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州網約車司機考試通過率僅1成
1、京東到家2月10日將關閉上門服務
據億邦動力網報道,接近京東到家的行業人士透露,京東到家內部已經確認關閉上門服務類目。某入駐京東到家“上門服務”的企業創始人稱,京東到家已於1月11日上午發出公告,“因公司運營戰略的局部調整,京東到家擬對到家服務商戶終止提供平臺服務,並將於2017年2月10日解除雙方服務協議,同時對相關商戶進行平臺下線處理。”
@開機:看來上門服務真是不好做哦,接連關門大吉。
2、董明珠:員工必須用格力手機?是送的不用買
近日,網絡熱議格力電器為員工漲薪1000元後,又強制員工使用格力手機的傳聞。對此,董明珠回應,“不是買,是送的。”“年底我們發獎金平均每個人有1萬元,而且還給他們送了一部手機。”“你有意見,你也給員工送一臺手機啊。”“你是格力員工,格力產品你不用誰用?你自己都不喜歡,為什麽要讓別人來喜歡你的產品?”
@找到心愛的人後就改昵稱: 不得不說,董明珠在女企業家中,真的是很有能力的一位。
@SyberSyuu: 人家是送啊,都可以閉嘴了吧。
3、樂視手機供應商集體討債:衣服上印著樂視還錢
1月10日上午,樂視大廈門口聚集了一群自稱“樂視移動供應商”的人,他們有四五十人,身穿統一“討債服”,衣服背面印刷著“樂視還錢”字樣。據北京時間報道,他們是因為樂視拖欠貨款來“討說法的”,其中有人已經來了數十次,還有南方某供應商員工代表為“要錢”已經呆了三個月
@魯振旺: 不是很明白,樂視手機不掙錢,也不至於如此大規模的虧損啊,按文中所說,累計欠賬150億,一共才賣了2000多萬臺。
4、阿里巴巴擬入股一臺灣基金承諾不尋求董事席位
據路透社報道,阿里巴巴希望入股一只規模為4500萬美元的基金,目前正在等待中國臺灣地區相關部門的批準。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阿里巴巴已承諾,不會尋求獲得該基金所投資的當地企業的董事會席位。阿里巴巴的投資計劃將使臺灣創業公司從中受益。例如,阿里巴巴不僅可以協助臺灣創業者進軍大陸,還可以幫助他們打入東南亞市場。這只基金的其他投資者還有廣達電腦和遠傳電信等。
@額的kk:馬雲爸爸的這盤棋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5、去哪兒人事再變動:原COO張強晉升為總裁
近日,去哪兒CEO諶振宇下發內部郵件,宣布了公司新一輪人事任命。原去哪兒網集團COO張強晉升為去哪兒總裁,與諶振宇一起負責公司的整體運營;胡潔晉升為去哪兒COO;李繼鋒晉升為大住宿事業部CEO。
@哈哈:近期攜程和去哪兒人事變動很大呀,2017走著看。
6、廣州網約車司機考試19人只有2人過關通過率僅1成
1月9號,廣州組織了第一場網約車駕駛員證理論考試,19個人當中只有2個考過。根據廣州市交通部門的介紹,截至2017年1月8日,只有2101名司機通過網絡預約報名考試。從這個數字猜測,廣州的網約車新規已經將大部分司機排除在外。
@菲觀: 當初用錢買駕照的老油條可以借此機會被過濾出來了。
@Alan姜楠: 這樣下去,網約車公司要盈利很難,是不是會選擇退出呢?
