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掌故
香港股票資訊
神州股票資訊
台股資訊
博客好文
文庫舊文
香港股票資訊
第一財經
微信公眾號
Webb哥點將錄
港股專區
股海挪亞方舟
動漫遊戲音樂
好歌
動漫綜合
RealBlog
測試
強國
潮流潮物 [Fashion board]
龍鳳大茶樓
文章保管庫
財經人物
智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創業
股壇維基研發區
英文
財經書籍
期權期指輪天地
郊遊遠足
站務
飲食
國際經濟
上市公司新聞
美股專區
書藉及文章分享區
娛樂廣場
波馬風雲
政治民生區
財經專業機構
識飲色食
即市討論區
股票專業討論區
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區
建築
I.T.
馬後砲膠區之圖表
打工仔
蘋果專欄
雨傘革命
Louis 先生投資時事分享區
地產
陈发树、柯希平再度出战轻取60亿市值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11/HTML_4MYO2DFKT2PY.html 减持后的大小非卷土重来,而且获利颇丰。 携各自在紫金矿业(601899.SH)套现的十几亿元现金,陈发树、柯希平二人在资本市场轻车疾进,一个多月内,先后将9164万股青岛啤酒H股(0168.HK)和7亿股京东方(000725.SZ)A股收入囊中,亦将各自的资本控制力再度扩张。 以6月10日青岛啤酒H股和京东方A的收盘价计算,目前,二人所持股份市值已分别高达21亿港元和45亿元人民币。 柯陈二人非孤例。 今年3月,德润豪达(002005.SZ)两大发起人股东珠海通产有限 公司 (下称“珠海通产”)和深圳市百利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深圳百利安”)双双减持套现7200万元,与此同时,建仓大洋电机(002249.SZ)。一季报显示,二者分别成为大洋电机第一和第五大流通股股东。 此外,雅戈尔今年2月再度减持中信证券(600030.SH)后,亦通过全资子公司雅戈尔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雅戈尔投资”),斥资7700万元参与中天科技(600522.SH)定向增发。 柯希平套现紫金矿业 紫金矿业49.25亿股限售流通股解禁制造的资本洪峰再下一城。 6月10日,京东方A股120亿元定增发完成,当日盘中涨幅曾高达40%,被深交所临时停盘半小时,终盘收报6.46元,涨27.92%。 自然人柯希平斥资16.8亿元,认购京东方7亿股增发股份,增发价2.4元/股,锁定期限12个月。以6月10日的收盘价计算,柯希平浮盈高达28.42亿元。 而柯希平参与增发的资金,很可能部分就是刚从紫金矿业减持套现所得。 4月27日,紫金矿业49.25亿股限售流通股解禁上市。解禁的49.25亿股占紫金矿业总股本的33.87%,是此前流通股总量的3.5倍。 解禁之时,柯希平持有紫金矿业3.26亿股,并通过控股的厦门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厦门恒兴”),持有4.75亿股。柯持有厦门恒兴95.40%的股权。 目前,除第一大股东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持有的49亿股外,紫金矿业其他股东所持股份已全部解禁。 解禁之时正是柯希平开始减持之日。 公开信息显示,4月27日至5月5日,柯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紫金矿业2110万股,通过上证所竞价交易系统累计减持紫金矿业5367万股。 以紫金矿业此间的加权均价8.88元计算,柯希平此次套现,当在6.64亿元左右。 而柯希平与其一致性动人厦门恒兴,仍持有紫金矿业7.26亿无限售股,市值超过70亿元。 陈发树转战青啤H股 如出一辙。因参股紫金矿业,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一路攀升的陈发树,也在减持紫金矿业的顷刻间,将青岛啤酒H股9164万股收归帐下,动用资金高达2.35亿美元。 这部分股权系陈发树由英博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A-B Jade Hong KongHolding Company, Limited购得,占青岛啤酒已发行总股本的7.01%,每股作价2.5685美元,折合每股19.83港元。 以6月10日,青岛啤酒H股收盘价22.9港元计算,陈发树亦已浮盈2.8亿港元。 