級職員、董事 (包括執行、非執行及獨立非執行董事)及本集團任何成員公司的任何專家、顧問或代理。

公告還提到不授予“關連人士”,主要是指騰訊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的董事、最高行政人員或主要股東。

這已經不是騰訊第一次授出新股獎勵員工。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7月,騰訊也曾發公告稱將發行約1952萬股新股,當時的用途在於員工獎勵,以當時股價計算,總價值約合23.8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9億元。

而對於此次的新股獎勵,騰訊亦在公告中稱,在2015年7月10日,董事會已決議根據本公司股東於2015年5月13日舉行的股東周年大會上授予的一般授權發行合共 21,756,730 股新股,包括根據2013年計劃分別於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間向 694 位獎勵人士 授予合共 5,119,500 股獎勵股份及於2015年7月10日向 5839 位獎勵人士授予 15,858,040 股獎勵股份;以及根據2007年計劃於2014年8月至2014 年12月期間向 117 位獎勵人士授予 779,190 股獎勵股份。

董事會須安排以本公司資源撥付新股份的認購款項至賬戶。獨立受托人須以現金認購新股份。於新股份配發後,獨立受托人須以信托方式為獎勵人士持有該等新股份,並於董事會於授出獎勵時訂明的相關歸屬條件符合時,將該等股份無償轉讓予獎勵人士。

騰訊稱,授出該等獎勵前,於2007年計劃及2013年計劃項下可用作獎勵的股份總數分別為 878,670 股及 248,742,078 股,分別不得超過2007年計劃及2013年計劃的采納日期當天本公司已發行股本的 2% 及 3%。授出該等獎勵後,2007年計劃及2013年計劃項下分別仍有 99,480 股及 227,764,538 股股份可供董事會用作往後的獎勵。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77

互聯網人均月流量330M 手機通話和短信業務持續下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500

8月20日,工作人員正在為用戶和企業代表演示4G+網絡下的使用體驗。 (新華社記者 杜宇/圖)

8月25日,工信部發布7月通信業運行數據。7月,我國4G用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凈增超過2500萬戶,總數達到2.5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比重達到19.4%。

受4G移動電話用戶快速增長、4G套餐資費不斷下調等影響,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繼續爆發式增長。1-7月累計達20.2億G,同比增長95.3%,比1-6月同比增速提升1.7個百分點。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330.9M,同比增長85.1%。手機上網流量連續7月翻倍增長。

光纖接入用戶超過9400萬戶

數據顯示,目前光纖接入用戶超過9400萬戶,8Mbps及以上用戶占比達55.9%。

1-7月,三家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凈增762.3萬戶,總數達到2.08億戶。“寬帶中國”戰略的加速推進,寬帶提速效果日益顯著,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總數達1.16億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55.9%,比上年末增加15個百分點;20Mbps及以上寬帶用戶總數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21.1%,比上年末增加10.7個百分點。

2013年8月,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寬帶首次成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

今年年初,工信部召開專項會議,明確2015年主要目標:一是新增光纖到戶覆蓋家庭8000萬戶;新建4G基站超過60萬個,4G網絡覆蓋縣城和發達鄉鎮;新增1.4萬個行政村通寬帶。二是新增光纖到戶寬帶用戶4000萬戶,新增4G用戶超過2億戶,使用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占比達到55%,用戶上網體驗持續提升。

通話和短信業務持續下滑

工信部表示,移動電話通話量持續下滑。數據顯示,1-7月,全國移動電話去話通話時長完成16654.1億分鐘,同比下降2.5%。國內非漫遊通話時長降幅與上月持平,國際和港澳臺漫遊通話時長降幅擴大,同比下降7.4%、9.1%,分別比1-6月擴大1.6和1.8個百分點。

而移動短信業務也受互聯網應用業務替代影響繼續下滑。1-7月,全國移動短信業務量完成4188.7億條,同比下降5.6%,比1-6月同比降幅擴大0.9個百分點,但比上年同期收窄12.1個百分點。由移動電話用戶主動發起的點對點短信量同比下降21.6%,占移動短信業務量比重下降至40.6%,比上年同期占比下降8.3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43

電子政務受網民熱捧 人均關註3.2個政務微博賬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2189.html

