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新股宏霸数码今飙升200% 两天累计涨354%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IPO/20090211/14425843427.shtml


新浪财经讯 昨天上市的新股宏霸数码(00802.HK)这两天受到主力资金的强劲追捧,今天该股更一度暴涨200%以上,高见30港元,当前报19.6港元,上涨100%。从昨天开市的价格6.6港元算起,到最高的30港元,两天该股的累积升幅最大达到354%。

如此的表现毫无疑问已经令该股成为牛年市场内最牛的新股!基本面上,该公司是一家生物识别和射频识别(RFID)产品及解决方案服务的国际供货商,专注于亚太区市场开发、采购及销售旗下产品及解决方案服务。

作为公司保荐人的里昂证券昨日发布报告称,宏霸数码业务前景正面,该公司2009年预测市盈率仅1.6倍。里昂证券给予宏霸数码“买入”评级,目标价7.55港元,不过宏霸数码昨日收盘价已经高出里昂目标价30%。

分析师指出,宏霸数码交投薄弱的原因之一在于投资者预期龚如心遗产争夺战仍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宏霸数码上市文件中也曾将此列为风险因素。作为该 公司的财务投资人Veron目前持有宏霸数码27.6%的股份,声称是龚如心遗产继承人的陈振聪和华懋慈善基金已就遗产内的资产拥有权在香港展开法院诉 讼。(王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8

女生投資周記:信用卡壞帳率未飆升 王雅媛

2009-05-18  OrientalDaily





特 區政府剛公布了香港○九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負增長7.8%,比預期差很多,是自九八年第三季飽受亞洲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以來最大的跌幅。經濟下滑、失業 率上升,自然讓人聯想到很多人還不起錢,信貸財務公司壞帳上升。而之前公布業績的AEON信貸財務(00900)又並非大家所想的邏輯。

AEON未受經濟拖累

AEON 的業績期比較特別,○八年的下半年業績是從八月中計起,到○九年二月中截止。這個特別的業績期正好反映了,暫時來看,香港經濟最差的一段時間。令人意外的 是,這段時間裏面,AEON的業績完全沒有惡化的迹象。從年報上看,○九年信用卡及分期貸款的減值準備,跟○八年比,沒有明顯的增加。

但問 題是在金融海嘯下,「信用卡」、「分期貸款」這些詞彙都特別令人害怕。加上這隻股票的成交量又細,它的股價就很輕易跌到了早前的3元。但其實仔細看這家公 司,它是由日本人管理的,風險管理做得相當不錯。另外,分期貸款跟供樓其實不同。分期貸款供的是類似電視機之類的商品。Victoria聽說過有人會供不 起樓,但很少聽說斷供一部電視機的。

客戶碌卡多日常消費

信用卡方面,我認為很多擁有AEON信用卡的人,都是經常光顧香港吉 之島的顧客。既然是超市,那他們購買的物品,多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現時的經濟雖然是不景氣,但是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是不會受多大影響的。由此看 來,AEON的信用卡業務,也不會像大家想像得那麼差。因此,公司一公布如此業績後,消除了市場之前的憂慮,股價於短時間內,上升了近50%之多。

(筆者並沒持有以上股票)

王雅媛(Victoria)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曾勝出大學模擬投資比賽冠軍,現任職證券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8

家电下乡助力海尔业绩飙升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13/HTML_4TQC7NF4T8LC.html


近年来由于业绩不佳每次都选择“扎堆”在最后公布日(4月30日、8月31日)发布年报、中报的青岛海尔(600690.SH),8月11日突然提前公布200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与此同时公布业绩的还有其在香港上市的“兄弟”公司海尔电器(1169.HK)。

青岛海尔6.66亿元的净利润,以及海尔电器1.63亿港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7.15%)都创造了两家上市公司的历史新高。

青岛海尔净利润21.3%的同比增长,也达到了青岛海尔今年5月公布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第一期的行权条件(200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这意味着包括杨绵绵、梁海山在内的49名青岛海尔高管的股权激励有望兑现。

根据青岛海尔公布的半年报,受到国际金融危 机影响,青岛海尔2008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下降了12.15%(166.06亿元),其中海外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了32.5%,空调业务却因为行业的深幅 调整而出现大幅下降,其中家用空调与商用空调营业收入分别为40.18亿和6.14亿,同比减少34.43%和30.17%,这也导致了原负责空调的副总 经理王友宁的调离。

虽然海外空调、小家电等业务表现不佳,但海尔集团的国内业务只出现了7.66%的下降,这是因为其最强势的冰箱(冷柜)、洗衣机、电热水器等业务的逆市增长。

青岛海尔的半年报显示,2008年上半年其冰箱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0.37亿元,同比增长8.45%;冷柜业务实现收入14.89亿元,同比增长11.61%;而主营业务为洗衣机和电热水器的海尔电器的销售收入也达到了53.09亿港元,其中国内业务增长都在10%以上。

海 尔冰洗国内业务的增长,与其在家电下乡中的良好表现不无关系,根据商务部7月底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家电下乡销售产品情况汇总,海尔冰箱(冷柜)销售台 数达到227.2万台,销售金额超过46亿元,占所有冰箱下乡销售额的42.88%,而洗衣机海尔下乡销售超过70万台(销售额7.97亿元),销售金额 占比达到48.53%,电热水器销售占比更是达到92.56%。

记者了解到,海尔集团在2008年上半年的家电下乡中的销售额超过61亿元,显然海尔集团是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除了主营业务和净利润的逆转增长外,青岛海尔的中报还显示,其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为36.6亿元,同比增长1051.95%,而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期末拥有的现金总量分别达到59.14亿元和11.64亿港元。

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中心有关人士表示,海尔集团从2007年开始大幅调整商业模式,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转变,改善订单体系,达到制造商的即需即制,目前冰箱、洗衣机等业务的资金和存货周转时间已经下降到3-4天,所以两家上市公司实现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大幅增长。

虽然实现了逆转增长,但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空调等主营业务的季节性特点,青岛海尔要实现全年净利润增长18%的目标似乎并不容易。

对此消息人士告诉记者,“青岛海尔上半年的净利润有2561万元是其持有的海尔电器20%的股权带来的投资收益,下半年青岛海尔将择机继续增持海尔电器的股权,而海尔电器全年净利润有望超过3亿港元,这将对青岛海尔的业绩增长作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0

基金重倉股同仁堂悄然飆升為哪般?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8/xMMDAwMDIyOTExMg.html

一直表現落後的同仁堂搖身一變成了醫藥板塊的黑馬。

進入2011年,去年的三大牛股云南白藥、東阿阿膠和片仔癀都出現大 幅調整,但是同樣是中藥企業,同仁堂卻逆市上揚,農曆春節之後漲幅更是明顯,從2月9日到3月17日,同仁堂從30.65元最高漲到了40.98元,最高 漲幅達到了34%,近日雖有回調,但是股價仍在37元上方,漲幅仍超過20%。

而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有五席被基金包攬,其餘席位也被保險、年金等佔據。

同仁堂發生了什麼?

