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北大哲學系教授們的長壽秘訣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dz4e.html
北大哲學系被公認為長壽系90歲以上學者佔1/485歲以上學者幾乎佔一半 
  近日,北大哲學系樓宇烈教授在《文明之旅》節目中談到,自己雖然年近80歲,但在北大哲學系不敢稱老人,因為北大哲學系被公認為長壽系。樓宇烈談到,生理養生節慾,心理養生養情,哲學養生明理。而人生明理至關重要,中國哲學能夠養生,儒家進德、道家保真、釋家淨心,也許正是哲學家長壽的原因。
  北大哲學系教授李中華介紹,北大哲學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歲以上的有十餘人,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任繼愈等都是90多歲的高壽哲人,85歲以上的人更比比皆是,超過20人,佔有成就的北大哲學系教授近半數。所謂仁者壽,研究哲學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計較,達觀所以長壽。
  北大現象
   85歲以上的哲學名家幾乎佔了一半
  在很多場合,北大哲學系主任王博教授都談到,北大哲學系是長壽俱樂部,一大驕傲就是哲人的長壽,事實也正是如此。比如,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都活到95歲,任繼愈是93歲。他說: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哲學有時候不能夠讓你一見鍾情,但是它可以讓你受益終生。舉個例子,也算開一個玩笑,哲學系在北大,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很出名,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哲學系很多老師都很長壽。近年,北大哲學系還為汪子嵩、張世英、黃枬森(已去世)慶賀九十之壽。
  李中華教授作為北大哲學系的扛鼎人物之一,曾師從馮友蘭、張岱年等諸位哲學大家。他談到,長壽和專業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絕對的,不過,長壽在哲學系的確比較普遍。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這三位先生我是比較熟的,他們都享年95歲。還有像我接觸比較多的、去世不久的周輔成教授,他享年98歲。上世紀80年代去世的容肇祖先生則活到97歲。從哲學系系史人物傳來看,90歲以上的有十幾個人,佔四分之一;85歲以上的,有22人,幾乎佔了一半。載入系史人物傳的是比較有學術成就的老先生,他們的壽命確實比較長,最小的也是70多歲。
  長壽秘訣
  秘訣1:不刻意養生:

  馮友蘭、梁漱溟不怎麼運動
  談到哲學家的長壽秘訣,李中華說,馮友蘭、梁漱溟、張岱年他們最大的一條就是,平時的生活比較平淡自然,沒有刻意養生。年齡並不是他所追求的,他追求的是安身立命,能夠把自己的生命和從事的事業結合在一起,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態。他們平時生活也很樸素,沒有那麼多生活上的特殊要求。
  李中華說,他們不怎麼養生,像馮友蘭、梁漱溟先生就不怎麼運動。吃的也是很普通,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他說:他們生活都非常簡單,周輔成先生活到98歲,他真的很簡單,沒有過多慾望、要求。他認為,吃飽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氣。宗白華享年近90歲,他是美學大師,平日非常逍遙,穿的就像普通百姓,經常背一個黃色背包,裡面裝著餅乾,到哪裡餓了就拿一塊吃,像一個小孩似的,活得很坦然。這是他們的境界,心胸是比較寬的。
  秘訣2:心中無塊壘:

