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小企B2B商務市場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5827

昨日港股先升後倒跌,但係隻阿里巴巴則逆市上升6%,收$17.2。傳統的價值投資者不會沾手阿里巴巴這種高市盈率與高估值的股票,他們喜歡買入那 些低P/E、低P/B與高派息的股票,我也對高派息的價值股感興趣,但我更喜歡像阿里巴巴這樣的超級增長股,話明是超級增長股,定當是百千中選一的公司, 並能夠在行業中擁有持久的壟斷競爭優勢,令盈利快速增長,時間又會令複利增長發揮威力,並成就增長數十倍的股票,選中超級增長股的失敗率偏高,但只要你一 生人買中數隻這類股票,一定大富大貴,過去五、六年,這種理論我已經講過唔知幾多次,無論過去、現在與未來,我會以實戰例子作說明。
根據最新一期艾瑞研究報告,2010年國內中小企B2B商務交易規模達2.53萬億人民幣,比2009年增長36.4%(圖),艾瑞預期未來數年, 國內中小企電子商務市場會繼續高增長,到2014年,交易量會是2010年的5倍。2010年,阿里巴巴在這個市場的市佔率達57.2%,並遠遠拋離其他 競爭對手,現在阿里不單只提供網上搜尋、接洽與落單服務,公司還致力開發廣告宣傳、交易磋商、融資、物流、支付與保險等等的一條龍服務,愈來愈多的中小企 會更加依賴阿里巴巴的服務,變成阿里的長期顧客,公司盈利增長的穩定性也相應增強,跟我低價買入阿里巴巴股票的網友,又可以坐定定,等收錢。
中小投资者要挺身而出维护自己的利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nbaf.html
散户质疑民生银行定向增发 拟集体反对议案
□ 深圳商报记者 李 玲
民生银行(5.14,0.02,0.39%)公 布定向增发公告后,在市场引起诸多猜想。机构大多认为,此次提出的融资方案属于中性,可以支持民生银行三年快速发展。但同时,这方案也引起了部分业内人士 及小散户们的不满,认为定向增发的时机、价格及对象均不合适。部分散户更打算联合起来,以向证监会举报、呼吁集体反对议案等方式进行抗议。他们认为,该定 向增发方案明显偏向于大股东,对个人投资者十分不公平。
小股东认为增发价太低
自定向增发方案公布后,在各著名网站股吧开始出现一篇名为《致民生银行董事会的公开信》的帖子,期望能够通过联合散户的力量集体使该方案不被通过,迅速引来数百网民跟帖。
散户们认为,目前进行定向增发的时机并不适合,股票估值处于上市以来低位,在民生银行上市后股价最低迷的时间增发应该是最不理性的选择。同时,定向增 发价格过低,对应的市净率仅为1.09倍,再扣除各项费用后,几乎就是按净资产增发。这样,一般老股东不仅难以从增发中获得每股净资产的增厚,反而面临每 股收益被摊薄15%。而近两年A股上市银行中做过定向增发的个股,增发市净率均远远高于民生银行。以此超低价增发,对民生银行的中小投资者来说简直就是明 目张胆的掠夺。另外距实际增发还有6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在民生银行股票头上悬上一把利剑,对其极度低迷的股价将会是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定向增发对象也令 小股东们感到不公平。他们利用在董事会的特权投机操作民生银行。虽说新定向增发的股份3年内不得流通,但他们手中现有的股票则有可能随时抛出变现。左手买 进低价增发股,右手抛出现有流通股,转瞬之间10%的利润到手。市场则因此面临极大的抛压,中小股东将成为他们牟利的牺牲品。
记者辗转联系到其中一位散户,王先生及家人共持有民生银行近10万股。他认为,此次公布的方案对散户来说明显不公平。昨日,他已致电中国证监会向有关 部门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但并未收到任何有效回应。他表示,希望更多的散户能够共同站出来抵制这种明显不公平的方案。也呼吁证监会能够强制民生银行开通网络投票,使得更多的散户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力。
香港也有媒体对民生银行方案进行了质疑,独立评论员David Webb公开表示,要是民行确有集资需要,大可供股集资,令所有股东得到以同等折让价钱选择供股的机会。他认为,以民行现时A及H股的股本计算,民行可以“4供1”的比例,按每股3.22元人民币供股,同样可以筹集同等规模的资金。
增发对象遭质疑
有业内人士质疑,民生银行此次增发价格过低,明显偏袒参与定向增发的公司。而且,很明显参与增发的泛海建设(9.62,-0.03,-0.31%)和上海健特这两家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解禁后及时卖出获得巨额利润,并不是为了长期投资而打算。此次定向增发对象中仍有这两家公司,其中到底存在什么猫腻?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参与民生银行定向增发的7家机构包括泛海建设、史玉柱的上海健特等公司。其中,泛海建设在2007年末所持民生银行股份刚刚到期便 进行了抛售,在短短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里套现约22.5亿元。在抛售的同时,还表示将有意在未来的6至12个月内增加其在民生银行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获利 颇丰。而史玉柱的上海健特公司,2009年一季度减持了民生银行5.78亿股,获利高达27.34亿元。原第三大股东即史玉柱控制下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 限公司减持该行5.78亿股,目前剩余持股3.19亿股,列民生银行第九大流通股东。而在同日公布的2008年年报中,健特还是第四大股东,持有8.97 亿A股。按一季度民生银行平均股价4.73元/股计算,史玉柱此次减持将获得27.34亿元的收入。
史玉柱也难掩心中兴奋,几乎在第一时间以博客形式对外宣扬道,健特认购14.24亿股,每股4.57元,需65亿元,锁定期3年。他透露民生银行融资 的理由是“核心资本告急”,65亿元“算点小贡献”。此后,史玉柱似乎已陷于兴奋状态。从8日凌晨2点到上午10点多,他一直没停止更新。沉默一天后,9 日上午10点又出来回应说,他不是前10大股东,也不是董事会战略决策委员会成员,无权参加提案形成决策,只是18名董事中一名“微不足道的非执行董 事”,但他喜欢民生银行。
对此,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民生银行,投资者关系部工作人员称,定向增发对象是公司董事会决定的,具体原因无法透露。随后,记者多次致电民生银行董秘及品牌负责人,电话均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国信证券表示,目前估值使得很多银行出现并购价值。如果增发价、配股价、转股价在每股净资产价格附近,这种再融资对于现有股东几乎没有价值,依靠其 15%~20%左右的ROE及利润留存带来的价值增长甚至回购股票,是对老股东更好的选择。原有大股东以很低的估值参与定向增发也将会是2011年常见的 融资方式,这也是对其利益的维护手段,特别是对于民生这类估值已在净资产附近的银行。
一名投行人士表示,定向增发方案在证监会通过后,还需要召开股东大会,在获得一半以上股东同意后,方案才能实行。从现有情况看,散户希望凭借自己的力 量使方案不被通过的可能性很小。但以王先生为代表反对方案的散户则表示,希望渺茫早有预期,只是希望通过此次事件唤醒持有人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我的感想:
