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世界第一個為牛樟芝命名的人,來自台灣;兩百多篇牛樟芝相關的國際期刊論文,也來自台灣;台灣甚至有多達四百位教授研究牛樟芝。然而,一份報告驚爆牛樟芝可能有毒,最驚悚的是開發十餘年的牛樟芝,真正取得衛生署認證的合格業者竟只有三家。 撰文‧賴筱凡 一份四十頁的報告,能掀起的蝴蝶效應有多大?答案是讓年產值高達三十億元、超過三百家的牛樟芝上下游廠商全跳腳。 早在今年三月,台灣開發牛樟芝業界裡,已經彌漫了一股不尋常的氣息,「當時已經有人拿著這份報告在找媒體,但到了五月才被踢爆。」一名進行牛樟芝研究超過十年的業內人士說,台灣牛樟芝產業鏈頗具規模,背後山頭林立,投入資源龐大,自然不希望坊間瘋吃牛樟芝的熱潮,受到任何影響;尤其牛樟芝下游業者每年產值就高達十二億元,若加計上、中游產值,每年逼近三十億元。 然而,一份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以下簡稱生技中心)未公告的四十頁研究報告,就好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報告內容洋洋灑灑,都是針對大鼠餵食牛樟芝之後的毒性測試研究,報告結論清楚寫著:經過十三周連續餵食牛樟芝粉末後,部分大鼠出現腎上腺腫大,肝與卵巢也出現重量增加的情況。 更荒謬的是,在如此龐大產業鏈背後,真正取得衛生署健康食品認證字號的,也就是經過毒性安全測試的只有三項產品,包括:葡萄王的「樟芝王菌絲體膠囊」、利得生技的「利得牛樟芝固態培養菌絲體膠囊」、國鼎生技的「國鼎牛樟芝菌絲體」。除此之外,國人吃下肚的牛樟芝保健品,就得不到安全保護。 生技中心實驗報告粗糙挨轟此次牛樟芝爆發有毒事件得從立法委員黃偉哲說起,「三月,我們接獲陳情,向生技中心調閱牛樟芝研究報告時,就有業者主動上門來『說明』。」拿著資料,黃偉哲話說得直接,一份去年二月就完成的研究報告,做完後卻束之高閣。他向經濟部、生技中心都調不到,非得揚言刪預算,才讓生技中心把報告交出來。 「生技中心這種態度,很可議。」黃偉哲搖了搖頭。 其實,這一切起源於兩年前經濟部啟動的一項「台灣本土天然藥物產業技術開發計畫──牛樟菇產品加值研發與應用」計畫,「當時,生技中心正在開發抗肺癌藥物,所以也想了解牛樟芝是否能用在肺癌用藥的開發。」生技中心副執行長郭美慧解釋。 為了驗證牛樟芝對抗肺癌是否有效,生技中心也同步進行了牛樟芝的安全性實驗。「只是在實驗嚴謹度部分,我們承認確實有討論空間,但這只是很初步的研究。」郭美慧不諱言,牛樟芝來源不同、直接磨成粉末餵食大鼠而非萃取,在在都讓生技中心這份實驗結果飽受批評。 利得生技總經理林進忠就質疑,生技中心的實驗操作,相當於一個六十公斤成人每天服用一百二十克的量。「一百二十克,若是做成我們這種膠囊,大概可以做好幾千顆,一天吃一百二十克,等於當飯吃了。水喝太多會水中毒、鹽巴吃太多腎臟會不好,這都是副作用,那你不能講水有毒啊!」一位業界人士說,近年來牛樟芝經濟產值龐大,背後利益牽扯廣泛;尤其在坊間瘋吃牛樟芝後,自然會對靈芝、冬蟲夏草等其他保健食品產生排擠效應。所以,當這份毒理報告一出,自然整個牛樟芝產業都被拖下水。 一直以來,牛樟芝業界背後龐大利益糾葛,都在枱面下運作,曾經有牛樟芝業者得知媒體將披露牛樟芝負面消息後,威嚇受訪者、當事者。「這幾年牛樟芝的功效被誇大,經濟效益驚人,連帶的,業者對牛樟芝的投資額也跟著加大。」南台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系主任李順來說。 獲保健食品字號即可販賣 若進一步拆解牛樟芝產業鏈會發現,從最上游的牛樟木種植、植菌與採收,到下游的生產製造、通路銷售,幾乎已經是完整的產業鏈。「這也是為什麼兩年前經濟部會挑中牛樟芝來做計畫,目的當然是希望扶植起整個產業。」郭美慧說,當時經濟部編列了三千萬元的預算,加上今年投入牛樟芝新藥開發的金額,前後已經投入近四千萬元,都是為了開創牛樟芝經濟。 