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人分飾4角 還能每天留白一小時?

2014-02-17  TCW
 
 

 

「各位小朋友,大家好!」這是公共電視兒童節目中扮演「水果奶奶」的他。 「歡迎收聽九點強強滾。」這是廣播節目主持人的他。

「劇團也適用波特五力分析??。」這是台大EMBA課堂上的他。

從電視藝人、水果奶奶、強哥、EMBA學生四種身份,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持續把歡樂帶給大小朋友,同時要面對劇團經營管理,每天穿梭在不同平台、不同角色,他怎麼做到?「我真正感覺到劇團需要有系統的規畫是在二○○三年!」歡樂的基礎,來自時間管理。

趙自強在二○○○年創立如果兒童劇團,剛開始,就像大多數藝人開餐廳當副業,他也抱持著把開劇團當副業的心態,找了很多人,卻不知道要他們做什麼?

除了劇團外,他仍主持節目、拍戲、接通告,把各種角色全攪在一起,甚至沒意識到劇團每月龐大開銷,是一筆沉重負擔。

就這樣度小月到了二○○三年,突然爆發SARS,一夕間劇團的票全賣不出去,所有演出取消,劇團爆出上百萬元虧損,面臨創團以來最大危機。

三色管理行事曆,輕重緩急一目瞭然

不得已,他一度想把房子退租、解散劇團。那段期間,雖然他的電視、廣播通告繼續接,但劇團停擺他無戲可演,也讓他靜下心思考,他首度意識到自己與劇團之間,時間安排出現問題。

「當時我的行程全部由經紀公司助理幫我打點,助理只在乎我上電視、主持、廣播、晚會的機會,卻沒有把我在劇團應該要有的時間排進去。」個人與劇團之間聯繫出現斷點,他常東奔西跑浪費時間,他心想,一定要把「斷點」連起來,改變這種「橋歸橋、路歸路」的安排方式。

很快的,SARS風暴過去,大小朋友們陸續回到劇場,他決定先處理「斷點」。第一步,他把行事曆的主控權從經紀公司手中拿回;然後,他與劇團工作人員討論,建立「三色一框」管理法。

「所謂的『三色一框』道理很簡單,就是透過顏色來分辨事情的大小、重要性、輕重緩急,」他說。如果當天有外出行程,助理會把錄影、與外部單位開會時間儘量一氣呵成,不浪費交通時間。有了三色一框提醒,他每天離開劇團前,只要看一眼上面有幾種顏色,心裡對明天事情輕重緩急就一目瞭然。

此外,這幾年他也利用手機的App,追蹤每一個專案最新發展。「我們會為目前進行中的每個專案開一個App群組,所有參與的人員,會把新的動態或注意事項放上去,讓大家都看得到,」他說。

App群組管理,一次追蹤十五個專案

一個人的行事曆執行起來很簡單,但一群人的行事曆怎麼管理就是學問。現在他會把劇團的年度行事曆寫在公司一進門的大看板。如果有十五個製作,就有十五個專案管理負責人,隨時透過App瞭解進度。

透過三色一框及App管理,劇團的營運逐漸上軌道,但他卻提醒自己保有「留白」。

「行事曆是規畫該做的事,但不應該把每天的行事曆全部填滿,因為規畫不就是為了想省下更多時間,把時間用在更值得浪費的事情上面?」他說。

與一般主管把行事曆排滿不同,他通常在會議與會議之間,或是劇本寫作的片段,空下一到兩個小時,到附近的舊書攤、公園,甚至什麼都不想就是逛逛、發呆。「有一次我利用會議之間的空檔到附近走走,不知不覺間走到一排矮房子旁,屋前楊柳被風輕輕吹起,一位滿臉白鬍鬚的老先生迎面走來,看了我一眼,當下我以為回到六、七○年代的台北。」他從中獲得靈感,寫下《你在對我眨眼睛嗎?》劇本。

趙自強知道,劇團透過管理可讓運作上軌道,但若過分強調SOP(標準作業流程)就會失去感動,故事與生命需要「意外」才會動人。他善用方法換得「留白」時間,成為創作持續下去的動力來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80

華爾街"獨行俠":一人管理百億

http://finance.sina.cn/?wb2sina=1&wm=3049_a111&from=qudao&sa=t74d13195726v39&vt=4
他「默默無聞」,就算投資者揣著八位數的資金想要投資,給他的辦公室打電話也不一定有人接。
  更特別的是,他的基金公司主要就他一個人,鮮有人見過他,一位業內人士稱他為「獨角獸」。
  這位基金經理名為David Abrams,他的基金公司Abrams Capital Management LP管理著80億美元的資金,旗下有三隻基金,最近他正在募資成立第四隻基金,令其資金規模超過100億美元。
  與那些整日在電視上高談闊論的明星基金經理迥然不同,Abrams從未在公眾活動上發表過演說,他似乎更寧願世人找不到他。
  但最近《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讓更多人瞭解了這位「獨行俠」的生活。據報導,Abrams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主修歷史學,性格內向且理智。
  這家基金公司雇了三位分析師和一群後台員工,但是所有的交易都需要Abrams同意,相較而言,其他同等資產的公司通常會有上百位員工。
  從1999年成立至今,Abrams資本的主要基金已經錄得平均年化約15%的回報率。這幾乎是對沖基金研究公司(HFR)跟蹤的對沖基金收益率的兩倍,標普500指數的三倍。
  它最近持有的公司包括書商Barnes & Noble Inc、零售商J.C. Penney Co。以及西聯匯款公司。
  他的投資思路也與眾不同,這家對沖基金不用槓桿或者外借的資金,賬上通常躺著數十億現金,在其所管理的80億美元資金中,約40%是以現金方式持有。
  目前,他曾經的老闆Seth Klarman——世界最大對沖基金之一Baupost Group LLC的老闆也將個人基金交給Abrams打理。(關於Klarman的傳奇人生請看華爾街見聞網站的舊文:Seth Klarman:鮮為人知的對沖基金傳奇)
  Klarman評價Abrams「相當聰明」。與Klarman相似,Abrams的耐心也令人驚嘆,他可以好幾個月不對投資組合做任何調整。他給投資者的季度信簡短到只有六段,其中一段只有一句話。
  有投資者還提到,他不會花哪怕一分鐘來說服你或者與你爭論,如果你問他,他會給訴你他的想法,如果你不問,他可能就坐在那兒,一言不發。
  至於這位「獨行俠」的報酬如何,《華爾街日報》通過計算他的費用、績效以及在公司中的個人投資,去年他的一隻主要基金的回報率達到23%,這令他的個人回報超過了4億美金。總的來看,他的薪酬可能超過了David Einhorn、Daniel Och甚至是Klarman這些大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195

台灣第一人〉打敗逾百國精英 入選Google未來學院 葛如鈞就是要向未知挑戰!

