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App之父 情感管理學 數據儲存一哥 裁員仍是好僱主
1 :
GS(14)@2010-10-17 18:34:142010-10-15 HT
由方便的Gmail、好玩的 iTune Store、高端的電子醫療數據,到3D電影《阿凡達》,都亟需優質數據儲存。這個幕後英雄,正是數據儲存一哥NetApp。這家92年在矽谷車房以 100萬美元起家的公司,今日年收入已逾34億美元。其中一位NetApp之父是個「香港仔」,名叫James Lau(劉冠新)。
過去7年,NetApp連年入選《Fortune》「美國100最佳僱主」,近3年更打入首15位,海嘯裁員依然不減其僱主吸引力,何解?
業務方面,NetApp已躋身業界一哥,90年代初在矽谷車房起家(見另文),親眼目擊科網熱、科網爆破、08海嘯,曾經兩次被迫裁員。劉冠新說:「01年我們要在2,800個員工中,裁減200人,雖說10%不到,但前後討論了3、4個月,決定過程充滿掙扎。08海嘯,更大件事!整個市下滑,我們瞻前顧後,敲定要削減5、6%人手,這決定非常痛苦!」
奇怪的是,就在09年,海嘯裁員後1年,NetApp成為《財富》「美國100 最佳僱主」冠軍,比起過往數年排名都要高。
裁員風暴 離職者心感公平
看似不合邏輯的事,內裏必有原因。劉冠新說:「好多 20-30年年資的經理,加盟NetApp後,碰上大裁員,都說從未見過一間公司,會投資那麼多時間和資源去裁員。」
有些大企瘦身,5 萬人手減5千,分期3個月執行,只求逃過傳媒監察,結果士氣低落,人人自危。更甚者,有大企HR在員工舉家外遊時,第一時間致電通知:「Johnson,下周五就是你的last day了。」
至於NetApp,「C級人馬事前討論了3、4個月,反覆討論經濟差成點?要減幾多人?」因為 NetApp由一家10人公司,長大300倍,全靠人的努力。高層小心翼翼,既不想離去者傷心,亦不願留下者困擾,最後鐵定派信、一對一輔導、團隊支援被裁員工轉職等程序,統統在1日之內搞定,決不拖延到明天。
結果,接信者都說明白公司決定,心感公平。一場裁員風暴,無人含恨離去。
讓員工覺得你最好
劉冠新認為「重視人才」只是基本常識。請教他有何HR秘笈,他引述了兩件事:
NetApp由創立早期到現在,車馬費都是自主申報,不用逐次滙報批核。「因為我們相信,員工會為公司作出最佳決定。」想當年人手緊絀,工程師輪流孭個pager,24小時覆客。劉冠新憶述:「有次洛杉磯有個客壞了硬件,接報者馬上到生產商處取新系統,然後直接驅車落LA,睡在停車場,等客返工時馬上替他維修。好多公司都會問:咁點得!」今日NetApp年入數十個億,但信任政策依然,「颶風Katrina一役,我們也是放手讓當地員工做決定。」
另一次,NetApp在芝加哥舉行年度銷售會議,會後大家步行返酒店,劉冠新與環球銷售人員邊走邊談天,「他們都好震驚,說在職場轉戰多年,只知高層演說後必在後門離去,怎麼可能跟我們一起走路,還有講有笑!」
但NetApp的高層偏偏就是路過接待處都要Say Hi的人。難怪劉冠新說最大衝擊的一次是:有天開總裁級會議,赫然發現過半數陌生臉孔,不再叫得出所有人的名字。
很多NetApp人轉工,見識過外面的世界後又回巢,「我們就像舊生會般親密。」
----------------------------------
港人矽谷起家
想當年,劉冠新跟拍檔David Hitz等像微軟、Yahoo一樣,在矽谷起家。「創業頭1、2年,是有天使基金幫忙,由26個人科款支持。」