7、快手主播偽慈善獲利超40萬已被警方采取強制措施
近日,網絡主播涼山詐捐一事塵埃落定。涼山州公安局公布調查結果稱,涉事兩名網絡主播中,楊某(傑哥,安徽宿州人)通過直播平臺騙取禮物提現金額達24.9萬余元,而劉某(黑叔,黑龍江肇東市人)亦獲利18.6萬余元。目前,犯罪嫌疑人楊某已被逮捕,劉某已被刑拘。
@Y-你: 搞不明白這快手App到底有什麽好玩好看的地方?是不是作業布置少了這麽閑
8、趙薇回應上交所:收購萬家文化那30億是借的
近日,趙薇豪擲30億控股萬家文化(600576.sh)。1月11日晚間,萬家文化發布回應上交所問詢公告,針對上交所關於趙薇入主萬家文化的問詢,龍薇文化撇清了與“阿里系”的關系,也披露了購買股權所需的30億資金來源。由於此前萬家文化子公司曾與阿里巴巴旗下的合一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針對是否存在優酷合一集團借殼的可能,龍薇傳媒明確予以否認,稱本次股份收購與“阿里系”企業或者個人沒有關聯,截至目前與“阿里系”相關企業沒有後續資產註入計劃或安排。
@馬克:薇姐現在不拍電影改經商了?
9、原搜狐總編輯陳朝華出任360公司副總裁、北京時間聯席總裁
1月11日,原《南方都市報》總經理、搜狐總編輯陳朝華出任360公司副總裁、北京時間聯席總裁。據悉,“北京時間”是由奇虎360與北京新媒體集團合作組建的北京時間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產品,於2016年4月12日正式上線。目前,360總裁齊向東兼任北京時間董事長。
@驕傲的太陽:門戶網站真的不再需要原創團隊了嗎?
10、央行對比特幣交易平臺開展現場檢查比特幣急跌破6000元關口
11日,央行上海總部發布消息稱,為防範化解比特幣、萊特幣等市場風險,2017年1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市金融辦等單位組成聯合檢查組對比特幣中國開展現場檢查,重點檢查該企業是否超範圍經營,是否未經許可或無牌照開展信貸、支付、匯兌等相關業務;是否有涉市場操縱行為;反洗錢制度落實情況;資金安全隱患等。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與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等單位也進駐了“火幣網”、“幣行”等比特幣、萊特幣交易平臺。消息發布後,火幣網比特幣價格短線跳水,日內跌幅擴大至1.85%。
@咖啡店:呵呵,前兩天還有人跟我嘚瑟入了好多比特幣呢。
11、三星“太子”卷入韓國“幹政門”:被檢方視為行賄嫌疑人
據韓聯社報道,因三星卷入韓國總統樸槿惠“閨蜜幹政”事件,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镕最早於周四將被檢方傳喚。負責調查總統親信門的獨立檢察組一位負責人透露,將重點調查三星向總統“親信門”核心涉案人崔順實提供的資金性質、是否以此為代價謀取利益等。李在镕將以何種身份到案尚未確定,不過《華爾街日報》報道提及,李在镕將被視為行賄嫌疑人。
@米哦:韓國的政商關系真是複雜。
12、諾基亞首款安卓智能機19日開售預約人數已超10萬
據京東官方微博, 諾基亞首款安卓機Nokia 6開啟預約,1月19日正式開售。目前,在京東官網上的預約人數已超10萬人。Nokia 6定價1699元,由富士康制造,定位中國市場,整體配置趨於中端。制造商HMD在一份聲明中稱:“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諾基亞這款手機的首發地,是因為中國的消費者能夠很好地反映出現實世界中不同市場的消費情況。”
@鼻屎爆炸:告訴羅永浩,這才是情懷。。。
大部分平臺被逼至死亡墻角,只差最後希望崩潰的那一撥弦。
本文系一本財經(微信 ID: yibencaijing)授權i黑馬發布。
從PC到移動互聯網,一批搭乘紅利期快車的互聯網金融,曾急速崛起。
而如今,流量紅利消失,一個瘋狂的、傳奇般的流量時代,惶惶然結束。
獲客成本從幾元飆升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站在十字路口的互聯網金融,仿徨無措……
瓜分殆盡的流量,再無新鮮感的用戶,流量巨頭壟斷後的瘋狂剝削,面對這片無魚可撈、拼殺慘烈的血海,互聯網金融,如何生還?