2014-06-09  TWM
 
 

 

Google、NASA與矽谷科技界精英共同創辦,有未來學院之稱的奇點大學,在今年將會有一位台灣學生——葛如鈞。

從傳播一路跨界唸到台大資工博士,他不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有的只是一顆勇於挑戰未知的心。

撰文‧何佩珊

有沒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同時學習傳播、設計、科技和創業?或許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可以一次滿足你所有願望。事實上,這所由Google、 NASA、科技界精英合辦的學校,能提供的遠比你想的多更多。

只是,想要踏進校門可一點都不容易,以二○一○年為例,全球超過四千三百人申請,最終只有八十人入選,而今年,校方未公佈申請人名單,只說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都有人送件申請,三十三歲的葛如鈞正是其中之一,他也將是奇點大學○九年成立以來,踏進校門的第一位台灣人。

不過,如果你以為這不過又是另一個「人生勝利組」的故事,恐怕就大錯特錯了。

不是人生勝利組!

吊車尾考上高中 大學、碩士都讀私校葛如鈞的父親是一名機械工程師,母親曾擔任幼稚園老師,家庭背景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從小在新北市永和長大的他,求學時期也沒特別選讀私立學校,如常地依照學區分配,就近進入了秀朗國小、永和國中。

葛如鈞形容自己當年是以吊車尾的成績考上高中,以此看來,這位即將要與全球精英共聚一堂的年輕人,的確不算贏在起跑點。不過對他來說,能夠進入這所在一九九六年剛剛改製成完全中學的台北縣立清水高中的第一屆高中部學生,讓他覺得相當新鮮有趣。

若真要說有什麼特別的,或許是葛如鈞的舅舅在電腦公司工作,兒時逢年過節,當大人聚在客廳聊天時,他就可以跑到舅舅的房間玩電腦遊戲。「或許是這個時候啟蒙了我對電腦的興趣吧。」他說。

不限制自己的路!

從文科跨界挑戰理工 在台大拿到博士大學時,葛如鈞就讀淡大資訊傳播學系,拿的是文學士學位,而後推甄元智大學研究所,連面試機會都沒有就落榜,後來是透過考試才錄取元智的資訊傳播研究所,而一直到了博士班,他才進入了眾人眼中的傳統名校台大,取得網媒所(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資訊工程學博士。

從傳播跨領域進入理工,葛如鈞求學這條路繞了一個大彎,「其實在父親的期望下,高中要推甄大學時,我一開始選的是財金系。」不過後來在大學博覽會上,元智的招生人員告訴他,「資傳系是新的傳播!」這句話,讓他決定轉換方向。

對於「新」這個字,葛如鈞彷彿毫無抵抗力,「他們用最新的電腦做剪接、網站設計,還可以做遊戲和動畫,直接打到了我的死穴。」事實上,葛如鈞曾在二○一二年回到清水高中對學弟妹演講,設定的主題是資訊與科技,但他卻用了更多的時間提點學弟妹,「不要只是走在他人走過的道路」。

像他自己,明明一直走在文科的路上,但要攻讀博士學位時,卻硬是要挑戰理工領域。「選擇台大網媒所,對我來說風險很高,壓力也很沉重,」因為文組出身的他,必須補修大學部最重的資工必修學分,「當時我連最基本的『演算法』都還是第一次聽到,根本不懂那是什麼。」這樣的葛如鈞,得在三年內通過至少四科專業科目資格考。

對很多人來說,攻讀博士就已經像是心上掛了一顆大石頭,「我是掛了兩顆!而且還比別人重。」他說話時,手放在胸前,彷彿還感覺得到當時的焦慮與壓力。幸好,「不知為何,當時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叫我要勇敢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骨子裡那個探求未知領域的冒險性格,在此忽然沸騰起來,葛如鈞其實早就已經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路。

確實,敢挑戰,這就是葛如鈞博士班學弟鄭鎧尹對他印象最深刻的特質:「有人會因為之前沒人做過就不敢了,可是他不是這樣的人,他就是會想要去做之前沒人做過的事。」在博士班期間,鄭鎧尹和葛如鈞還共同創辦了第一個學生自辦的HCI(人機互動)工作坊,讓學生有機會深入瞭解什麼是人機互動。

最後,葛如鈞不僅順利從台大畢業,還在博士班最後一年創立Linkwish,而且經營狀況不差,知名案子就是和摩斯漢堡合作的訂餐App「MOS Order」;只是這個時候,葛如鈞與創業夥伴理念相左而決定退出。

然而,他向未知挑戰的沸騰熱血怎麼可能說冷就冷;入伍前夕他突發奇想,「我的創業,應該是要走到全世界啊!」所以他開始籌畫到海外進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現奇點大學。

不放棄任何機會!

就算講英文很卡 仍勇於和全球精英競爭要去哪裡進修其實困擾了他很久,「我念設計、學傳播,又有資訊背景,也對創業有興趣,哪裡才能把這些全部組合起來呢?」不論去念MBA或是設計,單一學科好像都無法真正滿足他想要的。「時間軸」創辦人暨執行長葉建漢就說:「很多創業者會把路越走越窄,但葛如鈞的企圖心,卻讓他的路越走越寬。」終於,奇點大學出現在他眼前。

不過,申請入學的過程幾乎要把他給逼瘋。在奇點大學要求的提交項目裡,除了個人基本資料、兩位推薦人,另外還需要回答五個問題,以及錄製一段兩分鐘的影片,「本來以為很容易,準備起來才發現超難。」首先是「回答五個問題」,不僅答題難,更難的是每題不得超過二百五十字。曾經在美國取得生物碩士與法學博士的「有物報告」創辦人周欽華解釋:「英文不道地的人,要用兩百多字回答一個問題,真的比你想像的難。」周欽華當時看了葛如鈞的答題內容,直接潑了一盆冷水:「這個……不太行。」兩人琢磨到送件截止日前幾天,才算搞定。

接下來,兩分鐘的影片又是一番煎熬。本來覺得兩分鐘影片對念傳播的人有什麼難?結果為了這兩分鐘,他卻對著鏡頭錄影超過三個小時。「像我這樣沒出國唸過書的人,講英文本來就很卡,再加上熬夜,精神狀況相當差。」不讓創業者走冤枉路!