而陈发树旗下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向媒体证实,收购青啤资金正是陈发树减持紫金矿业套现加上自有资金。有消息称,唐骏也有望借此跻身青岛啤酒董事会。 4月27日至5月22日,陈发树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紫金矿业1570万股,通过竞价交易系统累计减持紫金矿业1.31亿股,以这一区间紫金矿业加权均价8.84元计算,累计套现接近13亿元。 2000年8月,紫金矿业改制为股份 公司 ,新华都集团以2602.15万元入股,持有总股本的18.20%;厦门恒兴以现金714.88万元入股,占总股本的5.00%;新华都工程公司以现金1000.83万元入股,占总股本的7.00%; 经过历年分红,三家公司的投资成本早已收回。 柯、陈二人联合旗下公司,蛰伏9年,目前仍持有紫金矿业27.56亿股,市值高达270亿元,且已全部可以流通。 相比之下,柯希平在京东方的限售期仅12个月,而陈发树从英博公司受让的青岛啤酒H股,则没有限售期约束。 减持大小非眷恋A股 实际上,套现大小非的并未对A股失去兴趣。 德润豪达2004年上市,珠海通产持有德润豪达1650万股,深圳百利安持有1350万股。此后5年,两家公司多次减持。今年3月27日,珠海通产和深圳百利安同时以7.16元/股减持1007.64万股。 今年一季度,两家公司进驻大洋电机,该股加权均价23.61元,目前,复权后高达52.9元。两家公司的投资则已翻番。 6月10日,中天科技收报16.27元,相比雅戈尔参与的增发价8.6元/股,也接近翻番。 1999年,雅戈尔出资3.2亿元,持有中信证券2亿股,成为第二大股东。10年后,这部分股权俨然已成为雅戈尔资金蓄水池,并为其此后数次股权投资提供资本动力。 “对于一部分解禁的大小非来说,逐利本能决定了他们还会在二级市场寻找投资机会,特别是在目前实体经济产能过剩的情况下,A股还是很迷人的。”有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
不再是“两乐”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11/HTML_K7LUI5P0SI81.html 除了此前紧随可口可乐之后的统一与康师傅,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饮料企业开始希望在低浓度果汁市场分一杯羹:农夫山泉、娃哈哈相继推出VC类果汁饮料,而刚刚分手的汇源也摇身一变,成为果粒橙的竞争者,于今年大规模推出柠檬me的果汁饮料产品。 此外,牵手果汁以及中粮,均在今年推出了针对低浓度果汁饮料的产品。在这种状况下,可口可乐的“美汁源”以“果肉口感”细分市场则开始显得过于单一。 而茶饮料的状况更让“两乐”感到压力。 尽管可口可乐的“原叶”已经占据一定份额,但仍旧无法撼动康师傅与统一这两个先进入者的龙头地位。以康师傅为例,今年一季度,康师傅业绩实现开门红,净利上升43%,创下单季度新高。在饮品方面,营业额同比上升36.74%至5.25亿美元。 陈晨认为,在饮品业务中,康师傅是以茶饮料为主轴,由于在这一时期展开了全国性“再来一瓶”抽奖促销活动,带领整体茶饮料市场的成长。数据显示,2009年3月,康师傅的即饮茶、瓶装水及果汁分别取得47.7%、19.3%及16.5%的销售量市占率。 而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茶饮料将成为康师傅今年夏天发力的重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了解,今年夏季,康师傅将推出无糖绿茶、低糖铁观音茶、乌龙茗茶3种新品,而此前,康师傅已有冰红茶、绿茶、茉莉茶。同时,康师傅将延续“再来一瓶”的促销招数。 康师傅财务长林清棠表示,希望康师傅在中国市场,最终发展成像“可口可乐在美国”一样占据半数市场份额。 除了众多企业的贴身紧逼,此前可口可乐在茶饮料方面的表现也让业内一些人士为“原叶”未来的发展感到担忧。可口可乐曾相继推出过“岚风”女性蜂蜜茶饮、“阳光”果茶、“茶研工坊”一系列茶饮料,均告败北。 而对于谨慎的百事来说,“草本乐”尚处于试水阶段,何时大规模铺开还无定论。事实上,2007年百事曾推出新益代豆奶,在东北市场试销,但时至今日,豆奶产品仍没有全面上市。 对于“两乐”来说,强大的资金和渠道仍是其核心竞争力。可口可乐对本报表示,尽管国内的不含气饮料市场竞争激烈并已拥有许多成熟的品牌,但其在中国拥有三大装瓶伙伴和35个装瓶厂,以及规模巨大的分销系统,“这是保证我们不含气产品在销售和铺货上能取得优势的关键”。
