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實體商業如何抵擋電商經濟衝擊?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7日本的線下實體商業網絡相當發達以大阪為例,大阪的商業形態有商業街、車站商業生態圖、便利店佈局。通常商業街集中在市中心繁華地帶,同時各商業街通過各車站生態圈相關聯,在各車站之間的地帶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佈局,從而構建地上地下,從區域以點帶面的網狀商業生態圖。在商業街裡面,又以美食站、藥妝店、服裝店、電玩店及生活用品店為主,力求吃喝玩樂一條龍,一條商業步行街經常可以延綿兩三公里,並配有遮陽篷。而在每家實體店店面擺放的商品琳瑯滿目,同時日本的商品包裝一般都偏小,一個貨架從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層,所以即使是一般的實體店也能置放絕對數量較大的商品品種,以供顧客挑選。而且線下實體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顧客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
日本B-C電子商務配送體系是以遍佈全國的幾萬家便利店為據點,實行就近配送日本的包裹服務商可以借助便利店實現包裹的郵寄,在線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實現就近配送。正是因為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存榮的關係,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另外日本的便利店的設置密度較大,沒多遠就會有家便利店。Familymart前不久還在慶祝其在全日本開第10000家連鎖店。
顧客在電商網站購物,一般情況下需要填寫個人相關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這些勢必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
日本的民眾相對保守,也比較注重個人隱私,由於比較忌諱個人信息的洩露,因此,諸多民眾對於電商還是持懷疑態度。
作為中國民眾使用電商購物,大多會首要關注注重電商的價格,一般電商的價格要比線下要便宜些
在日本,曾經有個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不用考慮去店舖購買的路程時間、店舖營業時間就能購物」是日本消費者對電子商務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實體店便宜」。同時,從使用的糾紛來看,日本則是不良商品、偽劣商品、服務不周到佔第一位。在日本,商品的品質是消費者的首選,這樣作為電商的價格優勢顯然很難發揮,自然,當便利店遍佈全日本時,「不用考慮去店舖購買的路程時間、店舖營業時間就能購物」電商這樣的優勢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日本很早就對其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實施徵稅政策目前中國對於電商企業是否徵稅仍舊是探討過程中。而由於日本對電商企業在稅收上有特別的傾斜政策,因此,日本的電商企業的價格優勢也並不是很明顯。所以,在某些方面,日本政策導向也並沒有以電商為主導。
有日本政策方面的導向,還有日本民眾對於隱私的考量,因此,日本的電商並沒有像中國電商衝擊著實體經濟,而日本的電商也與實體經濟實現共存共榮。
(來源:云南信息報 作者:林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