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中關村電子賣場遇轉型之痛:商戶流失率超30%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6/57164.html
在中關村E世界電子賣場遭遇商戶撤離,經營公司變更的動蕩之時,中關村海龍、鼎好兩大電子賣場情況也不容樂觀。受到供給過剩、競爭加劇以及電商沖擊等的多種因素影響,中關村電子市場已經失去往事的繁華景象。記者調查發現,中關村具有代表性的海龍、鼎好兩大電子市場大量商鋪處於空置狀態,由於業務持續下滑,很多商戶或被迫轉行或將商鋪搬遷至租金更低的郊區市場。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市場,中關村曾經見證了我國電子產業的發展,其輝煌時期輻射半徑一直延伸到長江沿岸。“就規模而論,中關村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市場。”中關村電子商會秘書長齊波表示。然而,隨著電子產品品牌集中度日益提高,行業競爭加劇,市場環境發生巨變,2006年之後,中關村電子市場開始走下坡路。2009年,海澱區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對現有業態進行調整,不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該區域發展,逐步調整傳統商貿業規模,為高端產業發展騰出空間。在市場和政策兩大因素的推動下,隨著最後一批經營電子產品的商戶撤離,中關村這個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市場將失去原有的光環,而依托它謀求生計,從事電子產品經營的這一群體將逐步瓦解。大量空置在海龍四層的一側,記者發現有將近一半被玻璃圍擋起來的“精品間”處於空置狀態;而在海龍五層,將近有三分之二的商鋪空置。以電腦修理為主營業務的山東人老劉正在為尋找“下家”而煩惱。老劉在鼎好電子市場4層的一處精品間開了一家電腦維修店。所謂“精品間”是鼎好電子市場用玻璃隔斷圍起來的鋪面,與普通的沒有玻璃圍擋的小櫃臺相比,精品間面積較大,也顯得氣派,租金也相對高一點。鼎好商城一間精品間鋪面的月租金大約是8000元左右,而普通櫃臺的租金則在5000元左右。老劉在2010年與另一家電腦耗材經營者共同租下了這間精品間鋪面,每家各自承擔4000元租金。而隨著客戶越來越少,老劉決定將自己的維修店搬到附近一家寫字樓,專門通過互聯網來招攬生意。在業務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租金成本能降低至3000元每月。為了照顧跟他合租多年的夥伴,他不得不找到接替他的下一位合租者。作為中關村IT產品從業大軍中的一員,老劉的創業經歷也反映出中關村電子市場的變遷。“我2010年來的時候,雖然當時中關村電子市場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生意要比今年好很多。今年與前幾年相比,一個月的收入差不多能減少一半。”老劉告訴記者。在老劉看來,中關村電子市場這兩年最大的變化就是“直接客戶銳減”而“小市場客戶”增多。“所謂直接客戶就是沒有明確目標帶著閑逛的目的來電子賣場的,這一類就是普通的消費者,也是最具有價值的客戶;而小市場客戶則是有明確目標,而且以電子配件為主的客戶,他們一般是在其他的小市場有自己的商鋪,到中關村來拿貨的。在他們身上很難賺到錢。”老劉表示。在鼎好商城經營三年維修店,老劉目睹了中關村電子市場的衰變。“生意每況愈下,特別是今年。據我觀察,鼎好的商鋪流失率大約在30%;而一層旗艦店位置更是頻頻更換,這一比率更是高達40%。”老劉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客流稀少,商戶沒有生意。因此,中關村的各大電子市場紛紛降低房租也留不住商戶。E世界商鋪半價出租,鼎好租金打七折,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有很多商鋪是空置的。”記者來到鼎好電子商城,二樓正對電梯口的黃金位置就有一家空置的商鋪。而在它旁邊,編號為A2948的鋪位也是空置的,上面貼著蘋果電腦的巨幅廣告。記者發現,由於商戶的流失率過高,很多櫃臺上都寫著“現款現貨”的提示。“在中關村,每家商戶主要經營的品類不一樣。比如你是做主板的,我是做CPU的,你有可能在我家拿貨。拿貨時打張紙條就可以了,到月底統一結算。但現在由於商戶變動很頻繁,因此大家都不放心把自己的貨先拿給對方,一定要現款現結。”老劉表示。而在號稱“中關村IT賣場龍頭”的海龍大廈,空置現象更加嚴重,在海龍四層的一側,記者發現有將近一半被玻璃圍擋起來的“精品間”處於空置狀態;而在海龍五層,將近有三分之二的商鋪空置。“海龍的生意非常冷清。我一個月連十臺電腦都賣不出去。每臺電腦給我提成100元。我現在只能依靠基本工資吃飯了。我原來是銷售服裝的,在朋友的介紹下,我來中關村賣電腦,沒想到這生意比服裝還難做。”一位來自湖北的店員告訴本報記者。繁華不再像京東這樣的電商的崛起對中關村電子產品交易是致命打擊。“你會發現,中關村電子市場衰落正好是京東崛起的時間。”32歲的李強如今在河北老家經營著一家嬰兒用品店。他是最早一批中關村電子市場的“淘金客”。2002年,李強在海龍一家電腦銷售公司當業務員,從事電腦安裝工作。2003年7月,鼎好電子商城開業後,他在鼎好4樓租下一個小櫃臺專門從事電腦裝機以及周邊設備的銷售業務。“當時市場非常火爆。平時過道里擠滿了人,周末的時候根本走不動。”李強表示,那是中關村電子市場的黃金時代:一方面顧客流量大,另一方面電子產品利潤高。以裝機為例,當時裝一臺機器利潤至少在500元以上。而中關村所處的位置正好是高校集中的地方。