“两乐”决战关键年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11/HTML_TFXSPJILX3GB.html 5月19日本是个稀松平常的日子,却因为被世界饮料两大巨头同时挑中而显得有些不一样。 这 天下 午,可口可乐在东南一隅的广州大学城,举行了近千人参与的“美汁源果粒派对”。伴随来自香港的歌星陈奕迅以美汁源全新品牌代言人身份出现,美汁源果粒橙2009年新一轮的全方位市场攻势正式启动。 同一刻,位于华北的首都北京,百事2009“盖世群音冰酷夏日”新闻发布会也在激情上演。12位百事“蓝血”家族巨星古天乐、蔡依林、李准基、罗志祥、黄晓明,联同全新家族成员Super Junior-M等,齐聚一堂,为百事造势。 据了解,此次百事12星齐聚的年度盛会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可口可乐方面也透露,这是可口可乐最大规模的现场营销活动。 如此架势让媒体也有些意外。“已经不知道到底去那一场了。”——一位记者感叹道。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彼时,正值一年一度饮料销售旺季来临,也正是各大饮料企业使出浑身解数贴身肉搏之机。只是,上述迹象显示,这两位老对手的战争比往年来得要更猛烈些。而且,在中国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开始转移。今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抢点新领域 如果不是因为2008年9月开始的那一场汇源收购案,以碳酸饮料起家的两乐对于非碳酸饮料的重视度还可能没有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当可口可乐公布将计划以196.5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汇源全部股份时,在很多人看来,这无异于“天价”,而并购对象仅仅是一家在中国果汁细分市场占优的企业。 而在可口可乐眼里,收购价很“合理”。根据AC尼尔森报告,在“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这两个细分领域,截至2007年底,汇源分别占据了42.6%和39.6%,拥有绝对优势。而可口可乐在这两个领域却恰恰处于空白。 据汇源预测,到2012年,果蔬汁饮料增长将快过碳酸饮料市场。 正是在那个时候,人们才倏然发现,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在非碳酸饮料这一领域,已经囤积“重兵”。 2004年,可口可乐旗下美汁源果粒橙产品首度在中国市场推出,其“含真正果肉”的创新特点让产品销量每年都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之后,美汁源相继推出了系列添加果肉的新口味,包括西柚口味的“美丽果”、热带水果口味的“热带果粒”等。 2008年2月开始,一种名为“原叶”的茶饮料产品在全国超过30个省和直辖市开始销售,并以百万瓶赠饮的规模展开推广,加上邀请成龙、房祖名父子作为代言人,在平寂已久的茶饮料市场开始搅动波澜。而这一始作俑者正是可口可乐。 凭借强大的渠道优势,可口可乐在短时间内迅速将“原叶”铺进大街小巷,摆放在各大商场超市终端的醒目位置。 据可口可乐中国对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美汁源果粒橙从2007年开始跃居中国低浓度果汁市场占有率首位;而“原叶”茶饮在去年上市后产品已销售数亿瓶,“超出我们去年预定的目标”。而其整个非碳酸业务在华每年的增速为双位数。 看到可口可乐在低浓度果汁方面尝到甜头后,百事也不甘落后。2007年夏季,百事率先在广州、福州等华南市场推出了低浓度和混合果汁为卖点的新产品“果缤纷”。在两大市场赢得200%的销售佳绩后,“果缤纷”开始在全国铺开,意图显而易见:阻击“美汁源”。 而很多消费者不知道的是,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都乐”100%果汁,也是百事麾下产品。 关键的一年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句话形容此前百事在中国非碳酸饮料市场的尴尬再好不过。 在美国本土,百事最早发力非碳酸饮料,而在中国,早在2003年,百事就投资3000万美元在广州开发区建立了首个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非碳酸饮料生产基地。 然而,在都乐销售未见起色后,百事发现,以“果缤纷”抗击“美汁源”似乎过于乐观。 