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企業:製造不強,金融強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358895
——好文必轉!最終的數據會將人們習以為常的「常識」擊得粉碎,沒有數據,定性分析只能最終歸為感性認識,從而會發現它時靈時不靈,不具可持續性。
——很多人會拿著片文章繼續說中國銀行業天花板的故事,此思維也同樣用來論證格力電器的天花板,此思維忽略了競爭力、馬太效應、複雜系統,而強調了個人思維的侷限性,從而在不斷被證偽中依舊延續。
——目前我們擁有者最強大的金融體系卻同時擁有著估值最低的金融股,這便是機會。這裡要強調強,而非大,我們的金融體系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今非昔比,理應獲得更高的估值。A股的整體市值也絕非現在的20多萬億。

約翰·羅斯義 《 國際金融報 》( 2013年09月18日   第 01 版)
查看原图●中國大型企業最有優勢的領域不是製造業,而是金融服務業,隨後是初級產品、建築業
●中國模式「背離」世界規律:從基礎產業,到金融服務業,到製造業,再到非金融服務業,而非依次第一、第二、第三產業
●面對新興經濟體競爭,美國大企業損失遠遠超過歐盟

對於任何結論,首先要保證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中國公司崛起為全球領袖的故事已被世人熟知,明顯駁斥了幾年前西方國家的傲慢評判,他們宣稱中國沒有能力建設國際性知名企業和全球性品牌。然而,不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帶來錯誤的結論而不自知,因此必須非常小心,選取非常可靠的對比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常見的雙邊對比、500強對比都不能提供足夠樣本進行如此宏觀的國際對比,除非全球2000強做樣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結論的科學性。

中國在全球2000強中的數量、收入、利潤率三大指標顯示,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見證了中國企業國際地位的巨大提升:截至2013年,中國在2000強中的數量增加約2倍,達到149家;收入比重增加約4倍,達到8.5%,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利潤比重增加約3倍,達到12.9%。

因此,通過總體分析可以發現,大力宣揚某些個別企業——例如蘋果的優秀表現,不能掩蓋全球競爭趨勢變化的基本事實。總體而言,面對發展中國家的競爭,美國遭受的收入損失遠遠地超過歐盟企業。

然而,必須對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做出系統深度分析,不僅要明白優勢,更要準確衡量中國企業的弱點。

儘管總體上,擁有8萬億美元營業收入的中國500強企業,擁有美國500強企業約2/3的收入和資產。然而仔細研究,在全球領先的大巨頭中,中國企業相較於美國仍然明顯處於弱勢,儘管已經取得了快速進步。

除了總體趨勢分析,針對具體行業分析結果也很驚人——中國經濟「背離」全球普遍規律的發展模式。儘管中國被普遍認為是製造業經濟體,然而中國製造業產值從來沒有超過美國20%以上,更何況,中國製造業產值不僅來自本國企業,還有很多跨國公司,因此必須分清這兩個概念——「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基地」的地位,與「中國本國製造業」的地位。

中國本土製造企業無法感到驕傲。儘管中國本國的製造業企業已經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本土製造業企業在全球2000強的收入比重從2007年的0.5%提升到2013年的4.2%,但這個地位不僅弱於美國的31.7%和日本的17.8%,還弱於德國的8.8%和法國的5.0%。更何況,製造業中,只有兩個領域,中國佔全球市場比重得以超過5%——生產資料(12.7%)和耐用消費品(5.2%)。

與製造業相反,中國在全球金融業中表現強勁,擁有全球金融業收入的12.7%,僅次於美國。而將金融業進一步細分,中國在全球銀行業收入中擁有17.7%,地位全球第一,超過美國。金融業利潤率方面,中國同樣也是全球第一。

而作為服務業的另一重要方面——非金融服務業,如零售、旅遊、媒體、酒店等,中國僅佔全球的4.0%,甚至低於製造業水平,而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在非金融服務業中佔比43.7%。

因此,日常盛行的認為中國服務業佔全球7.9%的觀點很不準確,因為這種觀點將中國服務業中兩個處境截然相反的領域混為一談,造成人們認識不清。要清楚看到真實情況,必須將中國服務業分為金融業和非金融服務業,前者很強,後者很弱。

除了金融業,中國企業在全球擁有強勢地位的是相對較小的領域——建築業,該領域中國企業全球第一;以及初級產品如採礦、基礎金屬、電力、天然氣、水務等,這個領域中國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在企業集團方面,中國地位弱勢,但由於全球大集團在全球2000強的營業額中只佔2.5%,所以中國在企業集團方面的弱勢不算很嚴重的問題。

從以上所述的大公司趨勢可以看出,作為各個國家發展主力的大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並沒有遵循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先發展第一產業,再依次發展第二、第三產業,而是擁有中國自己獨特道路:基礎產業,到金融服務業,到製造業,再到非金融服務業。筆者發現,巴西、印度也遵循同樣規律——發展中國家這樣的獨特規律使得全球普遍規律受到了質疑。

——所以研報中的經常性思維:通過國際間的簡單橫向比較來預測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律是完全錯誤的。

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這一獨特發展模式擁有明顯的邏輯規律,完全符合中國宏觀經濟在全球的地位。中國可用於投資的金融資源已經遠遠美國:根據可進行國際對比的最新數據,2011年中國總儲蓄量是3.6萬億美元,美國剛好是中國的一半,即1.8萬億美元。由於儲蓄資本是金融領域的「原材料」,中國龐大的儲蓄資本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金融業在全球具有如此強勢的地位——特別是銀行業,中國的銀行業是全球最大的,因為銀行業與「錢」最直接相關。

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地位的迅速提升正來源於此——中國龐大的儲蓄量。中國可用於投資的資本全球第一,就已經把中國金融企業「供上」了全球第一的「寶座」。這種宏觀經濟上的金融優勢,也成為中國企業在其他領域的優勢——通過技術的發展(包括獨立研發和兼併收購),以及管理技能的提升(包括自身規模擴張和國際化)。於是,上文提到的中國及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規律就很好理解了:金融業發展在先,製造業和非金融服務業在後,而後者目前與外國企業相比仍然相對較弱。


總之,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地位的快速提升令人驚訝,但同時糾正日常錯誤的觀念,準確理解中國企業的變化很有必要:首先,中國企業在金融業中較有優勢,而製造業和非金融服務業較弱;其次,停止繼續將「服務業」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而不將「金融服務業」和「非金融服務業」這兩個具有天壤之別的領域區別對待。

(作者:倫敦市前副市長,現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編譯:本報見習記者 陳莎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