其中,規模較大、且較為人知的業者,像是葡萄王、喬本生技、利得生技、國鼎生技等,可稱之為一線廠商,「這類廠商的牛樟芝培育規模,光要蒐集的牛樟木就動輒百噸、千噸。若以一噸牛樟木要價十萬元來算,要達到千噸規模的業者,投入成本就破億元。」李順來直言,在牛樟芝經濟效益日漸擴大下,各家業者投入的成本急速攀升,也讓牛樟芝產業潛藏風險。 另一方面,牛樟芝幾乎是台灣特有的天然藥物,「目前台灣光是研究牛樟芝的教授就有四百多人,成功登上國際期刊的論文就有兩百多篇,台灣投入牛樟芝的研發能量,應該是獨步全球。」李順來指出,近年醫界也開始投入牛樟芝的研發,就是希望讓牛樟芝的產業鏈更完整。 只是,牛樟芝產業鏈已臻成形,但針對牛樟芝的相關規範,卻少之又少。 「目前牛樟芝被定義為保健食品,它並不像新藥開發需要取得食品藥物管理局認證通過,才能做臨床試驗,只要獲得衛生署的保健食品字號,就能夠合法販賣。」林進忠說,利得推出的牛樟芝產品,就是唯三獲得衛生署保健食品字號的廠商;其他業者縱使如長庚生技這般規模,所推出的牛樟芝產品,也沒有取得衛生署保健食品字號,消費者卻還是能輕易地在市面上取得,形成管轄漏洞。 政府不訂標準 民眾恐被誤導查詢市面上的牛樟芝產品,相關的訊息量多不勝數,光是「子實體」與「菌絲體」就夠讓消費者搞不清楚;更何況依牛樟芝培育的方式不同,還可以再分成椴木栽培、液體發酵培養等。 林進忠認為,就像韓國的人參風行全球一樣,牛樟芝確實有進入國際市場的條件;但是,在牛樟芝來源這麼多情況下,到底要含有什麼成分才能叫牛樟芝,政府卻連這樣的標準都不敢訂出來。 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現在一般消費者只要看到產品成分有牛樟芝,就容易以為有療效而被誤導。 「我想,這些年牛樟芝的療效確實被過度炒作;但是否真的有毒,有待更多實驗去驗證,牛樟芝的功效會因人而異,培育方式的不同,效果自然也會不一樣。」近來牛樟芝的負面傳聞,都嚴重地挑動了牛樟芝業者的神經,讓李順來感嘆:「身為一名學者,我們雖然不需要推銷牛樟芝,但也不必刻意醜化它。」一份報告丟出的震撼彈,動搖台灣牛樟芝產業鏈,讓各家牛樟芝業者無不積極刊登廣告、發表聲明,就是擔心剛剛成形的牛樟芝產業一夕崩解。 儘管牛樟芝有無毒性,「短期內尚無人可下定論,但任何天然藥物原本就有副作用,要看在處理過程中,如何保留有功效的物質。」郭美慧說,生技中心進行這項研究,也是為了更了解牛樟芝。 只是,在定論牛樟芝有無毒性之前,主管保健食品安全的衛生署,得先對雜亂無章、良莠不齊的牛樟芝業者,先行整頓一番;不然牛樟芝的產值、經濟規模再擴大,只會埋下更多未爆彈。 產業鏈成形 牛樟芝年產值30億元! 上游 牛樟木種植 近兩年由於牛樟木遭急速砍伐,逐漸吹起一股牛樟木栽種風潮。 中游 植菌 在牛樟椴木上打入菌種,代工生產牛樟芝。 下游 生產 主要以膠囊、錠劑、滴丸、純液等方式成品,一線廠商如葡萄王、台灣利得生技、國鼎生技等。 販售 由於需求量大,牛樟芝通路也呈現百花齊放,甚至採取直銷販售。 |
| ||||||
一場與天才面對面的七十分鐘,每個人限制發問一個問題,你會想問馬斯克什麼? 我們透過現場第一手觀察,告訴你為什麼他被喻為賈伯斯之後,新一代的創新天才,讓你知道,即使是創新天才如馬斯克,他一定會做的四項基本功是什麼。 撰文‧賴筱凡 「事實上,我的目標是希望大家愛Model S(特斯拉電動車)勝過他們的房子,我認為這是可能的,現在能給人們這樣快樂的產品,已經不多了,而我希望,特斯拉的產品能讓使用者快樂。」馬斯克如是說。 這應該是馬斯克今年股東會簡報內容裡,最令投資者動容的一句話了,沒有夾雜太多利益、獲利考量,馬斯克只是很單純地想讓世界變得更好,讓人們更快樂。這就是馬斯克,一位被喻為繼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之後,最受矚目的創新天才。 許多股東不計成本,千里迢迢地飛到美國舊金山參加特斯拉股東會。有爸爸帶著年僅十一歲的兒子來朝聖,也有中國投資人親赴現場,為的就是一睹馬斯克的風采。