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在中低浓度果汁市场中,可口可乐“美汁源”市场份额为25.1%,其次为康师傅和统一,而百事的“果缤纷”只占到7.2%,不及可口可乐“美汁源”的1/3。 汇源本来是一次机会,传闻百事也参与到这场竞争之中,但无奈还是败于老对手。眼看差距越拉越远之际,商务部的一纸禁令让百事又看到“重回起跑线”的希望。 2009年无疑是再决胜负的关键一年。 从 2008年年底开始,百事参股广药旗下王老吉药业的消息便不绝于耳。尽管广药官方给予了否认,但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晨认为,饮料市场结构已经发生明 显的变化,以茶饮料、果汁和凉茶为代表的饮料正在迅速崛起,碳酸饮料正在被消费者抛弃。而可口可乐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不错的市场。不管传闻属实与否,在非碳 酸饮料市场上加大竞争,都将是百事可乐日后发展的趋势。 数据显示,广药王老吉出品的绿色盒装王老吉2008年的销量也超过10亿。 陈晨认为,百事可乐若收购王老吉,不但实现了其加大非碳酸饮料竞争的意图,而且还可以拉近与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 而百事的最新举措也显示了其对于这一领域的痴心。进入5月下旬,事先没有任何声势浩大的营销,百事的两款名为“草本乐”饮料以“清润”、“温润”的养生概念开始出击,出现在一些大城市的商场超市渠道之中。 对于目前的“低调”,百事方面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该产品尚处于在个别市场的试销阶段,并没有大规模铺货。 然而,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百事的新品,无论产品特点还是包装定位,与2005年可口可乐的“茶研工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可口可乐的这一系列产品目前已经退出大陆市场,仅在香港地区有售。 可口可乐已经感受到来自百事的压力。“茶研工坊在大多数城市结束试销售,只是 公司 在茶饮料品类战略调整的一个步骤,我们也不排除‘茶研工坊’将来在全国上市的可能性。”可口可乐回复记者称。 可口可乐同时表示,由于2008年公司的投资策略和战略重点将作出一定的调整,将以更为合理的战略布局,努力发展“原叶”调味茶饮料系列和“雀巢”冰爽茶两大品牌,主攻冰红茶和绿茶两大茶市场以及冰爽茶市场。 在与汇源失之交臂之后,如何维持果汁饮料的优势地位,也带给可口可乐巨大的考验。 可口可乐资深市场总监嘉景荣对本报记者表示,未来,可口可乐会专注于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开发果汁业务和新的产品。而在今年3月初可口可乐在中国宣布的20亿美元的投资,主要将用于强化可口可乐新的营销系统、分销网络。此次果汁的市场营销便是其中一个组成。 可口可乐表示,上海新建成的可口可乐全球研发中心,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发的速度。平均来说,可以将新产品1年半左右的研发周期,缩短到半年多。这也将成为可口可乐非碳酸饮料新产品的“孵化器”。 今年5月,可口可乐含葡萄汁与芦荟粒的美汁源“爽粒葡萄”开始在各大城市铺货。这款产品正出自该研发中心。
化妆品连锁店第二轮扩张各路品牌“围攻”屈臣氏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11/20090611031300707.html 每经记者 卢曦 发自上海 今年5月,香港莎莎在武汉同时开了两家连锁店。屈臣氏在香港一直无法打败的老对手万宁也进入内地,提出开上百家店的计划。众多内地品牌的连锁店也在逐渐生根开花。 各路品牌袭来,使在内地市场深耕近20年的屈臣氏,感受到了越来越浓的火药味。在内地市场,尽管屈臣氏一家独大的局面短期尚难改变,但化妆品连锁店争相圈地的竞争态势,正逐渐显现出来。 竞争·品牌 “4+1”格局 巨头鏖战内地 日化行业资深营销专家冯建军向记者描绘了一幅各大化妆品连锁店品牌在内地的格局图。根据业界的普遍观点,在内地的全球连锁店巨头有“4+1”个。“4”指的是屈臣氏、万宁、康是美和丝芙兰,“1”指的是莎莎。 为什么是“4+1”,而不直接说成“5”?原来,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莎莎的专卖店数量都远远少于屈臣氏和万宁,但内地消费者却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习惯——去香港旅游时必去莎莎“扫货”。