以下是一本財經特別策劃,流量系統專題第一篇,那個瘋狂的流量時代,和那些血肉橫飛的歷史細節……
01 野蠻時代
去年底,戴曉莉所在的互金平臺終於達到了百度的推廣要求,拿到了通行證——往來溝通郵件百封,才最終跨過百度的硬性門檻。
從2014年5月開始,百度就再也不是所有互金玩家可以自由進出,而需要一張VIP通行證。
但幾年前,百度是一扇洞開的大門,是一個撒錢就進的名利場。
“我們沒有趕上最好時候”,戴曉莉坦言,曾經的百度推廣,是互金平臺廝殺時的有力武器。
“余額寶是一個標誌,在此之前,是行業的教化期,之後,進入爆發期,流量紅利時代開始了”,向上金服渠道負責人趙學超記得,互聯網金融在百度上的流量傳奇,突然間鵲起。
最開始,各個平臺還沒有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譯為搜索引擎優化)這個職位,大家的打法,就是“購買關鍵詞”。
但實際上,最開始大夥玩得野蠻而直接,直接購買其他平臺的關鍵詞(競品詞)。
一家知名平臺前運營推廣的負責人秦元鑫透露,那時他們每個月會有一個“機密溝通會”,所有的高層正襟危坐,“嚴肅地商量,這個月購買哪些平臺的名稱關鍵詞”。
他們用最陰損的一招,去搶奪其他平臺苦心經營的知名度和品牌。
結果,百度上搜索任何平臺,他們平臺永遠在第一位。
雖然在行業中被跺腳狂罵了半年,“所有人都說我們恬不知恥、惡意競爭,但我們靠這玩意,獲得了幾十萬種子用戶,融資了十個億”,秦元鑫稱。
而此時,秦元鑫計算了一下獲客成本,一個投資用戶最低時,只需要幾塊錢。
而這樣的案例,只是那個瘋狂時代的縮影。
大量的平臺,憑著莽性和狡黠,輕易收割百萬流量。
但競爭者越來越多之後,大家發現,流量突然不好玩了,大家都是“待宰的羔羊”,而百度,才是背後真正的贏家。
02 真正的贏家
此時,百度幾乎壟斷了PC端80%的流量,“掌流量者掌天下”,它就此成為時代霸主。
壟斷形成後,所有的人,只能在百度生態下,被反複壓榨。
為了捍衛自己的陣地,互聯網金融平臺要想不被別人購買關鍵詞,就得購買“品牌專區”。
說白了,就是給百度交保護費。
“品牌專區的核心是,被用戶搜索時保證‘首條’和‘多半屏’”,趙學超表示,“根據每家關鍵詞的熱度,購買價格也不會相同”。
這意味著,品牌專區的價格,還會隨著平臺的知名度增加,而水漲船高。一些知名平臺品牌專區的價格,一個月就高達百萬。
一切才剛剛開始。
在百度“競價排名”的機制下,所有人如掉入一個巨大黑洞中,生還無望。
“行業剛興起的時候,大家都沖在前面,先把流量放在自己兜里,”方城是北京一家排名前十平臺的品牌總監,他回憶道,“關鍵詞,就那麽幾個,投資、理財、P2P,大家都在搶,搶來搶去,價格就擡高了”。
互金平臺在百度推廣上上演“軍備競賽”,理財、網貸、P2P等詞價格一路攀升。
“一個月投放100萬?都別想砸出一點動靜。投放一千萬,那只是剛算入場”,秦元鑫稱,各家平臺的一年的線上推廣費用,已開始以億計算。
“到了後期,自己平臺的關鍵詞點擊,都到了幾十元,我們和員工要求,大家把我們的官網,放入收藏夾里,千萬別點關鍵詞搜索”,秦元鑫說,價格貴得,大家都不忍點擊。
但這場燒錢大戰,百度倒掙得心花怒放,直到2014年5月。
那時,上線僅5個月的旺旺貸全員失蹤,行業多方線索猜測,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騙局。
旺旺貸曾在百度加V認證推廣,是百度的大金主。找不到旺旺貸負責人,百度便成為眾矢之的。
在輿論的重壓之下,百度啟動“網民權益保障計劃”,擬對旺旺貸投資者做賠付。
同時,下線了800多家P2P網貸平臺,並號稱“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
而隨後,行業的洗牌期席卷而來。
據零壹財經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1月,P2P問題平臺已達3233家,占總平臺數量66%。
互金行業有了“高危”的標簽,百度不得不多次收緊準入門檻,多維度考核平臺後,才能拿到“VIP”通行證。
血海廝殺中,屬於互聯網金融的百度流量時代結束。
“對於我們來說,現在拿到百度的通行證,也不是為了獲客,最多是為了增信”,戴曉莉稱。
包括百度推廣在內,整個PC端流量都處於衰敗階段,用戶已被分食幹凈。
“事實結果也證明,現在確實沒有什麽流量,客戶轉化,每天也就幾十個左右”,戴曉莉舉了個形象的例子,“每個流量渠道,都是一個池塘,池塘里的用戶數是一定的,每個平臺撈一網,後進入的平臺,再想撈出用戶的困難就越大”。
例如,理財這個關鍵詞,最開始一次點擊只要1元,而最新價格,一個點擊需要33元。
註意,這只是點擊進入頁面,註冊轉化率是多少?