十週課程為創業平台鋪路 分享經驗直到此時此刻,這張來自奇點大學的錄取通知,在葛如鈞眼裡仍然「很不真實」。「收到錄取通知後,開心只維持了一分鐘,」因為已申請到日本慶應大學作博士後研究的他,必須設法說服日本指導教授「放人」,此外,近三萬美元的學費更讓他傷透腦筋。

「你去吧,如果教授不答應讓你去開眼界,這個老師也不值得跟,」這是鄭鎧尹給葛如鈞的強心針,「那句話可能只是想鼓勵我,但當時真的非常受用,」葛如鈞回想。至於學費,葛如鈞早就想過群眾募資,但一直沒信心,這時,他的好友、LIVEhouse.in執行長程世嘉則對他說:「你如果募不到跟我說,一定想辦法幫你解決!」「他自己也在創業,很難隨便拿出一百萬,但這個承諾,還是很有效的讓我壯膽。」葛如鈞永遠不會忘記五月六日十點十分這一刻,他的群眾募資計畫正式上線;滴答滴答……,十五分鐘過去,竟然連半毛錢都沒有,「前幾分鐘痛苦死了,」他說。

所幸,第十五分鐘開始,一筆又一筆的錢開始在螢幕上跳動,幾乎每一分鐘就有一萬元進來,意外地在第八天就達成一百萬元的募資目標。他成了台灣以群眾募資籌得學費的第一人。

六月十四日,葛如鈞就要飛到美國舊金山,迎接十週的密集課程。如同他在募資計畫所做的承諾,在六月一日受訪這天,他已經別上隨身記錄器「Narritive」,透過這個鏡頭,我們未來都將有機會一窺奇點大學的神祕面紗。

當然,葛如鈞也已經準備了好多問題要去向全世界的精英請益,他的入學提案是希望打造一個系統化的華人創業資源平台,讓創業者少走創業冤枉路。「不要總是等到摔進洞裡,才發現原來已經有好多人都曾在洞裡簽名留念。」葛如鈞以此說明自己的想法。

而他自己,就是敢走別人沒走過的路,且看他這一回到聖殿簽名留念之後,能夠再給我們看到什麼樣的驚奇。

葛如鈞

出生:1981年

現職:SBACE共同創辦人、慶應大學博士後研究生經歷:Linkwish共同創辦人暨前任執行長、SLP全球創業家網路台北分部年度執行長學歷: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資訊工程學博士成績:2012 Facebook World Hack Day- Taipei行動類大獎、李國鼎科技藝術獎

他的學長

包括總統顧問、億萬富豪

坐落在美國矽谷這個全球知名的創新心臟地帶裡,一棟磚紅屋頂的兩層樓傳統建築顯得毫不起眼,但每年夏季這裡都會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他們要用十個星期的時間,找出拯救未來世界危機的方法,這裡就是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

這樣的想法聽來好像有點瘋狂又不切實際,但如果你知道這是一所由Google、NASA、思科,以及眾多科技界精英共同創辦的大學,或許又會覺得「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確實這不是一所普通大學。學校就設置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裡面,如果開車,只要六分鐘就可以到微軟、十分鐘就可以到Google。不用多說,這裡的講師陣容絕對是一時之選,包括知名未來學家,同時也是Google工程總監Ray Kurzweil、網際網路之父Vin Cerf等等。

在密集的十週課程中,學生接觸到的都是在能源、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等各個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只是想要使用這些資源,自然不能是泛泛之輩,過去五年入選的學生,曾有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研究生、以色列總統顧問,當中更不乏創業家與億萬富翁。

從2009年成立至今,奇點大學的畢業生已成立超過45家新創公司,如基因改造發光植物(Glowing Plant),也有團隊想用3D列印技術,結合材料學和控制學,以最低成本幫助開發中國家人民列印房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60

七虧二平一人賺 魏員外

http://xueqiu.com/4199202048/29662833
很多人對A股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好像全世界就數A股最不爭氣,賠錢也不是因為自己水平問題,而是A股制度不完善等等。
      可惜,下面這幅圖將無情地戳破某些人的遮羞布,所謂的七虧二平一人賺,都是no zuo no die 。
查看原图       在圖上的三個淨值中,黃線所代表的「動態淨值」,其實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因為它實際上相當於使用了「未來函數」,在1996年時就知道了未來18年間的估值中樞,在此基礎上高拋低吸。而紅線所代表的「滿倉淨值」,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了,數量化選股的多因子策略,華爾街可是已經有好幾十年歷史了,只不過那個時候A股估計沒有人在用,我就更不用說了,還在上中學呢。
      真正戳中人痛點的是「中位淨值」,每個月全部A股中的「簡單算術平均收益」累積起來,這221個月居然可以達到24.94,年復合收益19.08%。呃,也就是說,假如有這麼一家基金,自1996年初開始,始終堅持每個月初都把資金平均的分配給全部A股的每一隻股票,下個月初把資金再平衡一次,就這麼傻瓜一樣的機械操作,收益就差不多攆上巴菲特了,你有沒有淚奔的衝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32

Uber投資人暴賺二千倍 一人網站股價狂飆社群網路是華爾街的新泡沫?

2014-07-21  TWM
 
 

 

社群網站今年來吸引創投基金競相投資,吹起新一波網路泡沫,不太賺錢的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市值已推升至五千多億元,金融市場開始懷疑,千禧年網路泡沫破裂是否會重演?

撰文‧乾隆來

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在六月完成新一輪的增資,這家成立至今才四年的新公司,這一波獲得黑石、富達等基金公司青睞,公司市值高達一七○億美元(約五千一百億元新台幣),與三年多前第一次增資相較,當時慧眼投資Uber的天使基金們,包括第一輪資本(First Round Capital)在內,已經暴賺二千倍!

Uber暴發的傳奇故事,最近突如雨後春筍般爆出,而且幾乎都與社群軟體的新貴有關。

今年三十二歲的以色列軟體工程師亞伯爾(Or Arbel)在公司老闆逼迫下,勉強花了八個小時寫出一個手機App程式,這個程式只有一個功能,就是發出「Yo」(音同又)給手機聯絡人。亞伯爾原本要在今年四月一日愚人節將 「Yo」掛上蘋果的Apple Store,卻被蘋果公司以「缺乏實質意義」拒絕。亞伯爾在老闆的逼迫下,多次向蘋果申訴,才獲得上架。

最蠢App夯翻!

