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黑馬認為無論是「設計思維",還是「藝術思維",對於創新都有巨大的作用。前者確保創新有用,能滿足一定的用戶需求。後者強調與用戶的溝通,謀求提升客戶體驗。本文介紹了藝術思維是如何給創新帶來幫助的。很值得創業者借鑑。
IDEO創始人之一David Kelley用他的作品向我們這些後人詮釋著什麼才是真正的「設計思維」——一種自始至終貫穿於整個設計過程的方法論。當我們在任何一個領域嘗試解決問題時,設計思維作為一種靈活、且不斷更新的思維框架,能夠確保我們設計出來的東西真正得易於使用。如今,我們都知道這種思維在軟件設計領域的重要性。但是,另一種思維方式卻少有問津——藝術思維。
如果設計思維關注的是「如何做的更好?」,那所謂的「藝術」思維則是深耕於更底層的問題。設計講究的是同理心,滿足用戶的需要——對於一家公司來說,例如波音,就是如何快速地設計出更好更舒適的飛機。而「藝術」思維則出現在這一切之前——在懷特兄弟駕駛著他們自制的飛行器緊急著陸、努力想搞清楚飛行這件事到底靠不靠譜的時候。
設計與藝術
設計的過程都是從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開始的。Tim Brown(IDEO的另外一位創始人,凱利的小夥伴)曾於2008年在《哈佛商業週刊》上寫道:「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探索的過程,並且伴隨著不斷的構建、測試和修正。」如果說創始人關心的是他們的產品解決了哪些用戶的痛點,設計師則是在努力尋找實現產品的方法。
雖然在設計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時刻,這些產品也真的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但是,和藝術思維相比,設計思維往往缺失了與失敗為伍的精神。在我們做設計時,會潛意識裡認定一個可行的解決方向。但是在藝術的思維裡,你卻是在引領問題的走向——去探尋,試圖去追問那些最大、最複雜但是卻最有價值的問題,哪怕你都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回答它們。接受自己可能會失敗,實際上會將自己從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去摸索,去學習,這種行為有時候甚至看起來像浪費時間。假如你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無法預測的道路前進,你就會面臨一個巨大的機會——真正地去實現偉大的突破而不僅僅是滿足別人的需求。藝術思維造就了第一款iPhone,而設計思維則是能讓它被工廠製造出來,並且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設計和藝術經常是如影隨形。但是「藝術思維」所具有的這種引導問題走向的方式卻轉換了我們做東西的角度,從外在的信條變成了內在的驅動。它能夠讓一個人在一件作品中投入全部自我。實際上,藝術思維擁抱了一種令人激動的可能性——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重新構建這個世界,而不只是讓它漸進式地前進。對於那些能夠在超大範圍內引發變革的軟件架構者來說,這種思維方式具有強大的力量。
軟件也是一種藝術
德國哲學家Martin Heidegger於1947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藝術品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在這篇文章裡,Heidegger想要給藝術品下一個定義,他極力避免最後得到的結果只是一個某種形式的目錄。這項工作簡直難到不可想像,實際上,Heidegger從1935開始,直到1960年他去世,都在努力做這件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Heidegger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他在論文裡寫道:
」藝術品,是指某種前所未有的事物,能夠讓世界因為它的存在而為之改變。「
所以說,藝術,不是在繼承規則,而是在改變規則。
如果我們從外部觀察那些改變遊戲規則的人,我們會容易陷入一個這樣的認識誤區:忽略他們當初在採取行動時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我們會把這些改變都當做是想當然的。毫無疑問,懷特兄弟發明了飛機,Beatles創作了那些偉大的作品,這些都沒什麼可奇怪的。實際上,這麼想就好像那些偉大的東西都是上天注定的一樣。
1967年,Edward Jones和Victor Harris在《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態度的屬性》(The Attribution of Attitudes)的文章。文章裡面很精確地描繪了一種人們普遍具有的他們稱之為「基礎屬性錯誤」的偏見。這種偏見是指,我們傾向於把他人的行為認做是穩定的,而我們自己的則是看情況而定。同樣兩個人遇到倒霉事,我們會覺得別人是個蠢貨,而對自己來說,這只是今天運氣太差而已。但當我們身邊的人展現出了他們的創造力,我們也會很容易斷定那人是個天才。
然而,當我們自己處於創作的過程當中,這感覺就像是面對一片迷幻叢林。一切都是主觀的、不確定的、可變的。但是當我們在觀察別人時,卻感覺他們的創造過程是如此的清晰和堅定。實際上,我們遠遠沒有看到創作的真實一面。忽略創新當中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會導致你自己在創新過程中拒絕接受這些因素。想要克服這一點,請想像其他人和你一樣。
就像Relph Waldo Emerson寫到的:
「今天,我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否有意義。有時候,甚至會覺得自己很愚蠢,但是到了後來,卻發現所有的成就都跟之前的經歷有關係。表面上看起來,過去的日子平淡如水,但是這卻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自由、詩歌和美德都來源於此。所有的這些都並非你我計劃所得。「