車房創業失敗率幾高?「假設創投基金投資10間公司,可能只得1間好成功,2、3間僅拿回成本。所謂成功,是指投資1元,4-5年後上市取回5-6元。要像NetApp這樣成功,十年一遇,機會率僅1%甚至乎0.1%。」92年創業,95年上市,NetApp年收入瘋長至10億美元,科網爆破始滑落。09收入達34億美元。 NetApp三劍俠的創業目標是:5年後營收達0.5-1億美元,然後上市。今日已超額完成。
「我們有少少好運,90年代預期:數據大量數碼化,儲存空間需要勁升。結果一如所料,1. 互聯網普及;2. 數碼消費品如相機、攝錄機像素不斷增加;3. 診斷儀器如MRI(磁共振造影儀)愈趨精密。儲存需要有增無減,令我們的客路源源不絕。」
----------------------------------
《阿凡達》幕後英雄
NetApp是數碼儲存英雄,它成功將《阿凡達》電影製作者Weta Digital的數據管理開支大削95%,儲存方案性價比提高4成。
它的威水史包括:8年前,推出全球首個統一化儲存系統,將NAS、 SAN融合。今年第3季與Cisco、VMware強強聯手,成立動態數據中心。其FCoE儲存方案,是未來趨勢的推手,其光纖通道網絡可助統一數據中心。
2 :
abbychau(1)@2010-10-17 18:47:58此公司的遠見令我折服
3 :
GS(14)@2010-10-18 21:40:182樓提及
此公司的遠見令我折服
為何令你折服
重建帶挈過百戶發達 麗星樓業主變千萬富翁
1 :
GS(14)@2010-10-17 18:42:242010-10-06 EW
重建帶挈過百戶發達 麗星樓業主變千萬富翁
重建帶挈 過百戶發達
大坑豪宅「上林」入伙在即,發展商置地固然可以大賺一筆,原址即麗星樓的一百七十名業主,也因為近年樓市暴升,在當年的樓換樓計劃下,戶戶換回的單位每個市值動輒千六至千七萬元,加上發展商承諾的利潤分紅,業主一夜間悉數成為「千萬富翁」。
六年前麗星樓每戶市值不過三到四百萬元,想不到幾年後人人賺大錢,個個做富翁。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當中亦有投資者因併購洽談一拖再拖,要蝕讓離場。
在東半山打躉十多年的地頭蟲經紀陳先生,看着麗星樓由收購至重建,見盡投資者的起起跌跌,對整個項目感慨良多,有人因為收購財富暴升,有人卻因為心急出售而損失收場。
陳先生回想當時的一樁失敗個案,「麗星樓早於九○年代初已醞釀重建,業主立案法團九六年已向部分發展商作出邀請,那時有一名姓許投資者聽到消息,率先以四百六十五萬元購入A座高層C單位,如意算盤是當併購計劃落實後,單售價可升值至六、七百萬元。」
皮蛋大王獲利四倍
豈料人算不如天算,九七金融風暴,樓市大崩圍,結果併購計劃一拖再拖,三年又三年,及後城規會更宣布設下高度限制,許姓投資者恍如被一盆冷水照頭淋,心知重建渺茫,心灰意冷下於○三年底止蝕離場。
投資者「偷雞唔到蝕把米」,以三百五十萬元轉售,不計使費損失百多萬元,還未計算幾年下來的利息支出。許姓投資者萬萬想不到,若能多守幾年,不但可以翻本,更可獲取逾千萬元回報,投資就是如此,一個決定令財富擦身而過。
你放棄時,卻有人看好,「接棒者是在上環賣「溏心皮蛋」的順興行老闆陳應強,皮蛋大王接貨後,幾經轉折,終與置地達成樓換樓計劃,上月接收新樓單位,估計市值約一千七百萬元,未計算搬遷賠償及分成利潤,短短七年,單位市值增加近四倍。」徐先生直言,兩人同樣持貨七年,命運卻截然不同。
回報一百七十倍
同樣好彩的是一名於七○年一手購入低層單位的老業主林伯,事緣麗星樓併購期間,信息頗為混亂,老業主目睹麗星樓多番併購不果,感到不耐煩,○四年底碰上「摸王」黎汝遠,摸王願意出價六百萬元收購該單位。
林伯好幾次見財化水,心裏總不是味兒,與其無止境等待,倒不如出售套利,反正以當時價錢,六百萬也算一個好價。