于是,莎莎作为候补被列入名单。 屈臣氏隶属于李嘉诚掌舵的和记黄埔集团,1989年进入内地市场,目前稳居内地化妆品连锁店的老大地位。 万宁隶属于亚洲零售集团牛奶国际控股公司。在香港,万宁是屈臣氏的“宿敌”。 另外,康是美来自台湾地区,丝芙兰隶属于法国路威酩轩集团。 谈到竞争优势,莎莎认为,自己拥有“一站化购齐”的零售模式,店内护肤品、香水、化妆品、头发/身体护理产品、美容用具等一应俱全,消费者可以一次性购齐所需的美容用品。 其他四大巨头中,屈臣氏的产品覆盖日化、美妆、食品、洗护用品等,药品占20%~25%的比例。万宁以食品、化妆品为主,药品只占5%左 右。药品占比最大的是康是美,药品比例达40%。这三家销售的产品定位大多在中端,而丝芙兰定位在中高端,且以进口品牌为主,因此对屈臣氏的威胁最小。 很多精明的上海消费者,早已学会通过化妆品条形码的前两位来判断产地。由于内地的产品均以“69”开头,丝芙兰众多“非69”产品已在部分“崇洋”的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端的形象。 竞争·开店 争相开店 掀第二轮扩张 2004年10月,万宁落子华南,在广州开设第一家旗舰店,开始进入内地市场。比起屈臣氏,足足晚了15年。 2008年,万宁在上海淮海路上开设第50家分店,从此迈出华南,与屈臣氏短兵相接。 目前,万宁已进入广东、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等地,直营店数量快速增加。最新资料显示,万宁将加快在内地的布局,计划在今年年中实现百店计划,并在年底之前开店总数达到150家。 屈臣氏香港公关部门的邓小姐向记者表示,目前屈臣氏在香港已有155家门店,在澳门也有8家门店,但她不清楚在内地的计划。 记者从知情人处了解到,屈臣氏计划今年开120家店,重点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分析人士认为,内地市场将成为各大连锁巨头的角力平台,销售终端的迅速扩张将逐渐推开。 那些比屈臣氏进入内地慢了一步的竞争对手,已处在竞争中的劣势。不过,在即将展开的第二轮扩张中,各路品牌均不敢轻敌。 “竞争很激烈,好地段少之又少,很多时候要碰运气才能拿到好店面。”业内人士感叹。 不过,迅速开店也并非易事,一方面不能在开店速度上落后于对手,另一方面开店又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内地品牌的连锁店通常缺钱,各大巨头虽不缺钱,但店内品种更新和管理也不容易。”冯建军说。 竞争·交锋 不惧巨头 内地品牌参战 屈臣氏在向二三线城市渗透的过程中,与内地品牌的交锋将难以避免。据统计,在一些二线城市,屈臣氏年销售额在2500万元以上,而内地本牌的销售额最多只有800万~1000万元。 比起屈臣氏,内地品牌起步足足晚了10年,最早进入这一领域是在1997年。因此,面对强大的对手,目前内地品牌大多采取 “固守区域、伺机扩张”的战略。 但在山东青岛的一些地方,屈臣氏遇到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当地对手——在一些街区,与屈臣氏相隔数百米,就有一家名为“喜爱”的化妆品连锁店。 与许多内地品牌绕开屈臣氏剑走偏锋不同,“喜爱”选择和屈臣氏正面交锋,其装修、店面风格与屈臣氏颇为相似,虽然产品优化上做得不如屈臣氏,但仍然“活得很好”。 在2008年2月的一篇访谈中,“喜爱”对外宣布,计划在3年内在山东省开设100家店。 内地品牌的化妆品店,目前有“北有美诚,南有娇兰佳人”的说法。除此之外,还有河北东大、山东喜爱、江苏百分女人等多个品牌。山东的品牌竞争最为激烈,超过20家连锁店的品牌就有50多个。 案例 莎莎开进中西部 在进入内地4年之后,莎莎开始进入中西部地区。 今年5月,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武汉最繁华的地段——新世界百货广场和武汉武商亚贸广场开了两家化妆品专卖店。首席营运总监朱斌对外宣布,莎莎将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 早在进入武汉之前,莎莎按照“惯例”已先行在华东和华北布点:2005年在上海开设首家店铺,目前已有4家专卖店;在北京开设了5家专卖店和1家精选店。 目前,莎莎在亚洲区共设有150余家专卖店及专柜。莎莎集团企业传讯总监梁玮珈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武汉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 的美容化妆品集散地,稳居全国美容化妆品销售及流通市场的领先地位。