民生的定向增发出人意料,有网友问我有什么看法,我的看法与文中的Webb一致。这个时候定向增发,如果不是损害(不能参加增发的)现有股东的利益,就是直接宣告现在的股价仍未低估民生银行的价值。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都需要中小投资者挺身而出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小乳企的大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5/xNMDAwMDIxODIxNw.html
近日,根据工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共同下发的《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正陆续对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并发放生产许可。
从2011年3月1日起,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企业,必须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预计全国大约有20%至25%乳企在此轮审核中不及格。”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24日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审核已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己申报送审,已于2010年12月底结束;第二阶段,则是由质检部门到企业实地审核,并向质检总局申报。
广东燕塘乳业一位人士也向本报证实了这一说法,“最近,一直在进行(审核),相比以前的标准,这次明显严格了很多。”
王丁棉透露,这次审核,对企业的检测设备、检测手段和检测人员,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对于三聚氰胺的检测,企业一定配备专门的检测设备和专门的检测人员,不像以前,让检化工的来检食品。”
在他看来,此轮审核,将令中小乳企面临重新洗牌,乳制品行业也将形成新的格局,“资源更多地会向中等和大型企业聚集”。
新 的检测标准,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于许多小型乳企来说,这都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门槛。“单是检三聚氰胺,最便宜的设备,小企业要200到300万,中等 规模企业要500至600万,大型企业要1000至1500万。对于中小乳制品企业来说,一年的生意就只有一千几百万,两三百万相当于其一年的流动资金周 转,压它200万,它发工资都成问题。”王丁棉说。
并且,据王丁棉介绍,新的细则要求企业对每批产品都要进行检查的,每次检测平均需要200-300元,一年下来也要好几十万检测费。“本身这些企业已经在盈亏边缘,再增加这两笔费用,成本更重,营销压力更大。”
但王丁棉也指出,如何落实对企业“检测环节”的监管才是关键。“现在的问题是,设备可以借钱买或者租借回来,但企业会不会为了节省检测运行的成本,光摆不用,或者一个月随便检测几次,检测时候设置的参数弄个大致约莫的。这些,若要靠企业自觉,是很不靠谱的。”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则认为,此举不仅会加速乳业的重新洗牌,也将导致乳制品价格普遍上涨。“因为它的成本高了,有些企业还需要进行改造,增加了一大笔投资。更何况,现在原辅材料的涨价幅度都比较大。成本增加了,肯定是要转嫁给消费者的。”
中小企業:融資冰河期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6453&time=2011-04-09&cl=115&page=all
一方面銀行貸款難拿,另一方面民間借貸對接困難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於海榮
「錢都凍在那裡了嗎?」
4月6日,在中國人民銀行今年以來第二次加息的當天,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問道。他隨即自答:「最大的變化就是資金越來越緊,不僅是中小企業信貸越來越困難,甚至民間借貸資金有時也很難得到。」
據周德文稱,目前,溫州民間借貸的月息一般在6%-8%之間,按此折算年利率達到72%-96%。即便如此,民間資金也越來越難借到。
不過,也有從事民間借貸業務的人士稱,目前民間金融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緊張,只是「對接困難」。
銀行路難通
在信貸收緊的大背景下,原本就貸款難的中小企業,首先被擠出市場。
貸款緊張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其一是央行和銀監會收緊貨幣後,商業銀行的放貸額度驟減。其二,屢次上調的存款準備金率使得商業銀行的貸款額度數目超標,即使現在進賬存款,也放不出同樣額度的貸款來。而要補齊存款,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中小企業以前就很難從大銀行貸到款,一般都是向中小銀行貸款的,但現在這些銀行也資金吃緊。」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認為,中小企業貸款困境加劇,主要是因為信貸緊縮之後,地方中小銀行銀根收緊所致。
研究機構莫尼塔投資近期的調研也證實了這一點。在莫尼塔的月度調研中,3月城商行新增貸款環比變化指數小幅回落,額度受限是幾乎所有受訪機構都提到的原因。儘管2月受到春節因素的影響額度並不高,但3月投放量並未顯示出明顯的回升。
額度不足對資金價格的推動作用充分顯現。莫尼塔調研發現,城商行貸款收益水平環比仍在繼續上行,目前貸款利率上浮20%非常普遍,多家機構以20%的利率上浮為起點,按照客戶利率的高低分配貸款額度。
中信建投宏觀分析師王洋3月底在浙江進行了相關調研。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雖然央行鼓勵銀行對中小企業加大貸款投放,但是由於信貸規模緊 縮,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很難獲得新增貸款,有些地方甚至是壓縮的,只有一些比較好的中小企業才能得到貸款,利率水平為基準利率上浮35%以上,年化達到 12%-15%。
周德文所在的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近期也在與銀行積極溝通,當地的浙商銀行已同意給其會員企業20億元的授信,不過相對溫州36萬家中小企業 的資金需求,這一數字杯水車薪。此次貸款的利率,大約相當於月息1%-1.5%,折年利率在12%-18%,「能拿到的企業家已經很滿意了。」
這一輪信貸收緊過程中,央行首先選用了存款準備金率這一數量工具,而非利率價格工具。由於國企的資源優勢,其流動性充沛,中小企業則被擠出。有 研究人士認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國進民退」,建議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更多地使用利率工具,使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目前國有企業、大企業的貸款大都是按基準利率獲得,利率較低,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則更加市場化,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上浮一定幅度。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在利率水平偏低的情況下,這實際是對國有大企業的一種補貼,這種補貼越高,其貸款需求就會越大,這會對中小企業產生很大的壓力。加息在一定程度上會遏制國有企業、大企業借錢的衝動。