當時正值○四年底,想不到簽約後一個月,置地終落實收購,並發出公布廣告天下,舊業主有權換取日後新樓單位。林伯知悉後悔不當初,最終硬着頭皮,拒絕完成交易,雙方在討價還價下,林伯稍作賠償,達成協議取消交易。
熟識林伯的代理指出,「林伯自己都話十分好彩,可以與「摸王」取消交易,否則就蝕大底,少賺成千萬。」林伯七○年僅以十萬購入的單位,換回新樓加分成利潤,市值合共千七萬元,四十年來升值接近一百七十倍。
吳鴻美眼光獨到
另一位幸運兒是人稱「吳美人」的師奶投資者吳鴻美,○三年她以三百六十萬購入麗星樓低層單位,上月獲發面積一千方呎新單位,獲利也接近三倍半。吳鴻美細述購入麗星樓的過程,「買麗星樓時重建方案仍未落實,入市完全基於呎價吸引,呎價低見三千多元,較豪宅建築費還要低。再講,物業位處豪宅地段,那時的二手價可謂完全未反映應有價值。」她續稱,「樓換樓方案有一定吸引,逐戶收購價值最多是按當時市值加一定溢價而已,相反舊樓換新樓的值博率肯定較高,當時麗星樓價值比起同區龍華花園還要低。今天上林的價值,不單遠高於龍華花園,更可與禮頓山相比。」黎汝遠○四年以千三萬購入兩伙,其中一間如上面提及被賣家取消交易,另一間於○五年以七百五十萬沽出,賺咗百五萬就離場。若他持貨到現在,應可多賺一千萬,炒樓經驗豐富的黎汝遠也大歎失諸交臂。
事實上,整個麗星樓的收構確實波折重重,曾任麗星樓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多年的退休公務員楊錦明坦言,可用過山車來形容當時的境況,「約在九七年時,恒地(0012)提出以「二百五十萬元加新樓單位」的優厚條件,游說業主接受收購,業主見條件幾筍,很快已有六、七成業主落叠。」正當大夥認為袋袋平安之際,金融風暴竟在此刻爆發,恒地「褪軚」,麗星樓併購大計首度泡湯,「幾經辛苦找到置地「執二攤」,不過賠償價已跌至四十萬元再加「樓換樓」,另外發展商為業主提供六十萬元低息搬遷貸款,足夠在同區租樓住三到四年。不過,業主還是猶豫不決,置地為免一拖再拖,承諾物業推售後,按利潤分成,每戶最多可獲約一百二十萬元。」好事多磨,○一年城規會突然宣布修訂北角分區大綱圖,將麗星樓設定三十層高度限制,即時打窒置地的重建大計,假若未能放寬高限,重建樓面受到規限,換言之將無利可圖。置地立時急煞車,聲言麗星樓重建計劃將會擱置。
重建路多波折
「當時業主十分失望,恐怕重建告吹,個別業主不想再等,於是在市場低價沽售。不過,大多數業主仍然堅持樓換樓方案,更集體向城規會反對高度限制,幾經艱辛,成功爭取將高限放寬至五十層。」楊錦明坦言,有其他發展商乘虛而入,向業主提出逐戶收購,幸好業主齊心,否則樓換樓的重建方案不能成事。
「由於麗星樓併購前後傾咗十幾年,業主自然唔願意花錢保養,加上當時樓市又持續低迷,交投相當疏落,平均每年只有兩、三宗成交。比鄰斜坡更有保養問題,物業呎價向來「低了一截」,加上併購差點落空,投資者可謂『膽博膽』。」作為麗星樓「樓換樓」重建幕後功臣的楊錦明直言,「過去幾年因重建而遷往區內另一樓盤,現階段仍未決定會否搬回「上林」居住。我估計,至少會有六、七成舊業主會搬返嚟。」麗星樓「樓換樓」重建方案詳情1. 舊單位可換一個實用面積不少於767方呎的單位及一個有蓋車位2. 每戶可獲現金賠償40萬元,頂層連天台單位現金賠償為120萬元3. 每戶可獲60萬元搬遷貸款,息率為滙豐銀行最優惠利率(P)減2厘,貸款須於入伙前一次過償還4. 原先仍有按揭業主可獲贖回貸款,入伙後再以新銀行按揭償還,重建期間不用供款,息率為滙豐銀行最優惠利率(P)減2厘5. 日後項目利潤若高於成本35%,舊業主可獲利潤分成,最高分成為120萬元
深圳一夜 誕四百千萬戶
置地帶挈過百業主變千萬富翁,但華潤置地(1109)在深圳大沖村的重建收地,更讓全村業主一夜之間富起來。大沖村有八百七十一戶,是深圳以至廣東最大的舊區改造項目,華潤置地收購經年,由於近年內地樓價大幅攀升,發展商決定大手筆收購,如業主選擇以現金賠償,每平米高達一萬一千元人民幣。