莎莎看中的除了武汉当地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外,更希望能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导向产生影 响。 莎莎的“胃口”绝不限于现有专卖店。梁玮珈表示,将以北京、上海、武汉作为三大区域中心,发展不同地区的专卖店业务。除此之外,莎莎还计划为其独家代理的品牌发展单一品牌专卖店及专柜。 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影响莎莎在内地的计划。梁玮珈对外表示,早已在1997年金融危机和2003年SARS危机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计划2010年3月在内地开更多店铺,业务将进一步向华西、华南扩张。 莎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公司成立于1978年,从最初的一个零售柜发展为目前覆盖亚洲六大市场的美容产品零售集团, 并于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拥有100多个国际美容品牌代理权,是香港地区最大的化妆品代理商之一。与屈臣氏相比,莎莎专卖店的规模较大,但数量不 多。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中国风电年度业绩增长17%至1.17亿
每经记者 李凌霞 中国风电(00182,HK)昨天公布了其截至2009年3月31日为止的年度业绩。虽然在2008 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商业环境变化剧烈,但中国风电凭借其在风电建设及营运服务、设备制造、机风电场投资方面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仍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盈利 增长,并实现了强劲的现金流增长。业绩报告期内,该公司的净利润达到1.168亿港元,较上年同期的1.001亿港元增长了17%,每股基本盈利为 2.06港分,每股全面摊薄盈利为1.81港分。 业绩显示,在截至今年3月底为止的年度里,中国风电获得的综合收入约为 3.794亿港元,均来自风电业务的贡献,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5%。另外,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风电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约为7.451亿港元。同 时,公司流动比率为6.94倍,资产负债率为0.01%,较上年同期的0.06有所下降。集团的综合资产净值维持约为2.485亿港元,较上年同期有所增 加。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中国风电信心十足。据悉,目前政府已经把风电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予以扶持,预计2020年的风电发电装机容量规划目标将大幅上调至1亿千瓦以上,同时政府此前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都将有效促进风力发电的发展。 在 年度业绩报告中,集团计划在2009年加快风电项目的投资,并继续强化集团的风电服务核心竞争力。将重点投资开发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电 网接入条件和风资源较好的项目以及甘肃省的国家特许项目。中国风电计划在2009年新开工建设500~600MW的风电项目,快速提升集团的装机容量。 另外,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刘顺兴昨天表示,今年公司将投资10间风电厂,投资总额为50亿元。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智富能源获郑裕彤等慷慨入股
