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杜邦公司創立時,中國還是嘉慶七年。在世界經歷動盪和巨變的200年中,杜邦家族代代薪火相傳,一直持續穩定地壯大著自己的事業。他們積累了巨額的財富,湧現出各種各樣不同行業的領袖,更難能可貴的是家族一直保持著團結穩定。
火藥掘金路
伊雷內·杜邦(Eleuthere Irenee du Pont)1800年和家人一起從法國移民到美國,他從小受到化學家、路易王朝的財政大臣拉瓦錫的熏陶,對火藥的生產頗有研究。來到美國的他發現當地的火藥質量低劣,美國很多的政府高層包括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都建議他用從法國帶來的技術為軍方生產火藥,杜邦採納了他們的建議,並迅速解決了美國火藥的質量問題,提升了射程,深得軍方喜愛。因為特拉華州良好的投資建廠環境以及廉價勞動力,伊雷內將火藥廠建在了特拉華州的威明頓。1803年,其工廠開始投產,當第一批火藥出廠後,訂貨單就源源不斷。到了1809 年,數據顯示杜邦公司前6年的銷售總額為24.3554萬美元,並獲得利潤4.3613萬美元。
伊雷內善於抓住機會,迅速行動。他十分注意蒐集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情報,深入研究分析,做出準確預測。當他發現美國和英國由於經濟利益的矛盾,關係日趨惡化的時候,預料兩國必將進行第二次戰爭,於是加大火藥的產能。果然,第二次美英戰爭於1812年爆發。這給伊雷內的工廠提供了極有利的機會。在戰爭期間,美國陸軍和海軍總共向杜邦公司訂購了100多萬磅火藥。僅僅1812和1813年,杜邦公司的銷售額就達到了25.5萬美元,1820年,杜邦已經成為美國政府的最大火藥供貨商。伊雷內用他親臨一線的實踐精神以及對科學研究的強烈興趣不斷提高著杜邦產品的質量,這也成為了日後杜邦公司以及杜邦家族的重要品質。
上陣父子兵
伊雷內1834年去世後,他的女婿安東尼·彼得曼(Antoine Bidermann)在過渡期繼承了公司,他在1837年將權力移交給了伊雷內的三個兒子阿爾弗雷德、阿萊西斯和亨利,他們三人隨即開始了數十年的合夥關係。當時,整個公司沒有一個專職的管理人員,只有一個出納,三個合夥人都不支取薪水,全部家族財產都屬於公司,日常所需皆由公司供給,如結婚時由公司為他們建造住所並不收取任何租金,這種合夥關係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第四代家族成員接班為止。
家族的第二代在接手公司後並沒有發生爭權奪利、分崩離析的情況,他們一邊持續穩固地擴展著公司的業務,一邊著力培養著人數日益增加的後代。第二代三個兄弟的團結來自於他們父親的教育。伊雷內很小就失去了母親,他的父親一次將他和幾個兄弟叫到一起,讓他們在母親的遺像前互相承諾,「我們保證,一直牢牢地團結在一起,在悲痛時安慰對方,盡一切的努力幫助對方,在任何困難和危險中都互相支持」。伊雷內將這個伴隨他一生的保證傳承給了後代,他的後代沒有讓他失望,杜邦家族歷來都以團結一致而著稱。
第二代中的長子阿爾弗雷德從小就在廠裡工作,跑來跑去做小差事,比如將實彈射出的砲彈殼撿回來測試火藥的射程。他是伊雷內最喜歡的兒子,也是伊雷內後家族企業的第一繼承人,不過他真正的興趣卻在創新和技術上,1850年,他因在一場爆炸中受傷而退休。
阿爾弗雷德的兒子維克特·杜邦是美國著名大學組織「Phi Kappa Sigma」的創立人之一。該組織成立於1850年,是類似於骷髏會的大學兄弟會,其目的是增進會員之間的友情和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
阿爾費雷德的另一個兒子拉莫特·杜邦則繼承了父親對技術的狂熱,拉莫特18歲時就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了化學學士學位,隨後在家族企業中的一個精煉廠開始工作,並在8年後成為了企業合夥人。他是家族第三代幾十個孩子中被公認最有能力也是該代中家族企業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美國火藥貿易協會的第一任主席,他的多個發明幫助公司降低了火藥的成本,他還成立了一家公司並借此幫助杜邦公司進入了高爆炸藥市場。不幸的是,他在53歲時因為一次爆炸而喪生。現在大家很難想像53歲的大型公司領導人會在研發生產環節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拉莫特就是有這種親臨一線的精神,他的創新和發明無疑是家族重要的物質財富,但更重要的是他留給後代的勇於獻身的精神財富。