僅花八小時 獲兩百萬次下載結果,這個被稱為「史上最蠢的App」,一上架竟然就吸引了兩百萬次下載,晉陞為最熱門的前十大App程式,還有科技分析師認為「Yo」這種腦殘的溝通軟體「最適合掛在即將上市的iWatch」。

亞伯爾與他的老闆被矽谷投資人追著跑,即使他們講明了這個程式瞬間就會被競爭者複製,馬上就有「Hey」、「Hi」等山寨版出現,但是幾十家天使基金仍然捧著現鈔要跟亞伯爾「Yo」。這個只花了一個工程師、八個小時工作的作品,賣了一二○萬美元(約三千六百萬元新台幣)的現金,換算亞伯爾的「時薪」高達四五○萬元新台幣。

與「Yo」一樣靠著一人就暴發的社群網站,還有販賣名人聯絡資料的Cynk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在美國櫃枱買賣的股票,從五月十五日的○.○六美元,突然暴漲到七月十一日的二十一.九五美元,四十個交易日上漲三六五倍。美國證管會因此下令暫停交易,《華爾街日報》以及各大媒體都報導,這家一夕暴紅的公司,「只有一名員工、去年底完全沒有營收,公司總市值卻突破六十億美元!」社群網站股價暴漲的傳奇,當然要以今年初賣掉的 WhatsApp最具代表性,這家員工只有五十五人,完全不收廣告的公司,在今年二月十九日簽約以一九○億美元(約五千七百億元新台幣)賣給臉書。WhatsApp在○九年以二十五萬美元創業,後來接受了紅杉資本七百萬美元的增資,短短四年內竟以一九○億美元賣掉,引爆了社群公司暴漲狂潮。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敏思(Christopher Mims)在七月七日的專欄大聲感嘆地問:「矽谷已經迷路了嗎?」他說矽谷的投資者忘了創新,一窩蜂只想從社群網站上賺到快錢。敏思認為,不論是Uber、Yo,或者剛完成股票上市、號稱可以代購兩萬八千家「餐廳外送服務」的GrubHub,甚至包括臉書在內的社群網站,都只是新形態的軟體廣告公司。

軟體才是硬道理?

矽谷創投基金湧入社群網站敏思質疑,美國的廣告市場一年有一千億美元,卻只佔十六兆美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六%,矽谷的創投基金放棄了九九.四%創新機會,一窩蜂把鈔票全堆到社群網站,再度弄出了一個社群新泡沫。普華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也顯示,去年創投基金投資了三九九五個案子,投資金額有二九四億美元,其中有三七%,金額達到一一○億美元,都給了軟體公司,不論是絕對金額或者產業集中度,都創了歷史新高。

這一波社群狂潮醞釀多年,一直到二○一二年九月臉書用戶突破十億,以及iPhone 5上市,又有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加持,颳起了空前的社群旋風,大家相信行動通訊、社群、大數據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行為,相信「軟體才是硬道理!」終於再度吹出了一個新的泡沫。

這讓人想起二○○○年那次,千禧年的網路泡沫。當時的高點出現在三月,主角是網路設備龍頭思科(Cisco),被媒體追捧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公司。思科是引領網路的火車頭,擁有最多的網路創新設備,為所有網路公司創業首選,人人捧著大把鈔票向思科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請求指引明燈。

思科在二○○○年三月創下股價總市值五千五百多億美元的紀錄,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企業」,全球最大的四十家投資銀行分析師,全數給予思科「買進」或「強烈買進」的建議。

思科兆元美夢破碎!

昔日龍頭,市值剩四分之一思科當時本益比達到一二○倍,超過微軟的五十五倍,以及英特爾的四十二倍。瑞士信貸的分析師衛斯頓認為,思科從一九九○年股票上市,十年間總市值成長一千倍,他在分析報告中預測:「我以非常謙卑的態度估計,以思科強勁的成長力,它非常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一兆美元』的企業。」結果,就在思科超越微軟的二○○○年三月,網路泡沫瞬間破滅,思科股價從高點的八十一美元,一度跌到十一美元;到了○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每股十八.四五美元收盤,總市值剩一千五百億美元。

十幾年來,網路的確改變人類的行為,思科也不斷創新求變,但是股價在十八至三十五美元間遊走了十五年,目前總市值一千三百億美元,只有泡沫時期的四分之一。當然,「一兆美元」的夢,早已淪為笑柄。

而微軟與思科當時超越五千億美元的總市值,成為再也無法觸及的天價,一直到一二年蘋果公司才又挑戰這個高點;一四年七月七日,蘋果來到波段新高,以五八三六億美元的總市值傲視全球。

千禧年網路泡沫破得慘烈,數以萬計的網路精英因此傾家蕩產,災難深深烙印在金融市場,十幾年來網路世界繼續勇猛邁進,已經創造了多次「典範移轉」的新浪潮,但是金融泡沫則從未在科技股上重現,直至今日。

過去十五年的科技龍頭,例如亞馬遜以電子商務稱霸全球,雖然本益比高達五百倍,但是公司總市值只有一千三百億美元,是年度營收的兩倍;蘋果公司藉著iPhone改變全世界,本益比卻只有十五倍,而且是帳上現金超越千億美元的藍籌型公司。

甚至是將全球帶入社群世代的臉書,雖然與思科稱霸網路設備時期有同樣的成長力,但兩年半之前股票上市,公司市值卻低於一千億美元,過去一年臉書拚命擴大廣告收入,營收盈餘三級跳,目前總市值也就一千七百億美元、八十倍的本益比,離千禧年的泡沫還有一段距離。

由此看來,一四年的社群泡沫,就算有水分,與二○○○年的網路泡沫,或者○八年的次貸風暴相比,還不至於演成全面崩盤的大泡沫。

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從八千億美元暴增五倍,現在已經高達四兆美元,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印了這麼多鈔票,卻只吹出了臉書一千七百億美元、WhatsApp一九○億美元、Uber一七○億美元的小泡沫,金融市場一朝被蛇咬的心態,還是深烙在心中。

Uber會是泡沫指標?

今年獲利預估近五億美元

即使在「四年成長兩千倍」的Uber投資案裡,具體的營運數據也可看出投資界強烈的戒慎恐懼心態。表面上看來,一家不賺錢的叫車軟體公司,在全世界各個城市都遭到當地政府與計程車業者的強烈抵制,怎麼可能有五千億元新台幣的市值?

