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熔盛重工“逆流”IPO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8-06/110002869.html


 【《财经网》专稿/记者 宫靖】尽管国际航运业和资本市场都处于低潮期,中国民营造船企业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称熔盛重工)仍计划年底前登陆海外资本市场,预计融资额约20亿美元。
    8月5日,熔盛重工内部人士向《财经》确认了上述信息,并称公司目前正全力准备相关事宜。
据上述人士介绍,熔盛重工目前仍然有四个备选的上市地,分别是美国纽约、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但首选地会是香港。”
熔盛重工内部测算的IPO融资数额约为20亿美元(现价合人民币约137亿元),募集资金的用途将是海洋工程、船舶配套、船用柴油机和豪华游轮等项目。
 这家2005年底方始兴建,并在两年多后就成为中国民营船企之首的公司,如果顺利完成此次海外IPO,或将由此实现“三级跳”的目标。
    但熔盛重工能否得到海外投资者的认同,业内人士深表担忧。
其中最大原因是目前国际航运业正处于一个周期向下的阶段。反映航运业景气状况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已经从今年5月20日的11793点一路下滑到8月1日的8209点。
与此同时,全球资本市场皆处于低潮期,此时海外上市,获得的融资额有可能大幅缩水。
上海天相投资顾问公司船舶分析师李纲领介绍,目前A股市场船舶企业2008年动态市盈率仅10倍左右。造船大国韩国和日本的主要造船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2008年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0倍至12倍、15倍至16倍。
一个现成的例证是,在国内A股市场上,中国船舶(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50)的股价已经从最高的300元跌至目前的74元左右。
“如果不是特别缺乏资金,或有其他考虑,现在显然不是很好的上市时机。”分析人士指出。
就上述疑问,熔盛重工一位管理人士告诉《财经》记者,20亿美元的融资额是经过初步测算的,并非最终的实际融资额。“当然,公司的上市筹备团队已参考了上述各市场的动态市盈率。”
8月3日,熔盛重工与巴西淡水河谷签下12艘40万载重吨级铁矿砂船后,熔盛重工成为中国手持订单数最大的民营船企。其手持订单量已达76亿美元,仅居国内两大国有造船企业之后。
天相投资分析师李纲领认为,没有证据表明熔盛重工此次是靠低价才签下大额订单的。
在他看来,此次国际大单显然会为熔盛重工的IPO增加砝码。
    熔盛重工的网站信息显示,该公司目前注册资本为20.5亿元人民币。2007年11月,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冲基金D.E.Shaw和国际投行高盛,后者以3亿美元取得熔盛重工约20%股份。据熔盛重工相关人士透露,公司本次IPO的承销商正是高盛。
    熔盛重工的实际控制人为年仅36岁的江苏如皋人张志熔。其名下的一家控股公司持有熔盛重工的大部分股份。
张毕业于松江建筑工程学校,1994年在上海地产低潮时集资开发商品房,掘得第一桶金,之后曾涉足杀虫剂、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行业。张志熔在2007年胡润百富榜排第269位,拥有个人财富30亿元。
2005年,张志熔回江苏如皋再次创业,主业由地产转向造船业,由此组建熔盛重工。
《财经》记者多方求证得知,张志熔并未直接参与熔盛重工的运营,公司的日产业务均由原上海外高桥船厂创始人之一的陈强负责。
    熟悉内情的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熔盛重工目前的骨干班底事实上均由陈强从全国各知名船厂“挖来”。如公司常务副总裁张明就曾任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裁。
熔盛重工近两年在新接订单上频频得手,与陈强在业内的声望不无关系。除此之外,高盛的加入,对缓解熔盛重工的资金缺口和促进其国际业务也有相当大的帮助。
2007年,一度传出熔盛重工资金链紧绷传闻。但当年11月对冲基金D.E.Shaw和高盛携3亿美元进入后,此声渐微。
多数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熔盛重工习惯于快速扩张的模式,是否能在产业周期向下时还具备可持续性?一旦IPO未成或融资额大打折扣,会不会导致其资金链再度紧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8

推薦引擎:信息逆流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133.html

信息時代用戶鏈接內容的方式將再次產生深刻變化,而這一變化的驅動者,正是推薦引擎技術。

如果回到20世紀80年代,面對一台當時的電腦,你很可能會不知所措。原因很簡單,當時要訪問電腦內的內容——不管是軟件或者遊戲,你起碼必須掌握基本的Dos命令。換句話說,當時用戶與內容鏈接的方式,是輸入大量電腦「聽得懂」的命令,再讓電腦將其執行出來。

在鼠標和圖形化操作系統普及之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情況有了很大改觀,用戶鏈接內容的方式開始變得直觀,點擊、拖拽等各種「命令」的大量引入雖然並沒有提高效率,但它卻讓內容的獲取與編輯越來越簡單。

當互聯網剛剛興起時,這一切也沒什麼改變,因為雖然互聯網讓內容不僅限於本地的電腦,還延伸到了服務器上,可一來內容不多,二來網站有限,用戶記住幾個簡單的網站,加上瀏覽器與網頁的可視化操作,訪問內容輕鬆搞定。

真正的挑戰在於互聯網內容爆炸之後。從網站到Web 2.0時代用戶創造內容,整個傳統世界的內容被越來越多地用「螞蟻搬家」的方法遷移到了互聯網上,海量的內容讓用戶無所適從,這時候,一種新的用戶鏈接內容的方式體現出了越來越高的重要性,那就是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什麼?這個問題現在根本無需解釋,因為每個網民都知道。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將整個時代從「用戶-工具-內容」這一視角切入,會發現搜索的意義主要是在於讓用戶用最低的成本(訪問搜索框並輸入關鍵字)來獲取他們所需要的內容。

當然,用戶還有許多其他鏈接內容的方式,比如廣告。雖然大多數廣告是垃圾,但如果碰到用戶碰巧感興趣,他們仍然會由此點擊到內容中去。還有目錄,即 俗稱的導航網站,包括像Hao123這樣的大眾導航站以及為數眾多的軟件導航站或影視資源導航站,它就像圖書館的索引頁一樣將主要的網站和內容呈現在用戶 面前。

可是,這一切並不是從用戶到內容這整個鏈條進化的終點,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技術正在逐漸成熟,它有可能讓現在的方式完全改變,那就是推薦引擎技術。

早已存在的big idea

很難定義什麼是「推薦」,正如同社交一樣,它是人類最早的本能之一,信息溝通中的必要組成環節。有些中老年婦女,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給看得過眼的單身漢「推薦」姑娘,而在商品購買中,幾乎每個人都有過被「推薦」而完成購買的例子。

國內一些知名時尚雜誌,經常被不感興趣的人指稱「滿版都是廣告」,但正是這些廣告,卻成為忠實讀者們最感興趣的內容;新浪博客上許多聲名鵲起的股票分析師,在為人們推薦股票的過程中不僅收穫了錢,也收穫了知名度。

可是在互聯網上,「推薦」卻從來沒有成為用戶鏈接內容的主流方式。為什麼?因為大部分的推薦都很不靠譜。有人曾半開玩笑說,「廣告就是做得不好的推薦」,這句話有一定道理。糟糕的推薦不僅無法達成鏈接,反而干擾了正常的內容消費,成為用戶避之唯恐不及的洪水猛獸。

好的推薦是什麼?是雪中送炭,天涼時的大棉襖。可道理雖然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都還做不到完全地瞭解每一個人,並根據他們的興趣在不同時間、地點送上及時恰當的信息。

到了2011年,這一點似乎正在逐漸發生改變。推薦的力量,開始體現在一些細小的地方,但不久之後,它們可能就會匯成一股洪流。

在感恩節那天,微博上的電子商務圈流行著一條信息,前支付寶首席設計師白鴉出來創業,做了一個叫做「逛」的電子商務導航網站。實際上這個產品還沒真 正成型,只是做了分別應對三個主題的頁面,裡面精心擺放著主題相關的各種產品。它並沒有「鞋」、「女裝」這種死板的分類,而是以旅行、撞色等更明確的喜好 來做人群區隔。「現在網站連基本雛形都不算,只是讓運營的人有事兒干。」白鴉在電話中說。可它因為抓住了人內心的喜好(不感興趣的人自然不會看),所以不 管是信息或者人的關聯都更為有效,形成了小小的轟動效應。

正確的內容送達正確的人,以此為目標,可以有無數種到達的路徑,而「逛」的形式還只是第一步。更多的推薦元素,正體現在越來越多主流互聯網產品的細節中。

在2011年某個版本的PC版QQ中,騰訊就曾經做過這樣一種嘗試:當用戶聊天時,輸入的某些文本中會自動生成可點擊的鏈接,像「王力宏」這樣的詞,如果聊天者正好對王力宏感興趣,只需要點擊就會出現他的簡介、作品等。

更酷的功能則出現在必應搜索上。據微軟亞洲搜索技術中心總經理、必應搜索(Bing)負責人王永東博士介紹,當用戶輸入關鍵詞搜索,如果被判定為有 潛在的進一步行為,必應就會用簡單的鏈接幫助完成它。比如用戶如果輸入「舊金山 機票」,在搜索結果右側就會有很大的幾項按鍵,如「訂去舊金山的機票」,幫助用戶完成行動,這一功能被稱為「任務直達」。

2011年11月中旬,搜狗秘密研發半年的「探索引擎」產品開始內測,它能根據用戶目前的訪問行為與內容進行相關內容推薦。比如當你進行某個產品的購買時,其他網站相關產品的價格、用戶評價和優惠券等信息將會推送給你,幫助優化決策。

信息逆流

以上這些產品或功能並不是廣告,因為有效幫助用戶將成為它們最重要的判定標準。不管是在用戶互聯網行為鏈的前端(大量獲取信息),中端(比較信息並找到最有用的信息)或後端(進行最終決策),它都能產生作用。

如果說搜索引擎是降低了人們尋找信息的成本,則推薦引擎技術的出現,則讓人們「尋找」的行為都發生了改變。雖然現在還只是處於萌芽狀態,但未來它將 可能讓互聯網更懂人,並真正圍繞每一個人來構建內容。「推薦引擎只是在理解用戶後,將用戶需求明確了出來。」浪淘金CEO周傑說。

推薦引擎技術中最關鍵的一點無疑是有效性,如何讓內容推薦更加符合人們在當時情景下的需求,是它所必須一直去進行的功課。慶幸的是,提高有效性和準確率的方法已經找到了,接下來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它在積累中產生真正的威力。

為什麼推薦引擎能做到足夠理解用戶,並給他們有用的內容?