  張岱年曆經挫折但一直達觀
 周輔成先生非常平和寬容,對我們這些後輩的年輕人都非常扶持,鼓勵後進,待人接物都是很寬厚的長者風度。李中華說,我想長壽的秘訣就是儒家所講的以德養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活到83歲,在古代算是很高壽的,儒家的養生突出,不做虧心事。
  王博說,哲學系教授長壽是毫無疑問的事實,哲學家長壽可能跟哲學系學科本身的特點有關係,因為哲學是對世界,對生命的一種理解,這種理解很容易讓人有一個比較開闊的心靈。張岱年先生活到95歲,經歷那麼多的挫折,一直很達觀。身體健康,一個是先天的遺傳,後天很重要的一點是心態,包括如何去面對世界,如何面對挫折,如何看待成功等等,都會對生命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哲學家心靈所經歷的東西應該是很豐富的,面對不同哲學對世界的理解,而不同的哲學背後都有其道理。哲學本身就是講道理,這個世界不僅僅有一個道理,有時候會有幾個道理,這些道理本身都是合理的,在這個過程中的思考使哲學家的心靈有更大的包容性。
  王博說,張岱年先生長壽的原因,說起來是6個字坦蕩蕩,看得開一個人如果坦蕩蕩地話,他就會胸中磊落,這樣的話他就沒有太多的愧疚,他的心態就會變得和樂,看得開。一個人如果能看得開的話,他的胸中就沒有壘塊,我們經常講鬱悶,鬱悶就是胸中壘塊。
  在任繼愈追思會上,王博說,論語說仁者壽,任公即是。任公之仁體現在剛毅木訥,其知則體現在擇善而固執之。雖與馮友蘭先生、張岱年先生有親緣關係,但學術觀點不同,體現了北大哲學系的多樣性和開放精神。
  王博說:他們為什麼會長壽?我覺得這不是簡單的自然的原因,其實這是哲學的一種魅力的體現。這種魅力會讓你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受益。
  秘訣3把事業當生命:

  馮友蘭最後十年重寫七本書

  李中華認為,哲人高壽還在於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融到工作當中,他們去世前還在動腦子,思考問題,不知老之將至
張岱年在晚年時,工作起來沒有那麼有精力,他就覺得不舒服了。這些老先生都是以學術、事業作為生活的主要部分,安身立命。他們離不開工作,把事業當生命,活著就是在創作,不想享樂。馮友蘭先生也非常感人,他創造了世界學術史上一個奇蹟,從85歲到95歲,他重新寫了七本書,這七本書加起來應該有200萬字。第七卷是在他95歲去世前三個月完成的,完成他就放心了,如果沒有完成他還會挺著。
文革時馮友蘭在勞改大院,家人擔心他會自殺,而馮友蘭先生卻和弟子們淡淡地說,任務還沒有完成,我不會自殺。先生跟我們講到文革時期,就會告訴我們:學哲學的人應該有這樣的智慧,不能輕易地自殺。李中華認為,他們受到哲學智慧的啟示,對一般的問題總是有一定的超越。
梁漱溟先生上世紀50年代初以後,就不能公開講話,也不能發表文章,拮据了幾十年,但是他還是那麼長壽。李中華說,哲學與智慧相關,不是純知識的追求,智慧本身總是能讓人遇到挫折想得開一些。挫折是對人最大的考驗,有的人卻經不起挫折。我們要不以榮辱為念,擺脫名譽、地位對自己思想、精神的束縛。
  秘訣4環境寬鬆:

   遠離政治爭鬥有益養生

  李中華說,老先生們的長壽還與北大的環境有關,如果一個環境矛盾百出,鉤心鬥角,每個人都不愉快,置身其中是很難高壽的。環境是人創造的,反過來環境對人的影響也很大,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非常重要。
  他說,現在有些人把個人利益看得太重,包括有的人說話尖酸刻薄,火氣很大,都不利於自己養生。不發火不代表沒有原則,還是有是非善惡。
學術界的人只要遠離政治爭鬥,將書本作為自己的終生夥伴,對養生有非常大的好處。他說。
  啟示世人
  啟示