浙江火火投資管理公司總裁陳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目前江浙一帶民間借貸的很多資金源頭來自銀行,從事實業的企業反而很難拿到貸款,加息的一種可能是,由於資金成本的上漲,民間借貸第一層源頭不再從銀行貸款,中小企業反而拿到貸款。
不過,周德文並沒有這麼樂觀。「加息擠出大企業,這是一種理想的猜測。」周德文認為,這種可能性根本沒有,中小企業永遠是弱勢群體,很難進入銀行的法眼。
相對於大企業,中小企業風險要大一些,而且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貸款給一家企業的成本是一樣的,「貸出3億元和貸出30萬元的成本是一樣大的,銀行肯定找成本低的。」周德文稱。
民間借貸迷局
由於銀行貸款困境加劇,不少資金周轉困難的中小企業求助於民間借貸。
中信建投近期在北京、天津、浙江、內蒙古進行了民間金融調研。王洋稱,目前民間借貸的利率水平處於高位,年化收益達到30%以上,無論從交易量還是民間機構的發展來看,活躍度都明顯增加,這主要源於信貸緊縮之後的信貸配給增強。
周德文也表示,近期溫州民間借貸利率略有上揚,短期借貸的月息在6%-8%之間,長期借貸的月息多在3%-4%,而前幾年,短期借貸月息5%就是很高的水平,長期借貸則在1.8%左右。
在周德文看來,加息後,民間借貸利率「肯定會上漲」,這會吸引其他資金來投資民間借貸,但同時由於風險加大,要借到錢的難度也在增加。
陳宇在微博上援引了一組數據:月息4分已是底限,6分是正常要價,高者達到月息15%(年利率180%),躥高的數字不停地刷新民間借貸利率的峰值。
不過,他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從目前來講,月息6%-8%在浙江並不是很普遍的情況,在杭州民間借貸市場上,如果有比較好的保障措施,月息3%就能借到,一般在4%左右;溫州市場上6%-8%的月息也不能算很高。
根據財新《新世紀》記者此前的瞭解,在2008年下半年融資最艱難的時候,浙江民間利率曾達到月息7%。
陳宇稱,業內普遍的看法,溫州市場上月息9%以內、義烏市場上月息11%以內,還可以接受,「超出這個範圍基本上就是在看誰在做最後一棒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小企業融資很多並非出自投資需求。
莫尼塔對鋼鐵和機械行業的調研均反映,目前開工的多是舊項目,新上項目較少,城商行調研也反映大部分信貸需求仍然是用於流動資金或短期周轉,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貸款比重並不高。
另外,在額度緊張條件下,微觀上出現了部分企業為防止某家機構額度不足而選擇去多家銀行申請貸款,這可能導致銀行對貸款需求的感受部分失真。
王洋的調研則發現,由於民間借貸利率高,中小企業的正常經營是無法承受的,民間借貸除用於生產經營相關的資金周轉,還包含了其他需求,包括個人賭博等。
「目前與2008年最大的不同是,實業並不缺錢。」陳宇認為,2008年是民間借貸最瘋狂時期,當時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企業擴張疊加,資金需求旺盛,而目前儘管原材料價格開始新一輪上漲,但是實業企業擴張的慾望並不強烈。
而且,金融危機後中國信貸投放激增,資金成本下降,不少企業雖然實業上不一定賺錢,但是在房地產、土地投資上獲利頗豐,「除了要大規模擴張的企業,基本上都不太缺錢。」
他舉例稱,浙江一家錦綸企業手頭有2億元閒置自有資金,但並不打算擴張,而且只要求15%年投資回報率,「現在我接觸到的是集體性多錢。」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不少中小企業一度因資金短缺而倒閉。丁志傑認為,貨幣政策緊縮會對企業經營產生影響,但不會像危機時那樣,一倒一大片,因為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企業在經營財務上都有了一些調整,與危機前相比,更能適應目前的政策調整。
周德文則認為,目前資本遠離實業的傾向、產業空心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實業越來越難做,中小企業現在都是求生存,而不是求發展擴張,資金如果斷流,很多企業會陷入又一輪的停產,「這比金融危機的衝擊還要大。」
他呼籲,要關注企業的生存狀況,引導民間資本回歸實業。
本刊記者陳璐、霍侃對此文亦有貢獻
銀行搶灘中小企業貸款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04/t3546699.htm
發展空間巨大、銀行貸款議價能力高,以及預期中的政策扶持所帶來的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改善,成為銀行搶灘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主要誘因。
央行發佈的《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10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95萬億元中,有3.3萬億元源自中小企業,同比增 長22.4%。其中,中小企業貸款比年初增加1.7萬億元,年末餘額同比增長29.3%,增速比中型企業高11.5個百分點,比大型企業高16個百分點。 銀行通過各種方式搶灘中小企業貸款業務,是促使其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而它們所看中的,不僅僅是中小企業貸款巨大的發展空間以及對高利率貸款的認可,更有 預期中的政策扶持所帶來的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改善。
中小企業貸款有利可圖
首先,中小企業貸款發展空間巨大。中小企業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8%, 為社會提供了75%的城市就業,創造了全國60%的GDP,貢獻了50%的國家稅收,但該類企業的融資需求卻得不到相應的滿足。儘管增長勢頭喜人,但 《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10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中,銀行機構的中小企業貸款佔比僅為41.5%。中國有4000萬戶中小型企 業,資金缺口龐大,每戶50萬元的融資需求計算,中小企業市場有20萬億元的融資需求,當前實際得到滿足的信貸供給不超過1萬億元,未來5年內銀行還將處 於挑選客戶的階段。
其次,出於對中小企業償債能力差的擔心,銀行長久以來一直對中小企業採取惜貸的態度,直接導致了中小企業議價能力較弱, 為了獲得貸款,可以接受高利率貸款。以浦發銀行為例,60%以上的中小企業貸款利率上浮比例在20%左右。而面對中小企業的民生銀行「商貸通」業 務,2010年增量利率上浮30%,太原分行利率上浮51%。2010年,隨著「商貸通」貸款利率的提高以及業務的爆炸式增長,民生銀行的淨息差大大提 高,連續三個季度排在上市銀行首位。