電子政務受網民熱捧 人均關註3.2個政務微博賬號

一財網 章軻 2015-09-28 13:29:00

到2014年12月,我國政務微博認證賬號(含新浪、騰訊兩大平臺)達到27.7萬個,同比增長42.1%,粉絲量總計43.9億人次,人均關註政務微博賬號為3.2個。

9月28日,社科院發布《中國電子政務年鑒(2014)》,稱2014年政務新媒體的發展總體較2013年有大幅提升,政務類、民生類、服務類信息與服務深受網民熱捧。

《年鑒》介紹,到2014年12月,我國政務微博認證賬號(含新浪、騰訊兩大平臺)達到27.7萬個,同比增長42.1%,粉絲量總計43.9億人次,人均關註政務微博賬號為3.2個。

此外,政務微博年發布量達1782.3萬余條,同比增長20.1%,轉發評論量達2.3億條,同比增長17.5%。在發布量明顯增長的同時,評論轉發比、原創微博量方面也有明顯提升。我國政務微信公眾賬號17217個,推送內容超過300萬次,推送微信文章達到1200余萬次,累計閱讀量超過15.3億次。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政務APP約400個,通過360手機助手、91助手、QQ應用寶、百度助手、豌豆莢、iOS的APPStore六大平臺下載總量超5000萬次。

《年鑒》介紹,2014年,地方政務新媒體發展“百花齊放”,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全部開通政務微博,進駐微信平臺,其中江蘇、河南、浙江等七個省份的政務微博數量超過6000個,江蘇、浙江、廣東三個省份的政務微信數量突破1000個。超過一半的政務微博、微信分布在區縣以下區域,這充分說明基層政務新媒體是支撐全國政務新媒體發展的基石,是政務新媒體生態良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從著眼於打擊犯罪,到服務內容更多樣化,既順應了網絡化語境下官民溝通的需要,也增進了官民的互動與互信,3年時間粉絲突破千萬,粉絲數量在國內政務微博中居首;“@平安北京”堅持以民意主導警務,做人民群眾的“網上貼心人”,成為北京市公安系統公共關系的網絡新名片;“@上海發布”秉持“媒體基因”,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解讀時事政策,影響力在全國位居前茅。

《年鑒》介紹,與政務微博有所不同,政務微信借助訂閱號、服務號,更為註重“微服務”的實現,使公眾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的使用查詢、申報等服務。例如“貴州發布”實現“一號進入、盡知貴州”,涵蓋近90個全省重點政務微信和近60個政務微博賬號,涉及省直已開通的29項網上辦事項目,用戶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查詢或辦理。

電子政務理事會介紹,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網站在服務功能和內容建設上有了很大進步,各地方積極開展基於互聯網的探索,通過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將服務搬上互聯網,很多城市政府網上服務事項已達到幾千項。雖然政府網站在服務實用性、有效性方面與公眾需求雖然存在較大差距,但2014年,各地政府部門正在逐漸的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服務理念,為提高公眾對政務服務的滿意度不斷努力和積極探索。

上海市通過“一門式”政務服務信息系統,整合10余個部門、193項公共服務事項統一辦理,居民辦事由“人帶著材料跑”轉變為“網絡帶著信息跑”,辦一件事需要往返的次數從4-5次減少到1-2次;上海市寶山區原有108類、736項、3213張表單的臺賬報表,現在已經整合為4類163項,減少了90%的臺賬報表錄入工作,實現工作“靠本子記”到“靠信息系統管”的轉變;浙江省杭州市原有進入社區的75個機構、64項工作任務、32項考核評比,減少為19個機構、26項工作任務、18項考核評比,促進了社區工作轉型。

“傳統工程管理體制已不適應新形勢亟待盡快轉變。”《年鑒》編委會同時表示,當前,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快速興起,移動互聯網正在滲透到各行各業,而電子政務管理模式已明顯不能適應這些新變化。

電子政務項目從初設、報批、立項、建設周期過長,系統投入使用時,當初項目設計時的背景卻已發生諸多變化,導致電子政務發展在信息化快速更叠中滯後,難以滿足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另外,我國電子政務項目長期存在有建設資金、無運維經費的現狀,系統維護經費、人員難以保障。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54

盤點2015:中小股民人均僅僅賺1700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videos/2015/12/4733080.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83

