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董秘(27) 唐宋_元明清
http://xueqiu.com/1477305465/26147884第十章 VC、PE,天使?魔鬼?(續1) 2、從企業之眼看投資公司類型。
中國老百姓關於投資理財類的口頭禪中,說得最多的就是類似說法:錢放著就貶值,不投房市就股市。一定程度上反應出目前民眾投資飢渴和投資渠道匱乏的現狀。同時實體經濟一直處在低迷期,很多企業無法在現有實體業務中找到更好的出路,加之國際熱錢的湧入,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融工具的創新和各類衍生品的推出,各種資金的以各種形式進行彙集,於是各種類型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理財產品、信託產品和各種類型的投資公司,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只不過隨著經濟趨勢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2002年12月IPO通道未關閉以前,各類投資公司忙PE;現在IPO重啟無門,各類投資公司忙信託、忙理財,還忙著放高利貸。從理論上來說,風險投資根據資金來源不同、資金風險偏好不同、收益預期不同和發起方式不同,其分類讓人眼花繚亂,百度一下,搜出幾十萬條關於投資及投資公司分類的信息,不過這些分類都是站在投資機構的角度再分類的。那如果站在企業的角度,該如何看待各種紛至沓來的投資機構的各類呢?以便於讓企業知道我需要什麼樣的投資者,才知道該和誰牽手。
不論打著什麼旗號來準備投資企業的投資機構,總有十分耀眼的光環和頭銜,總有十分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但企業不能被「亂花漸欲迷人眼」。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有投資機構看中了自己的企業,說明企業自有其價值所在,也不必因此沾沾自喜,來者皆都是客,投資機構為利而來,它雖不是救世主,但也不是欲搶劫你的強盜。
對企業角度來說,管它什麼的天使投資人、VC、PE,所有投資機構無非兩類,一是戰略投資者;二是財務投資者。歸類不進來的,請慎重接觸。說到中國「天使投資人」,有很多人自詡過,但現實卻是,主要的「天使投資人」不是父母、親戚就是朋友,很少有人因為看中你的夢想、熱情和商業計劃書而被你感動得熱淚盈眶,而慷慨解囊的(這是裡不討論個案,特別是電視上那些正襟危坐對項目創意人指指點點的作秀電視節目除外),故不在此處進行討論。
(1)戰略投資者一般都有清晰的投資思路和方向,總是沿一個默認的產業方向橫向或者縱向投資,能夠為被投資企業帶來資金外,還有亟需的供應商、客戶或者其他資源。當某個標的企業出現風險時,也可以給企業帶來整合的機會。好的戰略投資者進入,相當於給企業發展多上了一把「保險鎖」。
但這類專業的投資公司太少了,反而讓更多的實體企業集團公司卻充當了這一角色,不得不讓人感慨,從此現象中也可以看出中國投資領域的行業成熟尚需時日。「中糧出口」,這句廣告詞在電視上曾經經常看到吧。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是中國領先的農產品、食品領域的多元化產品和服務商,致力於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糧油食品企業。作為投資控股集團,中糧旗下擁有四家香港上市公司、三家A股上市公司,參股企業無數。主要投資領域除中糧地產外,基本都圍繞農業、糧食、食品、酒類等業務相關。除了其先天的國資背景優勢外,可能還與其企業投資理念有關。
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集團參與投資業務之中,特別在互聯網產業中,更是習以為常了。百度、騰訊、阿里等企業,除了自身拳頭產業外,都將其投資觸角沿著業務軌跡四處延伸。
這些從具體實業中演化出來的投資企業集團,最初的投資本能源於市場競爭的防禦衝動,對抗潛在競爭者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競爭對手羽翼未豐滿前將其收入囊中。同時,對實業經營者而言,投資和收購也是迅速壯大和拓展的最好途徑之一。
反觀更專業的投資領域,很多投資企業就沒有說的那麼專業了,五花八門,無所不投,兼具「酸、甜、麻、辣、咸」五味的產業混在自己投資戰績中,不知道最後會熬成一鍋什麼樣的「粥」。當然也有特例,但在本人這麼多年記憶中,一閃念還真想不出一家印象深刻的投資公司來,也許是太孤陋寡聞了。
(2)好的財務投資者,總是設計合理的機制,放手讓企業去實現理想,企業的蛋糕做大了,財務投資人相當於逮住一隻下蛋的母雞。外來的投資者最怕的是什麼情形?是投入企業的錢,全換成了「房子+汽車」、「奔馳+寶馬」。同時企業最怕的是什麼情形?是剛投入企業,就想抱走個金娃娃。
2011年時,遇到一家企業,因為政府組織的一次「中小企業上市培育會」結緣。這個企業從事基因病毒檢測業務,能夠一滴血,實現一次能進行多種病毒檢測。這一領域在國際市場本不算什麼太高精尖的研究,但在國內還是有很濃的高新技術味道。後來因為他的臨床檢測一直沒有進展,且我們認為技術即使再好,要打破現在醫院既已成熟的利益鏈的壁壘太難(好東西不一定有好市場,商業化太難),沒有達成一致。後來該企業還是如願的與兩位自然人身份的投資人達成意向,投資1500萬元,持有其30%的股份。三個月後,再次遇到企業總經理時,完全變樣了(表情沒有變,照樣帶著商人慣例的誠懇,讓人分不清真假,不太像科學家),聽說搬出了高新區的創新孵化園(開發區為孵化一些高新企業而免費提供的),租了新辦公樓,開著全新頂配奧迪A6。但很遺憾,原來一直急著上馬建設的「檢測中心」沒有建起來。沒有機會和投資他們的兩位勇敢的投資人見面,不知道他們作何感想?
這也是中國財務投資人的困惑,沒辦法抵禦誠信風險,所以投資人們只能選擇一些既已成熟的企業,投資成本高一點,投資難度大一點,離開投資的本質和精神遠一點,投資方法類似「對賭」條款多一點,但至少不會被一些愛忽悠的企業家所忽悠。
「火眼金睛的投資者」+「充滿理想的企業家」+「執行力超強的團隊」=「偉大的企業」,這就是最理想的企業構架。所以找到與企業理想、現狀能夠匹配的投資者,是企業做強做大的必不可少的力量。很多時候,與投資者能夠達成合作,其難度毫不比找個理想伴侶結婚小。有人說,上帝為每個人都排定了另一半,只是很多人在茫茫人海中錯過了那一次的回眸。企業與投資者的故事又何嘗不是如此?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