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跟一個搞芯片設計的創業者聊天。高科技行業創業者很多,三、五個人就是一家公司,主要做產品開發,產品進入市場前的設計、打樣、調試大致需要一兩年時間,在這期間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投入少的幾十萬,多的上千萬。產品進入市場後,若好賣,可以賺很多錢,不好賣,可能血本無歸。
我問他:用在產品開發和用在說服人的精力各佔多少?用在創作和用在查找資料的精力各佔多少?
這位朋友很想吸引天使投資,他要去做說服天使投資人的工作,牽扯了不少精力。我告訴他,做說服人的工作不光花精力,還可能讓自己看不清事情的本來面目。我一直以為,專業投資者和經濟學家、股評家是有區別的,原因就是專業投資者的主要精力是用在投資上,整天做的是尋找標的物,並在合適時機下手,而經濟學家、股評家的主要精力是在說服人。為了把人說服、得到他人認同誇大其詞在所難免,說服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生產雜音。這個社會,總是有許多雜音被生產出來,生產雜音的人幹擾別人,同時也會干擾到自己。真正的投資人不會在意他人認同,同時對雜音有天生的鑑別力,這樣才能找尋到最值得投資的對象。
朋友說,用在創作和用在查找資料的時間很難區分,他一般是帶著問題查找資料。現在是信息時代,很多人的創作其實是「查找、複製、粘貼」,不少暢銷書就是這樣出來的。作為投資人,每天的主要精力是看資料,但若只停留在「查找、複製、粘貼」層面上,一定是後知後覺者。看起來很多行業的案頭工作主要是查找資料,但幾乎各行各業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會花很多精力創作。嗯,作為投資人,獨立思考比閱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