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BI:全球最重要的100張圖表(三)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762

21、價格穩定?看德國馬克

北歐聯合銀行(Nordea)宏觀策略師Aurelija Augulyte這樣自問自答:

歐元這五年起起落落走到今天,正在走高。

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浮動貨幣時代到現在,先是德國的貨幣德國馬克,後來又是歐元,它們對美元呈現上升趨勢。

現在的歐元兌美元匯價比70年代德國馬克時期高兩倍多。

價格穩定在哪裡?德國央行和歐洲央行跟美聯儲比一比。

22、日元交易背後那一隻隻央行的手

野村固定收益研究負責人Jens Nordvig認為:

日本央行大規模的超級QE項目成功地將日本的實際利率壓低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對美聯儲縮減QE的擔憂已經讓其他G4經濟體的實際收益率大幅上升。

這是日元繼續走弱的強烈信號。

23、德國經常賬戶盈餘的意義

瑞銀經濟學家、獨立高級顧問George Magnus認為

中國幾年前就已經在修正自身過多的順差,投資率上升已經大幅縮小了貿易順差。

但德國卻不是這樣,今年應該還會大規模順差。德國是歐洲的主要貸款方,但要讓全歐洲都以德國為楷模就不是好政策。

對德國有利的做法無法複製到其他地方。德國也許對經濟刺激的想法嗤之以鼻,但增加消費與GDP的比例也不是壞事。

德國的消費比例20年來都停留在55%這一低位。

 

24、歐元區內部競爭力差距大

Exotix固定收益經濟學家Gabriel Sterne認為

德國競爭力過大的問題還大部分沒有解決。

自歐元誕生以來,在價格競爭方面,歐元區危機困擾的經濟體之中只有愛爾蘭的競爭力接近德國。

歐元區的離心力是持續復甦和避免危機重演的主要障礙。

 

25、歐洲成了日本

法國興業銀行全球策略師Kit Juckes指出

歐洲的失業率顯示出最終升至巔峰的一些跡象,但總體失業率達到12%已經高得恐怖了,南歐的年輕人失業率還更高。

工資和需求的下行壓力將通脹又壓得更低。歐洲也和日本一樣要受到通縮困擾了嗎?

 

26、美國不是日本

美銀美林首席投資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稱

美國股價再也不追隨日本模式了。

美國增長會好轉,會成為最後支持股票的因素。

(美國)經濟體使用槓桿的領域看來比日本的該領域恢復勢頭更強勁,比如股市、房地產、銀行貸款、小企業。

我們認為,投資者需要通過企業債券價格、銀行股和美元走強得到市場確認。

一旦確認,預計資產配置就會大量傾向股市,直到流動性預期收到威脅為止。

27、美國還不如日本

Economics Cycle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運營官、創始人之一Lakshman Achuthan指出

1990年以來,日本的GDP年均增長為1.1%,就業年均增長0.5%。

美國過去五年的GDP年均增長為0.9%,就業年均增長-0.1%。

 

28、美聯儲縮減QE的連鎖反應波及全球

Bloomberg LP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 McDonough認為

美聯儲縮減QE並最終讓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恢復正常的威脅可能助推美國國債收益率走高。

這已經讓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出現資本外流的現象,可能會對經濟和金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那些經常賬戶赤字規模大的國家尤其受影響。

在經濟學家對全球各地區的共識增長預期中,這種轉變的形勢就很明顯。

 

29、全球出口形勢和以前不同了

Loomis Sayles宏觀策略副總Rick Harrell指出

全球金融危機極大地干擾了全球貿易,從爆發危機時起,出口量平均增長就從新千年之初的年均8%左右降至2.5%。

WTO最近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增長就是2.5%。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二:

一是全球增長整體放緩。

第二點更重要,是貿易平衡開始修正。比如美國的逆差在減少,或者歐洲邊緣國家開始出現順差。

而亞洲的一些國家順差在減少。這可能對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有明顯影響,也是新興市場資產今夏暴跌的核心因素。

 

30、發達國家怎樣「吹泡泡」?

法國興業銀行高級外匯策略師Sebastien Galy認為,下面這幅體現購買力平價指標(PPP)的圖表展示了,發達國家是怎樣產生一系列泡沫的。

和全球其他地方相比,發達經濟體的那些長期免於國際競爭的板塊成本太高。

這種核心的通縮壓力雖然力道緩慢,卻是深層次的,它有助於發達國家的央行維持超級寬鬆的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