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信達備戰上市

2013-09-02  NCW  
 

 

在原有頗為優質的債轉股資產吃盡之後,信達還有持續盈利的資源嗎?

◎ 本刊記者 王申璐 鄭斐 文wangshenlu.blog.caixin.com|zhengfei.blog.caixin.com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信達)在國有金融資產 管理公司(下稱 AMC)中將率先上市,已無懸念。

1999年,中國仿照美國解決儲貸危機的 RTC 的模式,成立四大 AMC,收購了銀行業1.4萬億元不良資產。

美國 RTC 在完成歷史任務後即告解散。然而在中國,隨著2006年國有商業銀行陸續上市,AMC 本應完成其使命,但是經過七年的發展,從機構到人員均已尾大不掉,最終說服決策當局,進行商業化轉型。

近幾年對 AMC 商業化轉型的探討過程中, “改製-引入戰略投資者 -上市”似乎成為共識。

據接近信達上市項目的一位人士透露,信達此次擬赴港上市,預計籌資20 億美元左右。美銀美林、摩根士丹利、瑞銀初步被選為承銷商,目前正對信達進行估值、定價等工作。

國內外著名的投資機構也樂於參與信達等 AMC 的轉型。據瞭解,博裕資本、凱雷集團借中信資本、瑞銀進入信達,進入的價格被認為“略有些高” 。

信達在四大 AMC 中資產質量最為優良。靠著債轉股資產走向資本市場的業務,信達前幾年的經營業績光鮮亮麗,隨著債轉股資產被消化殆盡,投資者更關注信達未來持續的盈利能力。

上市時機

信達邁出赴港上市這一步,實屬計劃之中,不早不晚。

相比當年信達等 AMC 討論轉型方案的久拖未決,從引入戰略投資者到邁向上市,其間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不復雜,更多在於時機的選擇。

接近信達上市項目的一位人士透露,信達計劃的上市時間在2013年底或2014年初。從信達2010年7月完成改製,2012年3月引入戰略投資者,直至計劃上市的過程來看,節奏正常。只是原本計劃的“A+H”同步上市,因當前 A 股形勢難以如願,改為先赴港上市。

從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增長周期來看,也有市場人士認為目前新一波的不良貸款浪潮或將來襲,信達選擇在此時IPO,有利於抓住此次小周期的機遇,拿到更多相對更優的資產。

惠譽國際評級公司的報告顯示,包括影子銀行貸款在內的中國債務規模自2007年以來增長了2倍。2012年中國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120%升至180%。

雖然銀監會的數據顯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仍低於1%,但市場並不認同,預計近一兩年銀行不良貸款率將有所上升。

接近信達的人士認為,從信達的角度看,在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價格購買 不良資產才是重點。對於市場新增的不良貸款,信達會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判斷形勢、踩准節奏。

畢竟2005年之前,AMC 大批量接手政策性不良資產的高潮早已過去。上述接近信達的人士表示, “自2005年到現在,信達主要將一些不良資產變現處置,實現退出,這個過程仍將持續,同時也會關注購買新的不良資產的機會。 ”一位投資人士認為,購買更多的銀行不良貸款顯然不是信達積極上市的主要目的。 “首先,信達的資本金足夠了,即使不上市,盤子也夠了。 ”另外,信達的融資渠道暢通,不止通過 IPO, “並不需要通過股本融資來 獲取資金。 ”上述投資人士認為,信達上市,亦有完成政治任務的意味。

“信達是一個國企,同時還有華融等其他 AMC。華融當前也在積極籌備引入投資者、準備上市,而信達在AMC 中一直是做得最好的,自然 IPO 也想趕在前面。 ”他指出。

2010年7月,信達率先完成改製,財政部再注資150億元,成立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標誌著 AMC 商業化轉型試點正式啓動。

AMC 的轉型,從2005年前後就開始討論了。信達的轉型在財政部等多方支持下縱然先行,其商業化轉型的方案也是幾易其稿,一直難產。始終未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財政如何補償AMC 的巨額掛賬損失,其中信達涉及的巨額掛賬達2470億元,最終,參照工行、農行剝離不良資產的方法,財政部與信達建立共管基金,接手2470億元的金融債。

9倍市盈率

按照信達制定的“改製 - 引入戰略投資者 - 上市”三步走模式,完成改製後,2012年3月,信達引入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渣打集團有限公司、瑞士銀行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四家作為戰 略投資者,以16.54% 股權,得到103.7 億元注資。

“我們當時進去的價格是一樣的。 ”一位瞭解信達引資情況的人士指出。其中,社保基金投資50億元,獲得8.04% 的股份,為僅次于財政部的第二大股東。

其餘8.5%的股份由中信資本、渣打集團和瑞銀集團持有,共投資53.7億元。

上述人士透露,凱雷集團、博裕資本亦與上述四家戰略投資者同時進入信達,分別通過瑞銀、中信資本間接持有了信達少數股份。

對信達這樣的AMC 估值一直是個難點,在國內上市企業中找不到參照。

在最初的信達轉型方案制定過程中,建行曾計劃購買信達49% 的股權,但礙于政策性包袱尚未厘清,始終難以確立投資信達的入股價格和比例,最終信達轉型的方案回到了財政部的早期設想,即信達股改時暫不引入建行作為戰略投資者,仍由財政部作為惟一股東發起。

在信達改製“新裝上陣”後,戰略投資者對“新信達”給出了626.96億元的整體估值。戰略投資者入股後,如果按照信達2011年的淨利潤68.3億元計算,對信達的預估市盈率為9.18倍。

據信達披露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信達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為72.5億元,按此計算,投資信達的預估市盈率為8.65倍。