“最高在10%以上,目前,已跌落至千七左右”,旺財谷合夥人雷洲稱。
從註冊再到投資,轉化率是多少?
“一般看平臺的知名度,百分之幾不等”,雷洲稱。
如此,流量轉化為投資用戶,需要幾千,甚至上萬元。
這門生意,還如何做得下去?
03 移動崛起
2014年,移動互聯網時代,以某種顛覆姿態,鋪天蓋地而來。
而此時,所有的互聯網用戶,開始了一場大遷徙,從PC端,到移動端——以百度為霸主的PC時代結束。
“今日頭條是百度未來最大的挑戰者嗎?”《財經》專訪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時,拋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
張一鳴略一思索後,說:“我又不是百度,為什麽要管這個問題?我們主要是向前看、往前跑,不看左右。”
但通篇采訪和各種細節背後,我們已能隱約從這個理工男身上,看到某種與李彥宏類似的基因和血脈。
今日頭條獲得了5.5億的裝機量,日活用戶7000萬,無疑,它再次成為了移動時代的流量霸主。
從百度倉皇而退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對新崛起的今日頭條,投向了期許的目光。
2015年,不少平臺開始轉戰今日頭條,試圖搭上這列流量紅利的列車。
上車後發現——上錯了車。
百度一般是有投資意願的用戶,主動搜索,因此轉化率還算好;而今日頭條是針對感興趣的用戶,進行推送。
對於金融產品,除非有非常強烈的購買需求,否則,大海撈針一般去撈用戶,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今日頭條一直標榜“大數據推送”,但目前來看,算法尚未成熟,內容被詬病低俗化,相應的精準營銷,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與今日頭條的合作,多為了提升品牌曝光率,但在客戶轉化率方面,並不是強項”,方城也發現了這點。
最終,今日頭條淪為大多數互聯網金融的“品牌選擇”,而非“獲客選擇”。
此時,APP大戰,也拉開了帷幕。
而相對於PC端的百度壟斷來說,移動端的獲客,則五花八門得多。
比如在APP Store、安卓等應用市場上,形成了一套“刷榜”產業鏈——通過刷評論和刷下載量,將APP拱到排行榜前面。
還可以和大的裝機量的APP合作,相互導量。
而此時,另外一波紅利崛起——微信的時代到來。
而以微信服務號形式出現的平臺,開始了一場收割大戲。
“悟空理財是少數幾家,真正抓住移動端流量紅利的平臺”,51理財CEO劉思宇認為。
2014年9月,悟空理上線,當時只有100個“種子粉絲”。
玖富CEO孫雷稱,他們提出了一個叫“人人傳播”的新玩法,利用微信的社交化特性,利用“親友團”的力量去推廣產品。
玩法就是,每個用戶都會有一個邀請碼,每邀請一個好友,就能獲得1000元的特權本金。本金無法取現,卻可以提取產生的收益。
此時,百度的競價大戰,已讓獲客成本高達千元,一個1000元收益,也就幾元錢,獲客成本相去甚遠。
“這100人,通過傳播、裂變,在80天後變成了100萬,”孫雷稱。
而這套玩法,後來被其他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再發揮,成了大家的慣用伎倆。
但短暫的紅利期,卻沒有持續太長。
據易觀數據,2015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7.9億人,人口紅利消失。
而到了2016年,據工信部數據,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已達到9.8億。
幾乎難再有新增用戶,市場被啃噬殆盡。
這也意味著,移動互聯網的流量時代,已封場關停。
不論是百度,還是今日頭條,或者是超級APP微信,流量巨頭們,壟斷著市場,所有的玩家,只能在他們制定的規則之下,靠著支付巨額的“流量費用”,掙紮求生。
就像一個牧場,所有的人都是流量巨頭的牛羊。
“有時候,我們覺得在給流量巨頭打工,我們掙的那些收益,全部被巨頭收割”,秦元鑫稱,為了獲客,每年支出超過公司總支出的50%,甚至更高。
“因為沒有新增用戶,各個渠道的轉化率都急速下降,行業獲客成本攀升到數千元”,秦元鑫試想,一個投資用戶需要投資多少錢,才能將這數千元的成本覆蓋?