A股讓你見識熔斷速度:只要155分鐘,6.66萬億財富不見,股民人均浮虧超10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5838.html

A股讓你見識熔斷速度:只要155分鐘,6.66萬億財富不見,股民人均浮虧超10萬

每日經濟新聞 余強 杜恒峰 2016-01-07 13:00:00

A股熔斷,給市場最大的感受,就是快。

A股熔斷,給市場最大的感受,就是快。

4天4次熔斷,A股很受傷

4天內第4次熔斷(兩次觸發5%熔斷閾值,兩次觸發7%熔斷閾值),A股第二次因熔斷提前休市。進入2016年的A股,劇情跌宕起伏絲毫不亞於2015年的那個夏天。

今日(7日),兩市雙雙低開,不過隨後便是急速的下跌,滬深300指數於9點42分跌幅達到5%,觸發第一次熔斷。不過,暫停15分鐘後,市場並未有起色,反倒是磁吸效應導致滬深300指數迅速下跌至7%,市場再次熔斷。A股提前休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由於市場觸發熔斷並休市,今日兩市成交量同樣出現地量,滬市成交僅800億元,深市成交1080億元。

A股熔斷,創造了世界紀錄,也必將載入A股史冊:

首先是超越美國。美國股市在1988年實施熔斷機制,卻在1997年才首次觸發。此外,美國股市至今也只有一次熔斷紀錄。A股4天內已經4次觸發,兩度暫停交易提前休市。從首次觸發時間以及觸發次數上已經超越美國。

第二點就是跌速快。今日市場再一次出現了千股跌停,其中跌幅超過9.9%的個股達到了1784只;跌幅超過9%的個股達到2198只。從9點33分開始,A股幾乎呈直線下跌,中途並未震蕩。觸發5%熔斷閾值並恢複交易後,跌速進一步加快。按上海、深圳交易所上午公告,實際交易時間僅15分鐘。即便是2015年市場調整之際,其單日下跌速度同樣難以與今日相比。

第三點就是拋壓大,熔斷快。熔斷時代,與之前市場調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達到熔斷閾值後便暫停交易。對於後續資金來講,無論是自救還是抄底都是無濟於事。其實從滬深300的不少權重走勢可以看出,今日中國平安、建設銀行、浦發銀行等個股均有資金在試圖拉升。例如中國平安,其股價在9點58分迅速拉升,不過拋壓太大,股價迅速下跌,隨後滬深300觸發7%閾值,暫停交易。

第四點就是收盤早。20余年雷打不動的3點收市在進入2016年後迅速顛覆,4天內兩度提前休市,今日更是開盤半小時便休市,同樣創造了A股歷史紀錄。

6.66萬億市值不見,股民人均浮虧超10萬

1月4日和今天,A股四次觸發熔斷且提前休市。這兩天,A股實際上只交易了155分鐘(1月4日140分鐘,今天只有15分鐘),但這一部長電影的時間,卻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力:

上證指數下跌488.87點,相比2015年12月31日收盤點位下跌了13.8%;

深證成指下跌了2018.26點,相比2015年12月31日收盤點位下跌了15.9%;

創業板指數下跌了436.66點,相比2015年12月31日收盤點位下跌了16.1%。

冷冰冰的跌幅,或許還不夠直觀,我們如果將這些點位換算成財富,則這155分鐘的破壞力讓人感到恐懼:

據同花順數據,2015年12月31日A股總市值為52.92萬億;

今天還沒有總市值統計數據,但鑒於上證指數跌幅為7.32%,深證成指跌幅8.35%,創業板指數跌幅7.21%,給今天的總市值數據保守算一個縮水幅度7%,則A股目前的市值為46.27萬億(昨天總市值為49.75萬億)。

也就是說,這155分鐘,A股總計損失了至少6.66萬億元的市值。

中登公司公布的最新投資者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A股持倉投資者數量為5026.28萬人,平均下來,這155分鐘每個投資者虧損的數額為10.53萬元。而有機構統計,去年全年股民平均盈利也不過2萬元。

編輯:余佳瑩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88

員工人均產值比股王大立光高三成 工具機心臟營收王 中國越衰越投資

2016-01-18  TCW

賣得貴卻賣得多,普森專注出貨品質,拒絕殺價競爭,二十多年不聘業務,吃下中國高階市場五成市占,日本大廠也埋單。

一家台中的機械零件廠,員工人均產值竟比股王大立光多三○%!