這個與馬斯克面對面的機會,時間僅僅七十分鐘,但已足以窺見馬斯克身為新一代創新天才的魅力。 第一課:別把賺錢當目標,去做夠酷的事他年僅四十三歲,就擁二五二○億元身價,並身兼兩家公司的執行長和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一是電動車公司特斯拉,一是太空火箭公司SpaceX,第三則是太陽能公司SolarCity。 三家公司做的事都很瘋狂,都想改變人類生活:特斯拉要讓全世界開車都不用再加汽油;SpaceX要將人類送上火星;SolarCity要讓更多人使用乾淨的太陽能源。 南非出生的馬斯克,隨著離婚後的父親來到美國。在史丹佛大學念了兩天博士課程就休學,去追逐他的網路創業夢。 一九九九年三月,馬斯克與朋友共同創辦了網路金流公司X.com(後來改名為PayPal),後來這家公司被全球最大網路交易平台之一的eBay以十五億美元收購,其中一.六五億美元歸給馬斯克,當時,他年僅三十歲。 對於馬斯克來說,他致富得很早,但賺更多錢並不是他的人生目標,做一件夠酷夠瘋狂的事情才是。 「如果有一件是夠重要的,即使其他的人都反對你,你也應該去做。」這是二○一三年馬斯克被《時代》雜誌選為具有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一時,他親筆寫下這段話,概念很簡單,就是堅持你所相信的事。 近年來,特斯拉靠著兩款電動超跑,成了矽谷耀眼新星,然而,由於馬斯克的顛覆作法,省略汽車經銷商,讓消費者直接對特斯拉下單,惹毛了傳統汽車業裡的人。 從德州、亞利桑那州、維吉尼亞州到紐澤西州,汽車經銷商積極遊說州政府對特斯拉祭出禁賣令。為了這場與汽車經銷商的戰爭,馬斯克去年曾一度淚灑股東會現場。 「汽車經銷商們試著要特斯拉與他們妥協,將特斯拉的電動車交由他們來銷售,但這套模式真的對一家剛起步的汽車公司行得通嗎?如果過去九十年來,這套模式都不利於新車廠,那為什麼特斯拉要這麼做呢?」馬斯克與龐大的汽車舊體系對抗。 一年後證明,不與汽車經銷商妥協,特斯拉仍舊營運得很好,甚至有更多消費者願意買單,時至今日,馬斯克仍如此堅信著他的信仰,而且不因別人的不認同,就去改變。 第二課:哪裡挑戰最大,辦公桌就設哪馬斯克是十足工程師個性的人。他將辦公室直接設在生產線最前端,遇到問題隨時能解決。他曾說,特斯拉在產品升級還有很多問題,哪個環節挑戰最大,他就把辦公桌設在哪。 一名供應商觀察,「內部員工都知道,馬斯克其實給團隊的壓力很大,他是那種遇到問題就要de-bug(除錯)的人。」這些年,特斯拉在產品開發上遇到不少問題。尤其近兩年,他要將年產能從六千輛拉到二.二萬輛,這對馬斯克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今年,更要提升到三.五萬輛。 量產成了馬斯克當前最需解決的問題,可是,他沒有太多遲疑,就拿興建「超級電池廠」來說,即使特斯拉的態度很明確,但合作廠商松下電器還是有疑慮。 「我們每天都和松下開會,一開始松下也不確定,我們設定要讓電池成本縮減三○%的目標是否能達成,但我想,他們現在已被我們給說服了。」馬斯克在股東會上說。 第三課:保持戰鬥狀態,隨時準備走人馬斯克的薪水只有像徵性的一美元,但他擁有二七%的特斯拉股權,其中五三○萬股,是二○一二年特斯拉分紅配給他的。 這五三○萬股是以每股三十一.一七美元,讓馬斯克認購,對照今日特斯拉股價超過兩百美元,市值增加了五.六倍之多,這些分紅股票價值超過十億美元。 但是,這是一筆長達十年的交易,因為在這十年裡,馬斯克都不能執行這個選擇權,除非他達到董事會開出的目標:讓特斯拉的市值增加至四三二億美元,還有順利讓接下來的Model X與第三代車上市。 面對這麼龐大的分紅,馬斯克從未將它視為理所當然,因為只要他沒辦到董事會對他的要求,龐大分紅他就一點也拿不到,甚至對他來說,一家公司沒有永遠的執行長,而他也不會永遠都是特斯拉的執行長,這一點,打從他進特斯拉的第一天,將原本特斯拉的兩位創辦人踢出去,他就很明白地意識到這一點。 