被「輕視」的百年老店

同仁堂有著和其在中醫藥領域地位不匹配的市值。

同仁堂創建於1669年,至今已經300多年歷史,同仁堂在品牌基礎、獨家品種和製藥工藝等方面具有不可複製性,在傳統中醫藥領域具有不可撼動的代表地位。

但是這些都沒有體現在其估值上,在A股市場上,能夠跟同仁堂進行類比的只有云南白藥和東阿阿膠,截至3月25日,云南白藥和東阿阿膠的市值分別為389.9億元和297.1億元,同仁堂卻只有194.5億元。

而不少業內的投資人士對同仁堂的目前的投資價值並不認同。

「現 在投資界對於同仁堂基本有兩點共識,第一,同仁堂是一個很好的品牌,它們的產品質量也很好,產品也很有競爭力;第二,但是同仁堂在戰略上,在管理上,在營 銷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從現在的情況看,還看不出公司在這些方面有實質性改進,所以同仁堂的股價表現在醫藥行業內長期偏低,公司的獨特優勢並沒有獲得溢 價。」博瑞藍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少平認為。

雖然同仁堂集團的直銷門店大部分都在大股東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手中, 但是張少平認為,由於同仁堂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下屬公司之間有著大量的關聯交易,因此從同仁堂門店的經營情況可以看出同仁堂的整體管理水平,同時從中還可以 分析出同仁堂毛利率一直偏低的原因。

同仁堂的毛利率水平跟其產品售價和產品的獨特優勢完全無法匹配。

產品多樣化的云南白藥2010年中報顯示其主營業務的毛利率也接近30%,一些獨家中藥的毛利率更高,東阿阿膠的阿膠系列產品毛利率接近70%,片仔癀旗下的片仔癀系列產品的毛利率更是高達76%。但是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其主營業務毛利率只有13.75%。

張 少平曾經對同仁堂的不少門店都進行了草根調研。在張看來,同仁堂在門店策略上存在明顯失誤,「同仁堂在全國建立了上千家的自有終端門店,在門店選址上,同 仁堂都選擇大商場和很好的商業地段,這樣的選址必然需要非常高的租金,此外,同仁堂的裝修也是力求古典和豪華,這就更增加了門店的開設和運營費用。」

高企的開辦和運營費用吞噬了同仁堂的利潤。

「同 仁堂門店主要是提供中藥產品,這塊業務的利潤其實很微薄,中藥不像中成藥或西藥,中成藥或者西藥經過提煉、萃取,最後的售價可以很高,因為消費者沒法辨別 和比較,但是中藥材的價格如果上漲,消費者很容易就能感知到。而且去年以來,中藥材價格上漲了很多,這也會擠壓中藥材銷售的利潤空間。除了中藥材的銷售 外,同仁堂的門店也銷售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風丸等自己的產品,但是同仁堂自有產品雖多,也無法支撐起一個自有門店的銷售,為解決租金等較高的費用問題,同 仁堂選擇毛利及銷售金額較大的參茸類滋補品。」張少平表示。

上海一私募基金經理認為「滋補品的銷售雖然能夠跟同仁堂的門店匹配,但是同仁堂 銷售的參茸等都只是粗加工產品,也就是原材料加上簡單的同仁堂的包裝,或者是直接銷售其他品牌的滋補品。同別的專業滋補品連鎖店例如東方紅、位元堂等比 較,同仁堂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優勢,甚至在品系、包裝及營銷手法上處於劣勢。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是在同仁堂購買還是在別的地方購買,售價只是跟產品質量的 高低相關,跟品牌之間關聯度不大,也就是說,在這些產品上面,同仁堂的品牌價值並沒有發揮出來。」

即便如此,深圳一私募基金經理認為從投資 角度看,不一定是壞事,這正說明同仁堂在成本控制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對於同仁堂來說,例如壓縮終端門店的數量,改為在每個城市設立少量旗艦店,加大相關的 產品服務,同時通過其他銷售渠道來銷售自己的低值中藥產品,一方面能夠達到宣傳同仁堂的高端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能節省大筆成本支出。現在市場投資者都在 盯著同仁堂的管理層,等著他們積極作為。

高送配背後

3月22日,同仁堂發佈2010年年報,年報的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 38.24億元、淨利潤3.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30%和19.19%,基本每股收益0.659元,同比增長19.17%。這些數據顯示同仁堂的 成長性依然一般,但是同時公佈的利潤分配預案卻讓人眼前一亮,同仁堂公告稱,擬10股送紅股5股派3.5元,同時擬向全體股東實施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每 10股轉增10股,這是同仁堂上市以來最慷慨的一次分紅。

「高送配是市場炒作的一個主題,這或許是前期股價上漲的一個推動因素,但是除此以 外,高送配本身透露出的積極信號更值得期待。」上述深圳私募人士認為,「這說明管理層開始重視上市公司的市場形象。」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同仁堂的高送配其 實也印證了一則傳言,「同仁堂最近股價的表現還因為市場傳言稱北京市政府希望同仁堂有所改變,如果該傳言屬實,則可以預期管理層的積極性未來會被調動起 來,公司的價值也會充分體現出來。」

傳言或許並非空穴來風,同仁堂年報中就明確表示「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將同仁堂集團列為首都發展 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整體進入生物醫藥『G20』工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政府部門對同仁堂的發展寄予了厚望,國家漢辦與同仁堂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 書,將共同推動中醫藥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公司作為同仁堂系內的核心企業之一,必將受益於這些舉措,同仁堂集團整體制定的戰略規劃,也必將帶動和促進 公司未來的快速發展。」

上述私募人士認為,如果管理層積極作為,同仁堂未來會擁有很強的爆發力,「將同仁堂和別的中藥企業進行橫向對比, 可以發現,近些年同仁堂幾乎是止步不前,但是別的上市公司都在進行快速擴張,如雲南白藥就加緊新產品開發,圍繞著自己獨特的產品優勢進行多元化,開發出了 云南白藥牙膏等產品,東阿阿膠則做大膠塊業務,同時依據自己獨特的產品優勢,採取類似貴州茅台的提價策略,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康美藥業則注重上下游一體 化的建設,從而獲取更強的競爭優勢。」但是「無論是云南白藥、東阿阿膠還是康美藥業走的路,在同仁堂身上複製都並不難。」

資產注入疑雲

除了積極改善經營外,讓資本市場覬覦的還有同仁堂大股東手上的資產。

「同仁堂集團公司有不少的優質資產並沒有注入上市公司,同仁堂旗下主營參茸、蟲草等高端滋補品的同仁堂健康藥業公司尚未注入上市公司;同仁堂上市公司中主要包括中藥部分,而商業連鎖部分也還沒有注入。」上述深圳私募人士告訴記者。