中關村往北便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往東便是位於學院路的八所高校,往南便是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可以說,背靠高科技產業中心的政策優惠,坐擁高校密集的地理優勢,中關村發展電子產品市場可謂占盡天時地利。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計算機系的何智輝回憶起當時中關村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我第一次來北京上學,最常聽到的不是天安門而是中關村。幾乎每個周末我都要去中關村電子市場逛一逛。”何智輝表示。在李強看來,2006年以後,中關村IT產品交易開始走下坡路。“當時競爭太激烈了,光鼎好就有數千家商戶。由於競爭關系,產品價格趨於透明化。裝機利潤迅速下滑,裝一套機器由之前能掙500元下滑到掙100~200元,也就是辛苦錢。”趙強表示。齊波亦表示,2000年到2006年是中關村最輝煌的時期,“中關村的發展與我國電子產業發展亦步亦趨。”齊波告訴記者。而像京東這樣的電商的崛起對中關村電子產品交易是致命打擊。“你會發現,中關村電子市場衰落正好是京東崛起的時間。”老劉告訴記者。隨著京東服務體系、售後保障、物流配送的進一步完善,中關村電子市場,這種依靠傳統門店銷售IT產品的模式進一步被瓦解。“以前有個叫做運通時代的筆記本電腦經銷商,你會在中關村各大賣場看到它的旗艦店。但如今你會發現,它就像人間蒸發一樣消失了。電子商務對傳統的IT賣場沖擊可見一斑。”老劉告訴記者。不過,在齊波看來,中關村電子賣場最大的問題在於體量過大,競爭加劇所致。“電子產品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品牌在減少,但賣場面積卻越來越大。打個比方說,以前10萬平方米的面積銷售100個品牌,可能現在20萬平方米的賣場面積卻只銷售10個品牌。這樣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齊波告訴記者,“中關村電子產品賣場合理的面積有10萬平方米就足夠了,可最高時卻達到24萬平方米,供應量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強拉強賣”“欺詐消費”等黑導購的活躍進一步降低了實體賣場的購物體驗。“我曾經到中關村維修筆記本電腦,被一幫黑導購拉去一個修理店。明明是屏幕壞了,但他們非說是主板壞了,讓我換主板。最後還扔下一句話,你到底打算花多少錢來修這個電腦。這分明是欺詐。”一位消費者表示。“上述情況也說明了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背景下,商家不得不采用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齊波認為,在中關村從事電子產品經營的經銷商們受到多重壓力:既要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又要承擔經營成本壓力,同時還受到品牌商的種種限制。“品牌商制定了商品的零售價,經銷商沒有自主定價權。為了沖擊銷售額每年制定超出經銷商消化能力的產量,向終端強行壓貨,最終導致各種矛盾不斷爆發。”齊波告訴記者。轉型之難以e世界為例,e世界原本的營業執照上的營業範圍就是電子賣場零售,如果改做其他業務必須先在工商部門修改營業範圍。其次,e世界屬於中關村西區,明確禁止入駐低端業態形式,包括小商戶電子產品維修和銷售、低端服裝、低端餐飲等。一方面市場使然,另一方面,從政策層面,國家也推動中關村電子賣場的升級和轉型。2009年,海澱區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對現有業態進行調整,不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該區域發展,逐步調整傳統商貿業規模,為高端產業發展騰出空間。有專家認為,中關村未來轉型呈現如下幾個方向。首先,創新類高端產業的入駐。如中國技術交易所(全國技術交易中心)、中國版權貿易基地等。這將使傳統的電子賣場轉型為高端寫字樓。以鼎好為例,鼎好商城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目前大廈7~8層為清華科技園,9~10層為創新工場,11~20層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這些大型創新企業的進駐保證了大廈的租金收入。”其次,中關村作為傳統電子產品交易市場,將零散的櫃臺轉型為電子產品大型旗艦店,也是一大方向。海龍集團董事長魯瑞清曾經表示,中關村IT賣場需要打造現代賣場,變電腦城為現代賣場才能有立足之地。最後是發展圍繞IT產業的配套服務業。比如,在中關村海龍電子賣場對面的中科貿,早在2006年就將2萬平方米的攤位改做“中關村科貿服裝商品城”。2007年,e中芯數碼城徹底退出電子賣場競爭,改為寫字樓,同時引入上品折扣銷售服裝。中關村電子賣場轉型難度有多大?對此有專家表示謹慎態度。以e世界為例,e世界原本的營業執照上的營業範圍就是電子賣場零售,如果改做其他業務必須先在工商部門修改營業範圍。其次,e世界屬於中關村西區,明確禁止入駐低端業態形式,包括小商戶電子產品維修和銷售、低端服裝、低端餐飲等。此外,e世界營業面積將近5成已經銷售給了小業主,如果沒有這些小業主配合,e世界將無法順利轉型。毫無疑問,在市場和政策兩大因素的推動下,隨著最後一批經營電子產品的商戶撤離,中關村這個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市場將失去原有的光環,而依托它謀求生計、從事電子產品經營的這一群體將逐步瓦解。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趙向陽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