它是普森精密主軸,在台灣三十多家專業工具機主軸廠中,它是營收最大的一家,二○一五年營收七億三千萬元;以六十位員工數計算,每年人均產值達一千二百萬元,比大立光二○一五年約九百萬元的人均產值,高出三成。

主軸是工具機的心臟,少了它,機器就無法靠旋轉加工零件;它是整台工具機中,僅次於電腦控制器的最貴精密零件。

在全球的主軸市場,德、日產品價格最高,約比台製高出一倍,台製品又比中國價格高出五成;普森的產品至少比台灣同業貴一成,定價介於日、台之間。它目前在 中國車床、磨床等高階工具機市占破五成,除了不怕中國紅色供應鏈,連精密機械強國、日本第二大工具機業者大隈(Okuma)都是它客戶。

奇特的是,它超過二十年沒請過一位業務。「我腦袋裡都有顧客分類,掌握高階三0%的客戶,」普森總經理彭森榮從不低價搶訂單,甚至敢挑客戶。

台灣工具機業約有三成訂單倚賴中國市場,主軸廠更高達五成。早期許多中國客戶只要低價,品質其次,許多台廠碰到中國客戶出價,能賺到錢就賣,普森則敢拒絕 以低價訂單快速搶占市場的誘惑,選擇聚焦中國工具機中占叩質、管理、生產、財務等綜合實力前三0%的A級客戶,捨棄剩下七0%的潛在訂單。

當有些同業為了搶占市場、業績,甚至願意不收訂金、貨款就先出貨,等產品沒問題再付款,普森卻堅持收到訂金、貨款才出貨,「我自己有核心能力,主動權在我手上,不是被顧客牽著鼻子定,」彭森榮不諱言,「用價格取得的市場,最終還是會死在市場的價格。」

二0一五年中國市場不景氣,台灣主軸廠平均業績衰退四成,普森僅衰退近兩成,衝擊相對有限,就是高階產品的市場定位發揮了功效。

「產品品質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沒有模稜兩可的空間!」彭森榮早在近四十年前,就曾被派到日本工具機大廠學主軸技術,年輕時接收到的標準,深刻在腦海裡,他不只學到技術優勢,並堅信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

但要做高階產品,難度很高。標準比對手高一倍廠房設空調,零件用日本貨一旦主軸精密度有誤差,工具機生產的產品精密度就無法達到要求。例如,車床的主軸迴轉精度,台灣業界要求控制在三微米(0.000三公分),加工出的產品要達到只有一根頭髮的二十五分之一般細緻。

追求更高的精密度,關鍵零件哪怕成本約貴五%,彭森榮仍堅持採購日本零件。為避免溫度熱脹冷縮影響產品精密度,普森廠房組裝生產線全都有空調,和一般機械業的黑手工廠大不同;他也從不考慮到台灣以外的低人力成本國家設廠。

「一般客戶七、八十分就算及格,它最低要九十五分才算及格。」供應商昆輝鐵工廠董事長謝在坤透露,有的客戶產品和設計圖差一點點沒關係,普森卻完全不接受,就連肉眼看不到的細微瑕疵都不行。

「精密零件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糊,一絲不苟精神很重要。」為提升品質,彭森榮還要求外包衛星廠,配合開發專屬模具、加工夾治具,符合他標準的外包衛星廠,就能跟著它壯大,一起賺錢。

雙方合作至今超過二十年的昆輝,第一年營收不過一百萬元,二0一五年已做到三億元,其中普森訂單超過一半,現在謝在坤的代步工具是千萬元的跑車賓利。

堅持品質,這讓普森的精密度比台灣同業的標準值更嚴一倍,也就是一根頭髮五十分之一的精密度,所以產品價格比同業貴至少一成。

「(中國同業)永遠不可能超越我普森。」語氣中,彭森榮流露出滿滿自信。

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院長林豐智觀察,中國同業可以挖角、買最好的機器,卻複製不了普森長期累積的技術門檻和衛星工廠系統,「就像技術員和工匠的差別。」

中國景氣衝擊營運逆勢加碼投資,甩開同業不過,縱使聚焦A級客戶,普森營收仍不免受到中國景氣放緩衝擊,從二0一一年業績最高峰的十三億元營收,到二0一 五年七億多元,四年營收跌四成。幸好公司毛利率還是在三成以上,加上幾乎零負債,反倒讓它有選在谷底加碼投資的空間。

近兩年,普森共砸下上億元更新設備,近期再採購一台要價千萬元、全世界最精密的瑞士磨床。

營收下滑,為何不是砍成本,反倒加碼投資?