同仁堂大股東名下除了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及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外還擁有專做保健滋補品的同仁堂健康藥業及負責中藥材採購、銷售等子公司,其中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在A股上市公司裡。除了兩家上市公司外,同仁堂大股東手中最優質的資產就是同仁堂健康藥業。

來自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透露,2009 年,同仁堂大股東同仁堂集團收入達到102 億,其中上市公司及同仁堂健康藥業分別貢獻收入的32%和29%;大股東同仁堂集團利潤達到8億多,上市公司及健康藥業分別貢獻利潤的47%和40%。

同仁堂集團下屬公司之間大量的關聯交易也強化了市場對於同仁堂資產注入的預期。

「從業務結構來看,集團主要由製藥工業、醫藥商業及醫療服務三塊組成,而這三個業務板塊在法人單位層面又相互交叉,集團整體的業務架構並不是非常清晰,未來存在整合的必要。」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認為。

此外,國金證券認為「由於業務和法人單位的相互交叉,導致作為上市公司的股份公司與集團其他下屬法人單位存在大量的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從上市公司監管角度看,未來也存在整合的必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4

殼王黃俊欽:身價隨*ST金泰一起飆升

http://www.xyzlove.com/Transshipment/Finance/kwhjq_sjs_STjtyqbs/kwhjq_sjs_STjtyqbs.htm

毫不誇張地說黃俊欽一覺醒來,身價就又多了幾十億。那是股市給的,*ST金泰每天上漲5%,黃俊欽的身價就按此比例增加。

   
從7月9日以來,媒體就在計算著漲停的數目和黃俊欽的身價——由於公佈計劃把十多年來在地產行業創業的老本都投入到*ST金泰,黃俊欽給這家資不抵債的 「殼公司」以翻天覆地的變化。200多億元的資產大轉換,80億元的股票增發,股價沒理由不漲,黃俊欽沒理由不成為中國地產界新一代首富,這叫「地產證券 化」。

─────────────────────────────────────────────────────────────────

 

日K线图
日K線圖——*ST金泰(600385)

    *ST金泰現在股本只有1.48億股,上市6年其中竟有5年虧損,直至虧的資不抵債,除了「上市名分」一無是處。*ST金泰僅是個殼,但是黃俊欽在 2002年拿到這個殼以後,一直沒有什麼運作,聽憑其殼內本就不怎麼實在的「瓤」爛下去。直到證券市場度過低迷苦局,上市公司迎來全流通時代,地產公司的 股票估值不斷創出新高。此時,黃俊欽地產業版圖已成,*ST金泰的累計虧損也正好可以成為借殼後的「納稅屏障」,而此時的一次驚天資產注入正好是「增發公 告前低股價,公告後高股價」。黃俊欽對主業的專注,對於借殼的耐心,對於形勢的拿捏,對於運作過程的合理安排,不僅創造了中國股市連續漲停板的記錄,更成 就了中國資本市場「殼王」傳奇。

《證券市場週刊》研究發現,當前具備*ST金泰一樣的「好殼」潛質的公司還有十幾家,他們之中或許還會演繹出新的借殼神話。

財富資本化正成為中國新一代富豪進階的捷徑,從碧桂園到新恆基,同是地產商證券市場顯貴,但後者的借殼使這一過程更具有戲劇性。興高采烈的不僅有幸運其中的股民,想想那些準備參與增發的特定股東,還沒出錢,投資就已經翻了三番 (增發價為每股3.18元)。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ST金泰的估值已經顯得偏高。按現在*ST金泰的股價計算,新恆基系持有的市值已經超過1700億元,現有每股0.10元的預測 業績能否支撐股價的高漲?而注入資產的利潤能否真如預測那般實現?未來新恆基系地產能否保持持續的業績增長?這些問題也隨著股價不斷上漲而變得值得重視。


捂「殼」五載 財富1700億元 尋找類*ST金泰的絕世好殼

在中國資本市場,當黃俊欽遇到*ST金泰(600385),故事異彩紛呈,其中的元素不僅包括*ST金泰曾經的財務造假,也包括黃俊欽入主後長時段的無所作為,以及當*ST金泰損之又損達到嚴重資不抵債時的欲「大有可為」。

已過不惑的黃俊欽,早年從老家廣東汕頭北上北京創業,從和
黃光裕聯手打拚國美到獨自創辦新恆基地產,黃俊欽經過十幾年的時間,一躍成為資本市場上一位冉冉升起的地產新富豪。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其在*ST金泰上的成功運作,按照現在每天5%的股價上漲幅度,黃俊欽財富日增50多億元,擁有的*ST金泰市值超過千億元。

同時,隨著故事的發展,人們心目中好殼壞殼的標準也漸被顛覆,歷年的巨額虧損甚至成為稅收屏障。

通過時間上的一系列巧妙拿捏,如果黃俊欽的商業地產注入計劃成功實施,一方面將旗下商業地產證券化,另一方面新恆基囊獲巨額資金,並且將受益於牛市下股票高估值與地產資產高估值的雙重溢價。

*ST金泰目前樂此不疲的數十個漲停板,是新恆基借殼故事的高潮,更是黃俊欽地產新故事的序幕。


新「好」殼品

2001年上市伊始,*ST金泰(當時公司尚未被特別處理,為保持一致統稱*ST金泰)呈現出一個「好」殼的模樣。

該年年報顯示,*ST金泰年末總股本僅1.41億股,其中,已上市流通股份6784萬股;年末資產負債率52.23%,且貨幣資金也頗為充裕,為 4428萬元;儘管與過去兩年相比,盈利有所下降,但2001年度淨利潤仍然達到1179萬元,淨資產收益率為6.04%(見表1【原圖缺失】)。

不過,如果細心閱讀,*ST金泰2001年年報中的幾處個別披露,倒是令人起疑。

首先,是上市目的方面。*ST金泰介紹說,其股票於2001年7月23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掛牌交易,本次上市流通的股票為歷史遺留問題的社會個人股3391.75萬股。

其次,是公司董事張家福對提名新一屆董事會成員議案表示反對。該董事反對聲音的背後,是否暗示著公司內部存在問題?