有逾一半的住戶擁有的房屋達一千平米,按賠償金額計算,誕生四百多個千萬元戶。有代理透露:「千萬元戶並沒有大不了,有十個家庭各持有逾一萬平米房屋,頓成為億萬富豪。」撰文‧蔡慶佳、鄧淑慧 攝影‧財經組 資料‧財經組 設計‧雷振邦
重建帶挈 過百戶發達
大坑豪宅「上林」入伙在即,發展商置地固然可以大賺一筆,原址即麗星樓的一百七十名業主,也因為近年樓市暴升,在當年的樓換樓計劃下,戶戶換回的單位每個市值動輒千六至千七萬元,加上發展商承諾的利潤分紅,業主一夜間悉數成為「千萬富翁」。
六年前麗星樓每戶市值不過三到四百萬元,想不到幾年後人人賺大錢,個個做富翁。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當中亦有投資者因併購洽談一拖再拖,要蝕讓離場。
在東半山打躉十多年的地頭蟲經紀陳先生,看着麗星樓由收購至重建,見盡投資者的起起跌跌,對整個項目感慨良多,有人因為收購財富暴升,有人卻因為心急出售而損失收場。
陳先生回想當時的一樁失敗個案,「麗星樓早於九○年代初已醞釀重建,業主立案法團九六年已向部分發展商作出邀請,那時有一名姓許投資者聽到消息,率先以四百六十五萬元購入A座高層C單位,如意算盤是當併購計劃落實後,單售價可升值至六、七百萬元。」
皮蛋大王獲利四倍
豈料人算不如天算,九七金融風暴,樓市大崩圍,結果併購計劃一拖再拖,三年又三年,及後城規會更宣布設下高度限制,許姓投資者恍如被一盆冷水照頭淋,心知重建渺茫,心灰意冷下於○三年底止蝕離場。
投資者「偷雞唔到蝕把米」,以三百五十萬元轉售,不計使費損失百多萬元,還未計算幾年下來的利息支出。許姓投資者萬萬想不到,若能多守幾年,不但可以翻本,更可獲取逾千萬元回報,投資就是如此,一個決定令財富擦身而過。
你放棄時,卻有人看好,「接棒者是在上環賣「溏心皮蛋」的順興行老闆陳應強,皮蛋大王接貨後,幾經轉折,終與置地達成樓換樓計劃,上月接收新樓單位,估計市值約一千七百萬元,未計算搬遷賠償及分成利潤,短短七年,單位市值增加近四倍。」徐先生直言,兩人同樣持貨七年,命運卻截然不同。
回報一百七十倍
同樣好彩的是一名於七○年一手購入低層單位的老業主林伯,事緣麗星樓併購期間,信息頗為混亂,老業主目睹麗星樓多番併購不果,感到不耐煩,○四年底碰上「摸王」黎汝遠,摸王願意出價六百萬元收購該單位。
林伯好幾次見財化水,心裏總不是味兒,與其無止境等待,倒不如出售套利,反正以當時價錢,六百萬也算一個好價。
當時正值○四年底,想不到簽約後一個月,置地終落實收購,並發出公布廣告天下,舊業主有權換取日後新樓單位。林伯知悉後悔不當初,最終硬着頭皮,拒絕完成交易,雙方在討價還價下,林伯稍作賠償,達成協議取消交易。
熟識林伯的代理指出,「林伯自己都話十分好彩,可以與「摸王」取消交易,否則就蝕大底,少賺成千萬。」林伯七○年僅以十萬購入的單位,換回新樓加分成利潤,市值合共千七萬元,四十年來升值接近一百七十倍。
吳鴻美眼光獨到
另一位幸運兒是人稱「吳美人」的師奶投資者吳鴻美,○三年她以三百六十萬購入麗星樓低層單位,上月獲發面積一千方呎新單位,獲利也接近三倍半。吳鴻美細述購入麗星樓的過程,「買麗星樓時重建方案仍未落實,入市完全基於呎價吸引,呎價低見三千多元,較豪宅建築費還要低。再講,物業位處豪宅地段,那時的二手價可謂完全未反映應有價值。」她續稱,「樓換樓方案有一定吸引,逐戶收購價值最多是按當時市值加一定溢價而已,相反舊樓換新樓的值博率肯定較高,當時麗星樓價值比起同區龍華花園還要低。今天上林的價值,不單遠高於龍華花園,更可與禮頓山相比。」黎汝遠○四年以千三萬購入兩伙,其中一間如上面提及被賣家取消交易,另一間於○五年以七百五十萬沽出,賺咗百五萬就離場。若他持貨到現在,應可多賺一千萬,炒樓經驗豐富的黎汝遠也大歎失諸交臂。