一旦陷入燒錢獲客的泥潭中,盈利就是遙遙無期的癡心妄想。
年後,秦元鑫離開原公司,去了和金融完全無關的新領域。
“流量幾乎將80%的平臺逼向了絕路,這是一場毫無生還可能的戰爭”,這場戰爭,他不想再參與。
年前,一個女CEO坐在劉思宇的對面,說想拿出幾百萬,投放一輪廣告,再博一把,看看平臺還能否“尚有生機”。
“別投了吧,一年沒有一千萬的預算,就別幹了,把平臺關了,可能少虧點”,劉思宇無法用商人的冷峻,去面對一個女性最後必敗的決絕。
他剝奪了她吮吸著,堅持到這一刻的那絲希望。
這就是行業的現狀,大部分平臺,被流量巨頭們逼至死亡墻角,只差最後希望崩塌的那一撥弦……
(流量巨頭形成壟斷之後,形成了第三方流量產業鏈,他們和平臺攜手,試圖掙脫流量高度聚合效應,打破壟斷,他們會另辟蹊徑突出重圍?還是難逃死亡命運?敬請關於一本財經流量系列選題第二篇《流量的終極戰役》。)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催乳師蔡思丹正為顧客按摩乳房,噴射出的乳汁濺在她的臉上。(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
主打“揉出分泌物”“排出毒素”“暢通經絡”“消除增生”的胸部按摩成了美容院最火爆的新項目。然而,一些證照不全、手法不規範的按摩師,不僅收獲了豐厚利潤,還催生出一系列因乳房按摩致病的患者。
一篇乳腺外科醫生撰寫的《被乳房按摩害慘的中國女人》指責乳房保健按摩是“騙錢要命”,近日引起朋友圈刷屏。
該文作者、蘭州市婦幼保健院乳腺外科醫生趙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撰文的起因是他在門診頻繁見到乳房按摩後致病的患者,有的胸部被吸成了兩個紫色大腫塊,有的炎癥加重,還有的嚴重延誤治療。
最極端的例子是兩年前他所在醫院接診的一位患者,檢查過程中已經發現腫塊,且惡性傾向大,但患者未遵醫囑做穿刺和確診,反而去理療店做乳房按摩。“兩三個月後,腫塊越來越大,擴散到肺部也有結節。”此時再確診已為中晚期癌癥。
事實上,在消除乳腺增生、催乳、排殘乳、豐乳美胸的誘人功效下,乳房按摩已風靡全國,大到美容美體中心、小到小區里的按摩保健,“乳房按摩”已經成為女性保養新寵。盡管價格不菲,效果不明,甚至會起反作用,愛美的中國女性仍趨之若鶩。
南方周末記者走訪美容、理療店及催乳師群體,發現良莠不齊的“按摩師”“催乳師”正在用千奇百怪的方法“打造”中國女性的胸部,對醫學知識的缺乏導致中國女性對乳腺疾病、乳房下垂、母乳不夠等問題的過度擔心,從而將“乳房按摩”推向前所未有的狂熱浪潮。