阿爾弗雷德退休後,他的兄弟「將軍」亨利,一名退役將軍,接替他成為了家族的領袖。在隨後的40年中,他帶領眾多家族成員一起擴張著家族的事業。亨利的兒子亨利·阿爾傑農·杜邦也是家族第三代的領導者之一,阿爾傑農同時還是美國的參議員,擔任北方威爾明頓鐵路公司董事長20年,並同時負責家族企業的運輸事業。「將軍」去世後,由於他的兩個兒子之間的鬥爭,家族決定採取一個折衷的方案,由他們的堂兄弟尤金·杜邦擔任家族的新領導者。
尤金是「將軍」的兄弟阿萊西斯的兒子,阿萊西斯這一支和家族企業的聯繫並不是很緊密,但也出了很多重要的家族成員,他的重孫一輩中,兩個兄弟合夥出資創立了全美航空公司(US Airway Group,美國五大航空公司之一),一個重孫女嫁給了貝亞德(Bayard)家族的一員,該家族5代都有美國參議員,貝亞德家族的一個成員同時也是「Phi Kappa Sigma」的創立人之一。
打虎親兄弟
1902年,杜邦公司的領導者尤金·杜邦突然去世了,這個已經走過百年的家族突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家族裡沒有人能接尤金的班,他的兩個兄弟身體越來越差,亨利·阿爾傑農專注於政治生涯而不願重回家族企業(亨利當時在競選參議員)。對於家族企業的高標準讓杜邦家族寧願出售企業也不願意讓不勝任的成員來領導,於是他們開始認真考慮出售家族企業。當時有能力也有足夠資金(約1200萬美元)接手杜邦公司的只有一個企業—拉夫林·蘭德公司。當雙方開始談論收購事宜時,目睹這一切的小阿爾弗雷德卻有著自己的想法,這個企業創始人的長曾孫決心重新扛起家族的大旗。
當時陷入苦惱的家族裡誰也沒有注意到年輕的小阿爾弗雷德失蹤了幾天,而他回來時正式向家族提出了一個提議:既然想出售家族企業,為什麼不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家族裡的人都很驚訝,沒有人想到會收到來自拉夫林·蘭德公司以外的報價,不過小阿爾弗雷德說他希望能買下公司。他已經徵求了家族同輩中十幾個人的意見並選了兩個堂兄弟做他的助手,他們相信自己可以買下家族企業並繼續經營下去。家族的長老們被他們的勇氣和努力所打動,並給了他們這個機會。他們也不負眾望,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杜邦三兄弟」。
三兄弟中,有豐富管理經驗的科爾曼成為了董事長,小心謹慎的皮埃爾掌管財務,激情四溢而又頭腦敏銳的阿爾弗雷德主管生產,他們富有遠見的管理和經營能力為公司在20世紀的殘酷競爭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正是從他們開始,杜邦公司開始逐步成為一個現代化管理的公司,這個已經成立一百年的家族企業迎來第二個更輝煌的百年。
三兄弟買下杜邦公司的第一年就順勢合併了拉夫林·蘭德公司,該公司一直和杜邦公司保持一種友好的競爭關係,但實質上更像是合作關係。雙方在1872年共同主導成立了美國火藥貿易協會,由杜邦家族的第三代領袖拉莫特·杜邦擔任首任主席,該協會的主要作用是在火藥市場控制價格、劃分領地和分配銷售定額。兩家公司還在1880-1895年間合資成立了一系列專注於細分產品的公司,杜邦和拉夫林之間的合作非常成功,到1900年,這兩家公司已經佔有了美國火藥市場份額的2/3,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三兄弟買下拉夫林·蘭德公司也意味著杜邦公司幾乎壟斷了美國的火藥市場。
這一壟斷持續了10年,美國政府在1912年起訴杜邦公司違反了反壟斷法,強制要求其剝離包括拉夫林在內的一大部分資產。不過,反壟斷沒有影響杜邦公司的發展,其早已開始佈局火藥以外更廣闊的化學品市場。隨著公司不斷的發展,三兄弟迅速積累起巨大的財富,當時他們每個人的資產都已達到數千萬美元,例如科爾曼1914年所持的杜邦公司股票就價值6000萬美元(相當於2013年時的14億美元)。