第三,是一年內筆數眾多、時間接近的小額擔保借款聚沙成塔般形成的巨額短期借款。2001年末,*ST金泰短期借款共計33筆,合計9221萬元。其 中,單筆超過500萬元的僅5筆,其餘多則200-300萬元,少則10萬元或15萬元。同時,這些借款日期相近,甚至有同一天借兩筆貸款的情況。

最後,是擔保事項披露有「度」。2001年9月10日,*ST金泰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與山東玉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對等擔保的議案」。而 在年報「重大承諾事項及其他或有事項」中,僅披露截止2002年4月24日山東玉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ST金泰提供擔保4266萬元,卻未述及*ST金 泰所提供的「對等擔保」情況。

當然,目前分析上述幾處2001年報的披露,「馬後砲」味道濃郁。因為,如果憑這些蛛絲馬跡而視此「好」殼無動於衷,那麼,不是患有懷疑強迫症,便是公司分析極盡細微者。但是,這兩者在中國資本市場似乎都很罕見。

自然,如此「好」殼的素質吸引了新恆基掌門人黃俊欽。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新恆基便將*ST金泰攬入懷中。據*ST金泰2001年年報介紹,公司第一大股東將其持有的全部股份3814萬股 (佔公司股份總數26.99%)質押給北京新恆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用於雙方簽訂的出售資產協議在資產過戶前的擔保(當時年報中特別註明,該資產與*ST金泰無關),質押期限為2001年12月24日至2002年7月30日。


「大洗澡」+保殼

2002年2月1日,*ST金泰發佈重要公告,稱第一大股東山東省醫藥工業研究所實驗廠青年化工廠為集體所有制企業,該廠整體改製為濟南金泰投資管理 有限公司,並已在濟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進行了變更登記;工商變更登記前,山東省醫藥工業研究所實驗廠青年化工廠法定代表人為劉輝,註冊資本1913.54 萬元;濟南金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黃俊欽,註冊資本為3100萬元,其中北京新恆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下與北京新恆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皆稱「新恆基」)佔出資額的80%,北京新恆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佔出資額的20%。

至此,黃俊欽執掌的新恆基正式入主*ST金泰(見圖1【原圖缺失】)。不過,在控制權轉讓過程中,大股東是出售何資產使得*ST金泰股份被質押至新恆基,新恆基又是如何參與大股東的改制進而操控*ST金泰,皆迷霧重重,無相關資料可查。

新恆基入主伊始,*ST金泰似乎也如同其他一些被借殼的上市公司一樣,採取「大洗澡」的運作以卸去包袱輕裝上陣。2002年年報顯示,*ST金泰當年 淨利潤為-1.36億元,扣除非經營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2906萬元;在合計1.07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中,有核銷壞賬-6930萬元、含在建工程減值 準備在內的營業外收支淨額-2370億元、投資收益-1198萬元。

然而,*ST金泰獨特之處在於,其在2002年出現巨額虧損後,在接下來的四年中,三年出現巨額虧損,只有一年微利(見表2【原圖缺失】)。其中微利的是2004年,*ST金泰淨利潤302萬元,但該年度非經常性損益為2256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954萬元。可見,2004年度微利的保「殼」目的明顯。

根據*ST金泰曆年披露的信息,當初「好」殼表象下的敗絮其中,應該是其財報變臉的主要原因。

比如,*ST金泰2002年年報中介紹了幾項會計差錯更正,其中包括2001年末少計應收賬款及應付票據2964萬元、2000年末少計其他應收款和 短期借款1400萬元,以及2002年度支付2002年以前的銀行貸款利息625萬元未預提,這些實質上都屬於會計造假行為。

又如,*ST金泰2006年度淨利潤為-9802萬元。其中,包括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778萬元,主要包括兩項,一是開發成本——金宮山莊別墅區 2975萬元,主要為商品房開發,包括土地使用權,被原大股東佔用,無法順利實施該資產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在以前年度計提744萬元減值準備的基 礎上,再次計提減值準備1934萬元;二是分期收款發出商品發出時間較長,在以前年度計提225萬元減值準備的基礎上,再次計提減值準備845萬元。

然而,作為新任大股東,新恆基在陷身原大股東所留下的眾多訴訟與問題中無心於經營,以及其在所涉足的藥業領域無所建樹,也是造成*ST金泰在大股東變更後狀況糟糕的一種原因。

據*ST金泰2006年年報介紹,公司主要控股子公司濟南恆基製藥有限公司(下稱「恆基製藥」)雖於2006年1月份通過了GMP認證工作,但由於流 動資金不足,2006年4月份才開始恢復生產,受以前年度長期停產及藥品價格不斷下降等因素的影響,恆基製藥的生產存在開工不足的現象。2006年度,經 營藥品生產與銷售的恆基製藥淨利潤-826萬元;而另一家「恆基」字號的子公司——濟南恆基投資有限公司淨利潤為-519萬元。


擇時「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中嘗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就*ST金泰而言,在新恆基入主後,經過歷年巨額虧損,目前確已形成「損之又損」的局面;只是,黃俊欽由曾經的無所作為,開始欲「大有作為」。

表2【原圖缺失】顯示,2006年末,*ST金泰已經嚴重資不抵債,股東權益合計為-2.03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367.77%,貨幣資金僅26萬元;2006年度,*ST金泰主營業務收入70萬元。

2007年7月9日,*ST金泰發佈公告稱,計劃向不超過10家特定對象進行非公開發行股票,新恆基控股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以其資產認購,其他特定投 資者以現金認購。同時,*ST金泰定向增發80億股收購的246.65億元資產將使公司基本面發生徹底改變。本次收購的新恆基的地產資產分佈於北京、廣州 和瀋陽,預計上述資產今年可實現淨利潤約8.28億元,每股收益約0.10元。於是,中國資本市場數十個漲停板的異象開始上演。

從上述*ST金泰令局外人卻步的財務狀況來看,這種漲停板也就可以理解了。因為,就*ST金泰目前財務狀況而言,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僅僅是「殼」之作 用,而這種作用是否發揮,完全取決於大股東的意願。換句話說,一旦進行實質性借「殼」操作,重組前後的公司將是天壤之別,進而導致股價的「冰火兩重天」。


納稅屏障

很多殼公司資不抵債的背後,是巨額的負數未分配利潤,其成因則是公司歷年度所產生的虧損。不論是根據將於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企業所得稅法, 還是依照現行的即將廢止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這種歷年產生的虧損都具有納稅抵減作用,即能夠減少借「殼」企業的所得稅支出。

新企業所得稅法第十八條規定,企業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准予向以後年度結轉,用以後年度的所得彌補,但結轉年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現行企業所得稅暫行 條例第十一條中規定,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是延續彌補期最長不得超 過五年。

所以,對於資不抵債的上市公司,其「殼」價值的一個方面體現在其所能夠提供的稅收利益。

粗略計算, *ST金泰至2007年一季末,有高達3.8億元的虧損可以用來抵減2007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見表3【原圖缺失】), 按現行稅率計算,新恆基商業地產注入後,可以減少所得稅支出1.25億元。若考慮到現行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對虧損彌補的五年期限制,則其中2002年度產 生虧損1.36億元,若不在2007年度彌補,便將不再具備抵減利潤的價值。也就是說,如果新恆基商業地產在2008年以後注入,將損失掉這1.36億元 虧損所對應的超過4000萬元的「所得稅收益」。