不管是在電子商務等垂直領域,還是在更加廣泛的綜合領域,推薦引擎的出現都需要幾個最基本的要素:內容庫,媒體庫,以及用戶在媒體中的行為庫。

百度主任架構師、百度推薦引擎負責人廖若雪說:「當用戶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時,瀏覽網頁時,在移動終端上提交他的位置時,有大量的行為動作。根據他們的搜索結果和瀏覽內容的上下文,用一定的算法匹配,就能做到給予他們對應的內容。」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當你在必勝宅急送點完一次比薩之後,下次再用相同的電話訂,已經不需要說出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因為這些信息都已經被記錄下來,並與你的電話相匹配。

根據用戶的行為提交,再規避掉他們的隱私數據,如果有海量的行為數據庫,就有可能將每個用戶的「肖像」描摹出來:他大概的職業、興趣,甚至結婚狀 態、是否有孩子,不同時間點的需求,所處位置等等。在此基礎上,當他查看某個城市信息時,你自然會懂得他要找的實際上是當地未來三天的天氣狀況以及公共交 通情況;當他搜索時使用兩個不同的城市作為關鍵詞,你自然也會知道,他其實就想要訂機票。

在這樣的過程中,「猜用戶要什麼」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時候一開始給予的內容只是標準配置。可是,「在算法的不斷匹配中,互動的過程超過一定數量級,它就將應對於各種場景,越來越精確,匹配度越來越高」,搜狗CEO王小川說。

可以看到在歷史上,從電腦剛剛誕生開始,直到搜索引擎產生,人到內容的過程實際上一直都是「上行」的,當人有了需求,利用各種工具不斷去接觸到他所 需要的內容,是從人到服務器的過程。可是推薦引擎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它使得大量的內容向人的有效推送成為可能。隨著技術的進一步進步,算法的進一步完 善,以及數據庫的進一步豐富,最後推薦引擎將改變原本信息流動的狀態,用戶只需要少量的行為就能更方便得到內容,從服務器到人,過程從「上行」變成了「下 行」。

搜索引擎異化

最早將推薦引擎投入大規模使用的是亞馬遜,它採用了一種關聯推薦機制:當用戶購買了一本書之後,頁面上會出現這樣一個框:你可能對這幾本書也有興趣。當它達到一定準確性之後,不僅讓用戶買到了更多想要的書,也對提高銷量有直接效果。

與此類似的則是YouTube、優酷等視頻網站。你看完一個視頻,常常會看到一串相關視頻列表,在裡頭可能又有讓自己感興趣的視頻,會點擊接著看下去。視頻網站收穫了流量,你收穫了內容。

經常可以看見有人本來只想買一本書,結果買了十幾本的狀況;也經常有人在看完某個新生代歌星的MV之後,又一口氣在推薦的視頻中席捲了他所有的MV。

「在垂直領域,比如商品推薦或音樂推薦,因為它們提供的是垂直化的服務,場景很好設定,所以效果也容易產生。」廖若雪說,「可現在我們研究的已經遠 不止如此,常常會跨領域,比如在看文章的時候為用戶提供他需要的相關視頻。這需要更複雜的上下文情境和更個性化的分析,涉及到大量的語義分析、頁面分析和 數據收集。」

在某些互聯網行業,推薦引擎的威力已經產生,並將推動產品進一步提升。比如前文提到的搜狗「探索引擎」,改變的或許正是瀏覽器行業。瀏覽器是用戶網絡行為的起點,而有效的推薦由此不僅可能改變用戶獲取信息的習慣,甚至還有購物習慣乃至交友習慣。

還有搜索引擎以及其廣告系統。推薦引擎的逐漸引入,可能在2012年開始就將改變搜索結果頁的呈現形態以及大幅提升廣告系統有效性,讓這一關鍵節點更迅速、更人性。

或許人們真正希望的,是不再看到各種網頁上的彈出廣告,以及很多內容中遍佈的搜索引擎「牛皮癬」文字鏈。當用戶真正能鏈接到自己想要的商戶,這一切都會改變,雖然不是所有的「雜草」都能清除,但起碼在整個上網行為中能少些干擾,多點順暢。

據周傑介紹,浪淘金的推薦引擎正在讓企業廣告主到媒體的效率升高,ROI(投資回報率)已經達到了Google Adsense的兩倍。這是個好消息,因為只有無效的那部分,呈現在用戶面前才是真正的垃圾廣告。

推薦引擎的分析過程與搜索引擎有共通之處,所需要掌控的資源也是如此。它們都是利用涵蓋了大量指標的算法在數據記錄、匹配、提高有效性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可推薦比搜索更難的地方是,它不僅是冷冰冰的算法,還需要涉及大量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是「更具情感」的機器。

或者可以說,推薦引擎正是搜索引擎的一種異化。如果說當互聯網內容大爆炸之後,搜索引擎時代的來臨成就了幾家大公司,則在新的推薦引擎作為底層技術融入整個互聯網的時代,它將使得更多公司獲益,並由此改善乃至改變用戶訪問內容的行為方式。

「百度的推薦引擎技術以後會對其他公司開放,用授權或API接口的方式供他們使用嗎?」當《商業價值》雜誌問到這個問題時,廖若雪堅定地說:「會的。」

在之前20年的互聯網發展中,中國的技術進步一直落後美國許多年,可目前在推薦引擎技術上,有許多採訪中的專家都已表示,這次我們站在了下一個「改變世界」前夕的同一起跑線上。

在美國,推薦引擎技術不僅有大公司在研究,也有很多新銳的科技公司投入其中,並將技術以商業的方式分流出去,變成其他公司更強的力量。這一點在中國也會發生,推動引擎成為推動互聯網的底層力量,只是時間的問題。

王維肖|攝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63

將才篇》從派遣員到馬自達CEO的歸零翻身術 朱梅君:不抱怨的韌性才能逆流向上

2012-6-18  TCW




台灣汽車業第一位女性CEO——馬自達朱梅君,從派遣員工為起點,歷經多次歸零、重新出發,逐日攀向高位,她歸功於一路有貴人相助。

這些貴人是如何慧眼識英雌,讓她在男性主導的產業裡,領導上千名員工?

撰文‧燕珍宜

從「臨時雇員」變身成為台灣馬自達(MAZDA)汽車的執行長,朱梅君創下數個「第一」紀錄。她不但是福特六和汽車製造處第一位女性經理人,更是台灣汽車業第一位女性、 同時也是最年輕的CEO,接下執行長一職時,她才三十九歲。

在瞬息萬變、以男性為主導的汽車產業中,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女生,如何從人事部臨時雇員,一路過關斬將,登上執行長高位呢?朱梅君具備哪些老闆們所欣賞的特質,讓她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脫穎而出,成為管理上千名員工的領導者?

一開始一九九六年進入福特六和時,朱梅君其實只是位臨時的人事專員。她接手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在短短的一個禮拜內,把全部廠區的人事資料重新建檔、更新。

剛進公司的朱梅君,對一切都不熟悉,如何能夠掌握所有員工最新的人事資訊?她回想當時,「我是新來的,不能坐在那邊等人家來告訴你,我必須很積極地去問知道的人。於是我不斷地問,蒐集資料。」富同理心 積極尋求解決方式不擾人「那個時候根本沒有電腦的人事資料檔,我得從頭做起,而我英文打字又很慢,又要趕時間完成,所以我每天都做到很晚。」一個禮拜內,朱梅君果真把人事檔案全部建檔完畢,而且資料都是最新、最正確的。

「從態度方面來講,主管可能有觀察到我很認真負責,而且會去找方法把事情做好。」此外,她的主管也看到了朱梅君的「同理心」,當她需要人家幫忙時,並不是單方面強硬地逼大家給她資料,而是會考慮對方是否很忙,詢問對方空檔的時間。

只是臨時雇員的朱梅君,工作所展現出來的認真態度,以及積極想要學習的動機,讓老闆印象深刻。因此,當一有正職的機會時,主管第一個想到的人選就是她。

主管問朱梅君願不願意去製造單位,成為正式員工,她立刻說「好」,「一般人可能會覺得製造單位不適合女生,可是我當時的想法是,有一個正職的機會就很好了,先不管那個職務是什麼。」成為正職,就得真槍實彈上陣。雖然在外商公司上班,但朱梅君當時的英文程度,就與大部分台灣學生一樣,只會讀不會說,「我還記得第一次接到國外來的電話時,嚇得當場掛掉。」「當時我就發現,不論未來要做什麼,學好英文還是滿重要的。」朱梅君立刻付諸行動,每個禮拜三天,向住家附近的天主教外籍修女學習英文。「愈學習就愈想要講,聽力與口語都大幅提升,也開始會與外籍同事互動。」此外,朱梅君也發現,當時的新進同事都是碩士學歷,她慎重思考,「最終我還是需要一個碩士學位。」面對自己的不足,朱梅君並沒有逃避,而是用很正面的態度去激勵自己更上層樓。

力求上進 貴人協助圓出國留學夢想機會之神會眷顧每位想要上進的人。一次公司耶誕聚會中,輕鬆的氣氛下,當時製造處副總Ken Cruickshank,問起了朱梅君的新年願望,她回答:「出國留學。」沒想到,隔天朱梅君的桌子上,就是一本全球福特與各國大學有建教合作的資料,上面還留了一張紙條,「有問題請儘管問,副總留」。雖然有了機會,朱梅君也就很坦誠地把心中的擔憂向副總表明,一是學費問題,二是擔心念完書之後不能回到福特。

讓朱梅君大感驚訝地,這位老外主管立刻答應她可以留職停薪,甚至願意幫忙她找國外的工作機會,讓她可以一邊上班、一邊求學。

「他真的是聖誕老公公,幫助我完成夢想。」這份恩情讓朱梅君至今仍感念在心,「我職涯的每個階段都有貴人,我很感激當我想做什麼的時候,都有人給我幫助。」而從主管的角度,則是看到了朱梅君的上進心,自然樂於給予鼓勵、機會,讓員工能更進步。

朱梅君學成歸國後,依約回到台灣福特。本來以為會回到製造處辦公室,可以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結果,副總貴人卻派她到工廠去,並且很嚴厲地說:「你沒有選擇。」由於她對副總一直懷有感恩的心,「因此他要我做什麼,就算我再怎麼不高興,也會硬著頭皮去做。」就這樣,她每天穿著防塵衣、安全帽、安全鞋,在塗裝廠、車身廠、引擎廠和裝配廠來回巡視,也因此,能夠把汽車生產線從頭到尾了解得非常透徹的女性,朱梅君堪稱是全台第一人。

「在塗裝廠時,我每天下班卸妝,臉上都是漆料;巡視車身廠時,火花噴來噴去,很可怕。一開始生產線的同事都把我當外星人。」她回想當時,因為幾乎沒有女性員工會進入汽車生產部門,男員工們看到一個什麼都不懂、看到火花還會跑的小女生,竟然跑來監督生產線,於是對朱梅君採取不合作、排擠的態度。

朱梅君只好想盡辦法,用同理心去溝通、安撫反彈的力量,「我就向塗裝廠的經理說,我不是來搶你位置的,我什麼都不懂,只是來實習的,你是不是可以教導我如何做?」身段柔軟 從零開始摸透汽車生產線「我對他們的態度都很尊敬,他們就覺得我還滿有誠意的。」朱梅君能夠將心比心,從對方的角度去著想,像有些事情是生產部門希望她不要上報的,她就會遵守承諾。

