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對財務自由要求的金額,投資年期,預期回報要求以及投資心態都探討過了,剩下的便是週邊的關鍵因素。
保險
在醫療費用越來越昂貴,以及越來越多騎呢都市病的今天,小弟認為購買保險實為整個財務自由計劃的第一要點。
前述的投資計劃,無論MPF,月供雞金或自己投資都好,均建基於連續不斷的投資行為。假設touch wood遇上意外,住院及休養三數月,沒有收入,一來一回唔見十萬八萬閒閒地。如此一來,對現金流將帶來嚴重影響。
試想,每月儲三千,辛苦三年才得10萬8,一個小意外,便可能將三年儲蓄耗盡,變相失去財富增值的機會,又要重頭儲起,何其悲痛。
因此,小弟覺得無論如何,一定要購買醫療及危疾等保險,保障自己的現金流及投資本金。
至於人壽保險,由於是保障自己的家人,有沒有需要視乎他們的財政狀況,小弟認為酌量即可,不用過份投入。一般定期沒有儲蓄成份的人壽保,幾百元已可換來一二百萬的保額,十分划算。
特別要提出的是,早幾年流行的投資相連保險,聽落又有得投資又有得保險,實情並不十分理想。
投資的目的,是要在若干年期裡得到一筆資金,再套用那筆資金再投資或作出消費行為。而保險基本上是cover風險直至歸天的那一天,而普遍醫療保險的費用會隨著年紀增大而上升。say你月供$1,500作保險+投資,隨著年紀增大,撥歸投資的金額會越來越小,失卻定額投資的意義。而假使途中你若希望取消保單取回投資本金,則同時會影響保險那一塊(再投保的風險)
故此,可能的話,還是把投資與保險分開,增加自己的彈性吧。
健康
沒有健康的身體,再多的$也是多餘。多抽空做運動,盡量早睡早起吧。
工作
另一超重點而常被忽略的因素,便是自身的工作及能力增值。
許多人,特別同輩的同學仔,常埋怨工作不如意,沒有發揮之餘此類。轉多幾次工,還是如此老樣的話,慢慢便持半放棄狀態,其後便很容易跌入惡性循環了。
事實上,20至30是職場上的黃金時期,是龍是蛇,許多時便建基於這十年。而且這段時間,家庭負擔較少,一般尚處於單身,工資提升得快(因為基數低),儲蓄比率可能是人生中最高的時期。
集中精神於自身工作,閒來進修一下,爭取升職,努力儲點錢,很快便有第一筆資本作投資了。
先投資於自己,才能賺得資本投資於金融世界。
由前文的計算可見,有第一筆資本錢滾錢,基本上隨後的每月投資額(月供基金&MPF),並不需要太多。此後便可有很多閒錢作消費了。
事實上,筆者於剛畢業的頭一年,都是月光族,戶口經常得三位數字結餘,週末還要補習幫補生計。直至其後加了人工,的起心肝月供5仔,先儲得了多少資本,再加上大膽借入私人貸款,才造就了第一筆資本作投資,慢慢踏上脫貧之路。
現時,扣除強迫金,月供雞金及供樓的錢後,基本上都是月月清,事實上也沒有再儲蓄的必要了。
*****
財務自由,只是人生的一個中途站,並不是終點。
寫下詳盡的計劃,老實講都係平常心寫完就算啦。能夠達標固然係好事,假若回報達不到預期,咪做多幾年野囉~到時都係40左近,依舊有大把青春。
小弟相信,即使到達財務自由後,自己還是極有可能會keep住做野的,不過屆時可能在星巴克見到小弟沖咖啡,又或做下學術研究,教下普通話之類較輕鬆的工作。
Anyway,投資還是越早開始越好的,願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