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市公司賣殼的曖昧關係 周顯

1 : GS(14)@2014-08-13 09:33:05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aid=35452
今日香港的青年男女,除了戀人和朋友之外,還有一種關係,叫「曖昧關係」,即介乎兩者之間:兩者可以談談情、拍拍拖,甚至是上上牀,但卻並不是戀人,也不用負任何的責任,但是,這兩人的關係,又不止於是純粹的性伴侶,是為之「曖昧」,這是一種「朋友以上,戀人以下」的男女關係。

在香港的股市,也有類似的「曖昧關係」,就是介乎賣殼和不賣殼之間,令人完全摸不透。有一隻我留意着的股票,名字叫「北方礦業」(股票號碼:0433),日前宣布,在與獨立第三方中旅金控訂立諒解備忘錄,發行最高一億美元三年期可換股債券,年利率介乎三至十二厘,兌換價是四角,就是這種「曖昧關係」。

這種財技,有着很多的可能性,可能是借助對方的名氣,去炒一轉股票,可能真的是純粹借貸,畢竟年息可以高達十二厘,就是真的借錢,對於貸方也有利可圖,也有可能在商業上合作,然而,最有可能是賣殼。



滬港通十月推行,港股開始熱炒,內地資金進場炒股票,第一步當然是買殼。

「滬港通」是四月宣布的,它有六個月的籌備期,即是十月才正式推行,但是在上個月,港股已經開始熱炒了,這當然是因為內地資金進場的關係。然而,內地資金要進場炒股票,第一步是甚麼呢?

當然是要買殼了:所謂的肥水不流別人田,內地資金來香港買殼,炒股票給內地人買,這是天公地道的事,唔通內地資金來炒香港人的上市公司,益香港人咩。因此,在去年,香港的殼價已經升了不少,但在四月之後,殼價又升了三成,真的是長升長有。

然而,縱是殼價升得再高,「北方礦業」的市值,高達幾十億元,誰人有這個能力,去付出這筆巨款,去購進這一隻超級昂貴的貴殼呢?但如果有人願意付出如此的高溢價,去買下一隻貴殼,這必然牽涉到一碗極大極大的茶飯,才會值得去花這筆錢。於是,我惟有查看這單「刁」的對手:是「中旅金控」。

「中旅金控」的全名是「香港中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是香港中旅集團的全資附屬子公司,成立於二○一二年年底,即是說,成立了一年半。它是中旅集團的金融資產、金融投資的管理平台,旗下有商業銀行、財務公司、保險公司等等。

換言之,「中旅金控」的背景就是中旅集團,真的是此馬來頭大。它當然不會貿貿然的買進一億美元可換股債券,而是必有後着,但是其後着究竟是甚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卻確實是「曖昧」得很。

在執筆寫本文之時,「北方礦業」還未復牌,總之,衝着「中旅金控」的大名,如果在它復牌之日,股價升不太多,我已囑咐了經紀,得為我買進一些這股票,因為我最怕的,就是別人贏錢,自己沒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985

設定思想框架 資訊不照單全收 黃國英

1 : GS(14)@2014-08-13 09:40:32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5631
根據《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和已故拍檔特沃斯基的研究,相同的事實,用不同的鋪排,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決定。若能跳出預設框架,有時或許能得到別人不可企及的機會。哈佛商學教授吉諾,在著作《為甚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中,講過一個有趣的例子。

一位土木工程系教授大衛,想與家中老幼暢遊歐洲,但由於所費不菲令他卻步。一日他逛超市時,發現一家食品公司做推廣,用最老掉牙的換領優惠:每買十件產品,年底前將條碼寄回,便可取得五百英里飛行里數;如能在五月底前寄出,則可取得雙倍里數。大部分人看到這裏,都只會一笑置之:「幾萬里先夠飛,食得幾多?」

數口精的大衛,卻立時嗅到機會,隨即查探優惠詳情,原來該公司所有出品,條碼均可用來換里數。他便選取最便宜的朱古力布甸,一個只售$0.25美元,也就是$2.5便換到一千英里里數。來回一轉歐洲,一人要五萬英里,豈不是只需要$125美元?於是他在周末立刻夥同太太、外母,橫掃十間大賣場,還再向批發商取貨,最終成功購入一萬兩千五百杯布甸。