「這是景氣循環因素,」彭森榮認為,中國仍會是工具機主軸最大市場,單一客戶訂單都比其他國家高,再對照過去工具機產業平均六年會有一次景氣循環,現在已 是景氣谷底,所以該公司策略不會隨景氣波動大改,目前在中國市場比重占營收近五成,未來仍會維持至少四成;而加碼投資維持高品質,更是該公司在中國市場領 先同業的關鍵。

二0一六年一月初,普森接到中國A級客戶一次五百台的主軸訂單,另一客戶也準備下單,都透露中國高階工具機市場庫存已逐漸消化完,並有急著出貨的跡象。隨著景氣觸底回溫,普森選在谷底投資、拉大同業差距的策略,也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候了。

普森精密主軸成立:1994年總經理:彭森榮(圖右)主要業務:工具機主軸研發生產成績單:台灣營收最高工具機

主軸廠,2015年營收

逾7億元,毛利率

逾3成

撰文者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84

傳某大投行員工吐槽年終獎4元錢 說好的券商人均75萬呢?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2/1000226.html

今日午後,一則“華東某大券商投行部近日發了年終獎,其中有兩位數的員工收到的金額是4塊錢。”的傳言在財經圈內流傳,受到業內人士熱議。更有投行人士吐槽,“這麽大的公司,投行部業績也不差,怎麽能這樣?”

Pau762910_12.thumb_head

每經記者 王一鳴

今日午後,一則“華東某大券商投行部近日發了年終獎,其中有兩位數的員工收到的金額是4塊錢。”的傳言在財經圈內流傳,受到業內人士熱議。更有投行人士吐槽,“這麽大的公司,投行部業績也不差,怎麽能這樣?”

天了嚕!這與前陣熱議的金融行業中證券業工資最高、人均薪酬74.99萬元的情況實在出入太大!

真實的情況到底是如何?

“這個屬於年終項目獎,不少人是去年新入職的,其中小部分成員有做到項目發了獎金。其余沒有做到項目的就只發了4元錢。”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mjtzb2)記者從接近該大券商投行部的人士處得獲得一種說法,但公司過年時候有發過2萬元的過節費。

據記者多方采訪了解,一般投行的最大獎金來自於項目獎(即所謂“年終獎”),只是有些機構的項目獎是項目結算完就發(可能多個項目分多次發放),有的是要到年底一次性發放,上述華東大券商的便屬於後者。

發4元錢項目獎有點不正常。很多公司都有沒做到項目的投行員工,一般券商會有個陽光普照吧,我們大概對沒做到項目的員工發2-3萬的獎金,過年的過節費按照一個月的工資發放。

”某資深券商並購部負責人在受訪時向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mjtzb2)記者評論稱,“我做了近20年的投行,像沒有做項目的員工,各家標準不一樣,但給個2、3萬的陽光普照很多,有些券商可能給3、5萬,相當於安慰下員工。”

在該並購部負責人看來,發出4元錢項目獎,可能是兩種原因:一是券商自身的薪酬成本控制較嚴格;第二則是要看部門獎金的分配制度,這部分有些機構是透明的,有些機構的分配則是不透明的。

對於外界傳言的動輒上百萬的投行金領們的年終獎,另有從事多年並購的投行人士受訪時答曰“大哥你想多了。投行一切都是看項目。沒有項目,投行就相當於民工,基本工資就糊口吧,比如一個D一年可能30多萬,SVP一年20-30萬;之後每級大概差個3、4萬。不過各公司頭銜和薪酬體系不一樣。”

(記者備註:D:Director(總經理、董事、總監):SVP:SeniorVicePresident(高級副總裁或資深副總裁);還有VP:VicePresident副總裁等頭銜。)

那麽,一般如果有項目的投行員工,獎金是怎麽來劃分的?人均薪酬75萬元只是別人家的嗎?

