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涉及投資、貿易、金融、行政法制多項改革,“徹底”二字在方案里被強調◎ 本刊記者 王曉慶 符燕豔 于海榮 特派香港記者 戴甜 文由上海浦東洋山港臨港新城為起點一路北上,沿著海岸線途經機場保稅區,直至外高橋地區,在這條海岸線上,28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成為內地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區。 申請多年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上海自貿區 )于7月3日獲批,次日早盤自貿區概念股表現突出,多只個股漲停。 所謂自由貿易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通過簽署協定開放市場,逐步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 壁壘,在服務業領域改善市場准入條件,實現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有時它也用來形容一國國內,指一個或多個消除了關稅和貿易配額、並且對經濟的行政干預較小的區域。 在批復方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設立上海自貿區將是本屆政府打造中國經濟 “升級版”的重要舉措。經濟增長乏力、面臨轉型難題的上海期望自貿區能為當地至少帶來“十年紅利” 。 根據申報方案,涉及投資、貿易、金融、行政法制多項改革試點的上海自貿區,希望能夠用兩至三年的試驗,推進服務業的擴大開放和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快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的全面開放,以及綜合實現一系列創新改革目標。 在貿易領域,上海自貿區將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 “一線”指國境線, “徹底”二字在方案里被強調。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指出,上海自貿區建設最重要的是要在現有的開放試點里,整合海關特殊監管區,減少行政成本,為各地提供一條整合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路徑。 “單是這一條,意義就很大。 ” 28平方公里試驗區 在位於上海的28平方公里自由貿易區試 驗區內,將進行的是涉及投資、貿易、金融、行政法制等四個重點領域的先行試點。 根據財新記者獲得的方案信息,在擴大投資領域方面,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成為亮點。在上海自貿區內,將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進一步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率先在試驗區範圍內 改革投資項目管理、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管理、工商登記三個環節。 此前,根據 《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 ,外商在中國投資需要經過不同級別的政府機構核准。自貿試驗 區將在投資項目管理環節,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對涉及固定資產投資的內資和外資項目將進行備案管理,並停止實施國務院上述文件規定的相應行政審批事項。 在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和變更管理環節,對鼓勵類、允許類和先行開放的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取消合同章程審批,改為備案管理,相應停止實施涉及的三件行政法規規定的22項行政審批。 上述兩個環節以及其他的環節和重點領域中,將確需保留的對外國投資者的特殊准入限制措施,列為“試驗區外商投資例外管理措施表” ,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管理方式也將進行改變,對境外投資一般項目擬實行備案制。此前,國內企業對外投資開辦 企業需由商務部及其他相關部門核准,境外投資3000萬美元及以上資源開發類項目以及中方投資用匯額1000萬美元及以上的非資源類境外投資項目,都必須由國家發改委核准。在試點內,前述幾項行政審批或將停止實施。 此外,將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擴大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和社會服務領域的開放範圍,按照公平准入原則,暫停或者取消投資者資質要求、股比限制、經營範圍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船舶運輸業、資信調查公司、演出經紀、娛樂場 所、教育培訓機構等行業,都將對內外資實施公平的准入標準。 金融領域的開放亦成為上海自貿區 試點中外界關注的焦點。此前,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和利率市場化,是外界對上海自貿區試點中最為期待的金融改革內容。 在此次的方案中,明確表示在區域內實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在目前的方案中,沒有對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做更為細化的表述,僅表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在區域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在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試;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 此外,試點中還建議,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在條件具備時,適時在試驗 區內試點設立有限牌照銀行。 