沒有了馬斯克的特斯拉,還會再創奇蹟嗎?「我想會的,當然要看是誰接手了。而且我也不可能永遠當這家公司的CEO,我希望未來我不當CEO以後,特斯拉仍能成長。」馬斯克這麼回答。 第四課:堅守承諾,股東才會相信你除此之外,馬斯克還有一項重要的領導特質,那就是堅守他所說的每一句承諾。曾有股東問他,「到底特斯拉的銷量要多大,公司才會賺錢?」當時馬斯克告訴他,大約八千輛左右,後來特斯拉確實賺錢了,就在去年第一季時,短暫獲利一千五百萬美元。 當然,後來狀況又不一樣,特斯拉在拓展市場,又投入更多資源開發新車。因此,即使去年特斯拉在全球賣出二.二萬輛車,始終難脫離虧損狀況。 回到這七十分鐘的談話上,儘管公司不賺錢,現場卻沒有一位投資人悲觀以對,相反地,他們對特斯拉的前景很樂觀,「它不只會是下一個『蘋果』,甚至有機會超越『蘋果』,畢竟馬斯克有機會比賈伯斯更好。」說話的是從特斯拉掛牌第一天就投資的資深股東蓋格,他每年都來參加股東會,想聽馬斯克說什麼。 不同於其他公司老闆總在股東會上釋放利多風向球,馬斯克沒有給大家太多獲利的期待,但他要傳達的訊息很清楚:特斯拉的營運很健康,而且走在對的方向上。 去年馬斯克曾在股東會說,特斯拉「超級充電站」計畫讓全美國的充電站據點又更多了,或許他會考慮,帶著五個兒子,一起開車從舊金山橫越美國到東岸,因為那是他年輕時,與哥哥一起開車回家的路。 今年他不等股東問,自己主動談起這項承諾,「很可惜,孩子們有一些上學的考量,所以沒能完成,但我還是和團隊一起完成這個開電動車橫越美國東、西岸的計畫。」講到這段時,馬斯克掩不住興奮,臉上掛滿笑意。這象徵特斯拉又邁前一步,開電動車不再需要擔心半途沒電。 短短七十分鐘報告,讓人看見馬斯克腦中勾勒的藍圖,我們也從中學到他企圖改變世界的四堂領導學。在已經沒有賈伯斯的時代,所幸,我們還有馬斯克這個全球最創新的腦袋,能為世界帶來革命性的轉變。 馬斯克(Elon Musk) 出生:1971年 現職:特斯拉執行長 經歷:SpaceX執行長、PayPal創辦人、SolarCity董事長學歷:美國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史丹佛大學物理研究所肄業家庭:已婚,育有五子 馬斯克大事紀 1999年 第一次創業。成立網路金融服務公司X.com 2000年 X.com改名為PayPal 2002年 創立SpaceX(火箭公司);eBay購併PayPal,個人得1.65億美元2004年 入股特斯拉,並且擔任執行長與產品建構師2006年 投資SolarCity,並且擔任SolarCity董事長2012年 SpaceX成功地將太空飛船送向國際太空站,開啟太空私營化的時代 |
據保監會網站消息,2月10日下午,針對信泰人壽、正德人壽、安邦人壽在貫徹落實《人身保險客戶信息真實性管理暫行辦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中國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與3家公司相關負責人進行了監管談話,通報了對3家公司客戶信息真實性專項檢查結果,要求3家公司高度重視,認真整改。
保監會要求,一是清查補正,對於在2014年保監會客戶信息真實性專項檢查中發現的客戶信息不真實保單,3家公司應在4月30日之前完成清查補正工作;二是全面整改,對照《人身保險客戶信息真實性管理暫行辦法》要求,逐條梳理,完善流程,在全系統範圍內進行全面整改。
“對於整改工作“走過場”、敷衍了事的公司,保監會將依法采取進一步監管措施。”保監會稱。
2014年5月起,保監會組織各保監局開展了客戶信息真實性專項檢查。近日保監會將結果公之於眾,13家公司的客戶信息不真實的保單比例超過5%,而信泰人壽占比高達21.41%,居於榜首,其次為正德人壽和安邦人壽,客戶信息不真實的保單比例分別達到17.14%和14.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