最後,市場各方均對中小企業貸款持一定的政策扶持預期,也導致了各銀行集體搶灘中小企業銀行業務。相關人士預計,銀監會未來的風險權重調整會基本參照《巴塞爾協議II》的相關規定。通過降低小企業貸款的風險權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可以得到小幅提升。
業務創新各有側重
基於上述原因,許多銀行開始克服中小企 業風險高和數量多而帶來的高成本等缺陷,大力發展專門針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業務,通過不同的方式規避風險,並寄希望於為中小企業提供除了貸款以外的增值業 務,如上市融資等。不管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城市商業銀行,都以各種創新模式搶灘中小企業貸款(附表)。

建設銀行推出了專門針對網絡經濟的E貸通、E單通和E保通等貸款扶持業務。其中較有特色的是 聯貸聯保業務:3家(含)以上借款人,通過網絡自願共同組成一個聯合體,聯合體成員之間協商確定授信額度,向建設銀行聯合申請貸款,由建設銀行確定聯合體 授信總額度及各成員額度,每個借款人均對其他所有借款人因向銀行申請借款而產生的全部債務提供連帶責任。而且中小企業只需要由阿里巴巴誠信通客戶組建聯保 體,以聯保體成員之間互相擔保為依據申請貸款,就不需要提供抵、質押或擔保。
通過這一方式,建行不但降低了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潛在風險,同時 可以通過一個原有客戶成功拓展數個新客戶,放射性地擴大貸款目標。截至2010年中,建行中小企業貸款餘額為13976.30億元,同比增速達到 15.1%,在公司類貸款中佔比達37.0%。到2010年三季度末,中小企業貸款餘額達到15125億元,其中對小企業的貸款餘額達到6817億元,新 增小企業貸款1300多億元,佔銀行當期全部新增貸款總額的近30%。通過提升中小企業貸款佔比,銀行貸款議價能力明顯提升(圖1)。

興業銀行則推出「芝麻開花」中小企業成長上市計劃,以中小企業成長上市為主線,根據其在初 創、成長、成熟三個階段的不同需求,在提供傳統銀行服務的同時,進一步使用投資銀行這一金融服務工具,橫跨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和現金管理等多個領域,定位 於為不同成長階段的中小企業提供相適應的專屬金融服務方案。同時,通過對中小企業改制上市流程、客戶集群類別、合作扶持渠道的研究,打造了IPO綜合服 務、集合債務融資服務、工業園區金融服務、擔保合作服務等九個金融服務專案,為扶持中小企業成長、上市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截止到2010年三季度,興業 銀行國標小企業貸款餘額3564億元,同比增長32.5%,佔整體公司貸款的58.8%。
除了業務上的創新,銀行也以配套的組織構架支撐中小 企業貸款的快速成長。以小企業金融服務比較發達的江蘇為例,轄內較具特色的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模式有三種:一是專營中心(分中心)模式,這是大多數銀 行機構採用的模式;二是信貸工廠模式,目前,建行、中行已用該模式在所轄全部二級分行建立了一級部制的小企業專營機構;三是離行式經營模式,如招行設立在 蘇州的小企業信貸中心。截至2010年6月末,江蘇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含國有、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共設有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 584家,其中總行級機構設有13 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10家),一級分行設有42家,二級分行、支行(含小企業信貸分中心、特色支行、鑽石團隊等)有360家,營銷人員5000人以上。
民生模式 : 有限資源傾斜
在中小企業貸款上具有先 發優勢的民生銀行,儘管受制於資本充足率,信貸增長相對偏慢,2010年三季度末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12.4%,慢於行業平均水平,但其仍然堅持向中小企 業貸款業務「商貸通」傾斜,2010年三季度新增貸款中有87%投向了「商貸通」,較上半年的59%進一步提高(圖2、3)。中小企業貸款不僅已經成為了 民生銀行的重要發展方向,而且在行業內也積累了一定的優勢。


與其他迅速跟進、推出類似「商貸通」產品的銀行相比,這種優勢更得益於體制上的保證,通過理 順事業部與分行之間的利益關係,大企業貸款收歸各大事業部,既有利於總行控制風險,又能避免出現分行缺乏做中小企業貸款動力的情況,讓分行全身心投入到 「商貸通」的發展,將有限的資源投入中小企業業務。
同時,通過商貸通+民生樂收盈+民生非凡管家系列產品,每位「商貸通」客戶可以帶來3個結 算戶,加上做透家庭,2-3年派生翻一番存在可能。而為瞭解決資本充足率問題,「商貸通」還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吸引存款,以此來改變資金需求主要依賴於公 司條線的現狀,將其存款派生比率由目前的30%提升至70%,基本實現資金的自我供給。由於這樣的存款大多屬於結算類資金,以活期為主,因而由此帶來的資 金成本率上升的壓力並不會高於同業。
由於「商貸通」以個人為貸款對象,計入個人徵信記錄,對貸款負無限責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貸款違 約率。同時,民生銀行通過建立一系列的標準化貸款流程以及貸後風險監控系統以降低整體風險。但是,在貨幣逐漸緊縮的情況下,如果出現2008年中小企業大 量倒閉的情況,則民生銀行將面對相當大的系統風險。即便這一「最壞」的假設不至於會發生,但隨著同業競爭的加劇,貸款利率也將承受一定的壓力。■
聲明:本刊電子版已經獨家授權給
全景網
,未經全景網書面授權,禁止任何方式翻印或轉載。侵權必究。轉載聯繫電話:0755-83247179,郵件:[email protected]
《競爭法》對中小企不利? 林本利
|
|
香港應否制定全面的競爭政策和引入《競爭法》,這個議題已經討論了接近20年。九七前和九七後,政府都曾經作過深入研究和廣泛諮詢,獲得絕大多數的企業和市民支持。只不過由於大財團和地產商(以及他們的打手)的反對,一直拖延至現在才進行立法。
一些突然為中小企請命的立法會議員和商家,他們提出的反對理由和對《競爭法》的質疑,過往已經提出過多次,絕無新意。
首先,他們說制定《競爭法》會增加本地營商成本,中小企因擔心誤墮法網,須要聘用法律專業人員處理和《競爭法》相關的營商行為。中小企因財力不足,故此不敢投訴被大財團欺壓,反而會擔心其他立心不良的對手,以向競爭事務委員會投訴的方法去打擊及阻礙其業務發展。
不錯,任何法例的實施都會增加營商成本,肥了法律界人士,引入《競爭法》也不例外。問題是法例對社會帶來的利益,包括經濟和非經濟上的利益,是否大於額外 付出的成本。過去20年,市民清楚看到地產霸權的勢力已逐漸延伸至各行各業,市場空間日趨狹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市民普遍相信大財團和地產商合謀壟 斷市場和操控價格,引入《競爭法》可以幫助釋除市民的疑慮,還大財團和地產商的清白。