事實上,整個麗星樓的收構確實波折重重,曾任麗星樓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多年的退休公務員楊錦明坦言,可用過山車來形容當時的境況,「約在九七年時,恒地(0012)提出以「二百五十萬元加新樓單位」的優厚條件,游說業主接受收購,業主見條件幾筍,很快已有六、七成業主落叠。」正當大夥認為袋袋平安之際,金融風暴竟在此刻爆發,恒地「褪軚」,麗星樓併購大計首度泡湯,「幾經辛苦找到置地「執二攤」,不過賠償價已跌至四十萬元再加「樓換樓」,另外發展商為業主提供六十萬元低息搬遷貸款,足夠在同區租樓住三到四年。不過,業主還是猶豫不決,置地為免一拖再拖,承諾物業推售後,按利潤分成,每戶最多可獲約一百二十萬元。」好事多磨,○一年城規會突然宣布修訂北角分區大綱圖,將麗星樓設定三十層高度限制,即時打窒置地的重建大計,假若未能放寬高限,重建樓面受到規限,換言之將無利可圖。置地立時急煞車,聲言麗星樓重建計劃將會擱置。
重建路多波折
「當時業主十分失望,恐怕重建告吹,個別業主不想再等,於是在市場低價沽售。不過,大多數業主仍然堅持樓換樓方案,更集體向城規會反對高度限制,幾經艱辛,成功爭取將高限放寬至五十層。」楊錦明坦言,有其他發展商乘虛而入,向業主提出逐戶收購,幸好業主齊心,否則樓換樓的重建方案不能成事。
「由於麗星樓併購前後傾咗十幾年,業主自然唔願意花錢保養,加上當時樓市又持續低迷,交投相當疏落,平均每年只有兩、三宗成交。比鄰斜坡更有保養問題,物業呎價向來「低了一截」,加上併購差點落空,投資者可謂『膽博膽』。」作為麗星樓「樓換樓」重建幕後功臣的楊錦明直言,「過去幾年因重建而遷往區內另一樓盤,現階段仍未決定會否搬回「上林」居住。我估計,至少會有六、七成舊業主會搬返嚟。」麗星樓「樓換樓」重建方案詳情1. 舊單位可換一個實用面積不少於767方呎的單位及一個有蓋車位2. 每戶可獲現金賠償40萬元,頂層連天台單位現金賠償為120萬元3. 每戶可獲60萬元搬遷貸款,息率為滙豐銀行最優惠利率(P)減2厘,貸款須於入伙前一次過償還4. 原先仍有按揭業主可獲贖回貸款,入伙後再以新銀行按揭償還,重建期間不用供款,息率為滙豐銀行最優惠利率(P)減2厘5. 日後項目利潤若高於成本35%,舊業主可獲利潤分成,最高分成為120萬元
深圳一夜 誕四百千萬戶
置地帶挈過百業主變千萬富翁,但華潤置地(1109)在深圳大沖村的重建收地,更讓全村業主一夜之間富起來。大沖村有八百七十一戶,是深圳以至廣東最大的舊區改造項目,華潤置地收購經年,由於近年內地樓價大幅攀升,發展商決定大手筆收購,如業主選擇以現金賠償,每平米高達一萬一千元人民幣。
有逾一半的住戶擁有的房屋達一千平米,按賠償金額計算,誕生四百多個千萬元戶。有代理透露:「千萬元戶並沒有大不了,有十個家庭各持有逾一萬平米房屋,頓成為億萬富豪。」撰文‧蔡慶佳、鄧淑慧 攝影‧財經組 資料‧財經組 設計‧雷振邦
2 :
龍生(798)@2010-10-18 01:30:04別的發展商手上, 就沒有這麼優厚的條款了
英資機構... 對人真的特好
3 :
GS(14)@2010-10-18 22:04:282樓提及
別的發展商手上, 就沒有這麼優厚的條款了
英資機構... 對人真的特好
至少有考慮到人
4 :
龍生(798)@2010-10-19 00:03:09對的, 買樓真的是置地, 怡和, 太古, 嘉里, 新鴻基,信和, 新世界, 華置, 南豐, 信和, 長實華懋
排名依次序
5 :
GS(14)@2010-10-23 11:41:324樓提及
對的, 買樓真的是置地, 怡和, 太古, 嘉里, 新鴻基,信和, 新世界, 華置, 南豐, 信和, 長實華懋
排名依次序