「必須要先求人和,才能做事,如果他們都against(反對)我,我就沒有辦法在這裡生存下去,等於白來這個工廠,什麼都沒學到。」朱梅君展現身段柔軟的重要特質。

也因為具備謙卑的態度,讓她更有收穫。「他們後來就教了我很多,教我看哪些重點:例如銲槍、鈑件的品質很重要;從引擎廠則學到專注及精密度的重要性。」主管把朱梅君丟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她卻有辦法適應並學習,甚至進而發現,怎麼幫助生產線提升產能,改善沒有效率的流程。

這種面對挫折不放棄、謙卑學習的態度與處事圓融的個性,顯然讓主管很滿意,進而希望讓她成為汽車業第一位女廠長。朱梅君最後婉拒了,但她也向主管承諾,「如果我真的有能力,要變成女性經理人將是遲早的事。」事實上,不到一年的時間,朱梅君就實現承諾。

她回到物流部從專案專員做起,剛好當時有一個導入全球物流系統的計畫。其他國家建置這套系統,至少都要二年到三年,而朱梅君負責的台灣團隊,卻只花了一年時間就完成。

這場勝仗,讓朱梅君成為製造處第一位女性經理人,當時她才二十九歲。

這次全球合作的經驗,讓朱梅君學習到:「與人的互動比能力更重要,如何做好溝通協調,不要有英雄主義,團隊合作是最重要的。」看起來一路順遂的朱梅君,其實,也差點因為主管罵太凶,而想要放棄。

「第一個老闆很嚴厲,我每天都被罵,罵得很凶,每天挫折感都很深。」朱梅君透露,當時她每天偷偷哭,好幾次想要換工作。

但是,每次想要放棄時,心中的另一個聲音又告訴她,「老闆可能希望我變成優等生,我應該更認真一點,看能不能夠達成他的期許。」而且,「公司裡還滿多資源的,我都還沒學到東西,或許我真的能力不好,我要更認真學習。」韌性十足 轉換各領域都能正面迎戰「有時候老闆罵我,我也會想,『對喔,為什麼我都沒有想到這些』。因此,就覺得老闆罵的其實也有道理,而不會去怪老闆不對。」朱梅君的韌性與正面思考,讓她學到終身受用的職場祕訣。「主管會一直逼問我,『這件事出了問題,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這位主管還教會朱梅君如何與主管或外國人溝通,「你不能只說不行、不會,必須準備好事實,show them the facts,去了解為什麼,然後說服人家。後來這就變成我工作的一種習慣,事先把數據準備好。」從此,朱梅君學會如何與主管溝通,不懂就要問,「我也很怕那位罵我的老闆,但是我覺得如果不去問,一定會被罵得更凶。」結果,朱梅君發現「不懂就問」,不但讓她更有效率,也幫助她解決更多問題。

曾經是朱梅君的主管、現為中國長安福特客戶服務部總監的張偉昌觀察,「她是一個很有韌性的人,甚至比男性更堅強、執著。」於是,六年前張偉昌就大膽將朱梅君調離舒適圈,把她丟到她完全不熟悉的行銷部門。

「轉換的時候很痛苦,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行銷在做什麼。」朱梅君解釋,行銷與製造很不同,行銷是開放的環境,與外界互動,要更有彈性,也沒有固定答案。她必須學習怎麼和經銷商互動,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除了沒有銷售和市場行銷的相關經歷外,朱梅君還得面對跌落谷底的汽車市場環境,「我們要市占率,他們要賺錢,因此我會幫他們想促銷方案,希望達到雙贏。」「她的特性就是會讓人家有信賴感,她講的東西都有數據、證據做佐證。所以當她對經銷商提出要求時,他們也比較能夠心服口服、願意合作,這是一種更難的領導能力。」張偉昌指出朱梅君難能可貴的特質。

果然,朱梅君不負所託,成功將馬自達市占率從三.三%拉升到七.一%。

從人事到製造、從製造到營銷、從國內到國外、從國外再回到馬自達。朱梅君歷經多次歸零、重新出發,卻能夠透過積極學習、同理又謙卑的溝通態度,屢屢從逆境中突圍,也讓貴人一路看在眼裡,並願意栽培、提拔她。她的成功,就是「自助人助」的最佳寫照。

朱梅君

出生:1972年

現職:台灣馬自達汽車執行長經歷:福特六和物料流通處經理

台灣MAZDA營運總監

學歷:英國伯明罕大學MBA 老闆沒說,我默默做的事態度力被老闆責罵時,以正面思考化為成長力量。

執行力面對市場困境,準備具體數據去改善效能。

溝通力被派去新環境時,放低身段化解敵意。

激勵小物:世界地圖

10年來,每次換辦公室,這是朱梅君唯一會搬走的東西。雖然主要負責在地市場,她仍希望用全球的格局來看待台灣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30

寫在悲觀彷彿逆流成河之際 沃倫小巴

http://xueqiu.com/6535937957/24084480
剛才的帖子仔細想想,對@東博老股民 的吐槽有失公允,其實自己很少看老股民的帖子,只是偶爾在當日熱門裡看到他比較銀行股才看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民生比其他銀行好的結論,所以覺得老股民也是屁股決定腦袋,因此對他形成了誤解,我承認自己的觀點不夠全面,看問題太偏頗,其實並沒有完全否定老股民,也沒有諷刺之意,只是吐槽而已,在此向老股民道歉。@unite_zhao 說得對,兼聽則明。

這幾天市場連續下跌,看來已經很多人已經受到影響,我也沒有例外,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尤其是虧損的股票,對於自己的選擇不再那麼堅定了,甚至有些投資者已經開始懷疑巴菲特式的投資理念是否適合中國,懷疑價值投資。(我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滿倉了,沒子彈了,所以不淡定了。但我要說一點,我對銀行依然堅定不移,或許因為只有銀行是盈利的。)

以前用一句話調侃市場:一根陰線改變情緒,兩根陰線改變預期,三根陰線改變理念。也經常提起老巴說的,投資比的不是智商,而是耐心。可是當理論遇到實踐挑戰的時候,經常是耐心敗給了貪婪和恐懼。自己也未能倖免,依然沒有克服恐懼,只是幸好不喜歡追高,避免了很多錯誤,但也錯過了很多機會。

@星銀投資 對於瀘州老窖向一些投資者致歉,我覺得其實他是壓力太大,其實沒有必要,因為進入股市的人首先看到的就是風險提示「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而且星銀投資開始投資老窖到現在的時間也很短,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判斷投資結果的正確與否,有些不公平。我個人對於白酒的觀點是,目前市場悲觀過度,白酒被低估了。或許,這也是屁股決定腦袋的結論,謹供參考。

其實,雪球裡的大多數投資者是想要實踐價值投資的,但是這一輪超過大家經驗的熊市又讓很多投資者倍受打擊。熊市太長,讓很多原本正確的理論經不起考驗和等待,我認為價值投資沒錯,巴菲特思想也沒錯,市場也沒錯。這裡考驗的最重要的是人性!本應買定離場,卻總想短期有所收穫,結果往往將耐心放在火上燒烤,最終反而誤了理念,毀了價值。。。

留在這裡,本應是加深對所投公司的基本面的認識,或者學習其他感興趣的行業知識、投資理念,但是卻或多或少受到每天價格波動的影響,從而對一開始買入的決定產生了懷疑,這就是離市場太近的壞處。

市場是聰明的,但短期內可能會對一些信息反應過度。因為未來不可預測,悲觀與樂觀不斷疊加,導致股價的波動遠大於信息的真是影響。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投資者對市場的影響。

08年經濟危機以來,ZF對經濟的調控從未間斷,導致大家的預期也不斷變化,於是,想要預測未來的投資者總會失望而歸,就是因為期望太大。還記得去年12月,總書記南巡後,投資者對於未來的樂觀預期,但經歷過一次次腐敗事件、經濟數據不及預期的打擊之後,大家對未來、對改革又產生了懷疑。這就是過度樂觀的代價。

我覺得,其實大家或許走入了誤區:

1、即使真的改革,也不會一蹴而就,改革需要時間,依然是摸著石頭過河,想要很快到達天堂的人是不切實際的。

2、最初買入的理由是價格低於價值,那麼只要價格還未反映價值,並且依然低於價值,那麼,繼續買入是明智的作法。

3、時間的因素。一開始買入的時候,大多數投資者是做好了持有3年、5年,甚至更久的準備的,但是一輪上漲,讓很多人又變得「貪婪」起來,預期收益率又提高了很多——後悔買的少了、或許會在更短的時間裡翻倍等,都導致很多投資者在隨後的下跌中倍受打擊。


不要在你情緒波動的時候做決定,相信你理智的時候的判斷。以前,我有過一個想法:當你決定買入一家公司的時候,請把買入的理由寫下來,當你有賣出的衝動的時候,就拿出這些理由一一檢驗,如果這些理由不存在了,那麼就賣出,否則繼續持有。

我覺得,這個辦法不錯。

寫在悲觀彷彿逆流成河之際,給自己打氣,也是對近期市場走勢的一個感受和總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405

建行風控體制逆流

2013-06-18 NCW
 
 

 

建行仿效國際銀行業“四眼原則” 設立的獨立垂直風險管理體制,在運行近8年後面臨改弦易轍,為什麼?

◎ 本刊記者 溫秀 文wenxiu.blog.caixin.com 一場圍繞發展和制衡的反思與博弈正在建行悄然進行。以獨立于分行管理班子的風險總監為代表的垂直風險管理體制在運行近八年後,面臨改弦易轍。

建行風險體制改革的基本架構初見端倪 :建行的一級、二級分行將不再設獨立的風險總監,由分管副行長取而代之,這一體系衍生出的“平行作業”也隨之退出歷史舞台 ;信用風險的管理將由籌建中的信貸管理部全權負責,貸後管理也將納入其中 ;操作風險的管理則交由總行的內控管理部門負責,並在分支機構建立垂直的內控合規體系 ;原有的風險管理部門則專注于風險的識別、計量和建立相應的達標標準。

“最終的方案還沒有正式推出,內部還很有爭議。 ”接近建行有關部門的知情人士表示,針對這一方案 ,建行內部有截然不同的兩類意見。

來自業務部門的意見認為這樣的改革沒什麼不好, “原有體制之下,追求市場份額的經營部門和追求規避風險的風險部門之間的矛盾漸深,已影響到正常的業務經營。 ”這類意見認為,建行近年來市場份額失守, “效率降低” ,風控部門頻頻實施否決權是“罪魁禍首” 。

另外,在四大行中,建行原本盈利能力(ROE)最高、整體的不良率最低且撥備率最高,但2012年已經被最大銀行工行全面趕超,雖然差距不大,但也足以引發建行內部的焦慮。

按照現在初定的改革方案,原來直接向總行首席風險官匯報和負責的風險總監要撤裁,大部分改成負責風險的副行長,並進黨委班子,日後主要向分行行長負責, 總行恢複成業務指導的角色。

尤為關鍵的變化是,未來分行的審貸會由風險總監牽頭並享有一票否決權的狀況將不復存在。

建行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改革動作,2012年7月爆出的建行浙江分行中江案是導火索(相關報道見本刊2012年第27 期“建行30億貸款身陷中江案” ) 。建行給中江集團近30億元的貸款變成不良,在明知中江集團陷入財務困境後還繼續 提供6億元理財資金。案發後,建行內部嚴厲處理了幾十名相關人員,浙江分行原行長崔濱州被調離,數位分行行長被撤職,分行風險原總監被降職處分。

此案爆發後,建行內部形成一種強烈的意見認為,原有管理架構已難以適應當前的經營環境和風險管理需求 ;再加上業務部門的怨言,直接導致了這次改革風控體制的大動作。

但有主張繼續維護獨立垂直風險管理體制的銀行高管認為, “建行建立獨立、垂直的風險管理體制領業界之先,初衷是對行政權力加以制衡,隔離行長對業務的不正常干預,這符合全球銀行業發展的潮流。 ”他表示,個別案件不足以否定和顛覆風險垂直管理體制,而應在原先基礎上予以完善改進。目前建行究竟是要做最好的還是最大的銀行?

