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變鳳凰?大財團涅槃重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988
亞當·斯密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國家中都存在大量的廢墟殘骸。”,而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某些經濟組織。早在數十年前,管理學家就已預言了集團型企業的滅亡。在股票市場中,“集團化折價“的現象一直存在,投資者們更傾向於押註數個專營公司而非一個多元化的集團。而在提及這些財團時,財經記者們總是例行公事般地用上”臃腫”和“笨重”這樣的形容詞。但盡管如此,它們卻仍在世界各地興旺發展著。
理論和現實間的差異迫使這些管理學專家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問題。現在的學術著作中開始充斥著對於先前評價的反思。一些文章對此熱情高漲:12月刊《哈佛商業評論》中就“財團為何複蘇”作出解釋;而另一些則持中立態度,11月刊《公司金融》問道:“財團真的再次崛起了?”。不僅如此,《金融經濟》及《戰略管理》也都加入了這場論戰。
經濟學者Schumpeter在他的博客中寫道:“大財團在亞洲的發展奇跡中占據了核心地位,據麥肯錫公司的咨詢師們計算:財團的收入占到了韓國五十大公司收入總和的80%之多,而它們的創收能力還在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著。在印度,50強企業(不包括國企)的90%都由財團組成,而他們的年收入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23%。哈佛商學院的Tarun Khanna曾為此爭辯道:“新興市場的財團複興只是暫時現象,集團之所以能迅速發展是因為不發達的本土市場需要商業予以補足(或是填補‘制度的缺失’——Khanna的原話)。而當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這些大財團也不得不走向專營的路線。”然而與他預言相反的一幕似乎即將上演。在過去十年中,新興市場缺失的制度體系被飛快地完善,然而財團企業仍比那些專營的競爭者們要強得多。韓國和新加坡都已加入了發達經濟體的行列,但這些國家的集團型企業仍然欣欣向榮。而那些新興市場的財團,如印度塔塔集團,甚至在西方市場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度班加羅爾管理研究院的J. Ramachandran表示,這一切現象都表明了大財團並非經濟艱難時期的獨有產物,他們擁有那些新型企業所缺乏的優勢。他們可以在不同的行業領域中尋找靈感:塔塔公司的Swach,一種廉價的凈水器,卻包含了其咨詢服務部門和化學部門的共同智慧。同樣,財團還可以有效地分攤投資風險:另一家印度巨頭Mahindra集團在大力投資分時度假資產時,依舊可以依靠其穩定的拖拉機制造業務正常運營。而現在Mahindra旗下度假村和旅店的價值已然高達5億多美金。
“和典型的美國式財團不同,新興市場的財團通常由某個家庭或個人實際掌控著。除此之外,相比西方式財團,這些集團中的各個部門會更加的獨立:他們通常都有自己的董事會並能獨立上市。”Ramachandran說道,“而這些集團母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則往往取決於其自身的能力。其中一些母公司像是‘瘋狂建築師’,致力於重塑其進軍的每個行業;另一些則如同‘在外產權人’一樣只是向子公司分成。即便如此,集團企業的綜合能力是在不斷上升中的。在1998年,塔塔公司決定成立一個執行辦公室以在不同的行業間探索協同效應,而這一做法也迅速被其他印度集團所效仿。”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企業集團在西方社會中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這就意味只有那些最好的公司才得以存活。於是,人們開始信奉“適者為王”的法則——盤踞在行業食物鏈頂端的通用電氣在這周邁出了改革的最新一步:收購三家醫藥公司。而在沃倫·巴菲特的管理哲學指導下、通過經營保險獲利籌資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則從一家紡織業公司發展為現在包羅萬象的多元化集團,旗下產業甚至涉及了鐵路和報紙。
同那些新興經濟體一樣,西方財團同樣擁有一些專營公司所不具備的優勢,譬如“內部資本市場的深袋效應”。歐盟委員會的Xavier Boutin及其共著者曾在在書中對此作出論證:法國的多元化財團可以用其雄厚資金阻止競爭者涉足它所在的行業,同時也能用金錢開路強行進入其他行業。而在面對金融危機時,西方財團的表現也相當不錯。萊比錫商學院的Christin Rudolph和Bernhard Schwetzler計算發現:在危機中,西歐財團的多元化折讓率從12.7降至6%,而美國財團則是從10.8%降至了7.2%。亞太地區的財團更偏愛在危機中上升的股市溢價。事實上,大財團最適應的環境正是眼下這個資金緊缺的動蕩市場。
然而並非所有的麻雀都能變鳳凰。其中一部分,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財團過於依賴“政策利好”。因此,它們將一直面臨著政權更叠及市場改革所帶來的風險。而許多財團仍在通過犧牲利潤的方式獲取市場占有率,而有一天這必將會耗盡股東們的耐心。要知道,即使再小的多元化折讓也依然是一種折讓。
此外,那些秉持集團化理論的修正主義者們還開展了一個頗有價值的公共調查項目。由此他們發現了:並非所有的多元化經營財團都是相似的。塔塔集團和通用電氣的內部結構就相去甚遠,且兩者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運營模式也都不盡相同。同時,他們還表示一個公司管理層的優劣事關重大——大多數新興市場財團的經營都比十年前要好得多。
管理學家們曾有過這樣一個共識:西方式的專營公司已是企業進化的終極形態。不過現在看來,這一點還很難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