你好似漏了恆地...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9130
他說平情而論,近年大部份發展商在用料或裝修手工方面都有進步,被視為名牌的不用多說,
他特別點名讚恒基和信和,「例如空心磚以前好多,近幾年已冇出現過;以前有斜地台同漏水,家都好少見,進步好大」。
翻譯熱賣書銷全球 港產老外 中文書海尋寶
1 :
GS(14)@2010-10-17 18:43:402010-10-09 im
大部分人看中國市場,是看13億的中國消費人口。Thomlinson看中的,卻是在中國工作和定居的一群老外。
「10年前的北京上海,大概有10萬名長期居留的外國人,現在約有50萬,中國內容的英文小說市場正在不斷增長,香港、新加坡也一樣。」
他發現市面上的英文譯本中文小說種類非常狹窄,好像只有《文革回憶錄》和《上海寶貝》那種「東方Chick Lit」(女性小說),缺乏他認為老外真正有興趣的題材,便毅然辭掉原有的工作,成立繙譯及出版社以填補缺口。
這位一口流利普通話的Thomlinson雖然是個老外,但當他還在英國唸小學時,已因功課需要而收集大量萬里長城的圖片,從此便愛上中國文化,現在,他更決意把中國的現代文學帶到英語世界裏去。
Harvey Thomlinson是英國人,現居香港,常飛往北京、上海、台灣、新加坡與作者、繙譯員、書商等開會,雜誌出版這天,他正在法蘭克福出席每年舉行的全球最大型書展。
他3年前來到香港出任一間美國研究公司的亞洲區經理,去年辭職,全身投入自己的出版事業。「第一,我看到繙譯及出版中文小說的市場失效,西方有很多很好的繙譯員,可是他們看不懂中文,就算懂中文,也未必真正了解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和感覺。第二,雖然西方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興趣與日俱增,但要替沒有知名度的中國作家出繙譯書,那是很大的風險。第三,近年中國政府推出了不少有關文學文化的政策,因知道要成為真正的強國,單靠經濟並不足夠,文化軟實力一樣重要,可是他們卻未必知道西方人對中國文學的口味。」
老外欲了解現代中國
成立出版社Make Do Publishing接近兩年,他已拿了10位中國作家的小說翻譯權,包括曾登上「福布斯2005年名人榜」的年輕作家郭敬明的小說《夢裡花落知多少》。英譯的現代中國文學作品,在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大型書店都有售,其他地區的讀者,也能在Apple Bookstore找到,將內地暢銷書推向全球。
他如何解決繙譯中文小說的市場失效問題?先從讀者口味開始說起。出版社的第一部作品《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英譯:Leave me alone,ChengDu),作者是慕容雪村,由Thomlinson親自繙譯。故事以成都為背景,講述這個大城市內幾個男女的際遇、對待生活、愛情、兄弟的態度。「是非常現代和前衞的故事,這是西方人希望了解的現代中國,可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外國的書店內,凡有英文譯本的中文小說,背景幾乎都停留在文化大革命時期。」
《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是2002年互聯網所有中文論壇中最火紅的小說,點擊量累計數千萬,慕容雪村也因此榮獲2003年中國出版界的新銳版年度風雲人物。「網絡文學打開了爭議性主題,有的寫農村政治的腐敗、有的寫色情和暴力,也有很多幻想文章等。互聯網令人人也可以成為作家,但達到可以出書的高質素,只是非常少數。」