是否有必要對風控體製作這麼大的否定和手術?面臨經濟下行期,這樣做是否不利於風險控制?都是疑慮所在。

也有接近改革方案的人士認為,這次改革的基本邏輯是“誰經營誰負責,更加強調責權統一和集體決策,充分發揮所有班子成員的積極性。現實中沒有哪種方式最好,管理目標是選擇最符合戰略目標和管理實際的方案。 ”他並稱,不再設風險總監,並非沒有人管風險。

“建行不會因此‘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畢竟積累了多年的風險管控經驗和制度, ”一位熟悉建行風險風控體制變革的知情人士這樣認為, “我不相信現在的改革是顛覆性的,也不應該是。 ”

效率和風險互搏

目前,各主要銀行中,建行是最早也是最徹底地實施垂直風險管理體系的銀行。2004年,建行在原有管理架構的基礎上,提出了“平行作業”的理念,並著手建立獨立、垂直的風險管理體制,形成了以信貸、風險、合規為基礎的三道防線。在全面風險管理理念之下,風險部門提供風險管理和計量的工具、路徑和計量方法。通過垂直的、直接受命于總行的、獨立于分行領導班子之外的風險管理體系,加以貫徹和落實。

這種獨樹一幟的風險管理體系,對於建行信貸文化的形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這一架構下, “聽得到炮聲的人” (行長)被排除在了信貸決策之外,而由風險總監任牽頭審批人的審批體制得以確立。

(行長、風險總監)雙向報告體制的初衷是加強風險管理的獨立性,強調經營過程中道德風險的防範。經過多年的磨合,形成了一套前後台平行作業,合作分工又相互制衡的體系,對良好信貸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對“一把手”的制約上成效顯著。

知情人士說,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一把手” (行長)不干預信貸決策的做法難以適應商業銀行拓展市場、維護客戶的需要,審批流程過長、效率低下、責權不對等、客戶體驗差的抱怨不絕於耳 ;經營部門和風險部門之間的博弈也日趨激烈。

風險總監往往扮演著牽頭審批人的角色,按照相關的制度設計,擁有一票否決權。同時背負著經營和安全運營職 責的分行負責人,只有否決權。

“在不對經營績效負責的情況下,風險總監更傾向于行使否決權。前台部門、業務部門千辛萬苦爭搶來的客戶,在審批時常被否決。 ”這令風險總監與經營團隊之間,不免劍拔弩張。

在現行審批體制下,風險總監對項 目的判斷往往是“可做可不做的,就不做”;而對背負著經營壓力的前台部門和分行負責人而言, “可做可不做的,就得儘量做,因為沒有別的可做” 。

“分行長在重要問題上說了不算,而風險總監既不用對業績負責,也很少因為出了問題挨板子,雙方的矛盾可想而知。 ”不少分支機構的負責人說。

“風險總監是國外風險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前提是國外的銀行大都實行事業部制管理,國內的銀行基本屬於層級管理,所以這種將國外的做法直接移植,未必行得通。 ”維護這次改革的知情人士認為,原有體制在實踐中已背離初衷,因過分超前,脫離當前經營實踐,難以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體制已走到了十字路口。

不過亦有同業人士直言,效率和風險的博弈始終存在,不同時期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框架設計可以適度向效率傾斜,但在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時候,制度設計不宜將效率作為主要訴求,新方案的設計在分寸拿捏上至關重要。

垂直體系淡出

此次建行風險管理體制變革的啓幕,恰恰是從設立了近十年的風險總監崗位的裁撤開始的。

根據相關方案,未來建行的一級分行將不再設立獨立于分行之外的風險總監,現任總監則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和相關考核結果,或轉任分管風險業務的副行長,或轉為與之級別相當的專業技術崗位。目前相關工作在不同分行的推進程度各異,有的分行還在按原有架構繼續按部就班地運轉。

知情人士稱,現任總監中,相當一部分都將轉為分行分管風險業務的副行長、黨委委員,進入黨政序列,在風險管理和業務決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亦有顯著提升,但獨立性不及過去。

一些經過考核未能順利“進班子”的風險總監,會轉為與之級別相當的專業技術職務,待遇相當。與之相對應的二級分行風險主管也會採用類似方案。

“能進班子也是好事,原風險總監會有機會更多瞭解經營狀況,防止與具體經營進展脫節。 ”有建行分支機構負責人如此認為。

“重要的不是有沒有風險總監這個崗位和稱謂,而是相應架構和職能設置。 ”有熟悉各家銀行風險管理架構的知情人士稱,重要的不是由誰來分管,而是對誰負責,考核評價機制的設計是關鍵。

基於上述架構所提出的“平行作業”原則也將終結。所謂“平行作業” ,是建行當年仿效國際同業的“四眼原則”創立的一種風險管理手段。其核心要義是客戶經理和風險經理同時、同步地接觸客戶,並據此提出授信審批意見。一個項目要推進,就需要同時得到客戶經理和風險經理的認同。

這一創舉在實際操作中,遭遇困難重重。 “要在同一時間根據同一客戶提供同樣的信息,做出不同緯度的判斷,並得出不同的結論,難度很大。 ”一位有風險管理背景的銀行中層認為,這一做法的可操作性不強,他更為擔心的是在信貸資源管制和相對稀缺的情況下,可能遭遇道德風險。 “當客戶經理和風險經理無法就項目達成共識的時候,往往只有兩種結果,要麼不歡而散,要麼‘狼狽為奸’ 。 ”另一位銀行高管也持保留態度。

目前,建行的改革方向似乎正在向工行看齊。但工行和建行的具體情況不同,工行的風險管理架構以大量的基礎設施和信息體系作為支撐,這是建行目前還不完全具備的。 “工行模式並不代表業內的先進模式。 ”一位建行內部人士表示。

中行在相應體系和架構的設計中,根據國情,採取了折衷的方案。中行在一級分行層面設立風險總監,同時兼任副行長, “進班子”並參與經營管理決策,其自身考核評價則由總行和分行共同完成,總行權重略高,以保證和強調其獨立性。

信貸管理幾度變革

根據新的方案,信用風險的管理將由新成立的信貸管理部牽頭負責,旨在將信貸管理的前中後端都納入其管理範疇。

過去的信貸管理體系中,貸後管理的責權並不明晰,而規劃中的信貸管理部,會將貸後管理納入自身的職權範圍。為此,負責不良資產處置的資產保全部將併入其中,成為其下轄的二級部門。

前述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要職責的信貸管理部的相關方案,主要由建行授信審批部總經理王業領銜設計,具體的部門設置則由總行資產保全部總經理于妍玲牽頭負責。前者是此前通過公開競 聘執掌授信審批部的中層幹部,後者是具有豐富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的部門負責人。

現有的風險管理部則更為專注于風險的識別、計量,進行壓力測試,負責 新資本協議的達標等。

知情人士稱,由於改革正在推進,建行今年的行業信貸政策仍未下發。不過短期內可以根據已經下發的行業限額實施意見進行操作。 “前者旨在規範要不要進門,後者則規定了進門後可以走多遠。 ”未來前者將由新組建的部門負責起草。

操作風險的管理交由內控合規部門負責,這項改革已于2012年初啓動,但無論是總行層面的業務移交,還是分行層面的體系配套,都遇到了極大的阻力。

在分行層面,原有的風險總監的職能則由分管風險管理的副行長負責。

“新體制下,分行的管理班子可以介入審批,仍由審批人團隊來決策,而整個授權並未下放,反而有一些是上收的。 ”有分行行長認為新架構強調了責權對等,雖然獨立性有所削弱。

支持這一觀點的分支機構管理者認為,過去的機構設置中,後台部門過多,前台部門則相對較少;而各行都在以份額和座次來作為主要的業績衡量指標的情況下,原有的部門設置和人員配置無法滿足相應的需求。

此次改革對建行的信貸管理體系將有一定程度的再造。

目前各行的信貸管理流程和權限存在一定差異。其中,中行的集中度相對較高,評級、授信、審批都集中在總行和一級分行兩個層面,而一級分行的審批權限也低於同業。不過知情人士稱,下一步可能會進一步放權。工行的審批權限一度較為分散,但自去年以來,一些權限則在上收過程中。

建行的情況則相對複雜,管理的精細化程度高于同業。建行信貸管理體系在過去十幾年中經歷了數次變革,既有一脈相承之處,也有推陳出新之舉。

早在1996年,建行信貸管理的目標是“抓雙大” ,舉全行之力拓展市場。

一年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提出,商業銀行要抓好風險管理。建行的信貸管理也引進了風險管理的理念,並據此實施了區域信貸風險的管理。當時為提升經營層級,信貸管理只有總行和分行兩個層級。

不過這一體制運行兩年後,因其脫離市場,上下權責不對等,雙方都缺乏積極性而面臨調整。就在這一年,建行的信貸管理實現了三足鼎立 :公司業務部、風險管理部和負責審批的信貸管理委員會。此時,建行的專業審批團隊已初具雛形,此後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差別化,形成了相對審慎的信貸文化。

目前,就審批權限而言,同樣以總行和一級分行為主,而在支用審批環節,對部分二級分行有一定的轉授權。不同行業維度,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以及不同風險評級的分行,所擁有的審批權限也不同。如鼓勵進入的行業,3A 級客戶,在內部評級較高的一級分行,最高可以獲得20億元的貸款。但處於“6+1”行業(即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風電設備、多晶硅、造船行業)等限額退出的行業,審批權已完全上收總行。此外,一些區域的審批權限也有所上收。對高風險行業和區域的集中審批是大勢所趨。

“就審批權限而言,建行的管理是比較嚴格且呈上收趨勢, ”有分支機構負責人透露, “有時一個分行的某類產品出了問題,總行就會立即回收該分行上述產品的審批權限。 ”有風險管理背景的資深信貸管理人士表示,授信審批不僅要看額度,還要看程序。

