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家飯店老闆為增加業績,突發奇想對客人說:「我把飯店的錢送給你,你用這些錢來買我們的東西,這樣飯店業績就可大增了。」 若有人這麼做生意,大概會被當成傻子,但,現實裡真有人鼓吹這種「送錢給別人,提高自己業績」的主張,那就是有些人宣傳的「新台幣貶值救出口」。 近來有些國家大量印鈔,以致其貨幣匯價下挫,有些人認為新台幣若不貶值,將使台灣出口品價格偏高,打擊台灣出口,因此央行應干預使新台幣貶值。 假如市場決定匯率是一美元兌新台幣三十元,也就是說,外國人拿一美元來,頂多換到新台幣三十元,但「貶值救出口」卻說:不行,我們應該多塞兩元給外國人,他們才有更多新台幣來買我們的東西,我們的出口與經濟才會更好。 這個思維不就和那個天才的飯店老闆一樣?明明外國人拿一美元只能換新台幣三十元,我們卻堅持要多送外國人兩元,好讓他們用這兩元多買我們的東西,這等於把我們自己辛苦生產出來的東西送給外國人。天底下從沒見過哪個人這樣做生意致富的,可是「貶值救出口」卻宣稱這就是致富之道。 主張「貶值救出口」的人士,不乏電子業大老,他們絕非蠢人,但為何會有如此主張?他們的理由,乃是新台幣貶值將使台灣出口品價格下降,可藉此提高國外市場銷售量。 但若要出口品價格下降,電子業自己降價即可,何必鼓吹新台幣貶值來迂迴降價?答案是:電子業自己降價,代價是業者自己來付。但若透過新台幣貶值來使出口品價格下降,代價卻是別人來付。 若央行干預使新台幣兌美元從一比三十貶到三十二,等於平白奉送兩元給外國人,外國人拿這多的兩元用來採購電子出口品。為應付銷售提高,電子工廠加班生產,電子業運用的生產要素報酬,包括業主的租值、工資等,都會因此上升。 但電子品增用的生產要素,必須從其他地方挪過來,其他產業產出就減少,因此即使電子品出口增加了,其他產業卻萎縮了。同時,央行若要使新台幣貶值,必須增發新台幣,這些新增貨幣在經濟體系內流動,使得物價比以前更高,每個人手上貨幣購買力縮水了,若物價比以前高一%,就等於所有持有貨幣者因此繳了一%的稅。然而這些代價並不全由電子出口業來負擔,而是大部分由他人分擔,利益集中,損失分散,自利本性驅使下,他們就鼓吹這種損人利己論調了。 對任何政策主張,經濟學都不免要問兩個問題:一、此舉有何代價?二、代價由誰承擔?從這兩個問題出發,「貶值救出口」損人利己的本質,就再清楚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