“如果奶水不及時清出排空,容易堵塞管道,產生炎癥。”顧不上擦拭噴濺在臉上的乳汁,催乳師蔡思丹用雙手不斷擠壓著手中的乳房,讓躺在按摩床上年屆四十的“二胎媽媽”秦瀾噴出了近半米高的乳汁。
看到有文章抨擊“乳房按摩”,蔡思丹有些委屈。她入行四年,用雙手幫助過“至少五百多位”奶水不足或脹奶、患乳腺炎的婦女。在她看來,“按摩手法正確就不會痛,也不會造成傷害”。
秦瀾是走了彎路才到蔡思丹這兒的。對高齡產婦來說,生育是場危機四伏的歷練。2016年,孩子剛出生就因為黃疸被帶去了加護病房,秦瀾奶水漲在胸里流不出來,不得不找催乳師來幫忙按摩通奶。一想起當時被醫院催乳師用手指掐住乳頭,擠壓整個乳房的場景,秦瀾就忍不住哆嗦,“真是痛得死去活來”。
後來,在醫生的推薦下,秦瀾找到了蔡思丹。她說自己2017年春節時貪吃鹵豬腳,結果奶水太油就堵塞了,按摩了兩三天才清理好。“我兩只手按出來的都是油。留在乳房里會變成什麽?怎麽餵給寶寶?”蔡思丹舉起雙手笑著說。
哺乳期婦女較易出現乳汁淤積,不正確及時處理容易發展為乳腺炎,如果醫院處理不當,用藥治療或患者忌醫諱藥,不了解正確的醫療處理,都很可能影響母乳餵養,因此像秦瀾一樣,選擇物理方式“按摩排奶”的女性無處不在。一位湖北媽媽2個月前剛剛生下女兒,脹奶嚴重到發燒,她先後找過4位通乳師“排奶”,受盡痛苦。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目前蘭州、哈爾濱等許多城市的公立婦產醫院乳腺科都開設了“治療性乳房按摩”服務。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不能上門等原因,很多產婦會選擇往產房里塞“名片”的“高級催乳師”,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單次按摩價格在200-900元不等。
從市場角度看,這一美容機構開發的全新產品,以“私密”“定制”的服務在短短數年間走紅大江南北。而在按摩、美容院接受肩周頸椎按摩、臉部護理的顧客,也成了最主要的目標顧客。
王芳就是擔心自己的乳腺增生而對胸部按摩蠢蠢欲動的人群之一。
長期去的那家美容院告訴她有乳腺增生,情況不太樂觀,建議堅持做按摩治療。一開始,王芳並沒有當真,只是在心情不好、管孩子煩躁胸悶時,她開始懷疑是不是真的有乳腺問題。“可千萬別嚴重了發展成乳腺癌。”
一個月前,美容院又贈送了免費胸部按摩,“一個多小時,手法很多”,包括“手掌環形按摩、手臂擠壓”等。她覺得按過之後的胸部確實柔軟了,雖然之後幾天連走路的時候都會疼,但她還是對“買三贈一、按摩42次、總售價10890元”的美胸精油套盒動了心。
“老公說我走火入魔了。”面對丈夫的阻攔,她卻認為是老公越來越不關心自己,“我都一把年紀了,還不能為了保養自己多花點錢?”
