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哈佛創業教父:80分人生最快樂

2013-12-30  TCW  
 

 

很多成功的人並不幸福。但為何會如此,卻很少有人深究過。不過哈佛商學院教授霍華.史蒂文生(Howard Stevenson)深究了,他也因此改變自己對人生經營的態度,甚至,在瀕臨死亡的那一瞬間,他可以這樣告訴自己:「我,沒有遺憾!」

今年七十二歲的霍華.史蒂文生,是第一個在哈佛大學商學院談「創業」的教授,「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詞是被他所定義,《富比世》(Forbes)雜誌譽為「創業家之獅」(Lion of Entrepreneur),巴西的首富李曼(Jorge Paolo Lemann)、瑞士第二大富豪魏斯(Hansjorg Wyss)和英特爾、蘋果投資人洛克(Arthur Rock),都是他的學生。

史蒂文生的人生很豐富,一九八二年,史蒂文生與其餘三個商學院教授合夥創辦投資公司Baupost,今日,該公司總資產超過二百九十四億美元、全球第十一大避險基金;對內,他是哈佛校內最成功的募款人,最高紀錄是為校內募集高達六億美元的慈善基金。

二○○七年,史蒂文生在校園停車場心臟病突發,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學生賽諾威(Eric Sinoway)將他在瀕死後的體悟,與其多次對談整理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天下出版)一書,堪稱哈佛版《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有意思的是,史蒂文生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專訪,談起這段瀕死遭遇時,他是這樣想的:「死亡對我沒有影響,因為我的人生沒有遺憾。」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發現,經營人生跟經營事業不同,前者要幸福,「關鍵在於不要要求各方面都拿A,八十分就好,但是不能有零分;求圓滿,不求完美。」

他怎麼知道,幸福,八分滿就好(Just enough)?

談成功意義》球,不在於拋多高而是要不漏接任一顆球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商業界瀰漫著反思氣氛,開始檢討「成功是什麼?」這氛圍刺激史蒂文生耗時三年,重新研究一百五十個哈佛商學院的個案背後成功原因,再針對九十個上過哈佛商學院管理課程的學生進行調查,然後進行六十次、超過三百小時的個案訪談,結果發現成功的背後有四種要素:

一、成就(achievements):我該如何達成外在目標,金錢、權力、名望;

二、快樂(happiness):對自己和對生活是否滿意;

三、意義(significance):我做了什麼可以幫助別人,而別人也覺得這很重要;

四、後世影響(legacy):我現在做的事情有哪些會在我死後繼續留下來。

有趣的是,因為每一種成功背後牽涉的要素不同,彼此經常互相牴觸,諸如快樂有關於滿意和自我實現,通常無助於完成成就;如果意義的動機是關愛和照顧,未必會因此而快樂;累積後世影響有時候得把成就別人置於成就自己之前。

他發現,許多社會上認為成功的人,不是過度專注單一形態的成功,就是不滿足的追求各種成就,因而放棄幾項要素,最後人生不幸福。史蒂文生認為,每個人都該像雜耍小丑,人生要拋接這四個球,重點是不要光想著把球拋高,而是不要讓其餘三個掉到地上;「我認為人生就是要接住下墜球(catch the falling ball)。」他說,「那些互相牴觸的人就是只想把其中某樣拋得很高,結果漏接其他的球,最後充滿遺憾。」

以他自己為例,雖不夠富有但夠用,在學術圈或許不如同事來得專注,但是他試著串聯校內學者和校外聽眾,同時為學術期刊和大眾讀物寫作,他知道怎麼讓自己開心,也熱中環保、樂於支持科學家;所以綜觀這四項,就算沒有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財富,但是他沒漏接任何一個球。

談生活法則》工作,該結束就要停每個人都該控制執著個性

常聽人說:「要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要求!」過於執著於追求某種形態的成功,認為只要每一天做更多會成就更多,回到拋接球的比喻,就是把某個球抓太久,也會面臨漏接球的風險。

史蒂文生提出一個人生法則:每天為自己設定短期目標,完成後就往下個項目移動,不要執著於單一目標;重點是確認每天都朝著長期目標靠近。好比工作結束,就要告訴自己夠了,回家與家人同樂。人們都要學會控制執著的個性,否則每天都會有做不完的事情。換言之,認真投入也是八分滿就好,然後把時間兼顧其他三個球。

史蒂文生也差點因此漏接人生的球。

一九八二年,史蒂文生同時身兼公司總裁和哈佛教授,事業如日中天,相對分散對家庭的注意;幾年後,第一任太太不滿他疏於關照,離家出走,離開他和三個兒子,婚姻告吹,他傷心欲絕。突然成為單親爸爸,史蒂文生面臨公司、學校和家庭三頭燒;最後他選擇放棄千萬年薪、辭去總裁,將心力投入家庭,也因為當年他選擇拋開成就的球,救起快樂的球,與兒子是無話不談的朋友。

「世界不會朝著你所想的方向走,因此縱然壞事發生,也可以做出好的決定,」史蒂文生說:「離開管理職,對自尊和荷包都很傷,但是跟從小孩身上得到的情緒價值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談對自己誠實》欺瞞,騙自己很危險讓自知之明帶你做選擇

一小時的訪談中,史蒂文生重複七遍「不要欺騙自己」和「對自己誠實」,他對此感受特別深刻,主要來自於他的大學經驗。

史蒂文生成長於猶他州的農業鎮哈勒戴(Holladay),強調群體、規範、道德,不重個人特色,是一個典型摩門教農業聚落,他從小以數學見長,一直想要突破同質性的束縛,因此堅持不讀哥哥就讀的猶他大學,申請進入史丹佛大學數學系。

進史丹佛前,他對史丹佛沒有概念,不曉得名校是有錢人和天才的大本營。每到週末,當他為籌措學費半工半讀,同學則飛去夏威夷度假。他頭一回感覺物質差距帶來的剝奪感。此外,他發覺自己雖然數學很好,夠認真、成績也好,但其他同學解題更快,也有同學為解題不眠不休,讓向來優異的他,感覺自己不是原本以為的那麼厲害;「大學生活其實滿沮喪、壓力也很大,」史蒂文生說,「但我很快就認清自己比不過同學,加上工作機會有限,我決定不走數學這條路,改讀商學院。」

史蒂文生畢業後就讀史丹佛商學院,當時雖然對商業感興趣,但是不確定熱情是否能持續,也不清楚能否成功,一直到去哈佛念博士班時,才看清楚他真正的競爭力在於洞察事物本質、問出關鍵問題,有助於他日後做企業個案研究、創業,確立教書和創業是他的人生志業。

「我常對學生說,欺瞞世人沒關係,但欺瞞自己很危險。你會告訴自己只要再多努力就會成功,用各種技巧欺騙自己,欺騙自己想要什麼。實際上只是誤導自己往錯誤的方向走,」他說,「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讓我們知道什麼該選擇、什麼不該選擇。」

談八分滿人生》幸福,不是得過且過是把資源圓滿分配整體人生

「你希望別人在喪禮上怎麼說你?」這是史蒂文生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自問的問題,並由此反推規畫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

「一個給予者,一個誠實對待自己和別人的人。」這是他的目標。「就像瘦皮猴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所唱:『I did it my way.』(我只是走我的路)」

當你想清楚這點,才會更勇敢的做出人生取捨。因為,八分滿的幸福不是得過且過,而是,要學會把人生資源分配在自己整體的人生,過得更和諧與完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