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北市》他們為了徵稅公平,承受七千人次抗議 台灣地方財政惡化,昏迷指數低檔徘徊,然而,仍有少數縣市,在縣市長、第一線公務人員努力下,著手阻止財政惡化,成為改善地方財政的模範生。 在地方財政昏迷指數追蹤的十二年中,新竹縣、宜蘭縣及新北市,都是在財政客觀環境不充裕的狀況下,逆向改善的例子。《商業週刊》歷時三個月的採訪,帶回來這些第一線公務員努力的故事。 「貢寮的房屋稅,比板橋很多地方要貴,這很不公平啊!」新北市稅捐稽徵處處長黃育民,回憶四年前決心改革房屋稅時說,地價高,公共設施比較完善的地方,應該要負擔比較高的房屋稅,才符合賦稅公平原則。 路網圖當稅尺,一年多攢七億稅收 這理想,讓房屋稅科忙了整整一年,但是這一年,卻換來一年近七億的稅收。 二○一○年初,因應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時任稅捐處副處長的黃育民,認為升格是房屋稅改革不可多得的契機,因為,升格後,鄉鎮變成區,財政權收歸市府,有機會解決長久來的稅制不公平。 要調整房屋稅,「最關鍵的變數是地段等級率」(簡稱地段率)。按理說,繁榮區段的地段率應較高,偏遠區段地段率低。像貢寮的地段率一百三,應該要調降,板橋也一百三,就應該要調高。 在台北縣時代,地段率三年調整一次,負責調整的,都是各地的稅捐分處的稅務員,稅務員依據經驗、主觀判斷,有時,甚至民意代表也會有意見,於是,能不調就不調,長久來,造成賦稅不公現象。 積習要改,並非易事,尤其,這是全台第一例。第一,公平的標準是什麼?第二,方法在哪裡?「老實說,一開始是一籌莫展。」他說。後來,稅捐處企畫服務科長黃逸芳靈光一現,想到看過一些財政論文提到,可以「公告現值」來做為「地段率」調整的參考。 「要公平,就得做出一把尺,讓大家來量,」黃逸芳說。原本以為不難的解決方案,一執行下去,卻反而嚴重「卡關」,因為「門牌」與「公告現值」根本是兩套系統,一群人跟資料堆奮戰了半年,才把這兩項資料扣在一起,計算出「量尺」。 「尺」做出來了,然而,新北市有二千八百條街道,每一條街道頭尾端,因為公共建設不同,商業發展程度不同,地段率也不同,要怎麼才能有效率的一眼看出,這藏在細節裡的不公平? 這時,中央氣象局的「雨量圖」給了團隊靈感。一般氣象雨量圖,都用顏色來區別降雨量大小,綠色沒雨,紅色有雨。 於是,他們請財稅資料中心提供GIS地理信息系統的「路網圖」,用顏色將新的地段率,套進圖裡,抓出偏高、偏低的地方,再請稅務人員到現場,實地勘察,再進一步調整。 技術面的困難解決了,難題還沒結束,開徵後,民眾反彈鋪天蓋地而來。 房屋稅開徵期一個多月,從稅單寄出去那天起,稅捐處一直被罵,抗議電話達七千多通,連調高一百元,都來罵:「我房子一直在那裡,什麼都沒做啊,也沒有要賣啊,」「房子會折舊啊,不公平啊」,一通電話半小時、一小時的罵,重複講一樣的話。 結果,那年房屋稅整整增加了六億八千萬元,更吸引宜蘭縣跟進,高雄縣、嘉義縣前來取經。事在人為,也許就是這群公務員立下的標竿。 宜蘭縣》口袋提案預先做好,多得40億建設費 「宜蘭縣很會搶案子啊,我們也準備跟進!」台東縣縣長黃健庭,這樣稱讚反對黨執政的縣市。 黃健庭口中「很會搶案子」的團隊,不是一般超級業務員,而是由宜蘭縣府參議王建源負責整合的一群基層公務員。 他說,中央分配款通常按照人口來分,宜蘭縣四十五萬人,全台排名第十四名,經費怎麼搶,也搶不過前面十三個大哥。與其仰人鼻息,不如自己捲袖幹事,於是,宜蘭縣政府整合了工務處、建設處、工商旅遊處等好手,成立「搶案團隊」,觀察中央可能發動的計畫,準備好的「口袋案件」,分頭伺機而動。 提早規畫設計,八年大案一次過關 以八年八百億元的治水計畫為例,在中央提出這計畫之前,宜蘭的治水計畫早就花六千萬元規畫好,八百億元預算一推出,宜蘭除了拿到四十億元分配款外,更多爭取到了十四億元費用,「如果沒準備好,你只能拿到設計費,治水進度就慢了。」