也有顧客不那麽幸運。47歲的李楠,十年前查出乳腺增生後,在醫院治了很多年,“吃了一大堆中藥、西藥都治不好,嚴重時痛到發燒,半夜里痛醒”。有朋友說,這是經絡堵塞,介紹她到一家美容院以1680元的價格購買了10次乳房按摩。
接待李楠的按摩師是位二十多歲的小姑娘,“讓我摸她的乳房很柔軟,而我的胸是硬的”。相信了對方“可以按好”的承諾,李楠忍著疼痛接受“治療”。單次按摩在30-40分鐘,先用扭擠、按壓等各類手法揉搓,再被一種擠壓乳頭的儀器進行按摩“吸毒素”。
十天之後,她不僅沒有好轉,整個乳房又腫又痛,不斷溢出白色汁水,去醫院檢查時醫生告訴她,這是按摩刺激導致泌乳素增高,停止按摩就好了。
李楠回到美容院提出抗議,對方反而爭辯這是“排殘乳”,對治療有好處。
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類似疏通經絡、揉開胸部結節、排出殘留乳汁的宣傳幾乎成為了胸部按摩的標配,按摩師普遍以“揉出了分泌物”“排出毒素”“暢通了經絡”為噱頭進行推銷。
事實上,“揉出分泌物這種激素受體生理反應與排毒、通經絡毫無聯系。”趙鵬否定這一說法,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無論是“回奶”(孩子斷奶後)的哺乳期婦女,還是未結婚生育的年輕女性或中年婦女,在反複的乳頭刺激下都可能出現泌乳現象,反而可能導致月經失調等內分泌問題,因此“應堅決反對排殘乳”。
聲名在外,催乳師蔡思丹越來越火。近兩年,來找她按摩胸部的除了哺乳期的媽媽,也開始有年輕少女,“網紅、模特都有”。
除以“乳腺增生”等健康管理問題作為營銷噱頭外,乳房按摩能帶來的豐胸美胸等塑形效果,對註重身材保養的女性來說,也是個無關年齡的永恒話題。蔡思丹說,定期做胸部保養“胸部不會外擴,也不會因為餵奶而變胖”。她笑著看了一眼秦瀾說,“你看餵奶一年多的媽媽,形體還是很挺拔”。
南方周末記者走訪廣州市一家全國連鎖的美胸機構了解到,前來咨詢按摩的顧客,除了30歲以上、哺乳期後尋求形體恢複的女性外,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包括90後群體。有人想漲罩杯,更挺拔,有人希望胸部渾圓,白白嫩嫩。胸部按摩師和各類美容、美體機構的按摩師一樣,變換著方法滿足顧客需求。
“一定有效果。”該機構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只要訂購售價2680元,共計20次的精油按摩,即可促進胸部運動再次發育,再將腋下外側的“副乳”推到胸部,“從A罩杯升到C杯也是有可能的”。她們還承諾,會為顧客拍攝對比照片,無效全額退款。
而實際上,該公司提供的每次1小時的按摩服務,僅前15分鐘有按摩師以公司“自主研發”的美胸精油來進行按摩,後35-40分鐘則用一臺美胸儀器進行按摩。
只見美胸師將兩個峰狀塑料罩杯,扣在雙乳上,據介紹,根據開啟馬達的數量、收縮力度、震動的頻率,該美胸儀器可針對客人不同需求提供上百種調節方法。使用過程中,在強吸力的作用下,胸部會有很重的壓迫感,還會被抽出整圈的紅痕,這也被美胸師稱為可排毒的“出痧”反應,同時促進胸部運動達到豐胸效果,將周圍肌肉脂肪吸到胸部增長。
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除字母商標外,這臺美胸儀器上沒有任何規格標示,行內將這種設備稱為“雙泵豐胸儀”,是美容院普遍使用的豐胸儀器之一。歸根結底,都是將兩個山峰形塑料罩杯,扣在雙乳上以不同的吸力和震動來達到所謂的運動效果。
在趙鵬看來,通過按摩豐胸“沒有可能”。因為將其他位置的脂肪揉到乳房部位,並無科學依據,過度按摩反而有皮下出血的可能性,給乳房實質細胞的脂肪顆粒引起不必要的損傷。如果實在認為自己的乳房外形不好,可通過外科手術進行改善脂肪移植,填充到乳房里。
市場上各種有“專利科技”的美胸儀器名目繁多。一位從事美容理療行業的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通過物理療法來改善胸部形態和輪廓,短時間內或許可以產生一定的視覺效果。“但基本上過一段時間又會恢複原狀”。按摩機構往往會建議購買者長期堅持,“歸根結底還是讓顧客再多辦卡”。她建議,想真正達到塑形目的,還需要加強胸部周圍肌肉的訓練,用健身、健康飲食等方式。
網絡上關於乳房按摩行業的爭議,讓按摩師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質疑中。
