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數字醫療公司破殼記

2014-05-12  NM
 
 

 

數字醫療投資成為風險投資的新熱土。一家家主打數字醫療服務的創業公司正走出硅穀孵化器◎ 財新實習記者 葛菁 文在美國,數字醫療公司正成為風險投資家的 「新寵」 。以加州硅穀為基地,多家主打數字醫療服務的創業公司漸次浮現。

美國老牌通信公司高通是其中的積極者。其旗下風險投資機構高通基金(Qualcomm Foundation)直接投資數 字醫療公司,比如 Qualcomm Life,一家專攻醫療移動化的公司,將醫療終端與應用數據進行無線連接,隨時隨地傳輸醫院和患者之間的數據;同時,高通基金還贊助像 Rock Health 這樣的數字醫療公司孵化器。Qualcomm Life 和Rock Health之間也展開項目合作。

Qualcomm Life 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 Rick Valencia 告訴財新記者, 「我們相信,許多影響醫療保健的創新者都可能來自行業之外。公司的終極目標是,從診斷疾病到尋找醫生,再到治療甚至預防慢性疾病等,都能通過數字醫療的無縫對接在手上完成。我們通過構建生態系統並完善無線基礎設施,來達成這一目標。 」短短幾年間,Rock Health 已經和大型風險基金凱鵬華盈(KPCB) 、哈佛大學醫學院、瑞士羅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 、美國聯合醫療保險等機構達成夥伴關係,通過搭建風投機構、創業公司、醫療機構和戰略合作企業之間的互動橋樑,已經讓超過50個初創的數字醫療公司找到了賴以生根發芽的資本。

智庫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學者Robert Litan 在2008年主持一項研究時發現,如果慢性疾病患者可以使用遠程看護技術,全美醫療費用將在25年內降低約2000億美元。多項研究報告的數據也顯示,充分利用移動醫療及遠程監測 技術,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醫療成本、節約時間並提升醫療質量。

數字醫療領域的市場空間毋庸置疑,但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仍是創業公司的挑戰。財新記者近期訪問了Rock Health 孵化的三家具有代表性的數字醫療公司 Clinicast、LabDoor 和Wellframe 及其創始人,探尋這一新興領域的商業模式。

「治療癌症本無需那麼貴」坐落於美國硅穀的 Clinicast,是一家專為癌症患者等危重病人提供治療成果預測、生活質量評估、花銷估算等個性化服務的數字醫療公司,核心產品ARTO ? Oncology 系統,可以將有關管理、診療、藥物數據進行整合,產出一個與個體情況相協調的治療計劃,在不影響效果的情況下減少支出,既杜絕「遺漏治療」 ,又避免 「過度治療」 。

「我們聚焦於如何讓癌症的治療不那麼昂貴。 」Clinicast 的首席執行官兼合夥人 Jack Challis 告訴財新記者,癌症治療花費包括藥物、住院、手術以及各項檢查費用,這些費用並不全對患者健康有積極作用, 「我們可以通過對醫患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幫助制定出一個最有效的方案,避免多餘的醫療支出」 。

Challis 說,數字醫療不僅收集數據,還要從數據中分析出患者對治療的反饋。他舉例說: 「例如一個糖尿病患者,我們的程序可以幫助他決策,應該 服用什麼藥以及如何優化效果。 」目前大多數醫療機構的病患數據侷限於自身積累,但Clinicast 可以從大量醫療機構的數據庫中找到更多樣化的病患數據,這樣更容易給病患匹配參考性的案例,而這在傳統醫院有限的案例庫中很難做到。

此外,在美國醫療福利制度之下,癌症治療關乎保險公司和政府的利益,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減少開支可使多方受益。

在創業之前,Challis 曾在全球擁有800萬客戶的健康管理公司 Archimedes Pharma 做產品研發。對自己放棄原來高薪穩定的工作自主創業,他認為十分平常: 「在硅穀這很常見,如果你看到了市場,看到了機會,又願意享受自由,

何樂而不為?」

Challis 在耶魯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與其他物理系同學畢業後投身銀行、石油等領域不同,他受當醫生的妻子的影響,對醫療領域產生了興趣。 「因為我知道醫生們在煩惱什麼。 」Challis 對財新記者說。

