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還需要什麼政策支持? 許志平
http://xueqiu.com/3961368627/24625204現在A股的併購活動很時髦,尤其是文化大類中的Gamma板塊(遊戲Game、娛樂Amusement、傳媒Media、營銷Marketing、動漫Animation),每天都有併購傳說,每週都有停牌消息,併購者和被併購者都歡天喜地,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也一路攀升。在原來的圈錢市場和套現市場基礎上慢慢延伸出一個併購市場來。
經營公司好比長途跋涉,在A股上市相當於得到了一匹好馬。但過去的資本市場上看到馬之後的第一反應是寵物收集(持續圈錢),殺馬吃肉(套現離場),很少用他來當坐騎(併購槓桿)。從2011年期,寵物收集和殺馬吃肉的事情還有人幹,但策馬奔馳的事情漸成風潮了。
為什麼在這個時點併購大潮就不可阻擋的出現?是因為現在A股的環境、政策、工具更加支持併購,以下羅列十個重大改變。
到底2011年以後出現了什麼?
首先,對公司用DCF估值法居功至偉,沒有這個方法和市場比較法,就只能用淨資產重置法,甚至更加悲催的註冊資本法,沒有人會把公司賣掉。
第二,商譽不攤銷緊隨其後,財務制度這個與歐美接軌的改革在新世紀前幾年出現時,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併購的一個重要的基石(公允價值是另一個基石)。
第三,證監會對市場化定價的開放態度和支持措施。
第四,對賭條款中的雙向對賭設計。
第五,業績承諾,業績預測和靈活的補償安排。
第六,平行審查的理念,違規檢查和交易核準可以並行,大大地節省了審核時間。
第七,無關放行(當年併購消息一走露,併購就徹底告吹。相當於新婚小兩口洞房被豔照,不去抓偷拍者,反而把結婚證撕了。後來改成洩露與雙方無關,併購就放行)。
第八,市值管理理念。行業內逐漸認識到市值是併購的基礎。甚至有人開始談論商譽管理。
第九,在一些特定的行業出現了一批願意探索的上市公司(所謂Gamma板塊)。
第十,財務顧問(或者投資銀行)在原來的IPO券商基礎上分化出來。現在圍在併購的上市公司周圍有八個合作夥伴:投行,律所,財經公關,專業審計小組,券商,評估,過橋或夾層基金,銀行。
短期內併購市場上還需要什麼支持手段?特別是哪些監管方面的支持?目前可以列出以下十個方面的建議。
期望的改進之一:三個月禁令。併購停牌時,上市公司被要求承諾,如果交易失敗,三個月不再策劃併購。實際上有些失敗,不是上市公司停牌詐胡炒股價,而是談判的不幸結果。三個月的禁令應該有條件放開,至少可以申請豁免。
期望的改進之二:平行審批。雖然沒有明文禁止,實務上發新股或重大重組只能一單一單申報,上市公司無法平行申報多個無關併購案,只能順序等待,或者強行包裝成相關收購。
期望的改進之三:發股的小單免審。審批雖已加快,但是大小併購都審不一定都必要。比如標的估值小於公司市值的百分之二;比如年度累計非審批併購估值小於年度平均市值的百分之五。可以設計簡易審批或豁免審批,給股東大會一個自決權。
期望的改進之四:股東查詢頻率和內容。併購本質上是市值PK估值,對市值管理來說,每月只能查詢前五十名流通股東不利於及時維護股東關係。比較足夠的信息是每週提供前一百名流通股股東名單,和前一百名機構股東名單及其聯繫人。
期望的改進之五:對賭的股票支付或認股權證支付。A股的併購現在已允許業績對賭,也允許併購標的賭贏(最早為保護小股東權益只能輸不能贏)並用現金支付。如果能用認股權證支付,將會大大減輕上市公司的現金流壓力。
期望的改進之六:配套融資的限額和用途。配套融資是創業板不開放再融資的變通解決辦法。上限定在25%只是個經驗估計,突破此限就要跨部門審核,配套融資只限本標的使用也過於嚴格。一旦再融資放開,此條規定就沒有意義了。
期望的改進之七:對賭之外的互賭。在打包併購中,不同實體共同與上市公司對賭,但如果他們在三年對賭期內增長速度不一致,獎勤罰懶的思路自然會引起互賭(互相補償股份)。現有政策不支持股份保留(懸空)再分配,也不支持認股權證方式的調整,導致未來打包實體間的不公平感受。
期望的改進之八:外籍人士股權。當併購標的原有股東不是中國公民或機構時,按現有政策,用股票支付就成了併購中巨大的障礙。如果能參照IPO的政策,允許外籍人士或外國機構持有股權,那些有海外背景的PE投資的公司就會成為併購標的。
期望的改進之九:一次審批兩次發行。目前併購時如果一次性收購標的公司的百分之百,會產生大規模商譽,將來處理商譽時難度加大。如果能一次審批,兩次發行,第一次併購51%,半年後再併購49%,幾乎可以減少一半商譽。
期望的改進之十:資產包融合和調整。每次併購產生的商譽都對應著一個特定資產包,隨著併購後期的整合,上市公司和併購實體的交叉,以及各併購實體之間的協同,資產包的融合和交換變成常態。會計規則和評估方法應該適應這種變化,對新的資產包計算商譽,而不是妨礙被併購實體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