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任一年 張孝威重整T台新聞部

2013-08-11  TCW  
 

 

七月二十三日,晚上八點,內湖瑞光路TVBS(以下簡稱T台)十樓新聞部,少了新聞戰後的冷清,多了一份熱鬧。樓層有兩處動工,一是最後方電視區前,建置一個馬蹄形位置區,是T台新聞部新的指揮所,每位主管桌上設有麥克風,可與線上記者即時溝通;入門口,則是臨時攝影棚,加上三道TVBS透明門牌,為的是畫面播出時,能更顯品牌感和權威性。

謙謙君子風格失靈重大突發事件收視最低迷

小動工,代表著一向是業界資優生的T台,亟欲變革。翻閱尼爾森收視率調查,多年盤據冠軍的T台新聞,接連於五和六月輸給東森新聞;今年初李濤卸任、由董智森接手的《全民開講》,一度還落到○.二二(平均每分鐘收視人口四萬八千六百八十一人),相較極盛時期,約僅剩下五分之一收視人口。

七月,對於去年五月一日接任董事長的張孝威而言,動作加大了。

「七月前我不管新聞部,但七月後我開始要管了,新人事也上來了,」為什麼是新聞部?一是收視被對手超越,一是變革之路有障礙。張孝威表示,「來了超過一年,對於TVBS上下都差不多了解,唯一不了解就是新聞部。跟我到台灣大哥大到任時一樣,(指張孝威)外行等等批評都來,我去台灣大哥大兩個月,蔡明忠叫我也把泛亞總經理位置接下來,還記得到了高雄,對方主管看我的表情,就是一副打算看好戲的臉。」

危機意識,也是關鍵。一向是第一名的T台新聞,在五、六月時發生收視率連續兩個月落後東森新聞的局面。對於張孝威來說,「輸一次沒關係,但連續八星期,我覺得是很嚴重的事情。」

根據尼爾森收視率分析,T台新聞的收視流量並沒有減少,但停留時間變短了。如果說收看T台停留八分鐘,但觀眾在他台停留則有二十五分鐘,一拉一扯之間,收視率就變低了。

「為什麼觀眾要轉台?無非是觀點跟人家一樣,或者重複新聞太多,不就是這幾個因素?」張孝威說。七月一日接管新聞部的執行副總經理廖福順也表示,「觀眾衝著品牌影響力進來,但不能讓他們失望超過三次。」

分析收視率最低迷點,多落在重大突發事件。好比說,菲律賓漁船事件發酵在週末,當競爭對手紛紛打出名嘴牌,說上一輪,而T台就像謙謙君子,保持優雅格調,例行發了新聞,「有處理,只是不是以重大新聞方式,」T台新聞部總監詹怡宜說。

變革一:人事大風吹從上到下整頓新聞部

人事調整,是第一個變革。「說實話,我對電信比對電視更熟悉;組織上也有不同,電視圈資源、用人也有一些局限。」接受獨家專訪的張孝威坦言,策略和制度是自己擅長,但人才課題是挑戰。「但我也不可能找一堆酋長進來,仍需要印地安人幫忙。」他表示。

找其他行業的人來幫忙,內部馬上就傳出有人要空降的耳語。張孝威說,過去從外面看,TVBS運作得滿有秩序,進來一看,HR(人力資源)、採購部門也不健全,「以往編一個預算,略低一%到二%,而我找了台灣大哥大採購處長(已退休),」張孝威秀出一張採購HD設備的清單,「可以落差到兩成,不值嗎?」

內升了編播中心經理王結玲為新聞部副總監,張孝威第一次跟王結玲面談,她說,「新聞台說我是瘋子,」張孝威回應,「我要的就是瘋子!」「我要的是有熱情、跟我一樣有看見未來的人,台內台外沒關係,有同樣想法的我都會用!我希望我們不要隨波逐流,要找回TVBS當年榮耀!從點到面,一到兩年時間是測驗期。」

為什麼這麼擔憂?分組付費機制(編按:指NCC未來施行的有線電視分組付費,消費者可直接選擇付費頻道,「看多少、付多少」。)來勢洶洶,「我最害怕的事情是:未來新媒體時代加上分組付費下,五十六新聞台因收視率低、邊緣化會被淘汰。」

他進一步解釋:「我比較有危機意識。我意識到這個危機在未來三到五年會到來。我能做到的是,讓五十六台有存在感,少了,觀眾會來抗議。遇到危機時,TVBS要有牌可出的能力。」

三年時間的急迫感,也讓他在六月二十九日,做出重大人事宣告:七月一日起,由原管節目部的執行副總經理廖福順接管新聞部,而另一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則負責節目部。