據*ST金泰公告介紹,本次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擬購買的相關資產,2007年度預計實現淨利潤總計約8.28億元(未經審核)。按此粗略計算, 如果新恆基預計的基礎是所得稅按33%計算,則稅前利潤約為12.36億元。如果新恆基相關資產注入運作於2007年9月末或10月初完成,則此些資產在 2007年度將為*ST金泰提供一個季度的約3.09億元的稅前利潤,這一數字接近但小於2007年一季末可彌補的3.8億元累計虧損額。這樣,儘管新恆 基商業地產注入後,*ST金泰於2007年度將產生巨額盈利,但卻很可能不會有所得稅支出。這受益於目前*ST金泰嚴重資不抵債的事實。

如果*ST金泰目前3.8億元累計虧損額在2007年度得到全額彌補,即新恆基將商業地產注入後所實現的稅前利潤接近累計虧損額,則會使這種虧損彌補 的收益達到最大化。這是因為,現行稅率是33%,而新企業所得稅法的稅率是25%,稅率降低了8%。這樣,如果有虧損額於2008年以後來進行彌補,則抵 稅收益減少近四分之一。

不過,上述針對巨額累計虧損之抵稅收益的探討,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一方面,*ST金泰曆年虧損中的很大部分來自於計提的應收賬款等資產減值準備,而這些準備是否能夠被允許扣除,需要當地稅務機關的審批等程序。當然, 鑑於*ST金泰的重組保殼成功;同時,新恆基將鵬潤大廈與新恆基大廈 (根據公告,擬注入的十項資產中,這兩項是樓宇資產而非股權資產,而這兩項恰恰是目前這些擬注入資產盈利的兩種主要來源)的利潤轉至*ST金泰,儘管 2007年度由於歷年虧損需要彌補,可能企業所得稅無幾,但未來將極大增加當地稅收,所以,我們認為,當地政府與稅務機關很可能對新恆基的相關運作一路綠 燈。面對新恆基稅收轉移的此情此景,實不知北京地稅局做何感受?

另一方面,新的企業所得稅法的實施細則等相關配套文件尚未出台,有關政策也存在一定的變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06

違約及應收賬款風險飆升國內光伏設備商陷困境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7/yMNDE3XzQ0ODgyMw.html

在光伏企業去年全線報虧之際,隱藏在其身後的光伏設備製造商們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儘管去年京運通(601908.SH)、天龍光電(300029.SZ)、精功科技(002006.SZ)等設備企業都仍有盈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客戶違約及付款不到位、大額應收賬款集中於個別客戶等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

違約頻頻

就在近日,京運通有461台多晶硅鑄錠設備訂單被其客戶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江西賽維」)取消。這筆合同總值11.58億元,且應在2010年底前全部提貨。在江西賽維2011年3月前支付了這批訂單1.138億元的預付款之後,並沒有按時拿貨。

京運通雖在這1年多時間內多次向江西賽維催款並要求其盡快提貨,但對方都未回應。

「這種違約在行業裡面時常發生。」一家同樣生產多晶硅鑄錠設備的華東某公司總經理張先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儘管有些客戶並沒有直截了當地違約,但作為供應商,不得不防範這類風險。

多晶硅價格已從去年高位的80美元/公斤,下滑到了如今的30美元/公斤以下;而南部地區的工業用電電費通常都在1元/千瓦時以上,是北方地區的1倍以上。

對設備商而言,違約雖然不會造成金錢上的損失,卻使得公司的增長性出現疑慮。

以京運通為例,其2011年度總收入為17.75億元,江西賽維項目若能實行,其收入還可以在此基礎上提升65%。

錢收不回來?

相比取消訂單,目前讓光伏設備製造商們更加頭疼的事情是,賣了貨卻拿不到足夠的現金。

前述鑄錠設備公司總經理張先生表示,收款的方式有很多種,「前幾年我們都是直接獲得對方的現金打款;近2年來,我手裡有大量的商業票據,電子和紙質的都有。」

一般情況下,電子匯票在12個月以內承兌,紙制匯票在6個月以內承兌。「現在,光伏行業的情況不佳,我們希望自己的手持現金可以多一點。所以,不管什麼匯票,寧可貼現,也要從銀行那邊拿到現金。」

但他強調,過去1年來,銀行的貼現率極高,這讓公司產生了虧損。

「你有可能會拿到10%的貼現率,一筆1000萬元的商業匯票就等於你要虧100萬元。」

不 過,國內一家著名銀行的商業票據部門人士向記者介紹,過去信貸收緊,很多銀行的貼現大門都是關閉的,所以只要有銀行願意貼現,即便是開出15%到20%的 貼現率,也會有公司接受,「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貼現率已經下調,目前為5.5%左右,這對國內光伏企業而言是個好消息。」

大客戶風險

此外,張先生也強調,個別客戶往往是支撐光伏設備公司業績的重要力量,這使得應收賬款及資金能否回收到位等的風險都提高了。

例如,精功科技在2011年4月時,與協鑫硅材料公司簽訂了6.5億元的合同,而2011年全年精功科技的營收為26億元,可以看出協鑫硅材料這一家客戶佔精功科技全年營收的四分之一。

「如果這些大客戶拿到貨後卻延遲付款,上游設備商的資金周轉難度就增加了。」張先生說。

為此,他表示,公司不會再在光伏設備銷售上花太多力氣,正在轉向藍寶石LED的襯底設備、天然氣和非常規氣的氣井設備以及核電設備的開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95

在線比較引擎的逆襲!FindTheBest流量飆升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7/230801.html

《紐約時報》網站近日刊載署名為史蒂夫·羅爾(Steve Lohr)的博客文章稱,2010年上線的在線比較引擎FindTheBest.com已經在最初的發展階段中取得了緩慢而穩定的進展。文章指出,在過去 一年時間裡,這個對比搜索引擎的流量取得了強勁的增長,原因之一是最近幾個月時間裡已經有數十個內容發佈網站與其達成了白標合作關係。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凱文·奧康納(Kevin O'Connor)回憶道,當他數年以前奔波往返於潛在的風險投資者之間的時候,他所面臨的基本上都是懷疑的目光。他想要構建一個在線比較引擎,但並非為 單一的產品或服務(比如說旅遊或是餐飲行業等)而構建。他所希望的是,這個引擎將可覆蓋數以百計的主題和產品,從律師到養老院,從智能手機到狗飼料,諸如 此類。

一些揮之不去的問題是:你能在許多領域中作出良好的對比嗎?你怎麼才能獲得數據,然後將這些數據組合到一起,並有效地將其呈現出來?