   做事恰如其分:不要強拼不要放不下
  樓宇烈自稱是不戴假牙的無齒之徒,他特別強調做事情要恰如其分。他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時是沒有牙的,回去的時候也應該沒有牙。他說,人要自然地生存最好,年紀大了,更要克制自己的飲食慾望。前人告訴我們,不要用你的胃去磨那些硬的食物,不要用你的胃去暖那些冷的食物。現實中我們經常強調不要過咸,其實太辣、太甜都是危害身體的,我們要去掉偏食、偏味。
  對於都市白領在各種壓力下身體透支,樓宇烈說:說句不客氣的話,很多白領身體亞健康,都是自找的。人的一生不要想著沒有遺憾,總會有遺憾的,不要強拼,不要放不下。事情是做不完的,過過慢生活,很多事情自己完全可以掌控。他認為,我們現在難以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也需要保證睡眠,而且最好有規律。不要讓自己過分勞累,要有勞有逸。要打開心扉,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讓生活充滿藝術色彩,喜歡唱歌就唱歌,喜歡跳舞就跳舞……喜靜的人可以寫字畫畫,以此來凝神。歌舞宣洩,書畫凝神,能夠動靜結合是最好的。
  樓宇烈說,中國哲學比較強調平和中庸,做事情不要絕對化,正如孔子所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否則就會傷害自己。中國哲學相對來講能夠把人生看得透徹一點,把生死看得淡一些。當然,也不一定適應於每個人,如果勉強去做,變相地克制自己,也不見得就好。人的慾望不是要克制,而是要節制。他說,學哲學,要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果研究哲學,卻被其中的理念束縛住了出不來,那就適得其反。所以,學哲學的人有長壽,有短壽,也有精神失常的,不能一概而論。
  啟示

   保持心態年輕:樓宇烈80歲仍在授課
  近年80歲的樓教授仍在授課,他說:講課對我不是負擔,要做自己能夠做的。老年人要認識到自己身體上的老化,也要保持心態上的年輕。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儘量自己去做,讓自己覺得還是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一切需要靠別人的人,心態也就不一樣。
  樓宇烈說,心病是有情感的人生的,要以情來治情,服無方之藥,即聖人的言語。對於普通老百姓,不一定要讀多麼深奧的哲理書,多讀一些通俗易懂的民間諺語也無不可,比如平常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心安然,生活也就很坦然。
現在因情緒而引起的疾病越來越多,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樓宇烈引用明末清初哲學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養生方法: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他認為,面對SARS等自然災難,要以一種平常心去看待。這些災難正是在警告我們,人類自己生活中出了問題,疫病才能侵蝕,我們要提升自己的抵抗力。我們現在越來越認識到生理的病,有外在的原因,比如說環境問題、病毒、細菌等,還有內在精神情緒的問題。如果能把精神情緒放平穩了,身體本身的抵抗能力就會增加,外來的侵蝕就會受到阻力,得病的幾率也就會減少,等於提高了自己的免疫能力。人的很多病是由於看不開,拿不起,放不下。應該保持一種對生活的樂觀,看開名利,看破生死。
  他說,可能研究哲學的人能夠明白事理,知道如何調節、控制自己的慾望,這大概是哲理養生的功效。所以心智的成熟很重要,我們要過平靜、有意義的生活,並非刻意拉長壽命,而是盡享天命,壽終正寢。自然地度過自己的生命,不因遇到難事而糾結,保持心態平和的狀態。
  啟示

   小虧要經常吃:

  為名利絞盡腦汁對身體不好
  如今年近70歲的李中華教授退而不休,每天依然工作十幾個小時,並參與《儒藏》的編纂。我受這些老先生影響,不看重名利。有的人會因為文章署名打得不可開交,為了稿費而折騰不已,心中芥蒂太多,放不下。人生都是小事,這些小事都要計較的話,就非常影響人的精神。他說,我的體會就是這樣,我平時對吃點小虧是毫不在乎。小虧要經常吃,不要斤斤計較。
  對於哲人不刻意養生這一點,李中華說,現在有些人刻意養生,什麼都不聞不問,麻木了。儒家不是這樣的,論語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壽,智者樂。不要帶著功利的心態去做事。境界、道德素養對一個人的生命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
  李中華說,人的生命要順應自然,不能背逆自然。《列子》中說:不逆命,何羨壽?刻意去追求壽、名、位、利,對思想反而產生束縛,也就不能逍遙。當然,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擺脫現實去逍遙,但是心態上可以是放鬆的。平時不感到有什麼苦惱,不要讓那些小事情影響自己。有的人為了名利絞盡腦汁,對身體特別不好。
中國哲學強調的就是人生。哲理可以養生,但是不能分裂了,僅僅當成知識。李中華說,中國哲學實際上是要解決人生問題,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語言分析、邏輯分析,中國哲學重視中庸,不能當成純知識,而是當成智慧去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