癌症在發達國家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根據美國學者研究數據,美國每年逝世的五個人當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而在世界範圍,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100-350人死於癌症。最新由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發佈的《世界癌症報告》預測,2035年全球新癌症病例將翻一番至2400萬。

Challis 製作了很多有關公司核心產品的 Youtube 視頻,產品的效果以患者故事的形式呈現。 「對於創業者來講,Youtube視頻是一個非常好的營銷工具,廉價而容易讓人理解,內容含量大。視頻不像電子郵件那樣讓人費力閱讀;也不像電話營銷那樣缺乏視覺效果;再加上我儘量做的短小精悍,也能節省看視頻人的時間」 。

比如,在一個肺癌患者的視頻中,會展現 Clinicast 的產品如何在數據庫裡幫助找到和他病症相似的人,從而瞭解到他的身體可能會如何反饋醫生的治療。所有的宣傳片裡,Challis 把患者放在中心, 「我們的核心是,怎樣才能用不同的方法照顧不同病症的患者,而不是程式化的衡量自己產品的效果」 。

Challis 還利用全球最大的專業人士社交網絡 Linkedin 搭建客戶關係網,讓朋友圈裡的專業人士推薦潛在機構客戶,這種方式幾乎沒有成本,而且更容易獲取信賴。

一個剛剛起步的企業,除了要吸引客戶的眼球,得到投資者的垂青也不可或缺。Challis 認為,投資者需要的是一個「特別」的公司,關注的是未來的市場走向。 他說,目前盈利並非公司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優化技術和增加知識儲備。

Challis 提到,Clinicast 的投資者不僅來自美國,還來自亞洲,最近他正在積極和新加坡的投資者接洽。對於中國市場,他充滿了期待。 「我們已經在香港和新加坡開展業務,我的合夥人就來自香港。 」他聽說中國的醫療系統在未來的十年內會變得非常的複雜, 「非常願意去參與中國的醫療系統變革」 。

從 FDA到 APP

24歲,在這個大部分人還於職場最底層摸爬滾打的年紀,Neil Thanedar 已創立了自己的數字醫療公司 LabDoor,並擔任 CEO,這是在2012年。2010年他從密西根大學畢業,次年成立了一個為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提供藥物檢測服務的獨立實驗室,他被美國權威財經網站 CNN Money 評為 「人們應 該關注的下一代企業家」 ,還登上了福布斯雜誌。

年輕的 LabDoor 公司主要為保健品和藥品製作報告卡片,報告中包含專家對該產品安全和效用的專業評估。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或 APP 獲取該服務,比如在藥店購買感冒藥或維生素時,只要用手機掃一掃產品的條形碼,即可獲取專家對特定產品的評價信息。

按照美國法例,藥廠在將產品投放市場前,必須在FDA 取得產品成分鑑定。但 Thanedar 意識到,通過如此嚴格檢測再投放市場的往往僅限於藥品,而消費者在保健品這一門類,卻沒有機會得到類似詳實的報告、檢測或諮詢。

「我們致力於以 FDA 的標準,去鑑定保健品和功能飲料。 」Thanedar 告訴財新記者,在 FDA 工作時,他們的團隊平均每個月要檢測5.2萬件產品的成分,現在面對大量的保健品和功能飲料, 他和團隊也可以保證一樣的效率。

不過與 FDA 只接收廠家提交的產品進行檢測不同,LabDoor 是去主動搜尋不同的產品來檢測成分和製作報告,而且向公眾公開並解讀檢測結果,讓人們不那麼容易被五花八門的保健品廣告矇蔽雙眼。如今隨著納入成分報告的產品逐月增多,訂購 LabDoor 服務的用戶也每月以50%的速度增長。

Thanedar 向 財 新 記 者 透 露 了LabDoor「產出」成分報告的 「工序」 。

每當 LabDoor 買入一個新的保健產品,就先掃瞄條形碼,拍照,然後記錄產品標籤上的信息。 「這一步非常重要,我們需要核實一個產品事實上的成分是否符合標籤的描述。 」他說。

在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之後,目標保健品被送去實驗室檢測成分,然後科學家會把檢測結果和標籤成分進行比較,包括產品的純度、營養價值、副作用等,實驗室團隊甚至可以根據產品中的成分,推測保健品真正的效用幾何。