有人認為《競爭條例草案》建議的罰則太輕,又有人認為過重。將來的競爭事務委員會可與被起訴的公司和解,只要對方賠償1,000萬元便可以。大財團透過反 競爭行為所賺的額外利潤往往遠多於1,000萬元,賠償金額對它們根本起不到阻嚇作用。至於干犯嚴重反競爭行為的公司,最高罰款是違反法例的年度營業額 10%,又被指罰得太重。政府官員強調1,000萬元的和解賠償,是針對輕微違規情況,目的是保障中小企,免受訴訟纏擾。至於收取全年營業額10%,亦可 以產生阻嚇大財團,幫助中小企的作用。其實,相對於其他一些國家實行的《競爭法》,《競爭條例草案》建議的罰則已算十分溫和。在美國,違反反壟斷法〔或稱 《反托辣斯法》(anti-trust law)〕屬刑事罪行,可以判處監禁,最高罰款是違法造成的損害金額之三倍。台灣的《公平交易法》亦有類似罰則。大財團及地產商若合謀壟斷市場和操控價 格,額外所得利潤又何止營業額的10%?資料顯示,地產商、石油、電力和氣體公司所賺的利潤,往往佔營業額的一半或以上,營業額10%的罰款又能產生多少 阻嚇作用?亦由於罰則不重,未必能夠產生阻嚇作用,故此《條例草案》容許受損害的公司提出「後續」獨立訴訟,向違規的公司索取額外賠償。但這獨立訴訟的條 款,又被人指摘為損害中小企利益,令中小企不斷受到訴訟滋擾,影響公司正常運作。政府提出的《競爭條例草案》,主要規管三大行為,包括:一、透過協議和經 協商行為妨礙市場競爭;二、濫用市場權勢傷害對手;三、透過合併而令市場缺乏競爭。本地的企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不是跨國企業,市場佔有率不高,併購活 動不多,若沒有私下和其他公司訂下協議妨礙競爭,又何須擔心《競爭法》呢?筆者完全同意不少壟斷和市場操控行為,是和政府政策有關,但這不應妨礙制定《競 爭法》。筆者期望香港首先引入《競爭法》,之後再透過政制改革和民主選舉去打破財團壟斷和地產霸權的局面,令香港下一代的企業和年輕人,可以在一個更公平 和對等的環境下競爭。A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
中小企业悲惨时代 黄震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6-04/100266330.html
每遇社会转型阶段,总会有一批牺牲者。这一次终于轮到中小企业主了
黄震
前几天,一位以前的江苏客户到北京拜访我,刚一见面,我就吓了一跳:五年前挺精神的小伙子,现在怎么变成两鬓如霜、满面倦容的小老头了?他才40出头,细聊得知,他的企业倒闭了。
这位兄台是个能干人,大学毕业分到科研机构,自己研究了一套印染设备的创新发明,后下海办厂,那会儿他还不到25岁。五年前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工厂已经达到上亿元资产的规模,雇佣了超过500名员工,是当地的高新技术明星企业,他本人也是当地知名企业家。
2008年起,他就不断遭遇人生中一场接一场的噩梦:下游的成衣行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取消订单,或是拖延乃至拒付货款;好不容易打开的 印度、菲律宾和拉美地区等海外市场,却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逐步失去了比较优势;同时从前年开始,员工工资的不断上涨更吞噬了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亏损随 之而来;今年年初,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来了。因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他只好以高出正常利率十倍的成本从地下钱庄融得巨资,用来进行一个海外订单的新产 品研发。不料他培育了近八年的研发团队春节后集体跳槽,导致研发无法进行,订单取消。一番豪赌告败,他最终落得卖掉土地、厂房、设备去还债和支付借款违约 金。
他告诉我,现在计划花半年的时间到处走一走,会一会老朋友,理一理思路,准备明年东山再起。他还笑言:“早死早托生”,牺牲得早,“再投胎”也早,他们那儿还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已经奄奄一息,只不过还没“死”,到时候“死”了还不知道怎么办呐。
每遇社会转型阶段,总会有一批牺牲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一次,终于轮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中国作出巨大贡献,且自身也受惠颇丰的众多中小企业主了。
中小企业的盈利空间正在遭遇全方位的挤压,生存环境日趋恶化。通货膨胀导致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扬;人口红利式微导致劳动力短缺、人工工资 猛涨;国际市场依然萎缩不振,等等。但最要命的还在于政策层面的因素:人民币不断升值,央行不断加息,各大商业银行紧缩银根,国有企业强势垄断,税负过 重,地方保护致使国内市场进入门槛受限等,这些政策层面因素的恶性叠加,令中小企业主们雪上加霜。
未来两三年,中国中小企业倒闭潮将如期而至,中小企业主的悲惨时代到了。很多中小企业主认为,中小企业为中国的GDP作 出了68%的贡献率,为税收作出了63%的贡献率,“为什么不让我们活”;也有的中小企业主威胁说:“中小企业为社会就业的贡献率达到了71%,如果大量 中小企业倒闭会影响社会稳定。”但这些喊冤或者威胁不会有用——一元政治结构下能够允许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尤其是容忍如此庞大规模的民营经济存在,已属 不易,妄论其他就是“僭越”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正遭受灭顶之灾的众多中小企业主而言:企业可以没有,企业主不能没有;对于正在转型阵痛期的这个国家和民族而言: 中小企业主可以没有,企业家不能没有!指望从现如今一个个肿胀如“巨无霸”的国有企业中培育出企业家,无异于痴人说梦——根本问题在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 们连自己的命运都决定不了,他又如何去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无法决定企业的命运,他又何以堪称企业家?
惟有这些历经磨难而不死,几经大浪淘沙、凤凰涅槃的中小企业主们,能够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也惟有真正的企业家才会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真正的支撑力量,他们比那些大量占用社会资源铺张浪费的“共和国长子们”管用得多了。
作者为投资业者
中小企業融資有多難:壓力大過金融危機時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4270.html
「
很多企業今年能『保平安』就不錯了。」7月1日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東莞台商協會的一位內部人士感慨。
據悉,東莞台商協會目前有3000多家入會企業,再加上未入會的,東莞的台資企業多達6000餘家。在上述人士看來,貸款利率高、融資難是很多中小企業今年常倒的「苦水」,而協會內大部分企業都感覺到不同程度的融資難。
一邊是融資陷入困局,一邊是人工、原材料等成本攀升,中小企業兩頭受壓,猶如面包中的夾心層。很多受訪的人士感慨,今年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比2009年金融危機肆虐時更艱難。
融資成本攀升
在當前貨幣政策緊縮格局下,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不過,融資到底有多難?