目前,建行的信貸管理以嚴授信寬支出為主,而部分同業出于市場競爭的考慮,更傾向于寬授信嚴支出。二者在經營理念和經營行為上有較大差異,後者在客戶營銷和准入上有一定優勢,但在實際支用過程中流程較長。

亦有資深的風險管理專家建議,應根據不同的業務品種採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固定資產貸款應以寬授信嚴支出為主,而流動資金貸款如貿易融資等,更適宜採取嚴授信寬支出的模式。

合規內控難題

建行風險管理體制改革還有待解決的是內控合規體系。建行在2012年初提出要建立“大內控、大合規”體系,並將操作風險的管理納入,但目前進展緩慢。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建行僅有十幾個分行有合規部門,總行的文件下達到分行之後,有時竟然找不到對口機構。

知情人士稱,從總行層面看,操作風險團隊和業務的移交過程十分緩慢,出現了管理真空;而操作風險頻發的分支機構缺乏相應的對口部門,垂直的內控合規管理體系有如空中樓閣。

知情人士透露,其原因有二:一是根據建行現行的機構和部門設立規定,除個別條線實施垂直管理,設立相應對 口部門,其他條線不做相應的對口設置;二是在銀行業務骨幹有限的情況下,分支機構傾向于將更多人力資源向能夠創造業績的前台部門傾斜,而不是往“總是找茬的後台部門”配置。

違規乃至作案的成本過低,操作風險一直是中國銀行業風險管理中的重要課題。商業銀行合規意識的樹立,內控體系的健全以及對操作風險的逐步重視和加碼,是近十年間的事。

2005年,巴塞爾風險管理委員會就商業銀行的合規問題出台了系統的指引,建行隨即決定著手成立國內銀行業首個完全獨立的合規部門。

2006年,銀監會出台了合規風險管理指引,要求商業銀行成立專門的合規部門,並通過一系列制度保證賦予其相應的獨立性。建行的先試先行也得到了監管機構的認可。

不過,建行的領先優勢並未能進一步延續。時任建行行長的張恩照對於是否要在一級分行設立相應的對口部門,一直猶豫不決,致使建行在分支機構層面並沒有能夠建立起相應的合規架構。

而分行的合規管理則散落在不同部門之下,有的隸屬於分行的風險管理部門,有的由監察部門負責,還有的則直接由辦公室代理。

股改上市後,建行著手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制,將三大風險都納入風險管理體制,審計和監管檢查的落實整改納入合規部門,但並未增加相應編制。

時至2008年,上述部門的地位不升反降,不再獨立作業,而是併入法律合規部,其分量、地位和獨立性都大為下降,一些原有職能已經弱化,另一些職能名存實亡。此時的法律合規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反洗錢和關聯交易的管理。

與此同時,工行和農行建立起了總分行都有獨立機構的大內控、大合規、大審計體系。此後,操作風險在商業銀行資本管理中的權重也在不斷提高,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的防範和管理也更趨重視。

根據新辦法,各主要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進行重新計量後,大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資本充足率水平的下降。

有風險管理背景的資深人士直言,操作風險的防範需要舉全行之力,把內控合規意識滲透到每個人,每個模塊,每個機構,管理者尤其不能掉以輕心或推卸責任。

工行在2012年末將操作風險的管理正式交由內控合規部門牽頭管理。目前工行的內控合規部門不僅負責操作風險的管理,還負責一二級分行管理層的經濟責任審計等工作。

行內也有意見認為,完全可以將操作風險納入風險管理的條線,統一管理。

針對建行目前在風控管理體制行做出的重大變革,多位受訪銀行高管均表示,現在面臨經濟下行周期,現行風險管理體制的顛覆性變革需要謹慎,如果出現風控的管理真空,風險和隱患不言而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31

長城汽車“逆流而上”豪擲33億在俄建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7232.html

長城汽車“逆流而上”豪擲33億在俄建廠

一財網 孫銘訓 2015-09-17 15:02:00

受匯率波動影響,長城汽車對俄羅斯的出口下滑很快,其中7月份該公司在俄銷售新車1307輛,同比去年的1708輛,下跌23%。但長城汽車還是堅持繼續走出去。

盡管海外出口的銷量仍在持續下滑,長城汽車還是堅持繼續走出去。

9月16日,長城汽車(601633.SH)發布的對外投資公告顯示,該公司已在俄羅斯圖拉市註冊成立俄羅斯哈弗汽車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俄羅斯哈弗”),對此,長城汽車預計將對俄羅斯哈弗合計投資約人民幣33.3億元,用於工廠建設及經營。

據悉,俄羅斯哈弗為長城汽車的全資子公司,總占地面積約216萬平方米,產能規劃為年產15萬臺汽車,生產車型主要為SUV。公司的經營範圍為:汽車、汽車零件、部件及其配件的營銷、銷售、推銷,生產制造以及開展與此有關的其他任何經營活動,包括貿易中介活動和對外貿易活動;對汽車運輸工具進行技術維護和維修,提供其他類型的汽車運輸工具技術維護服務;在銷售汽車運輸工具時從事金融性中介活動。

數據顯示,俄羅斯一直是長城汽車海外單一最大市場,1~7月長城汽車累計出口14945輛,其中向俄羅斯出口9403輛,占比高達62.9%。

受匯率波動影響,長城汽車對俄羅斯的出口下滑也很快,其中7月份該公司在俄銷售新車1307輛,同比去年的1708輛,下跌23%。1~7月銷量同比下滑22%。受此影響,長城汽車整體出口量也出現大幅下跌,1~7月出口總量下滑56.39。

截至目前,長城汽車已在俄羅斯、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投資設立銷售公司並運營,此外還在南美、中東、亞太等地建立了一定的銷售網絡。而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長城汽車希望通過變革銷售模式、推出新款車型等措施,提升品牌影響力,擴大海外銷售規模。

其實,早在2014年5月20日,長城汽車就已與俄羅斯圖拉州政府及圖拉州公私合營發展集團(開放型股份公司)簽署三方協議,在當地投資建設整車生產基地。但發生在2014年底的盧布匯率波動影響了整個投資進程。

由於盧布的大幅跳水,今年3月,通用汽車等車企開始削減在俄產能,此外還有多家汽車公司宣布縮減當地產能。並呼籲政府出臺響應措施以減輕外資車企的匯率壓力。

根據俄羅斯《生意人報》(Kommersant)消息,俄羅斯政府在今年三季度初將出臺一系列措施,鼓勵外資車企在當地投資建廠,並降低盧布匯率波動給外資車企帶來的風險。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94

逆流而上的沃爾特·施洛斯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4pw.html

五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有關沃爾特·施洛斯的文章,那篇文章題為《格雷厄姆的忠實信徒》,刊登在中國工商銀行《現代商業銀行·管理智慧》雜誌2011年第2期上。當時撰寫那篇文章的依據主要來源於經典著作的簡介,其實我並未真正讀到施洛斯親自撰寫的文章、演講和訪談。
最近,我買了一本施洛斯的資料集,這是大連一位投資者的譯作,屬於非正規出版物,所以售價不菲。但是為了研究施洛斯的投資方法,我也只好買下來了。研讀了半個月,與我五年前的文章進行對比,其內容還是基本吻合的。當然,五年前有些不明確的地方,現在更加明確了。

《沃爾特·施洛斯資料集》總共輯錄了13篇文章。現在讓我以《破爛換錢》等幾篇演講的精華部分,來補充印證五年前的文章。

1973年8月15日,福布斯雜誌對施洛斯進行采訪。在這篇采訪里,施洛斯被定位為“撿破爛”的投資者。確實,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一定是“撿破爛”的——買進冷門的、被市場遺棄的股票。在我看來,其實這就是困境投資。

價值投資的方法有多種:一是以巴菲特為代表的那種投資,在優秀公司陷入僵局時買入,現在市場上有許多人就是采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按照施洛斯的說法是“循流而下”。二是以施洛斯為代表的那種投資,買入壞行業里的“好公司”,等待公司有所好轉時再賣出,這是純粹的格雷厄姆的方法,這種方法施洛斯自稱是“逆流而上”。三是以馬丁·惠特曼為代表的那種投資,有人稱之為“禿鷲投資”。禿鷲者,其爪鋒利,專以腐肉為食。惠特曼就是這樣,專註於企業的破產重組,在企業的破爛堆里挖金子。邁克爾·普萊斯、塞思·卡拉曼都喜歡這種投資。要做好這種生意並不容易,用普萊斯的話就是“玩破產遊戲”。當然還有其他的投資方法,但我以為主要是這三種。

不管是哪一種價值投資的方法,他們的共同特征都在尋找被市場低估的價值,都在尋找那些受挫的公司,但不是垂死的公司。他們都相信,公司有可能有機會再次穩定,並且繁榮。若非如此,就沒有投資的必要了。

1955年,施洛斯開始管理自己的公司。而在此之前,他一直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了九年半,親歷了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投資方法。一直到1960年以前,他只是尋找“價格低於營運資金的股票”。這是他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方法。所謂的價格低於營運資金的股票,指的是在扣除所有負債和優先股後,每股股價低於每股包含的營運資金。那就意味著,實實在在的工廠和設備都是白送的,沒有比這樣的股票再便宜的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有許多這樣的股票。“那時候,如果價格低於營運資金的股票消失了,我們就知道股市太高了。”但是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這樣的股票根本找不到了。

於是,施洛斯在六十年代以後,專門尋找股價低於凈資產的股票。那時,有些相當好的公司,其股價不到凈資產的1/3,所以他非常感興趣。他認為這就是“便宜”的股票。這個便宜是指相對公司的資產或公司持續經營創造的價值來說便宜。施洛斯不關心公司的盈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認為盈利固然重要,但是①盈利不穩定,②就算盈利能夠預測得很準確,別人給的市盈率可能會發生變化。所以凈資產給人的感覺更踏實更放心。這本身就蘊含著“下跌保護”的投資理念。

施洛斯按凈資產給股票估值。比如共和鋼鐵,每股凈資產65美元,若要重建一個這樣的鋼鐵廠,每股130美元都不夠。而日本人開廢鋼廠,美國人沒人會進入鋼鐵生意,新公司也不會進入這個行業。一方面這些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資本,另一方面它又賺不了錢。這種公司由於各種原因會遭到人們拋棄,被打壓,但是只要情況稍有好轉,在杠桿效應的作用下就能賺很多。施洛斯舉例他買進的馬凱特水泥和基斯通鋼鐵公司的股票都是屬於這種類型。

施洛斯買進這樣的公司,不但買入價是打折的,而且大多數還會在等待估值修複的過程中分紅。施洛斯問:“一個是利息7.5%的債券,到期之前保證支付7.5%的利息;一個是股息5%的股票,有機會從14美元漲到35美元,你選哪個?”當然,前提是這樣的公司能夠東山再起。從歷史上看,許多陷入困境的公司最後都走出來了,大部分都好轉了,不能因為一時的衰退就說一切都完了。