「非常個人主義也是受歡迎的題材。」10多年前周衛慧所寫的北京女性自白式的作品《上海寶貝》受到國際注視,今日國內有個作者叫安妮寶貝,也是 Thomlinson的繙譯對象。「她的寫作集中內心感受,主角的行為常被情緒主宰,很容易就得到上海、北京白領的喜愛,她們生活刻板,就把感情投射到作者那裏,在商業層面上她的作品非常成功。」中國大城市二、三十出頭的女性,大多是安妮寶貝的書迷。「當我招募繙譯員的時候,很多人都想繙譯她的作品。」
他又譯了一本以一個民工為主角的小說,Jimmy Qi的《Confessions of an Elevator Operator》,一個由鄉下到北京工作的民工,在一幢滿是名流、有錢人、派對動物出現的高級大廈當電梯技工︰「讀者能透過技工的眼睛,看到現在的北京有錢人在過怎樣的生活,這是外國人想知道的中國模樣。」
外資出版屬冒險投資
他了解老外對中國的品味,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對中國文化特別有興趣的老外。他在牛津獲得商學位後,10多年前在北京的首都師範大學唸現代中國史和中文文學碩士,喜歡中國現代小說。繙譯的書籍當中,有的是早在中國的大熱作品、有的是純Thomlinson個人喜好、也有的是他肯定合外國人口味的。「不過對我而言,首要還是我喜歡,不然怎能有動力去做?」
解決了品味問題,如何找繙譯員?「北京並不缺繙譯人才,缺的是繙譯機會。」Thomlinson成立出版社,第一步是要在中國招聘兼職繙譯,母語是中文或英文也可,所有人按自我喜好選擇小說,把一些章節繙譯成英語,達到水準會獲採納的,譯本會連同原作者資料放在網站並獲報酬。繙譯員以Freelance形式工作,Thomlinson這盤出版生意,連辦公室也不需要。
澳洲著名的出版經理人Benython Oldfield曾到中國約半年,尋找在外國有市場價值的中國作家,在上海遇到一位幫Thomlinson繙譯的文化狂熱分子,得知他們的工作,讀了他們繙譯幾個慕容雪村小說的篇章,決定為慕容雪村出書。「外國出版商出版中國小說,算是冒險投資。」
Thomlinson說賣一本書,七成利潤去了經銷渠道,8%是印刷成本,還有作者的稿費和版稅,一般約10%,出版社能賺的不多,可能只有書價約一成,所以他事事親力親為,看哪個程序可以節省1%至2%,他才能多賺多些少。
為了節省成本,他想過到大陸印刷,但最後還是拿到香港印刷。「問題是在大陸,不止出版書籍要拿IBSN編號,就連印刷也要拿印刷編號。拿印刷編號前,你的出版內容將要一字不漏先被審查,為免麻煩我情願貴一點在香港印。」
內容審查增時間成本
「還有版權問題,在大陸印刷被盜版的風險較高。」他曾試過與一位作者簽好約快要出書時,才發覺作者把同一本書也賣了給另一間出版社。「他不知道這在外國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只能說那是文化差異。」
然而書籍要在內地發售,內容審查仍難避免。中國出版內容審查嚴重,Thomlinson說他試過有一本小說被刪2萬字才能出街,被刪的情節是講述主角落難入獄並被判死刑,行刑前獄警嘗試逼他簽署一份死後器官出售合約。「本來把這種城市傳言加入小說是很有趣的事,但題材太敏感了,只能在互聯網的版本才能讀到。」
互聯網作家的題材太具爭議性,所以無論如何優秀,也很少讓國營出版社「據為己有」。「這些作家普遍太着重社會上的黑暗面,但你知道這幾年中國政府的口號是『和諧社會』,這群作者自然被視為有破壞無建設了。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2007年被拍成電視,播映日期一再延遲,就是因為要遷就黨會議 ——節目內容與黨的路綫不符。」