市民購物時一般都十分留意優惠,外國有大學教授就靠買入大量平價零食,換取到歐洲的機票。

臨門一腳,卻出現另一問題:過萬杯布甸,萬幾個條碼,又要撕又要寄,時限前似乎難以完成,如果趕不及,所得的里數便只剩一半。大衛又再心生一計,找來當地的食物銀行,與他們作出協定,他捐出所有布甸,只求職員幫手拆封,將條碼歸還。慈善機構見有大筆「進帳」,舉手之勞當然無所謂,還出了退稅證明給他,又省一筆。

最終全部條碼及時寄出,大衛以三千餘美元,取得一百二十五萬英里里數,足夠三十一人來回歐洲一次,又或五十五程來回內陸機票,折合值五萬美元,讓大衛一家玩足幾年。

大衛之所以把握到這個機會,很可能是太想去旅行,才沒有掉進一般人先入為主的思考框架:買布甸,送里數。吃多少,買多少。明顯食品公司也是循此路去想,認為只是噱頭,顧客真正換取的里數有限,才會推出如此「筍」的條款。大衛則倒過來想,買入的是里數,布甸方為可有可無的贈品,思考的重點,便會由吃不吃得完、存放在哪裏,變成里數的成本,和如何與「贈品」「和平分手」,兼物盡其用,藉此找幫手用來做後勤。

大衛跳出預設框架,從而得到着數;而習慣檢視、質疑遇到的資訊的鋪陳方式,也有助於作出最佳決定。例如一家公司對外發布業績、消息,一定是以它希望受眾接受後產生的印象來呈現。作為投資者,如果照單全收,結論自然變得片面、貼近官方的版本。較好的做法,一是有自己一套既定的框架,每次都集齊同等的資訊才作判斷;一是從逆向角度,找出公司故意輕描淡寫的部分,觀察是否有破綻,從而得出全面的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986

李嘉誠不會全撤港資金 周顯

1 : GS(14)@2014-08-13 10:15:2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李嘉誠把旗下和記港陸(0715)的71.36%股權賣給內地的上市公司泛海控股,這隻傳了賣殼很多年的公司,終於成事。在我的好幾個朋友而言,這是一隻可以年年炒range,賺番十幾個巴仙的公司,現在轉了手,相信再沒有這支歌仔唱了。

現時很多人都說李嘉誠會撤資,我的想法是香港只會撤一部分,不會全撤,但內地就好難講。畢竟,作為全香港對政治最敏感的商人,李嘉誠肯定深諳進退之道……哎呀,等我送番本《2017普選中共的大戰略》給他參考先!

鄧小平執政已定收回香港

話說今年是《聯合聲明》簽署30周年,有線新聞製作了特備節目《前途解密三十後》,其中有一段是港督麥理浩提出將來新界地契,不提1997年限,被鄧小平一口拒絕。但一名長期參與香港問題的中共老黨員指出,當時對於是否收回香港,未有定案,一名朋友說﹕「喂,這種講法同你那本書的結論立場有矛盾?」

我說﹕「這證明有線電視的水平太低。在香港的共產黨員,只是一個工兵,怎知中共高層對於香港的最高決策?訪問他,你不如訪問一個和記港陸的中層管理,問他和黃會不會賣掉和記港陸笨!我在《2017普選中共的大戰略》已說得很清楚,鄧小平和毛澤東對於香港問題的立場並不相同,鄧是在1978年執政的,麥理浩是在1979年訪華,在一年間,中國對香港政策已經急轉彎了,但香港土共這些低級黨員當然不會知道高層決策的突變。」

有線電視的新聞記者,看的是死的事件,我是歷史學家,是要把死的事件串連起來,給予詮釋,相比之下,我的水平當然是高得太多,這是比也沒有得比的。有線電視的人做這個特輯之前,沒有看過周顯大師的經典名作,也實在是太失敗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9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