工務處處長陳春錦說。 「平均投資一成經費,換來九成的中央經費,很划算啊,」王建源說,「我們就像超級業務員一樣,」經常主動出擊,組隊赴中央報告計畫。 再以中央四年一期的「生活圈計畫」為例,宜蘭大約花五千萬元,結果拿到二十四億元,就是因為宜蘭路網已經設計好了,並排好優先順序,剛好中央有預算,一提出申請,中央看到完整的規畫,就很快核准。 宜蘭縣也經常是競爭型案件的贏家,例如,營建署城鄉風貌計畫,一年只補助六個案子,二十多個縣市端出案子來比賽,一個案子兩億到三億元,宜蘭縣幾乎都能入選。 「標餘款」也是他們的「獵物」之一。中央採「滾動式管理」,每年下半年起,中央就會追蹤各地方的工程進度,若是發現進度落後,確定今年無法發包,中央就會把錢收回來,稱為「標餘款」。 接著,中央就會檢視各地方報來的案件,哪一件確定會在年底發包或動工,就會把「標餘款」給該縣市,而宜蘭,經常也是標餘款的贏家,不少案子,就在標餘款挹注下完工。 提早規畫設計,最主要目的不是爭取費用,而是所有的工程不會「急就章」,工程也可如期如質完成,透過良性循環,每次中央有經費,通常會給得放心,因為經費是「用在刀口上」,不會讓中央預算「漏氣」,覺得「又來騙錢了」。 財務年年吃緊,宜蘭的工程卻常常得獎,去年宜蘭河邊的維管束工程,拿下「二○一三國際宜居城市大賽」建築類金質獎第一名,也獲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金質獎」。誰說資源缺建設一定爛,宜蘭證明,只要多一點改變現況的想法及行動,後山也可以很美麗。 新竹縣》熬過八百場公聽會炮火,負債年少9億 新竹縣是目前全台唯二發放六千元老人福利津貼的縣市,十六年下來,縣庫從有「盈餘」,到負債四百二十二億元。 「廚房失火了!」四年多前邱鏡淳選上縣長,上任後發現縣府債臺高築,財政惡化,他一度急到公開流淚。為求止血,新竹縣趕快端出老人福利津貼「排富」政策,當時,站在第一線與民溝通的就是當時的社會處處長蔡榮光(現任文化局局長)。 改革16年老人津貼,平衡社福支出 現在想到一年七百場、八百場被罵、被潑水的溝通會,還歷歷在目,他說,「縣長找我當(社會處處長),就是要做『排富』的事……。以我家經濟過得去的情況,兩個老人家,都有領耶,這需要嗎?」 新竹縣共有五萬四千多人領老人福利津貼,排除軍公教、老農及有公告現值五百萬房地產的六十五歲老人後,剩下五千位中低收入戶符合資格,與九成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家為敵,縣府團隊壓力空前。 「像吃十六年嗎啡,要戒毒,一開始毒癮會發作,會有情緒性反應。」蔡榮光說。 縣府團隊有了心理準備,便開始擬說帖,下鄉、跑社團溝通。當時一位鎮長跟蔡榮光說:「你走到哪,都會被人罵!」明知炮火隆隆,他還是硬著頭皮全縣跑透透,甚至帶「伴手禮」降低火藥味;伴手禮是指,縣府有編列一萬到兩萬元的活動補助費,贊助民間社團,但,通常講到「財政惡化」、「會有新財政措施」時,民眾就聽不下去了,「你不要講太多啦,告訴我們,縣長什麼時候要發(老人福利津貼)就好了!」場面火爆。 每一場溝通會進行一半,邱鏡淳的隨扈會先打電話給蔡榮光,問問現場情況:「ㄟ,怎麼樣了?氣氛如何?」只要他說:「穩住了,」邱鏡淳才會出面。 溝通了一年,反對聲音慢慢少了,老人家慢慢習慣「沒有六千元的日子」後,負債也從四百二十二億元,降到三百九十五億元少了近三十億,平均每年少九億,排富讓債務不再攀高,縣府才有餘力蓋了兩所小學,增加中低收入戶的福利,也辦了全民社會保險,社福支出不再過度向老人傾斜。新竹縣過去連續五、六年,蟬聯內政部社會司社福績效考核,全台唯一丙等,排富後,立刻升為甲。誠意加上努力,變成了新竹縣對付財政困窘的獨特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