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二王 蔡東豪

2009-08-27  NM
 
 

 

我心裡不時有疑惑:我的生意伙伴和同事怎看待自己朝九晚五的工作?有些人視之為生活的全部,放工後恨不得時間快點過去,第二天醒來繼續工作;有些人視之為一宗金錢交易,放工後才開始追求真正興趣。一個外表平凡的文員,放工後可能是陶瓷發燒友,也可能是香港知名的蝴蝶標本收藏家。能夠把工作和興趣融為一體,是一件樂事,但世事未必可盡人意。

我很有興趣知道有錢人是怎樣追求工作以外的興趣。首先他們能成為有錢人,很大可能就是因為專注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別人出色,他們有否閒情鑽研工作以外的事?有錢人大都鬥心旺盛,可是世上大部分事情都是欲速不達,他們的求勝心會否構成障礙?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上,或者有錢人跟普通人須付出的和感受到的分別不大,兩者都要不時面對犧牲和取捨,都會從熱情變為成果的過程中得到欣慰。我接觸過不少在工作以外追求理想的故事,當中最難忘的,是財經雜誌大亨變身為全球知名指揮家卡普蘭(Gilbert Kaplan)的奇幻旅程。

1965年4月的一個下午,24歲的卡普蘭在華爾街任職分析員,他跟朋友到卡耐基音樂廳參觀排練,交響樂團不停奏着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卡普蘭看完排練後不覺有什麼特別,但當晚腦海裡全是下午聽到的音樂,令他輾轉難眠。卡普蘭形容當時的感覺好像被雷電擊到,這樂曲纏繞着他,不肯放開。這一刻開始,卡普蘭踏上他的馬二之旅。

卡普蘭的華爾街事業也是這時起飛。他在26歲創辦雜誌《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為專業投資者提供資訊,這雜誌短短幾年間成為投資界必讀刊物。進入七十年代,卡普蘭已是百萬富翁,在投資界響噹噹。卡普蘭對馬二的投入隨着歲月遞增:不管是天涯或是海角,他差不多出席過所有馬二的演出;他四處拜訪音樂大師,請教有關馬二的一切;他鑽研馬勒生平,購入馬二手稿,搜集關於馬勒的資料,成立馬勒研究中心。

卡普蘭40歲的時候出現了頓悟,他對自己說:「我準備好」——他要指揮馬二。卡普蘭是音樂外行人,他的音樂訓練止於小時學了三年鋼琴,以業餘兼音樂知識有限的身份去指揮馬二這首公認難度高的樂曲,是匪夷所思。1982年9月,經過一年地獄式訓練,他租下紐約林肯音樂中心,跟美國交響樂團合作,邀請政界和財經界朋友出席他的演出。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有錢人為滿足自己慾望的玩意,以俾面派對的心態出席,但卡普蘭的演出技驚四座。自此,沒有人再懷疑他對馬二的熱誠是玩意而已。

兩年後,卡普蘭把雜誌生意賣掉,全心鑽研馬二。過去二十多年,他跟超過五十個樂團合作演出超過一百場馬二音樂會,包括全球頂尖的維也納、倫敦和紐約交響樂團等。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在1987年灌錄的馬二唱片售出十八萬張,是多個馬二版本中最暢銷的。去年12月,紐約林肯音樂中心舉行馬二首演一百周年紀念音樂會,擔任指揮的是卡普蘭。

卡普蘭在交響樂樂壇是一個受爭議人物,因為他不是音樂家,也不是指揮家,二十多年來他指揮的樂曲只有一曲馬二;他的支持者反駁,沒有爭議就不是樂壇。卡普蘭的故事令我着迷的地方,正是他不是音樂家也不是指揮家。一個人對某件事未必具備天分,未受過正統訓練,但因為着迷,願意下苦功,懷着一份單純的熱誠鑽研,最後做出行內人也刮目相看的成果。

近年我身邊不少朋友在談「人生下半場」,他們應該封卡普蘭為偶像。卡普蘭用了人生前四十年建立事業,然後才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我們都是追夢者,夢想或高或低、或近或遠,以業餘身份做出專業水準,得到行內人認同,卡普蘭的故事不就是埋藏於我們夢想深處的童話。卡普蘭回憶他首場演出:「我覺得全場觀眾皆為我吶喊,鼓勵我去實現夢想,他們彷彿和我一起站在指揮台上演出,在實現他們自己的夢」——去一個沒機會去的國家、寫一本沒提起決心寫的書、追到一個追不到的女孩。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