施洛斯最得意之作是買進奄奄一息的波士頓-普羅登斯鐵路。他最初以96美元買進它的保息股,並且一路買進,直到漲到240美元。施洛斯持有1800多股,最終獲得了50萬美元。當然,施洛斯每次不一定都勝出,他投資密爾沃基鐵路就損失慘重。1969年,他以每股50美元買進,以為它要漲到80美元,不料市場恐慌下跌了,這筆投資沒做成。至於虧損了多少,施洛斯沒有說。

施洛斯指出,在考慮自己應當如何投資時,關鍵是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若你不想虧錢,而且虧錢會影響你的判斷力,那就不要買入可能大幅下跌的股票。施洛斯從來沒有下過止損的單子。他在買入看好的股票後,要是下跌了,只要還要資金,就應該加倉。若開始買進後,股價上漲了,就很難決定繼續買入。從根本上說,他要買的是有價值的股票,這個價值體現在股票的價格和他估值之間的差異。因為對股票的估值不一定正確,這就要求必須考慮下跌的風險。

施洛斯只追求合理的回報,他只是希望每年增長15%到20%。他的平均業績是17%。“利潤差不多了,我就落袋為安。我認為,有些人真是不虧錢心里就難受,反之,在投資上保持理智的人會做得不錯。”施洛斯不知道如何評價市場,但是他認為,有些股票值得關註。買進這種低迷的股票其實有三條後路:①盈利改善,股價上漲;②收購方介入,購買公司控制權;③公司自己要約回購。買進這樣的公司都是低迷的,有問題的,不可能每個都能成功,但是如果買進15個或20個這樣的公司就難說了。

施洛斯會盡量避免高杠桿公司。格雷厄姆幾乎不碰高杠桿的公司。他買的都是負債很少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很便宜,但不是很好的公司。可是因為沒有債務,它們不會有太多的麻煩。很多公司都有債務,一部分的原因是不想被收購。在買入這樣的公司後,經營情況可能惡化,公司的債務可能進一步增加。鋼鐵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糟糕的行業走下坡路時,巨額負債可能導致破產。在經濟衰退時,杠桿可能把公司毀掉。要是杠桿很小,公司更容易活下來。施洛斯只投資一個破產公司,就是賓州中央。這筆投資很成功。要充分了解這種投資,必須投入太多的時間。

分析股票要簡單,用不著高等數學。在季報出來時,一家公司因為每股盈利是31美分,沒達到35美分的預期,股價在一天之內就從25美元跌到20美元。看到這種情況,施洛斯總是覺得好笑。施洛斯發現沒有永遠不賣的股票。他的公司就像一家雜貨店,雜貨店進貨,他進的是股票。要是可能的話,他想在4年以內賣出獲利。在等待的時候,他會獲得一些收入,這是比雜貨店好的地方。不過,他只能等別人上門以更高的價格買入他的商品,不能通過自己的推銷把商品賣出去。這樣投資,他睡得安穩。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這種投資方式。對於這些人,他會說,很正常,按你喜歡的方式去做吧。總之,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麽,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不要騙自己,熱愛自己的工作,堅持道德原則。菲爾·凱睿已經96歲了,他從事投資70多年了。他的業績很出色,他非常有耐心。但是施洛斯說他沒那麽耐心,不過希望可以做得和他一樣長久。

施洛斯保留一份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持股報告。有意思的是,列表中有62家工業公司的普通股,它們的總市值是329萬美元,只有克勞利·米爾納和盧肯斯鋼鐵這兩只股票仍然健在。道格拉斯飛機已成為麥道飛機的一部分。托德船廠最近剛剛脫離第11章破產程序。大西洋灣和西印度群島占了這些股票總市值的50%以上,它是一家控股公司,後來被格雷厄姆-紐曼清算了。仔細研究這張列表,看看它們後來的結局,多少有些耐人尋味。今天的數字要大的多了,價格低於營運資金的股票幾乎完全消失了,“我能理解為什麽投資者去別的地方尋找。”施洛斯找的低估的公司可能不對客戶的胃口,但是他覺得它們具有下跌保護,這是他想要的。

在尋找這種低估的股票時,施洛斯付出了很多。他會找來公司的年報、委托書、價值線以及季報。然後不停地追問許多問題:股價為什麽被打壓?價格低於凈資產嗎?凈資產中是否包含商譽?是否有現金流?是否有凈利潤?負債水平如何?利潤率如何?所在行業如何?競爭對手如何?是否不如競爭對手?等等。如果數字看起來令人滿意,他就會初步建倉。他關註股票的表現,以此決定要繼續買多少,主要是看股價。一般而言,一只股票占5%就可以了。若確實非常看好,可能會增加到10%-20%。很多股票都是小倉位。一個原因是在賣出後,股價下跌,有些股票就留在手里了。有時是買的時候股價上漲,他不想追漲,就不再買了。現在的情況是所有的人都追求經濟特許權的企業。但在施洛斯看來,成功投資的關鍵是比較價值和當前的價格。許多人不用現在的價值,而是用將來的價值和當前的價格比較。他說他沒有這個能力,“別人怎麽做我不管,我還是按我們的老一套來。”

如果我們今天要學習施洛斯的投資方法,是否行得通?曾經有人說,施洛斯的方法很適合普通的投資者。我不認為如此。比如,在我們市場上,確實有不少股價低於凈資產的股票,也就是“破凈”的股票。若破凈一半或在一半以上當然具有吸引力。即便如此,A股的破凈股與美股破凈股相比可能也有很大的差異,在不同的環境下處事的方法也應當有所不同。我認為,施洛斯的投資原則可能只適合他自己,不一定適合他人。每個投資者必須構建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循流而下易以至,所以巴菲特達到了他的目標;逆流而上易以絕,所以施洛斯做得更精彩。即使是同門師兄弟,其投資風格也大為不同,而況我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484

逆流或順流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8sq.html

五月,在這個鮮花盛開的季節里,王錦山同學給我發來了一篇文章。王錦山同學是山東師範大學價值投資通識班的學生。在這個班級里,聚集著一群只有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他們熱愛價值投資,自發成立了價值投資小組,對價值投資進行討論。他們這是第一期,題為“對價值投資的認識”。以下是我對這一期的評論。

一、關於收益法估值適用性問題

所謂的收益法就是未來現金流折現法,這是一種通過預估未來公司現金收入並折現後累加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目的在於求得公司的內在價值,然後以此為參照,與當前的股票價格比較,並做出買進或賣出的投資決策。理論上,使用未來現金流折現法可以估算所有公司的內在價值,但是在實踐中,這種方法在運用時是需要一個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所估值公司的現金流必須實現穩定增長。若是一家公司去年虧損,今年賺錢,現金流缺乏相對穩定的增長率,則應該被剔除出去。若是這種情況下,通常還有其他的估值方法可以替代,或者使用凈資產估值法,也就是使用市凈率,給一家公司的凈資產適當的倍數,或者使用營業額估值法,也就是市銷率,給一家公司的營業收入適當的乘數,或者將連續幾年的每股收益加總平均起來,給它一個合適的市盈率。

二、沃爾特·施洛斯的逆水行舟

施洛斯是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學生。在他的半個多世紀的投資生涯中,他一直遵循格雷厄姆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買股票就是買資產。這個資產有時不見得都是優質資產。有許多資產只是在扣除了所有的負債後顯得比較便宜而已。這個便宜是指相對於價值而言。施洛斯也是與時俱進的。早先他買股價低於凈營運資金的股票,後來這種股票消失了,他就買股價低於凈資產的股票,後來連這種股票也消失了,他就買股價略高於凈資產的股票。這種投資策略無需研究公司的生意如何,無需擔心公司盈利是否下降。因為公司增長已經停滯或倒退了,總有層出不窮的問題,因此股價長期低迷,買進以後就指望有朝一日它會複蘇,從而實現盈利。施洛斯的這種策略來自格雷厄姆的企業價值的思想,與巴菲特-芒格的價值思想不同。很難說這兩種方法孰優孰劣。施洛斯稱自己的方法是“逆水行舟”,而巴菲特的方法是“順流而下”。與巴菲特-芒格相比,施洛斯的方法相對容易。

三、巴菲特-芒格的“順流而下”

巴菲特在挑選投資標的時,有四個標準:1、我們能夠了解的。2、良好的經濟前景。3、德才兼備的管理人。4、吸引人的價格。除此之外,他還要看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資本模式、商業模式和經濟護城河等等。如此一番取舍下來,優秀的公司自然而然就成了鳳毛麟角了。所以發現好的投資標的當然是很困難的。制定選擇公司的標準容易,但實施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我們對一家公司有一定研究,最終也不一定就能夠獲得理想的回報。以巴菲特投資IBM為例,截至2015 年 12 月 31 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 IBM 大約 8.59%的股權。IBM應該是優秀公司毋庸置疑,但截至去年底已出現了 26億美元的賬面虧損。當然,這是短期內的虧損,但是誰也不知道未來是否會大幅盈利。雖然IBM可能只是個案,但它確實暗示了投資成功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四、適當分散投資的哲學

我們若實施分散投資的策略,要考慮的層面是公司,而不是股價。克里斯·祖克在他的《銳不可當》一書里提到,1994年的153家“500強”企業,甚至沒能完好無缺地在下一個10年生存下去,要麽破產,要麽被並購。幸存下來並保持獨立性的347家企業中,大約有130家家曾經歷了核心業務戰略及其關鍵參數方面的根本性轉變。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將近六成面臨生存或獨立性方面的威脅,而只有約一半企業能夠通過重新界定各自戰略的方式對抗這些威脅。很顯然,企業的平均壽命正在縮短,已經從過去的大約14年縮短到10-12年。而最關鍵的問題的是,這些失敗者並非都是落伍者。如果說“500強”尚且如此,而況A股公司?若以此來思考問題,分散投資顯然很有必要。再加上絕大部分投資者並不具備商業洞察力,能夠辨識出公司的優劣,那麽分散投資就更有必要了。因此,我終於理解了施洛斯分散投資的原因。

五、逆水行舟或者順流而下

你可以采取施洛斯式(簡稱“施式”)的投資方法,也可以采取巴菲特-芒格式(簡稱“巴式”)的投資方法。但是最好理解一下兩者的區別。施洛斯只買便宜的股票,難做的生意,而巴菲特買擁有經濟特許權的企業,喜歡好生意。巴菲特非常善於給公司估值,而施洛斯認為自己給公司估值方面不如巴菲特,只是覺得比買入價格更值錢就行了。施洛斯不願意和管理層交流,覺得管理層說的話會影響他,而巴菲特願意參加股東大會就沒問題,因為他的分析能力很強,也不受情緒左右。施洛斯也不研究公司的生意好不好,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懂得生意。巴菲特就懂生意,他了解保險生意,還了解銀行和出版公司。施洛斯買了許多股票,買入的依據不是成長性,而是低估。他在股票好轉時賣出,然後再買別的,這樣可以實現一些收益,而且可以給他施加一些壓力,去尋找可買的股票。而巴菲特的股票並不多,相對集中,由於巴菲特買的是具有堅不可摧的經濟護城河的公司,因此他可以長期持有。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去學習施式投資或者巴式投資,只有適合自己投資的,才是最好的。

