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掌握三套劇本 台商就能全身而退

2014-04-28  TCW
 
 

 

「社保是一個共業,……不僅僅是寶成一家,事實上所有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同樣要面對這個問題,」寶成總經理盧金柱的這番話,預告了中國九萬家台商經營的壓力鍋,遲早要掀開。

中國製造,曾是過去二十五年來台商賺錢的成功方程式,但再怎麼盛開過的,總有一天會步向凋零。從二○○六年開始,出口退稅減少、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與十二五規畫工資翻一倍等連串政策衝擊,逼著台商思考退場之路。

在兩岸擁有八千名台商客戶、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觀察,對台商來說,一旦勞工便宜、生產成本低、土地取得容易等當初西進中國的理由已不存在,且現在符合以下任一個狀況:毛利率不到六%、淨利率不到中國大銀行利率水準三‧五%,或淨利不到人民幣五百萬元、在上海連一棟房子都買不起時,就可以考慮退場了。

長期輔導台商的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也說,台商在中國經營環境惡化、利潤變薄而苦不堪言,如何悄悄離開,最終「光榮退場」,是台商間最關切的話題。

「設廠靠勇氣、退場靠智慧,」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董事杜啟堯指出,一般來說,台商要轉移生產基地時,最先要思考:如何處置廠房、土地、員工等資產?

該繳的稅,跑不掉稅法連補帶罰,一輩子都能追溯

稅務壓力和員工薪資,是台商最難拆解的兩枚未爆彈。

先看稅務。熟悉中國稅務的杜啟堯觀察,如果台商想退場,賣廠房要繳營業稅、土地增值稅,賣設備與存貨則有增值稅,最後所得還有企業所得稅……,「台灣在政治上是中國人,經濟上還是外資,」該繳的稅,一個也少不了。

「一七%的增值稅加上二五%的企業所得稅,如果不繳,就是四二%的利潤,」他透露,有台商過去慣用兩套帳,不退場彼此相安無事,一旦出售資產、開始清算公司,往往引起當地稅局注意,查核台商曆年稅務,遭連補帶罰,可能把過去賺的錢一次吐出來,甚至還會面臨刑事責任。

德勤財務顧問副總經理潘家涓補充說,中國稅法鋪天蓋地,採無限期追溯制,不論當事人善意或惡意,只要有問題,一輩子都能追溯。她建議,各地稅局處理方法不定,台商有必要與當地政府充分溝通。

該付的錢,不能賴一旦遭舉報,「五險一金」都要賠

再來,員工薪資問題同樣棘手。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中國稅務諮詢經理林信佑觀察,將人數、薪資水平「以少報多」的擦邊球行徑,不只台商,中國當地民營企業同樣如此。所以當台商要撤出經營地域甚至關廠清算遣散員工時,同樣須擺平此問題。

舉凡加班費、經濟補償金(資遣費),還有僱主應負擔的「五險一金」(五險是指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五項社會保險,簡稱社保;一金是指住房公積金),杜啟堯觀察,當地主管機關平時採取「無人舉報,不查;有人舉報,就查」態度,過去提繳不足甚至缺保看似默許,公司清算時卻要求通通計算清楚,強制徵收。

實際員工補償金額,又會依各地工資、員工數、年資、投保情形等條件各異。以潘家涓今年初實際處理過的中小型台商為例,該公司中國四百名員工通通解僱,每名員工都獨立計算金額,平均一位員工約花了新台幣二十五萬元,換來一勞永逸解決勞工薪資問題。「花錢了事」、按規定給付,是最乾脆的做法,鬧大就很難處理。

三套劇本求退在人治中國,必找妥律師、會計師

除了小心處理稅務與薪資,尚有三套「光榮退場」劇本,讓台商「輕傷」或全身而退。

劇本一:縮編而非清算。當中國製造成本上漲,台商大多選擇出場或另找生產基地。潘家涓觀察,如果台商選擇清算,不只資產價值所剩無幾,還要被追很多稅,因此她建議改採縮編,而非申請停業甚至註銷公司登記,再把廠房轉租出去,表面上沒完全撤離中國,其實營運早已轉出去,最大好處就是台商可藉此大幅降低營所稅,「有機會做到一千元變十元的程度。」