“比如一個再融資項目,人員結構按照3-4個人搭配。收取的再融資費用,在扣完費用後假設是500萬元,其中假設4%(各機構比例不同)的比例即20萬元,是給項目承攬人員,12%即60萬元,由項目組三四個成員分,人均20萬左右。”上述資深並購部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舉例,承攬人員一般不包括在項目組成員中,也有重合的,即是承攬也是承做的。

“所以,年終獎拿多少,取決於一年內做了多少項目。一般一個再融資項目的周期在半年左右。”該負責人補充說。

這樣看來,如果投行員工們夠拼,假設一年能夠做到兩個項目,拿到40萬獎金並非不可能,加上基本工資,達到傳說中的人均薪酬也是有希望滴!

  • 每經網
  • 杜宇
  • 王一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27

用不到10年時間讓人均GDP漲9倍 老撾的發展雄心背後面臨挑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451.html

作為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它由東至西,從北往南,分別與越南、泰國、中國和柬埔寨接壤。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它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它被很多人視為東南亞最神秘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容易被人遺忘的國家。它就是老撾。

想用不到10年讓人均GDP漲9倍

按照世界銀行統計的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來算,老撾僅118億美元的GDP在東盟十國中屬於下遊水平,僅為中國的1/900。盡管總體經濟體量小,但近幾年來,這個面積不到雲南省2/3的小國家卻保持著驚人的增長速度。

2011年~2015年,老撾的GDP平均增長率高達7.4%,人均GDP從319美元躍升至1970美元。根據老撾政府的計劃,預計下一財年(2015~2016年)老撾的人均GDP將達到2092美元,GDP的增速也將超過7.5%,總額達144.3億美元。

不過,雄心勃勃的老撾政府顯然並不滿足於此。

按照政府正在起草的第八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2016年至2020年,老撾國內生產總值年增幅將達到8.5%至9%,2020年人均GDP將實現3200美元。

這也意味著,人均GDP從2011年的319美元到2020年的3200美元,老撾打算用不到10年的時間完成這足足9倍的增長。

在老撾萬象的地標酒店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老中合作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兼老中友好協會秘書長西昆·本維萊甚至將老撾比作瑞士。“老撾好比是瑞士,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比如水、木業和黃金。我想讓全世界都知道老撾正在快速發展。”他向記者強調。

“10~20年之後,老撾有機會成為東南亞人均最富有的國家。20多年後,人均收入說不定會趕得上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做出這般樂觀判斷的是老撾最富有的華商——吉達蓬集團公司董事長、老撾中國商會名譽會長姚賓。

姚賓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他如此樂觀的原因是,這里從水資源到農業和林業以及礦產資源都相當豐富,旅遊資源也是。只要交通基建完善並利用充分,老撾就會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樞紐。

交通鎖國,缺錢缺電還缺人

一直以來,封閉的交通和落後的基建為老撾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也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最大桎梏。這個位於越南、泰國、中國和柬埔寨中央,原本擁有得天獨厚地理位置的交通樞紐卻默默淪為了“陸鎖國”。

目前,老撾尚無一條建成的鐵路,僅有一小段長約3.5公里的鐵路連接泰國。由於四面不沿海,只能依靠唯一的一條13號公路以及湄公河與他國進行經貿往來。

除了交通鎖國,老撾也存在嚴重的季節性缺電。陳非是中國一家大型電力公司在老撾的負責人。他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老撾基本上85%的地區用電已經覆蓋,用電人口超過90%,計劃2020年用電人口超過95%。

盡管如此,老撾仍然缺電。

陳非解釋稱,老撾的發電主體主要有兩個:隸屬於老撾能源礦產部的老撾電力公司(EDL,老撾唯一的電力開發和運營機構)以及境外投資商獨立發電商(IPP),其中,後者的裝機量占全國總量的近90%。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老撾全國裝機容量為5563兆瓦,其中EDL和IPP的占比分別為11.2%和88.8%。