「中國政府喜歡推廣主流作家,像《兄弟》的作者余華,他們很優秀,但較少針對時下中國的黑暗面。」至於政府不管的、官方忽視的獨立與互聯網作者,就由市場上像Thomlinson的私人出版社帶到外國。
官方作家與互聯網作家
中國有兩種作家,一種是「官方」作家,即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身為會員基本上已是一份工作,因此會員有薪水領,協會在中國各地召開會議,作家又要參與。收入穩定是好事,但薪水同時給了作家一些微妙的壓力,必須對屬會有「建設性」,寫甚麼題目不能完全隨心。像《兄弟》作者余華、創造了中國兒童故事經典角色「皮皮魯」、「魯西西」的兒童作家鄭淵潔,都是協會作家。
第二種作家是「獨立」寫作人,他們不屬協會,更多是沒有興趣成為會員。沒有官方的支持,他們很難與大出版商合作或參與官方書展推廣作品。官方作者有權申請 ISBN號碼(在中國出版必須有ISBN),獨立寫作人則要靠一些已註冊的私人出版社申請,中間人費用則因人而異,看與出版社的交情。
中國的寫作環境在過去10年有很大改變,互聯網作家活化了文化圈,其中一個熱門的文學網站「榕樹下」(
www.rongshuxia.com),每天有以千計的短文或詩歌新帖,人人可以做作家,以容易又便宜的方法找到讀者,而且除非你的主題是像法輪功般的敏感題目,否則網絡小說少會成為審查焦點。
﹏﹏﹏﹏﹏﹏﹏﹏﹏﹏﹏﹏﹏﹏﹏﹏﹏﹏
Thomlinson 的出版社部分熱賣作品
書名:《Leave Me Alone,ChengDu》
故事內容:
本故事2002年在內地熱門網站天涯討論區首發,之後被大量轉載,總點擊率超過10億。2003年被改編成話劇,在上海演出30多場,成為當年的小劇場紀錄,2007年被改編成電視及電影,全國上映。小說至今被譯成法文、英文、德文及越南文。故事講述成都內一群30多歲的人在事業、情感和婚姻三者間的迷惘和掙扎。故事主角陳重,擁有普通家庭、普通工作,唯一的特別之處就是娶得3朵校花之一的趙悅為妻。他有崇高的理想,但在現實成都的天空下,他的生活畢竟也是偶爾賭一下牌、泡一下妞、同事勾心鬥爭。他相信人生可以盡情揮霍,反正上帝不記帳,結果卻令生活起了變化。
...................
書名:《Shanghai Girls︰ Uncensored & Unsentimental》
故事內容:
《Shanghai Girls》是現時出版社最暢銷的書,由一個上海女孩親述很多人都想知關於上海女孩的秘密:就是怎樣營造美麗、神秘的印象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再說白一點,就是如何找個有錢的男人。
書中的話題包括「開胃菜男友」、「性與如何用性」、「槓桿效應」等,這除了是一個讓人開懷大笑的作品,更是一本實際的感情手冊。
這書告訴你:與其等待Mr. Right走進你的生命,不如學學如何做個上海女孩。
...................
書名:《Yu Li︰ Confessions of an Elevator Operator》
故事內容:
主角Yu Li本來住在河北省一個沒有高樓的小鎮,在一間釀假葡萄酒的酒廠當督察,卻因在督導期間偷飲喝醉被辭退,遂決定離鄉找工作。
在遙遠的首都北京,他被聘用為一棟豪華公寓大樓的電梯操作員。住在這幢公寓大樓的,都是新中國的勝利者:名流、富豪和政府大官。
他的職責除了負責按電梯,還包括保護在這兒出入的電影明星、導演等,縱使他根本認不出他們是誰。鄉村長大的主角突然接觸到聲色犬馬的世界,令他過着混亂的生活。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