六、市場一般是很難把握的

股票價格的漲跌有一些或許由公司的基本面驅動,但在大部分情形下,都是由投資者的情緒所驅動的。當人們一致性認為股市是非常好的投資機會,股票的價格就會上漲,一直達到最高值。反之則股市的表現乏善可陳,持續下跌。去年上半年,人們爭先恐後地去買股票,於是股市的估值就非常高;而現在沒有什麽人去買股票,股市的估值就比較低。這就是投資者大眾的情緒:漲時搶著買,跌時搶著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大家都喜歡買股票的時候,你別去;當大家都不買股票的時候,才是你買進的時候。由於人們的情緒波動變化無常,所以市場是很難把握的。霍華德·馬克斯告誡我們說,成功的投資理念源自持之以恒的警醒。你必須知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麽,也必須知道這些事件將導致什麽結果。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類似情況再次出現時吸取教訓。這比什麽都重要,但是大多數投資者很難做到這一點。


從無到有

(這是山東師範大學價值投資保守主義哲學通識課程價值投資討論小組的文章)

文/王錦山  2016年5月1日

第一期價值投資討論小組——“對價值投資的認識”

投資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可以趨勢投資或者價值投資等等。就單單走價值投資路線,也有很多格雷厄姆的門徒在價值投資的主旋律上找到各自屬於他們自己的變奏曲。開展價值投資討論小組,是招募熱愛研究價值投資,不斷學習投資哲學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小組成員。而從今日起,我們小組成員就以價值投資為主旋律,談談自己以對價值投資的理解和實踐而形成的變奏曲。第一期價值投資討論小組的主題就是“對價值投資的認識”

小組成員在自我介紹後,彼此之間認識後,直接切入主題,開始進行談論。下面是今天討論的內容:

一、王錦山:價值投資需要投資體系和公司研究兩翼

從社會研究方法上說,價值投資若是一個概念,需要投資體系和公司研究兩個維度進行操作化。價值是代表了股票的本質,股票的交易價格最終會回向其價值靠攏。我的投資體系是在公司研究的前提下,發現好的投資標的,然後對其進行估值,得出一個合理的價值區間,接著給它打個折以尋求安全邊際,並長期持有,直到價值已充分體現或者找到更好的投資標的。

我目前一般是采用收益法,即是通過預估未來公司的收益,並折現後累加,以求得公司的內在價值,最後得出每股的價格,但是這個方法中折現率是比較主觀的,因此我會依據鄧普頓和彼得·林奇對於股票賣出的原因,其中一方面是發現具有價值打了5折的投資標的,所以我一般給我估算的每股價值再打個5折,求一個最穩的價位。我認為這樣估值給自己一個模糊的價位,心中知道所選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錢。

而我覺得發現好的投資標的是很困難的,需要你對公司有一定研究,公司研究這個維度下有很多指標的,如“管理、銷售、營銷以及企業間競爭”等等,我喜歡那些公司,是具有穩固的利基市場、擁有良好的客服、不斷創新、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以及清晰的企業定位的屬性,這樣的公司很少,需要去挖掘,這也是投資的一個難點。

二、馬捷:忠實的信徒——施洛斯

沃爾特·施洛斯的思路:買股票更加看重一家公司的資產情況而不是這家公司的盈利水平。好公司是有的但價格卻不便宜,要找到一家便宜的好公司是困難的,未來是不確定的,要找到一家真正具有成長性的公司也是同樣困難的。所以,我們尋找的是那種既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的公司,在這樣的公司中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我們也需要學會資產配置,因為我們自認為能力不佳,所以堅持分散投資,不會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而,股票並非投資的全部,在市場的不同時期各類資產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在市場極端瘋狂時持有股票顯然不是一種好的選擇,所幸市場為投資者準備了多樣的投資工具,要學會在不同的資產之間進行轉換方能實現穩定的收益。

三、張峰玉:整體市場的把握

巴菲特提到過證券化率,即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低於百分之四十具有深度投資價值,高於百分之八十則需要防範下跌的危險。從這方面來看,當前的市場處於一個不慍不火的時期,既不過熱,也不過冷。

如果從大眾的情緒上來判斷,當市場處於頂端的時候,也就是有非常大的下跌風險的時候,整個市場是處於一種極端的狂熱之中,表現在社會大眾都知道當前的股市非常容易賺錢,每個人都躍躍欲試,交易賬戶的新增數量屢創新高,比如去年5月份,大盤接近5000點的那幾周,每周的新聞都提到新增賬戶幾百萬。而處於底端的時候,比如大盤去年跌到2800多點的時候,人人自危,抄底大軍也在一次次的打擊之下慢慢呈現觀望狀態。這也就是霍華德馬克思提到的時刻關註資金的流向,關註市場情緒。用逆向思維來保證資金的安全。

四、李林陽:投資是一門藝術

價值投資與大類資產配置相結合,進行投資標的物的輪動轉換以實現良好的預期回報。進行資產輪動的原因在於時間有價值,合理的資產配置可以帶來α收益。經典的,如美林投資時鐘——經濟衰退時配置債券、經濟複蘇時配置股票、經濟過熱時配置大宗商品、經濟滯漲時配置現金。在我看來,情勢異也就會帶來不同資產價值的相對改變。

對於公司合理價值的分析應該進行一定的區分,比如:重資產公司與輕資產公司;國有壟斷型公司與充分競爭的市場化公司等,已經成熟穩定的公司與正在快速成長中的公司等等。

要分散持有價值投資標的股票,我們沒有巴菲特的本事,可能無法照看好這個籃子,應該運用凱利公式,參考勝率、賠率等因素進行倉位管理,避免孤島股出現黑天鵝事件。適度的分散也可以考慮股票之間的輪動,賣出那個高估的再買入低估的。

實現價值投資的收益較大化應該考慮右側退出,即達到預期的價格之後進行浮動止盈,比如超過合理價值區間之後觀察市場情緒,每逢下跌,看是否達到前高的10%或20%,設立一個數字並嚴格執行,或者是依照落到前高10%、15%、20%以此按比例沽出股票。

投資是一門藝術,估值也是一門藝術,企業的未來既有已知因素也有未知因素,價值投資需要多多學習,要多多了解行業。

我們開展投資討論小組,讓對價值投資感興趣的同學們在這個小組中能進行思想碰撞,以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我們的小組組名稱定為“聰明的投資者”,是希望我們小組成員盡力做到一個“聰明的投資者”。價值投資的投資哲學經過一代代優秀投資人的發展,學習價值投資和進行投資,需要我們花一些時間和心血的,但是這個過程應該是主動和快樂的。討論我們所知的東西,過程中我們可以討論出我們還未知的東西。因此,討論可以繼續進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31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為何逆流而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8/161563.shtml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為何逆流而上?
廬陵子村廬陵子村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為何逆流而上?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在其中恰恰是處理相對得當的一個典型案例。

23日,微博發布了2016年四季度及全年財報。不出所料,去年就在媒體圈里引發“現象級”討論的微博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在互聯網公司人必言下半場,滴滴、美團、小米等曾經的天之驕子如今紛紛面料困境的大環境中,微博反倒逆流而上,成為了下半場之中的明星。

互聯網下半場明星產品們的矛盾陷阱

這幾天正好和網易雲音樂的一個朋友聊天,他談到說他們正在對三四線城市的95後、00後進行調研。這個事情讓人頗為震驚。因為從產品劃分來看,網易雲音樂的主流用戶應該是一二線城市。

任何產品從長遠發展來看,其用戶增長的價值窪地都處於三四線城市。那麽產品原本的調性、逼格,可能會因為用戶擴張而面臨挑戰。小而美所帶來的逼格和用戶規模帶來的商業化幾乎是一堆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幾年來幾個明星互聯網企業都面臨著這個左右為難的矛盾。比如說小米,一開始是一線城市的極客用戶群體,後來隨著價格的下降,用戶群體發燒、極客的調性反而被稀釋。 

滴滴也是如此,一開始代表著共享出行的新概念,在一線白領群體之中受到歡迎。但隨著這一產品真正風靡全國時,過往共享出行的概念逐漸成為了不少人謀生的手段,當利益驅動逐漸壓倒價值理念的時候,共享出行似乎也不再像最初那樣酷。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矛盾陷阱,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當用戶規模擴大之時,原有的核心用戶流失,而新用戶很大程度上缺乏過去的價值觀吸引,反倒是因為價格或者其他因素使用產品,隨著產品商業化來臨,最終導致兩頭不討好,企業發現最終很難在商業化、老用戶、用戶增長這三個維度之間形成一個巧妙的平衡。這三個維度的艱難平衡也正如蒙代爾的三角悖論——三個目標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

微博是如何在左右為難之間保持平衡

微博在其中恰恰是處理相對得當的一個典型案例。

微博啟動用戶下沈三四線城市的計劃的同時,一系列布局都緊鑼密鼓地展開,比如說移動為先戰略、扶植垂直大V、發力多媒體(後來的短視頻、直播)、聚焦網紅經濟風口。微博的商業化路線也逐漸走上正軌。

坦率來說,微博在一開始確實遭受了眾多質疑。這個時政大V們掌握話語權的名利場後來逐漸成為垂直自媒體和草根段子手以及企業營銷活躍的場所。當年的心靈雞湯、時政評論漸趨淡去,垂直領域的信息、搞笑段子以及小視頻粉墨登場。在商業層面上的做法很顯著的一點則是2014年開始啟動的信息流優化。後來微博的時間線概念淡化,信息流成了非常重要的展示邏輯。

的確,微博是遭受了壓力的,因為商業信息的增多讓部分老用戶不滿,加上微博的調性越來越缺乏當年的犀利,變得越來越“膚淺”、生活化,一批時政大V的離場也帶走了一部分用戶的離去。微博在此時正在經歷著脫胎換骨的改變。但這場改變之中有三個點是踩準了產品的節奏: 

1、用戶下沈帶來了快速增長的用戶規模

對於一般用戶而言,社交媒體的作用更多還是用來消遣、吐槽、看新聞、了解和自身工作相關的垂直領域,生活化、自我化的需求更為強烈。微博在用戶下沈的過程之中恰恰是是抓住了這幾個需求。

對於大多數互聯網產品而言,攻占三四線城市往往是一個問題。不過,微博恰恰是抓住了這些需求,讓這一社交媒體在三四線城市的滲透越來越強。

根據最新發布的《2016年微博用戶發展報告》來看,微博用戶整體呈現高學歷、低年齡趨勢。擁有大學以上高等學歷的用戶占比高達77.8%,30歲以下青年群體在微博用戶中占比達到80%以上。最重要的是,微博在三四線城市的擴張進一步打開局面,二、三線城市用戶已占據微博整體用戶的半壁江山,四線及以下用戶占比達30%。

用戶規模的增長也讓微博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2016年微博月活躍用戶數全年凈增7700萬,達3.13億。微博的曝光效率也成為品牌客戶展開移動營銷不可或缺的平臺,品牌客戶數量及投放頻次的增多,又提升了廣告精準度,形成了良性循環。 