“如果客戶膿腫、發燒比較嚴重,我們不會接的,也建議她去醫院。”蔡思丹表示,疏通乳房、排出乳汁等按摩服務是符合市場需要且非常安全的。
而在趙鵬看來,產生乳汁的乳腺腺泡就像一個個葡萄,在輸送乳汁的管道(乳管)不通暢時,乳汁到不了乳頭,腺泡就會像充滿水的氣球一樣,脹得很大。“一雙大手就像把葡萄擠破一樣,讓乳汁流進了乳腺間質,不僅很疼,還可能繼發炎癥,形成膿腫。”
即使是被哺乳期婦女廣泛認可的“催奶師”,趙鵬也不認可。“沒有任何一種按摩可以仿照孩子吸吮乳頭的方式。”他建議,如果寶寶實在吃不到奶,母親可以用輕柔的方式擠壓乳頭乳暈促進奶水流出,但不提倡擠壓乳房周圍,以防腺泡擠破。
“母子間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孩子吃多少,母親分泌多少乳汁,逐漸會達成一種平衡和統一。”他相信整個母乳餵養的過程越少人為幹預越好。“如果確實乳汁淤積,建議到醫院專科就診。”他介紹說,現代醫學治療乳汁淤積和乳腺炎有很多改進,“不一定都要打針輸液、停止哺乳或切開膿腫了”。
對“乳腺增生、結節”的過度關註也導致了不當的保養方式。如果還用葡萄串比喻,乳腺增生主要是因為體內雌激素水平上升,乳腺導管上皮細胞及間質細胞充血腫脹。這就好像是一串葡萄中,有一部分葡萄體積比其他正常的大,葡萄枝也更粗。如果這時候再給這串葡萄噴點催熟劑、增大劑(含雌激素的精油)會怎麽樣?
“簡直就是火上澆油。”趙鵬在文章中寫道。
他還擔心這些來路不明的精油對女性的傷害。事實上,美容機構推廣的純天然植物精油同樣含有雌激素,使用後可提高人體激素水平,但雌激素水平可能會相對地升高反而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
精油按摩和乳腺癌發生率的關系暫不得而知。不過多方研究顯示,中國女性診斷為乳腺癌的中位年齡是48-50歲,相比於美國的64歲,年輕了近10歲。中國女性患者中57.4%的人不到50歲就被診斷為乳腺癌,62.9%的女性被診斷為乳腺癌時還未絕經。
事實上,中國女性擔心的“乳腺增生”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可以通過一定方法自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賈國叢曾解釋,乳腺增生其實是一種良性病變,無特別的治療方法,極少數會發展為乳腺癌,註意定期複查即可。另外,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態,少吃含激素較高的食品,堅持適量運動就能有效緩解乳腺增生。
目前,進入“催乳師”這一行業的門檻很低。在網絡搜索“催乳師”培訓不難發現,有些速成班僅需十天即可頒發“合格證書”,而“保健按摩師”職業資質考試的培訓機構寥寥無幾。市場上“催乳師”“美胸師”職業,則被認為是“手指一按,月入上萬”。
南方周末記者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上查詢,目前國家職業資格管理數據庫中並無“催乳師”這一職業。較為規範的資格證書,就是蔡思丹2015年6月考取的,由該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頒發的催乳師(高級課程)崗位培訓考核合格證。有統計顯示,這類持證人員在10萬人左右。但在全國各地提供催乳師服務的從業人員已遠超此數。
趙鵬發現,西方國家並沒有這樣的行業。這與國民整體醫療素養有一定的關系,很多人對醫學知識認知不足。同時,醫學科普也不到位。如果能讓公眾通過簡單的比喻了解乳房結構及功能和保健方法,也不至於出現上當受騙甚至耽擱病情的情況。
2017年11月25日,《被乳房按摩害慘的中國女人》在丁香醫生微信上推送後,閱讀量已超過650萬。
對“乳房按摩”的狂熱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女性的外形焦慮。年輕、身材好成為千篇一律的優秀標準。對醫學知識的缺乏,使得那些以消除“乳腺增生”、通經絡防治乳腺癌為噱頭的宣傳變得格外具有誘惑力,而市場上良莠不齊的按摩手法又成了暴力傷害的沃土。
“乳房按摩並不是萬惡的,只是市場上不專業的手法太多了。”蔡思丹強調。
(文中王芳、李楠、秦瀾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