對這個估值水平,一位熟悉信達的投資界資深人士認為, “估值基本公平,個人認為在公平的基礎上有點高。 ”不難理解信達的估值為何有所溢價。在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過程中,信達先後接觸了30多家大型機構,最終選出了上述4家。

正在籌備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同樣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

華融董事長賴小民在今年6月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向財新記者表示,華融目前已接觸了二三十家投資機構,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確定戰略投資者。

投資者看好信達這樣的AMC 在中國的發展前景,認為具有一定的市場優勢。 “相對美國或其他境外市場,信達這樣的公司在中國更有優勢, ”上述投資界人士表示, “美國銀行的不良資產 都是由銀行自行處置。在中國,財政部擔心銀行管理團隊的道德風險,比如會考慮是否藏匿一些不良資產。這給了信達這類公司一定的成長空間。 ”這位投資人士指出,未來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的規模高低或以小周期的節奏反復出現,對信達等 AMC 而言,這無疑是機會。 “信達可以根據周期不斷調整自己的公司戰略。 ”由於銀行不良資產處置者的特殊身份,信達表面看起來較高的負債率在投資者眼裡並不是問題。據信達的財務報告,2013年一季度,其資產負債 率為70.29%,截至2012年底負債率為75.68%。信達的負債率長期高于70%,2009年到2011年,其資產負債率分別為 71.63%、72.39%、74.98%。

關注信達的一位投資人士認為,仔細看信達負債結構,相當一部分是來自財政部的低息貸款。 “信達的負債不是問題,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繼續取得低息貸款的問題不大。這樣分析,負債率並不是很高。 ”

盈利前景爭議

市場人士對信達盈利模式的可持續性仍具爭議。

目前,信達對盈利的主要貢獻來自投行業務帶來的綜合價值,即對不良資產的資產管理業務,將債轉股的部分優質資產推向資本市場, “不僅是不良資產賣了多少錢” 。

自2005年以來,信達商業化處置不良資產的傳統業務明顯下降,對企業進行資產重組等投行新業務占比增長明顯。信達利用推薦上市的手段,把經過成功重組、具備條件的國有企業推向資本市場。

例如對交通銀行的資產重組,在交行上市的過程中,信達買入交行30億元的 H 股原始股,在6.5港元 / 股的時候賣給財政部,從中實現盈利。

另外,信達打通了將債轉股資產運作上市的模式,信達最初買入的不良資產中,多達三分之一都是採用了債權轉 股權的處理方式,例如連雲港的資產上市溢價超過20倍。

2009年前後,信達將最早從建行剝離出來的房地產資產進行整合,重組ST 天橋,成功借殼上市,對信達當期業績貢獻巨大。

通過上述業務, 從2008年之後三年信達的投資收益增長明顯。2008年淨利潤約為12億元,2009年實現43.67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3倍多,2010年淨利達到74億元,增幅亦達69.45%。

在信達成立的前十年,每年的利潤僅勉強支付債券利息。此前信達等AMC 的融資渠道主要是央行的再貸款及發行金融債,年利率都為2.25%。四大 AMC 累計每年需要償付的利息就超過300億元,其中信達業績最好,尚能覆蓋利息,其餘三家處置不良資產的現金回流都不能覆蓋利息支出。

2005年,國有商業銀行新一輪不良資產開始剝離,僅採用了央行再貸款未發行金融債,減輕了 AMC 的財務壓力。雖然此前發行的金融債到期後,又被延期十年,但巨額掛賬虧損,逼迫AMC 需要尋求商業化轉型,以自身利潤逐漸消化,不再單純依靠國家財政的補償。

接近信達的人士認為,債轉股與資本市場聯動的模式刺激形成的利潤高漲期在2015年到2020年之間,2008年到2010年的增長還不算太高。截至2009年底,信達累計對358戶企業實施債轉股轉股金額近1355億元。

然而近兩年,信達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已經呈現疲弱之勢,2011年淨利潤負增長為68.3億元,2012年實現淨利潤72.5億元,仍然落後2010年的淨利潤水平。

當前盈利模式的可持續性,這正是投資者等市場人士所擔心的問題。在原有債轉股資產吃盡之後,信達又要靠什麼模式盈利,能否找到長期穩定的商業模式?

目前,信達對2005年之前接手的政策性不良資產處置進程已近完成,此後商業性不良資產的處置進度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截至2009年末,信達共收購商業化資產4712億元,已處置3115億元,處置進度66.1%,累計回收現金1196億元,回收率38.4%。

上述關注信達的投資人士認為,信達以往沉澱下來的債轉股資產處置、變現所帶來的利潤增長,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另外,信達從去年開始已經針對不良資產處置,做出一些業務轉型。

大規模從銀行獲得不良資產的周期已經過去了,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05之間是一個處置銀行不良資產的大周期,“2005年之後就是一些小周期了” 。

“信達新收購的一些不良資產,包括企業和企業之間發生的不良貸款、信托出現問題產生的不良貸款等。 ”上述人士指出,相比以前,信達收購其他類不良資產所獲得的貸款成本有所上升,但是資金量從貸款的渠道依然能夠有保證, “收購一個資產包,基本能拿到對應同等量的貸款,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上漲幅度有限。 ”參與信達投資的人士認為,信達通過近兩年的業務模式調整,依然能夠保持一個相對合理的利潤水平。

除了不良資產處置的主營業務,信達近年來還在積極嘗試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業務。

2009年以來,信達重組收購了金穀信托、戰略入股西安市商業銀行、參股幸福人壽,基本拿到了金融“全牌照” 。

目前信達擁有八大金融牌照、九大子公司和十項主營業務,和至少九個省或直轄市政府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參與收購多個融資平台項目。

信達前董事長田國立在任時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說: “今後信達是否堅持做混業經營,將根據市場需要和經濟形勢而定,我們會認真經營每一棵樹。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