被列入 LabDoor 檢測目標的保健產品的門類在不斷擴大。 「上個月,我們檢測了銷售排名 前五十的蛋白質產 品並進行了質量大排名, 這個月我們會檢測市場上前五十的魚油產品。所以每個月,我們都有令人激動的數據公佈。 」Thanedar 預 計, 訂 購 LabDoor 服務的用戶每月可達3.2萬人。在接下來的一年裡,LabDoor 的檢測對象仍專注於保健品,其中包括功能飲料、記憶補品、魚油等,將來也許會關注化妝品等其他領域。

隨著高速擴張的客戶群而來的,還有不斷注入的新投資。Thanedar 的公司上年已獲得了130萬美元的投資。 「投資者最看重兩點,一是特別,二是規模效應。 」Thanedar 稱,LabDoor 最特別之處,就是聚焦於消費者對保健品的信任問題,這也是吸引眾多投資者青睞的原因。與很多涉及健康與科技的企業相比, LabDoor 的產品貼近普羅大眾。

原本有關保健品的成分數據很複雜,Thanedar 和他的同事們就儘量去通過軟件簡化它們,並進行排序。

食品和保健品安全問題在亞洲,特別是印度和中國,尤為引人注目。

「其他國家比美國更需要 LabDoor。 」Thanedar 向財新記者表示。然而,他在印度進行市場調研後發現,自己的產品要在那裡發揮效用,還得 「再做功課」 。 「在美國,我們檢測一個品牌一個產品一次就可以確定它的成分,但是在印度,你無法保證貨架上的某個產品不是假貨,所以未來要讓 LabDoor 在那裡派上用場,我們可能需要檢查『每一件產品』 。 」他說, 所以在近五年內,LabDoor都會只瞄準美國市場。

給患者配上 「GPS」

Jacob Sattelmair 在幾年前和其他三個朋友合夥成立了 Wellframe,通過移動設備專門為患者提供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治療計劃,四個合夥人分別來自四個不同的領域,有的曾從事醫藥,有的曾是工程師,有的曾經服務於公共健康界。

Sattelmair 在英國牛津和美國哈佛分別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其他三個合夥人則都出身於麻省理工學院。 「很多醫療界人士不是很瞭解科技界,而科技界人士又不是很瞭解醫療界,我們現在讓這兩個領域融合在了一起,四個人各司其職,互相支持。 」Sattelmair說。

「現在很多患者在醫院時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但是離開醫院之後很容易無所適從。即使如今醫生可以遠程通過電話對患者進行溝通,卻不代表患者能實時收到醫生的指引。 」Sattelmair 告訴財新記者。他把 Wellframe 提供的移動醫療業務,比作醫院給患者配備的一個GPS,可以在患者日常生活中,細緻跟蹤患者的身體情況,優化長期診治的有效性。 「這樣患者就像是隨身跟著一個醫生一樣。 」他說。

「很多人認為科技可以替代人文關懷,但是我們的目標在於使人文關懷更加有效。 」在Sattelmair看來,自己的數字醫療產品是否成功,取決於患者參與的程度, 「目前為止,患者的參與程度很高,因此我們收集到很多他們身體健康方面的信息,反過來這些數據可以被應用到診治更多的患者身上,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 」不過 Sattelmair 也告訴財新記者,目前為止,要推行這種新的移動醫療設備最大的阻礙,來源於如何讓傳統醫學界人員轉變他們的思維方式。 「因為醫療現在還是一個規章制度繁多的行業,即使顧客非常喜歡我們的產品,搞定醫院仍不容易。 」「現在奧巴馬治下的美國,醫療制度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這個時機之下,醫院意識到革新的緊迫感,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技術和產品。 」Sattelmair 表示。

他告訴財新記者,現在已經有一些中國機構和他們接洽, 「這應該是與中國的醫療制度變革有關」 。雖然Wellframe 目前剛剛經過試驗進入推廣階段,但在公司的眾多分銷夥伴中,有的在亞洲已經有了業務。即使公司自己短時間內不會涉足亞洲,分銷夥伴也會到亞洲 「打響第一槍」 。

在吸引投資者方面,Wellframe 走的是 「讓事實說話」的路線。 「你只有通過臨床實驗成功才能證明瞭自己產品的有效性,才可以有充分的能力去吸引投資者的目光。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但我覺得這是一個有效而踏實的辦法。 」Sattelmair 說, 「到現在為止,我們只吃到了蘋果的一點點。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