除了杜邦公司,三兄弟還在家族企業以外廣泛投資,得益於杜邦的成功管理經驗,家族在杜邦公司以外的投資成功率很高。其中的一筆投資讓他們再一次遇到了來自美國政府的反壟斷訴訟。
三兄弟中的皮埃爾·杜邦1914年開始大舉入股通用汽車公司,他的前秘書(也是家族一生的夥伴)拉斯科布(Raskob)當時是通用汽車的高級經理,同時還掌管著杜邦公司的財務。通過他的大力推薦和幫助,皮埃爾和家族成員前後一共投資了4900萬美元,最多時持有通用汽車43%的股份。1920年,皮埃爾成為通用汽車公司的董事長,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開始了密切合作。拉斯科布早在杜邦投資前就預見了雙方巨大的合作空間,通用汽車將大量使用杜邦公司生產的人造革、塑料和塗料,而杜邦公司可以用自己的資金和管理經驗幫助通用汽車迅速完成現代化的重組,比如杜邦的工程部就幫助通用汽車建設了生產基地。在這樣的背景下,通用汽車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
這筆投資給杜邦家族帶來了巨額回報,1935年的數據顯示,這筆投資產生的股息就高達2.5億美元,更不用提股票的升值和通用汽車的採購為杜邦公司帶來的利潤。這樣的關係在1949年被美國政府認定違反了反壟斷法並遭到起訴,8年後,美國最高法院判決杜邦公司必須剝離通用汽車的資產,杜邦公司因此不得已將所有的通用汽車股份賣出。拉斯科布離開通用時賣掉股票,通過運作該筆資金建造了帝國大廈,並作出了帝國大廈必須比克萊斯勒大廈高的決定。
同心家業盛
雖然三兄弟之間也有鬥爭,但對於杜邦家族而言,控制杜邦公司一直都是首要任務,所以長期以來,杜邦公司的管理權從未旁落他人。原因可能是家族的族規以及從小被灌輸的危機意識。在杜邦家族發展早期,由於火藥行業的高危性,危機意識一直根植於每個家族成員的腦中,並據此形成了一條具體的族規:家族成員中必須有一個人有能力隨時接管公司。家族早期的歷史中也確實發生了一些直接或間接奪去公司領導人生命的爆炸,除了之前提到的阿爾弗雷德父子,伊雷內的另一個兒子阿萊西斯也因在工作時遇到爆炸而受傷,也就是說伊雷內的3個兒子中有2個因為爆炸而受傷,今天很難想像,有哪個望族還會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從事這個事業?
雖然危險,但杜邦家族卻從來沒有想過退出火藥行業,他們不斷培養出一個個優秀的家族企業領導人,還通過婚姻吸納外部人才成為家族成員,1940-1948年領導公司的小沃爾特·卡朋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卡朋特的哥哥羅伯特娶了皮埃爾·杜邦的妹妹瑪格麗特·杜邦並開始為杜邦公司工作,1911年羅伯特成為杜邦公司的部門經理以後,卡朋特進入杜邦公司並在羅伯特的手下工作,不過年輕的卡朋特能力更強,不久他便成為了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會成員,並在1940年成為董事長。
家族對於杜邦公司的控制直到1973年才發生改變,在杜邦家族的第11任領導者卸任之後,杜邦公司迎來了史上第一位非家族成員的領導者。當時的杜邦公司早已不再是家單純生產火藥的公司,轉型為化學公司的杜邦需要大量的專業以及管理人才,固執於家族控制不利於其轉變為一家現代化管理的跨國企業。2012年的杜邦已經是一家擁有500億美元資產的巨型化學公司,杜邦家族雖然已經不再領導杜邦公司,但仍然在公司董事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家族主要基金會—長木基金會(Longwood Foundation)的主席埃雷瑟爾·杜邦(Eleuthere I. du Pont)現在是公司負責審計和技術的董事。
一個歷經200多年沉浮,湧現出各行各業領袖的家族,如今仍然在其創立的企業中擁有影響力,這個家族的傳承有什麼獨特之處?家族的傳承歷史中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又有什麼值得借鑑的經驗和教訓?且待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