台灣最大的計程車隊台灣大車隊,目前有一萬五千輛車,每天叫車電話十萬通,每天服務三十五萬名乘客,而且還賣車體廣告、搞旅遊公司。幾萬人辛苦了半天,一年也就創造不到三億元新台幣的獲利,台灣大車隊股價一年來大漲一倍,目前公司總市值六十億元新台幣,與未上市的Uber差了一大截。

雖然Uber與台灣大車隊都是叫車平台,也都靠網路聯繫計程車與乘客;不過,從Uber去年底的營運資料顯示,Uber去年底「每週營收」高達二千二百萬美元、一週就超過六億元新台幣。

Uber掌握了客戶與司機的金流,客戶坐車不用現金交易,下車前在手機App上刷信用卡,Uber收款後再轉付給司機,而且因全球佈局,每週新增八萬名客戶(Sign-ups),一三年全年獲利一.二五億美元(約三十七.五億元新台幣),當時公司增資後市值達三十五億美元,本益比不過二十八倍。

以此估計,當保守的富達基金、私募基金霸主黑石參與今年的增資時,Uber的有效客戶可能已經倍增,今年的獲利預估也會逼近五億美元,才會有一七○億美元的市值。Uber與台灣大車隊,表面上看似相近,本質卻大為不同,這倒是值得台灣投資人與企業家學習的課題。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8

78歲施敏 學者入選工研院士第一人 比張忠謀輩分還高的半導體教父

2014-08-04  TWM
 
 

 

他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啟蒙者,他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師出同門,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台積電技術長孫元成都是他的門生。他寫的書不只成了半導體業的入門聖經,還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熱銷百萬冊,他是工研院的新科院士——施敏。

撰文‧周品均

沒有他,台灣就沒有蓬勃發展的半導體產業;沒有他,就沒有如今傲視國際的半導體人才。沒有他,半導體的知識恐怕不會像現在普及,要是沒有他,你我的手機可能永遠停留在又大又笨重的黑金剛時期,輕薄短小無法成真。

創業未果

投身學界變身人才搖籃

他是工研院最新選出的院士——施敏,半導體界聖經《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的作者,並在一九六七年發明非揮發性記憶體、人稱快閃記憶體之父,也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史丹佛學長,更是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孫元成等一票半導體大將的老師。

戴著老式粗框眼鏡、穿著西裝,身形高瘦的施敏,出席工研院院士頒授證書典禮。說起成了最新的工研院院士,施敏自己滿訝異的,因為過去工研院院士中,不是董事長就是總經理,從來沒給過學者,而他正是第一位。

坐在施敏位於交通大學的辦公室裡,即使已年屆七十八歲,他仍是交大榮譽講座教授,「去年我指導八位碩士班學生,都到台積電上班了。」他以學生為榮的神情,全溢於言表。

其實,一九六八年施敏指導出台灣第一位工程博士、也是前交大校長張俊彥,四十六年過去,施敏的實驗室就像是台灣半導體業的人才搖籃。

「教過的學生大概超過一萬人了吧!」施敏的話一點都不誇張,因為時至今日,他仍維持每年指導四到五位碩士生,以及二到三位博士生,其中,泰半都進入台灣半導體業工作,成了今日台灣半導體業的根基。

當年,盧超群申請史丹佛碩士的推薦信,就是施敏寫的。「你知道,在一九七○年那個年代,施敏是極少數在國外深造,並在美國最負盛名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工作,產學經歷完整,還回到台灣任教的人才。是他讓我們知道,台灣是可以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盧超群形容,是施敏把半導體的種子,植入台灣這片土地。

然而,桃李滿天下、在學生口中擁有超高評價的施敏,卻不是一開始就投身學界。

施敏在史丹佛拿到博士學位後,首先進了業界工作,在史丹佛教授John Moll推薦下,施敏選擇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他甚至幾年後成立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環宇電子,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學生畢業後可以有好的去處,連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都曾是環宇電子的員工。不過,環宇電子後來被外國公司收購,回想起創業的歷程,施敏也笑說:「我真的比較適合教學工作。」施敏的教學之路從一九六六年夏天開啟,施敏在台灣學界的邀請下回到台灣講課,儘管那只是清大暑期講座,為期兩個月,卻已在施敏心中起了波瀾。

從台灣回到美國後,施敏又重新專注在他的研究上,一九六七年,他意外地在吃蛋糕時,看到蛋糕中間的一層奶油,靈光一閃,想到在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中間加一層金屬層,結果讓他發明了非揮發性記憶體,也就是今日我們所說的Flash︵快閃記憶體︶前身。

只是,施敏的這項發明當時並未造成轟動,甚至他還一度認為這項技術「白髮明了」,直到三十年過後,數位相機、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都爭相使用快閃記憶體,快閃記憶體才大鳴大放。

做到最好

堅持將半導體知識帶回台灣正因當時台灣學界的盛情邀約,施敏決定讓自己人生大轉彎——他選擇留職停薪,把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停擺了下來,回到交大講課一年。

其實,身在美國的施敏,內心一直存有「把半導體知識帶回台灣」的熱忱,即使割捨不下貝爾實驗室的研發工作,他卻一次又一次地短暫回到台灣教書。光是貝爾實驗室的二十七年工作中,他就留職停薪了五次,就是為了回到台灣傳授知識。

施敏是那種「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人,因此,即使每回他留職停薪、短暫返台授課,施敏卻對於教學品質有著極高的自我要求,「我和其他人比較不同的是,我教學用的書,一○○%都是自己寫的。」施敏笑道。

尤其,當時半導體的教科書多為原文書,能採用的相關文獻很有限,這讓施敏決心要寫一本書,一本讓所有想進入半導體產業的學生都看得懂的教科書。「因為我的英文不好,不敢寫太複雜的句子,儘量用最簡單的句子,把複雜的概念說清楚。」如果說進入台灣半導體業有一本必讀的「入門聖經」,那麼施敏寫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絕對當之無愧,更成了近四十年台灣半導體界最重要的一本書。

在施敏的辦公室裡,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是施敏的女兒,站在一疊堆得比人還高的書籍旁,而這一本又一本的書全是施敏寫的,凸顯出他孜孜不倦的態度。

「我以前在貝爾實驗室每週工作四十小時,此外,每個禮拜我還會多花五十小時來寫書。」

催生半導體

沒有他,就沒有智慧型手機施敏除了是台灣半導體人才的重要搖籃外,他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那就是他催生了台灣半導體業的藍圖。

一九七○年代,一個造成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引擎,在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擘畫下,台灣半導體產業藍圖逐漸成形。那時,施敏應孫運璿之邀,成了當時「經濟部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成員之一,施敏所提出的最關鍵建言,就是力薦孫運璿要推動半導體業。

施敏記得很清楚,「當時這個小組給孫運璿的建議是,台灣沒有地下資源、礦產稀少,唯一可以好好發展的資源就是腦力。半導體絕對是最新的高科技,未來發展前景看好,建議台灣應該要發展IC產業。」正是這番話,堅定了孫運璿發展台灣半導體業的決心,也才會有後來向美國半導體廠RCA技轉,引進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創立今日的台積電。爾後,施敏又以工研院的前瞻科技指導委員會的身份,成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顧問,施敏笑說:「我真的把能給的建議都給光了。」如果說沒有施敏當年對孫運璿的建言,可能就沒有台灣半導體業產值超過兩兆元的榮景;如果沒有施敏當年發明快閃記憶體,可能就沒有今日的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