「(我們)很多上市公司客戶在中國還是有廠,可是它已經完全忘了有這個廠存在,」潘家涓透露,不少紡織等傳產公司已不把中國當生產重點,大本營轉往東南亞,只有當接到急單或複雜單時,才會考慮在中國生產。

台商縮編同時,接著可盤點廠房、設備、營業額、客戶訂單等資源,替自己的有形、無形資產尋求買家,把剩餘價值拉到最高。

劇本二:出售資產或股權,尋求轉型。不論賣相好壞,其實台商都可考慮找潛在投資人。杜啟堯認為,透過出售資產或股權,是台商最快也最直接能退場的方法。

從財顧角度來看,台商要單獨賣廠並不容易,通常要包裹所有機器、客戶、不動產等營運資產一起出售,找到買方並提高資產價值機會就更大。

「資產和員工『兩清』是談判關鍵,」潘家涓觀察,但以中小企業台商來說,只要談判得宜,有機會進帳上億元,退場後資金入袋便可轉往房地產或生技等新事業戰場,尋求轉型機會。

要注意的是,購併標的相關財務、稅務、法律問題都要清清楚楚,千萬不要心存僥倖,避免因小失大影響價格甚至取消交易,無法順利退場。

劇本三:以地為貴、擁地自重。「中國土地珍貴,很多台商還可以撈最後一筆,」一位台商透露,對於在中國擁有大面積土地資產的台商來說,仍然大有可為。

據估計,華北、華中至少有六成台商以合法方式擁有土地廠房,這個數字在珠江三角洲,也有五成。

杜啟堯指出,早期台商土地投入成本較低,因此享有潛在增值獲利,不少台商持有條件較佳的地產,把廠房改為倉儲、物流或文創等加值運用,或配合政府政策變更為商業用地,賺取高額資本利得。

深圳台商協會榮譽會長、光晟玩具總裁莊世良就是擁地自重的例子。他在深圳市區有約五萬坪土地,現在除了做「包租公」,一年多前還配合當地類似台灣都更的土地活化政策,申請把廠房所在的工業區土地變更為商業區,「就像黑松的地改成微風廣場,」他透露,哪怕一般要被動等二到四年,但已有成功案例,「變更成功后土地價值可翻五倍,」到時考慮出售給地產開發商。

只不過,這套劇本對以租代買,以及只向鄉鎮委員會購地,未取得中央核發國有土地的台商不適用,「租的怎麼賣,業主會自己處理,你只會被趕走!」莊世良說。

對不少台商來說,過去追逐的中國夢現在無疑是逐漸消失的。不論採取何種退場劇本,要提醒的是,中國目前還是人治社會,台商退場時突發狀況或不確定因素仍多,建議還是要找律師、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協助合法退場。

儘管如此,「正規方法只能預防退場風險,實際治療還是得尋求民俗療法,」一位熟悉中國政府眉角的人士透露,考量各地法律執行鬆緊不一,台商多和當地主管機關協商,才是避免重傷,能夠合法甚至光榮出場的關鍵。

【延伸閱讀】債務、稅務、員工,都要顧牢牢——台商退場清單

以下項目,在中國台商若能打勾超過10個,才可能「輕傷」退場;若超過一個做不到,恐怕身受重傷,甚至難以收場。

商業債務□銀行貸款結清□供應商貨款結清

政府稅務□過去不存在租稅優惠不合規;如有,須補繳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國稅與房產、土地使用稅等在內的地方稅□過去不存在經營不合規,如有,須繳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國稅與房產、土地使用稅等在內的地方稅□處分保稅與非保稅的固定資產與存貨,繳清關稅、增值稅、印花稅及附加稅□處分土地廠房,繳清營業稅、增值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及附加稅□透過海外公司直接或間接交易中國企業股權,應就境外所得補課稅

員工安置□超時工作、假日工作的加班費結清□經濟補償金(資遣費)是否合規發放□個人所得稅是否逐項足額申報扣繳□所有員工社會保險與住房公積金是否逐項足額繳清

其他□分配公司剩餘財產並依法完成政府註銷登記

資料來源:勤業眾信 整理: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