「現在民間年利率12%都借不到錢。」廣東一家農村信用社的高管對本報如是表示。
東莞某擔保公司總經理則對本報表示:「銀行信貸資金緊張,一般都要在基準利率上上浮30%,還需要排隊,並看企業資質和項目好壞。」
而事實上,進入2011年來,央行已連續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目前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上升至歷史高點:21.5%。此外,加上日均存貸比監管新規 等各種考核壓力,銀行也正遭遇一場流動性危機。眾多商業銀行還為此拉開了「攬儲」大戰,而在傳統的信貸業務上,一些銀行也出現了些「變通」。
上述廣東某農村信用社高管即對本報透露,「今年通過銀行做委託貸款的很多,比如當地有錢的老闆,將資金通過銀行做委託放貸,銀行充當中間人角色,收取手續費,又沒有什麼風險。」
「今年從年初開始,通過銀行融資就變得相當困難。」河南鄭州一家鋼材經銷企業副總經理向本報詳述了他的「融資難」經歷。據悉,去年該公司在一股份制 銀行貸了1000萬元,今年不讓續貸了,原因是未在該行做現金流業務。想要貸到款,需執行很多附加條件,比如貸款利率在基準上上浮30%,購買理財產品, 辦理信用卡,接受銀行增加的手續費等。不過,即使這些都做了,還不一定能貸到款。
事實上,近年來已有很多銀行把業務重點放到中小企業貸款上。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在企業資質、抵押物等各種條件限制且銀行今年信貸規模緊縮的條件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實無法改變。
南充商業銀行市場投資部副總經理陳旭敏6月30日撰文表示:「這不是極端的假設:2012年4月份,如果中國央行不下調法定準備金率,中國的金融機 構可能將會無米下鍋。逾4000多億的財政存款增加,近1500億左右的法定準備金上繳需求,但由於央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幾乎忽略不計,即使外匯佔款高達 4000億,金融機構仍將因貨幣市場的資金供不應求而入不敷出。當然,不排除外匯佔款在6000億以上,而且這種情況還會在明年5月份繼續出現。」
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謝泓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提准的效果在於社會資金總規模池子再次減小,但是社會總需求並沒有減少,企業對於融資的需求非常強烈。目前,廣東省很多擔保公司的額度都已經用完了,說明小企業融資的需求很大。」
「借道」民間融資
在銀行信貸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下,很多中小企業只能轉向民間借貸,雖然融資成本高企,但很多中小企業只能飲鴆止渴。
「我們公司今年需要大量資金,大部分資金靠銀行信貸。一些急需的短期資金,則只能通過民間借貸和擔保公司來做,一般借款半個月至一個月,月息達3.5分(註:月息1分相當於年利率12%),超過一個半月就無法承受。」 上述河南鄭州的副總經理表示。
在採訪中,佛山、中山和東莞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對本報表示:「很多同行今年都找民間借貸,一般月息3分,5分的也有。」「中山的民間借貸年息一般在 30%~40%。」「今年東莞民間借貸利率月息已從前幾個月的2~4分,上漲到目前的3~6分。這種利率是正常利潤無法承受的,只能是急用,或在等待銀行 貸款發放的過渡期用。」
「工資、人工、原材料等價格都在上漲,當然,銷售價格也有一定上漲,但今年企業利潤是下滑的。所以,我們公司今年只選擇一些國家政策扶持的、優質的 中小企業來合作,目前業務量已經飽和。今年擔保公司的擔保費也由原來的2.5%上漲到了3%,漲幅20%。從擔保業務上來看,市場需求量暴漲,但實際發生 業務量並未有大幅上漲,但擔保公司的利潤今年肯定是上漲的。」上述東莞某擔保公司總經理表示。
此前有媒體報導,溫州市金融辦近期對350家企業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一季度末,企業運營資金構成中,自有資金、銀行貸款、民間借貸三者的比例 為56:28:16,銀行貸款佔比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個百分點,民間借貸佔比則提高了6個百分點。「雖然沒有具體數據,我感覺今年東莞企業運營資金構成 中,民間借貸的佔比上漲幅度比較大。」上述東莞某擔保公司總經理表示。
成本上漲擠壓生存空間
也許,基於地區差異,並不是所有的中小企業都感覺融資難。比如,原廣東某市溫州商會的會長就對本報表示,相比起溫州,廣東中小企業融資情況要好很 多。就其瞭解,在中山和江門,目前除了四大行,很多銀行支持企業用聯保而無需抵押物的方式進行融資,一般500萬元~1000萬元的額度可以保證,因此該 溫州商會的很多會員企業仍可從銀行融到資,只不過需支付高一點的利率,往往在基準利率上上浮15%~20%。而據其介紹,目前在溫州這種聯保方式是貸不了 款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生存壓力驟增卻是很多中小企業的共同心聲。
在佛山做服裝輔料生意的王老闆,今年也倍感艱難。用王老闆的話說,他所在的公司擁有不乏森馬這樣的大客戶,在同行業中已算是「很滋潤」,很多同行今年生意不盡如人意。而他所說的滋潤,也就是「每個月成本和利潤能持平就不錯了」。
對於王老闆所在的企業來說,當前最大的壓力並不是前述那些企業描述的「融資難」,而是來自「原材料上漲」。
據其介紹,「我們的原材料是棉紗,80%的成本支出都在棉紗上。去年年初棉紗價格約為1.8萬~1.9萬元/噸,去年六七月份隨著棉價上漲,棉紗價 格也一路上漲,到去年十一二月份達到頂峰,約4.7萬~4.8萬元/噸。而我們做出來的衣領,從1.5元/條到2.5元/條,價格只漲了1元,大大擠壓了 利潤。」
一般情況下,原材料上漲最終轉嫁給消費者,今年的服裝價格就上漲不少。不過,王老闆認為,由於服裝價格上漲,今年消費者接受能力並不穩定,並因此造成其公司的總體客戶訂單減少10%~20%。
上述河南鄭州的副總經理感慨,今年身邊的同行都感覺生存壓力非常大。「企業都生存在上下游產業鏈上,你的資金不緊張,不保證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合作者 資金不緊張,有時產生傳導效應。廠家要先拿預付款,下家要儲備一定的貨品,往往又賒欠資金。資金周轉的難度在庫存上,但鋼材價格是變化的,所以庫存也需要 很謹慎。今年身邊已經有一些同行倒閉了,再這樣下去,死掉的會更多。」
五方面原因造就中小企業困局
成本壓力與融資壓力並行,中小企業命懸一線,生存異常困難。
上述東莞台商協會的內部人士甚至對本報表示,今年很多企業接不到單,利潤下滑,能「保平安」就不易,而利潤能做到1%~2%就很不錯了。
「可以說,中小企業今年融資比2009年還難。2009年的政策是鼓勵金融機構給中小企業貸款,信貸規模也放開;今年則是信貸緊縮,銀行會傾向於保 重點客戶。」中山某金融機構的行長對本報表示,他認為今年中小企業生存狀況比2009年還差基於5個方面原因:融資難,歐美經濟復甦慢導致出口受抑制,通 貨膨脹導致企業生意難做,勞動力等成本上升,很多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低、利潤有限。
「拿融資難來說,2009年在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下,很多貸款的利率還可以下浮10%,今年則只有上漲的,且很多銀行資金緊張,無貸可放。2009 年雖然產生過一段時間的恐慌,但當時原材料價格低,企業利潤空間較大。今年僅工人工資與2009年相比就至少上漲了20%。」上述中山某金融機構的行長感 慨。
