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長短兼顧穩增長

2013-07-29  NCW  
 

 

穩增長的手段是減稅與開放投資領域,而保投資的政策關鍵在於,要讓微觀企業有信心,讓他們的投資有經濟效益◎ 本刊記者 於海榮 王長勇 朱長征 邢昀 霍侃 文經濟下行的壓力逐漸增大,新一屆政府的應對框架也已逐漸清晰。

7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連出三策:決定從今年8月1日起,對小微企業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和營業稅納稅人,暫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並抓緊研究相關長效機制;同時,研究確定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的措施;部署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中西部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

儘管決策層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仍是「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 ,但隨著經濟運行逐漸逼近下限, 「保增長」的壓力不斷凸顯,宏觀政策開始傾向調結構、促改革與穩增長、保就業的組合,微調陸續展開。

從6月底提出加快棚戶區改造起,最近一個月,中央政策密集出台,涵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放開人民幣貸款利率下限等方面,這些舉措 「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上多想辦法,在加強薄弱環節建設上加大力度」 ,希望能 「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利長遠」 。

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梁紅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屆政府表現出比較強的不走 「老路」傾向,這就意味著政策要長短兼顧。短期刺激經濟的政策工具有很多,但有些有中長期不好的效果或影響,現在強調保短期增長的政策要和長期調結構的政策一致。

「即使經濟狀況不好,也不要走上靠加大負債、單純以基建投資拉動短期增長的老路。 」在她看來,重要的是短期增長與長期結構調整的目標相交集,以簡政放權、降低稅負和其他成本,提升微觀經濟效益,使民間投資補上政府投資留下的空缺。

下限與底線

7月上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經濟運行 「上下限」說並進行其界定, 「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範通貨膨脹。隨後,市場對 「下限」的猜測不斷。

目前各方信息顯示,所謂的 「下限」是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年度增長目標,即全年國內生產總值 (GDP)增長目標是7.5%,新增就業900萬。這兩個目標直接相關,根據有關部門測算,中國現階段要保就業使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 左右,經濟增速就不能低於7.2%,否則就會衝擊就業。

不過,下限並非底線,底線是經濟增長7%。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對財新記者表示,國務院提出經濟增長7% 是底線,這是 「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下限7.5% 是政府制定的年度計劃,應該爭取完成。

今年上半年,中國 GDP 增速降至7.6%,其中二季度當季增長7.5%,與下限持平。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7月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匯豐 PMI)初值報47.7,低於6月的終值48.2,創11個月以來最低。分項指數中,產出、新訂單、就業、積壓工作等均呈加速下降,就業指數連續四個月低於50。

梁紅認為,上半年 GDP7.6% 的增速是在合理區間,但考慮到增長主要還是靠基建投資拉動,加上地方融資平台和出口等情況,對未來增長有一些擔心。

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 計,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長將達7.5%,四季度隨著信貸增長放緩,GDP 增速會下滑至7.2%,全年仍能達到7.5%。

對增長的關注,主要源自對就業的擔憂。從歷史看,中國經濟在1997 年 -1998年、2008年 -2009年都曾出現過季度增速跌至7% 以下的情況,同時出現了就業問題。

梁紅認為,這次與前兩次不同,中國勞動力市場已有變化。勞動人口增速從2012年開始下降,在結構上,以前比較擔心的農民工、低收入人群在勞動力市場上的需求仍然較多,壓力比較大的是大學生就業。

經濟增速放緩已經持續一年有餘,但是,就業市場依然穩定。今年上半年新增就業超過700萬人。6月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同比增加444萬人,增長2.7%,外出務工勞動力的月均收入同比增長12.6%;二季度城市人才市場求人倍率(崗位個數與求職人數之比)仍高達1.07,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

汪濤認為,就現有指標看,雖然GDP 增速有所放緩,但至少勞動力市場中最具週期性和靈活性的部分已經在合理地、緩慢地上升。最可能的原因是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得益於服務行業相對穩健的增長,吸納大量的就業。

這兩年市場逐漸形成共識,在中國經濟體量增大、經濟結構變化、勞動力市場發生明顯變化後,解決一定新增就業所需的經濟增速必然出現下降。分歧在於,增速降至何處,會再次觸動就業問題。

目前,關於就業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的分析並不多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測算稱,目前每增長1個百分點的 GDP 能容納140萬 -150萬人就業,相比之下,2009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稱,研究顯示 GDP 每增長1個百分點大體帶動80萬 -100萬人的就業。按此計算,目前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比2009年已經提高了50% 左右。

儘管目前市場的關注點集中在經濟運行會否觸及下限,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宋國青擔心,過幾個月通脹回升也可能觸及上限,如果上限下限同時達到,情況就會更加棘手。