離岸金融業務是自由貿易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同時也需構建離岸金融市場。試驗區對國內商業銀行離岸業務探索風險管理和制度完善也進行嘗試,建議允許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 方案中可見,上海自貿區的金融的創新試點主要面向為貿易和投資服務。 除上述舉措,在試點中,還將對區內註冊的各類融資租賃公司及項目子公司,實施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的試點政策。建議融資租賃公司在試驗區內設立的單機、單船子公司不設最低註冊資本限制,建議允許融資租賃公司兼營與主營業務有關的商業保理業務。 同時,方案建議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在上海自貿區內 將建議允許境外期貨交易所指定或設立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試驗區的交割倉庫若建成,將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 倉庫的部分作用,降低國內企業的交易成本。 配套的稅收政策也將出台。註冊在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專業從事境外股權投資的項目公司,參照技術先進性服務業減按15% 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區內符合條件的公司從事離岸業務收入,也按15% 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這一稅率標準,與深圳前海相當。 上海力推 上海自貿區涵蓋上海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這28平方公里,正是目前上海市綜合保稅區的統管範圍。 從1990年國家首個保稅區在上海外高橋設立至今,20餘年的發展中,保稅區因為缺乏全國統一的立法或管理條例,海關監管也相對複雜,在外匯管理、貨物進出港監管、轉口貿易等方面,存在較多限制,區內大量存在著內貿公司,未能真正發揮其 “境內關外”自由貿易的作用。保稅區的地理範圍有限,功能也不及自由貿易區完善,向自由貿易區轉型已成為一種必然。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2005 年之後,上海、深圳、天津等地都向國務院及各部委提交了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的建議,之後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也對這些地區進行過調研。 上海市近年來將建設“四個中心”作為經濟發展目標。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經濟中心這幾個方面都亟需一個可以承接政策創新的載體,在保稅區基礎上申請自貿區,被上海市寄予厚望。上海綜合保稅區曾被定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區域、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載體、國際金融中心的新突破點” 。 上海口岸服務辦公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口岸外貿貨物吞吐量累計達3.6億噸,同比增長5.9%,上海港繼續保持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 外高橋港區完成1536萬標準箱,連續八年蟬聯全國國際船舶吞吐量最高的港區。且已經在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和倉單質押以及保稅船舶登記等新型業務發展;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相關配套措施。 目前,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的主任由上海市市長楊雄親自擔任,管委會副主任還包括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浦東新區區長姜樑,上海市副市長周波。 在上海設立自由貿易區的雛形,是2009年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起草的一份題為《關於中國在浦東建立自由貿易區設想》的文章,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示將 “自由貿易區”改為“自由貿易園區” 。次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對上海浦東新區建設自由貿易園區進行實地調研。 不過,上海此前一直使用較為隱晦的 “有自由貿易區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的說法,直到2011年,上海才開始明確提出要打造自由貿易園區,並在2011年11月召開“第11屆世界自由貿易園區大會”上,向外界明確傳達了轉型的信息。 2013年3月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江蘇和上海考察期間表示,鼓勵支持上海積極探索,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研究如何試點先行,建立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 李克強總理考察之後,上海推進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的步伐明顯加快,更為堅決。 4月11日,上海市市委書記韓正和市長楊雄為此向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做了專題匯報,並在和國家相關部委溝通後,對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工作進行動員和部署。 5月29日,商務部正式發函徵求25 個相關部委對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園區總體方案的意見。在聽取各部委反饋意見後,國務院在6月27日召集相關部委召開專題協調會,對方案中涉及的一些政策舉措進行協調。