2、內容生態形成並催生更多內生商業需求

用戶下沈還是需要內容作為支撐。正如前文所說的,社交媒體的作用偏向於資訊瀏覽、消遣吐槽,微博在內容層面上的探索可能是核心的優勢所在。當時.早先在靠明星以及大V驅動的年代,微博被人詬病的一點在於“名人與草根之間的平衡”。隨著微博對垂直領域中小V以及草根段子手的重視,微博的內容生態實際上正在越來越豐富。 

在科技、財經、數碼、醫藥等垂直領域,都有垂直中小V能夠崛起,這些中小V甚至是擁有一批擁躉,繼續保持著用戶的黏度。而草根段子手們的成長讓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微博上越來越多“稀奇古怪”的博主,有些博主專門做恐怖片的溫情解說,有些則是做美食的品鑒。早年間大V和明星們百家爭鳴的年代實際上更偏社會話題,但隨著垂直領域中小V的崛起,微博的內容生態其實是更為被放大了。

中小V在垂直領域的聲音也讓廣告主能夠衍生出更多的商業投放需求,畢竟中小V的聲音足夠垂直、針對性夠強,這樣內生商業需求的存在讓中小V們又能長期生存,給用戶帶來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就拿微博上最著名的草根段子手“回憶專用小馬甲”來說,這樣一個整天曬貓貓狗狗的號也能讓廣告主青睞,粉絲們甚至也不反感“回憶專用小馬甲”的廣告,這恰恰讓內容和商業得到了較好的平衡。

3.短視頻、移動直播布局增添了想象空間

當然,微博之所以會獲得投行們的青睞不僅僅是用戶和內容生態的完善,而是在短視頻以及移動直播領域的布局正在給其拓展更大的用戶增長空間,以及更多商業化層面的想象力。 

目前在國內來看,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其他資訊平臺,都在發力短視頻。但要知道,微博早在短視頻的萌芽剛剛興起時,就開始了短視頻領域的探索。再加上2016年在移動直播的布局,微博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的多維度內容生態體系。

這個體系恰恰是其他資訊平臺的短板所在。畢竟社交媒體和資訊平臺在對標時,社交媒體所囊括的體系更大,而且社交傳播帶來的二次發酵也能讓短視頻、直播在微博上有更好的表現。

也恰恰是如此,多家投行預測,受到KOL經濟,廣告主預算向移動、社交、視頻等領域遷移的影響,微博未來幾年將繼續吸引廣告主預算。而小摩將2017年6月的目標股價調高至74美元,在本次財報發布後,小摩將微博的目標股價進一步調高到了76美元。

這里必須提到的一點是,微博在商業化的探索上一直把內容和商業是統一在一起的。這種相對寬容的風格不僅僅給了平臺上的用戶靠內容盈利的渠道,也讓商業化的內容更貼近用戶的興趣品味。 

所以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微博上用戶產生了強烈的扭曲力場,把“渣浪”這個原本用於黑微博、黑新浪的詞,變成了一個親昵的稱呼。而微博CEO王高飛那個著名的表情包系列也因為其一向來的親民形象得到了網友的追捧。 

寫在最後:

微博在互聯網長河上,應該是一個會被寫入歷史的產品。它的興起、衰落到如今再度崛起的曲折經歷會給今後的產品商業化、平臺化、生態化帶來無盡的啟示。

微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32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為何逆流而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8/161563.shtml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為何逆流而上?
廬陵子村廬陵子村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為何逆流而上?

互聯網下半場,微博在其中恰恰是處理相對得當的一個典型案例。

23日,微博發布了2016年四季度及全年財報。不出所料,去年就在媒體圈里引發“現象級”討論的微博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在互聯網公司人必言下半場,滴滴、美團、小米等曾經的天之驕子如今紛紛面料困境的大環境中,微博反倒逆流而上,成為了下半場之中的明星。

互聯網下半場明星產品們的矛盾陷阱

這幾天正好和網易雲音樂的一個朋友聊天,他談到說他們正在對三四線城市的95後、00後進行調研。這個事情讓人頗為震驚。因為從產品劃分來看,網易雲音樂的主流用戶應該是一二線城市。

任何產品從長遠發展來看,其用戶增長的價值窪地都處於三四線城市。那麽產品原本的調性、逼格,可能會因為用戶擴張而面臨挑戰。小而美所帶來的逼格和用戶規模帶來的商業化幾乎是一堆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幾年來幾個明星互聯網企業都面臨著這個左右為難的矛盾。比如說小米,一開始是一線城市的極客用戶群體,後來隨著價格的下降,用戶群體發燒、極客的調性反而被稀釋。 

滴滴也是如此,一開始代表著共享出行的新概念,在一線白領群體之中受到歡迎。但隨著這一產品真正風靡全國時,過往共享出行的概念逐漸成為了不少人謀生的手段,當利益驅動逐漸壓倒價值理念的時候,共享出行似乎也不再像最初那樣酷。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矛盾陷阱,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當用戶規模擴大之時,原有的核心用戶流失,而新用戶很大程度上缺乏過去的價值觀吸引,反倒是因為價格或者其他因素使用產品,隨著產品商業化來臨,最終導致兩頭不討好,企業發現最終很難在商業化、老用戶、用戶增長這三個維度之間形成一個巧妙的平衡。這三個維度的艱難平衡也正如蒙代爾的三角悖論——三個目標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

微博是如何在左右為難之間保持平衡

微博在其中恰恰是處理相對得當的一個典型案例。

微博啟動用戶下沈三四線城市的計劃的同時,一系列布局都緊鑼密鼓地展開,比如說移動為先戰略、扶植垂直大V、發力多媒體(後來的短視頻、直播)、聚焦網紅經濟風口。微博的商業化路線也逐漸走上正軌。

坦率來說,微博在一開始確實遭受了眾多質疑。這個時政大V們掌握話語權的名利場後來逐漸成為垂直自媒體和草根段子手以及企業營銷活躍的場所。當年的心靈雞湯、時政評論漸趨淡去,垂直領域的信息、搞笑段子以及小視頻粉墨登場。在商業層面上的做法很顯著的一點則是2014年開始啟動的信息流優化。後來微博的時間線概念淡化,信息流成了非常重要的展示邏輯。

的確,微博是遭受了壓力的,因為商業信息的增多讓部分老用戶不滿,加上微博的調性越來越缺乏當年的犀利,變得越來越“膚淺”、生活化,一批時政大V的離場也帶走了一部分用戶的離去。微博在此時正在經歷著脫胎換骨的改變。但這場改變之中有三個點是踩準了產品的節奏: 

1、用戶下沈帶來了快速增長的用戶規模

對於一般用戶而言,社交媒體的作用更多還是用來消遣、吐槽、看新聞、了解和自身工作相關的垂直領域,生活化、自我化的需求更為強烈。微博在用戶下沈的過程之中恰恰是是抓住了這幾個需求。

對於大多數互聯網產品而言,攻占三四線城市往往是一個問題。不過,微博恰恰是抓住了這些需求,讓這一社交媒體在三四線城市的滲透越來越強。

根據最新發布的《2016年微博用戶發展報告》來看,微博用戶整體呈現高學歷、低年齡趨勢。擁有大學以上高等學歷的用戶占比高達77.8%,30歲以下青年群體在微博用戶中占比達到80%以上。最重要的是,微博在三四線城市的擴張進一步打開局面,二、三線城市用戶已占據微博整體用戶的半壁江山,四線及以下用戶占比達30%。

用戶規模的增長也讓微博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2016年微博月活躍用戶數全年凈增7700萬,達3.13億。微博的曝光效率也成為品牌客戶展開移動營銷不可或缺的平臺,品牌客戶數量及投放頻次的增多,又提升了廣告精準度,形成了良性循環。 

2、內容生態形成並催生更多內生商業需求

用戶下沈還是需要內容作為支撐。正如前文所說的,社交媒體的作用偏向於資訊瀏覽、消遣吐槽,微博在內容層面上的探索可能是核心的優勢所在。當時.早先在靠明星以及大V驅動的年代,微博被人詬病的一點在於“名人與草根之間的平衡”。隨著微博對垂直領域中小V以及草根段子手的重視,微博的內容生態實際上正在越來越豐富。 

在科技、財經、數碼、醫藥等垂直領域,都有垂直中小V能夠崛起,這些中小V甚至是擁有一批擁躉,繼續保持著用戶的黏度。而草根段子手們的成長讓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微博上越來越多“稀奇古怪”的博主,有些博主專門做恐怖片的溫情解說,有些則是做美食的品鑒。早年間大V和明星們百家爭鳴的年代實際上更偏社會話題,但隨著垂直領域中小V的崛起,微博的內容生態其實是更為被放大了。

中小V在垂直領域的聲音也讓廣告主能夠衍生出更多的商業投放需求,畢竟中小V的聲音足夠垂直、針對性夠強,這樣內生商業需求的存在讓中小V們又能長期生存,給用戶帶來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就拿微博上最著名的草根段子手“回憶專用小馬甲”來說,這樣一個整天曬貓貓狗狗的號也能讓廣告主青睞,粉絲們甚至也不反感“回憶專用小馬甲”的廣告,這恰恰讓內容和商業得到了較好的平衡。

3.短視頻、移動直播布局增添了想象空間

當然,微博之所以會獲得投行們的青睞不僅僅是用戶和內容生態的完善,而是在短視頻以及移動直播領域的布局正在給其拓展更大的用戶增長空間,以及更多商業化層面的想象力。 

目前在國內來看,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其他資訊平臺,都在發力短視頻。但要知道,微博早在短視頻的萌芽剛剛興起時,就開始了短視頻領域的探索。再加上2016年在移動直播的布局,微博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的多維度內容生態體系。

這個體系恰恰是其他資訊平臺的短板所在。畢竟社交媒體和資訊平臺在對標時,社交媒體所囊括的體系更大,而且社交傳播帶來的二次發酵也能讓短視頻、直播在微博上有更好的表現。

也恰恰是如此,多家投行預測,受到KOL經濟,廣告主預算向移動、社交、視頻等領域遷移的影響,微博未來幾年將繼續吸引廣告主預算。而小摩將2017年6月的目標股價調高至74美元,在本次財報發布後,小摩將微博的目標股價進一步調高到了76美元。

這里必須提到的一點是,微博在商業化的探索上一直把內容和商業是統一在一起的。這種相對寬容的風格不僅僅給了平臺上的用戶靠內容盈利的渠道,也讓商業化的內容更貼近用戶的興趣品味。 

所以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微博上用戶產生了強烈的扭曲力場,把“渣浪”這個原本用於黑微博、黑新浪的詞,變成了一個親昵的稱呼。而微博CEO王高飛那個著名的表情包系列也因為其一向來的親民形象得到了網友的追捧。 

寫在最後:

微博在互聯網長河上,應該是一個會被寫入歷史的產品。它的興起、衰落到如今再度崛起的曲折經歷會給今後的產品商業化、平臺化、生態化帶來無盡的啟示。

微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