奧康納最終說服了風險投資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KPCB)對他的這個想法進行投資,這家公司投入了600萬美元的資金。這家公司作出這種押注的部分原因在於看中了奧康納的想法,另一部分原 因在在於奧康納的團隊以及他本人。奧康納曾是廣告網絡公司Doubleclic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這家公司已經在2007年被谷歌以31億美元的價格 收購。奧康納自己也為這個想法投入了一部分資金。

這個名為FindTheBest.com的網站在2010年上線,在最初的發展階段中取得了緩慢而穩定的進展。這個網站向消費者承諾稱,它可以提供 「沒有偏見的、由數據驅動的比較」意見。這是一個混合的搜索引擎,混合了數據過濾算法和人力管理方式。產品和服務的類別是由人做出定義的,設計信息呈現的 方式,判定哪些對比材料——或是屬性——對用戶來說是最有意義的。

「算法是非常棒的,我們在能夠使用算法的時候都會使用。」奧康納說道。「但是,有許多事情是算法無法做到的。」

FindTheBest並非谷歌的直接競爭對手。但是,所有小生境搜索和推薦工具所面臨的挑戰都是雙重的:它們能交付除了谷歌服務所能提供的信息以 外的足夠價值,從而讓用戶注意到它們,進而創造流量嗎?它們是否能夠賺到足夠多的錢,從而建立一項大規模的、可以持續的業務呢?

與Kayak(關注旅遊產品和服務)或是Yelp(關注餐飲和購物)等其他專門的搜索服務相比,FindTheBest所關注的焦點有很大不同。在 過去一年時間裡,這個對比搜索引擎的流量取得了強勁的增長,其月度獨立用戶訪問量已經達到了1000萬人左右,遠遠高於去年同期的220萬人。

推動FindTheBest流量大幅增長的因素之一是,最近幾個月時間裡已經有數十個內容發佈網站與其達成了白標(white label)合作關係。FindTheBest的技術能在各個網站上提供產品特定產品的對比功能,其中包括Golf Digest(高爾夫球袋)、SKI(滑雪運動)、TechCrunch(智能手機)、Minyanville(網絡券商)和Lifescript(肥力 診所)等。

FindTheBest目前正在拓展與內容發佈站點之間的白標合作關係,本週開始利用一項名為廣告主「購買意向網絡」的服務來認真地尋求從事廣告業務。「我們確實必須首先建立技術平台和吸引受眾,隨後才能開始出售任何東西。」奧康納說道。

奧康納指出,對廣告主來說,FindTheBest的吸引力在於其對比服務的用戶都是優質的潛在顧客,這些用戶之所以尋求獲得比較信息,目的就是存 有想要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想法,而不僅僅是瀏覽。他進一步指出,有較高比例的FindTheBest用戶會採取某種行動——比如說點進一家廣告主的網站來填 寫在線表格,從而進行購買活動等——這一百分比大約為12%到15%。

奧康納稱,FindTheBest是「一家消費者倡導組織」。他還補充稱:「作為回報,我們所獲得的消費者的購買意向信息。我們絕對可以推動(消費者的購買)決定。」他指出,這是一個能夠推動消費者決定的搜索引擎,應該可以要求獲得較高的廣告費率和營銷費。

FindTheBest的對比引擎正日益被專門網站改採用。舉例來說,本週Golf Digest雜誌的網站將會增加一種新的高爾夫球場尋找功能,這個網站將FindTheBest的技術與其編輯推薦名單的鏈接結合到了一起。這本雜誌在過 去多年時間裡一直都在編纂這種編輯推薦名單(舉例來說,自1966年以來,Golf Digest就開始對1000名專門小組成員進行調查,來創造一份高爾夫球場「100強」的名單,這份名單會每兩年更新一次)。

高爾夫球場尋找功能可基於多種標準執行,如位置、公共和私人球場等。點擊一個高爾夫球場的頁面,用戶就能看到一張地圖、球場特性的列表介紹、附近的 球場、與這個球場相關的旅行Twittr消息以及一種用於預約休息時間的工具等。這種球場尋找功能帶有「由FindTheBest提供支持」的標 籤,Golf Digest與這家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西南海岸城市聖巴拉拉(Santa Barbara)的創業公司將會分成來自於這項功能的收入。

Golf Digest擁有自己的高爾夫球場數據庫,但這本雜誌對FindTheBest所能做到的事情感到印象深刻。「他們的技術非常好,並非我們能趕得上的。」 Golf Digest的品牌編輯鮑勃·卡爾尼(Bob Carney)說道。「在我們與其進行電話會議的幾週時間裡,他們就能做出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96

嘗試解釋新天綠色能源(00956)和陽光紙業(02002)的飆升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6/17/%E5%98%97%E8%A9%A6%E8%A7%A3%E9%87%8B%E6%96%B0%E5%A4%A9%E7%B6%A0%E8%89%B2%E8%83%BD%E6%BA%90%E5%92%8C%E9%99%BD%E5%85%89%E7%B4%99%E6%A5%AD%E7%9A%84%E9%A3%86%E5%8D%87/
者近三個月多次評論/分析新天綠色能源(00956)和陽光紙業(02002),其間兩股股價跟隨大市回落,且跌幅大於大市。不過,前天兩股升幅亮麗。星期五筆者第一反應是找出飆升原因,先看新天綠色。

0956 stock price
2002 stock price
1.新天綠色能源(00956)

從圖1看買家追貨意欲強烈,究竟所謂何事?翻查資料,最近只有三篇關於新天綠色的消息:
1. 蘋果日報2012年6月8日報告由於風機利用小時按年減少,花旗分別大削龍源電力(00916)、大唐新能源(01798)、華能新能源(00958)及新天綠色(00956) 目標價16.9%、12.5%、25.0%及14.3%。花旗對新天綠色的削價已經手下留情,目標價從HK$2.45降到HK$2.10。以上消息在蘋果日報6月8日出街,但於6月6日(股息除淨日) 新天綠色曾一度被質低6.9%,但最後收市只微跌0.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08/16408246)
2. 2012年6月11日,張化橋先生在他的個人網頁發布他於6月9日一篇標題為 “被忽略了的燃氣公司:新天綠色能源” 的文章。文章中張先生介紹了新天綠色的優點和風險,但沒有提供目標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57zn.html)
3. 2012年6月13日,香港商報的推介,主要內容為: “現價處於估值偏低,股息約5.2厘,市帳率僅0.7倍,已反映近期大部分利淡因素,估值較同業吸引,下半年應回升至1.60元”(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2-06/13/content_2980815.htm)

Fig 3 events relating to 0956

6月15日(星期五)有27隻股票收市升幅高達10%以上,若以成交金額計算新天綠色以4千3百萬多元排行第一,較第二位的宏霸數碼 (00802)的1千6百萬元多,多出1.69倍。過去30個交易日,新天綠色平均成交量為4,719,819股,而星期五成交量為28,282,565,是過去30天的5倍。由於股價及成交量異常,新天綠色發出上市以來首次關於股價/成交量異常的通告,稱董事會並不知悉導致該等上升的任何原。