張卓元也提出,現在看通貨膨脹,不能只看 CPI,重點應該看房價,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主要反映在房價上。他認為,過去幾年,政府調控房地產的結果每次都是房價上漲,政府總想用行政辦法來壓房價,但同時又投放大量的貨幣, 「 『管住價格、放開貨幣』是違反經濟規律的倒行逆施」 。

兼顧長短期

盤點近期出台的各項政策,無論是棚戶區改造、節能環保投資,還是發展實體經濟、促進信息消費、減稅、貿易便利化等措施,都有長短兼顧之意。

高盛高華證券中國經濟學家宋宇認為,儘管出於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新一屆政府的政策重點開始傾向於穩增長,但不應過度解讀。他稱,在維持宏觀經濟穩定的同時進一步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做法是明智的。新政府將以較為溫和方式同時進行週期性管理和結構性改革。當前的週期性管理計劃將主要依賴於財政而不是貨幣措施。

祝寶良對財新記者表示,上半年財政收入並未完成預算目標,但支出進度是按照預算加快的,財政政策總體上是寬鬆的。如果下半年仍是如此,財政赤字可能會增加,再加上加大減稅力度,發揮財政政策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可能就能保證下半年經濟穩定。

李克強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稱,增加投資,重在增加薄弱環節的建設。棚戶區改造、鐵路建設、地下管網、汙水治理,垃圾焚燒等城市基礎設施都屬於此類。

張卓元認為,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棚戶區改造應該多搞一些,畢竟這是民生項目,但對地方政府主導的城市基礎設施,要做可行性研究,不能搞過去大躍進的方式,要考慮經濟效益,至少過幾年後要有現金流,不能不顧成本效益亂投,否則債務負擔將成為大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一大難題是,在房地產和政府投資之外,民間投資尤其是製造業投資需求低迷。

梁紅認為,保投資的政策關鍵在於,要讓微觀企業有信心,讓他們的投資有經濟效益。 「管用的政策一定要提高微觀的經濟效益,包括降成本、放權,這才真正能夠把民間比較有效率的投資提上來」 。

7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出台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點。

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提出對部分小微企業暫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並抓緊研究長效機制。這一政策將惠及超過600萬小微企業,直接關係幾千萬人的就業和收入。

有學者指出,這一舉措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對小微企業的減負效果甚微。以增值稅為例,小規模納稅 人增值稅徵收率為3%,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免徵增值稅,這意味著小微企業最高每月可以免徵增值稅600元,減稅力度有限。對小微企業的減稅,更重要的是從制度上使其成為長效機制;在設計上,對小微企業設定一個免徵額則更為有效。

不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對財新記者稱,減稅體量有多少,很難測算,這需要考慮經濟增長的情況。最關鍵的是,這不僅是減負,而是制度性減稅,給小微企業一種預期,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創業,這比單純的減輕稅負更有意義。

現實中,小微企業由於會計制度不完善,不能準確計算其應納稅額,一般稅務機關都採取定額徵收的方式,即由稅收部門根據行業特點、經營戶所處位置、人員數量等核定銷售額。在這一過程中,稅務部門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

稅務部門為完成稅收任務,會經常提高企業銷售額的核定數,尤其在財政面臨減收壓力時,為了完成既定目標,基層稅務機關往往會加強徵管。因此,小微企業的稅負能否真正降低,還取決於基層稅務徵管部門能否根據實際情況核定銷售額。李克強7月16日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提及今年一定要完成全年發展的主要任務時,也提到了財政收入目標。

按今年的政府預算,全國財政收入增長目標是8%,其中,中央增長7%,地方增長9%。而今年前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7.5%,其中,中央僅增長1.5%。財政部解釋稱,主要原因是全額或大部分屬中央收入的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 和關稅,以及國內增值稅、消費稅等大幅下降或低增長。

「只要經濟保住7.5% 的增速,財政收入就能完成目標。 」張卓元表示,結構上會有點問題。只要全國財政收入完成了,至於說地方多一點、中央少一點,不會出很大問題。因為推進「營改增」 ,改革後中央財政收入減少得多,中央財政完不成收入目標是正常的。

減稅之外,另一提振民間投資信心的舉措是開放投資領域。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多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以中央財政性資金為引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設立鐵路發展基金。創新鐵路債券發行品種和方式,同時向地方和社會資本開放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等的所有權和經營權。

同日公佈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中也提及,減少對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相關行政許可事項,有序擴大境外資本獨資舉辦 醫療機構的試點範圍。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城市可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製重組。

張卓元稱,如果能破除部門壟斷,放手讓民營企業發展,服務業發展潛力很大,除了醫療,教育、養老等產業都是如此,這不僅有利於增長,促進消費,而且能吸納大量高端就業,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