畢竟,正是快閃記憶體成為半導體廣為應用的技術,才讓黑金剛手機演變成今日輕薄短小的iPhone,底片相機也因而成了跟隨時代消逝的浪花,柯達公司只能黯然宣告破產。

科技演進之迅速,看在施敏眼中,他很感慨,「我認為最棒的發明就是手機,但我最不喜歡的發明也是手機,因為智慧型手機壞了全球的眼睛。」七十八歲的施敏,原可享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但最近的他卻很忙,把書和文獻都搬到交大宿舍,因為要趁空檔籌備線上開放式教學平台的課程。剛從哈爾濱大學講課回來的他,仍不忘初衷,要讓全球有興趣的學生都能上到他的半導體課,認識半導體。

施 敏

出生:1936年

現職:交大榮譽講座教授

經歷:交大工程系教授、

貝爾實驗室工程師、

非揮發性記憶體發明人

學歷: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半導體聖經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為施敏於1969年的著作,被譯為六種不同的文字,銷售超過100萬本,被引用次數逾兩萬次,內容含括重要的元件物理知識以及詳細的元件特性,最新元件如三維MOSFETs、MODETs、共振穿隧二極體、半導體偵測器、量子Cascade雷射、單電子電晶體、real-space transfer都收錄其中,被譽為樹立先進研究與參考標準。

他的學生,撐起台灣半導體業!

——施敏的十大門生

前交大校長張俊彥

前空中大學校長陳龍英

前國科會主委魏哲和

鈺創科技創辦人盧超群

交通大學副校長謝漢萍

台積電技術長孫元成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文一

佳世達總經理熊暉

交大電子系教授蘇翔

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雷添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27

統一賬戶平臺上線 A股放開證券賬戶"一人一戶"限制 大幅降低開戶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332

據新華網消息,醞釀近兩年之久的統一證券賬戶平臺終將於“十一”期間上線。與之相配套,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24日公布新版《證券賬戶管理規則(修訂版)》,明確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大幅降低投資者開戶費和市場成本。這有望增加A股市場的開戶吸引力。

新華網對此的報道是:

此次修訂,中國結算以“一套規則”為原則,從統一新開賬戶可使用時間、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到降低賬戶業務收費標準、統一中國結算櫃臺賬戶業務等,都進行了部署。

    關於新開證券賬戶可使用時間,目前上海市場是開戶第二日可用,深圳市場是當日可用,考慮到對新入市投資者需要進行適當性評估以及回訪確認等情況,中國結算統一新開證券賬戶可使用時間為開戶第二日開通使用。

    新規則逐步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刪除原證券賬戶管理規則中“對於同一類別和用途的證券賬戶,一個自然人、法人只能開立一個”的限制性規定。據介紹,在現行對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等特殊機構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基礎上,在統一賬戶平臺上線初期將放開範圍逐步擴大到普通機構投資者和因滬港通交易需要的個人投資者,下一步再擇機盡快全面放開一人一戶限制。

    新規則還統一並降低賬戶業務收費標準,減少賬戶業務收費項目,統一並大幅降低投資者開戶費用。

    此外,新規則將統一中國結算櫃臺賬戶業務,打通中國結算京、滬、深三地賬戶業務櫃臺,實現通櫃受理各市場賬戶業務。

    對於新賬戶規則實施前已開立證券賬戶的投資者,中國結算將為投資者配發一碼通賬戶。對於規則實施後新開戶投資者,將在投資者首次開戶時,為其開立一碼通賬戶和相應的證券子賬戶。

    據了解,中國結算將於近期配套發布統一適用的賬戶業務指南,全面統一不同市場賬戶業務細節性要求。

    一人將可開多個證券賬戶

    “逐步放開一人一戶限制”,成為此次規則調整的一大亮點。這意味著投資者將可以開設多個證券賬戶。目前,A股投資者只能在滬深兩市各開一個賬戶。

    新規則刪除了原證券賬戶管理規則中“對於同一類別和用途的證券賬戶,一個自然人、法人只能開立一個”的限制性規定。

    “在現行對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等特殊機構放開一人一戶限制基礎上,在統一賬戶平臺上線初期將放開範圍逐步擴大到普通機構投資者和因滬港通交易需要的個人投資者,下一步再擇機盡快全面放開一人一戶限制。”中國結算有關負責人說。

    放開一人一戶限制是正在推進的證券賬戶整合工作的一部分,每位投資者將擁有一個總賬戶和若幹子賬戶。據介紹,一碼通總賬戶下的子賬戶包括人民幣普通股票賬戶(A股賬戶)、人民幣特種股票賬戶(B股賬戶)、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賬戶(股轉系統賬戶)、封閉式基金賬戶、開放式基金賬戶以及根據業務需要設立的其他證券賬戶。

    統一賬戶不僅將給投資者帶來影響,更將影響證券業發展。“這可能加速證券業融合互聯網的速度。”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說,由於形成了統一的賬戶,這為日後互聯網開戶等互聯網證券業務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投資者開戶費將降低逾50%

    據了解,這次證券賬戶規則調整之後將統一並降低賬戶業務收費標準。“減少賬戶業務收費項目,統一並大幅降低投資者開戶費用,進一步降低市場成本。”中國結算有關負責人透露。

    24日公布的證券賬戶規則中並未體現收費標準的變化。不過,中國結算將於近期公布規則指南,其中將詳細呈現調整後的收費標準。

    據記者了解,調整之後,滬深A股賬戶開戶費用將設定為40元,比現有的90元下降幅度超過55%。

    中國結算公司副總經濟師戴文桂說,證券賬戶整合之後,中國結算只保留一套開戶系統,滬深兩市的賬戶信息將會遷移到統一賬戶平臺,這樣將大幅降低券商的運行成本。

    除此之外,根據新規則,由開戶代理機構本地保存賬戶業務原始憑證和電子化憑證,不再要求向中國結算報送。中國結算將統一制定賬戶業務憑證電子化標準和管理要求。取消電子化憑證報送將進一步節省市場成本。

    新規則將增加A股開戶吸引力

    毫無疑問,建立股市一碼通體系,將為中國資本市場打造統一標準的“高速公路”,加速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同時,采用統一賬戶管理有利於簡化投資者操作流程、節約市場成本等。