每经记者 李凌霞 从5月13日宣布将赴印度尼西亚 “掘金”的消息后,智富能源(01051,HK)这只此前连续面临亏损的“仙股”的命运就开始改变。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智富能源将10股合并为1股以新代码(02921,HK)交易,彻底摘掉“仙股”帽子,变身为备受追捧的“黄金股”。与此同时,也不断有投资者斥巨资入股智富能源的消息传来。 基石投资者认购活跃 智富能源上周五公布,包括其主席刘梦熊及澳洲矿商OwenLHegartu在内的多名投资者,均表示将认购智富能源的股份,认购总额高达 49.49亿港元,这已属超额认购,此前智富能源宣布的集资金额约为45.5亿港元,上述基石投资者承诺认购额为计划集资额的1.09倍。 6月5日智富能源的公告显示,在已经与该公司签订了“基石认购协议”的投资者当中,不少为国外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包括著名的私募基金黑石 集团、建银国际资产管理以及摩根大通等资产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都已经与智富能源订立了“基石认购协议”,投资者按每股0.35港元认购合共约52.09亿 股新股,投资总额约为18.23亿港元。 除了上述机构投资者外,香港富豪郑裕彤也表现出对智富能源的强大兴趣。公告显示,智富能源还与多名投资者签订了 “基石投资协议”,据 此,投资者将按每股0.35港元的价格认购总计约为80.44亿股股份,投资总额约为28.16亿港元。而在这部分投资者中,就包括了郑裕彤旗下的周大福 代理有限公司,此外还包括由新创建集团控制的CenterBright、VMSInvestmentGroup,以及嘉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 行政副总裁入股1160万港元 在宣布获得上述基石投资后,昨天智富能源又宣布,其副行政总裁PeterGeoffreyAlbert也参与到该公司的配售中,将按每股0.35港元认购相当于150万美元(约为1162.5万港元)的新股。 据了解,此次PeterGeoffreyAlbert认购的股份将有6个月禁售期。在配售完成及发行代价股份后,Albert在行使建议 授予其的购股权前将持有3321.3万股,而在悉数行使购股权后,他将持有智富能源2.35亿股股份,占智富能源扩大后股本约1.65%。 而作为给予管理人员的部分薪酬方案,公司分别与各管理人员订立购股权协议,行使价为每股0.4025港元,该部分购股权悉数获行使,那么智富能源将发行最多6668.92万股新股。 另外,智富能源还宣布委任Duffy为营运部总经理,Parry为勘探及业务发展统筹部经理,Mclelland为营运部高级经理,McGann为环境部高级经理,以及Lee为健康、安全及保安部高级经理,该批任命分别于2009年6月8日起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任命的高管,均是在全球拥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业从业经验,这对智富能源的印尼掘金计划极其有利。 不到一月“仙股”变“金股” 据悉,作为重组的一部分,在宣布以发行新股的方式购买印尼金矿之时,智富能源就表示将对其现有股本进行重组。在5月29日的智富能源特别 股东大会上,该公司股东已经通过了将智富能源的股份合并,同意每10股智富能源旧股合并为1股新股。从6月1日起,智富能源以新的证券代号02921在市 场上进行交易,其每手股数也由此前的10000股转变为1000股。 至此,智富能源便开始彻底摆脱此前旧股长期低于1港元的局面,正式摘掉“仙股”帽子。 受到基石投资者超额认购的消息的刺激,智富能源在其以新股形式交易后的几个交易日表现均很强劲。从6月1日起至昨日收盘,智富能源累计涨幅已经超过1成。
點解唔沽股票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480 當恒指過了萬八點後,最多人問的是有什麼股票好買。 講真,大路的股票我真係唔知買乜好。發掘滄海遺珠並不是我的強項。 三四線股中找巨大資產折讓的股票可以有一大堆,但我怎知道它的價值何年何月能夠反映?會唔會買中老千股? 我自己是策略性用部分資金買入中電作防守,其他人我是叫他們透一透(休息)。 有人問我有無沽股票。 呢個的確是好問題。我的答案當然是沒有。點解呢: 一、雖然我對大盤再上升開始抱懷疑態度,但我的觀點隨時有機會出錯。萬一我沽了股票後大盤繼續大升,那可就慘了。始終若然是牛市,股市上升的機會永遠高於下跌的機會。 二、大盤不再上升,不代表一定會大跌,可以是牛皮(輕微上下波動)或者很輕微的下跌。 三、假如我沽出後無法再進入買回,對回報會有負面影響。就算勉強買得返,可能要吃一段時間驚風散。 四、若沒有把握股票有顯著的跌幅(例如 20%),若不能在最高位沽和買到最低,隨時驚一餐、並扣除手續費後,沒有什麼顯著的效益。 五、睇返自己持有的股票,無什麼是估值貴到離譜/或者質素已變壞的項目。
