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對體型比自己強大的對手,該單打獨鬥?還是找盟友打群架?多數人選擇打群架,但是,台灣面板業至今仍然選擇單打獨鬥。這種僵局,最近似乎有點轉圜。除了兩位「親家」態度未定,面板業的大股東們多年來慘賠,決定要積極撮合,已促使這次合併案接近踢進臨門一腳的階段。 政府、股東扮合併推手陸低價搶單,產業面臨威脅 經濟部長張家祝面對立委質詢,坦承鴻海總裁郭台銘曾上門希望促成友達、群創面板合併。不僅隔天友達股價大漲到四個半月新高,「兩虎」隨後都發表對於購併採取開放態度的言論。 首先,政府態度轉趨積極,這次張家祝表示:「如果業者有意願,政府會盡力協助,」面板業缺的就是錢,政府願意在資金援助上鬆口,就有機會讓郭台銘、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坐下來談。去年經濟部詢問過兩位科技大老,面板業該怎麼避免走向DRAM老路,大老們都贊成合併。 親近友達高層的面板老臣指出,因為不少過去挺KY(李焜耀)的內外資股東這一年也開始鬆動,傾向合併找出路,他觀察並分析,股東認為過去很多的決定都不完全是從股東的利益出發,造成「股東有很多noise(雜音)出來」了。 理由之一,友達有二七%是法人持股,這些股東在友達股身上賠了不少,今年下半年後,面板前景也不妙,這些股東急著想為投資找出路。 以很挺友達的大股東之一國泰人壽為例,國壽是持股友達最多的單一金融法人,約二%,二○○七年國泰人壽以每股四十五‧三五元買下九萬多張友達股票,如果都沒賣,以二月二十七日友達均價十‧三元來看,已經大虧逾三十四億元。 加上,今年大陸至少有三條八點五代廠產能開出,中國八代線的投產數量將由去年底每月二十五萬片,提高到二○一五年底的每月六十七萬片,產能增加一六八%。中國面板廠勢必對外輸出,擠壓台灣市佔率。眼見面板長期將陷入困獸之鬥,這些股東都急著找出路。 面對投資面板虧損,國壽發言人林昭廷僅表示,不對個別投資與企業合併發表言論。 郭董、李焜耀各有立場郭要話語權,李要經營權 據瞭解,至今,李焜耀和郭台銘從沒碰面談合併,但底下的人「陸陸續續都談了很久」。泛友達集團的老臣說,「情況不同了,不合作大家都死。」 一位外資圈大老認為,股東都知道合併是最好的選項,「KY立場也軟化,他認為合併對於產業是好的,可以有革命性機會。」問題還是卡在到底誰主導合併後的公司,李焜耀和郭台銘的立場不同。 郭台銘的想法很單純,只要合併後鴻海可以控制的市佔率達到四成,就能讓他在全球接單上取得最漂亮的一張門票。 一位面板主管估算,「對鴻海這是一加一等於四的效果,」如果郭台銘打造出全球最大面板廠,議價權與規格談判權至少提高四倍,想開什麼規格,做哪個技術,品牌廠只得接受,而不是像現在群創與友達分居全球第三、四名,被品牌廠牽著鼻子走。 熟知郭台銘行事風格的面板主管表示:「話語權對於老郭來說是重要的。」 但是,站在李焜耀的角度,合併後台灣面板實力是首要考量,此外,重複的供應鏈怎麼處理?留友達或留群創的供應鏈?這也涉及兩派人馬安排,兩者觀點利益不同,是合併的關卡。 曾在友達任職的業務主管指出,這並非沒有解方,李焜耀有商人性格,他不一定想要當全球最大面板廠霸主,但要讓出友達經營權,得看政府願意給多少好處,例如,幫助友達回收過去的投資,獲得銀行借新還舊展延貸款等等。 一位面板高階主管估算,政府想幫忙,股東支持,加上雙方經營階層都有意願,比起過去不願接觸,現在願意開口談合併的機率至少有六成,要再提高意願就看政府給多少甜頭,這也是為何最近兩虎高層紛紛找上政府試探的原因。 不合併只剩下兩條路拚性價比或發展高階技術 只是時間並不站在台灣這邊,今年中國八代廠開出後,台灣面板的市佔率必再受到威脅,如果不合併,只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如同現在群創的策略,衝性價比,面板規格更高更好,設計更複雜,價格卻得低,以增加中國競爭對手追趕的難度。 以去年群創推出的高解析度電視(4K2K)來說,雖然出貨量全球第一,但是硬比日系、韓系競爭對手價格砍了一半以上,這種領先是以犧牲利潤換來,難保中國不如法炮製。 二,類似日本面板廠往高階技術發展,只是兩大面板廠目前的現金流多靠折舊,而非真正自本業獲利,要再有資金投入新技術研發有其困難,不然就得像瀚宇彩晶,「偏安」利基市場。 能選擇的路其實已很清楚,是否能成為世界擂台上的黑馬,考驗郭台銘和李焜耀兩位征戰商場三十多年科技大老的智慧。 【延伸閱讀】面板廠拚轉機,藉合併提高市佔率——近年來面板廠合併效益一覽1.時間:2001/3/13 合併公司:聯友和達?皉X併 合併效果:合併之後,友達排名全球第2大面板廠 2.時間:2006/4/7 合併公司:友達合併廣輝 合併效果:友達全球市佔率提高為19%,與三星相當 3.時間:2009/11/14 合併公司:群創合併奇美電 合併效果:面板市場金額最大合併案,合併之後,群創市佔率超越友達成為台灣第1大 4.時間:雙方尚未談合併 合併公司:友達和群創合併合併效果: 1. 全球最大面板廠誕生,市佔率達4成,對品牌廠獲得更多議價權 2.台灣面板廠可以整併產能,不再互相廝殺價格,可集中研發資源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券商研究報告 整理:曾如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