但問題在於,當地的用電主要由EDL供應,IPP雖然擁有老撾政府給予的特許經營權,但在老撾的發電量絕大部分都以直接出口的形式獲利,只留少量在老撾使用。

承擔老撾全國用電的EDL顯然有點力不從心,盡管水力資源豐沛,只占11.2%的裝機量遠遠無法滿足全國的用電需求,這使得老撾每年不得不從中國等周邊國家進口電。

根據陳非提供的數據,2010年至2016年期間,老撾北部從中國進口電量就超過了10億度。2015年,EDL進口電量達16億~17億度,其中2億~3億度是從中國進口。

尷尬的是,如此缺電的國家每年會出口大量的電,甚至被稱為“東南亞的電源”。原因是旱季和雨季分明的老撾主要依靠水力發電,在雨季時會出現電力過剩,但在旱季時又會出現嚴重的缺電現象。

雖然經常自顧不暇,卻也只能眼睜睜看著IPP生產的大部分電輸向泰國和柬埔寨等國。為保證當地用電,同時不影響電力出口創匯,老撾政府開始鼓勵EDL利用外資,確保輸送的電量至少保持目前水平。

目前,老撾的發電幾乎全為水力發電,僅10%左右為火電。隨著當地工業的發展和用電量的大幅增長,老撾政府也開始考慮增加火電廠的建設以增強供電能力。

老撾的工業區極少,因此大型的電力用戶也很少。全國總共17個省市,僅首都萬象的用電量就占全國用電量的50%左右。

“老撾的電網網架很不完善,調度能力很弱。這兩年才剛剛有了電力調度的概念。”在陳非看來,這也是老撾缺電的重要原因。

除了國土面積小以外,老撾的人口也不過700萬,教育水平普遍較低,高端的人才更是少數。為了帶動當地就業,老撾規定,進入老撾的外資企業雇用外國人和老撾人的比例為1∶3。

第一家進入老撾的中國律所——八謙老撾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天翼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少行業即使想招當地人也找不到合適的人。目前,老撾大部分的行業在用工上還普遍存在不完全規範的情況。

由於交通基建的落後和由此催生的高成本物流,讓一切和現代生活相關的商品都在當地成為稀缺品。多數生活在萬象的老撾人,都不得不經常跨過湄公河去對岸的泰國購物。據姚賓說,20多年前,一輛在中國再普通不過的自行車運到老撾後可以賣到200多美元,價格是國內的近10倍。

老撾中國總商會秘書長丁國江告訴本報記者,即使是現在,中國的商品運到老撾銷售價格也至少是國內的兩倍,而獲得的利潤則至少比國內高出3~4倍。

積極招商引資

隨著周邊國家的快速發展,老撾政府也有了急切想要改變的心願。

為了盡快擺脫貧困、解決赤字,如何鼓勵外商投資、充分挖掘外商直接投資的效應也成為了老撾政府“最熱心”的事業。

一方面,通過制定和修訂相關政策和措施給予外來投資者越來越優惠的條件,老撾政府不斷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另一方面,老撾政府也積極招商引資,用“微笑外交”的方式爭取外來投資和外援。

1988年,老撾頒布了《外國在老撾投資法》,1994年頒布修改後的《促進和管理外國在老撾投資法》,2001年,老撾頒布《促進和管理外國投資法實施細則》,為外商投資提供法律保障。當地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包括:政府不幹涉外資企業的事務,允許外資企業匯出所獲利潤,外商可在老撾設立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前5年免稅等。

除此之外,老撾自2002年至今還批準設立了10個特區,其中8個為特定經濟區,用特殊的優惠政策以鼓勵外商投資。張天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老撾對外資的開放程度優於緬甸,與越南接近,雖然整體開放程度略低於泰國和柬埔寨。

更讓老撾人振奮的是,東盟經濟一體化也為當地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窗口。2007年底,東盟各國簽署《東盟憲章》,決定致力於經濟一體化建設,實現商品、投資的自由流動,增強合作互動,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隨著亞太地區投資自由化的進展,東盟引進外資的限制還會繼續放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83

民政部:2015年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增長逾10%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民政部近日印發《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城市低保對象957.4萬戶、1701.1萬人;低保平均標準451.1元/人•月。農村低保對象2846.2萬戶、4903.6萬人;低保平均標準3177.6元/人•年。