中小企業過長冬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0305&time=2011-08-12&cl=115&page=all
「倒閉潮」並未出現,困難也是原來的那些困難,但其程度在加劇。中小企業或將面臨大規模洗牌
財新《新世紀》 見習記者 王莉 記者 於海榮
對於浙江省溫州市經貿委中小企業處負責人黃壽君來說,這幾個月的日子不好過。自從今年4月多家企業的倒閉演化成「倒閉潮」傳聞後,每聽到轄區內企業倒閉的消息,他都如坐針氈。
 |
各種壓力仍在持續,中小企業的前景無疑更為坎坷。圖為東莞一家鞋廠倒閉,鞋材大底被遺棄在建築廢墟中。賈正/CFP
|
黃壽君對財新《新世紀》解釋,「倒閉潮」沒有出現;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大;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價格上漲、資金趨緊;深層次的意義是行業洗牌,產業轉型。這一系列表述,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際的措辭基本相同。
中央部委的說法亦如此。分管中小企業工作的國家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近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也做了同樣表述。阿里巴巴集團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院7月27日發佈的《小企業經營與融資困境調研報告》顯示,「倒閉潮」目前尚未出現,大多數浙江的小企業仍在積極經營。受調研的小企業中,處於歇產或半歇 產的佔比為18.63%,而25%左右的小企業開工率達到了90% 。
「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依舊是原有的困難。」全國工商聯調研室研究員黃文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焦點在於困難程度有沒有加劇,經營狀況有沒有更惡劣。
各種壓力仍在持續,中小企業的前景無疑更為坎坷。各方的共識是,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大背景下,部分中小企業的倒閉本身是一種合理的產業升級淘汰。
「問題在於淘汰多少落後產能算合適,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應該朝什麼方向努力。」花旗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多重壓力惡化
儘管「倒閉潮」的傳言並非現實,不可否認的是,中小企業面臨的多重壓力正在升級。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浙江中小企業的發展正受到土地等資源要素緊缺的制約,加之多處於勞動密集型行業,近年來勞動力成本年均20%以上的增速,讓中小企業的日子不那麼好過。
不同的壓力對企業的影響不盡一致。浙江寧波一家檯燈出口企業的財務工作人員李小姐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由於頻繁停電、現金流不暢,企業有訂單但是不敢接。
寧波市從7月初又開始頻繁出現停電,是老闆不敢貿然接訂單的主要顧慮,因為不能按時交貨將要支付高額違約金。「停電多則一整天,少則半天,不確定性在增加。」
在電力供應優先保障大企業的情況下,同處停電尷尬的還有寧波幾萬家中小企業。寧波市經濟委員會公佈的該市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在經歷今年3 月90餘萬千瓦的用電缺口後,7月中旬至8月底,寧波的形勢將更嚴峻,屆時用電缺口可能達到100萬千瓦。停電間接造成人工產能閒置,產品成本相對增加, 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現金流不暢是另一大難題。李小姐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上游供應商要求的應交貨款時間短,下游企業則經常拖欠貨款,「最近一段時間的資金周轉速度要比以前慢2倍。」企業騰挪空間越發逼仄。
上述報告顯示,小企業面臨的前三大壓力——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人民幣升值——均大幅度攀升。以2010年初為中間點,接受調查的小企業 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的佔比由此前的52.10%,上升到目前的81.67%;面臨原材料成本上漲壓力的佔比由55.56%上升至81.43%;面 臨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佔比,也由32.95%上升至48.11%。
在此前的「倒閉潮」傳言中,由緊縮貨幣政策引發的中小企業融資難,被視為導火索。事實可能並非如此簡單。
在阿里巴巴和北大的調研中,無論是在2008年-2009年宏觀調控政策寬鬆、還是2010年至今政策開始收緊的環境下,融資成本高的排序均未進入前三位,這表明宏觀調控對小企業經營沒有直接影響,最根本造成小企業經營困境的還是其他經營成本因素。
中國社科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投融資研究部主任吳瑕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政府控制通貨膨脹採取的收緊貨幣政策,沒有對中小企業融資帶來直接影響。
央行公佈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上半年企業貸款累計新增2.95萬億元,同比少增1075億元。其中中小企業貸款累計新增1.58萬億元。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宏觀經濟金融研究處副處長付兵濤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總體偏緊的背景下,小企業貸款增速儘管高於全部貸款增速,但增速也 在下降。上半年小企業貸款增速為25.9%,低於一季度29.3%的增速,也低於2010年全年29.3%和2009 年的41.4%。
不過,阿里巴巴與北大的調研顯示,小企業不是傳統銀行的主要客戶。接受調研的浙江小企業中,以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作為主要融資渠道的僅佔21%, 通過親友及民間借貸的比例則高達50%;通過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行借貸的比例為8%;而尚有22%的小企業未與金融機構或個人發生過借貸行為。
「宏觀調控導致的銀根收緊,銀行放貸資金減少,利率上浮,但由於銀行本就不是小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來源。所以,這些對小企業影響甚微。」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表示。
他認為,小企業之所以感受到宏觀調控有些影響,主要是在信貸緊縮和房產調控背景下,中大型企業從銀行貸款也變得不容易,從而轉向民間金融市場融資,推高民間借貸利率,致使小企業融資成本增加。
