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敏捷」創業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933688
    前幾天在《讓用戶愛上你的產品》(回覆「m」見歷史文章)中,我們提到「想盡辦法地滿足用戶的要求,讓他們無可救藥地愛上你的產品。」文章中對用戶的」要求」與「需求」做了區分,很多朋友回覆消息說蠻有啟發,不少的網站也在轉載,當然我也注意到一些創業者仍有疑問:既然我要想盡辦法地滿足用戶的要求,但是用戶的要求無止境,而且差異性也較大,那我怎麼辦?

  我絕不能冒充專家,我只是說說我的看法。

  從事軟件開發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軟件開發比較普遍的有兩種模型,一是瀑布模型,一是敏捷模型。事實上這兩種模型背後所呈現的思維邏輯,也是創業過程中所常見的。

  瀑布模型把軟件開發分成各個階段,需求分析,要件定義,基本設計,詳細設計,編碼,單體測試,結合測試,系統測試等,每個階段都嚴格定義了輸入和輸出,如果達不到輸出的要求,則下一個階段就不展開。系統測試完成後,軟件交付給用戶,於是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瀑布模型的思維模式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模式,感覺理所當然,先瞭解用戶要什麼,然後一步一步直到交付為止。這種模式曾經被廣泛採用。然而它有它的缺點,最大的問題在於無法及時應變。一個項目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兩年,用戶的要求在這期間很可能發生變化。就像用戶要定做一件合體的衣服,你給他量了尺寸,然後悶聲不響地做了幾個月,結果發現幾個月後,用戶長胖了,這個時候返工的成本就太大了。

  後來就有了敏捷模型。敏捷模型的核心是迭代,最終目標是讓客戶滿意,所以能夠主動接受需求變更。它的宣言我比較認同:個體和交互勝過過程和工具,可以工作的軟件勝過面面俱到的文檔,客戶合作勝過合同談判,響應變化勝過遵循計劃。尤其是最後一句的」響應變化「,也是我們精益創業的本質。

  在敏捷開發過程中,一般兩個星期就會出一個版本,每一個版本與上一個版本相比,會增加幾個特性,用戶的要求如果有變更,可以在最近的一個版本中及時應對。在這種方式下,用戶不需要等待幾個月後直接看到最終版本,而是可以在過程中不斷地參與進來,這對產品滿足用戶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還是拿剛才定做衣服做例子,在敏捷開發的思維下,裁縫可能先做一件樣衣,布料可能很粗糙,甚至上面劃滿了標記,然後讓你試一試大小,是否合身;過幾天後,再讓你試一試,這時已經用上了正式的面料,你可能覺得衣領的樣式不合適;再過幾天後,你又試了一次,這樣交互下去,直到你心滿意足地拿到了你喜歡的衣服為止。

  微信的開發是敏捷模型很好的代表,我們每升級一次版本,就會發現微信的功能有一些變化,語音對講是在2.0版本中出來的,「搖一搖」功能是在3.0版本出來的,到了5.0版本,又對訂閱號做了摺疊處理。這種迭代開發的方式,使得它能夠及時把握市場的反饋從而做出應對。

  用戶的要求無止境,所以我們需要借鑑敏捷模型,不斷地調整產品,創業的整個生命週期,就是在不斷地接受反饋,不斷地滿足用戶的要求。

  所以不要去擔心用戶要求得太多,你要做的,就是一點一點地做起。

  我們經常接觸到一些創業項目,創業者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他們在一開始就過分完整地規劃了產品的所有細節,然後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把這些細節實現。錢燒了很多,市場的時機也耽誤了,結果產品一上市,反應很一般。這就是瀑布型的思維模式,試圖完美,想一次性滿足用戶的所有要求,結果發現現實並不完美的時候,改變已經來不及了。

  別妄想一次性滿足用戶的所有要求,因為即使是用戶自己,也不一定知道他的所有要求是什麼,更別說用戶的要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好吧,很多人可能會問:「那我從哪裡開始?」

  我的建議是從最為基礎的「可用」開始,微信1.0時,也僅有即時通訊、分享照片和更換頭像等簡單功能。裁縫給客人定做衣服,第一步要保證他們能穿得進去,然後再考慮穿得是否舒服、外觀是否漂亮的問題。

  說得通俗一些,用戶對產品的要求就像人類活著的要求一樣。人活著要吃飯,要穿衣,要車子,要房子,要配偶,要看電影,要聽音樂,甚至要登陸月球,這麼多要求,怎麼辦?很簡單,從解決溫飽開始。

  在解決「可用」的問題之後,那些讓用戶「好用」的東西該怎麼加上去?我認為這應該去問用戶,而不是在辦公室裡折磨自己。產品和軟件一樣,也是迭代著向前進步的,上一個版本推放市場後,聽一聽用戶說什麼,尤其是說得最多的是什麼,然後,你也許就知道你該怎麼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