過往有不少股評家/外資大行推介,也有基金真金白銀增持,但新天綠色股價升幅也使有限(盡管星期五單日升了15%到$1.59,現價也只不過是其招股價($2.66)的六成呢!),所以盡管星期五整體市況轉好帶來利好因素,但以上三點(見圖3)不能完全解釋大升的原因。

Fig4 2002 vs peers stock price

2.陽光紙業(02002)

星期五陽光紙業的升幅較新天綠色為低,但以近日整體升幅來說勝過新天綠色。紙業龍頭股近日都偏軟(見圖4),為何陽光紙業能獨善其身呢?香港媒體關於陽光紙業的報告一向很少,以筆者所知最近的只有國元證券5月23日出的更新報告,且沒察覺該份報告被香港媒體轉載。

國元證券報告主要內容為:下遊市場疲軟,但原材料壓力減小,整個大環境的改善有限。由於 2012 年 PE 為4 倍,低於行業平均10 倍水準,長遠來看公司合理PE 為6 倍,目標價為港幣 1.22 元,維持買入評級。國元證券也曾於3月22日發出類似的更新報告,當時目標價睇HK$ 1.44。但從圖5見到2次推介都沒有起到即時提震股價的作用

看來市場上公開的資訊也不能解釋陽光紙業大升的原因。

Fig 5 2002 and 'report effect'

意外的發現

…但當筆者星期五晚上打開本網誌有一些意外的發現: 6月14日本網誌瀏覽量在不明原因下創歷史新高。說實話,本網誌站點擊率平均每日大約有十次,但當天點擊率居然有過百次

如容許我大膽猜(妄)想,我想有一些讀者(基金??)認同我對新天綠色(核電業務潛力) 和陽光紙業(高增值業務帶動盈利高速增長)的看法,而適逢星期五大市急速回升,所以帶動該兩股同一天大升。大市回升是天時,大量的點擊率是人和

我不知道我的猜想是否成立,但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最合理的解釋。特別是以新天綠色成交量來看,希臘大選前真金白銀的追風電股,必定不是為了風電業務或招股中的華電福新能源(00816)。同樣,為何不等希臘大選塵埃落定後才買陽光紙業?兩股皆升必有其因!

核電業務尚是未知之素

說回來,新天綠色是否真的會發展核電業務尚是未知之素。不過如果中國日後重啟核電項目,河北省獲批機會總是有的(雖然不一定)(注:河北是全國第二大缺電省份,見表1。其它缺電嚴重省份如廣東、江蘇、遼寧、浙江都有已投產/在建核電廠,唯獨河北省兩大皆空。);而如果河北核電項目獲批,河北建投(新天綠色的母公司)也有機會參與的(雖然不一定);又如果河北建投參與,新天綠色也有機會參與的(雖然不一定)。讀者可以數一數本段用了多少次“如果”。筆者一直以來所說的只是一個有可能性的事,而不是一件 “必然性”的事實。再者,如果他日真的成事,我推測河北建投大概只會投資額度佔整個項目的10~20%呢!另外,核電投資回報巨大,但風險同樣巨大,就以過去一年多暫停在建項目為例,投資企業每天都有付數以百萬元計的利息,但開工日遙遙無期。

投資首要保本、次看實質的業務、最後才說憧憬

總體來說,推介新天綠色的,大有人在,所以就算有沒有本網誌推介的核電潛力,新天綠色也是有其投資價值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也參考張化橋先生的分析。對陽光紙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遊覽本網誌以前的評論及國元證券的分析。

Tab1 China electricty gap and popula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25

香港迪士尼營業7年首度盈利 歸功內地遊客飆升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296694.html
港迪士尼的首度盈利,在其開園迎客的7年後方才光臨。

一位瞭解香港迪士尼樂園財務狀況的人士說,香港迪士尼樂園終於迎來了首度財年盈利這個里程碑式的時刻。這主要歸功於內地遊客數量的飆升。如今,中國內地遊客數量已經超過了香港本地遊客的數量。華爾街日報11月30日的報導,透露了上述信息。

據法新社11月30日報導稱,迪士尼發言人回應道,有關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最新財務數據將於明年初公佈。按慣例,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均在每年的1月份公佈上一財年(截至當年9月30日)的財務數據。迪士尼公司是香港迪士尼的股東之一。

收益和遊客數不及預期

2005年9月12日開幕的香港迪士尼樂園是全球最小的迪士尼主題樂園,其「謀篇」始於1998年。當年,作為香港重要產業的旅遊業跌入低谷。於是,香港特區政府提出興建主題樂園。

1999年11月2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與迪士尼公司達成協議。按協議,特區政府動用224.5億港元,負責開拓土地,興建地鐵、運輸網等基礎設施,最終註冊資本32.5億港元,控股57%,迪士尼公司注資24.5億港元,擁股43%。

上述交易達成時,外界曾普遍認為它將成為香港經濟舉步維艱的解藥。彼時的香港正試圖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在當時公佈的遠、近景經濟效益評估中,預計該樂園開業第一年遊客560萬,開業後5年至15年,每年1000萬客流;並預計,該樂園開業第二年便可收支平衡,未來40年,將為當地經濟帶來800億至1480億港元的淨收入,資金回報率高達25%,比投資鐵路公司及機場10%的投資回報率還高。

但實際情況卻遠遠低於預期。第一年(開幕-2006年9月30日),遊客520萬,第二年下降為400萬,前三年一共1380萬,如此,則第三年為460萬。截至2008年9月30日,樂園聘用約4500名員工。不過,特區政府曾認為,訪客的額外消費每年創造超過10000個職位。

不過,由於開園後連年虧損,以致在之後的擴建方案中,香港特區政府下調了香港迪士尼的盈利預測,未來40年收益由800億至1480億港元下調為647億至1143億港元。

能否持續盈利受關注

香港迪士尼2010財年、2011財年分別虧損7.18億、2.37億港元。值得安慰的是,其年度虧損額已大幅收窄。

有分析稱,該樂園之所以得以在2012財年出現盈利,主要歸功於內地遊客數量的飆升。內地遊客佔樂園總遊客的比例已從2006年財年的34%增至2011財年的45%,而同期香港本地遊客的佔比則從42%降至31%。

數據顯示,香港迪士尼樂園接待的遊客人數穩步上升,已從2008財年的450萬升至2011財年的590萬。自2005年9月開業至2011年12月,該樂園共接待遊客逾3100萬人次。分析人士預計,最近這一財年的遊園人數也相當可觀。

不過,在「報喜」的同時,有分析擔憂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盈利能力能否持續下去。