有的時候,真的很容易忘掉有所突破的那種極其微妙的感覺。所以我們會假想只有那些在辦公桌前最努力工作的人或者是創造力極度旺盛的傢伙才會獲得這些東西。專注工作與享受生活不可分離。而改變世界這種事情也不是有跡可循的。下面這兩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Whitfield Diffie是一名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家,1976年,他發明了著名的公私鑰加密算法。Diffie腦子裡冒出這個想法時並不是在硅谷的實驗室裡,他當時正住在朋友家裡。那天他恰巧去廚房拿可樂,這個主意就這麼冒了出來。
Diffie對密碼學的興趣由來已久,在1970年前後,他曾駕駛著自己那輛Datsun 510橫跨了整個美國去尋覓密碼學相關的書籍,和各地的密碼學專家請教。他還在斯坦福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工作過一段時間。但是,他在取得那些成就之前的實際情況是:他幾乎快放棄了,認為自己肯定搞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Diffie的老婆,Mary Fischer,為我們描述了他發明公私鑰算法前一天晚上的情形:」他告訴我說自己是個失敗的研究者,應該轉行去幹點別的。」就是在這種落魄的情況下,Diffie想出了對後世影響如此深遠的理論。就像Steven Levy寫到的那樣:「那時候,Diffie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好像他從來都不是那個在數學上有著驚人天賦並且極度專注的黑客一樣。」但在那之後,Diffie提出的理論成了「文藝復興之後,密碼學領域最具革命性的概念。」
另一個例子是Thomas Fogarty,被公認為是非創傷外科領域的開創者。在1963年,Thomas Fogarty發明了氣囊導管(Balloon catheter)。這是一個應用於心血管外科手術中的設備。直至今日,它仍每年被使用超過30萬次,總計挽救了超過2000萬人的生命。實際上,Fogarty發明這個東西時還在上高中。8歲喪父的經歷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助家裡修補一些工具,就像他後來說的那樣,這種幼時的經歷讓他覺得自己有那種天然的想要做東西的衝動。13歲那年,他在一家沒有受到童工法律限制的醫院得到了一份兼職工作。在幫助醫生清理器械時,他發現,假如一個病人體內有血凝塊,外科醫生就會先切開他的動脈,然後再去除那些血塊。這種治療方法會導致很多病人喪生,還有很多人會因此截肢。他想要改變這種情況。他回到家開始了他的研究,最後做出了氣囊導管的原型。從後來的結果看來,他發明的不只是一種更好的醫療設備而已,它的使用改變了整個外科醫療的方式。在那之前,人們腦子裡對外科的意識是「切口越大,治療效果越好」。
實際上,為了做這個設備,Fogarty必須把一根乙烯基導管和手指上的乳膠手套連在一起。但當時沒有任何一種膠水能讓它們粘在一起。所以,他把它們綁在一起然後打了個結。這種打結的方法還是在他跳窗逃學後去玩「飛繩釣」時學會的。這種從閒暇時光學會的技巧和那時的經歷讓他在醫學上的突破成為了可能。驅動他的並非專業技能,而是他的好奇心。
所謂的藝術思維,其實就是這種因為生命的豐滿所湧現出來的創造方式,拋開追求效率的壓力或者是心理上認定某件事會成功的渴望。
停止追求「生產力」,解放自己
有的時候,看似浪費時間的行為反而會幫助你獲得藝術思維。運動員Roger Bannister第一個在4分鐘之內跑完了1英里,這在當時被稱為人類極限。然而,他破紀錄之前的狀態卻是幾乎快要放棄對這個記錄的追求,選擇去和朋友到鄉間徒步。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追求速度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實際上,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往往都想不出一鳴驚人的創意,它需要持續的專注和不斷地完善。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把自己和外界的那些干擾隔離開來——數不清的合作意向,客戶的要求,等等,他們會讓你的工作完全是基於對外界期望和目標的應付上,而忽略了關鍵——你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所以,如果從壞的角度來看,藝術思維可能會讓你變得平庸或者懶惰,因為你會忽略別人對你的要求。然而,這種穩定且開放的狀態也會讓你保持對真正理想的追求,那種不在計劃之中的突破往往也就會發生。
六種幫你獲得藝術思維的方式:
規劃你的工作時間:假如成果不確定,那麼就將過程確定。你的任務就是嚴格遵守時間規劃。Google的「20%計劃」就是一個過程目標(最後其帶來了偉大的成果,包括AdSense和Gmail)。
合作:在一些小公司裡,程序員團隊經常會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聚在一起報告進度,這個過程有助於量化自己的工作。而且,它會幫助人們減少重複工作。另外,團隊的Leader也可以把整個月份的工作計劃訂在牆上。
利用好批判性思維:如果遵從藝術思維的方式會導致你面對失敗的風險增加,那麼就把這種潛在的失敗當做是完善你方案的方法。對你來說,有什麼問題非常關鍵但你又無法回答的問題?別試圖繞開它。
別鑽牛角尖:有時候我們會被自己的假設限制住,學會跳出框架,宏觀地審視問題。
尋找執行者:如果團隊裡面能夠有一人充當戰略和任務執行者的角色,就會大大地減少團隊中剩下的人去探索未知所面臨的風險。
增加團隊的彈性:有很多優秀的藝術家或者企業家都曾經被踢出學校或被公司炒魷魚。儘量讓這些人能夠在團隊中100%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我們總是希望獲得解決問題的工具,希望努力工作並且有所產出。但是我們不能把一切都壓縮的太緊,真正偉大的創意需要空間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