「強勢」的用人管理模式,要如何定位現任總經理楊鳴的角色?面對種種傳言,他嚴肅的說:「我說過無數次,沒有要換總經理!」很多同事也會擔心在人事調整中,自己的位子會不會不保,張孝威強調,「我有時候會把這個人擺上去、也可能拉下去,就看當時適不適合,這不是面子問題,而是就事論事,是公事。」為達到更佳決策效率,到任後半年,還特別成立一個,包含他、楊鳴、楊盛昱和廖福順四人小組,也是T台最高決策中心。他強調,有溝通才能有共識。

變革二:穩紮基礎功不准做網路新聞重新打底

強烈危機意識,讓他著手改革五十六台調性。「近三年,若非選舉期間,五十六台收視不超過○.三,」一位友台新聞部主管觀察。相對五十五綜台持平表現,五十六台收視低迷,也讓張孝威開始「玩真的」。

如,將七點檔改成《FOCUS全球新聞》;強化國際新聞比重;找來前主播劉姿麟和夏嘉璐主持《地球黃金線》和《Today正經話》,深度訪談切入新聞和財經議題;引進前全民亂講系列、由王偉忠製作的《週末熊新聞》;請來前主播陳月卿主持《健康兩點靈》,原主持人鄭凱云任晨間新聞,企圖建立與五十五台的差異化。

面對一開始新節目收視率平均只有○.二,張孝威表示,「如果還不警惕,萬一五十五台收視率受到影響,綁在一起賣廣告賣不動,而等到這麼一天發生,就事情大了!收視率低我會注意。推國際新聞、深度財經訪談,收視率不容易好,但我願意養。至少一到兩年要養起收視族群。」

另一隅,廖福順也著手新聞部改造工程。「台內認為政論節目已經走到另階段,能代替觀眾mining(挖掘)事件真相的深度,比較重要;當然,他台表演手段的方式可以不同意,但態度要學。」他接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新聞部設立「指揮台」。

「在辦公室內,不知不覺處理行政事務,多於新聞即時性。『場域精神』在管理上,可強化同仁間互動狀態,提升效率,」詹怡宜表示。

接下來,強化基礎功。「我要求要到位,他們都很怕我。」廖福順解釋,第二名品牌打的是孤注一擲策略,用一條新聞或是名嘴拚搏收視率,但T台走的是平均性,提供觀眾所有面向的新聞,「我們要跟他們學嗎?學了,我們就完了。但也不一定要輸,可以把播放帶做好一點,每一環節都多做一分,加起來就有十分距離。」

為此,每天八點新聞播報一結束,他還為新進記者上課,教導如何精進做帶子功夫。「原創新聞才有價值。網路新聞從此不准再做,因為是自廢武功,我現在要做的是,把基礎功找回來。」他強調。

戲劇節目創營收張孝威:變革剛剛開始

戲劇中心成立,則扮演營收成長的引擎。「第一部『飛越龍門客棧』原創概念劇,包括東南亞、日韓等國海外版權都已經賣出去,」迥異新聞部變革的沉重,談到今年是T台戲劇元年的想法,張孝威顯得輕鬆。

去年九月到任、現為T台節目總監劉思銘表示,「若加上中國新媒體版權賣出,『飛越龍門客棧』製作費用約新台幣五千餘萬元,還未播映就已經損益平衡。」如何在耕耘多年的三立、民視競爭中,脫穎而出,對T台是一項挑戰。

據七月收視率調查,T台新聞平均收視率,再次拿回第一名;在八月一日給同仁的信中,張孝威提及:「我們四十二台的《食尚玩家》以破二的收視率,再度獲得有線(電視節目)全國第二,有線、無線全國第三名的好成績,而《上班這黨事》的收視率也一路持續攀升,又一次刷新了紀錄!」

「收視率和口碑,是觀眾檢驗我們的兩個指標,而高昂的士氣與戰力,則是我們面對檢驗的基礎與態度,謝謝大家,你們是最棒的!」同時,他以聖經上的一句話跟同仁們分享:「And let us not grow weary of doing good, for in due season we will reap, if we do not give up.(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

「要有危機意識,但不希望同仁這麼緊張,重點是要從舒適圈走出來。」他的再三強調,與年初送給一級主管每人的一本書《先問,為什麼》不謀而合,變革的起點,是為了因應未來趨於嚴峻的挑戰。

問及張孝威上任一年的想法與變革,他淡淡的引用美國著名歌手木匠兄妹(The Carpenters)的歌:「We’ve only just begun.(我們僅是開始)」真正的變革才剛剛啟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