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2位成功投資者的最佳理財建議(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71

接續22位成功投資者的最佳理財建議(上)。 13、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退休金融學教授夏普(William Sharpe): 我得到的最佳建議來自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求學時的導師Armen Alchian。 他說,考慮市場的時候,要先假定價格都是買賣雙方互動設定的,定每個價格都要盡量擴大他們自己的收益。 所以,我得到的建議是: 在證券市場,不要期待免費的午餐,廣泛撒網,多樣化投資,保持低成本。 14、致力於開拓女性職業與社會價值的全球女性組織 85 Broads所有者、美國銀行與花旗前高管Sallie Krawcheck: 我得知的最佳財務建議是, 不要買一款自己不了解的金融產品,不要向一個沒法解釋一款產品讓你了解它的人買。 想想首創龐氏騙局的麥道夫(Bernard Madoff),誰都不了解他怎麽能得到穩定的回報,可受騙的人又都沒有質疑,因為這種騙局看上去是很好的投資。 15、全球保險及金融服務公司Starr Insurance Holdings董事長、前美國國際集團(AIG)董事長Maurice "Hank" Greenberg: 某個領域的建議並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不過,我會這樣建議別人: 投資你目前從事的行業,對你做的工作表現自信。 但要記住,今天必須比以往考慮更多的問題,比如你這門生意所在地的監管和政治方面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對你的公司、或者任何一家公司產生何種影響。 16、紐約大學(NYU)金融機構與市場歷史學教授Richard Sylla: 我得到的最佳財務建議也是我給自己和妻子的建議:把我們繳納退休基金的每分錢都投入股市。 那是40多年前,我還是教經濟學的年輕教授,她是歷史學教授。 這個建議的依據是當時現代金融理論較新的進展,以及支持這一理論的實證研究結果。 我們作為大學的教授購買了TIAA-CREE退休基金。 那筆基金投資沒有納稅,會累積到我們退休,等到退休後提取它時,就要按正常收入支付所得稅。 我們可以把這筆資金用來投資固定收益或者全部購買股票,也可以兩者兼有。 按傳統投資觀,應該會五五均攤投資,或者如果無法忍受股市的大起大落,就全部購買債券,因為債券的回報有保障。 只有沒頭腦的人會選擇全部投入股市,任華爾街宰割。 迫使我做這種看似愚蠢決定的契機是,我們得知,只有年滿65歲之後才能動用那筆投入TIAA-CREE的資金。 我了解到,現代金融理論發現,股市的長期回報應該比固定收益投資高,因為股票的風險更高,那是承擔較高風險必然得到的補償。 於是,我就做了一件相當明智的事,把我們夫婦倆40年內無法動用的資金全都投入了股市。 上世紀70年代初,道指還不到1000點,現在已經升到16000點左右。 我很確信,幾年內退休後我的收入會比現在多。 17、曾與索羅斯共同成立量子基金的Ariel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羅傑斯(John Rogers): 我的籃球教練Pete Carril1967-199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籃球教練。他說,必須把隊友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理由自私行事。 這對我的生意至關重要:要爭取實現我的團隊和投資客戶的最高利益,不是追求我個人的利益最大化。 18、NBA達拉斯小牛隊老板庫班(Mark Cuban): 先還債,無債一身輕,這比什麽獲利都強。 19、投資顧問公司Buckingham Asset Management研究主管Larry Swedroe: 我學到的致富策略和那些守財的策略截然不同。 前者是承擔集中的風險,通常是在人力資本和業務方面的風險。 後者是盡量減少我們冒的風險,盡可能多樣化投資,合理降低納稅額,保持低成本,不要開支過多。 20、位於波士頓的對沖基金公司Baupost Group總裁Seth Klarman: 我那位過世的好友Wally Carucci是位了不起的導師。 30年前,在經紀公司Carr Securities工作的Carcucci告訴我這樣的人生智慧:鳥餓了就必須餵它。 這話可以從兩方面理解,表面上看是說:要記得拋售,永遠都別忘記,買比賣更容易。 可Carucci真正要說的應該是,流動性的生命短暫。 Carucci以研究流動性差、成交量少的股票聞名業內。 這話更深層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想買你持有的一項資產,而且不還價,願意照單全收,你就一分錢也別攥在手里,拋光。 21、主動投資者、去年超越索羅斯成為全球最富有對沖基金經理的Carl Icahn: 要是有朋友或者熟人誇你是天才,在同意他們的評價以前,先想想你過去一直怎麽看待他們的觀點。 22、哈佛大學捐贈基金的投資管理機構——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首席執行官Jane Mendillo: “目光長遠看問題”是我得到的最佳建議。眼光放長遠,你會發現別人錯過的一些事物。 大家幾乎全在考慮下個月、下個季度、今後的事。 經營哈佛捐贈基金15年之久的Jack Meyer教導我,如果以數年、甚至幾十年為期間考慮,就會發現一些創造價值的機會,別人可能沒有察覺那樣的機會。 照這樣長遠打算,你今天就能做出不同以往的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