在此基礎上,上海方面將總體方案修改完善後,于6月28日交給各部委會簽。 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總體方案》 。 從財新記者獲得的信息看,上海方面與多達25個國家部委的溝通,在重大問題和原則上達成共識,獲得他們對總體方案主要內容的基本認同。不過具體政策和表述上,仍有十多條存在較大分歧,主要涉及服務業開放、取消行政審批、金融和稅收等有關試驗區先行先試的重要事項,凸顯突破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管理模式的難度。 不過,申請方以建立試點的目標為 由未有退讓。最終形成的方案提出在試驗區停止實施有關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文件的部分規定,及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停止實施有關法律的規定,涉及停用數十項的行政審批。 部分試點內容甚至不局限于園區地域內,可以惠及全上海,使自貿區成為上海的“制度創新池” ,一系列旨在進一步活躍市場機制的探索有可能漸次展開。例如在外匯管理方面,給予區內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以“有限離岸地位” 。 這是發展離岸貿易、發展高端航運金融等業務的政策起點,否則企業的很多高端服務功能很難形成與境外同業的競爭優勢。 試驗衝擊波 上海自貿區的獲批,真實影響尚未可評估,但至少在心理上,對中國其他地區已形成衝擊。 廣東省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官員向財新記者指出,上海自貿區的獲批,影響的不僅是目前正積極推進人民幣跨境流通和金融創新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包括深圳市乃至整個廣東,都要考慮跟上。 事實上,成為自貿區是不少地方政府多年來不敢企及的夢想。2008年,深圳保稅區管理局曾提出將全力推進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當時,中央頗似有意在上海、深圳、天津三地的保稅區 進行自由貿易區轉型試點。深圳保稅區 希望成為首個成功轉型的自由貿易區。 但最終上海先行。而它在金融方面可能的突破,則使深圳目前倚重的前海有明顯 “競爭感” , 因為金融創新是前海的重中之重。 與此次上海獲批方案一樣,前海也有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自由化以及離岸金融等的野心。在此之前,在中國諸多的試點中,中央已經批復了前海與香港的跨境人民幣貸款,因此前海被視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中實現 “內循環”惟一通道。前海的官員也均期待在金融創新方面獲得更進一步的政策力度。上海自貿區之後,其與前海在金融創新上的政策走向備受關注。 目前,上海自貿區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實現路徑並不得而知。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劉紅哿表示,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開放比人們預期來得早。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貨幣可兌換定義“分很多條件的,可兌換下也可能會嘗試部分管制措施” 。她認為,上海可能的情況是,外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所得可以直接轉換成人民幣而不受額度限制,並可用作其他用途。 前海管理局一名官員則向財新記者表示前海並無需擔心。 “前海與上海不同,打個比喻,如果說北京是大腦,上海就是心臟,而前海是腳趾頭。金融創新存在風險,不適合用于心臟,腳趾頭適合,如果做得好可以複制到別的地方,如果反應不好完全可以再調整。 ”他指出,上海明確定位國際金融中心,也將成為航運中心,設立自貿區有其深厚的基礎。而前海是 “立足于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 。因此,前海該做的是,積極引進香港的人才和專業機構,在服務行業做好配套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機制,幫香港機構打開內地市場。 對此,深圳一名本地券商高管表示贊同。他認為,前海無需考慮上海。上海主要面向國際競爭,而前海主要是和香港形成競爭關係。 “香港的勞動成本高,房價也高企不下。因此香港的人才更容易被前海吸引。此前,前海針對境外高端和緊缺人才推出的15% 個人所得稅優惠目的便在於此。 ”他也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推出,其他地方肯定也會想辦法跟進。在他看來,上海自貿區層面,可能更接近香港的模式,因此會面向國際競爭,比如香港、新加坡等。 上海自貿區獲批消息甫出,香港也做出反應。 《南華早報》指出,上海這一自由港將成為推動跨國商品和資本自由流動這一重要政策改革的“試驗田” ,這可能會令香港對中國經濟的傳統貢獻黯然失色。 香港特首梁振英7月4日則公開為香港打氣,表示並不擔心影響香港自由貿易競爭優勢: “無論是國家範圍內還是全球層面,無論貿易或者其他產業方面都存在著競爭。香港在過去百多年在競爭中進步,我們不應該迴避競爭。 ”另一方面,由於目前自貿區僅是整體方案獲批,相關政策的細則和如何落地尚未有定數,多名研究人士均持有保留態度。香港貿發局大中華區研究副總監邱麗萍指出,內地已經存在多個保稅區,而 “自貿區就是一個圓圈,把幾個保稅區連起來變成更大的區域而已” 。 因此,如果上海自貿區最終在落實上和保稅區沒有多大區別,對香港貿易無實質影響。 “現在還不好說,要看具體政策。 ”劉紅哿認為,上海自貿區的醉翁之意,可能更主要是針對TPP(即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做準備。 “TPP 涉及的農業、金融、服務業等領域,中國沒什麼競爭力,做上海自貿區,可能就是想試點看看開放金融業後會受到的衝擊影響。 ”盡管這一聯想在宋泓看來還是比較遙遠,但他也提及,上海將圍繞著貿易領域的開放做進一步探索, 比如將關稅 減免商品範圍增加、幅度加大等,並通過自由貿易促進金融服務領域的進一步開放。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王端對此文亦有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