    分析人士認為,在市場信心回暖的背景下,證券賬戶統一平臺的建立以及開戶費用的大幅降低,將增加A股市場對於新投資者的吸引力。

    實際上,近一段時間以來,A股賬戶新增開戶數呈現上升趨勢。中國結算的最新周報顯示,上周兩市A股開戶15.155萬戶,創4個多月來的新高。此外,期內持倉A股賬戶數為5257.61萬戶,也是自今年5月下旬以來該數據首次出現環比回升。

    同時,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最新數據顯示,8月11日至15日證券市場交易結算資金銀證轉賬增加額為2484億元,減少額為1971億元,8月份累計凈轉入逾250億元。

    股市預期向好,再加上開戶費用下降,新增開戶數有望繼續增加。這好比是開車上高速,不管你開什麽車,所有的車型費用都要交一遍,而現在只要交一筆“行車費”,這條資本市場的“高速公路”便可任你行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83

BenQ復甦功臣 他一人扛近半營收

2014-09-22  TCW
 

兵敗西門子購併案而沉寂七年的台灣自有品牌明基電通(BenQ),今年將憑著投影機這個「老」產品,逆勢在歐洲市場突圍,可望在年底壓過日廠愛普生翻身為龍頭。根據調查機構Futuresource Consulting最新報告,BenQ和愛普生投影機在歐洲的市占已拉近到伯仲之間,差距僅一個百分點左右。

對曾在歐洲心臟德國慘摔的BenQ而言,歐洲市場代表的不只是實質營收,還有面子問題,「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BenQ董事長李焜耀還曾單獨把德國市場成績轉寄全集團員工,對歐洲市場的在意不言而喻。

在BenQ五大市場中,歐洲貢獻了近五成營收,但BenQ卻是靠著投影機這項市場趨近飽和的傳統產品,攻下歐洲這個灘頭堡。一個沉寂的品牌,究竟如何靠這個不sexy(驚豔)的產品擦出火花?

從基層業務員做起??年輕坐大位卻是去收爛攤

李惇弘,正是把這撮小火苗越吹越旺的人。現年四十歲的他,沒有洋學歷,沒有外商歷練,二○○○年研究所畢業就進入BenQ(當時還是宏?硍偎峇l公司,BenQ尚未成立),從投影機的代工業務員開始幹起。

二○○八年金融海嘯,是全球經濟危機,卻成了當時年僅三十四歲,李惇弘的人生轉機。

他被指派出任歐洲區總經理,掌管二十八國,但實際上只有一百二十名外國員工。年輕能夠坐大位,因為等著他的是一個爛攤子:BenQ與西門子合併案失利,公司陷入逾三百億元的虧損,震央德國人才大失血,波及全歐十個分公司人心惶惶;接著發生的金融海嘯,波蘭最大客戶倒閉,波蘭三分之一營收沒了,而法國分公司只剩下一名員工看守。

手中只剩兩項武器??搞定位破壞打亂大廠優勢

相較其他大廠光是一個分公司員工人數就幾乎等於全BenQ歐洲區員工人數,李惇弘手上的子彈少得可憐,能發動的武器只剩下兩條產品線:投影機和顯示器。

九月十一日,回台履新成為BenQ亞太區總經理的李惇弘,回首兩千天在歐洲市場的突圍,他只有一句話:「我們沒有資格以小打大,只能以快打慢!」

他一個空降來的東方面孔,「我沒有時間研究文化差異,開會先把醜話說在前頭,我們對事不對人,to the point(切入要點)。」李惇弘的團隊重整的原則,就是「快、狠、準」的作風,讓團隊上緊發條。

當時BenQ投影機在歐洲市占僅八%,投影機市場被日廠如東芝、愛普生等把持,「一台機器動輒二、三十萬元,用戶得小心操作,怕一不小心就碰壞。」他說,投影機產業生態也正因此很封閉,從產品到通路,每一環節都高毛利,倒楣的就是消費者要付出更高代價。

於是,他決定「搞破壞」:目標是把高不可攀的投影機普及化,重新定位這項產品。當時台灣廠商在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一種特殊光源調變方式的投影顯示系統)技術上有所突破,可以做出更小、更輕的投影機,讓BenQ有了可以和日廠主要技術LCD相抗衡的武器,給了李惇弘進場破壞的入場券。

直言大廠大到不敢變??豪賭足球賽事,市占大增

但看到機會的不只李惇弘,現在全球投影機有一半數量由台灣廠商出貨,新技術代表的新機會,也讓其他業者虎視眈眈。但經過六年鏖戰,歐洲市場只剩下BenQ和愛普生兩強,「因為我知道,我得操作的更細緻、執行的更徹底才能取勝。」

為了改寫投影機的市場定位,加上歐洲各國通路、行銷、銷售等市場狀況複雜,李惇弘不得不用刪去法,走大廠不會走的路,直取終端消費者的心。這條路,最關鍵的就是通路,「當你有滿街跑的sales、合作多年的代理商,你如何走向3C賣場,或是直接在網路上賣貨?」他點出大廠的包袱:「大到不敢變化。」

他決定向消費者直接靠攏,結果可能是高報酬,但也意味著高風險。今年,李惇弘重壓了歐洲足球盛事UEFA(歐洲冠軍聯賽),鋪天蓋地的紫色Logo在球場、媒體上攻占球迷眼球。

然而,這場勝戰李惇弘可是從去年第三季開始備戰。「那時,我們從所有情報判斷,明年第二季景氣會復甦,」但第二季是傳統上的淡季,李惇弘得很快做出決策要向台灣總部要多少產量,才能趕上第一季出貨,以便在賽事進行中銷售。

他賭上自己的判斷,大量進貨,「成了,多二%市占,不成,就是庫存。」賽事登場,前線情報回來,競爭對手居然選在此時異動主管,「這意味他們根本沒有因應之道。」李惇弘語帶得意的說。

這場戰役告捷,讓BenQ投影機的歐洲市占一舉從去年的一六%跳升到二○%,依過去每年穩定成長兩個百分點,今年市占應該只有一八%,也不可能進逼愛普生。

在他手上,投影機變成每一間教室、每一戶家庭,甚至個人也可享有的大眾電子消費品。從一根小螺絲釘,到一肩扛起公司近半營收,李惇弘的下一個任務,就是成功把「歐洲經驗」複製回亞洲,這也是他能否再創職場高峰的新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46

【專欄】寫在全球P2P平臺貸“第一人”Lending Club上市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21

lending-club-nav-bar

(本文來自點拾的原創分析,歡迎添加微信號: deepinsightapp)