香港的迪士尼樂園是全球最小的迪士尼主題樂園,這被認為是其財務狀況欠佳的部分原因。因此,投資者希望擴建新園區以吸引更多遊客。

為增加遊客量,香港特區政府和迪士尼公司於2009年達成協議,擴建香港迪士尼樂園,增設多個大型景點。

香港迪士尼樂園目前正在增設三個主題園區,但擴建速度因香港立法會議員的施壓而放緩。有議員認為,政府不應在一個業績不及預期的商業項目上投資過多。

有分析人士稱,香港迪士尼樂園財務狀況的好轉,或許可讓該樂園投資者制定一個更全面的長期發展計劃。

香港迪士尼樂園也已表示,還有足夠的空間,可修建更多的酒店、景點和其他娛樂設施。

此外,一些具體的「推銷」動作已經展開。該樂園已加緊努力在中國內地推出相關電視節目,還與內地旅行社合作,培訓其導遊。在離香港不遠的深圳市,每30分鐘就有一趟巴士開往香港迪士尼樂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07

國產手機逆襲,份額飆升至70%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856.html
從年初第一款四核手機上市到年末電信聯通爭奪iP hone5首發,2012年的國內手機業始終處於高度「亢奮」的狀態。近日,南都記者獲得一份市場調研機構賽諾的手機市場統計數據。內容顯示,截至11月,我國國產手機份額總和已達到了71.7%.

據賽諾統計,11月內整個國內手機市場(包括2G、3G、智能機、功能機)總體容量為2459萬部,環比10月下降了2 .3%,但同比去年增長了18.3%.分制式看,2G市場加速萎縮,環比下降8 .4 %;3 G市場環比微增0.7%.其中TD-SCDMA市場環比增長12.0%,EVDO市場環比下降4 .4%,WC D MA則下滑了5 .1%.

在佔據市場主體的國產手機部分,酷派是銷量增長最快的品牌,環比增長1.6%,除此之外,還有少量品牌份額增長在0 .5個百分點之內,但更多的品牌份額呈微跌狀態。此前酷派副總裁蘇峰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酷派將繼續保持緊跟運營商的策略。這也是月內酷派獲得較高增長的主因———按賽諾計,運營商市場在11月份額環比增長了1 .8 %,達116 5萬台。相反社會渠道銷量環比下降了5 .8%,為1294萬台,兩種市場的比例進一步接近。

在截至11月的2012年手機品牌整體排名上,前十位分別為三星、聯想、諾基亞、華為、中興、酷派、金立、蘋果、HTC和摩托羅拉。

  「大勢」2012年三大新形勢

  一、機海幫、精品派涇渭分明

從賽諾統計的榜單看,排名前五位的品牌均為「機海幫」代表。特別是三星和聯想,產品覆蓋面非常大,各種制式、地面渠道、運營商渠道均有涉及,市面上銷售的機型多達數十款。相比單兵作戰的品牌,更長的產品線自然意味著更大的銷量。

由於多制式長產品線並行意味著需要在每個環節都注入研發、市場及渠道資源,如果沒有龐大的銷售基礎做支撐,很容易出現產品滯銷問題。特別是低端機型,出貨量一般要上百萬級才能產生利潤。在這方面排名靠前的「機海幫」大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相比「機海幫」,向來只有3款機型在市面上銷售的蘋果是「精品派」的典型。而今年開始,H T C和摩托羅拉也開始從機海戰術轉向了精品策略。其中H T C今年只發佈了少量型號的機型,但每款機型又分了三種制式,目的是擴大運營商市場佔比。

執行精品戰略更為徹底的要數摩托羅拉,在今年年中被谷歌完全收購後,摩托羅拉移動中國公司經歷了裁員和機構裁撤等「瘦身」動作。與此同時,產品線也大範圍收縮,近期內僅有M T 788和X T 788兩款機型上市,均強調特殊賣點,卡位特色市場的意圖非常明顯。據摩托羅拉移動中國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將堅持這種策略。另有來自外電的報導則顯示,谷歌正授意摩托羅拉開發智能手機X Phone,以對抗蘋果iPhone.此外,由於谷歌是A ndroid系統開發商,「偏向」子公司摩托羅拉移動也讓2013年整個A ndroid手機市場充滿了變數。

 「戰況」「核爭霸」進入混沌期

談及智能機市場,2011年雙核智能機扎堆上市。按此推斷2012年應該是四核手機的天下。的確,今年四核手機的數量不斷增多,但不少品牌想憑藉四核機型賣出高價的策略未能如願。

究其原因,第一個關鍵節點發生在今年8月,小米科技推出1999元的四核手機。雖然小米整體出貨量難與傳統品牌相比,但此舉拉下了四核手機的價格體系,自此開始幾乎所有的國產四核新機定價都在2000元以內。第二個節點發生在本月初,聯發科發佈四核芯片,並提出搭載該芯片的手機零售價在1000-1500元,明年一季度大規模出貨,讓四核手機價格崩盤的速度遠快於一年前的雙核手機。

值得注意的是,困擾四核的還有關於「核數量實際意義」的討論。先是蘋果發佈的iPhone5仍搭載雙核處理器,但在跨平台測試工具G eekbench上的表現與三星四核機相仿,並超過了英偉達的四核產品。

此外,英特爾加入攪局,聯手摩托羅拉推出單核2G H z手機M T 788,這款定價2000元左右的T D -SCD M A機型跑分結果超過了很多四核機型,上市後反響熱烈。此外,英特爾還公佈了諸如網頁瀏覽、打開視頻的實際測試結果,以證明其2G H z單核處理器不輸於四核處理器。據英特爾方面表示,明年還會有更多的機型搭載其處理器,嚴重「干擾」多核市場。

  「運營商」運營商終端競爭激烈

賽諾數據顯示,運營商定製市場在整個手機市場中的比重已上升至47%,進一步接近五成的臨界點。而排名靠前的國產手機商均與三大運營商有緊密合作,其銷量更佔據了運營商市場的絕大部分。

「現在運營商渠道、社會渠道已經逐步地在融合了,品牌商已很難單一地說自己是做運營商渠道的還是做開放渠道的。」宇龍副總裁蘇峰認為,這種融合渠道是品牌商的必經之路。「現在大牌子裡只有很少數沒有和運營商合作,而這部分也都在積極尋求合作。」

然而,從運營商定製機構成看,國產品牌中除了酷派有4000元左右的旗艦機外,其他國產品牌定製機售價均在2000元以內,成了大多數國產品牌的「軟肋」。而另一方面,運營商對拉動高端用戶的旗艦機始終趨之若鶩,這點在聯通、電信熱烈營銷iPhone5上可見一斑。中國移動則強調,市面上除iPhone5外,所有旗艦機型均已有T D版本。而隨著競爭加劇,運營商投入還遠未到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