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城市低保對象957.4萬戶、1701.1萬人。全年各級財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資金719.3億元。2015年全國城市低保平均標準451.1元/人•月,比上年增長9.5%;全國城市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316.6元,比上年增長10.9%。此外,2015年救濟城市“三無”人員6.8萬人。

《公報》還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農村低保對象2846.2萬戶、4903.6萬人。全年各級財政共支出農村低保資金931.5億元。2015年全國農村低保平均標準3177.6元/人•年,比上年增長14.4%;全國農村低保年人均補助水平1766.5元,比上年增長13.8%。

截至2015年底,全國救助供養農村特困人員516.7萬人,比上年下降2.3%。全年各級財政共支出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21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集中供養162.3萬人,年平均供養標準為6025.7元/人,比上年增長12.2%;分散供養354.4萬人,年平均供養標準為4490.1元/人,比上年增長1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70

中糧人均效益跨國糧商里墊底 欲瘦身健體

日前,中糧集團宣布啟動與中紡集團戰略重組,並公布中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方案公布。

合並中紡集團後,中糧提出要瘦身健體。中糧董事長趙雙連表示,將按照“小總部,大產業”的原則,把資本經營與資產管理經營分開,壓縮管理層級至三級,形成定位清晰且職責明確的“集團總部資本層-專業化公司資產層-生產單位執行層”三級架構;瘦身健體,優化精簡集團總部,做實專業化公司(平臺),總部下放資產經營調度權,直接管理專業化公司(平臺),實現集團總部向管資本的轉型。

依據精簡高效原則,中糧將總部職能部門從13個壓縮到7個,人員從610人調整至240人之內,做實資產層和生產層。

按照國資委“四個一批”總體要求,中糧將用三年時間重組整合和淘汰退出企業百戶,法人機構減少20%。

這些年,中糧一直在擴張,截止到今年3月底,中糧員工總數96600人,此次中紡集團並入,筆者預計其員工總數將突破10萬人關口。

中糧資產規模全球跨國糧商里第一位,近10萬員工,在跨國糧商里僅次於嘉吉公司的149000人,但是中糧人均創造的效益處於墊底的位置。

先來看2015財年跨國糧商里的人均收入(銷售額)排序。

中糧2015年的營業收入是4054億元人民幣,筆者按照6.5的匯率折算成美元,約為624億美元。2015年底的中糧員工數沒有查到,員工數按今年3月底的96600人算,得出人均營業收入是60萬美元,這個數字不算低,但是與跨國糧商比,還是墊底的位置,與路易達孚人均250萬美元的收入相比,相形見絀。

再來看中糧人均凈利潤與跨國糧商的對比。

2015財年,中糧人均利潤是0.2萬美元,位列最後,與第一名ADM的5.7萬美元相比,相差懸殊。

對於人均收入/銷售額中糧與跨國糧商間的差距,相關人士評論稱:這樣對比未免太簡單直接暴力,應該考慮國內融資成本和各種稅費,或者對比一下四大糧商的利潤點在哪里及國內業務的盈利情況。

2015年,中糧營業總收入減去營業總成本,得到的營業利潤為虧損約14億元,因為獲得了47億元的政府補貼,最後凈利潤為正。

中糧這些年一直在擴張,中字頭的央企一家又一家的並入中糧集團,資產規模、人員數量越來越壯觀,風光背後,大而不強。一位熟悉中糧的人士對筆者直言不諱:(中糧與其他央企整合)這類整合壓縮數量,只是一種換湯不換藥。與改革與市場化國資收縮等大政沒有半毛錢關系。只會整合出一個更加虛胖的國企。

此次接掌中紡,中糧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表述是“做強做優做大”。做強做優放在最前面,中糧對於自己要攻堅克難的首要任務看來是心知肚明。

對於消化不良、大而不強的風險,中糧公開稱:公司近年來在國內及國外並購整合力度加大,多元化擴張步伐較快,多元化經營戰略和管理邊界的擴張將給公司在經營方面帶來一定挑戰,截至2015年末,公司納入合並範圍的二級子公司34 家。鑒於各行業運行規律不同,隨著公司經營區域擴張、子公司數量增加,公司在統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管理風險。

中糧稱,中糧認真分析發展形勢,明確目標任務,制定了提質增效三年攻堅計劃,重組整合退出非戰略性及低效無效資產。圍繞提質增效這個中心,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