洗盤進行時
多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人士均表示,儘管融資成本較高,目前民間借貸的資金仍是比較充裕的。不過,對於後續資金充裕程度,各方觀點並不一致。
興業證券近期的民間資金草根調研發現,由於風險意識上升,民間資金拆藉機構出現比較明顯的惜貸現象。
由於優質項目太少,一些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轉壞,興業證券部分調研對象對股市關注程度有所上升,甚至已經開始進入股市。幾個老資格的民間拆借公司認為,下半年違約的情況會增多,春節前後在資金結算的高峰期,可能會出現大批企業「跑路」而引發民間資金鏈斷裂風險。
卓勇良則認為,問題可能沒有那麼嚴重,對民間借貸機構來講,只要資金是安全,收不收回並不那麼重要。他預計,年底民間借貸資金會有一部分收回,但影響不會太大。
對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保育鈞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不要用悲情主義去看待小企業的處境,目前的困境正是洗牌的好機會。
「一部分不具備競爭力的落後產能應該被淘汰。」保育鈞稱,對於應放手讓其淘汰或伸手扶持的企業,政府部門要分清楚,如沒有任何核心技術的來料加工,就該被淘汰,而擁有新技術的中小企業,政府、金融機構要給予支持。
吳瑕認為,中小企業出現倒閉,其中有淘汰落後產能的原因,目前的困難形勢只是加快了中小企業轉型的速度。她建議,相關部門可選取一定數量企業調研,大概估算淘汰的落後產能。
黃壽君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對於溫州來說,中小企業的關停體現了產業升級的過程,宏觀因素、產業自身發展的因素以及國內外的環境,都在倒逼著企業要去轉型。
企業已經自發地開始行動。前述阿里巴巴和北大的調研顯示,浙江小企業已經在通過產業升級提高邊際效益,應對成本壓力。這些產業升級的措施包括購置新機器設備或提高生產自動化來降低人力的支出;購置新廠房來擴大生產、達到規模效應等。
長久來看,僅有這些並不夠。卓勇良認為,浙江中小企業的業態決定了其轉型升級之難。雖然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進入國際知名品牌的產業鏈,但是,從產業來看,仍屬勞動密集型產業,缺乏有帶頭作用的高科技、研究型企業,而後者才是產業轉型升級應該努力的方向。
資金鏈緊繃 珠三角中小企業命懸「十字路口」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14646.html
「公司要撐下去,生產線不能停,現在若有能容納1000間房的酒店,我的庫存可以裝滿10個酒店。」佛山一家潔具企業老總劉明(化名)這樣描述其苦惱。
在融資難和生產成本漲價等因素綜合擠壓下,作為全國最大的建陶生產和出口基地,佛山今年像劉明這樣深感生存尷尬的企業並不少。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一內部人士對本報表示,該協會佛山辦事處下有幾千家企業,「前幾天見了兩家陶瓷企業的老闆,近期都關門了,處於休息、旅遊、炒股、 喝茶的狀態,但並不承認倒閉。這兩家企業以往每個月都有300萬的訂單,一年可做幾千萬的營業收入。我見過的這樣的企業就有十幾家,估計目前大概1/10 的企業處於這種『關門不倒閉』的狀態。」
佛山並非孤例。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普遍陷入了掙扎。
民間利率高漲
在接不到單的情況下,為了支撐開了十幾年的企業不倒閉,劉明不得不找幾個朋友借了100多萬用於生產,雖然不用利息,但因為銷路停滯,劉明被迫關閉 了一個700多平方米的展廳,企業規模一下子回到了2008年之前的局面。「聽說今年的銀行利率漲得更高,我問都沒敢去問。地下錢莊的利率月息則都已經漲 到5分(月息5%)了,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絕不往那個方向去想。」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商會一內部人士對本報表示:「今年民間資本非常活躍,我也經常聽到商會的企業說借民間資金的,月息1分~8分不等(相當於月利率1%~8%)。」
8月2日,佛山市主管工業、商貿的副市長李子甫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今年的經濟形勢比金融危機的時候更嚴峻,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處境將更為艱難。李子甫透露,近期佛山市政府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80%的佛山企業資金吃緊,20%到30%的企業感覺到很緊張。
多重壓力
7月29日,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何佐賢表示,對200家中小工業企業(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融資 難、利潤受擠壓、人民幣升值導致匯率風險增加等4大問題。調研顯示,有80%的企業反映綜合成本提高,其中有19%的企業反映融資成本提高了20%以上。
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則直接壓縮企業利潤。
以劉明的企業為例,不僅勞動力、原材料、油氣等價格快速上漲,就連租金都從每月每平方米45元漲到了55元,「公司的定位是做高端產品,以前做一個 馬桶,人工30元就可以搞定,但如今漲到80元。」高黏土是陶瓷產品用量最大的原材料,也從去年的每噸400元左右漲至目前的900多元。「總體來看,公 司月均成本漲了40%。」
佛山市一家有名的酒廠的總經理對本報表示,今年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大,「就我們酒廠來說,今年上半年用來造酒的米價上漲了20%;我們用煤燒鍋爐,煤 價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以上;再加上油價和包裝物料的上漲,今年上半年酒廠的總體物料成本上漲了15%。」但物料上漲的同時,該酒廠並未提 價,因為提價會影響市場份額。「如果有人提價的話,我們肯定也跟著提。但現在同行都扛著不提價,就等著誰扛不住先死了。」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周林生近期在珠三角所做的調研發現,許多企業原材料成本漲價15%左右,人工成本上漲20%左右。海外市場疲軟,今年訂單任務普遍不足,上半年主要是做2009~2010年收到的訂單任務,不少企業擔心下半年任務訂單少。
在廣東省的上述調研中,有80%的中小企業表示綜合生產成本同比上升,其中19%的企業反映漲幅超過20%。由於中小企業不少從事產能過剩行業,議價能力不強,上升的成本無法有效轉嫁出去,使企業利潤大幅減少甚至虧損。
此外,人民幣升值也讓企業承壓。何佐賢表示,企業接訂單時可能有利潤,但交貨時卻沒有利潤甚至虧損。有企業反映,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訂單是「救命稻草」,而如今,訂單成了「燙手山芋」,甚至出現有訂單不敢接,至少是「三思而後接」。
影響所及,有不少企業拋棄實體經濟而轉向資本投資,比如燈都古鎮很多企業就轉向了物業投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