今年的美股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新公司,從無人駕駛汽車公司Mobileye,可穿戴設備Re-Walk, 到戶外運動攝像機Go Pro,當然還有全球最大的IPO阿里巴巴。而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我們還將看到一個有趣的公司IPO,那就是全球P2P平臺貸的“第一人”Lending Club。

對於P2P相信我們都已經不陌生了,就是英文Peer-to-Peer人人貸的翻譯。這個過去幾年互聯網金融下的新興產物正在以非常之快的速度發展。當然,中國的P2P和海外的還是不太一樣,本文還是主要和大家分析一下美國Lending Club的P2P模式。早在今年5月,著名的《經濟學人》雜誌就寫過一篇文章:Banking without banks。寓意隨著P2P的快速發展,以後人民可能都不需要把錢存銀行了。

在英國,P2P以每月翻一倍的速度在增長,目前已經超過了10億英鎊的規模。在美國,Lending Club和Prosper寡頭壟斷了98%的市場份額。他們在2013年一共發行了24億的貸款,比2012年的8.7億美元增長將近3倍。在海外P2P能如此之快的增長源於兩個宏觀大背景的因素:

1)海外的量化寬松導致銀行利率接近0,存銀行根本沒什麽收益;

2)海外個人融資成本奇高無比。信用卡的融資成本在年化18%左右。所以從存貸款利率的不平衡來看,P2P對於海外的個人投資者有著非常強的吸引力。

商業模式:

Lending Club的商業模式是什麽?下面這張圖基本可以把問題說清楚。Lending Club本身就是一個人人貸的互聯網平臺。Lending Club的商業模式中核心部分來自於和猶他州實業銀行WebBank的合作。因為本身Lending Club不是銀行。WebBank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後,將債權出售給Lending Club,Lending Club再以債權收益權憑證的形式賣給投資者。這里投資者大部分是個人投資者。換言之,投資人購買的Lending Club發行的“會員償付支持債券”,通過這種形式,放款人就成了P2P平臺的無擔保債權人,而非是借款人的債權人。當平臺上的出借人放出的貸款出現違約時,出借人將獨自承擔投資的損失,Lending Club並不給予補償。在整個交易中,Lending Club扮演的是一個信息媒介的角色,為借貸雙方匹配供需,但不會提供與資金保障有關的其他服務。

 

圖片1

對於Lending Club來說,其對借貸人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包括借貸人最低的信用級別FICO評分要在660之上,負債/收入比低於40%(不包括房貸),至少有3年的信用歷史等等。而根據借貸人提供的信息,信用數據,貸款期限和額度,Lending Club有一套自己的系統以給借貸人評分,從A1到G5一共有35個評級。這套系統也是Lending Club平臺的精髓,許多來自於其過去借貸中的風險回報數據。而筆者也認為這是Lending Club的巨大護城河。隨著其交易平臺的數據越來越多,自有的信用評級系統也會更加完善。這讓後來者非常難以超越Lending Club。

盈利模式:

Lending Club到底怎麽賺錢?Lending Club本身不承受任何風險,通過交易傭金來賺錢。對於投資者來說,Lending Club收取1%的服務費。而對於借款人,Lending Club會在貸款發放的時候向其征收1.1%到5%的“產品設立費”(origination fees)。從盈利模式看,Lending Club和傳統銀行完全不同。傳統銀行是賺利息差的錢(Net Interest Margin)。通過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間的息差,來獲取利潤。而Lending Club更像一家券商,賺取的是“交易傭金”。由於其互聯網的屬性,能夠平滑貸款和存款利率中的信息不對稱。此外,Lending Club的客戶體驗也非常好。互聯網的口碑效應也導致一種良性循環:Lending Club的交易額越來越多,給公司帶來高速的收入增速。

我們看今年上半年的數據,Lending Club發行的借貸高到18億美元,給其帶來了8690萬的收入。而在一年前,這個數字分別是7.18億和3710萬。我們知道Lending Club大部分的客戶是普通老百姓。但由於其良好的風險控制體系,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也開始來購買Lending Club的產品,作為其資產配置的一部分(難怪有人說Lending Club的上市時開創了一種“New Asset Class”)。

中美信用體系的差異:

點拾曾經在早些時候Lending Club的介紹中,和大家分析過中美信用體系的不同。Lending Club能夠在美國做大,和美國完善的信用體系是分不開的。FICO打分,是Lending Club評估用戶風險的重要環節。此外,Lending Club對於美國家庭來說,也僅僅是理財渠道的一小部分。Lending Club的平均貸款額為5500美元,絕對不是有些中國人將自己的主要存款“All In”到某些P2P產品中。。。

長期看法:

長遠看,Lending Club的空間還是在互聯網平臺貸的高速增長。或許正如《經濟學人》所說的,未來的世界,我們不需要將存款放到銀行中去了。Lending Club在今年4月也收購了Springstone Financial,讓其貸款產品增加到教育基金和醫療基金。可以說Lending Club也在豐富其產品線。隨著Lending Club的上市,其和競爭對手Prosper的距離越來越大。而之前說過,Lending Club自有的大數據風險控制系統也因為交易額的增加,這條護城河也將越來越深。相信,未來3-5年,Lending Club依然能保持美國P2P市場的絕對龍頭地位,享受行業的高速增長。當然,其風險也有幾個方面:

1)基於FICO分數的風險控制系統讓其很難向海外市場拓展。而且即使拓展,各個區域也會有自己國家的P2P平臺完成卡位;

2)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後,Lending Club的高利率貸款吸引力會逐漸減少;

3)一些可能的黑天鵝事件導致其信用體系出現巨大漏洞。

無論如何,Lending Club可能是今年最後一個有趣的IPO公司,而筆者也相信這個“新的資產類別”公司會給投資者帶來一些的驚喜。

(點拾由金融從業人員創立,專註於互聯網、消費、科技和醫藥等領域的原創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76

自助式宣傳、賣票 一人搞定萬人活動


2014-11-10  TCW
 
 

 

想在咖啡店裡舉行一場個人演唱會?就算活動人數再少,都需要宣傳和售票。來自印度的「自助式」售票平台Explara,從曝光宣傳、線上售票到會後市調,籌辦人一站就能規畫到位,在印度已經成功協辦超過一萬場活動。

雖然全球線上票務商機上看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但早有一哥Ticketmaster銷售大型演唱會門票,老二Eventbrite則周遊近兩百國,同樣主打活動籌辦。但Explara看好的卻是未開發的東南亞市場,像是工作坊、街坊募款、私人派對等社區活動。

除了佣金較低,只收取基本費與票價的一‧九九%外,由於新興市場的線上支付仍在萌芽,Explara光在印度便提供了十種付費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