反射理論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495 近日幾位 blogger 都講索羅斯 (George Soros) 的反射理論 (Theory of reflexivity),我又執佢地口水尾講返幾句先。 索羅斯好耐之前在他的著作《金融鍊金 術》(The Alchemy of Finance),已開始論述。最近他又再出了本新書:"The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再詳細而全面的解釋反射理論的要點。大家要知道,那並不是坊間普通的海嘯抽水書藉,索羅斯寫的東西是具有深度而值得深思的,層次和坊間的二 打六絕對不同。索羅斯在該著作的結論部份寫到明:My main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book is to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and importance of reflexivity. 用去年發生的事情來引證反射理論,並發掘新的思考框架。 所謂「反射」是指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動機、期望或認識;與他們參與的事件、情況之間的一種雙向關係。 參與者期望透過瞭解和預測事件的未來,並跟據這些預測和期望採取行動。但當這些預測和期望付諸行動時,又會反過來影響和改變事件的發展過程和原來可能的未來狀況。 索羅斯認為傳統經濟學時常不管用,是因為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認識是有限的,而不是像傳統經濟學上所經常假定的人對市場擁有完全資訊並完全理性行動。而市場參與者的思想和實際發生的事實,也不是完全隔絕,而是互相影響。 不同的市場的人士會根據自己不同的偏見去進行交易,而偏見所造成的「羊群效應」會影響著市場的發展趨勢。所以,市場的運行並非都是有效率和理性,而市場的價格好多時候都有錯誤,未必能反映其本身價值。 這種反射的情況經常在金融市場出現。最普遍的表現方式是價格的起起跌跌。市場價格反映參與者的偏見,大部份情況下當投資者看到事實證據和當初的偏見不符時,偏見就會被修正,而由另一種偏見去取代。 只有很個別的情況下,當某種市場偏見發生了自我強化的情況,那就會出現 "boom - bust sequence"。這些「榮枯相生」的情況,最常見於涉及借貸和股權槓桿的事情上。例如今次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六十年代的併購狂潮。(巨大的泡沫並非像想象中那麼常發生) Boom - bust sequence 有 8 個階段: 1. The trend is not yet recognized. 2. Period of Acceleration.(趨勢被當前市場的偏見所確認) 3. Period of Testing(價格會有修正的情況,假如市場偏見和趨勢能在挑戰下仍然生存,它們將演變成更強大和更偏離平衡點的情況。) 4. Bias and Trend Firmly Established. (假如市場偏見和趨勢不能在挑戰下生存,泡沫就不會發生了。) 5. Moment of Truth. (現實再無法容納那些被誇大了的期望。) 6. Twilight Period. (當市場的參與者自己本身都不再相信這些偏見,但自己仍在玩這場遊戲。) 7. Tipping Point.(趨勢逆轉,市場偏見也已經轉向) 8. Catastrophic Downward Acceleration [The Crash] (災難式的向下崩塌)
豬流感對股市的影響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538 豬流感擴散對股市有什麼影響?我認為不會有什麼影響,若然有影響,都只會是短暫而輕微。 原因: 一、豬流感已在美國橫行了一段時間,一直未見對股市有任何特殊影響。 二、大家經過沙士的洗禮後,對此等事件已有充足的準備。而 H1N1 的殺傷力(死亡率)似乎遠比沙士為低。 三、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種疫症只是暫時的事件,所造成的股票價格下跌都是低吸機會。當誰都識趁低吸納時,股價就很難災難式的下跌。 四、在現時資訊豐富的社會,這個流感事件的消息及其可能的負面影響,已有充份時間被市場消化,已經反映在股價內。 要股市大跌,我估計單一隻豬流感是做不到的,那必定要加埋其他因素才能達成。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